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10篇

时间:2022-10-01 13: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10篇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 GREENSTYLE绿色风采绿色风采栏目编辑王琪wangqi8809@126.com■彭雅松 杨锡华 陈 静珠海市,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10篇,供大家参考。

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10篇

篇一: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

EEN STYLE绿色风采绿色风采栏目编辑 王琪wangqi8809@126.com■彭雅松

 杨锡华

 陈

 静珠海市,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是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东临香港、南接澳门,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独特的沙田风光与传承百年的疍家文化交融并存,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素有“百岛之市”的美誉,俨然一块自然天成的城市“海绵”。30 多年来,珠海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珠海市是首批“国家园林城市”之一,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2015 年,珠海市蝉联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榜单榜首。近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珠海的讲话精神,按照“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定位,大力实施“蓝色珠海,科学崛起”战略,围绕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目标,着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在绿地功能提升、自然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修复上下功夫,积极落实创建工作的各项要求,绿化品质显著提升、生态优势日趋凸显、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幸福指数稳步攀升。绿水青山宜居珠海——珠海市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纪实社区建设为民所盼珠海市大力推进社区公园建设,建设过程中遵循 4 个理念,即建什么样的公园市民说了算 ;把公园建在市民家门口 ;用不一样的办法建不一样的公园 ;让市民共享共管公园。2012 年以来,利用城市快速发展中遗留的边角闲置土地,共投入约 3 亿元,建成了九洲社区公园、梅华城市花园等 284 个社区公园,总面积达到 212 万平方米。珠海社区公园的建设基本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公园,配套建设了一批广受市民欢迎的健身运动设施,并把公园绿地修建到了市民的家门前,成为健身、游憩的首选场所。2015 年珠海社区公园获得了住建部颁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梅华城市花园位于新加坡花园一期北侧,占地约 22万平方米,该地原是一片荒芜山地,由于长期闲置,被“三无人员”侵占聚居及违法搭建临时窝棚,曾是脏乱差的市容黑点。2013 年,按照市“两违”整治的工作部署,组织属地街道、城管、国土、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大力开展联合整治。在开展整治清理的同时,结合社区公园建设,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修建了五人足球场、门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健身设施,并对公园绿化进行了升级改造,种植了蓝花楹、红花紫荆、宫粉紫荆、木棉、火焰木、簕杜鹃、凤凰木、黄槐等开花乔、灌木 30 多种。同时,在公园西北侧设置了一个 3800 多平方米的生态菜园,供市民农耕体验,目前,已有 200 多个家庭参与认租试种活动。目标是经过努力将该花园打造成广大市民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场所和农业科普、生态教育的基地,成为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乐园。大镜山文体公园背靠凤凰山,依临大镜山水库,占地约 8 万平方米,建有足球场、篮球场、门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台、专用自行车道、极限自行车道、600 米塑胶慢跑健身路径等,设置了适合中老年朋友运动的门球场和健身器材,适合小朋友活动的儿童乐园。几大活动区域分别种上各种树木花草,市民可以在一个鸟语花香、绿树婆娑的优美环境下锻炼、休闲。绿道建设为民办实事2010 年,珠海市启动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为真正把绿道网打造成为集“改善生态、休闲旅游、方便出行、带动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民心工程,先后编制了《珠海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 年)》《广东 1 号绿道珠海延长段选线规划》《珠海市绿道网“兴奋点”(公共目的地)建设规划》。结合郊野公园和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推进绿道“上山进社区”,打造了滨海都市、田园郊野、历史人文、海岛休闲、工业生态和体育竞技等六类特色绿道 ;结合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推进绿道“兴奋点”建设,配套建设各级驿站 45 个 ;结合开展制度化绿道主题活动,推进绿道网的特色旅游、文化服务、科普教育和体育健身“四大品牌”建设 ;结合实施制度化管理,推进绿道建管护营长效机制建设。目前全市共建设绿道约 896 公里,建设各级驿站 48个 , 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 100%,道路绿地达标率 98.75%,林荫路推广率 93.66%,通过绿道网络,有效串联起全市的公园、景点、名胜区及农庄果园,拓展了城市的绿色,密切了城乡的关联,成为市民游客体验自然、欣赏美景、丰富知识和休闲锻炼的良好去处,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珠海大道是全市中心城区连接西部城区的重要通道,随着珠海大道绿化景观工程的建设完工,珠海大道成为了串联东西城区的生态绿廊。根据《珠海市城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 年)》,珠海大道绿道属于全市“四前山河两岸272016.3262016.3

 GREEN STYLE绿色风采绿色风采栏目编辑 王琪wangqi8809@126.com■彭雅松

 杨锡华

 陈

 静珠海市,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是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东临香港、南接澳门,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独特的沙田风光与传承百年的疍家文化交融并存,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素有“百岛之市”的美誉,俨然一块自然天成的城市“海绵”。30 多年来,珠海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珠海市是首批“国家园林城市”之一,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2015 年,珠海市蝉联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榜单榜首。近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珠海的讲话精神,按照“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定位,大力实施“蓝色珠海,科学崛起”战略,围绕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目标,着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在绿地功能提升、自然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修复上下功夫,积极落实创建工作的各项要求,绿化品质显著提升、生态优势日趋凸显、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幸福指数稳步攀升。绿水青山宜居珠海——珠海市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纪实社区建设为民所盼珠海市大力推进社区公园建设,建设过程中遵循 4 个理念,即建什么样的公园市民说了算 ;把公园建在市民家门口 ;用不一样的办法建不一样的公园 ;让市民共享共管公园。2012 年以来,利用城市快速发展中遗留的边角闲置土地,共投入约 3 亿元,建成了九洲社区公园、梅华城市花园等 284 个社区公园,总面积达到 212 万平方米。珠海社区公园的建设基本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公园,配套建设了一批广受市民欢迎的健身运动设施,并把公园绿地修建到了市民的家门前,成为健身、游憩的首选场所。2015 年珠海社区公园获得了住建部颁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梅华城市花园位于新加坡花园一期北侧,占地约 22万平方米,该地原是一片荒芜山地,由于长期闲置,被“三无人员”侵占聚居及违法搭建临时窝棚,曾是脏乱差的市容黑点。2013 年,按照市“两违”整治的工作部署,组织属地街道、城管、国土、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大力开展联合整治。在开展整治清理的同时,结合社区公园建设,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修建了五人足球场、门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健身设施,并对公园绿化进行了升级改造,种植了蓝花楹、红花紫荆、宫粉紫荆、木棉、火焰木、簕杜鹃、凤凰木、黄槐等开花乔、灌木 30 多种。同时,在公园西北侧设置了一个 3800 多平方米的生态菜园,供市民农耕体验,目前,已有 200 多个家庭参与认租试种活动。目标是经过努力将该花园打造成广大市民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场所和农业科普、生态教育的基地,成为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乐园。大镜山文体公园背靠凤凰山,依临大镜山水库,占地约 8 万平方米,建有足球场、篮球场、门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台、专用自行车道、极限自行车道、600 米塑胶慢跑健身路径等,设置了适合中老年朋友运动的门球场和健身器材,适合小朋友活动的儿童乐园。几大活动区域分别种上各种树木花草,市民可以在一个鸟语花香、绿树婆娑的优美环境下锻炼、休闲。绿道建设为民办实事2010 年,珠海市启动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为真正把绿道网打造成为集“改善生态、休闲旅游、方便出行、带动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民心工程,先后编制了《珠海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 年)》《广东 1 号绿道珠海延长段选线规划》《珠海市绿道网“兴奋点”(公共目的地)建设规划》。结合郊野公园和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推进绿道“上山进社区”,打造了滨海都市、田园郊野、历史人文、海岛休闲、工业生态和体育竞技等六类特色绿道 ;结合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推进绿道“兴奋点”建设,配套建设各级驿站 45 个 ;结合开展制度化绿道主题活动,推进绿道网的特色旅游、文化服务、科普教育和体育健身“四大品牌”建设 ;结合实施制度化管理,推进绿道建管护营长效机制建设。目前全市共建设绿道约 896 公里,建设各级驿站 48个 , 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 100%,道路绿地达标率 98.75%,林荫路推广率 93.66%,通过绿道网络,有效串联起全市的公园、景点、名胜区及农庄果园,拓展了城市的绿色,密切了城乡的关联,成为市民游客体验自然、欣赏美景、丰富知识和休闲锻炼的良好去处,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珠海大道是全市中心城区连接西部城区的重要通道,随着珠海大道绿化景观工程的建设完工,珠海大道成为了串联东西城区的生态绿廊。根据《珠海市城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 年)》,珠海大道绿道属于全市“四前山河两岸272016.3262016.3

 GREEN STYLE绿色风采绿色风采栏目编辑 王琪wangqi8809@126.com纵、两横、二环、六岛”绿道网络框架中的重要“横”线。2015 年,市绿道办将珠海大道绿道建设任务下达各区,由途经的香洲、斗门、金湾和高栏港四个区(功能区)在各辖区段组织建设,从南屏至高栏港区珠港大道路口,全长约 39公里。经过各责任单位的努力,目前全线绿道已建成。珠海大道绿道穿梭于绿茵之中,沿途林荫浓密,绿意扑面,生态创建特色幸福村居从 2012 年 11 月开始,根据党的十八大、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广东省创建幸福村居五年行动计划》具体工作要求,珠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在全市 209 个村居开展创建幸福村居工作的决定,力争用 5 年的时间,打造更加富裕、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珠海特色村居。2015 年 9 月,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珠海召开,肯定并推广珠海的经验 ;由《求是》杂志社批准举办的 2014 年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珠海市创建幸福村居的决策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幸福村居在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特色文化带动、社会治理、固本强基六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硬环境建设,攻坚垃圾、污水治理两大农村环境“难题”。二是加 ⑥盎然,景观别致,成为自行车爱好者体验骑行乐趣的又一条新路线。珠海大道绿道途经南屏古镇、鹤州生态农业产业区、金湾工业园区等重要路段,串联起文化古迹、果园农庄、旅游景点、大学园区、生态水网等兴趣节点,沿途骑车漫行,可领略自然风光、生态乐趣 ;可参观景点、古迹,拓展知识 ;可采摘瓜果,体验垂钓,品尝农趣,尽情享受美好的假日时光。珠海大道绿道的建成,促进了全市绿道的有效串联,为打造“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绿道网络格局创造了条件。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绿道 896 公里,建设各级驿站 48 个。珠海的绿道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2010年 11 月 15 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视察省立绿道珠海段海天驿站,并亲自体验了绿道,认为“建设绿道是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给绿道建设者以极大鼓舞。强社会治理软环境建设,营造和谐、稳定、平等的农村社会环境。三是建立特色农业经济体系,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优化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方式,实施精准扶持,扩大资金扶持覆盖面。五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活力。六是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素质水平。幸福村居建设的典型当属南门村。南门村位于黄杨山下,东临斗门圩镇,西接虎跳门水道,南与小濠涌村相邻,北至御温泉度假村,是广东省唯一由古代皇族没落后代设计、建造的村庄,在历史文化、区位条件、自然禀赋、经济基础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作为珠海创建幸福村居的典型,南山村致力改革创新,在两年多时间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游客接踵而至,活力重新焕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为推进农村“洁净工程”,南门村准备了 1580 个小型可移动垃圾箱分配到每家每户,促进了整村卫生环境的改善,又促使村民更加珍惜当前的优美环境。以点带面,以面促点,这种良性循环是村容村貌改变的内在动力。在历史文化方面,南门村通过开展“幸福村居”建设,大力挖荔枝丰收

