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粮食安全5篇

时间:2022-10-01 11:50:04 来源:网友投稿

财政支持粮食安全5篇财政支持粮食安全 财政支持广西粮食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基于粮食安全背景(中) 2017年05月16日(三)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政支持粮食安全5篇,供大家参考。

财政支持粮食安全5篇

篇一:财政支持粮食安全

支持广西粮食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 基于粮食安全背景 ( 中 )

 2017 年 05 月 16 日 (三)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1.财政农业支出存在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等问题。从粮食主产区财政农业支出总量上看,虽然近年来财政农业支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农业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份额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且低于农业增加值占总 GDP 的比重。财政对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投入的比重一直徘徊在 8%上下,如果扣除具有广泛外部性的水利基础设施等投入,则这一比例更低,仅 4%~5%之间,这种投入力度对于增强粮食产业基础地位,提升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然是不够的。从主产区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上看,存在的问题为:一是非生产性支出比重大,建设性支出比重较小。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的部分大体维持在 70%左右;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比重不高。虽然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比例有所提高,可以部分弥补基本建设支出比例大幅度下降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但实际上支援农村生产的支出在很大程度上被用于扶持乡镇企业等非农领域。二是建设性支出中,直接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比重较少,用于大中型水利建设的比重较大。三是用于农业科研、开发和科技推广应用的比重较少。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不仅绝对额较少,而且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科技三项费用的比例也趋于下降。四是财政支农支出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多,用于产前产后服务环节的少,如用于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农业病虫疫情防治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很少,对农民的直接支持极其有限。

 2.粮食价格支持体系不完善。一是粮食的保护价格一般由政府制定,政府制定保护价时参考的是粮食的市场收购价格,但是我国的粮食收购长期以来由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经营,即使在粮食市场放开之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依然不改其垄断地位。这种情况下,粮食的市场价格并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没有反映出粮食市场真正的供求关系,因而政府定价时也就失去了有价值的参考目标,这样政府制定的所谓粮食保护价格更多地起到了“托市”的作用,而是否真正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则难以确定。

 二是在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实施中,政府通常委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它既承担着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府职能,又要承担顺价销售的企业经营职能。由于企业的经营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的界限难以划清,再加上企业的逐利动机,增强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心理和投机行为。同时,粮食保护价政策的实施缺少硬性预算约束的支撑,在执行中往往由于地方政府的粮食风险基金不能全部到位,而容易形成企业挂账。

 三是由于粮食保护价格政策是通过粮食流通环节对农民的间接补贴,所以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这一方面影响了中国粮食的出口,使国外的粮食容易进入国内市场,使国外粮食享受到中国政府支撑起来的保护价水平,严重影响了中国粮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粮食保护价格高于粮食市场价格,使得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无法做到顺价销售,导致粮食库存不断增加,继而导致粮食风险基金补贴规模不断扩大,使粮食产区财政负担日益加重。

 3.农业补贴政策还有待改进。自从 2004 年国家开始实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以来,粮食主产区各省份积极制定补贴标准和实施办法,并严格组织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还在逐步的完善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地粮食直补依据不同,难以体现出粮食补贴资金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向种粮大户倾斜的原则。二是对农民增收未能产生显著影响。虽然几年来粮食直补资金规模持续增长,但平均到每个种粮农户得到的补贴数量很少,所以对粮农增收的影响不大。三是未能形成对粮食生产的长效推动力。由于粮食主产区人均耕地规模非常之小,粮农无论是按照计税面积还是出售粮食数量,其所能获得的补贴数量在其种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是微乎其微,不足以改变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之间的利益差别,因而无法长期地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四是粮食直补标准的制定,缺乏对粮食生产成本、价格和利润的综合考虑,难以体现出粮食直接补贴的目的和效果。

 二 、 国内外财政支持粮食利益补偿机制的政策启示 (一)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护在各国的农业政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主要体现在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 0.1 公顷,比印度的人均耕地规模还要小,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粮食生产深受耕地资源短缺的刚性约束,尤其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国家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资源丰富的欧美国家,还是同为人多地少的日本,都对耕地资源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在质量和数量上保护本国的耕地资源,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国借鉴。同时,应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保证,它的维护、改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能否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和稳定优质高产。一些耕地减少、人口相对较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十分注重对农业基本建设的直接投入和对农业生产者在这方面投入的财政补贴。所以,我国应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尤其是小型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的投资,大力支持粮食新品种试用和推广测土施肥、节水灌溉等农业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以保护土地肥力,节约能源,实现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粮食产业科研推广体系建设。

