2023年《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

时间:2023-05-01 09:50:08 来源:网友投稿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  7月2日上午,我校全体老师到金盘实验学校参加由龙华区教育局教研室举办的“xxxx年暑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金盘实验学校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老师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

  7月2日上午,我校全体老师到金盘实验学校参加由龙华区教育局教研室举办的“xxxx年暑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金盘实验学校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老师们认真聆听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张玉彬老师的讲座《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张老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列举了国内外教师的教育方式及生活中许多事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我边听边做笔记,受益匪浅。讲座中一些精辟的语言,引起大家的共鸣。例如:我们改变不了教育,但可以改变对教育的理解。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教学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等。

  听了张老师的精彩讲座,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受应试教育作崇,某些学校部分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了自己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的教育准则是:我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时,我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便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我经常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你必须这样做。在人品上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我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让学生做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三、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

  原来我们搞的“填鸭式”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学生被动“换听”,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学习,我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儿童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读、问、写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四、经常反思,不断提高

  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就像今天我们听了张玉彬老师的课,就与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给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以上所述,仅是我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参加学习培训的教师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学习学习再学习,以求更快、更大、更高的进步。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2

  去年暑假,参加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深刻的认识。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讲道:“就没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又强调了几点:一、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四、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于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扩展阅读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扩展1)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5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1

  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端,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课程改课领域,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则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

  笔者刚入职教师时,就时常在一些美术类讲座上听到“美术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后来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美术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当时初为人师的我,知所云,却不知其所以云。美术课上,纪律管理就已经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更不要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了。现今,不知不觉工作6年多,已经不再担心曾经担心的课堂纪律的问题,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习、不像主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老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因此,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适时,让我重新反思美术课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离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师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爱因斯坦说:“当知识遗忘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素养。”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心,不是简单机械的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单靠学科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依托很多非学科的教育和活动来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路径、以学科教师为条件、以学科考评为保障。

  本书的第二篇章阐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首先要确定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美术教师不是教美术,而是用美术教人。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不一样,个性和兴趣不一样,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一样,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样,教师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好的、没有兴趣学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其次,教师应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先学后教,“先学”立足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以数学学科为例,基于数学本质的课程观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

  第三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策略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结构图、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学习、情景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对分课堂等,每一种尝试或应用都是课程改革在一线教学中的有力推动,引领风向标的同时,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借鉴。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假期的第一本书,是偏理论类的,*时这类书看得少,“缺什么,补什么”,因此特地将它作为寒假读书会的首本书目,希望在质朴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放*心态,始终保持初心,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2

  我国提倡实行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不仅是想要改变注重知识传播的课堂教学,更是想改变我国教育的以“分数”为中心的现状。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让我们关注学生本身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甚至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核心素养怎么看怎么办》这本书,不仅把国家为什么实行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用一些科学理论解释的明明白白,还为如何实行核心素养教学提供了许多理论依据,甚至对不同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分析,虽然没有我们艺术类的学科。

  书中把核心素养的要素分成核心基础和核心技术。核心基础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及核心素养。在分析什么是核心知识这节文章内,我对一个关键词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净化”,文中讲到“要培养核心素养,就要净化知识”,知识是重要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教材学生要学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高中生有十几门课,有些知识点也不是必考项目,因为可能会在选择题里出现导致学生不得不去学习理解,所以说要实行学科核心素养,教材也应该要作出极大改变,下学期我们将使用新教材,不知道新的美术教材如何,但是我也明白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经验后不断改进。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提到了关于教师的核心素养,确实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想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却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哪核心素养就只能沦为空谈。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执着的教育情怀、过硬的专业素养、良好的学习素养及不息的发展素养。要如何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能力,书中给了四条建议:培养自己积极的信念、不断前行提升自己、用于沟通不断反思、乐于挑战绝不姑息。

  总的来说这本书很实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刚开始推行时,对于我来说就好像只是改变了一些教育的侧重点,读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核心素养的推行是对老的教育体制的一次深入改革,不仅是学生要改变,教师更要改变。我将在未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师素养能力,将所学知识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努力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民教师。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3

  业余期间,我读了郑钰全教授的《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一书,颇有体会。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教学技能,也缺乏教学经验。该书从各个不同的层面详细解读教师的教学技能,并结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指导教师了解并掌握新课程下的新技能,为新课程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通过阅读这本书在课堂教学方面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和指导。

  上课,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而如何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就要考验教师的素质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首先,情趣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内在的需求,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主动参与,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习信心,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学习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导入新课程的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练习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导入的要素包含:语言、信息、活动。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呈现教材的技能,是使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将课程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组织学生有效的掌握教材内容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呈现教材的方式不能死板,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事先准备相关的材料,充实自己的课堂容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交互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等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课堂教学结尾应当从教材实际和教学目的出发,不但对改课有加深主旨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具有发微烛远的好处。其主要功能是:

  1、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2、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预作准备。

  3、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

  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新的舞台,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堂课教师都应精心准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搜集相关的材料。这也需要教师*时注意搜集,注意留意,教师想要交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

  所以我们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学习是永无止境。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4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感展现于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犹如艺术家,把最真实的知识艺术性地教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充满艺术感。

  无论上什么课,如果让学生时刻绷紧脑筋、毫无轻松之时,绝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在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轻松愉快、贴近学生实际,以学生的需要为第一出发点,结合文本进行教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他注重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迫使自己积极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引导人们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逐步获得真理和知识。

  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数学教学亦是如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教学风格,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的重要因素。要让课堂教学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要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以学生为本,把逻辑性强、理论性强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呈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中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5

  打开书柜,抽出一本几年前买下的书《课堂教学艺术》,想着今天的教育形势比那书所写的时候有了很大的变化,打算扔掉,我却及时被《序》里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的话给吸引住了。

  具有知识的人不一定就胜任教学,这只是掌握了材料。材料多固然好,但还要求有极大的技艺来合理地利用这些材料,以便把知识传授给别人。

  于是我再次看了这本书,它是教育工作者湛蓊才前辈所写,他独特的方法、精练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一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再次阅读也有新的收获与体会。

  就如我们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沉闷的气氛,或者学生爱讲话,捣乱课堂纪律都会把教师折腾得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于是接下来的就是开口大骂,结果学生受责心情欠佳,当然换不起兴趣,同时,教师自身也更加苦恼,噪子又受伤了。因此,此书介绍在这个时候应当作出适当的艺术调节,促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这种方法的使用被称之为调节的艺术。当讲授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可以用故事调节;为了加强双边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适当运用练习来调节;有时新概念、新内容较多,学生容易应接不暇,力有从心,可以先复习旧知,以调节紧张的思维,使讲授能进行下去;每当讲到一定时候,有些学生难免会注意力分散,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便能使分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另外,幽默在教学中能创造活跃的气氛,启迪学生的智慧,也可适当运用

