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领导调研人居环境整治4篇

时间:2022-10-01 09:50:03 来源:网友投稿

县领导调研人居环境整治4篇县领导调研人居环境整治 xxx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迅猛增长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县领导调研人居环境整治4篇,供大家参考。

县领导调研人居环境整治4篇

篇一:县领导调研人居环境整治

xx 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迅猛增长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多,如何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已成为当前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一个亟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xx 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现状 xx 年以来,xx 县按照省、河池市关于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的工作部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垃圾逐年增加,加之农村缺乏专业的垃圾处理设施和队伍,垃圾处理日益困难。目前,全县有县级垃圾填埋场 1 座、镇级垃圾处理场 x 座、垃圾焚烧炉 x 座(大部分闲置不用)。该县对农村

 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有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处理、户集村收镇(乡)运镇(乡)处理、户集户运村(屯)处理三种模式,全县x 个屯中,采用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处理的有 x 个,采用户集村收镇(乡)运镇(乡)处理的有 x 个,采用户集户运村(屯)处理的有 x 个,采用其他方式(自行焚烧)处理的有 x 个。总的来看,能拉到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置的占少数,大部分乡镇村屯的生活垃圾仍然以简易填埋(即收完垃圾后不进行分拣,直接运到临时垃圾处理场填埋而不做后续环保处理)或焚烧为主,处理方法单一、原始,防治污染质量不高,部分村屯的垃圾甚至直接乱丢、乱堆、乱烧,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xx 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 一) ) 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是县城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处理面临困境。目前 xx 县在车河镇建有日处理181 吨的垃圾集中填埋场 1 座,每天处理县城区和周边乡镇产生的垃圾。该填埋场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其产生的恶臭、废水、苍蝇与鼠害对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由于源头上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无法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日益增多的城乡垃圾大大缩减了原有垃圾填埋场的设计使用年限,再进行新的选址已然变得难上加难。二是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个别乡镇

 垃圾处理中心建设选址没有充分调研论证,正式运营后,多次被当地群众干扰阻止,如罗富镇垃圾处理中心从建成后一直未使用过。部分乡镇垃圾处理中心日处理垃圾量较大,加之管护不到位,造成设备损坏严重,如里湖乡垃圾处理中心设备已严重损坏,无法维修。同时乡镇垃圾处理中心的处理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处理废旧玻璃瓶等固体垃圾,各村屯堆积的废旧玻璃制品需清运至县城进行集中处理,垃圾运输成本较高。三是小型焚烧炉使用率不高。部分焚烧炉新建成时使用不规范,加上日晒雨淋,无人管护,损坏严重。据统计,全县已建成的 928 座小型垃圾焚烧炉目前可正常使用的不到600 座,而正在使用的远不及总数的四分之一。使用率较高的是罗富、吾隘两个乡镇,其余乡镇即使焚烧炉功能正常,绝大多数都是闲置不用。

 ( ( 二) ) 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落实不到位。农村垃圾处理简单、随意,村民往往按照就近处理原则,将垃圾随意倒在沟边、河边、塘边、路边等,致使垃圾成堆,村屯理事会也没有真正发挥监督作用,村民在面对数量大、成分复杂的生活垃圾时连采用焚烧、填埋、沤肥等看似比较简单易行的处理都办不到,农村“脏、乱、差”现象依然严重。一些边远村屯村规民约流于形式,保洁经费难以收取(全县 11 个乡镇 2327个屯,目前只有 167 个屯正常收取保洁费)。村屯保洁员队伍不稳定(全县还有 5 个屯未配备保洁员),且保洁员多由村

 干、队干兼任,保洁工作开展不正常。同时,xx 县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边远山区特别是八圩、里湖等大石山区,道路状况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部分边远村屯生活垃圾尚未纳入三种模式处置。

 ( ( 三) ) 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维修经费杯水车薪。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农村可变现的公共资源有限,大部分乡镇村屯经济薄弱,自身无力承担清洁乡村活动的经费投入,无足够的资金保障垃圾处理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后期维护及村屯保洁员工资的发放。县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城镇生活垃圾处理,乡镇及村屯的垃圾处理经费投入十分有限,xx 年仅按每人每年 10 元的标准拨付到乡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经费得不到解决,农村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农村环境卫生容易出现反弹。

 ( ( 四) ) 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比例低。农村垃圾的治理需要上下齐抓共管,更需要群众的积极配合。但部分村民的思想认识不足、卫生意识落后、生态意识不强,一些村民连“自扫门前雪”都难以做到,又如何解决“他人瓦上霜”呢?很多村民仍大量使用塑料袋,垃圾未归类即乱丢,生活和建筑垃圾乱扔乱倒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部分群众生活垃圾未能按要求进行分类,厨余垃圾、生活垃圾、玻璃