 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已经越来越突出,2005 年我国粮食增产 100 亿公斤,其中一半得益于科技进步。欧盟正是借助于对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而迅速扭转粮食短缺的局面。在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支出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平均达到 2.4%,美国每年用于农业科研的财政拨款达 10 亿美元,而我国农业科研支出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仅为 0.4%。虽然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有了较大的提高,2013 年已经达到 48%,但与发达国家如美国高达 80%的农业科技贡献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性项目研究的财政投资力度,尤其是对绿色产品的开发、农药化肥的生产及土壤污染治理的科研投资,同时,加强农业技术储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注重有关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并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体系。

 (三)重视支持粮食质量检测监控体系建设。

 严格的质量检测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粮食国际贸易中设置非关税壁垒的重要手段,而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容易借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之名,隐蔽于具体的贸易法规规定及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之中。中国商务部调查公布的数据表明,在中国入世后短短的几年中,中国 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以绿色壁垒为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每年损失约 90 亿美元。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绿色壁垒”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粮食产业只能积极应对,一方面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应尽早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检测监控体系,主要内容应包括粮食质量标准体系、粮食质量检验体系和粮食质量认证体系三大体系建设,财政应予以重点支持。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如澳大利亚对粮食质量的监管是从生产源头到加工、销售实行同一部门的全程管理,实行国家验级员制度,对粮食标准的执行非常严格,达不到标准的粮食坚决拒收,损失由种植者或销售者自行承担。

 (四)重视支持粮食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

 粮食专业合作社作为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组成的非营利性经营合作组织,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十分普遍,已成为这些国家粮食流通的主体。如 2012 年,美国有 769 家粮食销售合作社,成员 54.2 万人,总资产 80 亿美元,销售额 201.5 亿美元。粮食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将比较分散的粮食生产者联合起来,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实行粮食统一销售,形成规模优势,降低粮食流通成本,并在销售粮食后与农民实行二次结算,实现盈利返还给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组织在解决粮食生产者与大企业的市场地位不对称、改善粮农经济和社会地位、为粮食生产者提供生产资料购买和粮食销售服务及实现粮食产品增值等方面,具有政府难以替代的作用。发达国家政府一般都非常支持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如美国农业部设有专项财政补助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并予以农业合作社非常优惠的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我国目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总体比较落后,而且农业合作组织主要是经济作物合作组织,粮食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更加滞后。对于我国这样典型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粮食产业,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组织就显得更为迫切,因此,现阶段我国财政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重点应在于对粮食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

 作者 :广西财政厅 杜思璇 来源 :《经济研究参考》2016 年第 17 期 责任编辑 :庄元

篇二:财政支持粮食安全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通知,对 2021 年中央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一揽子政策进行全面部署,统筹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据介绍,此次明确的支持粮食生产的一揽子政策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落实藏粮于地,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 667 万 hm 2 ;强化黑土地保护利用,其中在东北地区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 466.7 万 hm 2 ;组织实施耕地轮作休耕面积266.7万 hm 2 以上。二是落实藏粮于技,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加快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推动种业产业链现代化;开展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因地制宜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重点满足小农户在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专业化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作用,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科技服务企业等作为科技示范主体开展稳粮增产和关键技术、优良品种示范推广。三是稳定种粮补贴,保障种粮合理收益。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将粮食生产薄弱环节、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急需的机具以及高端、复式、智能农机产品的补贴比例提高至 35%,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等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范围;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种粮其他相关补贴,保障农民种粮合理收益。四是优化粮食产业结构,延伸粮食产业链条。支持粮食主产省新创建 5 个粮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 5个粮食产业集群。五是防范粮食安全风险,保障粮食稳产增产。支持各地及时做好农业生产救灾及灾后恢复生产各项工作;继续开展粮食生产金融保险服务;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通知要求,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抓好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按照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坚持稳面积、稳产量;加强组织协调,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确保种粮农民收益,切实推进相关政策落实落细。中央财政明确支持粮食生产一揽子政策种业传真SEED INDUSTRY FAX

