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5篇

时间:2022-09-20 11:50:03 来源:网友投稿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5篇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1目的:为进一步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5篇,供大家参考。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5篇

篇一: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1 目的:为进一步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上级公司规定,结合 xx 公司实际,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持续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特制订本制度。

 2 诠释:安全隐患与安全风险的区别,本制度所称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而安全风险是指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它是通过评估手段进行分级管控,使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

 3 程序

 3.1 各车间要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作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档案,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位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控和监控责任制。

 3.2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分级管理,定期排查、治理。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分类定级,制定措施,落实责任,落实到人,限时整改或预控,使隐患整改和风险预控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

 3.3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管控闭环管理,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工作机制,落实隐患排查、建档、评估、提示、整改、验收销号闭环管理,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跟踪治理、逐项销项制度;落实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分级、分责、监控、预警、预报制度。

 3.4 对于新开工工程、新工艺、新设备、新设施的投入或生产安全环境有变化时,未进行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或未对风险、隐患采取有效管控措施的不得冒险作业和施工。

 3.5 安全隐患治理应坚持“及时有效、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先安全后生产”的原则,风险预控应做到使安全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的原则,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安全风险不掌握不生产。

 4 职责:

 4.1 各车间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责任主体。

 4.2xx 经理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整改和风险分级管控的第一责任人; 4.3 各车间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员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复查及风险管控负监督检查责任;分管负责人(区长、班组长)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制定分管范围内安全隐患整改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是分管范围内高级风险的管理责任人;各车间负责人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辨识出的风险负责组织评审分级,确定治理措施,并将评审结果落实到各责任人;安全员对车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辨识及其治理负监督管理责任;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有监督、归档、分析和上报的责任;车间负责人,对班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全面责任;对本车间的安全隐患制定整改的安全技术措施,指导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班组长,

 对本班组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职工个人对本岗位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

 4.4 各车间应保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所需的物资,及时督促相关部门将物资及时到位。

 5 隐患分类:根据安全隐患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大小,安全隐患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

 一般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工,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公司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5.1 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梳理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人。按照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分为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按照解决的难易程度分为 A、B、C 三个等级。

 A 级:难度很大,xx 公司解决不了,须由公司或属地政府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B 级:难度较大,车间解决不了,须由 xx 公司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C 级:班组、车间能够自行解决的安全隐患。

 5.2 对安全隐患应及时梳理分类,汇总分析。从安全生产和专业角度对安全隐患进行分类。安全隐患分类:安全管理、特种设备、职业健康、消防、电气隐患。

 5.3 安全隐患排查分四级:班组、车间、xx 公司、公司。

 事故隐患排查流程图

 班组排查 车间排查 车间评审定级 安生科确认 A 级事故隐患上报公司 xx 公司排查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图

 5.4 各车间应结合实际和专业特点,依据 xx 公司《安全生产检查制度》,避免隐患排查治事理过程中的人为失误。

 5.5xx 公司每月排查二次安全隐患;各车间每周排查一次安全隐患并检查治理情况;各车间每日排查的安全隐患并将排查治理情况报安环科备查。

 5.6 对严重违章行为、习惯性违章现象和重复发生的隐患作为安全隐患一并排查治理。

 5.7 任何车间和个人在任何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均有权有责任有义务向 xx 公司相关部门或领导汇报。

 5.8 各车间对每周、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坚持“谁主管、谁治理,谁验收、谁负责”原则,确定责任人、隐患等级、治理措施,进行登记,上报 xx 公司安环科。

 5.9 班组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当班整改消除,并在班后会记录的反违章和隐患治理一栏中做好记录。当班确实解决不了的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车间汇报,并制定具体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组织生产。

 5.10 一般安全隐患中的 C 级由本单位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的要求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责成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并下达整改通知书。对限期整改的隐患,及时建档,由整改责任人负责或车间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检查和整改验收,验收合格后报车间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销号,车间安全管理员对排查的安全隐患的整改验收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5.11 安环科、生技科要经常了解各车间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并督促整改。对安全隐患各车间按相事故隐患台账 的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 C 级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 B 级 重大事故隐患中的 A 级 车间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 车间组织验收,合格与不合格 治理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销号 进行整改落实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应急预案 安生科/ 生技科对隐患整改复查 上报公司协调解决,或停止

 职能部室组织验收:合格与不合格

 关要求实行亲自跟踪管理,由专人监督落实。A 级隐患上报公司,按公司要求整改; 5.12 各车间要把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纳入车间管理责任范围,并根据安全隐患治理要求,由各车间负责人负责有关隐患治理措施及落实工作。

 5.13 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及时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人员安全的情况时,xx 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公司相关领导报告。

 5.14 在安全隐患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安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工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工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施工生产、设施、设备,应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6 信息报告 6.1 对排查出的 A、B 级安全隐患,各车间应当及时向 xx 公司报告。

 A 级安全隐患报告内容应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初步方案。

 6.2 各车间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A 级、B 级)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 C 级安全隐患,汇总后于每周一上报 xx 公司相关职能部室(安环科、生技科);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A 级)xx 公司安环科应及时向公司安环部报备;各车间上报的安全 A 隐患,于当日汇报至 xx 公司分管安全经理和安环科处。安全隐患在未整改完成前必须每日上报,直至安全隐患整改完成。

 6.3 每周对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周一前安环科,由安环科分析并分别于送 xx 分管安全经理和经理签字。

 7 风险预控管理 7.1 各车间应依据 xx 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制度,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全面辨识本车间生产作业活动中的各种风险点,明确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对风险点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8 风险辨识与评估 8.1 各车间应组织员工对岗位风险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辨识和评估,并确保:

 8.1.1 风险辨识前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8.1.2 风险辨识范围覆盖所有作业活动及区域; 8.1.3 风险评估采用 LEC 评价法,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值), 确定 D 值即危险程度,D 值大于 320 为高级风险,责任监管为公司, D 值在 160~320 之间为中级风险,责任监督为 xx 公司,D 值小于 70-160 为轻级风险,责任监管为车间,D 值小于 70 为低级风险,责任人班组。

