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1-10 11:10:08 来源:网友投稿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4~96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五篇(2023年)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4~96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引导同学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战略,发展统计意识。

  3、使同学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迁移感知

  出示数据。

  4月10日:27℃;4月12日:15℃;4月14日:12℃;4月16日:21℃;4月18日:25℃;4月20日:26℃。

  谈话: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南京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出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谈话: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我们到“金陵气象”网站去看一看吧!

  登陆“金陵气象”网页,检查有关气象信息。(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个网页,你发现了些什么?

  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出示网页中反映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谈话: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

  课件播放:气象播报员依据统计图介绍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配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登陆“金陵气象”,据“南京近期最高气温统计图”显示,南京近期气温变化较大,4月10日最高气温为27摄氏度,14日最高温度仅为12摄氏度。5天时间,最高温度降幅达15度。从4月16日起,天气转晴,气温再度上升。“金陵气象”提醒各位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气温变化引发疾病。)

  提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

  追问: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情境延续,读图感悟

  1、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局部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同学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着重引导同学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描述数据的方法等)。

  提问:表示4月12日最高气温的点在哪里?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4月18日呢?

  2、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身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每几天记录一次最高气温?

  (2)哪天最高气温最高?哪天最高气温最低?

  (3)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结。

  讨论:人们在表示气温变化情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只能够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情况。)

  三、联系生活,再度感悟

  1、出示本周南京地区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星期日:24℃;星期一:25℃;星期二:25℃;星期三:22℃;星期四:24℃;星期五:23℃;星期六:26℃。图略。)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假如你是气象播报员,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呢?

  2、介绍生活中的折线图。

  提问: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同学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内容,以和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四、结合活动,动手制图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自身动手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1、制作统计图。

  师:课前我们收集了跳绳的数据,你能根据统计表(某同学在1分、2分、3分、4分时跳绳个数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同学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同学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2、数据分析。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这位同学跳绳的速度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跳绳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实践运用,课外延伸

  1、提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私家车数量情况统计图。(图略)

  要求同学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题略),并组织全班交流。

  完成练习后,提问:看了这幅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

  3、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空气轻度以上污染天数情况统计图(图略)。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同时出示上面的两个统计图,提问:面对快速增加的私家车和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你想到了什么?

  4、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收集自身从一至四年级的身高与体重的有关数据,都收集了吗?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制作自身的身高或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吗?

  同学活动,教师参与。

  出示:*儿童规范身高、体重对照表(略)。

  谈话:和规范身高、体重相比,你认为自身的身高和体重怎么样?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出示:某地区新增肥胖儿童数量统计图(略)。

  谈话:课前老师还收集到这样一幅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身去查阅有关资料,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教师出示完整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看看和刚才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种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3、掌握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提问: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哪个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奥运代表团夺取金牌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6、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十九的相关习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某地2000年的月*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15年济南市月*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如下: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从条形统计图中的直条的长短可以看出气温的什么?

  师:条形统计图可以反映出各个数据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的引入:

  师:从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每月*均气温值,并能直观地比较每月*均气温的大小,但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用怎样的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呢?

  3、揭示课题: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新授

  (一)探究一

  1、认识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1)在折线统计图中看到了一些什么?

  (2)介绍横轴与纵轴、刻度

  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月份、温度)

  师: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多少℃?(1℃)

  (3)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

  相同点:横轴与纵轴

  不同点:直条表示数量、点表示数量。

  (4)看数据师:2015年3月济南市的*均气温是多少℃?

  你是怎样看的?(先看横轴、再看纵轴)(11℃)

  师:哪个月的*均气温最高?(7月)

  (5)看上升与下降幅度

  师:*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上升幅度表示什么意思?*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你是怎样知道的?(看折线越陡峭程度)2~3月,3~4月

  师:*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10~11月)

  师: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统计量变化的情况。

  (6)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趋势。

  (二)探究二

  快去看“科技展”!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数量变化趋势

  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在这里又一次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折线统计图主要通过折线的起伏,来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总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略号省去空白部分。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优点)?

