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规课8篇

时间:2022-09-16 19:50:04 来源:网友投稿

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规课8篇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规课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为例怎样上好《道德与法治》课 一、三年级上册教材总体特点二、三年级上册教材体现的新思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规课8篇,供大家参考。

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规课8篇

篇一: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规课

dash;—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为例怎样上好《道德与法治》课

 一、三年级上册教材总体特点二、三年级上册教材体现的新思想三、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简析四、三年级上册教材的使用

 《 道德与法治 》 课程诞生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加强,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措施之一。2019 年3 3 月 19 日 ,召开 了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强调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直观、具体、形象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形成,逐渐向深刻发展三年级教材既兼顾儿童特点又注意教材的思维含量。三年级上册教材总体特点一、

 (一)单元主题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四个问题域

 单元主题(问题域)

 探索的问题一 快乐学习 学习与自身成长关系 学习的乐趣何在 怎样做学习的主人二 我们的学校 探索学校的物理空间 了解我们的老师 学校未来怎么发展三 安全护我成长 生命怎么来的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生命四 家是温暖的地方 怎么理解父母 用怎样的行为爱父母 家庭的过去怎么样四个单元不是四个领域的知识体系,而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四个领域

 每个单元的 问题域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单元主题 价值导向一 快乐学习 爱学习、会学习二 我们的学校 爱学校、爱老师三 安全护我成长 热爱生命 保护生命四 家是温暖的地方 爱父母 爱家庭三上教材的价值导向

 (二)教材编写以“学”为主线,“教”隐含在学习活动之中第2 2 、3 3 页1.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材设计的基础。

 2.将活动“蓝本”植入教材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第8 8 、9 9 、 10 页

 5分钟妈妈体验活动独自一人在家的演一演活动到野外和社会上观察活动2.将活动“蓝本”植入教材,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第 18 、 48 、 62 页

 3.设置多种栏目来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三年级教材的栏目共8个第 38 、 39 页

 各栏目的活动意图学生课堂上的 观点交流和思想分享 活动 , 也包括观点碰撞 的 辩论 活动 。需要学生亲身实践 、 体验 、 动手的活动 , 既包括班级 、 小组 的现场活动 ,也包括课外 的 社会学习活动 。

 Z知识性内容的给予 , 包括法律条文的呈现 。同龄人的作品、 适合儿童阅读的寓言、童话,或者是 成人 带有哲理性的文章 。侧重学习探索活动注意事项的提示与提醒,尤其是方法和安全方面的提示、提醒。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 。多是来自名家的经典作品 , 包括诗歌和散文 。链接相关的新闻事件和其它 。

 4.以卡通儿童来激活、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活动,表达情感共鸣、进行总结提示激活思维 引导活动 总结及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思考59%引导学生活动29%总结、表达情感共鸣12%卡通儿童共吐了56个泡激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活动 总结、表达情感共鸣

 5.以大量的留白给儿童提供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共31处留白)第 66 、 45 页

 第 22 、 27 、 36 页

 6.注重对学生社会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第 26 、 43 、 44 、 45 页

 三上教材共设计了5个调查活动第4 4 、 38 页

 前法律教育融合式法律教育直接的法律教育(三)法治教育以融合的方式体现在三年级教材中教材中法治教育的三种类型

 前法律教育 教材中在中低段涉及了许多关于规则和规范的教育,这些可称之为“前法律教育” 发生在儿童能够理解法律范畴之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教育,但这些教育有法律教育意义,能够为后续进行的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教育内容奠定基础融合式法律教育 教材中很多法治教育要点是融合到各个年段相关的主题教育之中的,采用分散嵌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直接的法律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材专门按法治教育的体系集中安排法治教育内容

 三上教材体现融合式法治教育的共两课

 三年级教材体现的新思想二、1.体现了新的学习观

 将玩耍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和方式 。第6 6 页

 2.体现了新的智能观第 14 页

 3.体现了新的师生观第 35 页

 4.体现了新的爱父母观第 77 页

 把安全教育上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来认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学会保护宝贵的生命,这既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情感基础,也是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5.体现了新的安全教育观

 6. 正确认识陌生人第 62 、 65 页

 7.将道德教育建立在对人理解的基础之上第 34 、 69 页

 8.注重对学生道德智慧的提升第 63 、 64 页

 三年级上册教材各单元简析三、学习学校安全家庭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第5条: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关心集体 , 参加集体活动 , 维护集体荣誉 ,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 。第6条:知道班级和学校中的有关规则 , 并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 , 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 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第7条 :

 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 ,体会民主 、 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本单元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 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有一定的拓展 。三、 我们的学校生活第1 条:能 看懂学校周边的平面图 。

 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 上学 路线图 。

 ( 中 )第2 条:

 了解 学校 主要部门的工作者和发展变化 , 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 , 尊敬老师 , 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 。

 ( 中 )第二单元一、我的健康成长第6 条: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知道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 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中)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5 条:了解本地区交通情况,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中)第三单元二、我与家庭第1 条:

 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 ,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 , 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 、 尊敬和关心 。( 中 )第四单元三上教材各单元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的逻辑结构明确学习意义体验学习快乐掌握学习方法愿学乐学会学一上第8 8 课《 上课了 》 ,做好课前准备、多提问、小组学习、认真作业。强调学习习惯的培养二年级 下册14 课 《 学习有方法 》 , 强调学习方法的掌握三 年 级 强调对学习意义的认识 , 树立新的学习观 和学习自信心 、学会时间管理 ,掌握学习方法 。本单元对应的课程标准三、我们的学校生活第5条: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 关心集体 ,参加集体活动 , 维护集体荣誉 , 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 。第6条:知道班级和学校中的有关规则 , 并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 , 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 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第7条 :

 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 , 体会民主 、 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本单元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 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有一定的拓展 。