  调节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教师仅是为了追求生动,讲课时只知把格言、故事等一个劲地往学生那里塞,为调节而调节,结果不仅使学生有画蛇添足、重复啰嗦之感,而且往往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因此,运用之秒,存乎一心,调节要以说明原理、变换气氛、*衡心理为度,只有把握了这个度,才可以说是真正掌握了调节的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除了调节的艺术,还有应急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批评的艺术、乐学术、超人术

  言之有理,道之于行。这本书里介绍的各种课堂教学艺术都各具特色,各有道理,然而,能否真正成效还得靠我们自己去实践与运用;能否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推上新的台阶,还得靠我们不懈的努力与进取了。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扩展2)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

  20xx年9月2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济南市小学英语践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研讨培训会》。这是一次精彩纷呈的试听盛宴,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学习的"*台,借助这个*台,我们能与专家教授,优秀教师零距离接触,亲眼目睹了名师的引领和示范,再加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和论坛,使我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被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能,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感染,被他们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研之路深深吸引。一、核心素养是什么?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能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及方法

  1.尊重语言的双向性,鼓励学生进行交流。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因此老师特别要注意输出的过程。区老师实用恰当的课堂用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际、体会语言交际的趣味性和意义性,对语言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多鼓励学生开*流,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口语学习的胆怯情绪,帮助形成敢说、爱说的英语学习局面。

  创设有利于口语交流的情境,延伸课堂教学。曲老师根据内容提供场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交流活动。 2.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

  从细节出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化的差异;对比国内外的节假日学习不同的国外文化;利用好教学内容,设计国内外文化差异。 3.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即在使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时,第一思维是用英语,而并非先用母语理解再进行思维的转化。

  (1)利用所学内容图片,创设语言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曲老师增加看图说话的环节,鼓励学生用英语描绘自己看到的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强化英语思维。单元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读能力的训练,输入越多,越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对语言掌握就越全面,运用也会自然而然顺畅很多。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思维的创造性充分展现。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赛心理,充分挖掘我们的英语教材,扩展教材内容,细化活动步骤,在不同阶段抛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听取他们的思维成果。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走近学生,走上核心素养的教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市核心素养会议心得体会济南燕山学校(小学部)王蕾

  20xx年9月2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济南市小学英语践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研讨培训会》。这是一次精彩纷呈的试听盛宴,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学习的*台,借助这个*台,我们能与专家教授,优秀教师零距离接触,亲眼目睹了名师的引领和示范,再加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和论坛,使我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被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能,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感染,被他们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研之路深深吸引。

  一、核心素养是什么?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能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及方法

  1.尊重语言的双向性,鼓励学生进行交流。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因此老师特别要注意输出的过程。区老师实用恰当的课堂用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际、体会语言交际的趣味性和意义性,对语言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多鼓励学生开*流,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口语学习的胆怯情绪,帮助形成敢说、爱说的英语学习局面。

  创设有利于口语交流的情境,延伸课堂教学。曲老师根据内容提供场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交流活动。 2.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

  从细节出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化的差异;对比国内外的节假日学习不同的国外文化;利用好教学内容,设计国内外文化差异。 3.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即在使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时,第一思维是用英语,而并非先用母语理解再进行思维的转化。

  (1)利用所学内容图片,创设语言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曲老师增加看图说话的环节,鼓励学生用英语描绘自己看到的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强化英语思维。单元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读能力的训练,输入越多,越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对语言掌握就越全面,运用也会自然而然顺畅很多。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思维的创造性充分展现。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赛心理,充分挖掘我们的英语教材,扩展教材内容,细化活动步骤,在不同阶段抛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听取他们的思维成果。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走近学生,走上核心素养的教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2

  20xx年9月2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济南市小学英语践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研讨培训会》。这是一次精彩纷呈的试听盛宴,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学习的*台,借助这个*台,我们能与专家教授,优秀教师零距离接触,亲眼目睹了名师的引领和示范,再加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和论坛,使我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被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能,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感染,被他们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研之路深深吸引。一、核心素养是什么?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能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及方法

  1.尊重语言的双向性,鼓励学生进行交流。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因此老师特别要注意输出的过程。区老师实用恰当的课堂用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际、体会语言交际的趣味性和意义性,对语言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多鼓励学生开*流,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口语学习的胆怯情绪,帮助形成敢说、爱说的英语学习局面。

  创设有利于口语交流的情境,延伸课堂教学。曲老师根据内容提供场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交流活动。 2.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

  从细节出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化的差异;对比国内外的节假日学习不同的国外文化;利用好教学内容,设计国内外文化差异。 3.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即在使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时,第一思维是用英语,而并非先用母语理解再进行思维的转化。

  (1)利用所学内容图片,创设语言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曲老师增加看图说话的环节,鼓励学生用英语描绘自己看到的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强化英语思维。单元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读能力的训练,输入越多,越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对语言掌握就越全面,运用也会自然而然顺畅很多。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思维的创造性充分展现。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赛心理,充分挖掘我们的英语教材,扩展教材内容,细化活动步骤,在不同阶段抛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听取他们的思维成果。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走近学生,走上核心素养的教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市核心素养会议心得体会济南燕山学校(小学部)王蕾

  20xx年9月2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济南市小学英语践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研讨培训会》。这是一次精彩纷呈的试听盛宴,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学习的*台,借助这个*台,我们能与专家教授,优秀教师零距离接触,亲眼目睹了名师的引领和示范,再加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和论坛,使我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被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能,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感染,被他们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研之路深深吸引。

  一、核心素养是什么?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能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及方法

  1.尊重语言的双向性,鼓励学生进行交流。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因此老师特别要注意输出的过程。区老师实用恰当的课堂用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际、体会语言交际的趣味性和意义性,对语言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多鼓励学生开*流,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口语学习的胆怯情绪,帮助形成敢说、爱说的英语学习局面。

  创设有利于口语交流的情境,延伸课堂教学。曲老师根据内容提供场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交流活动。 2.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

  从细节出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化的差异;对比国内外的节假日学习不同的国外文化;利用好教学内容,设计国内外文化差异。 3.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即在使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时,第一思维是用英语,而并非先用母语理解再进行思维的转化。

  (1)利用所学内容图片,创设语言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曲老师增加看图说话的环节,鼓励学生用英语描绘自己看到的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强化英语思维。单元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读能力的训练,输入越多,越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对语言掌握就越全面,运用也会自然而然顺畅很多。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思维的创造性充分展现。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赛心理,充分挖掘我们的英语教材,扩展教材内容,细化活动步骤,在不同阶段抛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听取他们的思维成果。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走近学生,走上核心素养的教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

  目前,基于学科素养的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这就标志着*基础教育开始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书中余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一主题方面,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作为一名社会学科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一、语言能力:在社会情境中借助图片、案例、材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二、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三、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

  四、学习能力:指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试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为:知识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我认为,让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质:

  一、主动与进取: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二、监控与调整:能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习困难能够自我激励、自我调适,适时反思和评价学习效果,并对学习目标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调整,主动适应,坚持不懈。