 丘祥泉 摄容闳书院桂花路

 钟 凡 摄义务植树活动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司长王祝雄考察珠海绿化水湾路

 胡蓝心 摄292016.3282016.3

 GREEN STYLE绿色风采绿色风采栏目编辑 王琪wangqi8809@126.com纵、两横、二环、六岛”绿道网络框架中的重要“横”线。2015 年,市绿道办将珠海大道绿道建设任务下达各区,由途经的香洲、斗门、金湾和高栏港四个区(功能区)在各辖区段组织建设,从南屏至高栏港区珠港大道路口,全长约 39公里。经过...

篇二: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

美丽宜居家园举措方案

 坚持生态领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让“八山一水一分田”成为秦岭腹地生动鲜活的田园景观,让“满目苍翠、四季皆景”成为商山洛水最重要的体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机统一,唱红“秦岭最美是商洛”。

 第一节

 加强乡村生态建设

 一、加强农村资源保护 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成果,严禁撂荒承包土地,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强重点区域耕地保护,推进保护性耕作。降低耕地开发利用强度,制定轮作休耕规划,开展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强化林草资源管控,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确保青山绿水。加强矿产资源保护,禁止私采滥挖,打击违法违规勘查开采行为,提升绿色矿山建设能力。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建立健全农业节水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加大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建设力度,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同步完善田间节水设施,建设现代化灌区。到

 2022 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15 万亩。全面普查农作物种质资源,加强小黑麦、陕南白山羊等农作物种质、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利用,推进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

 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参与部门: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

 二、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 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摸清底数,推进综合防治,确保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严格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杜绝有毒有害违禁品进入。根据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科学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加快禁养区限养区内养殖场关闭搬迁。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新建养殖场必须配备污染消纳设备。加快现有养殖场沼气工程、有机肥厂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清洁安全生产,加强畜牧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全面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通过项目导向、技术指导、养殖场自建等方式,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推广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兽药,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指导养殖场建立健全污染治理循环链,做到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循环发展。

 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参与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

 三、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一)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开展田园生态系统示范区创建,引导各县(区)立足环境容量和产业基础,探索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田园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模式,科学配置农作物品种、种植制度、耕作方式,推动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促进田园生态系统内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和连接,构建生态循环的田园生产体系。加快恢复田园生态系统基本空间格局的整体性,着力修复和完善农田林网、围村片林、灌溉渠系等生态廊道,提高田园系统内部的关联性。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逐步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统筹建立健全森林、河流、湿地等乡村重要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和耕地质量、水质等重要农业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完善生态系统和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发布机制。

 (二)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继续推进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区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严格保护乡村古树名木,全面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努力实现房前屋后、沟渠两侧、农田四周全面增绿。保护和恢复乡村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农村水生态修复保护,恢复河塘行蓄能力,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快国土综合整治,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地区和废弃、关闭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实施生物

 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升各类重要保护地保护管理能力。加强濒危野生动植物、重点保护动植物、三有(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保护动物的保护力度,探索建设生物缓冲带试点,强化外来物种防控。探索实施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工程,努力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健全重要生态保护制度。推进耕地草原森林河湖休养生息,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将所有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原始林、天然次生商品林等各类林地的管控措施或经营制度。加快推进过载和污染河湖治理与修复,完成重要江河生态流量核定工作,合理控制河流开发利用强度,保障河湖生态用水。完成河湖和河湖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管理范围划定和立界工作,加强对水源涵养区、蓄洪滞涝区、滨河滨湖带的保护。

 牵头部门: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参与部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

 四、推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一)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在持续增加生态产品供给的同时,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切实提高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水平。提高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效益,让保护生态环境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逐步增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全面推广综合性补偿。建立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补偿力度。完善森林、湿地等重点领域生态

 保护补偿机制。通过探索购买森林发展权、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以及租赁、置换、协议、混合所有制、共有产权等多种方式,加强重点生态区森林资源保护。完善流域上下游、跨地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横向补偿关系。加快探索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形成森林、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参与碳汇交易的有效途径。推进多元化生态补偿工作,实施实物补偿、服务补偿、设施补偿、对口支援、干部支持、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补偿方式,提高补偿方式的针对性。

 (二)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健全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衔接机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多元化的生态旅游产品,推进生态保护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实施兴林富民行动,因地制宜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经济价值较高的木本油料、特色林果、林下经济、野生动植物繁(培)育利用及观赏、高产饲草种植、草食畜牧业、特色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加强专业化经营管理,提升综合效益。推进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加快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引导当地农民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参与生态种养业发展。

 (三)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盘活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利用现有生产服务设施用地开展

 多种经营活动,对集中连片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占用 1-3%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设施农业等相关产业开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扩大商品林经营自主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金融机构、担保机构通过租赁、转让、抵押等多种形式取得林地经营权,支持开展林权收储担保服务。鼓励各类企业、个人、社会团体通过工程建设、认养树木、亲子活动、生态教育等多种方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将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作为各类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实现形式,鼓励金融机构将企业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情况纳入信誉评级体系。完善生态资源管护机制,通过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设立生态管护员工作岗位,优先安排当地群众参与服务和管理。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森林草原、自然文化遗产等资源收费基金及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牵头部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参与部门:市水利局、市文旅局、市税务局、市银保监局。

 专栏 13 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农业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开展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秸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农村清洁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国土绿化及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重点防护林等工程,积极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逐步扩大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范围,加快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具备条件的 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 15-25 度坡耕地及污染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在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湿地保有量不低于 40 万亩。积极开展农村水生态修复保护,建成一批生态型河塘。

 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推进丹江等流域综合整治,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水污染防治、生态湿地修复与保护、岸线和滩地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促进。

 国土整治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地区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推进损毁土地、工矿废弃地复垦,修复受自然灾害、大型建设项目破坏的山体、矿山废弃地。完善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等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实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全覆盖,全面完成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重点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岩溶塌陷调查,完成已发现的威胁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

 国家公园:加快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实施秦岭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十线百站提升改造:对林区森林资源相对集中、管护和生态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的管护线路和国有林场、国有林场管护站、自然保护区保护站进行改造提升,打造集管护与生态服务为一体的中心管护站、生态驿站。

 深化林业改革:全面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逐块明确森林资源的经营方向,进一步简化采伐审批批手,改进采伐作业监管方式,规范木材运输检查执法行动。

 完善生态资源管护机制:通过购买服务、专顶补助等方式,设立生态管护员工作岗位,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等各类保护地,优先安排当地群众参与服务和管理。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科学细化天然林种类和经营措施,对天然林实行严格保

 护制度,全面保护天然林的自然生境和森林景观。对天然次生商品林鼓励按照近自然经营的理念开展合理经营,因地制宜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实现森林生态功能和生产力的同步提升。对宜林地积极通过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恢复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統。

 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针对动植物保护体系、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体系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通过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完善运行保障机制,形成响应及时、控制有效的疫情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和功能完备、部门联动的联防联控体系。

  第二节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加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大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注重农房单体个性设计、整体风格协调,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商洛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建设和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活动,全面开展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厕所改造,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围绕资源禀赋,塑造村庄特色景观和田园风貌,鼓励集中连片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力争每年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12 个,到 2020 年,居民出行、用电、住房等基本生活条件显著提升,全市 20%以上的村庄建成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乡村。到 2022 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5%,全市所有村庄基本实现环境干净、整洁、卫生,全市 80%以上的村庄基本实现环境优美、绿色生态。

 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参与部门:市财政局、市生态 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林业局。

 二、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全面提升城镇辐射带动功能,突出特色产业小镇和重点示范镇建设,实现“城镇景区化”、“产业绿色化”和“田园景观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深入推进秦岭特色小镇创建活动,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全”、形态“精而美”的思路,坚持“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坚持“产业主导、突出特色,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解放思想、注重创新”的建设原则,加强分类指导,加大政策扶持,发挥市场作用,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拓展提升 14 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内涵,突出产业培育,注重开发新业态。持续推进沙河子、竹林关 2 个省级重点示范镇,漫川关、凤凰、云盖寺、棣花 4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金丝峡、巡检、法官、商镇等 29 个市级重点镇建设,加快构建“节点式”、“网格化”小城镇集群。

 牵头部门:市发改委;参与部门: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林业局。

 三、建立健全治理长效机制 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

 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项目。探索建立垃圾...