 本课编写意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树立新的学习观(学习动力)。

 。教材引导学生从婴儿期 、幼儿期 、 儿童期三个阶段的成长经历中感悟到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第2 2 、3 3 页

 新的学习观 是以终身教育思想为导向的。教材通过 引导学生 观察、访问身边的人都 在 不断地学习 ,帮助学生从小树立 终身学习的观念。第4 4 、5 5 页

 引导学生懂得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 明白 生活处处皆学 问 。懂得 “玩耍” 也是重要的学习,“玩耍”指向的是会玩,而不是贪玩, “ 会玩 ” 是指在玩中能创造和增长知识。强调“做”中学第6 6 、7 7 页

 本课编写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本身所蕴含的快乐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巨大兴趣 。

 学会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第8 8 、9 9 页

 学习是快乐的 , 但不等于学习中没有困难 、挫折和失败 。

 每个人在学习上都会碰到不同的困难 , 关键是对待困难的态度 , 让学生体验战胜困难的快乐是本课的着力点 。第 10 、 11 页

 教材提供的范例引导学生懂得遇到困难只要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第 12 、 13 页

 本课编写意图:

 针对三年级 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泄气和不自信,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 优势和 潜力,树立学习自信心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好学和会学。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然探索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第 14 、 15 页

 学习上多提问和敢于质疑,既是一种学习品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具备这一品质和习惯非常重要。第 16 、 17 页

 第 18 、 19 页

 本课时教学重在 引导学生从小 学会管理时间, 养成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是人生一项重要的能力。时间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效率。第 20 、 21 页

 订计划是管理时间的一种有效方法。教材设计了一个合理安排星期天时间的活动。教学时可以拓展到放学后,还可以拓展到寒假或暑假。第 22 、 23 页

 整体认识学校认识学校老师让学校更美好单元逻辑思路低年级:从适应学校生活入手。一上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初步了解校园空间布局,知道在学校活动的注意事项。三年级从物与人的角度增强对学校和老师的热爱,增加了访问、参观、调查、绘制平面图等新的学习方式。注重对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关心学校的发展。五年级从民主和平等的角度本单元对应的课程标准三、 我们的学校生活第1 条:能 看懂学校周边的平面图 。

 能 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 上学 路线图 。

 ( 中 )第2 条:

 了解 学校 主要部门的工作者和 发展变化 , 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 , 尊敬老师 ,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 。

 ( 中 )

 本课 编写意图:引导 学生 认识 校园的 物理环境 、组织机构和学校历史 , 让 学生在活动中 增强 对学校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第 24 、 25 页我们的足迹

 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对学校的深入了解。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访问的方式,即探究学习的方式了解学校的建校时间、学校的荣誉和变迁。第2 26 6 、 27 页

 引导学生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认识学校的不同部门及它们的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和认同感。第 28 、 29 页

 培养学生认识和运用地图的能力是本学科的任务之一。读地图、识地图、用地图的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生活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多地借助地图来出行和识路。第 30 、 31 页

 本课编写意图: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了解和理解老师 , 体会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师生关系是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关系 。第 32 、 33 页

 学生需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教师教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的。第 34 、 35 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统计的方式,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因而理解老师,体谅老师。第 36 、 37 页

 让学生小组采访一位老师,了解老师的故事,走进老师的内心世界。第 38 、 39 页

 本课 编写意图: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与学校教育的密切关系,增进学生对学校重要性的 认识 ,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责任感。第 40 、 41 页

 学校是学生公共生活的场地,关心学校的公共事务,在自己生活的公共领域中力所能及地“行动”,是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的具体体现。第 42 、 43 页

 教材留白是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第 44 、 45 页

 体会生命宝贵、树立安全意识学会自护自救(交通、溺水、防火)人际安全(防盗、防骗、防拐、防性侵)前提重点深化单元逻辑思路低年级一上11课《别伤着自己》重点促进学生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中年级强调了生命高度的安全教育、主要有保护生命的安全技能学习和人际安全的教育。本单元对应的课程标准一、我的健康成长第6 条: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知道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 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中)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5 条:了解本地区交通情况,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中)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教材 对课程标准内容 有所拓展,以帮助 学生树立正确生命安全观。

 本课编写意图: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生命来之不易 , 懂得生命不可重来 , 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 。注意关注特殊家庭的儿童第 46 、 47 页

 第 48 、 49 页

 第 50 、 51 页

 本课编写意图:重点帮助学生 树立 生命 安全观 。学会保护生命的基本技能。本课选择了交通、溺水、火灾三个最为重要的危险源,可根据本地情况扩展到其它方面的安全教育。61、62条50条 51条63条第 54 、 55 页

 本 框是防溺水的教育。我国每年溺水死亡的人数占意外死亡人数的10% 。第 56 、 57 页

 第 58 、 59 页

 第 60 、 61 页

 本课 编写意图:

 让学生 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 , 能 识破人为欺骗 , 初步建立 人际 安全防范意识 ,能预防拐骗 、盗窃 、 性侵等 。第 62 、 63 页

 本框重点引导学生懂得要有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第 64 、 65 页

 理解父母的爱表达对父母的爱认识家庭单元逻辑思路一年级下第9课《我和我的家》,第10课《家人的爱》强调对家人爱的情感。中年段在三、四年级各有一个单元,三年级重在对家长爱的理解和对家人爱的能力,对家庭历史的了解。四年级是对家人的体谅和家庭责任。高年级强调家庭民主、家庭和谐及家风。本单元对应的课程标准二、我与家庭第1 条:

 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 , 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 , 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 、 尊敬和关心 。

 ( 中 )本单元内容根据学生的现实成长需要对课程标准内容有一定的拓展 。

 •本课编写意图:引导儿童体会父母的爱,尝试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增进对父母的理解。第 66 、 67 ...