篇三:财政支持粮食安全

有效措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100732

 2007 年以来世界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 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粮食危机, 引起了社会骚乱。

 我国粮食连续 4 年增产, 粮食价格相对平稳。

 虽然本轮世界粮荒没有波及到中国,但是, 从长期来看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将始终存在。

 一方面, 人口增长, 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 工业加工用粮食也会增多, 粮食总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

 另一方面, 经济发展耕地减少,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加重, 水资源更加稀缺, 势必会削弱粮食生产能力。

 为了 缓解粮食供求矛盾,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需要以财政政策为重点, 配套使用金融、 法律和行政多种措施。

 一、 提高粮食比较效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让农民愿意种粮, 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受农户所承包耕地数量的制约, 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的粮食生产规模偏小。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的土地产出率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但是粮食生产的劳动产出率极其低下。

 农户种粮只能解决吃饭问题, 而难以解决致富问题, 从而影响到一些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是耕地密集型的产业。

 提高比较效益最主要是靠土地规模的扩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 由农村转移到城镇, 由农区转移到工业化发达地区,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过程。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 外出务工时间的增加, 必然会出现转移出去农户的承包地需要流转出来。

 同时, 农村中有一部分种田能手为了增加农业收入, 迫切需要集中耕地实现粮食规模经营。

 如何解决农地在农户间的供求矛盾? 关键是要建立农地流转市场。

 增加粮食直接补贴力度也是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的途径之一。

 自 2004 年以来, 我国不断扩大粮食直接补贴、 良种补贴、 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范围, 补贴力度明显增强。

 2008 年全国各类粮食直接补贴超过 2000 亿元, 农民种粮每亩补贴性收入大约 100 元。

 我们的研究表明, 近年来全国农民种粮每亩补贴收入平均增加 1 元, 新增粮食播种面积近 100 万亩。

 据此推算, 近年来的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的贡献大约占三分之一。国家直接向粮食生产者发放的各类补贴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政策工具之一。

 为了确保粮农实现合理的比较效益, 还应在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基础上, 逐步建立粮食生产的市场支持体系。

 我国已经出台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粮食市场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 更好地发挥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 今后可以考虑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的确定交给国有粮食企业或者粮食中介组织, 由国家粮食宏观调控部门审批。

 这样, 有助于促进粮食企业对市场的研究开拓, 并与粮农建立紧密联系, 与产业化发展方向一致。

 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和运用配套金融政策手段的熟练, 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额补贴和无追索贷款的做法, 建立健全我国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体系。

 当市场价低于最低保护价时, 政府将最低保护价和市场价的价差直接发给种粮农民。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往往都会损害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一般说来, 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后就会出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

 从全局考虑, 调控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 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

 要采取财税和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鼓励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 扩大农业生产资料生产。

 要加大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控力度, 严厉打击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乱涨价等不法行为。

 二、 运用财政支农手段加强粮食基础建设 近年来,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7 年, 我国粮食第四年连续增产, 全年粮食总产量超过 5 亿吨。

 总体上来看, 我国粮食生产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条件差,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粮食增产潜力面临越来越大的约束。

 在新的形势下, 全面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对于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粮食增产增效意义重大。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一些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不断恶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多年来严重不足, 严重影响到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制约着我国粮食的稳定增产。

 2006 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只有 35.3%, 意味着尚有近三分之二的耕地可能因灾害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灌溉。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入庞大, 关键要完善投入机制, 改进配套投资政策。

 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 要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尽快完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

 考虑到曾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有一些水利设施老化失修, 应优先加快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

 要通过建设小微型水利工程, 彻底改变水利设施不配套瓶颈约束。

 在我国农业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的情况下, 只有不断提高科技进步, 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

 从长远计议, 我国 扩大粮食增产潜力要靠粮食技术创新。

 改革以来, 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 但粮食单产不断增加。

 改革初期, 我国粮食单产只有2.53 吨/公顷, 2007 年粮食单产增加到 4.75 吨/公顷, 年均增长 2.2%。

 今后, 要根据粮食生产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 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

