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7篇

时间:2022-09-03 14:00:07 来源:网友投稿

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7篇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 贵州省贵阳市“十四五”交通建设专项规划(2021--52025年) 贵州省贵阳市“十四五&rdqu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7篇,供大家参考。

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7篇

篇一: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

州省贵阳市“十四五”交通建设专项规划( 2021- -5 2025 年)

 贵州省贵阳市“十四五”交通建设专项规划( 2021- -5 2025 年)

 序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抢抓党中央坚决推进“交通强国”和省委、省政府坚决推进“强省会”发展战略契机,紧紧围绕交通“先行官”定位,坚持高标准要求、加快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用好政策、全面用足政策、全力争取政策,准确、科学、主动赢得新征程、新机遇,加快推动一批“强基、提质、展翼”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落地,继续发挥省会城市交通枢纽龙头引领带动作用,切实把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进一步为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贡献“交通”力量。

 “十四五”时期,贵阳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交通强国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大战略机遇,落实“乡村振

 兴、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展望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战略前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为引领,以提高交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共享化为突破口,强化省会担当,适度超前,形成全方位智能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推动交通发展向区域联动、无缝衔接和质量效益转变,奋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内陆重要交通口岸,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文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贵阳贵安做大城市规模、做优城市形态、做强城市经济,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战略高地。“十四五”先行实施一批航空、高铁、轨道、口岸、物流等“两新一重”“交通强国示范”“国家物流枢纽”等基础设施项目,畅通大通道、建设大枢纽,联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大集散、支撑大贸易,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加快建设贵阳贵安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奠定“交通”基础。

 一、“十三五”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取得成就 “十三五”时期,贵阳市交通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十三五”规划既定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交通运输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交通基础设

 施不断完善、运输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管理服务持续提升,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基本建成西南地区交通枢纽体系。“十三五”时期,建成沪昆高铁、渝黔铁路、成贵高铁等高(快)速铁路,启动建设贵南客专,从贵阳可直达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昆明、深圳等中心城市;贵遵复线、花安高速、贵黔高速建成通车,新增高速里程 117 公里,形成“一环一横十射”高速路网结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 612 公里;建成投用 500吨级货运码头 1 座、便民码头 11 座,完成乌江渡库区航运建设工程,整治四级航道 113 公里;加快建设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等现代化物流场站。2019 年贵阳航空旅客吞吐量达 2191 万人次,较 2015 年年均增长 13.4%,贵阳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千万级机场第 20 位;2019 年贵阳铁路枢纽共完成客运量 4320 万人次,较 2015 年(2019.4万人次)年均增长 21.6%,完成货运量 2910 万吨,较 2015年(1263.6 万吨)年均增长 31.6%。初步构建至周边省会城市 2-4 小时高铁圈,至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 2-3小时航空圈。(受疫情影响,2020 年数据不具代表性,采用 2019 年数据)

 城市骨架路网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贵阳市积极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建成人民大道、花冠路、中环路、同城大道等骨干道路,推进数博大道南北延伸段、延安东

 路延伸段、贵黄路市政化改造、贵遵路市政化改造、太金线、观潭大道等重要跨区域道路的规划建设工作。贵阳市城市路网格局从“三环十六射”到“五环十八射”“一轴五环九横十纵”再到“三横六纵三环多联”,贵阳贵安城市路网循环通达能力大幅提升,城市道路总长突破 2200 公里,路网体系不断充实完善,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市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公共交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时期,贵阳市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基本形成了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较好实现轨道网、公交网、慢行网“三网合一”。贵阳步入“轨道交通时代”,2018 年12 月 1 日,轨道 1 号线全线运营;2021 年 4 月 28 日,轨道 2 号线全线运营;轨道 3 号线一期、S1 线一期有序推进建设。

 农村公路进一步通达通畅。“十三五”期间,贵阳市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完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 2980 条,共计 6467.1 公里,实现 30 户以上村民组通畅率 100%,完成普通国省道改造 63.8 公里,完成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项目建设 90.2 公里,完成窄路面拓宽改造项目 378.1 公里,完成县乡道改造项目 160.8 公里,完成

 23 座危桥改造,实施安保工程 3482.3 公里,农村公路均等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行业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提升公共交通行业服务质量,建立公共交通行业常态化培训机制,设立服务质量奖励基金,激发从业人员提升服务质量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引领作用。二是加大交通违规打击整治力度,对非法营运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强化对各类违规行为查处力度,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整治成效,2016 年至 2020 年,全市共查扣涉嫌非法营运车 2 万余辆,查处出租汽车、班线车、旅游包车、货车等各类违规行为 4万余起,交通运输秩序持续好转。三是推动网络预约出租车改革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网络预约出租车运营试点,制定《贵阳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办法》,向神州专车、滴滴出行、神马专车等 6 家公司颁发经营许可证,注册加盟车辆 16 万余辆,日平均活跃车约 1 万辆。四是标本兼治推进市区堵点治理,将交通堵点治理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累计完成吸引源类、人车冲突类、公交瓶颈类、施工类交通堵点 治理 122 个,城区交通拥堵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交通流向外疏解,绿色高效交通出行比例逐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与国家级交通枢纽定位尚有较大差距。贵阳是《“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确定的 63 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也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的 19 个全国综合性铁路枢纽之一。“十三五”期间,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周边区域,例如成都、重庆、昆明等交通枢纽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西南地区干线机场中吞吐量仅高于南宁。以贵阳为中心形成了“米”字型高铁交汇,但是贵广高铁、渝黔铁路时速分别只有 250 公里/小时、200 公里/小时。

 交通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需求快速增长,机动车年均增长 10.2%,交通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十四五”期间城市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交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一是快速路建设不成体系,跨区域快速化通行成为瓶颈。太金线、观潭大道等贵阳贵安互联互通路网尚未建成,延安东路、林城路等一批“断头路”尚未打通,部分快速路既承担过境交通功能,又承担服务地块功能。二是路网结构不尽完善,次、支路网所占比例偏低,道路循环功能不畅,城市路网密度严重不足,贵阳市中心城区路网密度仅为 6.1 公里/平方公里,低于国家规范8 公里/平方公里。三是 2020 年贵阳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全方式出行分担率仅为 20.7%(受疫情影响),公交运营较为困难,公交接驳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公交换乘