  三、选择与获取:利用课内外多种学习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习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广泛涉猎,有的放矢,既勤于学习,又善于学习,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四、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能从多角度、新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历史现象,尝试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读和评判多元化现象,勤于思考,探异求新。

  核心素养实则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课堂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科学性的教学,发展性的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扩展3)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菁选2篇)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

  20xx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今年寒假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统回应。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一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弊病。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我收获最大并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本书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六项基本策略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际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项好的策略都同时体现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条好的理念也同时需要多项策略去落实。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2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近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扩展4)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

  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

  “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2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x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3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x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朗读,描述,比喻)、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4

  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感觉如何?是时候写一部读书笔记并好好记下来了。如何写读书笔记以避免写“运行的书”?以下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的收藏,欢迎阅读和收藏。

  从20xx年3月10日至10日10时10分,“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并被列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培养品德这一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成为制定学术质量标准、修订课程计划和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成就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并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词汇。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其中,文化品格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可。文化性格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特别是在*走向世界,世界走向*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吸收外国的文化精髓,还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介绍给世界,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感情。

  于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条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清,战争继续,改革将不可避免地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因此,在研究中,我首先明确了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核心素养中核心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内涵。于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它是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的学习领域)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征(包括本质特征和核心能力)的成果,是学科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这门学科的核心成就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熟练的女人没有米饭就不能做饭."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能力只能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培养,而识字只能在需要识字的活动中形成。

  只有有好老师,我们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老师能给学生什么。教师只有知识,他们只能给学生知识。只有智慧才能激发智慧,只有成就才能培养成就。学科教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教师转变为素养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将得以重建。于教授认为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理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核心素质教育改革必须首先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教学是教学方向。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人,而学科教师不是教授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必须首先确立的教学理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意识本质上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如何理解课程将从根本上决定如何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在教学的基础上谈论教学,而必须具备课程高度、课程视野,即课程意识。否则,教学将陷入实用的劣势。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不应停留在“学科表面”(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度”(本质)。只有这样,学科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就教学主体而言,以学生学习为基础的教学。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的中心和焦点是学习而不是教学。教学应该围绕学习来组织、设计和发展。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

  我收获最多,也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在本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提出了六个基本策略——整合策略、情境策略、深度策略、活动策略、自主策略和意义策略。战略是从概念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理念,就有必要进一步将理念转化为操作策略。上述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个好的战略都同时包含了几个想法,任何一个好的想法也需要许多战略来实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然需要我们去实践和学习。借助网络资源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继续学习新思想,并将它们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核心素养的起点、突破点和生长点。只有关注课堂,我们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促进学生的智能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5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x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朗读,描述,比喻)、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6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7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素养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各项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从理解、运用、思维和审美四个维度说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理解能力: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活得的语言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思维能力:能在阅读、表达等语言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初步审美能力: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

  由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教书,真正的教学是教人,用学科来教人。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和宽容,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了、没有兴趣学的学生。课堂上一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是课堂教学适合学生的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8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也成了现如今最流行的一个词。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个方面。其中,文化品格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特别是在*走向世界,世界走向*的今天我们既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的文化精华,又要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国家情怀。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弊病。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

  我收获最大并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本书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六项基本策略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际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项好的策略都同时体现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条好的理念也同时需要多项策略去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9

  20xx年的春天对我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一次质的提升,这都得益于余文森教授编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

  本书让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的问题,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核心素养”的认知

  1、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2、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智慧和道德都是具有决定性的两种力量,缺一不可。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016年9月发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定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2016年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现已进入正式颁布的倒计时。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1、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所展现出的形象、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这些素养构成了与没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差别。

  2、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物理理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初中课堂教学点结合探索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受应试教育作祟,我们常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智力、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同时德育、美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渗透及全面进步,才能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2、力求在物理知识学习、实验探究等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学科整合和实验表达和操作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升物理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3、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4、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余文森教授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上所述,仅是我阅读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学习过的教师都有许多不同的且宝贵的思考与建议。“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把“终身学习”铭记,以求自己的终身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

  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扩展5)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

  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

  “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2

  一、优化策略,加强体育道德

  书中提到:“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

  体育道德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正义;体育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体育品格包括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这些是体育学科独有的育人要素.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与感受,并内化于心,表现于身。

  以低年级的课堂为例,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以亲切、富有童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守规则意识,利用合作的形式加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从小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这样的课堂不仅有趣,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技能,获得自豪感,也能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心和安全感。比起教师一味讲解技术动作,学生枯燥反复练习的课堂,教学为主会更高效、更实用,也更让学生获益,同时道德渗透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善用竞赛,提升体育精神

  体育不是一门只关于运动技能的课程,它还涉及心理健康、体育精神、体育人文等。体育课堂,特别是体育竞赛往往有很强的竞争性与挑战性,有输有赢,有强有弱,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敢于挑战,在面对失败时从容面对。

  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引导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提炼自身所表现的体育精神。并结合优秀人物如:*女排不畏困难、敢打敢拼,不断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的拼搏精神;*奥运代表团从零到有,直至巅峰,失败中走向成功的感人事迹等,提炼“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锤炼属于自己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关注互动,培养体育品格

  课堂教学实施中有两种互动方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两种互动贯穿整个课堂。在大部分的课堂中教师一般会较多关注师生互动,以此来让教学内容顺利、有效的实施。但往往忽略或者少数能关注到生生互动的内容。而生生互动中又能直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生之间是否良好的合作;有没有在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不能协调、沟通各自的想法联合力量为达到目标而相互作用;互动中是否相互尊重、民主等。学生在分组或合作探究中,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引下,学生以学习运动技能为核心相互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思想交流碰撞中体会运动乐趣与学习的意义。

  以球类课堂为例,在技能学习掌握后进行的小组比赛中,学生通过对自身水*的认知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分配场上的位置,比赛中团队合作、相互激励,在赛后及时总结分析,这些互动都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反,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正面的,也会出现争论、指责、批评等负面情绪的宣泄。教师要第一时间疏导,这也是学生情绪控制核心素养发展的良机,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的“关键点”及时进行体育品格的培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3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素养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各项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从理解、运用、思维和审美四个维度说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理解能力: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活得的语言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思维能力:能在阅读、表达等语言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初步审美能力: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

  由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教书,真正的教学是教人,用学科来教人。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和宽容,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了、没有兴趣学的学生。课堂上一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是课堂教学适合学生的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4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x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5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

  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

  “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6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x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朗读,描述,比喻)、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7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素养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各项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从理解、运用、思维和审美四个维度说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理解能力: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活得的语言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思维能力:能在阅读、表达等语言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初步审美能力: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

  由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教书,真正的教学是教人,用学科来教人。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和宽容,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了、没有兴趣学的学生。课堂上一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是课堂教学适合学生的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8

  20xx年的春天对我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一次质的提升,这都得益于余文森教授编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