篇三: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

建绿色社区, 建设宜居家园周观明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广东省创建绿色社区指导委员会二○一○年三月

 2一、 社区与绿色社区二、 为什么要创建绿色社区三、 如何创建绿色社区

 3 一、 社区与绿色社区(一)

 社区1、 社区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发生了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变化。

 以前我们都是单位人, 单位是我们获取资源的主要渠道。现在社区已取代单位成为社会控制的新平台, 成为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少新建小区的业主正在通过一些维权和交往的实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和利益共同体。  

  

 4 关于社区的定义很多, 有人整理过, 大概有1 50多种。

 在我国, “社区”这一概念, 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构成“共同体”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地域;②居住着以一定生产关系与社区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生活人群;③有共同利益和管理组织;④有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 

 5 2、 社区的功能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社区具有空间功能、 联接功能、 社会化功能、 控制功能、 传播功能和援助功能。

 6 ①空间功能——社区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没有这个空间, 人们就无法生存、 繁衍, 更无法发展。

 因此, 空间功能是社区的最基本、 最主要功能之一。②联接功能——社区在为人们提供空间的基础上,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 生活方式、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个人、 家庭、 团体聚集在一起, 提供彼此沟通、交流的机会, 提倡共同参与社区活动、 相互援助,从而将居民密切联接起来, 构成一个小社会。③社会化功能——社区不仅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居民联接在一起, 还通过不断的社会化过程, 相互影响, 逐步形成社区的风土人情、 人生观和价值观。

  

  

 7 ④控制功能——社区通过各种规章制度、 道德规范有效地维持社区的秩序, 保护社区居民的安全。⑤传播功能——社区因拥有密集的人口, 从而成为文化源、 知识源、 技术源、 信息源, 为传播提供了条件。

 各种信息在社区内外, 以各种方式迅速传播、 辐射, 为人们及社区本身的发展创造了基础。⑥援助功能——社区对妇女、 儿童、 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及处于疾病或经济困难中的弱势群体, 能提供帮助和支援。

 

 

 8 社区是人们安身立命、 生活栖息的场所, 是城市的组成细胞和基层单位, 是展示城市风采和面貌的窗口。

 9 (二)

 绿色社区1、 绿色社区的概念狭义的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 一定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设施, 建立了 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广义的绿色社区指的是实现了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标志——四有一高:● 有健全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有完备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 有健康优良的生态环境● 有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 居民整体环境意识较高。 

  

 1 0基本条件——八化● 规划布局合理化● 工程质量标准化● 建筑材料环保化● 能源消耗清洁化● 资源利用循环化● 环境建设生态化● 公众参与制度化● 消费行为绿色化绿色社区包含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要求:硬件方面包括绿色建筑、 社区绿化、 垃圾分类、 污水处理、 节水、 节能和新能源等设施。 

 1 1 软件方面主要是“九个一”, 即:

 一个由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的联席会, 一套先进的环境管理体系, 一个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一道造型优美、 人与自然和谐的园林绿化景观, 一种保护动植物、 人与生态共发展的行为意识, 一支起先锋骨干作用的绿色志愿者队伍, 一块普及环保科学知识的宣传阵地, 一定数量的绿色文明家庭和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1 2 2、 创建绿色社区的意义 ①通过环境保护“软”“硬”件建设, 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环境质量显著提高;②通过建立社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的新机制,在增强公众环境保护责任感的同时, 维护了居民的合法环境权益;③通过社区内环境意识和法制的宣传教育活动, 倡导绿色文明, 引导居民正确的消费及生活观念, 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文明新风尚;④通过节能、 节水、 垃圾分类回收处置等多种手段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

  

  

 1 3 二、 为什么要创建绿色社区 1.创建绿色社区是把节能减排要求落实到千家万户的载体。2、 创建绿色社区就是让环保成为大家的生活方式。3.创建绿色社区就是要建设宜居城乡 。4.创建绿色社区是一项惠及居民的“民心工程”。

 

  

 1 41.创建绿色社区是把节能减排要求落实到千家万户的载体。

  节能减排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的约束性指标,是每个省、 每个市县(区)

 必须实现的目标要求。全国的目标是到201 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比“十五”期末削减1 0%。

 按照国家与广东省签订的总量控制责任书要求, 到201 0年底, 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均削减1 5%, 分别控制在89.9万吨和1 1 0万吨以内。

 省政府也与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签订了总量控制责任书,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下达给各地级以上市。

 1 5 创建绿色社区与节能减排有什么关系呢?创建绿色社区是把节能减排的要求落实到千家万户的一个载体。

 1 6 有人会说, 节能减排仅是政府的事, 是污染排放大户企业的事。

 难道说, 污染减排真的与我们老百姓无关吗?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 从城市的垃圾围城问题来看。

 我国668座城市, 2/3被垃圾环带包围。

 这些垃圾埋不胜埋, 烧不胜烧, 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危害。

 那么, 这些垃圾是从哪来的呢?

 1 7 据统计, 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已达到1 .46 亿吨, 而且以每年6%—7%的速度在递增。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和办法还不多, 主要是填埋, 焚烧的比例很低, 因而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3%。

 也就是说尚有97%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只能运往城郊长年露天堆放, 我国历年垃圾的堆存量已高达64.6亿吨, 占地5.6万公顷。目前, 我省生活污水排放产生的COD占总废水COD 的70%左右。我省每年新增生活污水COD三万吨。

   

 1 8 创建绿色社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如下三个方面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

 一是在社区倡导和推行垃圾减量化、 资源化和无害化; 二是在居民中倡导和提倡节能、 节水、 节电等行为; 三是在社区和居民中广泛推行垃圾分类回收。以上三点是绿色社区的基本要求, 是每个居民都可以做到的行动。

 一个社区、 一户居民能够做到以上三条, 就是对节能减排的最大贡献; 如果每个社区、 千家万户都能做到, 那么节能减排就可以落实到千家万户了。

 

 1 92、 创建绿色社区就是让环保成为大家的生活方式。 垃圾是由我们每个人制造出来的, 人们生存一天,就会不停地产生出垃圾, 要彻底消除或消灭垃圾是不可能的, 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对待消费、 生活和垃圾的态度。

 是过奢侈豪华、 铺张浪费的生活呢,还是崇尚节约简朴的生活; 是用钞票支持环保的绿色产品呢, 还是把钱花在有害于环境的产品之上;是用完就扔呢, 还是尽可能回收循环再用。

 以上的态度就决定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可以说, 创建绿色社区是一项改变人们生活态度的系统工程

 20 创建绿色社区的核心就是从如下几个环节在社区居民中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一是垃圾减量化、 无害化、 资源化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在社会中每个成员都是生活垃圾的生产者, 每个居民对防治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都负有责任和义务。二是变革不环保的生活习惯。

 如, 实行袋装垃圾,不让垃圾随意抛洒; 实行垃圾分类, 回收垃圾; 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用品, 减少垃圾量; 自带购物袋,购物时尽量不使用塑料袋; 一水多用, 回收洗菜水、 淘米水; 随手关灯、 关水龙头, 从细节中节约能源资源。

 

 

 21 三是培育新型的“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社区文化。

 加强防治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宣传教育, 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宣传, 增强公民环保法制观念; 加强环保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营造良好的环境道德。四是加强对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的现象、 不良行为和习惯进行监督, 自觉维护自身环境权益。

 使“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成为社区居民共同的追求和习惯, 实现环保的重点由大气污染和生态保护向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

  

 223. 创建绿色社区就是要建设宜居城乡。 自2002年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以来, 我省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委十届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过去人们认为只有‘烟囱林立、 高楼大厦’才是现代化, 现在大家认识到经济发达、 生态良好、 环境宜居才是高水平的现代化。

 过去人们认为只要‘富起来’, 就是过上了幸福生活, 现在人们追求的幸福生活, 不只是物质享受,还包括环境享受、 精神享受, 以及社会、 文化、 民主权利的充分保障, 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

 23 省长黄华华在《政府工作报告》 和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都一再强调:

 要“继续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 绿色企业、 绿色医院等创建活动”, “以绿色学校、 绿色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为载体,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环保意识”。

 24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 年)

 》 、 《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2006-2020 年)

 》 、 《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 等重大规划文件都对在城市社区开展绿色创建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

 省委、 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中更是明确要求, 到201 0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80%的社区、 其他地区60 %的社区要达到“六好”的标准, 这也是对全省社区创建绿色社区的要求。

 25 省委、 省政府最近出台的《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 中, 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努力改善城乡 人居环境, 构建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打造宜居广东,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努力在全省建设一批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 文化繁荣、 社会和谐、 人民群众充满幸福感的宜居城市、 城镇和村庄。

 264. 创建绿色社区是一项惠及居民的“民心工程”。 对于每个人来说, 社区是安身立命的场所, 是生活的家园, 每个人都希望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与生活。

 绿色社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符合我国“完善城市居民自治, 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社区发展要求, 是一种新型的文明社区。

 27 对于社区来说, 居民聚集在一起, 在行为规范、 生活方式以及情感和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种感受可以通过相互影响发挥辐射社会的作用, 这就是社区的教育功能。

 居民在社区接受的环境教育和熏陶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个性发展、 生活方式等, 是造就人格健全、 人性和谐公民的一个重要途径。

 创建“绿色社区”的过程就是居民心灵“绿化”的过程。

 28 对于城市来说, 社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 是城市的基础单元。

 通过绿色社区的创建, 建立规范的环境管理模式, 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倡导符合生态文明观念的生活习惯和道德意识。

 同时将一些成功的环境管理经验在绿色社区建设过程中予以实践和推广, 变革大家的环境价值观念, 创新环境保护机制, 探索有效措施来解决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老大难环境问题。

 29 创建“绿色社区”是一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思想的民心工程, 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绿色社区”创建的过程中, 各职能部门能详细摸清楚居民对环境的需求, 为社区居民解决好涉及切身利益的环保问题, 增强居民关注环境、 爱护环境、 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

 30三、 如何创建绿色社区 创建“绿色社区”活动, 涉及到方方面面, 我们要认真梳理分类, 我把绿色社区的创建过程概括为“六个一”:一是健全一套工作制度。二是建起一批创建骨干队伍。三是办好一所市民学校。四是抓好一个活动载体。五是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

       六是抓住一个重点,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31一是健全一套工作制度。 绿色社区创建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需要各方面的支持、 配合和参与, 因此, 个社区必须在各级环保局和文明办的指导下, 成立绿色社区创建领导小组, 成员可以涵盖驻区的学校、 机关、 团体、 企业、 部队等。

 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一起研究制定创建实施方案、 工作制度、 措施, 建立并坚持了一周一碰头, 半月一调度, 一月一总结分析制度, 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32二是建起一批创建骨干队伍。 这批队伍主要包括党员护绿队伍、 环境保护监督队伍、 社区青年志愿者队伍、 社区文体健身队伍、 宣传报道队伍等, 在社区内倡导全民参与创建。

 33三是办好一所市民学校。 办好市民学校是创建绿色社区的基础。

 通过市民学校, 开展环保进社区系列活动, 组织观看环保专题片, 举办各种环保专题讲座, 把群众认为高不可攀的环保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道理, 并把绿色理念和环保知识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中。

 同时, 可以教导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废旧物回收、 回收废电池以及实践绿色生活的知识和技能。

 34四是抓好一个活动载...