 枢纽和停保养场。四是城市停车设施供需矛盾突出,老旧小区、学校、医院、景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停车矛盾较为明显。五是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不成体系,慢行系统未形成一个系统性交通网络,无法满足市民绿色出行需求。

 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运输效率较低。物流场站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有效整合,物流配套设施老化,未能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多式联运网络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

 公路基础设施网络供给能力仍然不足。高速公路主通道运能不足,网络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兰海、沪昆等早期建成高速公路主通道运能饱和,交通拥堵现象进一步加剧。部分高速公路出入口数量较少,对沿线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强,路网服务范围、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普通国道发展基础相对较好,但部分城镇过境路段街道化现象严重,通行效率较低。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路通畅性不高,贵阳市 75 个乡镇中 31 个乡镇未通二级路,27 个乡镇未通三级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公路存在道路等级和质量不高、安保设施不足、部分通村公路抗灾害能力弱、保通畅条件差、联网程度低、“断头路”多、桥涵不足、停车场配套不足、养护资金缺乏等问题。乡镇

 公路与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出入口连接线标准不高,通达深度不足,通畅水平还有待提升。

 智慧交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智慧交通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创新引领能力。行业数据规模仍然不足,尚未形成动态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数据资源共享仍需加强。应用系统建设需进一步统筹,行业内分散、独立信息系统仍需进一步整合。

 二、发展战略 (一)国家战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交通通达深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拓展区际互动合作。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交通工作提出新指引,至 2035年,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国 123

 出行交通圈”和“全球 123 快货物流圈”。贵州成为首批试点地区,掀开贵阳贵安新时代交通运输工作新篇章。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至 2035 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全国 123 出行交通圈”和“全球 123 快货物流圈”。

 贵阳纳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重要枢纽节点城市,并列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西部陆海新通道为贵阳市物流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以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公路口岸建设为重点,建设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物流运输网络,打造西南智慧物流枢纽,构建海陆空邮立体化、东西南北互通的多式联运开放发展新体系。

 (二)省级战略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我省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结合我省实际,提出贵州省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至 2025 年,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的综合运输大通道主干网、干线网、基础网和枢纽,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密度居西部前列,基本建成一

 体化便捷高效的客货运输服务体系,交通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全面起步。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确定《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不移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全会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高质量发展城镇体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加快走出一条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全面提升城镇品质,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加快构建以黔中城市群为主体,贵阳贵安为龙头,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和遵义都市圈为核心增长极,其他市(州)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特色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贵州省“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总体目标: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省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以“五新”发展总目标努力实现交通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综合交通发展达到新水平、运输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交旅融合发展探索新模式、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三)“强省会”战略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贵阳市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加快推进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全力提升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力。

 2020 年 12 月 30 日至 31 日,中共贵阳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召开,总结了“十三五”时期贵阳贵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审议通过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篇二: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

 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 年)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 1 第二章 挑战与机遇 ........................................ 2 第一节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效 ...................... 2 第二节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 3 第三节

 发展机遇 ...................................... 5 第三章 总体思路 .......................................... 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6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7 第三节

 主要目标 ...................................... 8 第四章

 健康产业总体布局 ................................. 9 第五章

 重点领域 ........................................ 10 第一节

 持续推进健康医药制造业转型发展 ............... 10 第二节

 重点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 14 第三节

 深度推进健康运动业高效发展 ................... 18 第四节

 积极推进健康管理业创新发展 ................... 21 第五节

 快速推进健康旅游业提质发展 ................... 24 第六节

 加强推进健康药食材业培育发展 ................. 27 第六章

 产业要素 ........................................ 30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 30 第二节

 提升教育培训服务能力 ......................... 31 第三节

 创新金融保险服务能力 ......................... 33 第四节

 提高市场开拓服务能力 ......................... 34 第七章

 政策实施保障 .................................... 35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 35 第二节

 突出政策引导 ................................. 35 第三节

 加大对外宣传 ................................. 36 第四节

 健全统计监测 ................................. 37 第五节

 加强监管督导 ................................. 37

  第 1 页 共 36 页 第一章

 前言

  健康产业是全社会从事健康服务提供、相关产品生产经营等活动的集合,涉及面广、产业链长、融合度高。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一项重要任务,既是改善民生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省委省政府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全方位、全周期、全人群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深入实施健康贵州建设,全面提升健康产业服务能力和人均预期寿命水平,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决策部署,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壮大贵州大健康产业,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特编制《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本规划依据《“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省委省政府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及卫生健康、养老、体育、

  第 2 页 共 36 页 林业等规划文件精神编制,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是指导未来一段时期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第二章

 挑战与机遇

 第一节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效 发展机制逐步健全。大健康产业发展政策和支持措施相继出台,大健康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健全,大健康产业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逐步构建,大健康产业立体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得到有效探索,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企业主力、市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发展态势稳步上升。2018 年,贵州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1382.79亿元,年均增长15%;有19家上市企业,其中年产值超1 亿元的企业 83 家,超 10 亿元的企业 6 家,超 20 亿元的企业 2家,超 30 亿的企业 1 家;总体上呈现出发展提速、供给提质、贡献提高、带动提升的发展态势。

 跨界融合成效初显。依托独特的生态、康养与旅游资源,推进大健康与大生态、大旅游、大数据深度融合,推动康复疗养、运动健身、健康管理、山地旅游、养生养老与大健康产业深度对接,初步形成医养、康养、康旅、体医等多元融合发展新路径。成功申报并全力推进遵义桃花江国家级健康旅游发展示范基地。

  第 3 页 共 36 页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大健康产业、健康医药发展相关规划,以及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实施意见,成立了以省长任组长、相关省领导任副组长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领导小组,推进大健康、养老、旅游等服务规划和政策措施,从体制机制上不断释放大健康产业市场活力,全方位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持续提升。省内外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和企业跨界联合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工程、建成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国药、泰康等一批国内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和大健康产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机构);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政策,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二节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省际发展竞争压力加大 。在广阔市场前景的激励下,国内不少省份先后将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以北京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侧重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地区聚焦于全球化资源整合,以成都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产业政策发布频繁,西北部地区政府引导基金快速发力,长三角、环渤海和粤港澳三大集聚区人才流动各成形态,贵州省大健康产业起步晚、基础弱、政策不集中,发展大健康市场