篇二: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规课

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策略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适当进行角色的互换。其次,适合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

 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若是学生的兴趣点比较低,教师就需要究其原因,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应,明确地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改变沉闷的课堂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对教学的内容,面对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研究各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教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三: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规课

 如何开展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张晓艳 (延安市宝塔区教育研究室 陕西 716000)【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已全面使用了人教部编版教材,对于很大一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能更好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解读好文本知识,开展好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更好更快的适应部编版教材的框架体系,还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与研究。【关键词】生活实践;红色资源;创新教学【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071-01  小学《道德与法治》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已全面使用了人教部编版教材,对于很大一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能更好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解读好文本知识,开展好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更快更好的适应部编版教材的框架体系,还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与研究。本文结合多年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经验,谈几点自己的建议。一、要深入了解教材编写依据及意图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及课标为依据,教材体现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它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承载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历史使命,课程内容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其它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所以我们教师应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研读大纲;课标是教师备课的依据,教师要不断研读课标,把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设计活动;除此之外,在备课及上课时,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功能,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渗透法治教育。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践道德与法治教材单元主题安排和课文内容设计着眼于儿童成长需要,着眼于解决儿童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将国家对少年儿童的要求贯穿到儿童可感可知的生活事件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以学生身边的事例为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及方式为切入点,积极调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材及学情进行充分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掌握话语权,了解学生在学习及生活方面的困惑,引导学生全面的地、辩证地看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模式,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听了一位名师的课,他为了上好交通安全这节课,课前就对学生需要指导的地方进行了信息采集,了解了学生上学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掌握了学生在上学路途中所存在的真实困惑,然后以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出现课堂上,很自然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进而参与到活动探究中去,教师从而可以给学生有力的方法指导,这样的课才会走入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发生共鸣。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课,是从生活中来,用来指导生活实践的,一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那我们的课堂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它所本应有意义与价值。三、凭借红色资源助力创新教学延安是举世瞩目的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长达十三个春秋,给延安这个原本普通的城市赋予了神圣的历史意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及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依托;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为我们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提供了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开辟实践基地,创新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对抗日战争的介绍,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此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延安的红色资源,更要讲解与引导,了解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深入感受到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们才能有幸福美好的生活,进而树立学生的强国之志。四、始终树立终生学习意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学生发生共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离不开教师的终生学习意识。道德与法治教材给很大一部分教师带来了挑战,因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大部分是由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兼任,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教好自已本专业的课程就好,所以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研究语数外的教学中去,甚至还出现了挤占道德与法治课的现象。但道德与法治课承载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三观形成及法治意识渗透的主阵地,这就需要引起老师们的重视,更要不断的学习研究,尤其是六年级上册的法治教育专册,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研读课标,挖掘教材,更要不断学习一些法律知识,让课堂活起来的前提必须是让自已先充盈起来。树立终生学习观,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令我们意气风发,欢欣鼓舞。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该有底气上好道德与法治课。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入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断反思总结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争取更快更好的适应部编版教材。作者简介:张晓艳(1981.1-),女陕西渭南人,毕业于陕西理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学士,一级教师,现任职延安市宝塔区教育研究室,主要从事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关于初中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与分析■朱 敏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春谷中学 241300)【摘 要】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美术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也使其成为了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不仅应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德育教育,还应该寻找其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契合点,其中美术就是重要的平台。深入挖掘初中美术课程内容,其中包含较多的德育教育元素,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路。本文就初中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关键词】初中美术;德育教育;渗透方法【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071-01  前言在初中阶段,美术是一门重要的艺术类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具有较强的德育教育功能。美育是现代初中教育的新方向,美术是实现美育的关键平台,能从思想、心理以及情感的角度对学生形成熏陶作用。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认识到德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并能结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身心成长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促进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掌握更多美术知识的同时能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一、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生而言,兴趣能对其参与教学活动形成较大的驱动力。要想在美术教学中达到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目标,就应该将培养学生形成美术学习兴趣作为着手点,使学生能真正融入到教学当中。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为学生导入美术知识和德育教育元素。例如,教师讲解到“画故事”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几个历史故事,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比如,孔融让梨、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绘画的过程也是其得到思想熏陶的过程。二、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艺术与实践之间是分不开的,在实践中能形成艺术。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实际生活作为出发点,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设计多样性的美术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以及道德水平。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德育元素与美术教学之间的融合。例如,教师讲解到“以形写神”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谭梅英作品《知足常乐》,让学生从画中感受到人物的微笑。将其作为出发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用画笔或者是照相机记录一些微笑的瞬间,在课堂上互相展示和分享,比如,孩子天真的笑、老人慈祥的笑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生活的美好,并能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为善。三、深入挖掘美术教材和绘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元素在初中美术教材中包含较多的德育元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将其渗透于教学活动当中。另外,绘画教学是初中美术教学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模块,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这样的平台,将其德育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 [1] 。例如,教师讲解到“笔墨千秋”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从中国画的角度为学生介绍,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历代帝王图》和《女史箴图》这两幅作品,从这两幅画作中,能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即达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古人的创作精神和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发挥。使学生能在画作精神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精益求精、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的绘画精神。另外,教师讲解到“梅竹言志”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向学生渗透“梅花香自苦寒来”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梅竹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初中生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认知能力,对于很多事物的认识都来自于模仿。这就要求初中美术教师不仅应该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种教学行为也是对德育教育的践行和渗透。美术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该展现个人素养,比如,用礼貌用语、学生发言时能认真倾听、能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等。这种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在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会对教师进行模仿,从教师这里获得知识和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给予尊重,学生就会回馈给教师尊重。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在教师的积极影响下,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五、以欣赏教学为平台渗透德育教育欣赏教学是初中美术课程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将欣赏教学课堂作为平台,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在初中美术课程中,涉及到很多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这些都能作为教师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载体 [3] 。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和内容,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的过程中融入德育元素,从而达到促进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目标。例如,教师讲解到“中国美术作品”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从石雕、山水画、花鸟画、壁画、彩陶等几个方面为学生展示几个代表作品,在学生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为学生介绍一些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时代特点等,使学生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和对文化的敬畏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形成自豪之情、爱国精神。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现代美术作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等。结论综上所述,在现代初中教育背景下,将美术课堂作为平台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发展趋势。美术教学的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再仅仅强调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突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深入挖掘美术教材和绘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元素,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以欣赏教学为平台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本文对初中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参考文献[1]张金象.针对融德育于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9,21(12):194.[2]王蓝苹.浅析初中美术教育的德育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150.[3]巩向前.德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教学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6):220-221.