篇四: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

 FRIEND

 2016.1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着力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就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治国理政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枣庄市提出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的目标。一、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是一个有机整体。所谓自然,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努力让城市回归自然,留住原生态,彰显自然美,让市民崇尚自然质朴。所谓生态,就是按照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生活方式生态的思路,努力打造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所谓宜居,就是要为市民提供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使市民有自豪感、幸福感,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谓宜业,就是要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人来枣庄创业就业,提升人气、商气。之所以提出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 李同道术等要素集聚,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第三,这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枣庄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城市转型进入攻坚期,资源枯竭、环境容量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既要立足当前,下决心解决好突出的环境问题,更要着眼长远,认真思考城市朝哪个方向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把自然生态宜居宜业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首要目标和最终价值取向,努力把枣庄的环境保护好、城市发展好。二、抓好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的几项重点工作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不仅要解决好发展理念问题,更要解决好工作路径问题,坚持从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抓起,确保见到实效。(一)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2015 年以来,我们在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启动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稳定保持三类水标准,在全省水质改善考核中,我市排名全省第二 ;截至 11 月底,“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 数 167 天,PM2.5、SO 2 、NO 2 浓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简短而又形象的几句话,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当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出现矛盾时,应该如何处理的重大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讲了九个重点问题,其中三个问题是关于绿色发展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其次,这是提升枣庄城市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环境优势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直观体现。一座生态脆弱、环境恶劣的城市,不可能产生吸引力。枣庄作为鲁南山水绿城,境内山丘、河湖、水库众多,人均年度降雨量913.5 毫米,属于北方的富水区,人均水资源是全省的 1.2 倍 ;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 36.2%,是“国家森林城市”。枣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以墨子、鲁班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中兴公司为代表的民族工业文化,以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八路军115 师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微山湖红荷湿地、抱犊崮、冠世榴园等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这些都是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把这些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就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人才、资金、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XXXJPZSJXLZYJHJS·

 2016.1

 FRIEND

 13度同比改善 5.6%、20.8%、19.1% ;治理塌陷地面积 8925 亩,实施破损山体治理项目 4 个。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一是让天更蓝。加强大气污染治理,以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为重点,抓好城市空气环境 PM2.5 和能见度监测 ;坚决关停 30 万吨以下小煤矿,对非煤矿山进行有效治理、有序关停,全面提升空气质量。二是让水更清。全面构建“治、用、保”系统推进的治污体系,加强对重点河流断面的污染防治与监管,加大污水处理厂改造和管网配套建设力度,强化羊庄水源地、周村水库等水源地保护,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三是让山更秀。建立区域山头名录,严禁开山劈石,加大破损山体修复力度,结合发展林果业和旅游业,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治理,力争让每座山头重现绿色、形成景观。四是让地更绿。积极推进城市绿化、平原绿化及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抓好采煤塌陷地的整治恢复,有效增加治理区内的林地、耕地面积,逐步恢复矿山生态环境。(二)努力打造生态产业。当前,枣庄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把生态资源作为宝贵财富来看待,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在招商引资、新上项目过程中,我们主动抬高环保、安全、土地三个门槛,坚决拒绝破坏环境、危害安全、浪费土地的项目,不搞“挖到篮子里就是菜”。近几年,我们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SO 2 提前两年、COD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十三五”时期,我们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下决心改造升级或者关闭关停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低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和环境成本。(三)统筹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和主支撑。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市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城市功能不完善、新老城区不协调、地下设施欠账大的问题还很突出。城市建设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一是功能要提升。坚持新老城区、地上地下、建设管理统筹发展,实施“水质提升、气化枣庄、热网扩容、电网改造、公交覆盖”五大工程,突出抓好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背街小巷整治等重点项目,加快提升城市功能。二是基础设施要完善。抓住国家各项利好政策集中出台、加大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认真谋划城际铁路、支线机场、运河港口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促进我市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 ;进一步完善市域路网结构,实现 BRT 线网全覆盖,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三是文化要彰显。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要素特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址、老街区、老厂房的保护,打造中兴煤矿国家矿山公园、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文化项目,留下更多的历史文化记忆。四是改革要跟上。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出台了实施意见和 10 个配套细则,进一步放宽了城市落户门槛,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医疗、社保等问题,加快人口向城镇聚集。(四)积极扩大就业创业。产业是提升城镇承载力、吸引力的基础,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创业就业。要依托枣庄区位交通优势,积极发展专业市场、现代物流、健康养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扎实推进“互联网小镇”、鲁南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为更多的“创客”搭建平台、提供载体。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加大财政和金融扶持力度,广泛开展青春创业、巾帼创业、工友创业,发挥好枣庄创业大学和各类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促进青年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创业就业。(五)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目前,我市12 个镇纳入国家级重点镇,13 个镇街成为省级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所有村居,并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全域旅游厕所革命示范市。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乡镇、村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力度,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三、凝聚全市上下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的合力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担责。政府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领导者,是第一责任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强化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考核,树立发展是政绩、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政绩的导向。各有关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行动一致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企业担当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要强化自律意识,建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新《环保法》对企业要求更加严格,要加强执法监督,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违规成本。公民是推进绿色发展的主力军,要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政府、企业和公民是一个责任共同体,只要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形成合力,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作者为中共枣庄市委书记)·栏目编辑 :唐 亮

 liang7826@sina.com

篇五: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情况汇报(3 篇)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情况汇报 第一篇:

  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我镇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有力抓手,深入开展整治工作,创建了都坡、老杨和新杨村等 3 个自然村融为一体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形成了“党建引领、群众参与、依规实施、事后奖补”的西约模式,通过西约模式带动引领,全镇新农村建设实现稳步有序推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基本情况

  我镇下辖 13 个村(居)委,共有贫困户 444 户,贫困人口 895 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 178 户 559 人,无劳动能力贫困户 266 户 336 人。其中光辉村、东约村、五星村、南约村和西约村五个相对贫困村,共有贫困户 236 户,贫困人口 498 人。目前,我镇省定贫困村 53 个自然村工程项目已全部完成,完成竣工验收的有 49 个,5 个省定贫困村已完成区级示范性验收。我镇已支付乡村振兴省级资金 4280 万元,资金使用率达到 100%。

  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我镇非贫困村 20 户以上的自然村共有 66 个,其中,有 66 个自然村启动了“三清三拆”,有 40 个村完成“三清三拆”,完成率为 60%,已完成本年度任

 务,有 51 个自然村成立村民理事会;清理巷道乱堆乱放 498处,清理房前屋后杂草垃圾 1599 吨,清理淤泥障碍物 13561.5吨;拆除旧房猪牛栏 1909 间,共计 83458 平方米;整治垃圾乱堆乱放 603 处。

  主要成效

  (一)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现村道硬化。我镇 5 个省定贫困村 20 户以上 53 个自然村基本完成村内道路硬化。二是生活垃圾处理有序进行。我镇 5 个省定贫困村20户以上53个自然村已按照每50户配置一个保洁员的标准配置了 59 个保洁员,已完成 140 个垃圾收集点的建设,建立了自然村保洁制度,实现高效率的 “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三是完成了文化设施建设,53 个自然村建设了文化广场项目,36 个自然村建设了文化室。四是实现雨污分流。我镇 5 个省定贫困村 20 户以上 53 个自然村已完成雨污管道铺设,实现雨污分流,并实现了人畜分离,已按照实际需求建设了 53 个标准化公厕。

  (二)培育了乡风文明,促进村民团结。通过 5 个省定贫困村 20 户以上 53 个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党支部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自然村民理事会发挥协调作用,带动外出乡贤捐资捐物,带动当地村民投工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提升村民凝聚力,促进村民团结,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

  (三)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西约示范片区建设,

 目前已超过 3 万人次前来旅游参观,农产品展销中心、农业产业体验中心等一批新型项目正在建设中,今后将全面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主要工作做法

  一、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党建引领新农村建设,把“党员发挥作用在先”这一理念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各个环节。加强引导党支部和党员干部自觉学习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在清拆自家废弃房屋、投工投劳、捐资捐物等环节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动员村中党员干部参与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把村民“要我建”思想转变为“我要建”思想。

  二、点燃村民理事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解决村民“等靠要”思想。发挥理事会作用,实行理事会成员分片包户,耐心细致做好政策解释和群众发动工作。引导理事会成员主动投工投劳、捐资捐物等,示范引领村民参与。引导理事会搭建起镇委、镇政府、村委和村民之间的沟通桥梁,主动收集村民的意见建议,及时向镇村反映研究,确保聚民智顺民意,实现建设贴切实际、村民热情参与、群众满意成果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规划引领,激发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让村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成效。要实行规划先行,一方面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

 而行,避免脱离实际或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让村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增强村民参与的热情和信心。要充分发挥村民的建设主体作用,引导村民主动投工投劳,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各个环节、各项工作当中,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强化与外出乡贤的沟通联系,引导、鼓励外出乡贤通过捐资捐物、参与村民的宣传、动员、发动工作,让乡贤成为新农村建设一支重要力量。

  四、融合新农村建设契机,逐步推动农村乡风文明、产业兴旺,让村民体验获得感和幸福感。结合宣传动员契机,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新农村建设观,逐步克服村民一些落后的思想意识和习俗。通过发动村民投工投劳、捐资捐物和献言献策,把村民凝聚起来,增强村民对居住地的认同感、归属感。利用标语、宣传画,充分继承和发扬 “贤”、“孝”等优秀本土传统文化,利用建成的公园、广场、舞台等文化场地,倡导健康文明的农村文化娱乐方式,提高村民的思想信念、道德水平。充分利用建设成果,结合村中实际,发展民宿、农家乐、农产品超市等乡村旅游业,培育“看乡村景、呼乡村气、感乡村情”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目前的建设成效只是初级的成果,距离美丽宜居村的目标仍需动员各方力量,进一步加强建设。

  二、村庄建设效果的维护及村庄日常的管护机制存在卫

 生保洁效果不高,家禽放养的现象。

  三、产业发展尚未形成高效持续性,仍需拓宽拓展,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下一步计划

  一、要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整治项目。除了村庄基础整治项目(垃圾收集点建设,雨污分流建设,文化室、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村巷道硬底化,入口标志景石)。剩余项目(绿化美化、外立面整治、路灯)仍需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将村庄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村庄建设的美观程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二、探索建立新农村建设成果管护机制,引导村民自觉维护建设成果,实现村容村貌焕发生机。要加强村民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环保意识。要实行保洁管护责任制,由党员干部、理事会成员、村民代表示范引领村民参与保洁管护,责任区域实行定期评比,让村民自己来监督,以他律变为村民自律。

  三、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实现农村产业振兴。积极引导农户走“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专业合作社建设,通过鼓励龙头企业以及种养专业户开展“农超对接”、“农市对接”、“社企对接”,切实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增加种养专业户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收