 8.2 各车间针对各岗位工种的风险级别编制岗位风险防预告知牌,并在相关的岗位上悬挂,将风险防控告知牌以图片形式发至员工,保存至手机,便于员工作业前后的学习。

 8.3 各车间班组每班召开班前会,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对风险采取措施予于消除,对大的风险及时汇报。

 8.4 凡是有新设计、新工艺、新环境、新设备、新设施、新材料时,必须要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

 8.5 各车间应组织相关专业,班组长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风险管控告知卡进行修订和完善。

 8.6 各车间对前期岗位发生轻微伤以上事故的等级应当进行提级管理。

 9 风险监测 各车间应采取措施对风险点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并确保:

 9.1 风险点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分级管控程序中予以明确; 9.2 风险点的监测设备(确实需要的情况下)定期检验,确保灵敏、可靠; 9.3 风险点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台帐。

 10 风险预警 各车间应采取措施对岗位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各车间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10.1 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风险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10.2 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微信、QQ 群),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11 风险控制 各车间应执行公司文件要求及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中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风险控制程序,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11.1 对风险点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动、反映、警示的原则; 11.2 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安全生产的运行模式; 11.3 编制《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临时施工作业方案》、《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应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11.4 在中级及以上风险范围内进行作业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施工管控程序。

 12 信息与沟通 各车间应建立信息沟通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微信、QQ 群),单位应确保:

 12.1 员工参与风险分级管控和制定、评审; 12.2 员工参与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及风险管控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12.3 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安全风险负责人; 12.4 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班前教育记录并签到)。

 13 评审 各车间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风险预控管理进行评审,以确保风险预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13.1 每年年底安环科组织相关人员对各车间辨识的风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 13.2 每月各车间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本单位范围内的风险点再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本单位的风险管控明细清单;

 13.3 班组每班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辨识和风险评审。

 4 14 考核处理

 7.1 未按照相关以上相关要求作业的,每次考核 200-500 元。

 7.2 与公司制度有相同的,按照公司制度执行

篇二: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全风险 (fē ē ngxiǎ ǎ n) 分级管控与隐患

 排查 (pái chá) 治理制度

 2020 年度(niándù)

 安全(ānquán)生产风险(fēngxiǎn)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辨识公司范围内影响安全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价(píngjià)其风险程度,确定一般(yībān)和重大风险(fēngxiǎn),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预防、降低或消除风险,特制定本制度(zhìdù)。

 2 范围 (fà à nwé é i)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3 频次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管控的时机: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

 4 依据 4.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十三号)

 4.2《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4.3《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 2971-2017 5 原则

 5.1根据本公司的安全生产的实际运行情况,成立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风险管控小组组织各单位进行风险辨识和分级管控。

 5.2公司风险管控领导小组成立 组

 长:总经理 副组长:生产(shēngchǎn)厂长 成

 员:部门(bùmén)负责人及班长(bān chánɡ)等。

 5.3各级(ɡè jí)职责 组长职责:负责组织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成员做好组织、协调、计划、实施、总结、归纳(guīnà)、汇总、上报、专家审核等过程的工作,批准重大及重要的风险清单。

 副组长职责:负责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协调、过程培训、技术指导,完成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文件编制,对体系建设过程中各部门提出奖惩建议。

 组员职责:具体落实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完成各自区域内的风险点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

 其他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电气等部门及人员积极按照企业部署,成立本部门风险管控工作小组,完成本部门、本业务范围内的风险点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

 6 工作程序 6.1首先对所有人员进行风险管控培训。

 6.2编制风险源统计表及设备设施清单和作业活动清单。

 6.3选用 JHA法对作业活动、SCL法对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管控。

 6.4根据风险管控准则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合理取值,综合评价风险等级。

 6.5对重大风险及评价出的隐患制定补充措施并落实整改,将风险降为可接受。

 6.6最后对所有人员进行评价结果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7 风险管控方法 7.1公司根据需要,常规活动每年一次,分析采用以下方法:

 公司发动员工参与风险评估,管理人员与员工一起参与风险评估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和安全检查表法(SCL)。

 7.2进行风险评估时的程序:

 (1)作业危害分析(fēnxī)主要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由岗位操作(cāozuò)人员、管理人员对本岗位(gǎng wèi)的所有作业活动列出清单,并进行工作(gōngzuò)危害分析(JHA),上报公司评价小组进行会审,对不合格者提出修改意见返回岗位再进行修改,修改后公司风险(fēngxiǎn)管控小组再进行会审和确定。

 (2)设备设施的危害分析主要采取安全检查表(SCL)分析,由岗位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列出设备设施清单,按安全检查表(SCL)分析进行,上报公司评价小组进行会审,对不合格者提出修改意见返回岗位再进行修改,修改后公司风险管控小组再进行会审和确定。

 (3)风险信息的更新 A、在下列情况下安全检查表(SCL)分析记录和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进行更新; ---工艺指标或操作规程变更时;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技术改造项目; ---有因为事故、事件或其他而发生不同的认识;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其他变更。

 B、如果没有上述变化时,部门一年进行一次评审或检查风险识别的结果。

 ---对作业活动我们选择工作危害分析(JHA); ---对设备设施我们选择安全检查分析(SCL)的方法进行评价; ---非常规活动在开始之前,按照作业活动采取工作危害分析(JHA)的方法进行评价。

 7.3 工作危害分析(JHA )

 7.3.1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管控,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7.3.2作业危害分析(JHA)是对作业活动的每一步骤进行分析,从而辨识潜在的危害并制定安全措施。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戴防护用品、办理作业票等不必作为作业步骤分析。可以将佩戴防护用品和办理作业票等活动列入控制措施。

 划分的作业步骤不能过粗,但过细也不胜繁琐,能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是如何进行的,对操作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为宜。

 7.3.3作业(zuòyè)步骤简单地用几个字描述(miáo shù)清楚即可,只需说明什么,而不必描述如何做。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应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yánjiū),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