 重点建设现代粮食技术体系, 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质量, 推广节水技术。

 加强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

 三、 加强金融服务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从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需要出发, 不断增加金融信贷投入是有效地缓解粮食投资不足矛盾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比较突出。

 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得到了 很大发展, 但是粮食等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来看, 单靠财政资金发展粮食生产是远远不够的。

 发展现代农业, 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已经成为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金融手段发展粮食生产, 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业, 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 形成信贷的有效需求主体, 重点支持改善粮食生产经营条件和增加粮食生产投入, 促进粮食生产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

 建立粮食作物灾害保障制度, 既能鼓励农民增加对粮食作物的投入, 增加粮食产量, 又能够当灾害发生时减少粮农经济损失,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长期以来, 我国粮食投资收益率极不稳定。

 2000 年稻谷、 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的平均成本利润率约为-1%。

 而 2004 年这三种粮食的平均成本利润率近 50%。

 在实际中建立粮食作物保险制度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粮食作物灾害风险可控性差, 损失发生影响范围广泛, 需要保险公司做出巨额赔付。

 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公司一般都不愿意开展粮食作物商业保险, 需要政策支持。

 粮食作物灾害保险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具有准公共产品或类似于公共产品的属性。

 国内外长期的粮食等农作物灾害保险的实践表明, 如果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和参与, 粮食等农作物灾害保险的发展都将以失败告终。

 稳步发展粮食期货交易。

 规范的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

 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发展的粮食期货市场的实践表明, 只要坚持依法规范运作, 粮食期货就能够促进订单农业和优质粮食生产的发展。

 目前, 我国进入期货市场交易的粮食所占比重不高, 需要进一步发挥粮食期货交易, 探索通过现代商品交易方式促进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

 四、 更加注重采用经济手段保护好基本农田 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最大制约因素是耕地。受城镇建设和生态退耕等占用耕地影响, 我国耕地面积总体上趋于减少。

 耕地面积减少, 使粮食和其他耕地密集型农产品在用地上的矛盾日 益突出。根据近年来我国进出口的主要耕地密集型农产品粗略计算, 净进口的农产品所折合的播种面积占到国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5%以上, 相当于为我国提供了 3 亿亩以上的耕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严禁乱占滥用耕地。

 我国已经划出了 18 亿亩耕地的红线。

 但是, 由于粮食生产的土地比较效益偏低, 利益驱动往往冲击耕地保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土地产权仍然存在较大模糊空间的情况下, 必须发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作用, 把优质农田保护好, 既要坚决制止城镇化、 工业化过程中新的圈地运动,又要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中耕地的保护。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 用途不变、 质量不降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保证。

 除了采取最严格的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护耕地外, 还应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特别要解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控制耕地非农占用目标上存在的冲突。

 一方面, 中央应集中更大份额的土地出让收入, 通过经济手段扼制耕地减少势头; 另一方面, 中央转移支付规模的确定和农民补贴的发放应尽可能与耕地直接挂钩, 让耕地保护好的地方多得经济利益。

 而且, 还可以仿照奖励粮食大县和生猪大县的做法, 对耕地保护好的县(市)进行奖励。

 一些地方实际调查表明, 只要让地方政府从保护耕地和发展粮食生产中得到经济利益, 就能够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五、 配套采取粮食调控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是人类发展追求的共同目标, 是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基础, 是我国解决“三农” 问题的首要任务。

 从联合国到各国各地各级政府, 都十分重视粮食安全。

 大致来看, 各国通过加大农业投入, 加快科技进步, 保护农业资源, 不断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在此基础上辅助粮食援助等手段, 使世界粮食安全状况得到改善。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要树立全球观念, 既要充分利用国际粮食资源, 分享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福利, 又要充分估计可能的民族、 宗教和意识形态冲突, 做好极端情况下国家粮食的有效供应。

 为此, 除了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外, 还应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完善国家粮食调控, 健全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发挥粮食进出口等调节手段的作用。