  第 4 页 共 36 页 前景光明但竞争日益激烈。

 事业产业融合 亟待 加快。

 。大健康产业涉及三次产业,健康产业覆盖面广、产业构成复杂、涉及部门和主体众多,我省健康产业配套政策出现“断层”“分散”,缺乏系统性的设计,没有形成相辅相成的合力,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必须科学界定、清晰把握健康产业的范围与边界,处理好健康产业与医疗卫生、养老托育、体育运动、文化教育、基础设施保障等事业发展关系,以发展健康事业筑牢健康产业发展根基,以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健康事业质效。

 科技人才 金融。

 支撑不足。健康产业技术基础薄弱,高新技术缺乏,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投入不够; 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三者间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效率低;严重缺乏产业项目规划、营销、服务等产业人才和各类科技人才,育人育才环境缺乏系统性和科学规划。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合作不够深入,符合健康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社会资本引进和利用不合理。

 市场主体培育相对滞后。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满足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健康需求的健康养老、健康运动、健康旅游、健康管理、健康食品、健康医药及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和“托幼”的婴幼儿照护等相关产业发展短板逐渐暴露,以“散小弱”为主,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活力未得到激发,产业跨界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不足,

  第 5 页 共 36 页 为我省健康产业满足健康需求升级带来巨大挑战,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新考验。

 第三节

 发展机遇 战略机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对健康产业发展作了全面安排部署,更加凸显了国家对维护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东西部协作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必将为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注入强大动力。

 政策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一系列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贵州省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以及“四新”“四化”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改革、创新、开放、政策等叠加优势,有利于聚集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为加快发展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医药制造业、养生养老业、旅游产业、运动休闲、健康管理服务、中医康养、森林康养等产业,深入推动城乡融合

  第 6 页 共 36 页 发展等带来基础保障和强劲动力,将为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释放更大服务需求和广阔发展空间。

 。

 市场机遇。随着经济发展质效和群众对美好生活愿望的不断提升,全国、全省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在后疫情时代,公众健康观念显著增强,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个性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理念将成为生活主流。“消费升级”与“生命健康”正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人民的核心关注领域,大健康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将为贵州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环境机遇,有助于全省以大健康产业为引领,培育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持续健康高效协调发展。

 第三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准确把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趋势和新需求,大力实施健康贵州战略,以满足

  第 7 页 共 36 页 全方位保障、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打造万亿级支柱产业为目标,以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为引领,以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培育一批做强企业为抓手,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创新驱动、突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持续推动医药、养老、运动、医疗、旅游、食品及种养殖业等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注入新的源动力。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强化政府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发挥政府政策制定、标准建设、行业监管等方面作用,形成覆盖更全面的现代化大健康产业新体系。

 坚持服务优先、业态 融合。在深化改革上持续发力,加快“放管服”改革,加速推进大健康产业全产业链集群建设,形成空间互补、产业融合、协作共进的集聚发展新格局。

 坚持特色发展、 创新突破。改革创新发展机制;内外联动实现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研发创新突破,激发创新贵州健康产业内生动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坚持 开放带动、 区域协同。借鉴省外发展经验,共建创新研发合作、人才共享的跨区域交流平台;立足各市州优势资源,深挖产品和服务的特色亮点。

  第 8 页 共 36 页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健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健康产业体系,谋划一批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努力打造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积极构建全球健康生态圈。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全方位健康服务,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项目建设扩规模。培育或引进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 30 个重大项目,建设具有行业示范性的 30 个示范基地,扶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30个重点龙头企业。到2025年,全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15%。

 产业融合增效益。推动大健康产业前延后伸、高位嫁接、跨界发展,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大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产业竞争力、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产业增加值突破 3900 亿元。

 品牌塑造拓市场。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健康产业各市场主体争创中国驰名商标、贵州名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申报认证,以优势品牌为依托,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科技支撑添动力。加大健康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间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大力扶持和培

  第 9 页 共 36 页 育健康领域高尖新科技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推广新科技新成果新模式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示范。

 数字互联赋新能。加快推进大健康产业与智能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加强健康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广“智慧+”健康平台的应用,以数字互联经济赋能传统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专业人才促创新。加快产业发展领军型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一批本地专家型、学者型、领军型人才,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培训学校,建立全省大健康产业专家人才库。

 第四章

 健康产业 总体 布局

 充分利用贵州省医疗医药、自然资源、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产...