  本书让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的问题,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核心素养”的认知

  1、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2、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智慧和道德都是具有决定性的两种力量,缺一不可。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016年9月发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定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2016年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现已进入正式颁布的倒计时。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1、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所展现出的形象、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这些素养构成了与没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差别。

  2、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物理理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初中课堂教学点结合探索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受应试教育作祟,我们常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智力、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同时德育、美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渗透及全面进步,才能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2、力求在物理知识学习、实验探究等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学科整合和实验表达和操作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升物理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3、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4、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余文森教授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上所述,仅是我阅读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学习过的教师都有许多不同的且宝贵的思考与建议。“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把“终身学习”铭记,以求自己的终身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9

  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一直在思考: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全国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和他的团队经过探索、实践所得是,指向儿童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怀,突出表现为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言文化的积累,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准确流畅地表达,为终身阅读奠基。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余文森教授在本书中提到三大教学理念: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他认为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一理念是就教学方法而言的。

  二、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

  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课程观决定教学观。课程教师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意识,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否则会陷入就事论事的窠臼。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促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这一理念是就教学内容而言的。

  三、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学生的学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重心不在老师的教,而在学生的学,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学来组织、设展开。这一理念是就教学主体而言的。三大理念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必须确立的。

  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如何把它落实到语文教学中?从理论走向实际。

  1、要有大语文观,不能只教课本,语文课堂学习视野要开阔,要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中。

  2、语文课堂教学板块化,坚决避免碎片化教学。繁琐碎片化的教学方式使知识孤立化、片面化;任何知识都是有联系的、有组织的、整合的。语文教学要将零散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儿童通过学习和自主建构,获得言语智能的充分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3、经典引进课堂。儿童正处在人生阶段记忆的黄金时期,抓住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最佳时期,给予经典的熏陶、积淀,孩子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厚,从而释放出生命的语言活力!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

  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扩展6)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0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

  学校组织阅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该书作者余文森教授是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这本书共包括三大主题: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一、核心素养大事记

  1、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2、2016年9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整体框架的发布,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3、2016年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二、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关系

  阅读前,我心存困惑,什么是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所有不解在这本书中都一一解释。

  1、素养。简单地说,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学习、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从心理角度说,教养即教育出来的素养。一个人的天赋如果得不到适合的教育和训练,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尤其不能发展成为专业性素养。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我们可以透过一个人的精神长相,了解他的内在素养。正如作家龙应台在被问及“文化素养是什么”的问题所做出的回答“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2、核心素养。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三种。这三种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

  必备品格: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讲,必备品格就是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公共性、关键性特征的品格。人必备的三种品格是: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自制)、表现在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公德)、表现在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认真(责任)。

  3、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4、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中的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有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既有内在,也有外在的东西。

  三、“完整的学习”和“原生态学习”

  教育部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关系变革提高到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这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不教之教、教学相长,这就是基于学习的教学。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是关键的抓手。

  1、“完整的学习”。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说,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相应的,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可以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

  ①阅读环节。在以听取代阅读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成了给学生“喂”老师消化好了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与原生知识、真实现象之间直接会面,发生挑战的机会被取缔,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对新知识的消化能力,对新现象的透视能力,教学活动沦为接受与识记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阅读教材是课堂教学最本质意义、最具基础性价值的教学环节。

  ②思考环节。学生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文本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明白疑难性的问题,还要弄明白质疑性的问题;不仅要得到问题的答案,还要对问题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传统课堂是回避问题因而也无需思考的课堂。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堵塞学生新思维的涌现,这样的教学,只剩下所谓的知识。因此,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入深度思考是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水*的最核心的因素。

  ③表达环节。在阅读特别是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可以使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得到增值、完善、补充、更正,使自己学习和认知的水*不断提高。

  阅读——思考——表达,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或基本范式,又称为“通用式”。

  2、“原生态学习”。从学习对象来说,原生态学习指的是直接面向文本和事物的学习,不需要过多的、不必要的加工环节和教师过多的解读、点拨、指导、讲解。从学生主体来说,原生态学习指的是学生积极运用原始的经验、思维、情感的学习,即个性化解读的学习。

  ①直接面向文本(教材)的学习

  ②面向事物本身的学习

  ③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和常识开始的学习

  ④学生原生态思维自由参与的学习

  ⑤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精神、生命参与的学习

  四、“学讲计划”与“对分课堂”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理念为:基于核心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的。

  余文森教授根据三大教学基本理念,详细阐述了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1、徐州市的“学讲计划”

  江苏省徐州市的“学讲计划”立足现实问题,用“学进去,讲出来”这种最简单、最质朴的表达方式概括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做了独特的根性的解读。它抓住课堂,抓住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抓住师生关系和学生主体等核心问题,回归到教学的本意。

  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开始从做“加减法”开始逐步推进。第一、减一点老师的包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第二,减一点无效的灌输,加一点有效的实践;第三,减一点老师的霸权,加一点学生的表现;第四,减一点刻板的说教,加一点情感的交流。“学讲三年”,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再次出现。

  2、张学新的“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它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讨论。实质上,它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使学生吸收讲授内容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

  对分课堂重新分配了教学中的权利和责任,赋予学生应有的权利,让学生承担应尽的责任,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氛围,也因此使课堂变得和谐、舒畅,充满了乐趣,生机勃勃。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我共读两遍。第一遍,我带着问题“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等等粗略阅读。第二遍,我按照目录和章节标题慢慢品读。读完书,我写了18页读书笔记。套用书中的专业术语,我此次读书的过程是“原生态学习”,直接面向文本,没有老师的解读,点拨,指导,讲解,但效果甚好,收获很大。

  读书过程中,我体验了核心素养导向课堂的“通用式”,即阅读——思考——表达。阅读时,我与文本对话,将书中的内容与个人学习和生活经验碰撞;思考时,我与自我对话,常想在我的课堂上,要如何做到以生为本;今日表达,我将读书笔记反复查看,细细研读,以期可以给读者一种高质量的知识分享。

  核心素养之于我,和学科知识之于学生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我认为将核心素养根植于课堂,将阅读——思考——表达应用于教学应该是新课堂的标准。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2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今年寒假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统回应。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一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弊病。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我收获最大并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本书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六项基本策略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际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项好的策略都同时体现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条好的理念也同时需要多项策略去落实。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3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朗读,描述,比喻)、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4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就是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前 "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什么叫"核心素养"?