 在立足扩大国内生产的基础上, 利用好国际市场, 尽可能地降低国家粮食不安全的风险和代价。

篇四:财政支持粮食安全

iddot;2014年第 10期1 中央财政支持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民以食为天,国无粮不稳。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丝毫都不能放松。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年来中央财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着力构建完善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保障机制,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1)不断完善种粮收益保障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自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直接减轻农民负担3504亿元;实施种粮补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7646亿元;逐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累计安排财政资金 951亿元,支持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收购政策性粮食 3150多亿 kg;积极推广农业保险政策,累计安排补贴资金 266亿元,为农业生产提供年逾 8000亿元的风险保障。2014年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 1.1273亿 hm2,比 2013年增加 78.2667万 hm2,增长 0.7%。谷物播种面积是 9462.2733万 hm2,比 2013年增加 85.4133万 hm2,增长 0.9%。财政实施种粮补贴,促进了粮食生产播种面积的增加。(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投入,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累计安排 6184亿元,支持大型商品粮基地、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累计安排782亿元,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2014年全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 359kg/亩,比上年增产 0.56kg/亩,提高 0.2%。比 2003年的 289kg/亩,增产70kg/亩,提高 24.2%。财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投入,促进了粮食生产单产的提高。(3)积极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健全粮食储备和市场调控体系。截至 2011年底,累计剥离粮食政策性亏损挂账 2948亿元,年约减轻企业利息负担 177亿元。支持国家储备体系建设,累计安排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粮食风险基金等 3267亿元,地方掌握的粮食库存分别较 10年前增长 154%、96%。(4)建立和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累计安排资金 4620亿元,建立产粮大县奖励制度,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农业投资配套、消化政策粮食财务挂账,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2 存在的问题(1)现阶段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十一连增”虽然较大程度上改善了三大主要粮食品种的供求状况,但我国每年仍要进口大量的大豆和油料油脂等粮食作物。目前我国食用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 75%。(2)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后继续增产的难度加大。一方面,受水、土地资源约束加剧影响,东北、华北主产区扩中央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成效、问题和建议罗安国(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摘 要:在中央财政的强力支持下,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十一连增”,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中央财政只有进一步健全粮食增产财政保障机制,在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积极性、完善粮食市场调控机制的同时,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关键词:中央财政;粮食生产;成效;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8320 ( 2014 )

 10-0019-02The central financial support food production results, problems andSuggestionsLUO An-guo(Hunan Foreign Economic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5,China)Abstract: i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under the strong support of grain production in our country has got a "ten" ina row, but is still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nl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financial securitymechanism, grain yields in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and local government,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of grainmarket reg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vigorously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and agricultural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fundamental changes to the way of promoting agriculture and food production, and to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overall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to a new level.Key word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ood production; results; problem; advice收稿日期:2014-09-16作者简介:罗安国(1955-),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会计理论、资本市场。湖 南 农 机HUNAN AGRICULTURAL MACHINERY第 41卷第 10期Vol.41 No.102014年 10月Oct.201419