篇三: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贵 贵 州 州 省 省 能 能 源 源 局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2 年 年 4 月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I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3第一节 国内现状.......................................................................3第二节 贵州省“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4第三节 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8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1第一节 指导思想.....................................................................11第二节 基本原则.....................................................................11第三章 发展目标...........................................................................13第一节 总体目标.....................................................................13第二节 分项目标.....................................................................13第三节 远景目标.....................................................................14第四章 重点任务...........................................................................15第一节 积极拓展光伏发电多元化产业布局........................ 15第二节 稳步推进风电协调发展.............................................16第三节 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17第四节 加快发展地热能产业.................................................18第五节 推进核能开发进度.....................................................20第六节 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纳.................................20第七节 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直接利用........................ 21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1前 言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同年 12 月,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到 2030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的发展目标,彰显了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政治导向。2021 年 3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明确指出其核心特征是新能源正在加速成为我国电力供应的主体。贵州省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在“十四五”及未来中长期将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积极贯彻绿色低碳发展新理念及推动贵州省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要求,结合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贵州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制定《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编制及深入实施,将为全省深入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推进乡村振兴、大数据、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3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第一节 国内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能源行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支撑发电装机实现快速增长,截至 2020 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 9.34 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 42.5%。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20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达到 6.8 亿吨标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13.6%。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 2.2 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1%,主要流域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达到 97%、97%、98%,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量约 5000 万吨标煤。二、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体系。水电领域具备全球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特高坝和大型地下洞室设计施工能力均居世界领先水平。低风速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国内风电装机 90%以上采用国产风机,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5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 15%以上;全省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 5%以上。截至 2020 年底,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占比 17.6%,较 2015 年增长 4.1 个百分点;非水可再生发电量占比 7.8%,较 2015 年增长 4.2 个百分点,两个约束性指标均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二、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总量到 2020 年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 2904万吨标煤,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 2400 万吨标煤的目标任务。(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光伏发电 :截至 2020 年底,全省光伏发电累计建成装机规模达到 1057 万千瓦,超额完成“十三五”200 万千瓦规划目标。我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2019 年、2020 年连续两年取得的建设规模位居全国第一。风电 :截至 2020 年底,我省风电装机达到 580 万千瓦,完成规划目标的 97%。“十三五”期间部分风电项目停建、缓建,主要受生态红线、林地、征地等因素影响。水电:截至 2020 年底,全省水电累计装机 2281 万千瓦,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 2175 万千瓦的装机目标。“十三五”期间我省科学合理建设了一批中小水电,促进了我省水能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发电:截至 2020 年底,全省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7表 表 1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十三五” 规划目标完成情况指标2015 年实际2020 年规划2016 年实际2017 年实际2018 年实际2019 年实际2020 年实际评估结论约束性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13.5% 15% 16.3% 15.6% 16.5% 16.3% 17.60% 提前完成非水可再生发电量占比(%)

 3.60% 5% 4.20% 5.40% 5.90% 6.00% 7.80% 提前完成预期性一、发电1、水电(万千瓦)

 2056 2175 2079.18 2119.23 2212.22 2223.11 2281 好于预期2、风电(万千瓦)

 322.6 600 361.58 368.88 386.36 456.5 580 未达预期3、光伏发电(万千瓦)

 3 200 46 155.18 177.54 509.6 1057 好于预期4、各类生物质发电(万千瓦)

 8.4 40 8.4 14.5 21.1 26.4 35.4 未达预期二、非电1、生物天然气(亿立方米)

 / 2 / / / 0.11 0.11 未达预期2、地热(万平方米)

 150 2800 230 368 425 450 500 未达预期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万吨标煤/年) 2121 2400 2269 2357 2476 2638 2904 好于预期非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万吨标煤/年)

 207 600 245 294 322 474 704 好于预期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9《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 号)明确表示,将贵州建设成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实现贵州省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与全国同步实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见提出贵州要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新能源,扩大新能源在交通运输、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应用,为贵州新能源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四)技术进步促进设备效率不断提升。随着风机制造产业技术升级,陆上风电主流机型已发展到效率更高的 3MW 及以上的风电机组。风机由中小容量向大型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低风速风机、大叶片、高塔筒等新技术将为风电产业带来更广阔的开发空间。太阳能发电方面,近十年来光伏系统成本大幅下降,随着单晶 PERC 电池得到大规模应用,双面、半片、MBB、叠片等组件技术取得快速发展,光伏发电成本在未来仍有一定下降空间。技术进步带来的建设及运维成本降低将使得风电和光伏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其他新能源领域,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也日趋成熟,为我省新能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11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为总遵循、总纲领、总方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四新” 主攻“四化”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目标,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全方位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我省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能源安全战略原则。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能源安全作为能源供应安全和能源使用安全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能源的供应量必须能确保我省经济社会运行的总需求;另一方面,能源消费过程应坚持绿色低碳。坚持清洁高效能源转型原则。坚持以能源技术变革推动能源革命,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其他能源之间的融合发展,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13第三章 发展目标第一节 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我省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扩大化石能源利用替代进程,积极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占比。预计到 2025 年,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折合标煤约 4048 万吨,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 21.6%。第二节 分项目标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到 2025 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 6546 万千瓦;非水电可再生能源装机 4265 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 2281 万千瓦,风电装机 1080 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 3100 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 85 万千瓦。二、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到 2025 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 2500 万平方米以上,折合替代化石能源 232.2 万吨标煤。三、生物天然气到 2025 年,全省生物天然气产能达到 2 亿立方米。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15第四章 重点任务第一节 积极拓展光伏发电多元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光伏基地建设。为适应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在太阳能资源较好的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市(州)打造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基地,引领新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规模化开发优势,降低建设成本,加强送出通道规划和建设,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和送出通道利用水平。积极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以大型水电基地及现有(规划)火电厂为依托,统筹本地消纳和外送,建设乌江、北盘江、南盘江、清水江流域四个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以及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充分利用水电及火电的调节能力,合理布局新型储能或抽水蓄能,优化调度、联合运行、高效利用,建设水(火)风光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降低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成本,提高水电或火电送出通道利用率。积极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布式光伏建设,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屋顶光伏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在开阳县、播州区、关岭县、镇宁县、盘州市、钟山区、镇远县、长顺县、兴义市、望谟县、威宁县、黔西市、松桃县等 13 个试点县(市、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17鼓励分散式风电开发建设。鼓励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风电项目,充分利用电网现有变电站和线路,综合考虑资源、土地、交通、电网送出消纳以及自然环境等建设条件,开发建设就近接入、就地消纳的分散式风电项目。鼓励风光互补项目建设。根据光伏白天发电,风电大风时段多集中于夜间的特性,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互补发电,实现全天候发电功能,提高送出通道利用效率,向电网提供更加稳定的电能,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整合,降低风光送出成本。专栏一 贵州省“ 十四五” 光伏、风电项目建设重点——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乌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北盘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南盘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清水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五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毕节市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六盘水市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安顺市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黔西南州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黔南州百万千瓦...