篇四: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规课

第 1 篇: 读《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都是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人名】同志也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毫不夸张的说,一个民族的希望,是通过教师托起的。教师不但教人以知识,使人从无知到文明,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人以德,使人学会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民族的素质直接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教育程度,反之,要提高民族的素质就必须有一支良好的教育队伍。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根本,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能说你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作为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人格塑造,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有着良好素质的人,这进行

 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和楷模,身教重于言教,因此幽默风趣的谈吐,得体大方的着装,亲切热忱的态度,扎实渊博的知识,犹如和煦的阳光照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使他们感到温暖、舒畅、轻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尊敬感。努力进取。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任何事情都是双向的,学生如果看到老师这么努力、这么认真,付出这么多来教他们,我想他们肯定会首先在思想上对这位老师予以肯定,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持有怀疑,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显然是很有利的。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

 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这是我对师德师风的一些体会。我自己要从以上各方面努力。坚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12015 年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依然把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德育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治理规划之中,广泛动员教师、学生家长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就我校本学期的法制教育工作作如下小结:

 一、强化领导、认识到位,制定宣传教育齐抓共管的机制,为做好学校法制教育提供重要保障。

 我校法制教育主要由德育处组织实施,动员组织学校教师、家长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并将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列入教师的考核目标,形成了统一规划部署、检查考核制度,明确各位教师的责任;从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注重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法制教育进行布置,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形成了较浓厚的氛围。

 聘请东阿县司法局张慧同志举办专题法制讲座,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建立健全了学校法制教育

 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校长监督、司法行政部门指导、德育处组织班级具体实施、师生共同参与、全社会各方面配合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这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符合客观实际,是开展学校法制教育,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保障。

 。

 二、以充分利用好学校主阵地的资源,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以学校为主阵地,突出对学生从正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广泛普及。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法制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九年义务教育法》、《国旗法》、《国徽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讲解这些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法制体系,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能够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

 同时,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等阵地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大量的法律、法规都是通过这些阵地向学生进行宣传的,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法制电视节目,阅读法律书籍,使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更充实、更具有说服力、更加形象生动。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他们守法的自觉性。我校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传授法律知识与提高法律意识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普法教育与依法执教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形成了我校的法制教育特色。

 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使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基本普及。

 第 第 2 篇: 读《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感 内容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寓教育于活动之

 中,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化教学的特点。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认知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儿童期是道德与法治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如在执教《我们的好朋友》这一课时,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课间十分钟是怎样渡过的,学生经过这一活动,就能感受到有了好朋友真开心,快乐无比。

 二、设计生活化场景,在活动中自主建构。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和深化,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积极地帮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准备性。活动情景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心理准备。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观唤醒。”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善于调节儿童的情感,使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否则学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在《种子的探索》一课中,我布置学生去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这是美丽秋天的果实。我提出这次种子的收集是一些不常见的种子,可以是食用的,也可以是不能食用的,最好是别人找不到和想不到的种子。另外我提供了搜集的途径可以是家里现有的种子,可以到商店买,或者还有什么更好的途径,知道了下节课告诉老师和同学。关于种子搜集的要求和途径我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学生搜集回来的种子让我大开眼界:有的学生捡来了奇怪的榕树种子,有的捡来用放大镜才可以看清楚的草莓种子,有的捡来了吃完剩下的桃树种子,甚至有学生找来了奇形怪状、里面是红色像小珍珠的种子……我和学生一起惊叹,一起鼓掌。课前收集,广阔的资源是一个无所不有的渔场。

 2、真实性。活动情景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如果学生诉说的东西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也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诉说生活中父母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体验的,学生们争着诉说“有一次我发高烧,爸妈赶紧带我到医院,医生说需要打吊

 针,因为我的静脉很细,护士阿姨扎了好多次都没有扎进去,疼得我直哭。爸爸见了赶紧把我抱在怀中,轻轻抚摸着我的头。我感觉他的手在微微发抖……”。“有一次,我顶撞妈妈,一句道理也听不进去,妈妈气得打了我一下,我哭着跑到房间里,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后来听爸爸说,妈妈轻轻走进我的房间,用手摸着我的脸,还哭了呢!”。“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多么深的感情。

 3、针对性。活动情景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上课交流,课堂教学是一个焕发生命色彩的舞台。在《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教学中,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日常的礼貌用语、日常的礼节,并体会讲礼貌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快乐。为此,我设计了小朋友最喜欢的卡通《快乐巧连智》为活动的情景,整节课就是由“巧连智”里的卡通人物“桃乐比”为导游,带领同学们连闯五关,这五关包括听故事、演一演、评一评、看一看。过了这五关就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整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十分积极的,从课堂的反馈来看,我们老师都惊喜地发现学生懂礼貌了,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同学之间也都能友好地交往。