  (1)“条形统计图”主要反映的是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体现数量的增减变化。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某地区一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图

  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都反映一天各个时刻气温的高低情况;

  (2)不同:折线统计图还更能反映一天中气温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2、比一比:

  当然是折线统计图!

  3、选一选:

  (1)某厂长想了解今年每个月生产

  增减变化情况,那生产科长该制作。

  (2)某数学教导主任想了解期中测试各班每个分数段的人数,进行比较分析,每班数学老师会制作。

  A。统计表B。条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

  4、用一用:

  (1)哪个月的*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的*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的*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5、猜一猜:

  下面的图谁说得对?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使用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五、课后请欣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5篇扩展阅读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5篇(扩展1)

——《折线统计图》教案5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进一步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准确熟练地根据给出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单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准确、合理、简明、美观。

  教学重点:

  明确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以及原则,能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画出准确、合理、简明、美观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准确地画出准确、合理、简明、美观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出示第48页向日葵高度变化情况的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3.向日葵的高度变化除了可以用统计表表示,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4.回忆画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说明] :以向日葵的高度变化情况的统计表引入,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从统计表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由统计表引出折线统计图,指导学生回忆画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二、探究新知

  1.画出表示向日葵高度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怎样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1)思考:

  ①横轴上表示什么?

  ②纵轴上表示什么?

  ③你认为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几比较合理?为什么?

  (2)提示:为了清晰地看出向日葵高度变化的情况,我们可以使用省略符号省去空白部分。

  (3)小组讨论后完成。

  (4)集体交流。

  2.评价折线统计图

  (1)学生展示自己的折线统计图,集体评价

  (2)讨论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3)相互评价并且修正

  [说明]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和尝试画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画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在评价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通过讨论评价的标准,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应该正确、合理、简明和美观。而评价以后的进一步修正则是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巩固练习

  根据下表,画出反映澳大利亚悉尼某年月*均

  气温变化情况的折线图。

  (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2)学生介绍各自的制作方法。

  (3)比较评价:你认为哪种画法比较合理?

  为什么?

  [说明] :在学生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之后,尝试独立完成反映澳大利亚悉尼某年月*均气温的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亲历完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在巩固练习和相互评价中进一步体会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以及和线统计图的准确、合理、简明和美观。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折线统计图》教案2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xxx 届亚运会*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提问:第一幅图很好地描述了*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第二幅图很好地描述了韩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稳。

  4 、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 、看完了亚运会,我们再去看一看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1分钟跳绳子比赛。有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提前10天进行了训练,对每天的成绩做了记录,大家看教材第128页中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全班讨论第四问,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通过比较发现某地区7~15岁的男、女生*均身高都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个问题是开放式的,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与*均值的比较,体会到统计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2、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

  根据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选择乙地比较适合树莓的生长。“五一”黄金周时由甲地去乙地旅游,应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陈明的体重在13~14岁间增长幅度最大,而且他的体重始终都高于标准体重。

  4、完成教材第13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 题。

  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帮助商场经理做出决策,应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1)适合用条形统计图不用研究变化趋势,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2)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外出参加旅游的人数就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教学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简单的实物投影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课件或网页来辅助教学。可今天这节课,我却认为用实物投影仪来辅助教学相对于制作课件而言要高效。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实物投影仪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折线统计图》教案3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

  例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最近,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已经连续几个月不怎么降水了,旱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们每个同学都为灾区人民捐了款,是吗。看来,降水量、气温等自然现象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我们镇江市的降水量统计图,就是这个数据有点久了,是2003年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图1。

  (1)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提问: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 mm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3)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我们镇江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2、出示例图2。

  (1)这里还有一张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的统计图,(出示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青岛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通过对刚才2幅统计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4、比较:你能快速地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不能,如果能则通过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

  5、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比较出来吗? (生:合在一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问:就这样一合吗?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相机出示:①标题;②实线和虚线;③统计图右上角的“镇江和青岛区别图例”。