 入。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篇:

  一、基本情况

  白泽湖乡位于长江北岸,三面环水,东临破罡湖、长风港,西接石塘湖,北与破罡湖毗邻,南相连大桥街道和迎江区龙狮桥乡。全乡总面积 68.23 平方公里,辖 4 个行政村,5个社区,总人口 3.1 万人。潜江路穿乡而过,城市外环北路横跨境内,把白泽湖乡分成“一城一乡”,因而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位于白泽湖乡乡以北 “四村一社区”,2015 年正式启动。

  截止2016年9月,全乡美丽乡村建设完成投资总额984.1万元,落实财政专项资金 79 万元,整合涉农资金 53 万元,完成 8.8 公里道路硬化,安装路灯 52 盏,建设 3 个村(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配置垃圾桶 635 个,清淤河道沟塘 21处,拆除和改造危房 2840 平方米,流转土地(耕地、林地、水面)4005 亩。

  二、主要做法

  (一)围绕一个目标

  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目标,努力打造“都市慢城、魅力水乡”白泽湖,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攥紧八大抓手

 抓规划引领,提高美丽乡村建设

 的效益质量。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依托五个村(居)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先后编制两个层次的规划。聘请安徽华成园林规划设计院和安庆规划设计院编制了 5 个村(社区)《美丽乡村村庄建设规划》,对环境整治、景观开发等详细规划要求;其次委托安徽农业大学编制白泽湖乡现代农业示范区专业性规划。《大枫社区村庄建设规划》已于 9 月 9 日通过市规划局城乡规划业务例会审议,黄石、芭茅村经过会审、专家评审、成果公示、复核,待市规划局审议批复。龙华、先锋村村庄建设规划于 6 月份委托安徽华成园林规划设计院编制,初步成果将于近期会审。

  抓学习借鉴,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档次水平。主动学习先进地区,积极借鉴典型经验。一是近处学,组织乡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村(社区)监督委员会和村民理事会成员先后到周边的溪安、黄梅、杨亭、鲍冲湖等示范村参观,学习他人长处,弥补自身短处,以创新理念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二是远处学,赴合肥庐江、池州以及浙江绍兴和乌镇等地,考察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学习外地好做法、好经验,结合乡情,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一村一品”发展路径。

  抓组织建设,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保障。白泽湖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适时调整充实乡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乡长任组长,

 人大主席任常务副组长,政协主任和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他科干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推进全乡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并从乡机关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四个协调组、五个指导组。各村(社区)相应成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推选产生中心村村民理事会。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抓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步伐。白泽湖乡们将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强化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手段,为完善乡村道路管理体系,全面改善村容面貌,建立了 “户集村收乡运区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实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同时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村民理事会与中心村农户签订承诺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自觉维护自家庭院和村庄卫生,全面提升村庄品味。

  抓产业支撑,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通过多次会议讨论和考察调研充分论证,把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产业来定位,依托五个村文化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种苗、市场信息,打造 基地,即优质特种蔬菜展示示范基地、蔬菜种植生产资料供应基地、蔬菜产业信息服务基地、蔬菜采摘与休闲观光基地、蔬菜产业科普服务及中小学生研学基地等。积极申报注册芭茅小葱地名商标。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张悌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和经济实力。

  抓宣传发动,发挥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作用。为发挥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调动村里党员、组长、村民代表的积极性。在建设过程中,广泛采纳党员、组长、代表们的意见,共同谋划建设项目。乡美丽办每月不少于 2 期编撰印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简报》,及时宣传典型做法,积极推广成功经验,通报工作进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序时进度;通过贴标语、拉横幅、树文化墙、建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效果,营造建设氛围,让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村民从冷眼旁观到积极响应,从思想上理解支持,到行动上积极主动。

 抓常态管护,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白泽湖乡们坚持强化“三个落实”,执行“三项制度”。落实好管护力量,聘请稳定的卫生保洁队伍,及时收集处理周边垃圾;落实好保洁设施,配备合理的环卫设备;落实经费保障,一方面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向内挖潜,收缴保洁费用。在日常管理中,执行“一日一扫,全天保洁”的清扫保洁制度、“日产日清”垃圾清运制度、“日查周评月比”检查评比制度,保证了美丽乡村永久美丽。

  抓督查调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进度。乡美丽办将建立月督查旬调度机制,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日常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乡美丽办编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指

 南》,对照目标任务责任要求、任务要求,落实具体责任人,规定完成时限,明确要求乡科干领衔驻村实地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村(居)美丽办专人办公,负责资料归档,信息报送,并制度上墙,挂图作战。乡政府每年从财政资金中预算安排 200 万元用于美丽乡村考核奖补资金。切实做到建设全程有督查,建设前后有对比,建设成果图文并茂。

  (三)做实五项结合文章

  一是结合文明创建促环境整治提升。

  为促进文明创建工作,乡投入资金对道路保洁实行市场化运作,购置垃圾桶,沿各个村组道路摆放,收集村庄内垃圾,与沿路住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确保了全乡范围内的交通主干道卫生整洁,有利的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工作。

  二是结合八小水利促基础设施完善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集中资金,整合项目,将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塘坝清淤、河渠治理、泵站改造项等小型水利项目结合,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硬件要求,将水利设施项目建设成为美丽的乡村景观。

  三是结合精准扶贫促农民生活改善

  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扶持贫困户进行房屋改造,改善居住条件,提升村庄整体美观度,利用现有的资源,建立“公

 司+农户”模式,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借助环境整治工作,筛选贫困户从事环卫工作,保障贫困户就业,从而实现脱贫,改善生活条件。

  四是结合水毁项目促基础工程建设。

  被列入水毁修复建设工程的项目,按照美丽乡村村庄建设规划“高起点、高标准”要求,科学制定修复建设方案,强化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结合涉农项目促建设资金整合

  整合农村道路畅通、村庄环境整治、沟塘整治、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配套完善村庄道路硬化、亮化、污水管网铺设、环境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结合“一事一议”项目,全面整合社会资金和项目资金,扩大资金使用效率,保障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需求。

 ...

篇六: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

宜居美丽乡村整体建设方案2 0 2 0

 集团基于多年的物联网技术积累,致力于打造智慧云村信息物联网系统,建设更适合现代人居住、休闲、养老的农村整体环境。在此基础之上,提供智能村牌、智慧农业、平安乡村、农村资讯网、5+2度假村、银发居家养老等一系列解决方案,为智慧农村建设贡献力量。智慧云村物联网服务体系智慧农村实施方案

 CONTENTS目 录1建设背景及需求分析2美丽乡村顶层设计1、乡村振兴战略 2、国家大数据战略3农业产业大数据设计4旅游产业大数据设计5平安乡村建设6智能家居建设

 1建设背景及需求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村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村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2 月4 日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向不同省份(山东、广州… )代表团强调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

 1 1 2 23 34 4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6个是%3个必须 1个坚持和完善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党管农村工作010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0304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0506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072020美丽乡村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美丽乡村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美丽乡村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7个原则 3个阶段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基础设施和民生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支农体系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供需问题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

 国家大数据战略

 国家大数据战略核心内容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提高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依托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推进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加快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依法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统筹布局建设国家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研究制定数据开放、保护等法律法规,制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办法。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探索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加快海量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发掘、可视化、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大数据软硬件产品发展。完善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和生态体系,加强标准体系和质量技术基础建设。

 国家大数据战略核心内容 各级领导干部要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 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加强政企合作、多方参与、加快公共服务型领域数据集中和共享 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要加强精准扶贫、生态环境领域的大数据运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助力

 2美丽乡村顶层设计

 美丽乡村,产业兴旺是重点大数据服务平台生态生态生态生态种养户 企业 经销商 社会资源(金融、保险、信用)

 全产业链生态应用层应用层在线交易平台 订单确认 下订单远程可视化选购订单过程追踪结算基础层基础层基础层基础层云存储 云网络 云计算 云安全软件中间件7X24+ + + =开放 – 接入后台管理系统 代养 智能过磅入场编号检验检疫交易平台综合展示系统 交易量 实时订单交易现场经销售分布图 舆情监控企业/产品展示企业/基地现场……追溯管理系统加工过程追溯健康追溯生长过程追溯流通过程追溯物联控制系统位置服务环境监测视频监控气象监测质量追溯平台溯源查询系统 支持交易平台查询 二维码扫描原料追溯追溯码查询异常报警远程监管动产管理定位追踪动产监管服务平台电子围栏动产评估智能报表动态推送企业供应链平台(企业自建)库存管理 成本核算供应商管理产供销协同… 集中采购交易分析价格分析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市场销售预测等级评定大数据服务图像采集数据采集 – 智能控制 – 档案溯源查询环境气象追溯土地区域追溯数据治理数据质量数据调度数据共享大数据管理各种专题服务物联设备视频监控 温湿度 光照 土壤 气体 …… 应用服务器 数据库 数据集成 数据仓库 挖掘平台 分析工具 元数据管理 ……与国家级平台对接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

 美丽乡村,产业兴旺是重点美丽乡村,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绿色农业、优质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三品一标、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四、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 三、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集体经济;农产品销售体系;互联网+农业;休闲农业、订单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基地、特色小镇;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培育培训;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产业兴旺

 美丽乡村,产业兴旺是重点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一) 80%是地理信息大数据地理信息在大数据中的比例约为80%,而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都是地理信息大数据的范畴 。(二) 综合能力是前提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两区”划建管护;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遥感技术应用等,已不是单一的工程项目,需要工程、测绘、调查、规划、平台等综合能力。(三) 多规合一是趋势无论哪一种农业生产基础能力的建设,规划必须先行,而跨部门、数据不共享的现状,导致了规划的不合理性。资源整合,简化审批流程,多规合一将是必然的趋势,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美丽乡村,产业兴旺是重点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整合各部门的资源数据,包括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数据支撑;为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提供保障。