 器皿等垃圾未经分类就投放到垃圾清运车中,加大垃圾处理场分拣工作量,铁皮、玻璃瓶等难以压缩的硬物也经常导致垃圾压缩车损坏,垃圾清运车的维护费用不断提高。垃圾焚烧炉处理过程中存在大量玻璃、陶瓷、砖瓦、砂石、金属等无法燃烧的物品,增加了人工分拣成本及处理效率。

 ( ( 五) ) 县乡村办机构改革困难重重。全县乡村建设工作涉及部门多、工作量大、任务重、时间跨度长,县乡村办作为临时机构,工作人员均为抽调或聘用性质,队伍不稳定,人少事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推进。省乡村振兴(“美丽xx”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已于 xx 年 8 月份成立,但河池市乡村振兴(“美丽河池”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至今仍未成立,全市各县(区)乡村办机构改革均持观望态度,我县乡村振兴(“美丽 xx”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也只是处于酝酿筹备阶段,对于全县乡村建设(特别是“幸福乡村”)活动的纵深开展和各专项活动的任务分配及职能履行、综合协调、督导推进等工作影响巨大。另外,《xx 壮族省乡村清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镇综合执法机构依法进行监管和执法,但目前各乡镇难以落实专门的执法机构和人员编制,《条例》具体执法较困难。

 三、xx 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建议

 ( ( 一) ) 紧盯问题导向,加强垃圾处理设施设备的管护。一是要加强镇村垃圾处理场的管护。镇村片区垃圾处理中心设施设备,正在运行的要做好管理、维护、保养等工作;已经损坏无法正常运行的,如里湖乡垃圾处理场,由于维修费用过于昂贵,可整合有关资金,对设备进行更换,以保障垃圾处理场正常运行。针对罗富镇片区垃圾处理中心因坡旁村古良屯群众阻止运行的问题,要强化罗富镇政府的主体责任,想法设法做好当地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尽快消除当地群众疑虑,确保该中心正常运行。二是要提高小型焚烧炉的使用率。部分边远村屯原来建设的小型焚烧炉能使用的尽量使用,不能正常使用的可适当进行维修,确保能就近就地焚烧处理生活垃圾,达到垃圾就近减量化处理不出村的目标。

 ( ( 二) ) 坚持统筹兼顾,健全农村垃圾科学化处理体系。一是建立垃圾收运处理长效机制。科学高效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是确保农村垃圾收得拢、运得出、消得毁的根本保证。就目前 xx 县农村实情分析看,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的关键是要有完善的垃圾收运处理系统,要按照“村收集、镇运输、镇县处理”的原则,建立长效机制,在边远村屯建立生活垃圾处理中心或中转站,并配备收运车辆和相关人员,及时进行垃圾中转运输,使农村生活垃圾能及时快速的运至垃圾处理场进行集中处理,做到日产日清。二是努力提高垃圾

 无害化处理水平。传统简单的垃圾填埋处理方式,不仅对周边土壤、地下水源、空气形成严重的污染,而且已经处于无地可埋的境地,要大力推行垃圾填埋及焚烧处置模式,有效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同时将餐厨、粪污垃圾统筹纳入城乡垃圾一体化体系内统一处理。

 ( ( 三) ) 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农村垃圾管理工作长效机制。一是强化督查考评。不断强化督查力量,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常规督查,将农村环卫工作列入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内容。联合县创城办、文明办、县电视台、县政府网、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有关单位,搭建“不文明行为曝光台”,自 xx 年 4 月 15 日起,将全县不文明行为和随意乱丢垃圾现象在 xx 电视台、政府网、城区电子大屏幕及锡都 xx、奇美 xx、xxTV 等微信公众号上公开曝光,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主人翁意识。抓好驻村工作队管理,加强不定期巡回检查、随机抽查、跟踪督查工作。二是加强农村保洁队伍建设。按标准配备乡镇、村屯专业保洁员队伍,签订保洁合同,采取县财政补助+村集体经济收入(如公益林收入等)补贴+村民自筹的方式落实保洁经费,制定保洁工作责任,实行目标考核。三是完善村屯保洁长效机制。将垃圾规范处理、公共设施维护、保护村屯环境、收取适当保洁费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落实领导分片包干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帮扶

 制度;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评优评先活动等,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环卫保洁的积极性。四是加强保洁员业务培训。由县城市管理执法局负责对全县的保洁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各乡镇、村屯的保洁员严格按照专业规范要求,开展垃圾清理和日常保洁工作,实现保洁工作正规化、常态化。

 ( ( 四) ) 加大政府投入,强化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按照基本服务均等化要求,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落实垃圾处理设施后期维护经费,及时维修、添置乡镇村屯垃圾压缩车、收运车及垃圾桶等设备,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提高乡镇环境整治补助经费。将原来每人每年 10 元的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15 元,按季度将补助经费拨到乡镇村屯,以增强农村生活垃圾及时处理能力。同时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三是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镇村居民、商家店面、企事业单位适当提高卫生保洁和处理费的收取。四是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探索 PPP 等市场化模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和民间工商资本等投向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 ( 五) ) 加大舆论宣传,引导群众将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一是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大力宣贯《条例》,强化乡镇作为《条例》执法者的职能,探索有效措施和途径,广