  (3)出示修改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板书)

  6、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班内交流,

  ①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必要时,还需计算一下)

  ②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7、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你觉得这样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板书)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均身高,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这幅图。

《折线统计图》教案4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书114—116页

  2.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读懂折线统计图,届时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感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制图能力较差,本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绘制统计图,提高制图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收集一些折线统计图、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引入

  1、出示114页第4题的病人体温记录折线图。

  2、小结:这也是一种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汇报:刚进医院时病人正发着高烧。病人体温最高时是39.5度,最低时是36.8度。……

  二、生活中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从报纸上、网站上、课外读物等收集到了许多折线统计图,这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你不想动手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呢?

  制作步骤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议一议:折线统计图中的这条折线应该怎样画?

  师小结: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1、课前布置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2、请把收集到的折线统计图拿出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图中表示什么内容?

  2、展示交流:每个组推荐一份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3、制作折线统计图

  4、学生讨论收集一些折线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老师也在生活中去调查收集了许多资料。

  1、北京地区近六年来的年降水量统计表。

  2、北京2003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3、北京2004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预测:从2003年和2004年的旅游人数统计图中,你能预计一下,再即将到来的2005年的第二季度游客将达到多少万人?

  请从三组资料中选择一组,制成折线统计图

  评一评:在小组内会轩昂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中,能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全班展示、评价

  收集了许多资料,例降水量统计表,旅游人数统计图

  四、小结师总结本课学习情况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制作折线统计图

  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折线统计图》教案5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5篇(扩展2)

——折线统计图教案5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1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图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折线统计图教案2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案3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知道了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晰呈现数量的多少,还清晰地表现数量变化的情况,并且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折线统计图的制图原理与条形统计图是一样的,都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不同的是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度表示数量的大小,而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位置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大小,而且还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清楚、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绘制统计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小学生一般不易把握。而小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渗透统计思想,增强统计意识,学会一定的画统计图的方法,培养简单分析数据或作出判断的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降低了绘制统计图的要求。在设计例题教学时,课前先画好统计图中的横轴纵轴的位置数据,让学生在这幅没有画完的统计图上补充完成,然后出示教材p47页的例1,带有变式的半成品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到横轴必须是等间隔的标时刻。掌握统计图的画法后,紧接着让学生试着根据给出的例题自己来确定纵轴的数据,从而来判定所画出的统计图是否合理。整堂课不要求学生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而是通过小组讨论,团结协作来共同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负担。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书114—116页

  2.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读懂折线统计图,届时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感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制图能力较差,本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绘制统计图,提高制图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收集一些折线统计图、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引入

  1、出示114页第4题的病人体温记录折线图。

  2、小结:这也是一种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汇报:刚进医院时病人正发着高烧。病人体温最高时是39.5度,最低时是36.8度。……

  二、生活中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从报纸上、网站上、课外读物等收集到了许多折线统计图,这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你不想动手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呢?

  制作步骤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议一议:折线统计图中的这条折线应该怎样画?

  师小结: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1、课前布置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2、请把收集到的折线统计图拿出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图中表示什么内容?

  2、展示交流:每个组推荐一份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3、制作折线统计图

  4、学生讨论收集一些折线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老师也在生活中去调查收集了许多资料。

  1、北京地区近六年来的年降水量统计表。

  2、北京20xx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3、北京20xx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预测:从20xx年和20xx年的旅游人数统计图中,你能预计一下,再即将到来的20xx年的第二季度游客将达到多少万人?