 三、拓展学习内容,为学生发展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道法课要打破过去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转,课堂灌输几条干巴巴理论的教学。在课堂上,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学习活动情景,充分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内容,把教科书扩展到他们的其他生活空间,把师生作为动态的课程资源开发,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等资源,为学生自由学习、发展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如教学《这些东西哪里来》时,老师课前让学生调查一天中有哪些人为我们服务,并找一找、问一问、访一访身边为我们服务的人,了解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课上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后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清洁工和其他劳动者,我们的生活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我们服务着,不计较报酬的多少,不计较劳动时间的长短,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美好。

 道法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对生活开放,对社会开放,让儿童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课堂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第 第 3 篇: 读《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感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

 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

 于程和王茂宇同学是两个听力有严重障碍的聋童,他们戴上助听器后的听力也不及正常儿童的十分之一。这给他们的学习和交往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也给老师传授知识带来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对着聪明可爱,渴求新知的孩子,我的心灵感到了强烈的震憾。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有责任让他们接受正常的教育,让他享受到其他孩子能够享受到的一切权利。课堂上,为了让他听懂我说的一句话,我经常口对口地为他单独说上五、六遍。下课了,为了使他读准一个字母,我几十遍地和他们一起...

篇五: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规课

道德与法治 学科教学常规

 一、教学准备 第 1 条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 2 条认真钻研《道德与法治》教材,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思路、框架结构和知识体系,明确各知识体系在各册教材的基本要求。

 第 3 条认真备课,以单元为单位,理清单元——主题——栏目这条主线,分析单元内,各课之间内容与目标的联系与区别,明确课文定位,恰当划分课时,分析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学生学的活动和教师教的活动。

 第 4 条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包括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包括对教学各环节实施的预设和应急措施)、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和课外延伸活动设计等。

 第 5 条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利用校内外及各个教育平台的相关课程资源,准备音频、视频、课件等教学媒体,还要注意查阅资料,准确掌握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背景知识,提前布置学生参与家庭或社区实践活动、上网查寻有关资料进行记录等。

 二、教学内容及组织管理 第 6 条注重法治教育的渗透。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利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从

 生活实践中提炼案例,注重将核心理念、重要概念与学生生活实践能够接触的事件相结合,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

 第 7 条发挥好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结合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和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开展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激发孩子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第 8 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低年级宜以活动体验式教学为主,中高年级宜增强问题探究式教学。课堂要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元对话,教师有真情实感。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合理调整教学预设。教学空间不限于课堂,根据学习主题需要,结合实际,可以利用已有资源。教学时间可以在与学校活动或其他课程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第 9 条教学过程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容量适中。引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解决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第 10 条精心设计课堂中教师提问与引导学生发问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模拟展现生活情景,及时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等。

 第 11 条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与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教师选用的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主题要求。

 第 12 条实践性活动需要考虑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在完成教材设计的实践活动基础上,也可以针对需要,解决学生思想行为上存在的突出实际问题,或者训练学生参与实际社会生活的能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每次实践活动应提出明确具体的活动目标、制定严密的活动计划、设计活动指导方案(具体写出指导的问题、步骤、要领、安全注意事项等)和学生活动的方式、以及对活动情况的评价与总结。

 第 13 条教师制作或选择的课件应能引导学生比较好的联系实际生活,易于调动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课件应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能震撼学生心灵的力量或滋润学生心田的魅力。画面、声象明朗、清晰、具有审美价值。

 第 14 条课堂总结应根据教学内容随教学进程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和进行点拨。尽量让学生从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获得道德的启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与方法进行概括总结,关注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三、作业与评价

 第 15 条作业形式可多样化,采用口头与书面、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低年级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画、写写、讲讲,中高年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分析事例、描写经历、办课外小报,完成新闻快报等,将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整合起来。

 第 16 条教学评价要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结合起来;既要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把预设目标和活动

 的生成性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第 17 条评价主体多元,可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的评价方式,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评价等。

 第 18 条学科综合评价可以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评价、学习态度评价、作品评价以及书面测试等方面进行。每一项各占一定的比例,最终呈现形式采用等级制。

 第 19 条期末可进行必要的书面检测,主要对学生的道德感知、探究方法以及运用进行评价。不能把学生的期末书面测试成绩作为进行各种评比或选拔的依据。

 四、活动指导 第 20 条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指导好学生活动的步骤、方式、注意事项,利用好“疫情”这本活的教科书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爱国教育、规则教育等。

 第 21 条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适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

 第 22 条重视活动的过程,提高活动质量。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到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第 23 条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话题切入教学,组织学生对学习主题进行探究,发掘具体生活现象中蕴涵的主要的德育知识与

 行为问题。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与品德知识,锻炼学生思维和训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个性心理的形成。

 五、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 24 条在利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道德与法治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充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发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通过加强活动的前后联系;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作为新活动的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如学校植物园、蔬菜基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把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城区小学的科技馆、社会实践活动等。

 第 25 条教师应重视阅读报刊书籍,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以适应综合课程教学要求,注意运用相关知识和社会信息资源开展教学。

 第 26 条注意利用学校教育活动和其他课程的成果,特别是与学校德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好“疫情”中的“正能量事件”,教育资源云平台,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六、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培养

 第 27 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充分考虑各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于儿童生活,以他们生活为基础,通过唤醒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体验多彩的生活过程等多种方式,让课程回归儿童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热爱生活、增强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

 第 28 条重视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低年级可以通过诵读儿歌,规范其行为;教师还要通过言传身教、课内外各种评价等去指导,激励学生的行为,

 最终通过不断强化,使其养成行为。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良好习惯,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