 泛组织发动农民群众检举揭发违反《条例》行为,加大惩戒处罚力度,进一步提升《条例》贯彻落实的威慑力。通过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强化环境卫生教育,让广大中小学生成为清洁乡村宣传员,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居环境,时时注意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二是教育引导群众进行垃圾分类,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收运处理的新路子、新模式,指导群众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进行收运、处理,对可做肥料的还田作肥料,对不能利用的生活垃圾实行以村、屯为单位收集,以村、镇为单位转运,以镇、县为单位集中填埋或作其他处理,不断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面提升我县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三是由县城市管理执法局牵头,选定有合格资质的废品回收站对各乡镇酒瓶、金属制品、易拉罐等可回收利用的物品进行统一回收,移送至相关厂房进行回炉改造再利用;由县住建局牵头,探索建立县城和乡镇建筑垃圾(包括亡故人员物品)集中堆放处理点,聘请专业人员负责集中处理。

 ( ( 六) ) 加快机构改革,切实推进乡村建设活动纵深开展。依据《关于成立省乡村振兴(“美丽 xx”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xx 委〔xx〕x 号)和《关于报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机构设置情况的函》(x 农村办便函〔xx〕21 号)要求,结合本县乡村建设、县乡村办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具体实际,

 尽快筹备成立 xx 县乡村振兴(“美丽 xx”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乡村办机构改革后的职能职责和县乡村办原班人马及充实工作人员的定员定编定岗的“三定”方案,县乡村振兴(“美丽 xx”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办公室,切实提高办事效率、统筹协调督导能力和贯彻落实区、市、县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工作有关决策部署的执行力。

篇二:县领导调研人居环境整治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5 篇 【篇一】

 20XX 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为重点,全力推进“净美三秦”、“美丽家园”建设,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和提升。该工作受到省人居办考核肯定,我市留坝县还被评为“2019 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深入推进。市上统一制定印发了《xx 市农村“厕所革命”推进方案》,形成了市级统筹、县负总责、部门指导、镇办推动、村组实施的工作格局;结合实际,确定了三格化粪池式(“三格”是指由三个相互连通的密封粪池组成,粪污由进粪管进入第一池依次顺流到第三池,第一格收集粪污,第二格厌氧消化,第三格沉淀储存)、沼气池式、集中排污式三种改厕模式供县区借鉴参考。市县镇村成立了四级技术服务队,对农村改厕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技术指导和服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厕所革命”整体推进村 102 个,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 58 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65%。

 (二)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截止今年 6 月,全市在 2048 个行政村建立了 1 万余人的农村环卫保洁队伍,在

 176 个镇办建成镇级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 72 个。建成镇级转运站和压缩站 33 个,配置户用生活垃圾收集箱 30 余万个、垃圾收集清运车 4629 辆、村用生活垃圾收集箱 3374 个,基本达到 88%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省 85.07%),形成了以县区政府为责任主体、镇(办)为管理主体、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第三方运维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运行体系。全市累计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 10373 公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127 座,日处理能力 20660吨,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达 44%(全省 35.5%)。“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局面正在扭转。

 (三)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积极推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去年以来,累计投入 1.94 万台套秸秆综合利用机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92.2%;出台了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方案,提升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 80%以上。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8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 95%。

 (四)村容村貌明显改变。实现了辖区内所有行政村沥青路、水泥路全覆盖,“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近三年来累计投资 11.46 亿元,建成饮水安全工程 1508 处,解决和改善了155 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用户端电压合格率达98.41%,供电可靠率达 99.71%以上,电网改造效果显著。完成农村造林绿化 15.85 万亩,义务植树 725 万株,全市村庄村内绿

 化面积达到 55.11 万亩,农村环境进一步绿化美化。

 (五)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步伐加快。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分类标准,全面完成了全市村庄分类。围绕“弄干净、搞整齐、无污染”的基本要求,扎实开展村庄清洁“净美 xx”春、夏、秋、冬四季战役。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 4 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5 个、中国美丽田园 5 个。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 1610 家,年接待 1310 万人次,经营收入达 8.1 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缺口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涉及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方方面面,所需建设资金投入巨大。目前,仅改厕有中央和省级部分配套资金,市县财政投入有限,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改厕、治污、垃圾清运等资金缺口大。据初步估算,要完成全市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5%的改厕任务,资金缺口高达 5 亿元以上。

 (二)工作进展不平衡。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各级各部门精力主要在脱贫攻坚上,个别县和基层一些地方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力量投入不足,加之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工作进展参差不齐。2019年,在厕所革命整村推进中,目标任务为 236 个村,仅完成 102个,占当年任务的 43.2%;完成污水有效治理村 908 个,占应治理村的 44%,完成污水有效管控村 424 个,占应管控村的 21.9%。