  请从三组资料中选择一组,制成折线统计图

  评一评:在小组内会轩昂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中,能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全班展示、评价

  收集了许多资料,例降水量统计表,旅游人数统计图

  四、小结师总结本课学习情况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制作折线统计图

  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折线统计图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概括出:相同的地方: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和纵横轴;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讨论: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想一想: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制作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

  二、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1、出示例2:某地20xx年各月*均气温

  (1)思考题:根据题目中的最高*均气温,纵轴上1格表示几度较好?那么纵、横轴各要画多少长?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2)说说制作过程(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三、读图练习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能否说说这个地方20xx年全年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全年气温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四、练习(读图与画图)

  1、试一试。

  2、练一练。

折线统计图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概括出:相同的地方: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和纵横轴;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讨论: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想一想: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制作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

  二、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1)思考题:根据题目中的最高*均气温,纵轴上1格表示几度较好?那么纵、横轴各要画多少长?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2)说说制作过程(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三、读图练习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能否说说这个地方2004年全年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全年气温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四、练习(读图与画图)

  1、试一试。

  2、练一练。

  五、课堂小结。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5篇(扩展3)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教案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进一步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准确熟练地根据给出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单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准确、合理、简明、美观。

  教学重点:

  明确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以及原则,能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画出准确、合理、简明、美观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准确地画出准确、合理、简明、美观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出示第48页向日葵高度变化情况的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3.向日葵的高度变化除了可以用统计表表示,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4.回忆画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说明] :以向日葵的高度变化情况的统计表引入,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从统计表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由统计表引出折线统计图,指导学生回忆画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二、探究新知

  1.画出表示向日葵高度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怎样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1)思考:

  ①横轴上表示什么?

  ②纵轴上表示什么?

  ③你认为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几比较合理?为什么?

  (2)提示:为了清晰地看出向日葵高度变化的情况,我们可以使用省略符号省去空白部分。

  (3)小组讨论后完成。

  (4)集体交流。

  2.评价折线统计图

  (1)学生展示自己的折线统计图,集体评价

  (2)讨论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3)相互评价并且修正

  [说明]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和尝试画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画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在评价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通过讨论评价的标准,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应该正确、合理、简明和美观。而评价以后的进一步修正则是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巩固练习

  根据下表,画出反映澳大利亚悉尼某年月*均

  气温变化情况的折线图。

  (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2)学生介绍各自的制作方法。

  (3)比较评价:你认为哪种画法比较合理?

  为什么?

  [说明] :在学生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之后,尝试独立完成反映澳大利亚悉尼某年月*均气温的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亲历完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在巩固练习和相互评价中进一步体会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以及和线统计图的准确、合理、简明和美观。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5篇(扩展4)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10篇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张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据我了解,()咱班有不少同学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对吧?都有谁?我采访一下这些同学,来到威海后,你觉得威海这座海滨小城怎样样?

  学生自主交流

  2、师:听得出来,同学们很喜欢威海,其实,世界也给予威海很高的评价,20xx年,威海荣获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在我国获得这个奖项的城市并不多,生活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感觉怎样样?想明白威海为什么会获得这个奖项吗?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威海。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交流整理

  (一)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师: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张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生1:我能明白垃圾处理本事每一年是多少吨

  生2:我还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再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项指标在每一年当中的数量是多少,并且还能看出各项指标每一年的数量不一样,有变化,是吗?那各项环保指示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下头咱们就以垃圾无害化日处理本事这项指标为例一齐来研究研究,从98年到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本事的变化情景怎样样?

  2、课件显示:(关于垃圾无害化日处理本事的统计表)师:请看屏幕,对照数据,谁来说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本事是怎样变化的?

  师生交流。

  师:这位同学说的十分全面。不仅仅看出了每一年的数量是多少,并且经过比较数据,发现这几年当中数量有时是增加的,有时是减少的。那你们能不能将这种有增有减的变化情景用一种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回忆一下,我们在整理数据时,除了能够整理成统计表,还能够整理成什么?有想法了吗?立刻把你的想法画在一号练习纸上。看谁最利索,画完的同学立刻坐好!

  3、生边思考边将想法画在作业纸上,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师:来,同学们坐好!刚才大家在完成任务的时侯,教师发现了两种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们一齐来看看。(投影显示:)

  法1:条形统计图。师:这是谁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画的?请作者交流:用一个个竖条表示每一年的数量。(不少同学点头表示想法一样)

  师:从条形统计图上你能够看出什么?垃圾无害化日处理本事是怎样变化的?