篇六: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规课

017年秋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全面进入一年级、七年级课堂以来,怎样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教研员最为关心的问题和工作重点。为什么要强调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这是否仅仅是一门课程那么简单?什么是一节好课的标准,或者怎样才算上好了道德与法治课?与其他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点或者特殊性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不理清楚,上的课就失去了明确的方向、标准和灵魂。所以,今天我就我的理解谈谈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三个前提性问题。一、为什么要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在什么样的前提或什么样的语境下来谈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新教材编写之初,我们只是■  孙彩平孙彩平,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社科英才,现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执行主编。*本文系作者2020年5月5日于杏坛学林公益大讲堂上所作的题为“怎样才算上好了道德与法治课?”的讲座。(标题有改动)孙彩平  教授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三个前提性问题 *Moral Education China48

 朦胧地感觉到中国要有所变化,中国德育又到了一个改革的时间点上,但是并不十分清楚我们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时间点。今天回头来看,这个问题已经非常清晰:这次德育改革遇上了中国的新时代。所以为什么要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新时代这个背景下展开,转换成为什么在新时代要特别强调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问题。新时代不是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文化治理思路我们先说一下“新时代”。新时代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它是一个具有文化和价值内涵的概念,包含着一种治理或者说文化治理的思路。我们日常总是讲辞旧迎新、标新立异,这样的说法中,“新”的含义不同于以往,它表达的是一种价值追求,通常代表着进步、先进或者更进步、更先进这样的价值倾向,是有价值内涵的一个概念。在这个意义上,辞旧的目的是迎新,迎接一种新的生活,迎接一种新的未来,或者说迎接一种新的可能。所以,新时代就是一种朝向未来的、更进步的可能。另一个词“标新立异”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标新。标出“新”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状态,是为了立异。立异是什么意思?立异就是有所不同,就是求变,所以“标新”是一种寻求变革的方式,是一种走向变革的思路或者是战略安排。实际上我们熟悉的现代化,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就被称为当时的“新时代”,是赋予时间以进步价值内涵的一次深刻的文化政治谋划,是一种时间治理思路。新时代中国精神建设的起点与挑战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新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它从哪一天、哪个时刻开始的,而是为什么可以称为“新时代”?它究竟包含着怎样的文化与价值内涵?首先是起点。为什么中国今天要标新,要讲新时代?今天特别要把“新”标出来,是因为“不同”已经不是中国的一个构想,而是一种事实。在什么层面上讲不同呢?中国的今天已经显然不同于以往。不同于一个多世纪以前,中国人民经过半个世纪(从八国联军入侵算起)艰苦卓绝的斗争,到1949年新中国得以诞生,实现了政治上的独立;不同于70年前,也显著不同于40年前,中国人民又经过半个世纪左右的努力奋斗,在经济上实现了自给自足,正走在全面小康生活的路上。从政治独立到经济富足、从积贫积弱到经济增长世界贡献率第一的大国,从一个被援助的对象到今天我们成为被强国忌惮的对象,这一点在世界经历的此次严重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相信每个人都有了深刻的感受。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奋斗后,我们的国家的确是不同了,这已是一个世界范围内都承认的事实。其次标新为了立异,为了谋求下一步的变化。当政治独立、经济富足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发展?这是国家战略布局。春秋时期的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中国有了这些不同,意味着我们到了一个新的起点:礼仪荣辱这样的精神文明建设将成为下一步新战略的重点,文化自信与实际上我们熟悉的现代化,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就被称为当时的“新时代”,是赋予时间以进步价值内涵的一次深刻的文化政治谋划,是一种时间治理思路。2020-10半月刊49 Moral Education China讲堂Lecture

 道德自觉是我们新起点中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那么这个战略重点的起点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着怎样的文化与道德问题。李克强总理说“教育走得太快,要等一等落下的灵魂”。听到这句话,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教育不是塑造人的灵魂吗?我们的教师和教育怎么落下了“灵魂”这一核心问题了呢?这就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灵魂或者说精神层面的东西与经济技术发展没有同步,我们的精神文化和道德发展相对慢了。近年来,我们看到了一些不想看到的问题。新媒体的发展让我们看到,整个中国的文化出现了一种撕裂的状况,就是一个现象报道出来之后,下面的留言区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对立的阵营,这种对立是一种互相不能容忍的心态,一种“拉仇恨”的心态,一种互相敌对的心态。这种文化的撕裂是不是新时代要去解决的问题?樊和平老师曾通过“万人大调查”(2011),回答了“当代中国道德发展到底遭遇了何种问题?”。他认为是“无伦理、没精神”。他通过数据发现了中国道德状况的同一性危机。他将中国当下的主要价值观念分为传统文化、市场经济的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西方道德观四个方面,调查发现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支持的人最多,其次是社会主义道德,然后是传统文化和西方道德观。但这四个方面的支持者的占比没有一个超过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没有一个主导的、核心的价值观,缺少社会共识。他认为这标示着社会的文化同一性存在危机,他将这种缺少同一性的文化状况称之为“没精神”,通俗来讲就是中国社会缺少了核心价值观,所以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可能有老师说这是社会问题,不是孩子们的问题,教育面对的是孩子,不是成人。那么我们的孩子的道德状况怎么样?2016年开始,我们也做了三次中国儿童的道德发展、心理品质的全国大样本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中国儿童(从10岁到18岁,采用大儿童概念)整体上是有爱国家、守规则、尚正义、重勤奋的品质的。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特别引起我们注意:中国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当中表现出年龄上的分叉。在关怀他人方面,到初中三年级(15岁)之后,儿童的关心态度与行为表现表现出一个明显的变化,“同情他们,希望有好心人能帮他们”成为大多数儿童的心态和反应方式,这是一种“寄希望于好心人,而不是自己去做”的一种心态。我们觉得这是需要警惕的问题。我们也发现孩子的肯定性的道德判断(认为做某事是对的)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功利化的倾向。按照经典理论来讲,孩子的道德判断的理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走向普遍的价值,也就是逐渐地走向更大的正义。可是在调查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中国孩子的道德判断理由相反,越来越多的儿童从自己的功利目的出发判断应不应该做一件事,孩子们不是越来越“大气”了,而是越来越“小气”了。这让这就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灵魂或者说精神层面的东西与经济技术发展没有同步,我们的精神文化和道德发展相对慢了。Moral Education China50