 ·2014年第 10期大粮食生产前景堪忧。另一方面,由于新品种、新技术储备不足,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耕地质量全面下降,粮食单产提高难度加大。(3)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有待提高。与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相比,种粮比较效益依然偏低。相对于二、三产业而言,粮食生产对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税收和就业的贡献率较低,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不高。(4)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消费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受人口增长、消费升级、城镇化等因素影响,粮食消费持续刚性增长,小麦、稻谷、玉米、大豆、食用植物油等粮食品种消费结构矛盾逐步显现。“北粮南运”、产销分化特征更加明显,粮食流通成本增加,实现粮食供求地区平衡的难度加大。(5)国内粮食市场受国际因素影响日益加深。国际主要粮食商资金雄厚、技术成熟、营销网络健全、产业链长,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和控制日益加强。早在 2011年,外资企业饲料和食用植物油产量所占比重就分别提高到了16%和 46%。3 下一步政策建议(1)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切实落实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等资源的责任。一方面中央财政应以缓解地方财政困难为重点,建立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引导作用。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在调整粮食生产结构、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方面的促进作用。完善产粮(油)大县奖励制度,逐年提高产粮大县奖励资金水平,探索建立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快改革土地征占制度,完善“占补平衡”政策,坚决守住 1.2亿 hm2 红线。将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粮食产区明确划为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严禁征占或改变用途。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和区域利益调节机制,改革粮食产区党政领导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地方政府责任。(2)继续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调动农民种粮和政府抓粮积极性。中央财政应着力建立健全对农民的利益保护机制,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形成显著的政策导向。要以促进粮食生产和防范粮食风险为核心,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继续加大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的力度。大力支持落实粮食收储政策,有效缓解农民“卖粮难”、 “储粮难”问题。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帮助农民防范化解种粮风险。(3)建立促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长效机制,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一方面,中央财政要支持改善农田基本条件,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增强农业抗灾能力,着力缓解耕地、水资源等自然要素“硬约束”。另一方面,中央财政要大力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着力破解粮食增产“软约束”。增加安排农业科技经费,重点支持农业领域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等,为粮食不断增产提供了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种子工程项目,支持农业科技转化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因此,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加强农业科研能力建设,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提升良种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才能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4)积极推动土地经营的适度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抵押资产处置机制,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支持发展农机、植保、抗旱等专业服务组织,提高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确保农地农用,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5)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确保粮食保供稳价。搞好粮食储备调节,调动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有效利用社会仓储设施进行储粮。尽快启动“北粮南运”运输能力建设,提高粮食运输综合能力。加快高标准粮食仓储设施、国家级大型批发市场、粮食市场信息化和区域粮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粮食物流效率。充分运用财政贴息、运费补贴等政策促进产销合作方式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储粮管理体系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完善进口转储机制,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6)运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和促进国内粮食生产和加工业发展。探索设立中国海外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鼓励和支持国内大型粮食企业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到国外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和仓储设施,拓宽进口渠道,适当增加进口,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确保国内粮食流通市场话语权。大力扶持国内骨干粮食企业,打造专业化的粮食食品生产基地。完善期货交易制度,引导国内企业通过联合采购等途径,提高谈判能力。罗安国:中央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成效、问题和建议 设计研究20

篇五:财政支持粮食安全

对现代粮食流通财政支持力度前沿论坛 王耀鹏

 约 3774 字

  [摘要]公共财政最本质的特征是公共性粮食是一种公共产品、公共需求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需要公共财政有力支持特别是进一步加大对粮食流通领域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公共财政公共性粮食流通财政支持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19-0023-03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公共财政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法制规范和宏观调控。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制性等基本特征其中公共性是公共财政的最大特点和最本质特征凡是属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公共需求的项目或活动等公共财政就必须涉足和保证。

  一、粮食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

  (一)粮食是一种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客观上能够便宜地向一部分消费者提供但同时也很难阻止其他人来消费它这些性质和特征又决定了公共产品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领域必须主要由政府来解决和提供。粮食是一种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和战略资源有一个保持基本生活需要问题是一种人人都不能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因此它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在经济学一般均衡和经济效率的分析中公共产品常常和外部性联系在一起。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体系之所以能有效地运作是因为市场价格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传递了信息然而有时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当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时就产生了外部性。粮食具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包括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活价值以及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等负外部性包括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引起土壤退化、水质污染、生态恶化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增加粮食生产、保障供应可能出现的砍伐森林资源、破坏草地植被等现象。

  粮食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存在的外部性说明粮食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存在差异。

 难以获得与其他产业基本相同的社会平均利润 从而造成市场失灵。

 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向社会提供所需的全部粮食 也不能将粮食正外部性产生的效益转化为生产者的收益。因此粮食不能单纯通过市场机制由个人和企业提供而是需要政府组织生产和提供政府必须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或限制粮食生产、流通甚至消费。

  (二)粮食需要公共服务。

  粮食生产是有机生命体的再生产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有其自身特殊之处。马克思指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农业这个部门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粮食生产受到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自然生长特征的严格限制。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但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具有客观规律人的意志难以对其进行大规模或实质性的改变。粮食存在的自然生长、生产周期长、季节性较强等显著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工业企业生产商品一样可以随时、随地生产和供应一般一年只生产收获一次却在一年四季均衡地消费客观上存在着资本周转慢、投资回收期长、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从粮食流通和消费来看 粮食供给和需求弹性较小。