 (三)村庄规划编制滞后。目前,全市实际完成村庄规划编制 273 个,仅占应编制规划村的 13.2%。由于受技术力量、时间、经费等因素制约,大多数村尚未进行村庄规划编制。

 (四)村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农村几千年来的生活习惯、农民的环境意识、留守人员的现状,决定了宣传、教育、引导工作任务繁重。部分地方存在以干部意愿代替村民意愿,干部代替群众做主,导致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群众还给干部提意见”的被动局面;一些地方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垃圾收转站、公共厕所等设施“重建轻管”现象比较严重。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联合推动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确保全民参与。对标中央和我省部署及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意见,进一步压实市级专项推进组和县镇村各级工作责任,全力推动面上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着力提高村民主动参与意识,组织和动员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全民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和良好氛围,彻底扭转“要我建、要我改”向“我要建、我要改”转变。

 (二)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确保资金保障到位。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加大市县财政投入,全面整合涉农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群众自筹、社会捐助、部门联保、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多管齐下解决改厕、治污、垃圾清运、运维管理等整治资金缺口大的问题。

 (三)坚持村庄规划编制与村容村貌提升相结合,确保特色鲜明。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和“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种类型,统筹农村生态保护修复、农村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布局等要素,扎实做好村庄调查、分类、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提高村庄规划编制水平,配套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绘好蓝图、打好基础。

 (四)坚持督查考核与问题整改相结合,确保目标实现。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列入各级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实绩考查的重要内容,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坚持明察暗访、媒体曝光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坚持检查通报、点评评比与考核奖惩相结合,形成整治环境树样板、直面问题抓整改、互比互学促提高、进度倒逼奋争先、全民动员齐参与的浓厚氛围,为“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而不懈努力。

 【篇二】

 一、基本情况 20XX 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点上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面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点面结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顶层设计基本形成。从 20XX 年开始,我市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市级财政每年安排 10 亿元用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全市 2985 个建制村实现全面整治。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xx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 《xx 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同时,明确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牵头部门、推进部门职责,各县市区、乡镇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机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环境整治初见成效。全市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春节、春季战役、夏季战役,目前正在稳步推进“净美榆林”攻坚战。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探索适合榆林本地的无害化户厕模式,到 2020年 6 月底,全市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 31.27%,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 19.69%。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了 90%以上,行政村治理率达 71%,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 585 个建制村的污水集中式治理,占全市总行政村数的 20%,占需要治理行政村数的 68.9%,农村污水治理加快推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持续开展拆危、拆旧、拆违和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三拆五化”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持续改善。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标杆村和美丽宜居村,按照“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工作思路,连片治理,整区域推进。每个县市区至少形成一条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连片治理区,且各具特色。榆阳区已形成南部丘陵沟壑区和北部风沙草滩区两条连片治理区,给全市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范例。

 三是考核督查机制不断健全。我市已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部分。实行月调度、季评比、半年排名、年度考核制度,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进行通报批评、约谈,直至追责问责。目前已对各县市区进行了三次通报,且进行了半年排名。各县市区也建立督查机制,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但各县市区工作还不平衡,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地方、部门和干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认为三年行动目标太高、不合实际,没有从农村人居环境欠账多、需要补短板的角度去认识。少数干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缺乏责任感、紧迫感,存在敷衍塞责现象,工作中措施不力,手段不多,行动上搞面子工程、短期突击。相当一部分村民长期以来养成不重视环境卫生的习惯,积习难改。有的村民虽然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可度高,但参与度低,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等靠要”思想严重,不主动作为,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消极观望,存在“干部干、群

 众看”“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

 (二)环境治理难度大。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由于相当长时期内环境整治的重心在城市,对农村关注不够,投入不足,欠账太多,基础薄弱。一是立地条件差。南部县区多为丘陵沟壑区,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农户分散,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难度大。北部县区农民居住点多面广,我市平均每村占地面积 15 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北部县区),最大村面积达 88 平方公里,村域面积大,垃圾相对点位较分散、收集较困难、运输距离远,收运成本较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重、管网长,分散处理技术不成熟,小型聚居点和散居农户污水处理难度较大。农村住房普遍布局比较凌乱,房屋、厕所、圈舍、围墙等建设存在自发性、随意性和无序性。村庄通组入户道路硬化率低,出行“最初一百米”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北部县市区部分矿区村空气、土壤、地下水等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加大了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三是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问题严重。根据调查推算,全市目前有近 50%的村庄不同程度存在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问题,尤其是南部丘陵沟壑区情况更为严重,2/3 农村户籍人口外流,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的一些建设工程劳力缺乏、生产能力减弱,土地撂荒,农村公益性工程、重点项目无劳力实施。