 我们感到很惊讶。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今天的孩子缺格局,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道德与法治课担当着新时代国家文化与道德建设的使命那么,怎么办?“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中国自古就有民族精神建设的教育思路,中国的教育自古就担当文化和道德建设的使命。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和智慧。新时代也不例外,道德与法治课就是要融入到新时代里,去担当文化建设的使命。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道德与法治课的出现过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道德与法治课的前身在小学阶段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实际上现在这个名字是与新时代的开启同步的,新教材的编写与启用过程,伴随了新时代概念的酝酿与提出过程。这意味着,它是新时代文化与教育建设的产物和重要构成部分。2012年,在2011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颁布后,正式启动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这次编写工作与前面“一纲多本”政策下“民间出品+官方审核”的方式相比出现了一个变化,对德育、语文、历史三门课程,教育部启用了委托编写的方式。同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三个倡导”的方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新时代文化与道德建设的序幕。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中央的文化建设思路的指导下,教育部于2014年3月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4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在教育中落实中央的文化建设部署。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6年1月,教育部印发《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6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正在编写过程中的新教材则全面贯彻落实了上述中共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成为新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之一。2016年秋,新教材在通过多次审查后,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并进入起始年级的课堂。2017年秋,全国统一采用部编德育教材,结束了“一纲多本”的德育教材使用局面。在2017年10月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前,文化与道德建设领域在经过上述一系列的酝酿、准备与铺垫,道德与法治课也由此进入中国德育的历史舞台,成为新时代文化与道德建设任务的重要落实环节。道德与法治课要通过播种新的时代精神,重构新的中国文化,培育有格局的时代新人。每一位道德与法治课老师的使命就是塑造新时代儿童精神,去呵护他们的灵魂。我们这门课的老师,就是要用我们的言行,要用整体教育的德行,去为我们中国自古就有民族精神建设的教育思路,中国的教育自古就担当文化和道德建设的使命。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和智慧。2020-10半月刊51 Moral Education China讲堂Lecture

 的民族播种精神,去培育新时代的中国灵魂,培养有格局的人。这就是这一门课程的时代使命、国家使命。二、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课算好课?那么,怎么样才算是上好了道德与法治课呢?教研员老师们经常会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教研员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评课,教研工作核心就是把一般的课变成好课。有老师说这个课堂是关注学生生活的课堂,所以要看是否关注了学生生活;有老师说德育课是走心的课,好课要看是否对学生有心灵的触动。这些都是很好的点,但这些点是散的,不成体系,没有结构。评价道德与法治课的指标体系与考察点我们团队在认真反思优秀课例的基础上,提出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的一节好课的评价体系:教材内容的深度解读;教学目标的精准设计;教学内容的适切选择;教学活动的智慧实施;德育意义的巧妙通达;教学伦理的自觉彰显。这六个方面构成一节好课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面都有它的考察点。比如关于教材内容的深度解读,就是要把握教材内容解读的准确性与深入性。怎样的教材解读算是准确的而非偏离或者跑题的、深度的而非肤浅的?老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去突破:首先做到在这一课的视野内理解教材内容,然后试着将这一课的内容放到它所在的单元当中,理解这一课在单元当中区别于其他课的定位,它和本单元中其他课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这样对教材的理解就更明确了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它放到整册教材里面去理解:这一课在整册教材中的位置与所承担的任务,特别注意与类似的课的区别,在全册教学内容的整体中把握这一课的定位,会使你对教材的理解更为准确和深入。另外,低段新教材编写设计了每册的教育主题,同一话题在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有逻辑的上升。这要求在教材解读中要考虑本册的教育主题和逻辑定位。最后,是关于教学的落点,教材的解读不能只考虑逻辑上的难度和教育主题,还要考虑自己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材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这样的教学解读才是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解读。与此类似,教学目标设计怎么样就精准了呢?是不是把课程标准上相关的内容搬过来,就肯定是正确的了?不完全是这样的。教学目标要做到精准,也一样是要结合单元主题、本册的教育主题,特别是结合自己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一个宏大的、普遍的、统一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为自己学生和这一节课的教学要完成的一个任务,才可能精准。这个转化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经过了一层一层转化的教学目标,才是为自己班级学生的发展而设定的教学目标。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如果认真解读教材、了解学生,就会发现教材中的内容有些可能是很适合自己的学生,有些内容也许不太适合自己所在的地方与教育情境,所以教学内容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合理地取舍非常关键。老师教材的解读不能只考虑逻辑上的难度和教育主题,还要考虑自己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教材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这样的教学解读才是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解读。Moral Education China52

 们现在已经熟悉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篇七: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规课

·实践论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滕茂兴(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寺山镇初级中学,广西 来宾 546125)【摘要】人们常说:人才、人才,先成人后成才。道德与法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要求教师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实际、国内外形势等,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学好各学科有着较大的帮助。【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力;情境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本学科的重要地位和责任,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要想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必须创设好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美好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出思维的极大活力,为学生乐学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在讲授课文时,巧妙构思,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学生的帮手,帮助他们扫除障碍,克服困难。一、创设情境情境教学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的体验。我觉得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具有以下方面的作用:(1)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情境教学所起的作用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只要教师所创设的情境生活化、形象化,很容易就把学生的眼光吸引过来。(2)对于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学生会对于所学的内容产生了进一步认知的欲望。(3)在情境的教学中,学生不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内的情感体验,这对以后的学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二、认真备课,是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教师要认真备好课。