 7.3.4对于每一步都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给自己提出问题(wèntí),比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撞着、碰着什么;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害暴露,如毒气、辐射、焊光、酸雾等等。危害导致的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其严重性也应识别。然后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7.3.5识别各步骤(bùzhòu)潜在的危害时,可以按下述问题提示清单提问。

 1)身体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体之间 2)工具、机器或装备是否存在危害因素 3)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接触有害物质 4)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滑到、绊倒或摔落 5)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推、举、拉用力过度而扭伤 6)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暴露于极热或极冷的环境中 7)是否存在过度的噪音或震动 8)是否存在物体坠落的危害因素 9)是否存在照明问题 10)天气状况是否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 11)存在产生有害辐射的可能 12)是否可能接触灼热物质、有毒物质或腐蚀性物质 13)空气中是否存在粉尘、烟、雾、蒸汽 以上仅为举例,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应根据实际工作进行作业分析。

 7.3.6工作危害分摊主要目的是防止从事此项作业的人员受伤害,原则是不能使他人受到伤害,不能使设备和其他系统受到影响或受到损害。

 分析时不能仅分析作业人员工作不规范的危害,还要分析作业环境存在的潜在危害,即客观存在的危害更为重要。

 工作不规范产生的危害和工作本身面临的危害都应识别出来。我们在作业时常常强调“四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别人不受伤害。在识别危害时,应考虑造成这四种伤害的危害。

 7.3.7如果作业流程长,作业步骤很多,可以按流程将作业活动分为几个单元。每一个单元可以分为一个大步骤,可以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作业(zuòyè)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是:

 1)

 确定(或选择)待分析(fēnxī)的作业; 2)

 将作业(zuòyè)划分为一系列的步骤; 3)

 辨识每一步骤(bùzhòu)的潜在危害; 4)

 确定(quèdìng)相应的预防措施。

 辨识之前列出作业活动清单。

 7.4 安全检查表法(SCL )

 7.4.1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是基于经验的方法,是分析人员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7.4.2安全检查分析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装置或操作规程的分析。编制的依据主要有:

 1)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2)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 3)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4)分析个人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5)有关研究结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

 7.4.3用安全检查表分析危害时,要全面分析以下危险因素:

 温度等工艺参数的过度波动;反应停留时间的变化;防火、安全间距、消防道路与装置间距;消防器材数量;安全设施状况;作业环境等等。在识别危害时都应考虑到。

 7.4.4用安全检查表对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时,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先识别厂址,考虑地形、地貌、地质、周围环境、安全距离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厂区内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具体的建筑物等。对于一个具体的设备设施而言,可以按系统一个一个地检查,或按部位顺序检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从前往后都可以。

 7.4.5安全检查表分析的对象是设备设施和作业场所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故此所列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活动,即不应有动作。

 7.4.6项目列出之后,还应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或本企业有关操作规程或工艺卡片的规定。有些项目是没有具体规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由熟悉这个检查项目的有关人员确定。应该清楚,一个检查项目对应的标准可能不止一个。检查项目应全面,检查内容应该细致。应该知道,达不到标准就是一种潜在危害。

 7.4.7检查(jiǎnchá)项目和检查标准列出后还应列出现有控制措施。控制措施要列报警、消防、检查检验等耳熟能详的控制措施,还应列出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

 7.5 风险 (fē ē ngxiǎ ǎ n) 评价和分级

 企业根据(gēnjù)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píngjià),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pàndìng)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评价出其他级数评价级别的企业在进行风险分级划分时参照以下原则,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

 ——E 级\5 级\蓝色\可接受危险:班组、岗位管控。

 ——D 级\4 级\蓝色\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

 ——C 级\3 级\黄色\显著危险:属于一般风险,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B 级\2 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A 级\1 级\红色\极其危险:属于重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产整改,需要停产整改的,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8 风险管控准则 公司风险管控准则采用风险矩阵法:

 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程度(S)确定风险度(R)。即 R =L×S

 8.1风险管控准则制定依据:

 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8.2风险管控准则

  表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别准则 等 级 标

 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表二: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S)判别(pànbié)准则 等 级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员 财产损失/万元 停工 公司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10 装置停工 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5 装置暂时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3 部分设备损坏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1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表三: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与实施(shíshī)期限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9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接受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风险(fēngxiǎn)分级

  判定方法 风险等级 巨大(很高)

 重大(高)

 中度(中)

 轻度(低)

 忽略(较低)

 采用 LEC 法 E级 D级 C 级 B级 A级 采用 LS 法 1 级 2级 3级 4级 5级 危险色度 红色 橙色 黄色 蓝色 蓝色 ——注;以下(yǐxià)情形直接确定为重大(D 级/2 级/橙色)风险:

 ——违反法律(fǎlǜ)、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篇三: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

 排查治理制度

 无棣恒福盐化有限公司

 8 2018 年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辨识公司范围内影响安全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确定 一般和 重大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预防、降低或消除风险,特制定本 制度 。

 2 范围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3 频次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 风险管控 的时机: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

 4 依据

 4.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十三号)

 4.2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4.3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DB37/T 2971- - 2017

 5 原则

 1 5.1 根据本公司的安全生产的实际运行情况,成立风险 管控体系建设领导 小组,由风险 管控 小组 组织各单位 进 行风险辨识 和分级管控 。

 2 5.2 公司风险 管控领导 小组成立

 组

 长 :

 总经理

 副组长:生产厂长

 成

 员:部门负责人及 班长 等。

 3 5.3 各级职责

 组长职责:负责组织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成员做好组织、协调、计划、实施、总结、归纳、汇总、上报、专家审核等过程的工作, 批准重大及重要的风险清单 。

 副组长职责:负责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协调、过程培训、技术指导,完成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文件编制,对体系建设过程中各部门提出奖惩建议。

 组员职责:具体落实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完成各自区域内的风险点 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

 其他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电气等部门及人员积极按照企业部署,成立本部门风险管控工作小组,完成本部门、本业务范围内的风险点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