 (三)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大、运行成本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很大。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建制村基本实现 100%通硬化路,但村组路、自来水管、电力等设施年久老化需要进一步维修改造,加之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要求改善人居环境的项目多、标准高,还需大量配备垃圾清运车、垃圾箱、填埋场,铺设污水管道、处理厂,进行改厕、改厨,美化、绿化、亮化,对资金需求量大。二是缺少相应的管护资金。公路管养经费、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费、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费及保洁人员工资等,都缺乏持续的资金保障,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排水排污管网、农村改厕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多数项目只预算初建投资,运行、维护、管理所需经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多元化筹资机制没有建立。由于涉农资金整合难度大、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有的环境治理设施配备后由于缺乏资金没有启用。加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程度较低,村民自筹难度大,资金短缺已成为当前困扰我市各县市区和基层的最大难题。

 (四)村庄规划普遍滞后。由于长期缺乏村域规划,盲目性、无序性建设普遍存在。虽然近年来重视并加快编制村庄规划,但也只有示范村、标杆村、美丽宜居村等少数村完成了规划,大部分村只有村域现状分析与规划指引。部分规划编制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较差,指导性不强。有的村规划与土地利用规

 划、道路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缺少有机衔接与融合,没有形成“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群众对规划的知晓率低,参与度不够,多数规划难以执行或执行较差,规划和建设脱节、“两张皮”现象较为普遍。

 (五)长效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县市区机构不健全,乡镇无环保、住建等站所,人员编制少,清洁员配备不足,力量薄弱,农村环境卫生监管工作几乎是空白。有的城乡结合部出现“三不管”现象。...

篇三:县领导调研人居环境整治

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将人居环境改善同精准扶贫、全域无垃圾、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互促互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投入资金 1791.4 万元,硬化贫困户入户路 15.43 万平方米;投入资金 1396.5 万元,硬化 3661 户贫困户院落 27.89 万平方米;投入资金 240 万元,硬化巷道 1.92 万平方米;投入资金 697 万元,在 13 个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洁工程;创建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 3 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4 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6 个、“万村整洁”村 30 个。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建设的大量资金投入,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提升。机构改革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责任得到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主管单位积极推进工作,清理乱搭乱建,依法拆除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等 74 处,清理积存垃圾 263 吨,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159 处,通道绿化 140.5 公里 6.46 万株,村庄绿化 7.9 万株、种花 22 亩。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一)环境治理效果明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的原则对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各乡镇均安排环卫、保洁人员 10 到 20 名,各村护林员协助共同负责日常环卫保洁工作的开展,定期确保对辖区生产生活垃圾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清理。全县购置垃圾清运车辆 340 辆,修建垃圾房(垃圾台)196 处,购置垃圾箱、垃圾斗 1004 个,先后清理陈年垃圾 4000 多吨垃圾,清理整治乱堆乱放垃圾地 420 多处。2019 年计划投资 3267.45 万元,对全县 11 个乡镇 50 个村进行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治理。

 (二)旱厕改造持续开展。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农村社区、行政村结合乡村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无害化公共厕所,或对原有旱厕进行无害化改造,全县 13个乡镇 135 个行政村,累计改建新建卫生厕所 721 座,完成率 14.42%,卫生厕所覆盖率2.01%。举办全县厕改技术培训班一期35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举办宣传活动 120 场次 7000 余人,投入县级专项资金 97.8 万元。2019 年,通过各乡镇摸底,计划投资 104.4 万元组织实施旱厕改造任务 348 户。

 (三)面源治理稳步推进。今年以来,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主管单位层层靠实工作责任,实地落实废旧地膜回收和尾菜处理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全县清理农村生活垃圾 263 吨、村内水塘 1 口、村内沟渠 124公里、村内淤泥 160 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 155 吨,新建废旧地膜回收点 7 个,回收地膜 784 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 43.6%。农业污染防治方面,加大对蔬菜主产区尾菜的处理利用,截至目前总体尾菜产生量 17028 吨,处理利用量 6469 吨,处理利用率 38%,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224 头(只)。2019年计划确定 1-2 个建制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试点。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涉及面广、参与部门众多、持续性强,且农村的基础条件较差,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所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环境治理不够彻底。近年来,随着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开展,对各乡村陈年垃圾的集中清理,全县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好转。但仍有一部分村社内的垃圾清理得还不够彻底,尤其是偏远村社的偏僻角落,随处可见垃圾堆放。由于资源配置的不足和各村环境整治工作开展的不平衡,农村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环境就这个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对环境治理态度消极,工作敷衍塞责,走过场,形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二是农村保洁员人员配备较少,工资较低,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村挑选保洁员是出于对老弱病残人员的照顾,而不考虑此类人员能不能担负起职责,有的村虽然配备了专职保洁员,但是疏于管理,缺乏监督考核,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相对于需求资金的不足,资金投入的统筹整合成效不明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仍任重道远。

 (二)面源污水治理滞后。一部分村社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塑料地膜等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逐年积累危害土壤生态环境;一部分村镇存在大量不按要求治污的散养户,畜禽养殖排出的粪便及农家厕所的随意排放,大部分污水挥发、渗透,直至形成沉积,加之衣物洗涤废水等污染水质的随意排放,对周边水源、土壤、空气和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由于此类面源污染分布较