 美丽乡村,产业兴旺是重点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粮库智能化升级,科学保障粮食安全 三维立体式呈现,身临其境的远程监管,自动/手动操控的真实再现 直观、丰富的图表直观展示粮温粮湿、仓内虫情、气体、环境监测状况 智能化粮食出入库,实现作业的全自动化、提升粮食收储效率 业务综合管理平台,解决经验管理的弊端 移动监管与综合管理平台、粮库智能仓储、业务管理系统、粮情测控系统和安放监控系统等进行集成,提供仓房信息、库存信息、粮情监管、视频监管、计划监管、出入库监管、值仓监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美丽乡村,产业兴旺是重点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绿色农业、优质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三品一标、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一) 质量安全是共性,消除信任危机是难题安全问题不仅存在于农业,药品、疫苗事件都反应了安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解决质量安全问题是助推质量兴农,助推产业升级的首要前提。(二) 控源头、管过程是核心对于农业投入品源头的控制和生产过程的监管,是保障绿色、优质、特色、品牌的核心部分 ,但所谓的“管控”更应该强调为服务,只有做好服务,监管才能到位。(三) 推动靠体系传统的方式已无法适应质量兴农,需要依靠大数据推动质量兴农的落地与实施,但最重要的,需要政府部门配套相应的制度,举全县之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种养农户区块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农业投入品消费者加工企业物流服务区块链技术具有共识可信、数据不可篡改、数据可追踪、可追溯等特点

 美丽乡村,产业兴旺是重点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农业大数据平台(1+N)抓源头、管过程,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源头可追溯、流程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农业生产监管模式。产 品 检 测监 督 检 查企 业 推 荐农业大数据平台AI+区块链农业投入品监管品产追溯执信法监管息

 美丽乡村,产业兴旺是重点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目标用户监管部门 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实现功能 市场准入(资质审批) 购销行为监管 日常监管 诚信档案管理 供应商资质管理 进货、出货、库存台账 经营管理 产品抽检等质量管理解决问题 无证经营 违规进销产品 信息获取不全面 农业投入品溯源 经营台账不健全 农业投入品抽检信息不全农投品经销系统+监管系统

 美丽乡村,产业兴旺是重点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基于区块链+溯源的生产档案监管系统目标用户农产品种植/养殖企业 监管部门实现功能 生产过程信息录入 生成农产品溯源档案 种养企业信息监管 种养作物监管 种养过程监管 远程视频监管解决问题 源头不可追溯 生产过程不可追溯 生产过程脱离监管 质量难以保障

 美丽乡村,产业兴旺是重点三、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 对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研究出台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领域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 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一) 互联网+共享经济是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打通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各个环节,达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二) 订单农业破解销售难题订单农业是绿色农业、优质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最直接的变现方式之一,同时订单农业能更合理的布局产能,最大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三) 休闲、康养、特色乡镇等需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发展和打造休闲、康养、文化等为特点的美丽乡村,并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美丽乡村,产业兴旺是重点三、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助 推 一 二 三 产 业 融 合 发 展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新第六产业”订单农业+体验农业+特色农业互联网+农业电商认养、 订购模式订单整合订单整合公司企业订单保障农场基地农户土地订单分配委托订单 全程管理技术、资金农产品品质监管委托企业/生产农户信用保障解决种什么解决怎么销平台运营保障

 美丽乡村,产业兴旺是...

篇七: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

生态宜居城镇 打造文明魅力老新 老新镇

 2015 年,老新镇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城镇品位不断提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一、2015 年村镇建设管理工作 在城镇建设管理上坚持绿色生态宜居理念,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努力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宜居城镇。

 (一)坚持政府引导,建成规划科学、城乡一体、环境优美的生态村镇。按照“完善功能、提升水平、辐射周边、扩充容量”的总体思路,修订编制了《老新镇 2010 年-2025年总体规划》,确立了“北延西扩、功能分区”的发展规划,形成了以老新新区为主体的城镇体系和以一带两片”为骨架的新农村发展格局。建成以运拖路、熊老路和老西路为主轴,覆盖 2 个集镇 14 个行政村的潜南(老新)新农村示范带,积极推进东荆示范片、通城河流域示范片建设,打造了老西路 8 公里绿色生态走廊。开展以“美丽乡村·洁净老新”为主题的清洁家园活动,重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河流沟渠污染及白色垃圾、柴草垛、杂草废物等专项整治,基本消除了农村卫生死角死面。

 (二)坚持市场运作,建成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村镇。围绕“引资造城、引商活城、引人聚城”的理念,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努力破解城镇建设资金难题。采取 BT 模式,与湖北瑞斯嘉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鑫园商贸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老新新区。目前,投资 2.3亿元的潜南农产品商贸物流中心已经全部建成,占地 80 亩的老新休闲文化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 2.5 亿元、占地 120 亩的瑞斯嘉商贸城正在积极建设中。采取与绿化公司联营共建模式,投资 550 万元建设老新滨河公园,其中一期工程 88 亩的花卉苗木、健康步道、休憩凉亭等配套设施已全部完成。同时,采取 PPP 模式,引进湖北天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筹建城镇污水处理厂。通过公开拍卖广告牌设置优先权、盘活闲置土地资产等方式,多方筹资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下水管网改造 3000 米,铺设人行道彩砖 2.1 万平方米,安装路灯 900 余盏,修建城镇配套道路 3000 余米,栽种绿化树 6000 余株,实现了街巷道路、下水管网、街区绿化、照明路灯、环卫保洁“五个全覆盖”。

 (三)坚持社会参与,建成商户自觉、部门联动、党员示范的文明村镇。以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通过悬挂横幅、分发宣传单、举办知识讲座、编印宣传资料、组织文体娱乐活动、开展“文明商户”评选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努力提升群众文明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成立了老新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加强对集镇土地规划、城镇建设、环境卫生、经营秩序等方面的规范管理,落实商

 户“门前四包”责任制,乱泼乱倒、乱拉乱挂、乱停乱放、占道经营、出店经营等不规范行为明显减少。在实行城建 24小时全天候环卫保洁的基础上,实行镇直单位集镇路段包保责任制。在广大党员干部中选聘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参与城镇管理,在城镇环卫监督、秩序管理、宣传教育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城镇管理中来,自觉维护城镇形象。

 二、2016 年工作思路 2016 年,我镇将着力在清洁家园、生态文明建设、家风家训教育工作等方面下功夫,推进文明创建活动迈上新水平。

 (一)以清洁家园为重点推进环境文明。坚持实行城乡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完善工作机制,扩大服务范围;加大督办考核,提高服务质量;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保洁设施覆盖率。坚持实行清洁家园督导制度,将清洁家园工作直接与村干部工资挂钩,完善“日督导、周通报、月整改”机制,确保农村环卫保洁长效化。

 (二)以污染整治为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全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争取早开工、早建成、早运作,全力改善全镇水系环境。重点突出农作物秸秆禁烧、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整治工作,坚持宣教为主、惩治为辅,不断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工作力度,教管兼治,疏

 堵结合,全力打造绿色生态乡镇。

 (三)以家风家训教育为重点推进道德文明。着力抓好优秀家风家训收集整理工作,搜集群众身边的孝老爱亲、夫妻和睦、家庭和美的典型事例,开办“道德讲堂”大力宣传;通过“党员比服务”活动,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从小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在全镇倡导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

篇八: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

2022 年 年 x xx 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方案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扎实推进全乡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助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xx 市农村人居环境“五治”专项整治行动方案》(x 办〔2021〕xx 号)、《xx 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六无一全”标准》(x 农居办〔2021〕x 号)、《关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大行动建设 xx 美丽宜居乡村的工作方案》、《xx 市农村人居环境“五治”专项整治行动方案》(x 办发电〔2021〕xx号)、《2022 年 xx 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全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精心部署、集中行动、全民参与等方式,以创建“美丽集镇、美丽村庄、美丽团寨、美丽庭院、美丽公路、美丽溪河”示范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积极争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乡镇,奋力建设“净、绿、美”新农村。大力实施“个十百千”美丽创建行动,力争成功创建美丽示范村 2 个(苏宝顶村、水口山村)、美丽团寨 7 个(各村一个)、美丽庭院 21个。计划完成农村户厕改(新)建 102 个,完成无害化公共旱厕

 改造 2 个。彻底改善我乡农村人居环境,使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文明村规明约普遍形成,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达到“六无一全”的标准。

 二、整治提升内容及措施 (一)集镇 1 1 、及时清运垃圾。增加集镇保洁员,加强集镇环保力量,对集镇主要街道、背街小巷、河道等实行分区域包干到人全天候保洁到位,垃圾桶及勾臂箱专人管理,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开展河道平整工作,组织对集镇到 xx 村槐树脚河道进行清淤。通过全覆盖、拉网式的垃圾“清零”行动,对溪流、沟渠、卫生死角、积存垃圾等进行全方位的清理。加强宣传及巡查,杜绝垃圾、秸秆焚烧现象。

 2 2 、规范污水排放。集中对集镇的污水管网和明沟进行完善,计划新建排水明沟 3 处,疏通暗渠涵管 2 处,确保无乱排乱倒乱流等现象。

 3 3 、规范车辆摆放。按照集镇规范化建设要求,加大对车辆摆放秩序的整治力度,增设停车位。在 xx 中心学校对面及 xx 村部前(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征地修建停车坪,规划停车位。同时,在集镇设置抓违章探头,对乱停乱放车辆进行违章处理。

 4 4 、规范广告招牌。全面整治非法广告,组织人员对集镇现有“牛皮癣”进行全面清理。设置广告宣传专栏,做到不乱贴乱挂乱画,坚决根治“牛皮癣”。宣传动员集镇门店实行“一店一牌”。

 5 5 、注重房屋内外清爽。对集镇五六十年代的破旧门店(产权归属 xx 村中街组)进行拆除,新建休闲广场。对集镇上的废旧汽车客运站进行改建,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换新颜。积极争取项目对集镇农贸市场进行改造,使农贸市场更加规范化。对集镇乱搭乱建进行集中清理整治,拆除集镇违规菜园围栏、拆除 xx溪流域河道乱搭乱建(鸡棚、鸭棚)。通过开展评比、宣传“门前三包”责任,引导集镇门店、住户对房屋内外环境进行清洁,将杂物堆放整齐,做到干净清爽。

 6 6 、有效治理市场。对市场进行修缮,设立钢架棚。规划用地,市场区域设计为下面建市场,上面建房屋,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加大巡查力度,严禁出现占道经营,消除马路市场。加强市场卫生管理,实行归类分区管理,安排专人清理市场垃圾。

 7 7 、确保道路整洁通畅。修整破损沥青路面,对道路两旁的杂草、排水沟的淤泥杂物进行集中清理。同时,对集镇居民的畜禽散养行为进行规范,做到畜禽集中圈养。

 8 8 、做好绿化亮化环保。实施亮化环保:对绕集镇路、集镇中心和主要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实施绿化:因地制宜,见缝插绿。

 9 9 、保持厕所清洁实用。对集镇现有的公厕进行安排专人打扫,保持干净整洁无异味。加快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确保集镇无一个旱厕。