 6 工作程序

 1 6.1 首先 对所有人员进行风险 管控 培训。

 2 6.2 编制 风险源统计表及 设备设施清 单和作业活动清单。

 3 6.3 选用 A JHA 法对作业活动、L SCL 法对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 风险管控 。

 4 6.4 根据 风险管控 准则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合理取值,综 合评价风险等级。

 5 6.5 对重大风险及评价出的隐患制定补充措施并落实整改,将风险降为可接受。

 6 6.6 最后 对所有人员进行 评价结果 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7 风险管控 方法

 1 7.1 公司根据需要,常规活动每年一次,分析采用以下方法:

 公司发动员工参与风险评估,管理人员与员工一起参与风险评估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采用工作危害分析( JHA )和安全检查表法( SCL )

 。

 2 7.2 进行风险评估时的程序:

 (1 1 )作业危害分析主要采用工作危害分析( JHA ), , 由 岗位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对本岗位的所有作业活动列出清单,并进行工作危害分析( JHA ),上报公司评价小组进行会审,对不合格者提出修改意见返回岗位再进行修改,修改后公司 风险管控 小组再进行会审和确定。

 (2 2 )设备设施的危害分析主要采取安全检查表( SCL )分析,由岗位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列出设备设施清单,按安全检查表( SCL )分析进行,上报公司评价小组进行会审,对不合格者提出修改意见返回岗位再进行修改,修改后公司 风险管控 小组再进行会审和确定。

 (3 3 )风险信息的更新

 A A 、在下列情况下安全检查表( SCL )分析记录和工作危害 分析( JHA )记录进行更新;

 --- 工艺指标或操作规程变更时;

 ---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 技术改造项目;

 --- 有因为事故、事件或其他而发生不同的认识;

 ---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 其他变更。

 B B 、如果没有上述变化时,部门一年进行一次评审或检查风险识别的结果。

 --- 对作业活动我们选择工作危害分析( JHA );

 --- 对设备设施我们选择安全检查分析( SCL )的方法进行评价;

 --- 非常规活动在开始之前,按照作业活动采取工作危害分析( JHA )的方法进行评价。

 3 7.3 工作危害分析(J J HA )

 风险管控 ,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JHA )是对作业活动的每一步骤进行分析,从而辨识潜在的危害并制定安全措施。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戴防护用品、办理作业票等不必作为作业步骤分析。可以将佩戴防护用品和办理作业票等活动列入控制措施。划分的作业步骤不能过粗,但过细也不胜繁琐,能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是如何进行的,对操作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为宜。

 1 1 )

 身体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体之间

 2 2 )

 工具、机器或装备是否存在危害因素

 3 3 )

 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接触有害物质

 4 4 )

 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滑到、绊倒或摔落

 5 5 )

 从业人员是否可能 推、举、拉用力过度而扭伤

 6 6 )

 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暴露于极热或极冷的环境中

 7 7 )

 是否存在过度的噪音或震动

 8 8 )

 是否存在物体坠落的危害因素

 9 9 )

 是否存在照明问题

 10 )

 天气状况是否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

 11 )

 存在产生有害辐射的可能

 12 )

 是否可能接触灼热物质、有毒物质或腐蚀性物质

 13 )

 空气中是否存在粉尘、烟、雾、蒸汽

 以上仅为举例,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应根据实际工作进行作业分析。

 分析时不能仅分析作业人员工作不规范的危害,还要分析作业环境存在的潜在危害,即客观存在的危害更为重要。

 工作不规范产生的危害和工作本身面临的危害都应识别出来。我们在作业时常常 强调“ 四 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保护别人不受伤害 。在识别危害时,应考虑造成这 四 种伤害的危害。

 作业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是:

 1 1 )

 确定(或选择)待分析的作业;

 2 2 )

 将作业划分为一系列的步骤;

 3 3 )

 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

 4 4 )

 确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辨识之前列出作业活动清单。

 4 7.4 安全检查表法( SCL )

 1 1 )

 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2 2 )

 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

 3 3 )

 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4 4 )

 分析个人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5 5 )

 有关研究结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 查表等。

 温度等工艺参数的过度波动;反应停留时间的变化;防火、安全间距、消防道路与装置间距;消防器材数量;安全设施状况;作业环境等等。在识别危害时都应考虑到。

 一定的顺序。先识别厂址,考虑地形、地貌、地质、周围环境、安全距离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厂区内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具体的建筑物等。对于一个具体的设备设施而言,可以按系统一个一个地检查,或按部位顺序检查,从上到下、从

 左到右或从前往后都可以。

 。

 7.5 风险评价和分级

 企业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评价出其他级数评价级别的企业在进行风险分级划分时参照以下原则,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

 ——E 级\5 级\蓝色\可接受危险:班组、岗位管控。

 ——D 级\4 级\蓝色\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

 ——C 级\3 级\黄色\显著危险:属于一般风险,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B 级\2 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A 级\1 级\红色\极其危险:属于重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产整改,需要停产整改的,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8 风险管控 准则

 公司 风险管控 准则采用风险矩阵法:

 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L )和后果的严重程度(S S )确定风险度(R R )。即 即 R R

 =L ×S S

 1 8.1 风险管控 准则制定依据:

 1 1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 2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 3 )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 4 )公司 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2 8.2 风险管控 准则

 表一: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L )判别准则

 等

 级

 标

 准

 5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

 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 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类似事故或事件。

 2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表二: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S S )判别准则

 等

 级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员

 财产损失/ /万元

 停工

 公司形象

 5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 > 10

 装置 停工

 国内影响

 4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 劳动能力

 >5

 装置暂时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 3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 >3 3

 部分设备损坏

 地区影响

 2 2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 <1 1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公司及周边范围

 1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表三: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与实施期限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 / 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 - 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 -1 19 9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 9- - 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 2 年内治理

 4 4- -8 8

 可接受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风险分级

  判定方法 风险等级 巨大(很高)

 重大(高)

 中度(中)

 轻度(低)

 忽略(较低)

 采用 LEC 法 E 级 D 级 C 级 B 级 A 级 采用 LS 法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5 级 危险色度 红色 橙色 黄色 蓝色 蓝色 ——注;以下情形直接确定为重大(D 级/2 级/橙色)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 10 人及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9 风险的控制

 9.1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这五类中进行选择。

 9.2 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9.3 设备设施类危险源通常采用以下控制措施:安全屏护、报警、联锁、限位、安全泄放等工艺设备本身固有的控制措施和检查、检测、维保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9.4 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通常从以下方面考虑: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技术能力等方面。

 9.5 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制定补充建议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10 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工贸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企业应在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11 风险告知 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根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将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及工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应采取的措施通过培训方式告知各岗位人...