篇四: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

州省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贵州省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安 顺 市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第 十 四 个 五 年(2021—2025 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安顺市委关于制定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十四五”时期发展战略意图,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展望 2035 年远景目标,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有效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局时期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各级政府部门编制规划、制定实施年度计划以及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新阶段、新命题、新使命,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复杂局势,在党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建设富美安顺目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三大战略行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干成了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四件大事。一是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6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69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58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黔中大地上书写了脱贫攻坚的精彩篇章。二是战胜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省率先开展交通卡口检测、居住点封闭管理、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全覆盖,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复学,全市 300 万人口实现零感染,成为疫情防控好、经济恢复好的市州之一。三是开创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期。经济增速从 2010 年全省挂末提升到2012 年、2013 年全省中游,再提升到连续 6 年全省上游,

 其中 2 年位居全省第一。四是形成一批全国全省领先的典型经验。“兵支书”经验得到王沪宁同志、胡春华同志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塘约经验”得到俞正声同志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大坝模式”“两转一包”等经验得到省委主要领导同志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五年来,我们勠力同心、砥砺奋进,推动各项事业实现大提升。一是产业发展大提升。农村产业革命纵深推进,九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八大百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加快推进,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连续 5 年位居全省第一。二是基础设施大提升。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市公路密度位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密度位居全省第二。建成一批大中小型水库,工程性缺水问题逐步解决。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前完成,5G 网络实现县县通。三是城乡面貌大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如期完成,探索出“一分三向”“1+N”镇村联动等模式,中心城市框架拓展到 100 平方公里,县城、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美丽乡村不断涌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3.35%,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四是生态环境大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呈稳定良好态势,森林覆盖率 60%,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 100%。完成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开展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

 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厕所革命先进市。五是改革开放大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财税金融、民主法制、社会治理等领域改革走在全省前列,20多项国家试点示范在安顺落地生根。成功举办国际石材博览会、黄果树飞行大会等活动。安顺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并列入省“1+8”开放创新平台,安顺获批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黔中(安顺)物流园获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六是民生福祉大提升。持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就业状况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再次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积极成效,平安安顺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们保持定力、正风肃纪,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满意度连年上升,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拓展,党风政风持续向好。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工作总纲,坚定不移实施主基调主战略,走出一条具有安顺特色的发展新路。对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发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贯彻省委确定的战略部署,在新征程上再创安顺新辉煌。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仍然处于加快发展“黄金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经济长期向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总的来看,大环境对我市发展总体有利,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特别是中央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动共同富裕,为我市后发赶超带来了重大机遇;中央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为我市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我省经济增速连续九年位居全国前三,近三年连续位居第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

 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正在形成,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近年来我市持之以恒抓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较低;产业支撑不够,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支撑不足,改革开放任务仍然艰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弱项;生态环境、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治理等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抓落实的能力还需加强;志存高远、敢为人先、永不言难的精神力量还未充分凝聚。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创“十四五”时期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擦亮军民融合、康养旅游“两张名片”,打造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乡村振兴“安顺样板”,强化动力保障、民生保障、环境保障,突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具有安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奋力续写新时代富美安顺改革发展新篇章。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

 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大内陆开放力度,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虑我市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更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0%左右,到 2025 年,GDP 达 1700 亿元左右,力争人均 GDP 达 7万元左右。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增长潜力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一产、二产、三产年均增长 7%左右、11%左右、10%左右,到 2025 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4.7:35.9:4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1%左右,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 30%以上。经济增长动力加快转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0.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8%左右。打造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康养旅游目的地。

 ——城乡环境更美。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经济蓬勃发展,“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用更加凸显,森林覆盖率保持在 60%以上,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保持在 95%以上,到 2025 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 2020 年降低1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90%以上,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 96%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率达 80%以上,中心城区地表水达标或好于Ⅲ类水体的比例达 95%以上,单位 GDP 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打造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乡村振兴“安顺样板”。

 ——人民生活更好。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整体水平进入全省前列,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1%左右、9%左右,到 2025 年,分别达20000 元左右、52200 元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以内。到 2025 年,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 2.38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 95%以上,每千人口拥有 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 3 个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 45 张以上。

 ——发展活力更足。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突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体系更加健全,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到 2025 年,各类市场主体达 22 万户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 1.6%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4 件以上。

 产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 10%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15%以上。

 ——文明程度更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民...

篇五: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

章 战略背景

  “十三五”时期,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省经济创造赶超进位的“黄金十年”作出了积极贡献。“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知识产权顶层设计日臻完善。《省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先后发布,《贵州省支持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及运用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贵州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促进资助办法》《贵州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方案》《贵州老字号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为贵州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十三五”期间,顺利完成省、市、县三级知识产权机构改革任务,实现商标、专利、

 地理标志的集中统一管理,强化了知识产权的统一监管,有效提高了管理效能。为适应新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职能,及时调整了贵州省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成员单位,印发了《贵州省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工作规则》,完善了知识产权办公会议议事协调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效能大幅提升。持续开展“双打”“铁拳”“云端”“昆仑”“龙腾”“剑网”“商标溯源”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有效震慑了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印发《贵州省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工作案件移送制度》,升级改造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平台,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和跨部门、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加强知识产权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协同推进知识产权多层面保护。

 知识产权创造数量质量稳步提高。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十二五”末的 1.56 件增长到“十三五”末的 3.47 件;商标申请量、注册量、累计有效量增长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效商标注册总量由全国第 26 位上升至第 22 位;地理标志获批量为 222 件,居全国第 8 名;累计植物新品种权授权量同比增长 19.05%;省内累计著作权登记量较“十二五”时期增长 160 倍。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成果丰硕。聚焦脱贫攻坚,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惠农政策。在 12 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工业产业和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中涌现出贵州茅台、老干妈等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贵州品牌”,有力推动“黔货出山”。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以专利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计额达 55.14 亿元。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整合优化知识产权政务服务资源,探索“互联网+知识产权”“放管服”改革模式,推动知识产权“一窗通办”,全省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加大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培育力度,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培育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知识产权人才文化基础不断夯实。通过奖励、资助、提高知识产权人才待遇、人才引进等方式,完善知识产权人才激励模式,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贵州省知识产权人才资源库,注重引进知识产权价值分析、预警、评议和运营等方面的高端人才,推动全省知识产权专业化、综合性人才队伍建设。省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各成员单位以“4·26”知识产权宣传周为契机,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

 厚植知识产权文化理念,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的浓厚氛围,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成效明显。