  师:这位同学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从竖条的高矮上能够很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不错。

  法2: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没有这种方法,教师直接展示。问学生看得懂吗?能看得出变化情景吗?怎样看出来的?)

  师:这是谁的设计?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点来表示每一年的数量,然后把这些点连起来,这条线向下,就表示减少了。这条线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向下,向上表示增减变化,你们觉得合理吗?

  2、优化选择。那这两种形象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更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既简单,又能说明问题)

  3、点题。师:同学们,其实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资料。(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发现,教师引导板书:(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

  5、质疑提问。

  师:同学们,此刻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对于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明白的?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折线统计图怎样画?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6、学习画法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么怎样画呢?此刻让你自我根据数据独立画一副统计图,想一想,你能画出来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表达想法

  (2)这几位同学说得对不对呢?我们看看电脑的演示。

  (课件演示画图的过程及重点,师同时板书画图的三步:描点、标数、连线)

  为了清楚每个点表示的数量,能够把数标在点的上方,最终用线段将点和点依次连起来。

  7、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咱们不能光说不练,来请同学们拿出二号作业纸,将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景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画图。

  (2)交流(大屏幕展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说得十分明白,清晰!大家觉得他作得怎样样?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他?

  (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上,点为什么要描在这个地方,纵向刻度部分的折线是怎样回事数据大于20xx,省略0-20xx之间的数)

  (3)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前面有的同学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其实生活和生产中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很大,我们能够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对事情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比方说这个折线统计图,你们能不能根据前面的变化趋势来预测一下,20xx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会多一些还是会少一些?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期望新水取水量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保护水资源,节俭用水。对不对?

  (4)此刻明白为什么威海会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了吗?(无论哪项环保指标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所以经过严格的评审后,最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看来大家学得真是不错,从认识到制作,到分析,学习得十分好。此刻出个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1页。

  (1)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无论学生怎样回答,只要说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啊。可是大家经过学习在做一件事,做决定之前明白从多方面,综合来研究问题,这一点十分有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完成课本122页第三题

  师:看了这小彬1500米跑步成绩变化情景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

  看的出,小彬同学是一名优秀的同学,虽然一开始跑步成绩不梦想,可是她没有灰心,坚持锻炼,最终跑步成绩越来越好了,是吧?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先描点,再标数,最终连线)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那是不是以后就不再用条形统计图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选择适宜的统计图整理数据。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数量的多少增减变化情景

  描点标数连线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以体育方面的素材为例,通过第x~x届亚运会*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进而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数据的过程,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教学难点是: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教学理念

  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合理整合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把枯橾单调的教学内容教活;

  2、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堂上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老师的引导、揭示为辅,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人人都来积极学习有用的数学。

  关于教学过程,我打算根据小学数学“探究式”四环节新授课的教学策略进行。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从本届亚运会奖牌切入,辅以激动人心的图片介绍,激发学生对亚运会的关切,感受祖国的强大,话锋一转再出示9—14届亚运会*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在历届亚运会中,你用什么方法才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我们国家取得成绩的发展变化情况呢?你能很快比较出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吗?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打算分为3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个步骤: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先课件出示*韩国单式折线统计图,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放到一起,再提出疑问:你能很快看出两个国家那一届金牌数最接近,那一届金牌数相差最多吗?由于强调的很快,学生观察并产生认知矛盾:即不能很快地比较出两个国家历届奥运会金牌数最接近或相差最多。意识到在以前学习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想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利用更好的方法,把两幅图合并成一幅图,那么合并成的统计图应该叫什么统计图呢?我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接着,我出示两国金牌量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条折线,自主探索解决方法,教师因势利导指导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日常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的需要越来越少。新课标从实际出发,降低了对学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要求,只让学生在已经确定了纵轴、横轴并画好格线的图中画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的数据,这样既突出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又能使学生更加关注统计的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统计方法。因此,我先出示画好的格线,并启发学生思考:是先把表示两个国家金牌的数据点都描出来以后再连线好,还是先把其中一个国家的金牌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再把第二个国家金牌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好?为什么?再将复式折线统计图合并过程用课件演示给学生看,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打下伏笔,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标题的变化、日期的填写、图例的位置及表示不同城市的线型:一条用实线,一条用虚线,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线来表