  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

  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说真的,我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于是我翻阅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针对以上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系统回应。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可见,学生的阅读是多么的重要。人民日报曾撰载文章称:"小学欠下的 ‘阅读帐’迟早是要还的!再不多看书,孩子考试时连卷子都做不完!"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近两年,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于重视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阅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我们在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也应该读一些书呢,甚至是列给学生的一些必读书呢?当我们在给学生开的必读书书目也好,还是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书也好,那么学生到底读的怎样,阅读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行必要的跟踪指导和监控。当然指导和监控的方式有多种,调查问卷、读书沙龙、写读书笔记等。如果我们教师不也去进行实地阅读,怎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和监控,又何谈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当我们语文老师真正地读了这些书后,才能和学生交流有了共同的语言,才有了交流的"底气",才可能和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加之小学生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或者还没有读这本书的同学,认为自己再不读书,就会被老师和同学"边缘化"了,无形之中,就会自觉的进行阅读。当然,当老师在和学生进行语言、心灵交流的同时,学生会真切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

  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高。记得去年一年级上学期的第一课《天地人》,我当时在教认识"地"这个字时,当有的同学组出"地下"这个词时,紧接忽然有一个小手举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说: "老师,我知道地下有岩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书上知道的。"我当时吃了一惊,倘若这要是发生在城里的小孩身上,也许算正常,但对于农村小孩来说,况且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能说是不足为奇吗?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也许在某些领域,孩子比我们知道的还多,显然仅仅有一桶水,哪怕是一潭死水肯定是OUT了!这种形势难道不逼着我们去读书吗?否则,我们怎么又能满足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

  总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都不晚"!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更应如此!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5

  假期我读了一本有关课堂教学的书籍,书名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数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刚开始对核心素养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书的作者余文森老师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帮我理清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教育方向,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教人。

  书中的第二章提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的。”由此我想到了我所教的音乐学科,每首歌曲不光是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绪、速度等各种音乐要素,更重要的是理解歌曲想让我们理解的背景、价值观,更是通过歌曲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比如:《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它让学生了解乌鸦反哺的故事,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的道理。让我感受到教人要比教书难。

  除了阅读了教育书籍,在假期中,我还聆听了三场音乐讲座,也是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是朱晓老师的《评价促成长,学生稳步前进》,她提出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师生在课堂上提高学习质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加强学生学习的动机。但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评价时要遵循学生年龄的特点,注重评价的内外全面融合,适合主体发展。然后是缪海云老师带来的《“浸”入其中,方得“真味”》,这堂课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鲜的名词——沉浸式教学,简单来说是一种追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投入的教学方式,学生“沉浸”在教学环境中,达到积极、高效的学习体验,并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教材,充分制定课堂的学习目标,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给学生审美上的沉浸。最后是高谊老师提出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从中我了解到教学的前提是教师预设,而生成基于预设,是预设的"提高和创造过程,预设是根本,生成是灵魂,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成长。这就对我们老师要有较高的要求,要深入钻研音乐教材,才能具有生成的深度和勇气,还要确立“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预设观,当然,老师的综合素养也要过硬,基本功更是不能落下。

  这次假期我受益良多,开学之后我要继续珍惜悦读会的宝贵机会,从书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不断的充实自己,夯实基础。最后引用缪老师说的一段话:“教师自己认知和体验的提升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学习,自己把自己浸泡在音乐中去体验,这是教师的辛苦,也是教师的幸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6

  一、优化策略,加强体育道德

  书中提到:“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体育道德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正义;体育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体育品格包括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这些是体育学科独有的育人要素.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与感受,并内化于心,表现于身。

  以低年级的课堂为例,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以亲切、富有童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守规则意识,利用合作的形式加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从小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这样的课堂不仅有趣,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技能,获得自豪感,也能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心和安全感。比起教师一味讲解技术动作,学生枯燥反复练习的课堂,教学为主会更高效、更实用,也更让学生获益,同时道德渗透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善用竞赛,提升体育精神

  体育不是一门只关于运动技能的课程,它还涉及心理健康、体育精神、体育人文等。体育课堂,特别是体育竞赛往往有很强的竞争性与挑战性,有输有赢,有强有弱,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敢于挑战,在面对失败时从容面对。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引导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提炼自身所表现的体育精神。并结合优秀人物如:*女排不畏困难、敢打敢拼,不断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的拼搏精神;*奥运代表团从零到有,直至巅峰,失败中走向成功的感人事迹等,提炼“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锤炼属于自己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关注互动,培养体育品格

  课堂教学实施中有两种互动方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两种互动贯穿整个课堂。在大部分的.课堂中教师一般会较多关注师生互动,以此来让教学内容顺利、有效的实施。但往往忽略或者少数能关注到生生互动的内容。而生生互动中又能直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生之间是否良好的合作;有没有在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不能协调、沟通各自的想法联合力量为达到目标而相互作用;互动中是否相互尊重、民主等等。学生在分组或合作探究中,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引下,学生以学习运动技能为核心相互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思想交流碰撞中体会运动乐趣与学习的意义。

  以球类课堂为例,在技能学习掌握后进行的小组比赛中,学生通过对自身水*的认知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分配场上的位置,比赛中团队合作、相互激励,在赛后及时总结分析,这些互动都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反,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正面的,也会出现争论、指责、批评等负面情绪的宣泄。教师要第一时间疏导,这也是学生情绪控制核心素养发展的良机,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的“关键点”及时进行体育品格的培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7

  自教育部发布了*学生应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便上了教育界的热搜榜。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而每一个一线教师更关心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核心素养的意义及“在我的课堂上该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既注重理论的剖析又注重实践运用的策略介绍。细读之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定将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努力提升作为教师的核心素养,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8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朗读,描述,比喻)、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9

  一、优化策略,加强体育道德

  书中提到:“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体育道德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正义;体育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体育品格包括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这些是体育学科独有的育人要素.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与感受,并内化于心,表现于身。

  以低年级的课堂为例,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以亲切、富有童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守规则意识,利用合作的形式加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从小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这样的课堂不仅有趣,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技能,获得自豪感,也能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心和安全感。比起教师一味讲解技术动作,学生枯燥反复练习的课堂,教学为主会更高效、更实用,也更让学生获益,同时道德渗透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善用竞赛,提升体育精神

  体育不是一门只关于运动技能的课程,它还涉及心理健康、体育精神、体育人文等。体育课堂,特别是体育竞赛往往有很强的竞争性与挑战性,有输有赢,有强有弱,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敢于挑战,在面对失败时从容面对。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引导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提炼自身所表现的体育精神。并结合优秀人物如:*女排不畏困难、敢打敢拼,不断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的拼搏精神;*奥运代表团从零到有,直至巅峰,失败中走向成功的感人事迹等,提炼“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锤炼属于自己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关注互动,培养体育品格

  课堂教学实施中有两种互动方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两种互动贯穿整个课堂。在大部分的课堂中教师一般会较多关注师生互动,以此来让教学内容顺利、有效的实施。但往往忽略或者少数能关注到生生互动的内容。而生生互动中又能直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生之间是否良好的合作;有没有在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不能协调、沟通各自的想法联合力量为达到目标而相互作用;互动中是否相互尊重、民主等等。学生在分组或合作探究中,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引下,学生以学习运动技能为核心相互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思想交流碰撞中体会运动乐趣与学习的意义。