 10 、突出 x xx 特色。结合 xx 乡特色,争取项目资金,对集镇临街面进行风格统一改造,建设具有 xx 文化韵味的特色乡镇。

 (二)村庄 1、开展规划编制专项行动 xx、xx 两个美丽示范村庄 4 月底完成《村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规划》编制,明确目标任务、项目重点、资金来源、建设时序。

 2、开展露天粪坑、临时棚厕、农村旱厕治理行动 (1)大力推进农村改厕。一是按照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标准规范,积极宣传动员农户改厕,采取应改早改、愿改尽改,全面落实“首厕过关制”,实施厕屋黑灰水分离,开展旱厕清零行动,实现村内无一个旱厕。二是对公共旱厕做到应该尽改。

 (2)落实厕所维护管理机制。一是对辖区户厕开展全面摸排,建立问题台帐,限期进行整改,实行销号管理。二是村公厕进行安排专人打扫,保持干净整洁无异味。

 3、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 (1)开展河道治理行动。各村要组织两委干部、党员、河道保洁员及志愿者对辖区内河流进行定期清理。一是清理水面漂浮物,加强宣传,杜绝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溪流之中。二是对黑臭水体进行摸排整治,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小型湿地项目改造。三是对农户院落沟渠、排水沟进行硬化。四是开展禁止电鱼、网鱼行动,同时,投放鱼苗保护水域生态。五是拆除溪河流域河道乱搭乱建(鸡棚、鸭棚)。

 (2)落实“河长制”管理机制。一是对村内所有小微水体环境综合整治纳入河长制监督管理考核责任体系,建立以驻村领

 导为责任领导,挂牌整治的长效管理体制。二是建立“河长+河道保洁员”机制,由乡村两级河长带头开展巡查,尤其是向河道倾倒建筑垃圾、私自排放生活生产污水及私搭乱建违规占用河道行为立即制止,列出问题清单,限期整改,确保河流通畅清爽。

 4、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及资源化利用行动 (1)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一是设立村庄“清洁日”,坚持集中整治和持续整治相结合,聚焦辖区内村组、道路、树丛、田地等重点区域,开展全覆盖、拉网式的垃圾集中清理整治,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积存垃圾,实现公共区域做到“六无一全”,农户屋内屋外做到“八个整洁”。二是对乡村道路进行全面整治,实现公路用地无堆放物、无障碍物、无垃圾。三是督促垃圾及时清运,同时,动员群众垃圾投入配备的垃圾桶中,不乱扔乱倒,杂物摆放整洁有序,基本消除房前屋后的垃圾堆、杂物堆。四是配置分类垃圾桶,宣传垃圾分类投放。五是加强巡查,严禁焚烧垃圾、秸秆。六是消除遗留的垃圾焚烧炉和清理非正式垃圾堆放点,确保无垃圾焚烧和长期未清运现象。七是每村选定一个建筑垃圾集中处置点,设立标识牌,引导群众不乱倒建筑垃圾,倒入指定处进行集中掩埋。八是定期组织对村庄、道路杂草进行清除。九是动员家禽圈养,道路、房前屋后无畜禽粪便。

 (2)完善清扫保洁机制。各村对辖区内卫生区域(含勾臂箱、垃圾桶)进行责任细分,村组干部、保洁人员定点定人定责,严格落实保洁员考勤制度,开展好日常清扫工作。各村将村、组、户划分若干微网格,发动党员干部、热心群众、志愿者对人居环

 境整治工作进行广泛宣传,督促各户做好门前三包工作,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大会战,高标准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任务。

 5、开展农村废弃杂屋拆除行动。

 (1)全面开展“房屋清爽”行动。一是对残垣断壁、废弃畜禽圈舍、废弃厕所、废弃仓库、废弃空心房等建筑物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实行销号管理。二是广泛动员党员、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带头并发动村民对危旧房、闲置房、残垣断壁等有碍观瞻的“空心房”(有文物保护价值的予以保留),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坚决依法依规拆除,三是严格把住违规建房,从严管控切坡建房,严防一户多基。四是拆除违规农业设施用地,进行复垦复绿。五是拆除废弃杂棚和乱搭乱建。六是全面整治马路沿线及村庄外墙立面各种张贴、喷涂的非法广告、“牛皮癣”、废弃宣传标语、横幅。七是全面清理非公路标志标牌,对破损、不规范标牌进行拆除、维修或更新设置。

 (2)着力提升村庄整体风貌。一是充分利用闲置空地进行绿化,实现村内无一块裸露泥土,能绿化的地方全绿化。二是河道溪流沿岸种植苗木,美化村庄。三是实施“亮化”工程,对村域太阳能路灯安装及使用情况进行排查,对损坏的太阳能路灯及时报修,对夜间照明不足的路段上报计划增设路灯。四是落实“雪亮工程”,在村主干道路口安装监控,建立环境整治智能管理。

 (3)加强传统村落保护。采用地方本土元素,保护和延续村落风貌。一是保留白水洞和禾梨坪村落原生态风貌,注入旅游

 元素,发展 xx 乡村旅游,二是保护 xx 古村落,弘扬梯田农耕文化。三是保护小溪“茶马古道”旧址,发展商道文化。

 6、开展裸露泥土治理复绿行动 一是各村开展裸露泥土地块调查,建立治理台账。二是对乡村两级主要干道两边采取撒草籽、栽树、种花草等方式落实绿化、复绿措施。三是实行“门前三包”明确农户房前屋后的裸露土地由农户负责,公共区域、无明确责任主体的裸露土地由辖区街镇、村组负责。

 7、开展畜禽圈养行动 一是苏宝顶村、水口山村引导农户合规搭建畜禽养殖围栏、场棚,实施畜禽养殖“归圈”整村推进,从农户居住集中区逐步推开,杜绝畜禽散养现象的;二是其他村在入村主干道、村部周围及人口集中区实现畜禽圈养。

 8、开展乡风文明提升行动风 (1)开展文明新风宣传。一是召开屋场会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宣传。二是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文明新风等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组规民约》。三是过装订固定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栏、播放村村响广播、入户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作用,规范村民行为。

 (2)开展文明评比活动。一是各村以户为单位开展“美丽庭院”“最清洁户”“文明家庭”“美家美妇”等评比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形成村美人和的农村新风尚。

 二是以组为单位开展“最美村民小组”等评比活动。三是各村要针对评比结果召开表彰会,发放一定的物资奖励调动村民积极性。

 9、开展村庄“微改造”行动 一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度拆、精致改、全面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竹木、土砖、鹅卵石等乡土材料,因地制宜对农村道路、沟渠、墙垛、栅栏及其他空间建立符合乡土风貌的微景观。二是加强村庄绿化、亮化工作,确保行政村内有一处以上公共休闲绿地可供村民时用。

 10、开展“个十百千”创建行动 一是各村集中力量打造人居环境示范点,积极创建“美丽团寨”,xx 团寨、xx 团寨、xx 团寨、xx 团寨、xx 团寨、xx 团寨、xx 团寨。二是各村按照“六美标准”,积极引导农户创建“美丽庭院”。

 三、保障措施 1 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 xx 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 xx 任领导小组组长,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xx 为第一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肖振宇兼任办公室主任,黄健强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干,负责日常事务。

 2 2 、用好“一核四治”抓手。建设“一核四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核心”引领把准方向,将党的领导落实到整治各环节;以“自治”提高责任性,将人居环境

 整治纳入村规明约、组规民约,引导村民发挥自主性;以“法治”实现强制性,依托乡贤理事会会发挥“乡贤力量”推动环境整治,设立“乡贤基金”,进一步推动村庄道路提质改造、公共休闲服务设施建设、村庄绿化美化、提升村容村貌等工作;以“德治”培养习惯性,依托乡风文明理事会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开展文明评选活动,激励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整治行动。以“智治”提升便捷性,发挥“雪亮村庄”监控环境整治。

 3 3 、建立人居环境整治“微网格”。以“微网格”为重要抓手,建立人居环境整治微网格,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引领群众参与周边环境清理,网格划分做到连片到户,不留卫生死角。结合清洁日、党员主题活动日,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4 4 、常态化开展评比工作。积极开展比学赶超打擂台评比活动。乡对村重点检查人居环境整治责任落实情况,并根据细则现场打分。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严重滞后,经多次提醒仍无明显改观的村通报批评并对主要责任人予以谈话提醒。村对组、户重点检查人居环境农户“八整洁”、“门前三包”责任落实情况,对“美丽庭院”、“最清洁户”等给予奖励,对卫生不达标的农户进行宣传劝导,督促整改到位。

 5、保障工作经费。

 (1)集镇:投入 xx 万元/年用于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2)村庄:除了市里下拨的人居环境工作经费外,乡里再从公用经费里拿出钱进行投入,其中,xx 村 xx 万元/年,其它

 六个行政村各 x 万元/年。

 6 6 、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村村响、微信群、宣传栏、宣传单、乡村两级会议等,线上线下广泛宣传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先进典型。注重发挥村级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参与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良好格局。

 7 7 、严格督促落实。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领导小组将按照“xx市 2022 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农村社区)考评细则”每月进行考评督查,对考评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交办整改。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将从严进行追责问责。

 xx 市 2022 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农村社区)考评细则 序号 评价指标 分值 评分标准 自查 得分 考评 得分 1 规划编制专项行动 (3 分)

 3 ...