 “十三五”时期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认识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社会期待仍有差距;二是知识产权质量效益有待提高,高质量高价值知识产权偏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知识产权支撑重点产业创新发展还有差距,支撑知识产权运用转化的市场欠发达,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动力不足,知识产权区域间、产业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依然存在;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有待加强,市场主体应对知识产权纠纷能力尚待提高;五是知识产权基层建设亟待加强,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第二节 全力抢抓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形式错综复杂,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相互角力,知识产权全球化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对比优势持续演化,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规则体系面临多重挑战,知识产权对于国家安全的保障作用持续上升。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

 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创新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持续增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高效能知识产权运用、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高效率知识产权管理、高标准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强,知识产权制度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不断提升。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导、提出了具体实践要求,成为知识产权事业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十四五”时期,我省将与全国同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将迎来重大机遇。一是国内外大环境对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总体有利。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提出了“四新”总体要求,为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二是“十四五”时期,我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实施大数据、大生态、乡村振兴三大战略,强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都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有力支撑,也为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质效带来了全新机遇。全省上下

 必须科学研判形势,积极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补齐发展短板,奋力开创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四新”总体要求和“一二三四”工作思路,以全力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为主线,深度聚焦三大战略行动和“四化”建设,坚持知识产权开放发展、系统发展、安全发展,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提升知识产权综合绩效,促进创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增强系统保护能力。不断推进我省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为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强化党领导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和完善符合我省地方特色的知识产权领域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各方协同。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政府组织协调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制机制,发挥中介机构服务作用,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效能。

 坚持量质并重。坚持知识产权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持续提升,促进我省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助力转变发展方式,为黔中城市圈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新动能,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竞争力提升。

 坚持聚焦重点。从全局高度出发谋划知识产权事业整体发展,推动知识产权在地区间、行业间协调发展。同时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实施分级分类指导,促进全省知识产权事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优化知识产权高质量供给。以高效率高价值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为主线,推动知识产权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基本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严格、运用高效、服务优质、开放深入的制度体系。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机制健全,各级各类资源充分整合,有效赋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显著提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加健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优势有效发挥,侵权易发多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维权难赔偿低局面明显改观,基层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明显增强,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逐步健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依法平等保护,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展会等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保障作用充分发挥。

 知识产权发展质量全面提高。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标准化、产业化深度融合,布局一批高价值核心专利和自主商标品牌。知识产权评议在重大经济、科技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专利导航融入各类主体创新决策过程,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不断丰富。

 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持续增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和标准更加健全,知识产权运营交易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

 形成机制优、渠道通、流程顺、效益高的知识产权转化运营交易服务机制。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更加优化。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充分整合,公共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公共服务领域更加拓展,知识产权代理质量不断提升,服务业规模和水平更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

 知识产权交流合作更加深入。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等知识产权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展望 2035 年,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更加完备,知识产权制度运行更加顺畅,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激励保障作用更加凸显。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更加完善,大保护格局更加有效。知识产权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深层次融合,关键核心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大幅提高,知识产权市场机制更加健全,知识产权运用成效和知识产权服务创新更加显著,知识产权省际国际交流更加深入,知识产权支撑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第三章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第一节 全面落实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发挥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依法审判和裁判各类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严格落实知识产权案件上诉机制、审判标准、案例指导机制和重大案件公开审理机制,严格执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入罪标准。按照恶意侵权和重复侵权的认定标准,科学有效执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依法规制恶意诉讼和恶意投诉行为,加大损害赔偿力度,依法制止不诚信诉讼行为。不断强化知识产权行为保全和行为执行。准确适用电子取证认证规则,降低权利人的维权成本。综合运用公证执业手段,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设立、运用流转、权利救济和境外保护等方面发挥公证证明效力。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公证悬赏、电子存证服务规范、电子存证技术应用等制度和规范。

 严格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聚焦重点市场、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加大侵权假冒行为的查处力度。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销毁侵权假冒商品,从重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强化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开展海关“龙腾”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强化版权保护,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专项行动,对软件使用情况进行年度核查。加大文化市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深入开展网络表演、网络音乐、网络动漫市场规范整治行动,严查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加大侵犯植物新品种权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植物新品种侵权行为。加强酒类市场“全链条”“五化”监管,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茅

 台酒等名优白酒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工作,严厉打击侵犯商业秘密、商业标识混淆等违法行为。落实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开展侵权、假冒伪劣药品执法行动,依法从重打击侵权、假冒伪劣药品违法行为。

 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深入开展打击食药环和知识产权犯罪“昆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犯罪。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对重大案件挂牌督办,形成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高压态势。发挥全国首个打击假酒犯罪情报(遵义)监测点作用,推动数据化打假情报导侦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批捕、起诉工作集中管辖制度。强化知识产权犯罪线索研判和集约打击,持续发起“云端”集群战役,实现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全链条打击。

 推进知识产权审判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和知识产权民事、...

篇六: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

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自然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能量来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重要地位,在贵州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要素保障、空间支撑、发展赋能的重要作用。

  本规划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有关规划、《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指导贵州未来五年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部署年度任务、配置资源要素、实施工程项目、安排财政预算、完善政策体系、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为贵州省行政辖区,基期年为 2020 年,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远景展望至 2035 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自然资源现状

  山地多平地少,地理环境独特。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介于东经 103°36′~109°35′、北纬 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 595 千米,南北相距约 509 千米,国土总面积17.6 万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在 1100 米左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

 出露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 61.92%。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度14~16℃,年降水量一般 1100~1400 毫米,年日照时数 1200~1500 小时。

  土地资源稀缺,坡耕地占比高。2020 年度贵州省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建设用地 1419.33 万亩、农用地 24462.92 万亩。全省耕地 5122.55 万亩。其中 25 度以上陡坡耕地 848.85 万亩,占耕地的 16.57%;15~25 度坡耕地 1402.63 万亩,占耕地的27.38%;6~15 度耕地 2097.15 万亩,占耕地的 40.94%;2~6 度耕地 556.12 万亩,占耕地的 10.86%;2 度以下耕地 217.8 万亩,占耕地的 4.25%。