  以球类课堂为例,在技能学习掌握后进行的小组比赛中,学生通过对自身水*的认知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分配场上的位置,比赛中团队合作、相互激励,在赛后及时总结分析,这些互动都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反,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正面的,也会出现争论、指责、批评等负面情绪的宣泄。教师要第一时间疏导,这也是学生情绪控制核心素养发展的良机,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的“关键点”及时进行体育品格的培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0

  刚开始读这本书,倒不是很难理解,但真的很难读下去,第一章全是关于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知识,稍微一走神,就不知道其所云了,为了克服自身的这个问题,用笔比着读,读到有意义的地方还可以勾画下来,读着读着,我总感觉这本书像是赵校长写的书,里边关于教育、课程的一些真理完全和赵校长如出一辙,终于知道为什么271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学校遍布各地,屹立不倒了,我们走的教育方向和国家完全一致,符合道。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一、素养

  这本书讲的是核心素养,自然必须清楚的知道素养、核心素养、学科素养的内涵,概念不清、离路径不明,必然会迷失方向。作者讲了很多素养和教养、修养、涵养的关系,这几者之间有共通之处,涵养与修养可以说是素养的一个体现,素养是积淀下来的东西,素养跟人的关系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素养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

  二、素养的DNA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即精华所子啊,我们都知道,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为习惯,例如我的课堂中排队、不喧哗、杯子摆放等等,都是一种品格。能力就是学习之后剩下的东西,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只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用知识教知识,才培养出了书,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学生能灵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随时能生长出知识。文中讲到了三种不管哪门学科必须拥有的关键能力:

  1、阅读能力 在课堂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能看懂的内容,老师就坚决不要讲了,自己需要讲的就是学生看不懂你的内容,养成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2、思考能力。备课的时候,自己多预设问题,问题是思考最好的营养剂,一位教授讲过: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好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提问、发问的课,算更好的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的课,算是最好的课。有教授的话在这儿吗,以后再被学生问倒,就不尴尬了。

  3、表达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看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真正想透彻,我的课堂一定要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其实,教是最好的学,让学生也来当老师,要想让其他同学明白这个问题,自己就得格外明白了。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扩展7)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5篇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核心素养的落实如果仅仅局限在课程建设方面,因此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2、主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自身的逻辑规律,不断挖掘和整合教材,按照一系列的主题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都是在期末或者高考复习中运用,*时总是打牢双基。一些有经验的教学水*高的教师往往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就要进行一次主题式或者是专题式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关系,让知识形成大的模块,从见树木到见森林,再从见小森林见到大森林。

  3、问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纵联系

  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靠问题化学习。我们从讲授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中心的课堂,中间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问题化学习。因为问题化学习让我们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线去设计,必须以学生的问题展开,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知识要从碎片化、断点化的知识转变为结构化的知识,而结构化的知识其实就是问题化的学习,把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找到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

  4、情景化教学,实现由学习走向生活

  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在学校学过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过程缺少真实的情景,只是把知识符号化。知识符号是表达知识体系的,这个知识体系如果不同生活建立联系,只是把知识符号背熟、认知、复述,去对付考试,就很难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

  20xx年10月12日,在我校教研室及初中英语备课组的组织带领下来到海口市第一中学初中部,参加了20xx年由海口市教育培训院安排,海口市第一中学组织举办的区域组长学校基地培训课程学习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海口市一中的名师——林玉燕老师,在林老师的指引下,我们一起学习了李华教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教学》。

  本次专题讲座培训的具体内容包含如下: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包含两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具体阐述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精辟深入论述了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即语言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

  (二)“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关系,即知识--教书--育人;“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内容,即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

  (三)英语教学的目的,指出英语教学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呼唤改革,包含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改革。具体阐述了首先是教学观,指出从学生已知出发,以提出解决问题为目的,主题引领,语篇依托,学科育人,知行合一。其次是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指出认真研读文本梳理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五)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从以下的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为素养而教方面论述,从而提出“what to teach?”---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引领学生“学什么?”----文化---思维---语言---策略。

  通过本次专题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新的认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初中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英语教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应以此为目标。因此,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便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设计,以语言为载体,达到思想上的交流,从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应有三个目标,即语言交流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这三个目标在真正的教学中可以融合在一个教学活动中。 核心素养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文本符号进行意义的解码和建构,即学生搜集、理解基础信息。这一阶段是基础,支撑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素养是语言知识。二是通过推理来理解语言背后的真实意义。学生需要做出思维判断。这一阶段是支撑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素养是思维技能。思维技能具体表现为归类能力、序列感培养、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分析等。三是通过思维判断文本阅读中真正有效的信息。学生需要将信息与自身认知结构相关联,进行思维理解。这一阶段支撑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素养是社会常识。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生不同的引导途径。一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范式,包括语言应用的生活场景。二是深入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三是具备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即培养教师对文本中所包含的思维技能的敏锐度。 这个过程便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和社会常识。

  教师只有建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认知基础,才能在教材中挖掘出文本价值,从而为学生提供语言和思维范式,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发展语言和思维的核心能力。

  我们教师在未来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将语言交流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将是我们落实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所在。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现,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并懂得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看得出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场所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说谁带的学生像谁,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学生在学校阶段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与他所经历的老师们的素养有着极大关联,每当会想到自己的老师,留存在脑海中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经典桥段,他的为人处事和他的治学态度等,而他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印象最深的。这些老师的素养的集合,不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建立吗?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习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一、在具备生物学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我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D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时的工作中也曾认真学习了《标准》,但总对所谓的“核心素养”一知半解。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接触到了吴正宪老师带领的名师工作坊,观看了由吴正宪老师主持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高研班系列讲座中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教学视频,感受很深!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吴正宪老师展示的示范课主要以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为主,着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但是我也有困惑:教师抓住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吴正宪老师认为:“数学核心素质与教不完的内容比较,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教不完的内容下节课接着教。”如果每节新课都这样,难道真的不影响吗?

  个人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与重视知识培养不矛盾,都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中所包含的潜在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4、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5、培养数学的情感体验。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爱国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培养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

  (3)自信心和意志力。

  (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起。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5

  1、及时从学生那寻找反馈

  反馈或形成性评价是最有效的干预。它们为教师提供以下信息:学生要去哪里,学生如何到达那里,以及下一步去哪里。

  对教师来说,关键是拥有这样的心智框架,即寻求他们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反馈,从而改变、提升或继续他们的教学方法。

  就我们所知,这样的心智框架——追寻三个反馈问题的证据

  (“我要去哪里?”“如何到达那里?”“下一步去哪里?”)——是对学生成就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我们作为教育者的所作所为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所作所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关键:

  这意味着要评价我们正在做的和学生正在做的,从学生的视角看待学习,以及评价我们的行为对学生行为产生的效应,评价学生行为对我们后续行为产生的效应——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杰出教学的精髓。