篇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生 产风 险 分级 管 控和隐 患排查治理 “ 双控

 ” 体系 建设 实施指南( 2018 年试 行 )2018 年 5 月

 编 制说 明为进 一步贯 彻落 实党的 十九大报告中 “ 树立 安全发展理 念 ,

 弘扬生 命至 上 、 安全第 一的 思想 ,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 完善安全

 生 产责 任制 , 坚决遏 制重 特 大安全事故 , 提升防 灾减灾救灾能 力

 " 精 神 , 紧 紧 围绕 遏 制重 特 大事故 , 突 出重 点地区 、 重 点企业 、

 重 点环 节 和重 点岗位 , 抓住辨 识 管 控重 大风 险 的 关键 , 准确 把握

 安全生 产的 特 点和规 律 , 坚持风 险 管 控 、 关口前移 , 全面 推进 风

 险 分级 管 控 , 推进 事故预 防 工作科 学化 、 信息化 、 标准化 , 自 20

 17 年下半年以来 , 我省 按照党中央 、 国务院 和省 委省 政府关于构

 建风 险 分级 管 控和隐 患排查治理 “ 双控 " 体系 工作的 安排部 署 ,

 在全省 范 围内全面 开展 “ 双控 " 体系 建设 工作 。

 近 一年来 , 各地

 认 真 按照上级 工作部 署 , 在结 合自 身 实际 的 基础 上 , 积 极开展本

 地双控体系 建设 工作 , 真 抓实干 , 多措并举 , 工作扎实 、成果卓 著 。为进 一步加快推进 我省 “ 双控 " 体系 建设 , 指导全省 生 产经

 营 单位规 范 开展安全生 产风 险 分级 管 控 、 隐 患排查治理 等 各项 具

 体工作 , 根据 《 安全生 产法 》 、 《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推进 安全生 产领 域改革 发展的 意见 》 (中发 (2016)

 3

 2 号) 、 《 国务院 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 制重 特 大事故工作指南

 构建双重 预 防 机制的 意见 》 (安委办 (2016)

 11 号)要 求 , 起 草

 制定了 《 安全生 产风 险 分级 管 控和隐 患排查治理 “ 双控 ” 体系 建

 - 2

 -

 设 实施指南 ( 2018 年试 行 )

 》 。1 .

 适 用 范 围本指南规 定了生 产经 营 单位安全生 产风 险 分级 管 控和隐 患排

 查治理 “ 双控 ” 体系 建设 的 具体任务目 标及工作流程 , 对风 险 点

 确 定 、 危险 源辨 识 、 风 险 分析 、 风 险 管 控措施 、 风 险 分级 管 控以

 及隐 患排查治理 提出具体要 求 , 确 定了生 产经 营 单位常用 风 险 点

 识 别 、 危险 源辨 识 、 风 险 评 价及分级 管 控 、 隐 患排查治理 方法 。本指南适 用 于生 产经 营 单位安全生 产风 险 分级 管 控和隐 患排

 查治理 “ 双控 ” 体系 建设 。2.

 编 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 发事件应对法 》 ( 国家主席令第 69 号 ,

 2007 年 8 月 3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 十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 二十九次会议 通 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 产法 》 ( 国家主席令第 70 号 , 根据

 2014 年 8 月 31 日第 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十次会

 议 修正 )《 国务院 关于进 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 产工作的 通 知 》 ( 国发( 2010 )

 23 号 )《 国务院 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 制重 特 大事故工

 作指南的 通 知 》 ( 安委办 ( 2016 )

 3 号 )《 国务院 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 制重 特 大事故工作指南构

 建双重 预 防 机制的 意见 》 ( 安委办 ( 2016 )

 11 号 )《 安全生 产条例 》 ( 2017 年 11 月 30 日第 十二届人民代表 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 三十二次会议 通 过 )GB/T

 23694 《 风 险 管 理

 术语 》- 3

 -

 GB/T

 24353 《 风 险 管 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 》GB/T

 27921 《 风 险 管 理 风 险 评 估技术 》GB

 6441 《 企业职 工伤亡事故分类 标准 》GB/T

 13861 《 生 产过 程 危险 和有害因素 分类 与代码 》GB/T

 28001 《 职 业健康安全管 理 体系 规 范 》3 . 术语 与定义3.1 风 险生 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 的 可能 性和严重 性的 组 合

 。

 可能 性 , 是指事故 ( 事件 )

 发生 的 概率 。

 严重 性 , 是指事故 (

 事件 )

 一旦发生 后 , 将造 成的 人员伤害和经 济损失的 严重 程 度 。风 险 = 可能 性 X 严重 性 。3.

 2 可接受风 险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 业健康安全方针 已被 企业降 至 可容许

 程 度的 风 险 。3.

 3 风 险 点风 险 伴随 的 设 施 、 部 位 、 场所和区域 , 以及在设 施 、 部 位 、

 场所和区域实施的 伴随 风 险 的 作业活动 , 或以上两者 的 组 合 。3.

 4 危险 源可能 导致 人身 伤害和 ( 或 )

 健康损害和 ( 或 )

 财 产损失的 根

 源 、 状 态或行 为 , 或它们的 组 合 。( 注 :

 在分析生 产过 程 中对人造 成伤亡 、 影响人的 身 体健康

 甚 至 导致 疾 病 的 因素 时 , 危险 源可称 为危险 有害因素 , 分为人的

 因素 、 物 的 因素 、 环 境因素 和管 理 因素 等 四类 。

 )3.