 为分散,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强,且农村污水收集渠道管网系统不健全,基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面源污水治理推广滞后。

 (三)旱厕改造进展缓慢。“小厕所,大民生”,厕所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的卫生设施,同时它也关系着农村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近年来,我县持续加强农村旱厕改造工作,但实际改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前,我县农村旱厕改造主要有两类,化粪池厕所和简易式水冲厕所,在调研中了解到,一部分村民在政府提供补贴改造厕所的情况下仍不愿改造,主要原因是觉得改造后并不方便。化粪池厕所相对造价高,池满后抽粪困难,加上化粪池水向地下渗透,容易对地下水和土壤的造成污染;而简易式水冲厕所水桶在冬天容易结冻,不方便使用。

 (四)整村建设缺乏规划。近年来,我县通过灾后重建、危房改造、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等项目,大力改造农村居住条件,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也存在农村建设无序,管理不足的问题。一是一些农村村容村貌布局欠佳,违建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土地用地规划缺少科学引领和严格规范。很多村社土地没有任何建设的规划管理,村民任意建房,违规用地养殖问题突出。大部分违建只通过一定的罚款予以解决,村民不以为然,使罚款失去了约束效力,相关管理部门由于人员少,距离远,执法程序复杂导致实际管理困难,而村级组织又对违建乱建等情况无权约束管理,造成村民各搞一套,无法形成良好的村容村貌。二是一些新建了房的农户没有将危房拆掉,这些危房由于无人居住,有的遇雨坍塌,有的长满荒草,有的堆积杂物垃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提升。

 (五)农村内生动力不足。农村环境治理的最大问题,就是村级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干、百姓看”等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投入农村的资金越来越多,使群众在感受到了党的关怀的同时,又产生了理所当然的心理,将垃圾治理、环境美化等公益性质的工作全部推向政府,养成了事事依赖政府,自己袖手旁观的习惯。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村民没有真正参与到人居环境改善的行动中来,村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加上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乱丢、乱倒、乱扔、乱堆等现象不绝,造成人居环境治理困难。二是大量有识青年都到外地工作,村内缺乏文明风尚的引领,乡村文化得不到良性发展。

 (六)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是环境治理改善涉及面广,直接经济效益不高,难以形成稳固的长效管理体系。环境治理项目吸引力低,社会资本投入有限;农

 民收入普遍不高,自有资金投入能力不足,垃圾分类、堆放、转运、处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二是虽然一些地方通过集中整治较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但不久便出现了设施闲置破损、杂物乱堆乱放、垃圾污水依旧等问题,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管护长效机制。

 三、意见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必须依靠群众自身的动力,才能长足有效的开展。一要大力宣传,通过编写宣传材料、书写固定标语等方式,教育和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遵守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在各学校广泛开展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带动家庭改善环境。二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三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模式,加强环境治理。总体来看,我县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还处在较低水平。在投入总量不足的同时,也存在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因而必须创新投入方式。要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能靠政府全包全揽,要探索建立村级垃圾自收自营的管理模式。政府先期投资一部分设备资金,通过村民或企业承包经营,合理收取垃圾处理费用,在村内进行市场化运营,形成农村垃圾处理的长效链条。在自然村划分片区,组织邻近农户,建立环境卫生责任农户小组,互相监督,形成片点垃圾点的自觉保持。

 (三)立足实际,合理改造旱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不同地区农村改厕工作目标;根据地形地貌、农业生产方式、农户用肥习惯、村社基础条件等不同,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改厕模式,确保达到农村厕所无害化的基本要求,制定层递式改厕方案,避免改厕实行一刀切。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企业或个人出资进行厕改后设施维护、粪渣收运等后续工作。

 引导集体经济、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有机肥厂,解决粪便处理问题,打造绿色产业链,形成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的长效管护服务机制。

 (四)开展“三拆”,提升村容村貌。通过宣传发动群众,政府设资奖补,乡镇村集中整治,在农村开展“三拆”行动,一是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羊圈、废厕所工棚茅房;二是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三是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在进行“三拆”的同时,要注重保留具有地域特色的老房子、民居、古村落等。通过“三拆”行动,全面提升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面貌,营造整洁的居住环境。

 (五)完善机制,加强规划管理。农村人居环境三分在建、七分在管。针对农村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公用设施运行管护,要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要积极探索建立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建立专业管护队伍,确保人居环境建设的成果能持续发挥作用。同时,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放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局视野下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乡和村为单位,立足长远,尊重科学,顺应规律,契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综合考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绿化、亮化等实际问题,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村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做法情况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明确责任,整合资源,强化措施,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统筹城乡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荣获了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称号。