  矿产种类丰富,资源优势明显。截至 2020 年底,全省查明矿产地 3644 处,已发现各类矿产 137 种,查明储量矿产 92 种,其中 53 种位居全国总量前十位。保有资源储量为:煤炭 791.95 亿吨,居全国第 5 位;磷矿 48.91 亿吨,居全国第 3 位;铝土矿 11.39 亿吨,居全国第 3 位;金矿 470.29 吨,居全国第 8 位;锰矿 8.31 亿吨,居全国第 1 位;锑矿38.06 万吨,居全国第 4 位;重晶石 1.41 亿吨,居全国第 1 位;铅矿 215.76 万吨,居全国第 14 位;锌矿 902.44 万吨,居全国第 6 位;萤石 348.35 万吨,居全国第 11 位;预测煤层气2.83 万亿立方米,预测页岩气 8.67 万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 4 位。

  植被覆盖度高,生态优势突出。2020 年度贵州省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全省林地1.68 亿亩,草地 278.38 万亩,湿地 10.82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61.51%,森林蓄积量6.09 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88%。全省有野生脊椎动物 1085 种,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含无脊椎动物)居全国第 3 位;已查明有高等植物 346 科 2147 属 10255 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 3700 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 80%,野生植物物种数量居全国第 4 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野生植物有 76 种和 31 类,共约 241 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野生动物有 196 种。

 水资源较丰富,开发利用低效。贵州省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上游,是长江、珠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境内河流众多,以中部苗岭为分水岭,北部为长江流域,包含乌江、沅江、牛栏江—横江和赤水河—綦江四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的 65.7%;南部为珠江流域,包含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和都柳江四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4.3%。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 1062 亿立方米,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人均水资源量为 2754 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4 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节 “十三五”主要工作成效

  “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省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制度逐步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自然资源领域形成了一些特色和亮点,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央和部省要求,又适应贵州省情和时代要求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之路,为贵州经济增速连续 10 年居全国前 3,创造“黄金十年”快速发展期,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有力保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设用地保障有力有效。“十三五”期间,全省获批建设用地 121.67 万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 104.12 万亩;供应国有建设用地 139.71 万亩,其中出让 56.48 万亩、成交价款 5290.91 亿元,充分保障了全省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大工业产业、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十大服务创新工程,以及能源、交通、水利等各类项目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利用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增减挂钩三年行动,为脱贫攻坚累计筹集资金 441.68 亿元。

 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重大成果,新发现各类矿产地 487 处,在铜仁发现全国首个特大型富锰矿床;在毕节发现超大型铅锌矿床;正安区块页岩气探矿权拍卖在全国敲响“第一槌”。查明新增和提高资源量级别煤炭 303 亿吨、磷矿29 亿吨、铝土矿 6.7 亿吨、金矿 311 吨、锰矿 7.2 亿吨、铅锌矿 650 万吨。新设矿业权896 个,有力推动了全省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基础材料等工业产业发展。地热(温泉)覆盖 88 个县(市、区、特区),推动打造“温泉省”。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全省消化批而未供土地 30.02 万亩、处置闲置土地 11.49 万亩,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建立矿产资源绿色化开发机制,制定全国首个绿色勘查地方标准,建立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三合一)制度;建成一批省级绿色矿山,其中 8 个进入国家级名录;实施矿产资源新“三率”标准,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6 项技术列入全国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成效显著,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以内。

  耕地保护严而有力。完善市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强化各级党委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和目标考核。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统筹推进补充耕地,新增耕地 56.42 万亩、水田 30.97 万亩;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1677 万亩,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加强和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制定 500 亩以上连片坝区种植土地保护办法,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发现大面积富硒和富锗特色耕地资源,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提供决策参考。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实施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土地整治等重大工程,完成生态修复 32.5 万亩;实施长江经济带乌江、赤水河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治理面积 1.25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 13361 平方千米、石漠化 5234 平方千米,石漠化程度持续减轻,面积减少量居全国岩溶地区首位;森林蓄积量增幅达 29.57%,覆盖率达61.51%。率先在长江经济带建立赤水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妥善处置各类矛盾冲突,全省生态系统连通性、完整性和生态保护格局更加优化。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建成 2502 处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点,安装各类专业监测设备 1.3 万余台(套),“人防+技防”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日趋完善,完成高位隐蔽性隐患专业排查全覆盖,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等技术开展隐患早期识别,初步形成岩溶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组织实施工程治理项目 509 个、消除近 900 处隐患点、解除近 40 万人生命财产威胁。实施地质灾害减灾安居工程项目 135 个、搬迁4334 户 1.7 万余人。成功避让地质灾害 169 起、避免人员伤亡 14957 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4.57 亿元。

  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完成湄潭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3 项试点,走出一条“业活、人活、村活”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索形成“湄潭经验”。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取得重大突破,形成“1+5+8”配套改革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制度,推行矿业权登记制度,探索建立矿业权出让收益税务“照单征收”代征模式。“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大幅精简权力事项,权责清单从 63 项缩减到 56 项、减少 11.1%,平均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 66%。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规划用地

 “多审合一、多证合一”。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矿山“治秃”、重大水利枢纽工程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3 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贵州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建成运行。在全国率先建立“1+5”的全省遥感影像统筹体系,获取效率大幅提升,实现 0.2 米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全覆盖。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建成投用,“问北位置”服务稳步推进。开展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FAST 电磁波宁静区无线电设施及建设等 10 余项遥感监测,探索形成一套适合省情的遥感监测体系。完成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应用,市(州)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全面建成,“天地图·贵州”功能更加完善,应急测绘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初步显现,服务产值同比增长 39.26%。

  自然资源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首次地理国情普查圆满完成,普查成果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按时高质量完成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全面摸清全省资源家底。在全国率先开展并完成旅游资源大普查,收获一大批极具观赏价值和开发前景的优良级旅游资源。在全国率先统一全省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和登记标准,较国家要求提前 15 个月实现一般和抵押登记 5 个工作日以内办结,我省营商环境评价登记财产指标排名从全球第 59 位提升到第 28 位。地质资料成果汇交总量连续五年排名全国第六。省、市、县级自然资源机构组建全面完成。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这一时期,贵州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