 5 危险 源辨 识识 别危险 源的 存在并确 定其分布和特 性的 过 程 。- 4

 -

 3.

 6 风 险 评 价对危险 源所伴随 的 风 险 进 行 辨 识 、 评 估 、 分级 , 对现 有管 控

 措施的 充分性加以考 虑 , 以及对风 险 是否可接受予以确 定的 过 程

 O O3.

 7 风 险 分级通 过 采 用 科 学 、 合理 方法对危险 源所伴随 的 风 险 进 行 定性或

 定量 评 价 , 根据评 价结 果划分等 级 。3. 8 风 险 分级 管 控按照风 险 的 不同级 别 、 所需 管 控资 源 、 管 控能 力 、 管 控措施

 复杂及难 易程 度等 因素 而 确 定不同管 控层级 的 风 险 管 控方式 。3.

 9 风 险 管 控措施企业为将风 险 降 低至 可接受程 度 , 针 对该 风 险 而 采 取的 相 应

 管 控方法和手段 。3.

 10 风 险 信息包括风 险 点名称 、 危险 源名称 、 类 型 、 所在位置 、 当前状 态

 以及伴随 风 险 大小 、 等 级 、 所需 管 控措施 、 责 任单位 、 责 任人等

 一系 列信息的 综 合 。3.11 风 险 分级 管 控清单企业各类 风 险 信息 ( 即 3.

 10 所涵盖 的 相 关信息 )

 的 集 合 。3. 12 安全生 产事故隐 患生 产安全事故隐 患 ( 以下简 称 隐 患 、 事故隐 患 )

 , 是指生 产

 经 营 单位违 反安全生 产法律 、 法规 、 规 章 、 标准 、 规 范 、 规 程 和 安全生 产管 理 制度的 规 定 , 或者 因其他因素 在生 产经 营 活动中存

 在可能 导致 事故发生 的 物 的 危险 状 态 、 人的 不安全行 为和管 理 上

 的 缺 陷 。- 5

 -

 在事故隐 患的 三种 表 现 中 , 物 的 危险 状 态是指生 产过 程 或生

 产区域内的 物 质 条件 ( 如材料 、 工具 、 设 备 、 设 施 、 成品 、 半成

 品 )

 处于危险 状 态 ; 人的 不安全行 为是指人在工作过 程 中的 操作

 、 指示 或其他具体行 为不符 合安全规 定 ; 管 理 上的 缺 陷 是指在开

 展各种 生 产活动中所必须 的 各种 组 织 、 协调 等 行 动存在缺 陷 。3.

 13 隐 患分级隐 患分级 是以隐 患的 整改 、 治理 和排除 的 难 度及其影响范 围

 为标准的 , 可以分为一般 事故隐 患和重 大事故隐 患 。

 一般 事故隐

 患 ,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 度较 小 , 发现 后能 够立 即整改排除 的 隐 患

 。

 重 大事故隐 患 , 是指危害和整改难 度较 大 , 应当全部 或者 局部

 停产停业 , 并经 过 一定时间 整改治理 方能 排除 的 隐 患 , 或者 因外

 部 因素 影响致 使生 产经 营 单位自 身 难 以排除 的 隐 患 。同时 , 相 关行 业领 域重 大事故隐 患判定应遵 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应急管 理 部 ( 原国家安全监 管 总局 )

 《 煤矿 重 大生 产安全事故

 隐 患判定标准 》 ( 国家安全监 管 总局第 85 号令 )

 、 《 金 属非 金 属

 矿 山重 大生 产安全事故隐 患判定标准 ( 试 行 )

 》 ( 安监 总管 一 (

 2017 )

 98 号 )

 、 《 化工和危险 化学品生 产经 营 单位重 大生 产安全

 事故隐 患判定标准 ( 试 行 )

 》 《 烟花 爆 竹 生 产经 营 单位重 大生 产

 安全事故隐 患判定标准 ( 试 行 )

 》 ( 安监 总管 三 ( 2017 )

 121 号

 )

 、 《 工贸 行 业重 大生 产安全事故隐 患判定标准 ( 2017 版 )

 》 (

 安监 总管 四 ( 2017 )

 129 号 )

 等 要 求执行 。3.

 14 隐 患排查隐 患排查是指生 产经 营 单位组 织 安全生 产管 理 人员 、 工程 技

 术人员和其他相 关人员对本单位的 事故隐 患进 行 排查 , 并对排查

 出的 事故隐 患 , 按照事故隐 患的 等 级 进 行 登 记 , 建立 事故隐 患信

 - 6

 -

 息档案 。3.15 隐 患治理隐 患治理 就是指消除 隐 患的 活动或过 程 。

 对排查出的 事故隐

 患 , 应当按照事故隐 患的 等 级 进 行 登 记 , 建立 事故隐 患信息档案

 , 并按照职 责 分工实施监 控治理 。

 对于一般 事故隐 患 , 由 于其危

 害和整改难 度较 小 , 发现 后应当由 生 产经 营 单位 ( 部 门 、 车 间 、

 班 组 等 )

 负 责 人或者 有关人员立 即组 织 整改 。

 对于重 大事故隐 患

 , 由 生 产经 营 单位主要 负 责 人组 织 制定并实施事故隐 患治理 方案

 , 按 “ 五落 实 ” 要 求进 行 整改 。3. 16 隐 患信息包括隐 患名称 、 位置 、 状 态描述 、 可能 导致 后果及其严重 程

 度 、 治理 目 标 、 治理 措施 、 职 责 划分 、 治理 期限 等 信息的 总称 。4. 基本要 求4.