 由于粮食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必需品其替代品相对较少 无论粮食价格上涨还是下降。

 人们对粮食的消费量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因此粮食需求弹性较小。由于粮食生产存在自然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在短期内扩大或缩小生产十分困难因此粮食供给弹性也小。然而粮食供给和需求弹性较小的特征使得粮食价格对粮食供求变化的反映较为敏感 即粮食市场上出现供给相对于需求吃紧或宽松时粮食价格就会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当期粮食价格的较大波动直接影响着下期粮食生产和供给而下期粮食生产和供给的变化又影响到了再下期粮食的市场价格。因此历年粮食等农产品产量、价格始终处于波动之中而且在多数年份波动幅度非常之大。加上千家万户农民种植粮食与大市场、大流通之间存在的信息明显不对称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波动这就容易出现“谷贱伤农”现象导致种粮农民收益减少或增产不增收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综上所述粮食属于弱质产业种粮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政府必须通过公共财政补助或直接由政府提供的方式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科技研究及推广、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粮食质量检验检测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和公共活动支持粮食这个弱势产业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尽量避免出现供需和价格大幅度波动不断降低各种风险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流通顺畅保持粮食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供需基本平衡。

  (三)粮食是一种公共需求。

  1974 年 11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的《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中指出保证世界粮食安全是一项国际性责任要求有关国家保证世界上随时供应足够的基本食品避免严重粮食短缺稳步扩大粮食生产以减少粮食产量和价格波动要求各国政府采用保证世界谷物库存量最低安全水平即全年谷物消费量的 1718的政策。1985 年 11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的《世界粮食安全协约》 要求各国政府担负起确保本国人民粮食安全的基本责任。敦促发展中国家促进粮食生产。筑好本国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避免对进口粮食特别是本国不能生产基本粮食的依赖。而粮食安全的内容十分广泛从环节上看包括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消费安全等从性质上看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等从范围上看包括宏观安全和微观安全等 从综合角度看 包括自给率、 生产波动状况、 播种总面积、 人均粮食占有量、储备水平、贫困人口粮食保障率等多项指标。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对一个国家而言粮食具有战略性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前提。因此大多数国家不仅把发展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看做是经济问题而且看做是政治问题并作为本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目标。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发散型蛛网”理论完全的市场经济会导致粮食供给波动并使之加剧单靠市场本身无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单靠任何一个部门、组织或经济实体也无法保证粮食安全。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全社会的一项公共需求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公共活动需要公共财政的强力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对现代粮食流通财政支持力度

  近几年来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在巩固 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对现代粮食流通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还不够。

  生产、消费、流通和分配四要素构成了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系统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分配则维护制度正常运行。保持公平与秩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商品转化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必须通过流通来实现没有流通生产无法进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更离不开流通消费者只有通过流通特别是批发、零售等渠道才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也是建立在流通连接生产和消费基础上的 是以流通为前提的。

 因此 流通对生产、 消费和分配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同样现代粮食流通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在粮食供求差异较大的情

 况下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一是现代粮食流通可以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粮食生产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二是现代粮食流通能够促进粮食市场价格基本平稳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保护消费者利益三是现代粮食流通能促进产销区衔接调节粮食丰歉保持全国粮食供求在时间、地域上的基本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因此今后要在不断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基础上。推动支持粮食政策和资金整合增加财政支持粮食的投入比例建立支持粮食流通稳定的政策体制和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期财政部门可在以下领域采取全额预算、补助拨款、政策引导等方式支持现代粮食流通发展。一是加大对全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做好主产区、垦区粮食收储、集并、中转、加工、烘干和运输(包括公路、铁路和港口)等设施设备投入二是加大对粮食市场信息监测预测体系、粮食预警应急体系、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投入三是加大对粮食流通科技集成创新和科技研发、推广的投入四是妥善解决国有粮食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因素形成的政策性和经营性财务挂账支持培育粮食流通龙头企业支持国有粮食企业特别是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充分发挥流通主渠道作用五是增加粮食风险基金规模调整使用范围减免粮食运输铁路建设基金完善粮食运费补贴政策建立粮食产销区利益协调机制建设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基金等。

  责任编辑 柳 波

推荐访问:财政支持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 财政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