  这里有一个操作性概念是“评价”。教师需要提升他们评价自身对学生产生的效应的技能。

  只有如此,教师才足以了解下一步该做什么以促进学生的进步。

  2、教师需要培养一些积极的信念

  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学习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他们作为教师做了什么和没做什么,然而我们需要更培养一些积极的信念,包括:

  1、所有的学生都能应对挑战。

  2、依据所有学生的起点,提出对他们的高期望,这是至关重要的。

  3、鼓励寻求帮助的行为是关键。

  4、向所有学生教授多元学习策略是关键。

  5、养同伴互动对改进学习有重要作用。

  6、评判、犯错和反馈是改进学习的重要机遇。

  7、发展学生德自我调节和培养“学生成为教师”是改进学习的强大机制。

  8、不要责备儿童。

  9、社会阶层和家庭资源的阻碍是可以克服的。

  10、不给缺陷思维以容身之处,即既不要给学生贴标签,也不要对学生抱有低期望。

  教师需要将自己视为变革者,而不是促进者、发展者或者建构者。

  他们的作用是使学生从他们目前的样子转变到我们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子,我们希望他们获知和理解什么——当然,这里强调的是教育的道德目的。

  这要求教师相信成就是可变且可提高的,而非固定不变的;相信教师是促成者,而不是阻碍者;相信学习是挑战,而非打碎内容将其变为相对简单的一块碎片;相信教师能看到他们自己和学生理解学习目的和成功标准的价值。

  3、教师需要更多的谈论学 而不是教

  我几乎已经到了不想讨论“教”的地步——这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它经常阻碍我们讨论“学”的重要性。

  太多的教师专业发展板块涉及最佳实践和新教学方法,并对测评提出质疑,认为测评不太可能产生及时的作用——

  我们好像很喜欢这些安全而没有威胁的话题:

  1、关于我们如何学习的争论在哪里?

  2、关于学生以自己的多元方式进行学习的证据的争论在哪里?

  3、关于用不同方式学习的争论又在哪里?

  4、你能说出三种互相质疑的学习理论吗?

  如果想要拥有这些关于学习和我们影响学习的学术争论,就要求学校领导支持教师成为学习者和评价者教师需要成为适应性学习专家,知道教和学的多元方式,能够指导和塑造不同的学习方式,成为教育行业内的最好的错误侦测器。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扩展8)

——优秀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

优秀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进行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

  课堂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

  一,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活动,就是语文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丰富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文字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发现规律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去,以实现有效的、多方面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关注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下面,就实施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希望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所启示。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要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音乐渲染、古诗熏陶、师生对话、直奔主题等教学方法,使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的有效与高效。

  只有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重视教学预设,有效处理教材

  进行有效课堂教学预设,有效地处理教材,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根据教材的重点来处理。譬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可采取以下的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2、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抓过渡段;抓中心句;抓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3、根据教材的构思来处理。例如,余光中的《乡愁》中出现了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4、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我们在教学沈复的《童趣》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很陌生,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完全可以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朗读中把握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趣味。

  三、营造课堂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但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丰富,生活的圈子狭窄,有时文章中描写的事、物、景距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这时,教师必须让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譬如,在教学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可以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课文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小说的主题。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成效很大。而作为教师,只须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譬如,当学生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及时作出评价,评价语言要富于变化;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当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者,一个问题,多名同学回答后,让学生自主评价,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五、处理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思路,做到因材而教,因人而教;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知识的遗漏并复习、改正。

  我们要细心回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要适度、合理、及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地抓住有利时机回授来自教师,包括自己的同学指导学习的反馈信息,或者克服思维定式,或者增强自信心,那么对学生自己积累学习经验更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我们一定能拥有高效的语文课堂。

优秀课堂教学心得体会2

  这次教师培训,我有幸听北师大实验附中的王运淼老师的一节课——《电动势》,看完视频后深深被王老师的教学魅力折服,王老师是一位很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听完他上课后都一定会收获良多。

  一、教态。王老师上课面带笑容,和蔼可亲,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语速不紧不慢,语言表达清晰流畅,让本来一节很抽象的物理课听起来不累。*缓的语速,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并且根据学生的反应,安排恰当的停顿,让学生都能跟得上老师的进度,例如在介绍原电池内部电势升高降低的原理时,多次停顿,观察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二、严谨而不失幽默的语言。王老师上课很注意表达的严谨性,比如讲到电源内阻分压时,特别强调应该叫做“内电路的电势降”比较科学。王老师也注意到过多的科学术语表达会使学生觉得物理枯燥,他在课堂上还适时采用一些易于理解显得有趣的语言,比如介绍原电池的构造时用了“解剖”电池的,让课堂显得生动起来。

  三、设计有趣的生活小实验。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有不少生活现象就是物理现象。王老师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开始上课时设计了一个并联电路开灯关灯的.实验;在介绍电源电动势时加入一个苹果电池的实验,让学生觉得生活处处有物理。

  四、尊重学生想法。王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不少提问,由问题引入下一个内容,由学生做出猜想,在讲课时注意回应学生的猜想,让学生感觉老师是很重视自己的想法的。每一个物理结论尽量由学生自己说出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印象会更加深刻。

  五、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导。王老师在做实验时会先把仪器介绍得很清楚,在操作时不是直接动手按按正确的方法做,而是介绍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例如在介绍原电池时,教学生用数字电压表探测电源的正、负极,利用电压表探测电源内外的电视升高还是降低,展示了对物理的科学研究过程,学生上完这节课后不仅学到了电动势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还养成了科学探究物理的习惯。

优秀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

  通过学习《课堂教学艺术》的培训,我获益良多,从这个培训学习中让我知道了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艺术感,也学习了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着手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当然,这一个培训学习也让我自己进行了反思,在*日的课堂教学中,我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等等方面,都是需要鞭策我自己学习进步的动力。以下是我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所思所想:

  一、精彩的开始是一节课成功的奠基石。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不仅是一节课的序幕,揭示本节课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是抓住学生胃口的“头菜”。如何吸引学生来进入我们的课堂,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投入参与课堂,这都是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需要着重思考的地方。自然流畅、富有吸引力、直切主题、生动有趣,这都是课堂导入的艺术魅力所在。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取设置一定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所预设的环境中来顺其自然进入课堂教学;也可以采取设置疑问的.方法,给学生留下悬念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比赛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绪下走进课堂教学……这些都是成功的课堂教学艺术,而这些成功的课堂导入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来因地制宜,制定相适宜的课堂导入方案。

  二、精彩的提问是一节课成功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课堂上的提问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多形式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课堂上的提问,我们可以检查到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甚至可以推动促进学生的生化,达到课堂生成。当然课堂提问也是一门学问,不是每个环节每个内容都需要提问,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进行提问,而是要抓住重点和关键处来提问,需要学生思考掌握的地方来生成问题,根据每个问题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学生来提问,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和思考的余地。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的同时,需要在对课堂教学每个环节进行预设生成,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并且层层深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三、富有艺术感的语言是一节课成功的润滑剂。