 1 建立 组 织 机构成立 负 责 本单位安全风 险 分级 管 控和隐 患排查治理 ( 双控 )

 体系

 建设 的 领 导机构 , 明确 组 成部 门 及其成员职 责 、 目 标和任务 。

 领

 导机构组 成除 包括各业务部 门 负 责 人外 , 至 少还 应包括安全 、 设

 备 、 工艺 、 电 气 、 仪表 等 各类 专业技术人员 。主要 负 责 人负 责 企业风 险 识 别 、 评 价 、 管 控和公示 , 以及隐 患排

 查治理 工作 。分管 负 责 人负 责 分管 范 围内的 风 险 识 别 、 评 价 、 管 控和公示 , 以

 及隐 患排查治理 工作 。- 7

 -

 企业应明确 风 险 识 别 、 评 价和管 控的 主管 部 门 , 负 责 组 织 制订 本

 单位安全风 险 分级 管 控制度和考 核标准 , 并对企业内部 安全风 险

 分级 管 控工作开展情况进 行 监 督 检查和考 核 。各业务部 门 根据企业安全生 产职 责 和专业分工 , 负 责 组 织 策 划各

 自 专业范 围内的 风 险 识 别 、 评 价和管 控策 划 、 监 督 检查 、效果评 价工作 ; 负 责 编 制专业范 围内各类 安全风 险 分析评 估样表 ; 负 责

 企业相 关业务重 大风 险 分析记 录的 审查与管 控效果验 收 ; 负 责 本

 专业范 围内安全风 险 分级 管 控工作的 组 织 协调 、 业务指导和检查

 督 导 。车 间 负 责 组 织 学习企业安全风 险 工作要 求 、 风 险 管 理 知 识 及方法

 ; 制定培训 计 划对车 间 内干部 职 工进 行 风 险 管 理 知 识 普及教育 ;

 制定车 间 安全风 险 管 理 目 标及推进 计 划 ; 有计 划 、 有步骤 开展风

 险 辩 识 、 风 险 评 价活动 ; 建立 健全风 险 数据库并实行 动态管 理 ;

 制定风 险 管 控措施并督 促严格落 实 ; 制定风 险 评 价考 核办法 , 有

 效推进 车 间 安全风 险 管 理 ; 对安全风 险 管 理 进 行 阶 段性分析总结

 , 不断改进 提高 。班 组 以系 统 开停车 、 交接班 、 “ 八大特 殊安全作业 " 等 为载 体 ,

 从 “ 人员 、 工机具 、 环 境 、 物 料 、 规 程 "等 方面 实施设 备设 施和

 作业活动安全风 险 分析评 估工作 。岗位人员负 责 实施本岗位的 安全风 险 分析工作 , 分析评 估结 果及- 8

 -

 时记 录汇总上报车 间 。各级 组 织 和人员对评 估出的 较 大风 险 或重 大风 险 , 要 立 即有针 对

 性地采 取相 应管 控措施降 低其风 险 程 度 , 直 至 风 险 可以接受 ( 确

 保其实现 重 点管 控 )

 。4.

 2 实施全员培训企业各级 组 织 应制定安全风 险 分级 管 控和隐 患排查治理 ( 双

 控 )

 体系 建设 培训 计 划 , 对全员进 行 培训 , 培训 内容应包括风 险

 和隐 患相 关概念 、 辨 识 方法 、 评 估分级 、 管 控措施 , 以及隐 患排

 查治理 程 序 、 方法和整改措施等 , 让 员工掌握相 关概念 、 标准 、

 程 序 、 方法 , 并保留 培训 记 录 。4.

 3 编 写体系 文件企业应建立 健全安全风 险 分级 管 控和隐 患排查治理 ( 双控 )

 体系 建设 文件 , 主要 包括安全风 险 分析评 估和分级 管 控管 理 制度

 、 安全风 险 公告管 理 制度 、 隐 患排查治理 制度 、 安全风 险 分级 管

 控和隐 患排查治理 监 督 检查考 核管 理 制度等 。5 .

 工作程 序和内容5.

 1 风 险 点确 定5.1.1 风 险 点划分原则风 险 点主要 分为静 态风 险 点和动态风 险 点 。静 态风 险 点主要 包括 :

 设 备 、 设 施 、 场所 、区域 。

 企业应按工序

 建立 《 设 备设 施清单 》 ( 详 见 附 件 1 )

 O动态风 险 点主要 包括 :

 现 场操作 、 取样 、 巡检 、 检修 、 故障 处理

 - 9

 -

 等 作业活动 。作业活动主要 按生 产流程 、 区域位置 、 装 置 、 作业任务 、 生

 产 ( 服务 )

 阶 段或部 门 划分 。

 包括但不限 于 :— — 日常操作 :

 工艺 、 设 备设 施操作 、 现 场巡检 。异常情况处理 :

 停水 、 停电 、 停气 ( 汽 )

 、 停风 、 停止进 料的 处

 理 , 设 备故障 处理 。— — 开停车 :

 开车 、 停车 及交付前的 安全条件确 认 。其他作业活动 :

 动火 、 有 ( 受 )

 限 空 间 、 高 处 、 临时用 电 、 动土

 、 断路 、 吊装 、 盲 板抽堵等 特 殊作业 ; 采 样分析 、 检尺 、 测温 、

 设 备检测 ( 测厚 、 动态监 测 )

 、 脱 水排凝 、 人...