 (一)提高政治站位,规划引领整治。

 县人民政府按照中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我县实际,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早部署、早行动、早见效,制订了《xx 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20)行动方案》,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分管住建、农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充实完善工作力量,组建了综合协调、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村改厕、村庄规划、基础设施、资金保障、标准化建设 8 个专项工作组,明确职责任务,建立了分工协作、沟通汇报、工作月报、考核督查等工作运行机制,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工作规范和标准遵循。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县域全域景区化的基础性工程,按照地域环境和民俗风情编制了全县村庄规划,形成了关中、陕南两种风格、做到了城乡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建设一盘棋,科学确定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11 个,“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 11 个,市县级美丽乡村 8 个,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村环境整治、绿化提升、村庄治理、文化挖据、产业配套及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通过推进会、现场会等形式推动整治,以白云村、柴胡山村、灵丹庙村典型示范村带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效推进。

 (二)坚持突出重点,整治成效显著。

 一是村容村貌不断提升改善。通过实施集中移民搬迁 23 个、农村危旧房改造、“三无户”暖居工程 205 户、配套幸福院 14 个,建成景观游园 104 处,拆除土坯房和姜眉路沿线民居改造等项目,居住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扎实开展了背街小巷、村庄三口、公路沿线、荷塘沟渠等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清运各类垃圾、农业废弃物 2200 余吨,清理沟渠 97.4 公里,绿化美化乡村公里 74.6 公里,种植花海 5000 余亩,打造建成了乡情故里美梅湾、文明家园新杨下、栈道明珠中明村、梦幻山水黄柏塬以及抖音网红的伊甸园、白云村、七里川村花海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具有乡土文...

篇四:县领导调研人居环境整治

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发展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差距。按照县人大常委会 XX 年度工作安排,XX 年 X 月 X 日至 X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在常委会副主任 XX 的带领下,深入 XX 镇等乡镇,实地了解了当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察看了 XX 江、XX 江部分河段清洁工作开展情况,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相关单位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情况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重庆市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以项目规划为依托、环境整治为抓手,以创建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

 全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

 (一)加强领导,农村环境整治全面展开。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乡镇制度,各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落实了人员,构建了县、乡、村(社区)人居环境共建共治体系。二是制定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出台了《彭水自治县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彭水自治县XX 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改”工作方案》、《彭水自治县关于做好人居环境农村改厕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了我县农村环境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农村“厕所革命”目标任务,落实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三是宣传发动,营造氛围。结合精准脱贫“三改两硬化”的实施以及 XX 江流域(含支流)清洁大行动,县、乡、村分别召开环境整治工作宣传动员会和推进会,印发环境整治工作宣传手册,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了广大干群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夯实基础,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变化大。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基本上解决了农村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XX 年底,全县农村公路里程 XX 公里,实现了村通畅率 100%、组通达率 100%、

 组通畅率 XX%;二是以精准脱贫为统揽,以特色村寨保护和巴渝民宿示范点建设为示范,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改两硬化”工程。XX 年以来,全县不安全住房开工 X 户、完工 X 户,改厕开工 X 户、完工 X 户,改厨开工 X 户、完工 X 户,完成人行便道建设 X 公里、农户院坝硬化 X 万平方米。建立片区垃圾中转站 X 个,完成了 X 座乡镇污水设施的建设调试,完善乡镇污水配套管网 X 公里,对 X 个乡镇污水管网进行排查并落实整改措施。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三)重点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初见成效。一是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全县 X 个乡镇(街道)X 个行政村(社区)配备农村保洁人员 X 名,累计配备农村前端收集设施设备垃圾桶 X 个、垃圾箱体 X 个、垃圾房(池)X 座、垃圾钩臂车 X 辆、三轮车 X 辆。XX 年全县采取“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清运处理农村垃圾 X吨(其中镇乡生活垃圾 X 吨,农村垃圾 X 吨)。二是开展XX 江及支流清洁大行动,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开展巡河专项行动,及时清理 XX 江及支流河谷沿岸垃圾。三是抓厕所规范化建设,通过实施异地扶贫搬迁、集中供水,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全县改造和建设厕所 X 户。四是狠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狠抓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处理秸秆 X万吨;回收农膜 X 吨;完成 X 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

 套、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 X%;科学指导农民用肥,推广蚜茧蜂防治蚜虫、稻田养鸭、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安放黄板及物理诱杀等绿色防控等 X 万亩,有效减少因化肥、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初见成效。

 (四)开展大美乡村创建,打造农村人居环境试点示范。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财政奖补、示范带动”的方式,已有鞍子XX苗寨、XX苗寨等X个村寨被命名为特色村寨,XX 湾、XX 等 4 个传统村落,打造巴渝民宿示范点 X 个,突出村庄环境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五)强化考核,人居环境整治责任不断增强。制定了彭水自治县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县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综合整治考核办法,采取日常督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对整治活动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并将各乡镇(街道)进展情况及时通报,促进了各项整治任务的落实。

 二、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彭水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也是重庆市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之一。目前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为 X%,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仅 X%,农村自