篇九: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

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 体会文章- - 以优质环境推动振兴发展

 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着力补齐短板、补优平板、补强长板,强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能为一个地区带来吸引力,更能带来竞争力,能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汇流聚集,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营商环境已经成为事关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近年来,辽宁营商环境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着力补齐短板、补优平板、补强长板,强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把“麻烦”留给政府,将方便留给企业和群众。办事方便是衡量营商环境最直观的标准。近期到大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办事的市民惊喜地发现,通过“一个窗口”受理、“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等措施,登记服务提速效果明显。这一经验做法将在全省完成复制推广,充分发挥各地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功能,加快实现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对多个相关联的事项,探索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减少办事环节和所需证明材料。

 要让群众和市场主体办事方便,政府部门就要增强服务意识,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难题。要解决好工作态度问题,对该办且没有政策瓶颈之事,要痛痛快快办;对该办但有政策瓶颈的个案问题,要规范程序、阳光操作、特事特办;对该办但有政策瓶颈的共性问题,要作为制度创新的机遇,以改革创新办法解决问题并形成制度创新成果。

 要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更有力的“放”、更有效的“管”、更优质的“服”,有效解决企业“难点”、打通项目“堵点”、补上发展“断点”。

 要把强化政府服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突破口,强化“店小二”服务意识,主动从群众需求出发,努力提供便利化、有温度的服务,切实为市场主体排忧解难。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使冷脸坐等的“办事员”成为热情主动的“服务员”,营造“不为不办找借口,只为办好想办法”的工作氛围。要热情、高效办好每一件服务事项,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办事不求人。法治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凡事不依法依规,衙门习气深重,靠关系靠熟人不靠制度,到手的“金娃娃”也会飞走。近年来,辽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扎实推进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营商环境发生了很大變化,但与广大群众、市场主体的期盼与需求还有不小差距。越是市场经济的后发之地,经济活动的随意化、人情化就越明显,但这显然有悖于市场理念,会增大交易成本、阻碍市场繁荣。

 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离不开法治护航。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其核心就是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以突出政府依法办事和保护企业权益为特

 点,通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等企业权益保护、完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来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法治是对政府与市场主体双向约束。法治不只是对市场主体的约束,也是对政府的约束。政府要坚持法治思维,守住政策底线,带头讲诚信,承诺了就要兑现。企业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对失信者要“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让守信者一路绿灯、越来越便利,涵养良好信用环境。

 打造成本洼地,建设投资高地。降低成本是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基础。只有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企业才能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占领更大的市场。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就是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一方面要大幅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降低政府非税收入,大力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打造成本洼地,建设投资高地。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违法违规成本,让违法企业寸步难行,让守法经营企业感到公平、获得尊重、受到保护,使市场活力得以有效释放。

 要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疏通富商通道。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

 体、市场运作、创新驱动、规范发展的原则,一起推动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要清理取消不合理行政性收费,推出制度性、见实效的清费举措,并有效缓解结构性用工矛盾,降低用工成本。

 打造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生态宜居,就是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生态宜居对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极为重要。过去是人跟产业走,现在是产业随人走。要以生态环境好、宜居度高为目标,吸引促进电脑加人脑“二脑”经济“带土移植”,更好适应新兴产业跟人走的时代。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全力推进碧水、青山、蓝天、净土等生态工程,实施生态资源休养生息政策,提高耕地、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资源的生态承载力。要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努力走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以此让各类人才“望旆来归”。

 宜居才能乐居,筑巢方能引凤。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百姓福祉,也关乎营商环境。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和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关乎发展形象。创一流营商环境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是营商环境,每个人都要爱护营商环境,每个人都要优化营商环境。

 要强化“营商环境就是我自己”意识。坚持换位思考,切实强化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招商意识,查找不足,立行立改。不能只当看客,不能认为发展与己无关。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和骨干力量,要强化“无功便是过”意识,主动扛起责任,积极担当作为,切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落地,不断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要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求实效、干实事,全力缩短“说了”和“做了”“发文件”和“落实了”“开会研究了”和“问题解决了”之间的距离。

 不做“旁观者”,要做“局中人”。每个辽宁人都要有主人翁意识,坚定发展信心,把腰杆挺起来,把微笑露出来,展示自信、收获认同、赢得共鸣,真正把作为个体的“小我”融入辽宁振兴发展事业的“大我”中来。

篇十: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

自然宜居生态绿色环境研究

 

 

 【摘要】本文着重从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智能环境方面论述了小区人性化环境生活理念。从绿色设计、空间氛围和信息控制等方面提出小区环境优化的可行做法。

 【关键词】优化宜居;环境分析

 居住小区作为最接近人们生活的建筑群体,历来是建筑师们深入探究的对象。建筑,在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及至将以迈进的“知识时代”,建筑已不再是为了单纯解决人们某一行为而独立存在。“建筑与城市要结合起来考虑,要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分离的理解”,环境作为当今居住建筑设计的首要问题,究其根本,皆为讨论建筑的人性要求,探讨“以人为本”的可寻之路。

 1. 生态环境

 从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中,从各小区的名字上已能透视出人们对建筑设计理念有了质的认同和实践,如“绿色家园”、“××花园”等。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渴望与自然对话,渴望重新融于自然,融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建筑师们在不断地体味着人们这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天性。自 1970 年

 2 后“自循环建筑”、“生态建筑”等,原先分散独立的研究“个别”现象,正逐渐相互影响,并更为自觉地以’绿色’为终极理想。“自然生态”建筑师进行居住环境设计创造时显得尤为重要。居住环境在小区评价标准在市场营销中已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1.1 居住区在选址上要给人们提供较好的外界环境——“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远离有害气体的工厂,远离铁路等有强烈燥声源的地段。选择较好的外围环境是小区居住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前提,是小区居住环境设计优化的根本。

 1.2 在进行居住环境设计时“尊重自然,生态优化,这是绿色设计最基本内涵,充分体察到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建立新的生态论理观”。

 (1)居住区的公共绿化要考虑应有覆盖率,要把公共经常化与景观绿化从概念上区分开来,在绿色设施上使二者有机结合。从总体考虑生态环境,做到“局部利益必须置于更高层次上整体环境利益的框架内,一时性利益必须服从于持续性利益、服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原则的整体优化原则。”

 (2)通常来讲,在小区设计中,绿化只是小区建筑的空余空间的补充或为录求“绿”字而做的景观绿化。应有的绿地覆盖率得不到满足,低容积率的小区建设在开发商的市

 3 场经济利益驱动下难以为之。拥挤的居住环境,为建造而建造的居住空间是小区环境远离自然生态、忽略整体优化的主要原因。尝试在生态环境中进行永恒的有序排列、房屋与自然的有机融合,恢复建筑所占用的植被面积,对原有环境进一步优化。这是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与创造自然优化生态的“生态美学观”的有机结合。避免公共燥声对住宅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阻隔燥声,在绿化选择适宜的树种和种植位置。在建筑设计中选用适宜的形式、高度、位置、材料进行防燥、阻燥。充分利用屋顶、平台等恢复植被面积,建立私人“景观花园”——“浮游公园”这些做法都是“以人为本”的生态环境值得借鉴之处。

 2. 空间环境

 居住区空间环境对改善小区生活条件、丰富城市景观面貌,提高居住区居民生活质量具决定性意义。这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建筑工程技术及环境艺术等多种复杂因素。人们生活方式的丰富内涵和无穷外延是我们所在世界丰富多彩的源泉。居住区不再是为单纯解决居住问题追求数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购买力的不断增长,从根本上改善城市居民的居民质量已是发展的必然。怎样给人们创造出高质量、高效益、高情质的居住环境,充分体味居住空间的丰富内涵,是我们建筑师追求的永恒主题。

 4

 2.1 对空间的理解。

 空间作为建筑师们不断探究的主题,发展到今天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已不再是脱离环境的单纯功能形式的物质空间,是赋予历史文脉、现代意识、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精神的广义人性空间。而氛围是空间设计的关键,轻快、拥挤、秩序、混乱、愉悦、沮丧、温馨、寒冷、友好、敌视,道出了空间内涵的真谛。

 2.2 小区整体空间环境。

 (1)在“生态优化”,“整体优化”的前提下,如何在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满足空间开阔、布局紧凑。使住户在小区公共空间环境中有轻快、愉悦、友好、氛围,对组团环境有认同感、归属感,小区中空间秩序及组团合理布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以往小区道路大多迂回曲折,楼房紧密,组团形式相同。人置其中,不论是住户还是外来人员都会感到一种无序困惑,随之而产生混乱、沮丧、敌视的情绪。小区的空间组织消极,忽略了人们的内心情绪,忽略了以人为本的人性空间理念。

 (3)小区漫长迂回的道路组织将被小区“广场”所取代,这种广场是广义的、可意象的,是开放的、有序的。它可以以不同形式,不同空间位置,不同文脉背景,不同构架手法来表现。其最终目的是小区大家庭的休闲、娱乐、交流、

 5 教育、文化等活动的中心,它是小区明确的导向性和凝聚力的有序开放空间,是具有归属感紧凑布局组团的精神对外释放空间。广场与组团间的道路组织是最方便最快捷的立体交通形式。整个小区的视觉环境统一简洁、大方明块、宁静典雅,无有碍观瞻的物件出现。文化环境在建筑组群、公建、绿化、小品雕塑等方面要具有“可接触的”有高层次文化特征,在居住区内的人们无论性别、年龄、层次、健康状况等,在居室、教育机构、文化休闲,购物饮食等场所内都能找到自己熟知和依恋的、文雅的文化环境。这样的视觉环境与文化环境所构筑的空间环境氛围,无疑会给居民以应有的场所感、归属感、安全感,从而达到“以为人本”的理想人言语环境要求。这样的空间无疑会使住户倍感轻快、愉悦、温馨、友好。

 2.3 小区组团空间环境。

 (1)在小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中,小区组团的“点”“线”全开放布局形式被越来越多的类似北方的“院落”或是南方的“里弄”布局所冲击。这种现象的出现透视出居住类建筑正在与中国传统文脉及居住理念有机的结合。

 (2)在具体的设计与做法上,除具有绿化、小品、茶室、门廊等外,立体化的交通是沟通邻里关系,创造“家庭”氛围的关键。其祥和的归属感,改善邻里关系。这些做法都

 6 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给住户特别是老人和孩子从交通、服务、组织、管理及治安方面带来方便。

 组团、小区、社区、城市的从属关系及构成法则,正在从前瞻的广义的建筑角度走向成熟,是中国居住建筑小区环境中“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

 3. 智能环境

 (1)在人们迈入知识时代的今天,居住环境的要求已远非自然环境和空间环境所能满足。对信息、建筑、管理的智能化设计,是居住区高效能人性需求的必须条件。人们对高科技信息在智能安全管理系统的应用,对环保材料、生物材料、高科技复合材料的充分利用,对资源可循环利用设备的开发利用,对节能设备的利用,对自然资源设备的利用等。如:网络、光缆、太阳能、风能的利用,分质供水,中水利用,安全警报,防灾控制,利用自然通风等方面。其中,建筑对信息资源的获取是极其重要的,信息资源涵盖了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和生态资源,正是这种涵盖为环境的生活居住区将是一个信息快捷,生活高效,管理先进的安居之所,是人们现代生活理念在生活环境中的必备条件。

 (2)真正的人性化居住环境,将是一个绿色的,空间氛围积极的、智能环境先进的栖息之地。是人们融于自然环境,创造自然,秉承传统文脉,赋予现代意识的高质量的栖身之是社区、城市最积极的构架组成。

推荐访问: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