篇五: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 有危害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我们应该:• 熟悉潜在的 危害因素• 知道 如何防止 其发生• 明确发生后 如何应付为什么要进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1、国家关于构建安全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的要求2007年12月28日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6号《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为了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3国家关于构建安全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的要求

 安委办〔2012〕1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建立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通知》: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探索创新政府和部门安全监管机制,强化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打好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攻坚战,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决定在全国推广北京市顺义区等地区深入开展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事故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争取用2-3年时间,在全国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4国家关于构建安全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的要求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2012年7月发布《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由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推动,对企业开展分级分类管理,并编制各行业的隐患排查治理标准;由企业承担主体责任,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人、物、管理等各方面的隐患依据隐患排查治理标准进行主动排查,并对发现的隐患实施治理;企业是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主体,是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查隐患、治理隐患、自报隐患和分析趋势;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上报、跟踪督导和统计分析,保证监管力度与效果,实现安全生产。5国家关于构建安全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的要求

 安委办〔2016〕3号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二、着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一)健全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和事故隐患排查分级标准体系。(二)全面排查评定安全风险和 事故隐 患等级。(三)建立实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四)实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文件要求

 •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2014年修改的《安全生产法》:•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向从业人员通报。•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重大事故隐患。• 2021年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国家关于构建安全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的要求

 安委办〔2016〕11号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二、着力构建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一)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二)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三)有效管控安全风险。(四)实施安全风险公告警示。(五)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文件要求

 一、总书记的要求新华社北京2016年1月6日电,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5点要求:四、是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总理的指示李克强同时指出,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务必高度重视,警钟长鸣。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更大的努力、更有效的举措、更完善的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加快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和社会共治体系,依法严惩安全生产领域失职渎职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国务院安委办的指南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 ,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制定本工作指南。二 、着力构建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

 (一)健全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和事故隐患排查分级标准体系。

 …

 四、国务院安委办的意见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二、着力构建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三、健全完善双重预防机制的政府监管体系四、强化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撑五、有关工作要求

 五、新安法的要求• 《安全生产法》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资金、物资、技术、人员的投入保障力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并落实本单位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二)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四)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五)组织建立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六)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七)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五、新安法的要求

 • 《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按照安全风险分级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并落实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通过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信息公示栏等方式向从业人员通报。其中,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及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重大事故隐患纳入相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重大事故隐患。五、新安法的要求

 • 第九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未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如实记录或者未向从业• 人员通报的;五、新安法的要求

 • 第一百零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 期改正,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四)未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或者未按照安全风险• 分级采取相应管控措施的;• (五)未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或者重大事故隐患• 排查治理情况未按照规定报告的。五、新安法的要求

 六、天津市应急局发布的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面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

 二、工作目标工作目标目标. 1. 制度规范 :尽快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范 查治理的工作制度和规范 。. 2. 保障 措施 :完善技术工程支撑、智能化管控、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保障措施. 3. 工作格局 :实现企业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形成政府领导有力、部门监管有效、企业责任落实、社会参与有序的工作格局。构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无缝对接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体系。内容

 双重预防机制落实主体责任1、法律法规2、标准规程安全文化危机四伏高度底线思维红线意识

 风险意识比安全意识更重要

 杜邦EHS Policy的变化

 杜邦EHS Policy的变化安全• 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管理者负有管理安全绩效的职责• 安全工作是员工的首要条件• 员工的参与至关重要• 安全影响着我,我的同事和我的邻居对于风险的思考:• 你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管理者负有降低风险的职责,但是每个人都有识别和沟通风险的职责;• 工人的风险意识对安全工作至关重要;• 如果不让做这项工作的人参与,你不能现实性地评估风险;• 风险影响人、质量、生产率最终影响企业绩效。转移避免减轻

 双重预防机制双重预防机制实施方案辨识危险源确定隐患排查内容清单编制隐患排查表排查风险点风险评价风控措施按区域按职能按层级双重预防机制基础工作流程

 Engineering技术的对策技术的对策Education教育的对策教育的对策Enforcement管理的对策管理的对策防 止 事 故 发 生 的 三 根支 柱预防事故的“三E” 对策

 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指示性安全技 技术 措施管理安全措施 直接安全 技术 措施间 接安全技 技术 措施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个体防护用品本质安全 安全防护装置

 安全技术措施应遵循的具体原则• 安全色• 安全标志 志• 局部通风 排毒• 低毒代替高毒•降 降温 措施• 避雷装置• 消除静电 装置•减 振装置预防 减弱 隔离 连锁 警告•遥 控作业• 安全罩•防 防护屏• 隔离操作室• 安全距离• 防毒面具•连锁 装置 • 安全阀• 安全屏护•漏 漏电 保护 装置• 安全电压•熔 熔断器 器• 防爆膜• 无害化工艺 技术• 无害代替有害•自 自动 化作业•遥 控技术消除

 课程提纲01 10 0 2 20 0 3 30 0 4 4 隐患排查治理概念风险辨识05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流程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概念01

 1.1术语和定义1.1.1 危险源危险源(hazard)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引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28001-2011) 》01 概念

 01 概念(1)危险源的构成根源——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 理实体。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作业环境的状态 二部分。行为——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

 01 概念(2)危险源的分类——按照标准分第一种分类:可按照事故发生致因理论,把危险源划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客体-能量或危险物质)和“第二类危险源”(非客体-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或泄漏的因素)两类。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和第一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

 01 概念在生产现场,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以及载有有害物质的载体属于第一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与有害物质数量的多少、能量强度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第一类危险源具有的有害物质或能量越多,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越严重,相反,当其处于低能量状态时比较安全。第一类危险源事故发生的内因

 01 概念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①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如变电所、锅炉、电炉、转炉等。②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或场所;如起重提升机械,登高作业等。④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液氧储罐、LNG储罐等。③有害物质和能量载体; 如运动中的车辆、机械的运动部件、吊起的重物、带电的导体等

 01 概念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⑤一旦失控可能发生巨大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或场所;如压力容器设备、易产生静电积聚的场所等。⑥危险物质; 如可燃气体、液体、忌水性物质(高温物料)、混合性危险物质。⑦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或场所;如燃料罐区、制氧车间等。⑧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能量向人体意外释放的物体。

 如锐利的毛刺、棱角等,人体行动中与之碰擦人体的动能意外释放,将使人体受到伤害。

 01 概念导致约束、限制能量的措施(屏蔽)失控、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为第二类危险源。 一般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有害物质或能量意外释 放的直接原因。 从系统安全的观点考察,使有害物质或能量的约束、限制措施失效、破坏的 原因包括人、机(物)、环境和管理缺陷4个方面的因素。第二类危险源事故发生的外因

 01 概念人的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人失...

推荐访问: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排查 分级 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