 “课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教师要做到细致和充分的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备大纲(课程新标准)能使教师了解教材的知识层次,体系和深广度,掌握好这些教学的层次和要求,并将不同的教学层次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去,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较强,时代性鲜明,但教材中的事例往往滞后,因此,备课时选取最新的一些时事政治或学生们关心的热点、爱听的话题、离他们感觉较近的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的能力。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思想上要相信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不是学生做不到,而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教师要带着好心情进入课堂,用自己良好的心理情趣去影响、感染、激发学生,让师生双方在快乐的心情中共同创造愉快、活跃、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使“教与学”双向优化,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交互状态,使学生更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所以,从教师角度,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教师应多关心和帮助,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对于自我控制能力很差、经常上课走神的学生,教师应通过不断地善意提醒、阶梯式的提问来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不知如何听、不知如何学的学生,教师更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决不能讽剌、嘲笑学生,而应该不断地结合所授知识点、介绍相关的学习方法。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学生成长需要激励,需要老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创设各种情景,力争创造更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如,课前的认真预习,做好工整漂亮的作业,课堂上大胆发言,学生有创意的问题,学科成绩的进步,有独到见解的回答,丰富的课外知识等,老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更浓了。与此同时师生之间关系更融洽了, “亲其师,信其道”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四、课后布置多样化的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俗话说“听来的忘的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的好”。因此,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采用新的作业形式,如对本地企业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根据教材的内容排练情景剧,用手机拍摄现在生活中的经济场景,对某一专题做展板、做一次用品制作,等等,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多方面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证明,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作好教学反思,是提高业务素质的主要条件。每个教师的业务素质都是在教学实践逐步积累和不断提高的。通过对教学反思,及时回过头来检查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加以实事求是分析,积累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可以增强自己对教材处理能力,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才能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参考文献】[1] 《新课程标准解读》[2] 《活动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3] 《政治学教学》105

篇八: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规课

德育观察 2020年第1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主旨是“回归生活”,它改变过去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要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要在“小课堂、大社会”上做功课。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一、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一)多维教育整体呈现。新教材在开发教育资源、丰富德育内涵、改进道德与法治融入方式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新课程信息覆盖量极其广泛,除了我们常提的安全教育、道德法治教育、爱国教育、环保教育外,更是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科学启蒙教育等。从内容来看,教材更加的贴近生活,符合与时俱进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二)贴近儿童的生活。新教材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让知识不仅仅体现在课本上,更在我们每天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三)活动丰富开放。新教材多以主题活动为背景,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四)形式生动活泼。对于小学生来说,成人的言语总是过于晦涩难懂,同时比起长篇大论的文字,一张图片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因此新教材强调了童语言说,图文并茂。二、关注课堂,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之情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该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孩子的品德与社会性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以及感悟,因此,教学的形式内容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反映出孩子的需求,让他们可以从自己认知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社会。低年级是道德与法治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采用适用于他们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一)教学准备要充分:活动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心理准备,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要随时调节孩子的情感,让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在教学《我和大自然》一课中,我先给孩子展示美丽的自然风景,让孩子尽情享受自然风光,感受自然之美。在教学时,孩子们时不时会发出一阵阵的惊叹声。在他们的眼中,自然不过就是一些树木,一些山水,而通过对图片的欣赏,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竟是如此的美妙。从而提起他们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二)教学目的要明确:活动过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无论是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形式,都应该面向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中,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手段,学习一些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方法。为此,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动画短视频,让孩子们在看动画片的同时意识到如何保护自己。除此之外,我更是为大家设计了同学们都喜爱的卡通人物,让这个卡通人物来带领大家一起去闯关,关卡包括听故事、演故事、评一评、看一看。等大家过了这几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从课堂氛围来看,同学们的参与程度及其高涨,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就家长反馈来看,孩子们的防范意识确实提高了许多,不再轻信陌生人说的话,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等。(三)教学活动要真实:学生的体验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其学习也就达不到应有的目标。如果我们所叙述的东西在生活中不可能存在,那自然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如教学中诉说生活中家人、朋友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体验的:孩子们总是争着诉说“一次,在快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在认真写作业,突然,我的钢笔坏了,当时我着急坏了。这时,我的朋友看到后,给我送来了一支完好无损的钢笔,并对我说‘用我的吧。’当时我真是感激涕零啊。还有一次……”。“有一次,我和爸爸争吵了几句,我哭着跑回房间,没一会儿,爸爸意识到自己态度不好,还来跟我道歉呢,我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也跟爸爸道了歉,我们又像以前一样融洽相处了。”这一个个简单的小事情,足以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三、拓展实践,激发学生追求健康成长开放性的道德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学生的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道德、法治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我们不仅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外,我们更是积极开创新渠道,搭建各种平台,如开展走出去的研学活动,各种应急演练,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数字中心,气象局等地,让孩子们深入实地充分的去考察,去体验,浸染心灵,触动灵魂。道德课堂回归于学生的生活,对生活、社会开放,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使课堂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总之,让品德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对生活开放,对社会开放,让儿童在自主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如果脱了学生真实生活和内心体验,教育就会成为苍白的说教。让我们从心开始,让孩子身有体验,孩子自然心为所动,真正发挥“小课堂,大社会”作用。参考文献[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戴慧.公民培育视域下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模型构建[J].中小学德育,2016, (08):46-48.[3]张晓刚.思想品德学科开展课例研究初探[J].文教资料,2015, (32):185-186.[4]窦桂梅主编,清华附小的德育细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法]让吕克·奥贝尔,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743)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探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徐静(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孟家桥中学 甘肃 酒泉 736200)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进行了整体的改革,2019年秋季开始全改版为《道德与法治》课。它涉及到了我们时代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等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因此,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出实效,就必须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关键词:教材;活动;课堂

推荐访问: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常规课 上好 法治 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