  课堂教学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来作为引导者指导学生进入每个环节的学习,而在这其中教师的语言就起到关键的作用。每个环节的实施需要教师的语言准确地描述,让学生能清楚明了地知道每一个环节是怎样的内容,自己应该如何去做;每个细节需要教师的语言生动地表达,能吸引住学生跟着教师走,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内容需要教师的语言形象地点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对自己的语言进行准备地把握,精炼准确、生动而又形象、富有激情而又优美、标准而又诙谐幽默,点燃整个课堂的气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而要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富有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需要自己在许多细节上进行精琢细炼,不断地学习充实,才能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教学艺术效果。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扩展9)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看得出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场所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说谁带的学生像谁,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学生在学校阶段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与他所经历的老师们的素养有着极大关联,每当会想到自己的老师,留存在脑海中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经典桥段,他的为人处事和他的治学态度等,而他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印象最深的。这些老师的素养的集合,不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建立吗?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习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1、在具备生物学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 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我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就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的练习,比如学过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后,就“路边摊上的食品”、“快餐食品”、“腌制食品”、“零食”等问题,让学生做调查、查资料,结合自己的感受。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后,能够较为理性看待这些食品,一般不会只为口感而不顾卫生和健康。这样为学生形成良好饮食习惯打下基础,并且影响着身边的人。再有就是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从生物课本上传授的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结构以及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也会了解一些疾病的常识。就不会轻信一些电视上、报纸上的虚假健康知识讲座,还能提醒身边的人不要受骗,特别是家里的老人。

  2、一定的生物实践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的较多的学科,在实验过后把一些实验加以拓展,有利于学生继续获得相关知识,习得相关能力。如种子的萌发实验过后,可以将萌发长出的幼苗种在花盆里,浇水施肥,关注植株的成长过程。这样亲近植物,每天和植物为伴,觉得新鲜,随时有新的感悟。看到了新芽从叶柄处长出来改变了他从前的想法。看到花芽是在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后才长出,一直到植物开花了,结出果实、种子了,就把绿色开花种植物的一生有所了解,还会明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这样就把书本上提到的和未提到的知识在观察亲手栽培植物的过程中得以获得和体验。学生们就有可能把这种兴致迁移到其他的生物乃至整个的自然界中。你说如此这般,能不培养他们了解生物、热爱生物习惯吗?

  3、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通过生物与环境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感知大自然的魅力,了解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巨大作用,形成热爱 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在力所能及 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比如说到当前的环境问题,上头条的一定是雾霾。其成因复杂,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人人都向往好的生活,就会有向自然过度所取和过度排放废弃物的事实,两者不断加剧必然导致生态*衡的破坏,雾霾只是后果之一!在学习过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后,学生们在现实的诸多例子面前,会逐步形*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观念。

  最后再说一点态度的问题。从强按牛喝水到牛主动去喝水,体现了学习态度转变的问题。看到一个资料:有研究者用素养=(知识 能力)态度的公式形象地展现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的关系。其中态度是关键变量。如果态度是正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相乘倍数的效果;如果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这明确提出了态度在素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同一个环境里的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差异,有的早慧,有的要等待“开窍”。落到最现实升学的来讲,为了上一个好的高中,保证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更合适的好的发展*台,他们“发力”的时间要提前到中考之前了。怎么让还没“开窍”学生激发出斗志,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的公式是不是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呢?

  最后想说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路途遥远,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结合我的教与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体会。

  一、责任担当

  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法治观念。现实中一些学生由于不懂法,不能明辨是非,做事没有原则,不会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法律方面的学习,多宣传守法的重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人文底蕴

  在国际化的世界,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同时真正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而不是盲目模仿或任意跟随一种文化,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与世界观。因此,课堂上教师们强调在传授学生*文化和传统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通过思品课堂上学生理解和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既要反对故步自封、自高自大,又要反对崇洋媚外。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创新民族文化。学生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而不懈奋斗。

  三、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们广大教师的艰巨任务。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用多元智能的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获取鉴别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要想叫学生乐学善学,老师首先要做一个好学的人,自己养成好学的`习惯。以身作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学兴趣,产生了好学的激情,催发了学生好学的嫩芽,使学生逐渐从模仿老师到自觉需要好学的精神状态。要想叫学生勤于反思。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当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四、健康生活

  健康的生命是我们享受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成才、发展关系重大。我们要教育学生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应放弃生的希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调控情绪,自尊自爱,将心比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

  本学期,我读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本书,收获颇丰,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了解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一个核心;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

  所谓一个核心,就是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大方面是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是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基本点围绕每一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我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前者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自主发展,即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过程的选择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健康生活是指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现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结合我校的班级自主管理,我们要培养的目的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管自己,自主交流,快乐学习。

  社会参与,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中心校领导下,我们学校工作围绕“一体两翼三行动”,三行动中养成教育,具体安排是每月一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责任意识很重要,我们班集体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班上的主人,班级任务划分是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就拿打扫卫生来说,谁扫地,谁拖地,谁擦窗户,谁倒垃圾,都明确到人,哪一个地方没做好,就让那一位学生负责改正,这是我校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一个方面。

  核心素养在教学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课程与教学创新,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重组,实施创新等教学实施。我们必须调动一切课程资源:教师、学生、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环境、学校各种活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大课程观,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直接失系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让我们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在教育者岗位上孜孜不倦,努力奋斗。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扩展10)

——课堂教学读书心得体会-读书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读书心得体会-读书心得体会1

一、分析现状:孩子不悦读的原因。课外阅读是孩子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台,但是广大学生面对课外阅读不是笑逐颜开,积极欢迎,而是愁眉苦脸,消极应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考试猛于虎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3、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影响功课和考试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有意无意的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笔者的邻居有个上二年级的小男孩,在父母的要求下,几乎每天早晚都会听到他琅琅的读书声,但是翻来覆去总是语文书上的那几篇。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薄薄的一册语文书在家长的眼里就是圣经、宝典,听着那有气无力的声音,我不禁心生同情。如果打开他们书包,你会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种教辅用书或是《快速作文》等作文书。面对考试,面对家长所担心的未来竞争,孩子们没有自由选择的阅读权,极具功利性的课内阅读正败坏着孩子们的阅读胃口,消耗着他们的阅读热情。

  4、缺乏阅读的检测与评价。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起来?那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了?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悦读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悦读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双管齐下————消除主客障碍,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要想让孩子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从内心里真正爱上课外阅读,笔者认为,需要具备内外两方面的的条件。所谓内部条件,就是指学生自身在主观思想上要了解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和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吃墨水,*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所谓外部条件,就是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只有外部客观环境对学生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得持续的发展。这里的外部条件又分成两种:一种教师自身要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第二种是指孩子的家庭要充分理解和支持进行课外阅读。父母要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鼓励、支持的态度。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限制甚至于反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理由是:影响功课和考试。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差,而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之大的今天,作为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如开展亲子阅读等家庭阅读活动,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