 来水普及率仅 X,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仅 X%,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一些村民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待进一步改变。一是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建筑垃圾随意遗弃。路边、沟渠、河岸及屋前屋后成了垃圾场,塑料袋、纸屑、果皮等垃圾四处散落,村民盖房产生的废弃材料在房前屋后长期乱堆乱放。二是房屋改造不彻底,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动物粪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随意排入露天沟渠,农户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问题仍然存在。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农膜、农药大量使用依然存在,祭祀放鞭炮、挂坟标、烧纸钱等对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壤、水源、空气及农副产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居环境的质量。

 (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夯实。现有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投入欠账较多。全县只县城有一个垃圾填埋处理场,垃圾中转站也仅有 X 个;现有垃圾箱、垃圾池、垃圾转运车辆满足不了及时收运处理的垃圾需求,有的村组垃圾长时间堆放不能及时清运;污水处理设施、村内人行便道、耕作道和便民服务设施等配套设施,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与县委提出的

 打造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同全市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等发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三)村庄规划和资源空间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现布局零散,集聚程度低、规模等级序列不明显,乡镇、村规划执行形同空文,现代民居建设图集推广差,村民按照自己的环境特点、自身习惯、自己喜好和经济情况自行设计、自行建造房屋,造成功能布局不合理,村庄建设散乱,严重缺乏美感,环境整治难度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建房逐步沿新建道路的两旁布局,出现“空心村”现象,不仅造成部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闲置,由于村庄内出现了不少的空闲房屋和闲置宅基地,大量危旧废弃不用的杂房、旱厕,有的房屋残垣断壁,影响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给统一规划人居环境工作带来了难度。

 ( 四)资金投入力度需进一步加大。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三改两硬化”还需深入推进,垃圾处理设施设备、运输车辆、保洁人员还需继续增加,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和垃圾运输经费严重不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县财政投入力度有限,群众自发投入主动性差,社会资本参

 与度不高,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投入缺口较大。

 (五)人居环境整治的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一是县上虽然建立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分工,但在环境整治中还存在主体不清、责任不明、问责力度不大,导致一些单位和部门重视不够,推进不力,效果不佳。部门间缺乏配合力,出现各自为阵、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二是各乡镇(街道)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主要依靠行政推动,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参与程度不高,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只当旁观者,不当参与者,既不主动作为,也不支持配合,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部分农村环境卫生治理设施建成后,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确、设施运行维护资金不落实、运行管护人员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管体制未落实等问题,导致一些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农村环境整治成效的发挥。

 三、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议 (一)广泛宣传,全民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全县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和全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及全县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要求,广泛宣传,让全县老百姓知晓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加强村组干部学习培训、组织到外地考察等形式,使农村环境整治政策家喻户晓,让村民亲身感受村庄整治的变化和好处,激发广大村民内生动力,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自觉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热潮中来。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二)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一是科学规划,因村施策。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的理念,发挥规划的先导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开展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并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实行多规合一。要根据各地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各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要增强规划执行力度,对不按规划执行,对未批先建、乱搭乱建行为予以打击拆除。二是示范带动,精准发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要通特色村寨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和巴渝民宿示范点建设为示范,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继续开展“户集、村收、乡(镇街道)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方式,减少垃圾存量。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可腐垃圾尽量就地利用或处理,减少垃圾总量,降低转运成本。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收集、转运和处理模式,确保 XX 年前全县所有自然村农村生活垃圾清扫清运集中处理全覆盖。

 逐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场镇周边规模较大、基础较好、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要建立污水连接管网,将污水纳入乡镇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对农村住房分布较散,住户之间距离较远的村组,要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方式,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处理,达到保护生态、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标。

 继续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厕所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要大力推进传统旱厕改造,全面完成重点区域农村废弃不用旱厕拆除工作。加大农村改水力度,为农村“厕所革命”创造条件,解决村民想改不能改的问题。条件较好的村组(集中院落)可建设无害化公厕,方便群众和过路行人。

 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有效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降低农药使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种植养殖技术,全面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强力推进人居环境美化亮化工程。开展农房利用的功能分区和庭院清扫保洁的检查评比,引导农户改变乱堆乱放、乱吐乱到的陋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个人修养和农村群众的文明素养。扎实推进“三改两硬化”,不留死角死面,继续实施人行便道硬化,加快农村耕作道建设,结合“三改两硬化”,广泛动员农户开展庭院的绿化、美化、亮化。着力提升人居环境。

 (四)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立政府主导、集体补充、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在继续加大财政投入的前提下,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整合各类资金,统筹安排、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创新补助方式,提高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筹资投劳,发挥主体作用,参与人居环

 境建设,通过“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措施,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五)健全机制,压实责任。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按照中央、重庆市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要求,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建立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涉及面广,要健全县、乡(镇、街道)、村、组四级责任体系,形成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的工作格局。按照履职必尽责的要求,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对工作不力、效果不佳、配合不力的部门、乡镇(街道),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结合,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要制定完善村规民约,落实群众主体责任,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积极探索建立农户付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完善卫生长效保洁制度和垃圾清运监督制度,明确保洁人员职责,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持续发挥作用。

推荐访问:县领导调研人居环境整治 人居 调研 环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