  党和国家深切关怀指明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对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高度重视贵州发展、深切关怀贵州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充分肯定贵州发展成效,曾赞誉“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数博会等重大国际活动落地贵州,彰显了国家寄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兴产业发展的殷切厚望。国家领导对自然资源管理和贵州工作的重要批示明确了贵州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指明了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前进方向。党和国家深切关怀指导是“十四五”时期我省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强心剂,为整体保护与高质量利用自然资源吹响了冲锋号角。

  重大战略催生赶超先机。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内需动力愈发强劲、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大数据产业迅速崛起、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贵州具备独特优势,区位重要、空间充足、潜力巨大,为我省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后发赶超带来了重大机遇。

  重大政策打造创新平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支持政策有利于开拓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源环境问题,探索创新山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用新模式;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支持政策有利于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国家大数

 据综合试验区支持政策有利于探索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新模式,提升自然资源决策精准性;毕节试验区支持政策有利于加快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五年过渡期支持政策有利于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系列重大政策赋予了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使命,有利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促进政策红利最大化,激发出贵州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强大动力。

  丰富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相对东部省份,贵州省发展潜力更足、韧性更强、回旋余地更大。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生物多样性得天独厚,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生态建设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绿色食品开发等协调发展。自然资源供给在推动城镇化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支撑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基础作用。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门...

篇七: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

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贵 州 省 教 育 厅2021 年 8 月

 贵州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规划是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纲要》《贵州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 年)》,制定本规划。

 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要求..............................................................1第一节 发展基础..................................................................................1第二节 形势要求..................................................................................4第二章 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7第一节 总体要求..................................................................................7第二节 发展目标..................................................................................9第三章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2第一节 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 12第二节 加强学校体育美育................................................................16第三节 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劳动实践能力........................... 17第四节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18第四章 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20第一节 积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20第二节 构建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26第三节 构建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9第四节 构建普惠便利的终身学习体系............................................33第 五 章 提升教育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35第一节 加快建设高校科研创新发展体系....................................... 35第二节 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37

 第三节 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40第四节 开创贵州特色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43第五节 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47第 六 章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0第一节 优化公办教育资源配置........................................................50第二节 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52第三节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54第四节 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56第五节 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59第七章 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63第一节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63第二节 启动实施“强师工程”........................................................64第三节 增强教师队伍活力................................................................66第八章 切实加强 党 对教育工作 的 全面领导...................................68第一节 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68第二节 加强宣传教育和安全稳定工作............................................69第 九 章 保障措施................................................................................71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71第二节 保障经费投入........................................................................72第三节 强化督导评估........................................................................73第四节 营造良好氛围........................................................................74

 1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要求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省委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印发《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特色教育强省建设步履坚实有力,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实现“五个大幅提升”。一、教育脱贫攻坚成色大幅提升。脱贫攻坚教育保障硬仗圆满收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学生实现历史性常态化动态清零,“控辍保学 20 条”经验在全国推广。全省累计投入资金 180 亿元,完成新建、改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 669 所,切实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子女 38 万人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顺利入园入学。率先在全国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持续实施三年免费中职教育,每年近 30 万毕业生就业带动家庭脱贫。农村中小学校医配置实现 100%全覆盖。

 2二、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提前 2 年实现 100%全覆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3%、95%、90.7%、41.6%,与 2015 年相比,分别提高 10.3 个,7.4 个,4.6 个和 10.4 个百分点,国民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大班额比例逐年下降,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少年、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校农结合”和贵州大学“博士村长”扶贫案例入选教育部扶贫典型案例。三、教育支撑能力大幅提升。扎根贵州大地办教育,开展职业院校“十大”质量提升项目,获立项建设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 1 所、国家高水平专业群项目学校 2 所、国家优质高职院校 3 所。新设立2 所本科、15 所高职(专科)学校。贵州大学入选部省合建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各 1 家,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 家、研究生培养单位达到 8 家,新增贵州省一流学科 53 个,遴选认定 23 个贵州高峰高原学科(群)。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 52 个、省级一流专业 154 个。全省 37 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直接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建设产学研基地 33 个。四、教育发展活力大幅提升。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法治保障更加全面。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健全办学和服务网络,学习型社会取得重要进展。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落实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推动数字校园建设。每年压缩 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3五、教育开放水平大幅提升。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持续推进。建成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及配套展馆,举办交流周活动 209 项,参会嘉宾 12600 余人,签署各类协议和备忘录 963 份。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9 个,实现我省普通本科高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零”的突破。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大力支持和教育战线的不懈努力下,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为“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第二节 形势要求“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一、省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绘就新蓝图。2020 年 12 月,贵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省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贵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大事抓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特色教育强省建设。推动教育评价改革,优化调整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基础教育办学力度,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提质,实施义务教育公办强校计划,推进普通高中示范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实施中职“强基”、高职“双高”和“黔匠”培养工程,实施高校提升行动。办好特殊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和继续教育。启动实施“强师工程”,加强对学生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品德引领,加强教材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贵州建设特色教育强省新目标。2018 年 12 月全省教育大会印发《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 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 年)》,提出了教育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五项行动

 5计划,擘画了贵州未来 10 年教育发展的蓝图。“十四五”要进一步细化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特色教育强省的决策部署。三、脱贫摘帽后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2020 年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便捷的交通条件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持续腾飞,经济后发赶超之势迅猛,要求教育发展能够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战略带来更多政策红利,为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注入新的活力。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教育新变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推动教育形态模式变革并加剧教育国际竞争。在数字经济崛起的背景下,以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陈出新,新技术推动教育高速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大变革,必须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一代新人,特别是培养集聚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五、群众对教育更高质量更具个性新需求。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等特点。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努力在破解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上出实招、硬招,加快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6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清醒认识到,贵州教育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基础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和贡献力释放还不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亟待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急需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仍待提高,城乡差距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四五”期间必须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进行部署和设计,推动贵州教育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7第二章 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第一节 总体要求一、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提出的“四新”总体要求和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优化布局、促进公平、补齐短板、扩大开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为加快建设特色教育强省、2035 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好基、开好局,不断提升服务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

 8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党的领导和服务...

推荐访问: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 贵州省 规划纲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