  然后指导学生完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其中韩国的金牌折线图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让学生看着自己制作的统计图小有成就感,再带着兴趣去充分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点。让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最后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3个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打算积极要参与到交流中去,随时“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

  第一个问题,抓住复式和单式折线统计图最基本的区别,让学生明白图中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的是哪一组数据,认识图例;第二个问题突出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统计图,从中寻找其他的信息,进一步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充分分析、思考、发言,感受民族的进步,体验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关于习题的设计,我分了两大类型:基本练习和综合应用。充分体现了练习题设计的目的性和现实性。例如通过分析李欣和刘云两名同学10天里进行1分钟跳绳训练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地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同时学习分析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再结合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给出AA、B两种品牌彩电的销售量统计表,让学生据此画出折线统计图,通过分析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比统计表更直观、更便于比较的特点,并尝试解决一些问题,体会统计的实际意义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作出准确推测,提出合理建议,使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提出:通过今天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这一问题,让学生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以奥运总结,呼唤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完成本课情感目标。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尝试和谐的教学环境,师生的和谐,生生的和谐,以及课堂中动静的和谐。学生在四人小组或同桌交流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些时间,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去进行交流、讨论,避免为了形式而讨论,真正的提高小组或同桌合作的效率。不过,这也是尝试而已,在实际教学当中肯定很多的不足,请各位专家、老师多多指教。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是在和学生共同制作和交流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择要而记的,内容虽少,却重点突出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及作用。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3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能够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景。本课资料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经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本事。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此刻的知识水*。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齐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简便,高效的学习氛围。异常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经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资料,

  在激趣导入部分:经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的金牌数量。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

  先经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比较,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不一样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最终,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资料: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资料,从而来选择哪一个资料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4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仔细观察。

  (投影课本中的主题图及统计表)

  师:预测一下,咱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生:可能与统计有关。

  师:为什么这样说呀?

  生:屏幕上有一张表格,还有两位同学在统计气温。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吗?

  师: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统计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统计)

  二、冲突激疑,自主构建

  1、引发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汇报。

  师:观察得都挺仔细的,那你会解决这道问题吗?(出示问题:在靠近的两个时刻里,气温升得最快的是()时到()时,降得最快是()时到()时。)

  生思考片刻后汇报。

  生:我认为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到11时,降得最快是17时到19时。

  师: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呀?

  生1:因为7时到9时上升了4℃,16—12=4℃,9时到11时上升了6℃,22—16=6℃,11时到13时上升了2℃,24—22=2℃,所以9时到11时气温上升得最快。

  生2:15—9=6℃,所以17时到19时气温下降得最快。

  师:大家都是用什么方法得以答案的呢?

  生:是用减法计算出来的。

  师:假如不计算,我们能直接看出问题的结果吗?

  生:不能!

  师:确实如同学们所说,不能直接看出,必须通过计算的方法。

  板书:计算不能直接看出

  2、激疑

  师:同学们,学习数学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要有新的思考。比如还是这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不通过计算的方法,有办法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

  等待片刻后,生汇报:做成统计图,画正字的方法,做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等。

  师板书:统计图

  师:看来,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究竟用什么方法好呢,我们来向书本请教。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学第94页。

  学生自学。

  3、构建

  师:合上课本,咱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本中给我们绘制了一张——?

  生: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好,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看看这张统计图是怎么形成的?

  电脑按图的名称、日期、横轴、纵轴、网格线、点线等部分动态显示折线统计图形成的过程,师辅助语言适时解释。

  师:仔细观察,刚才这两个问题(投影)不计算你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吗?(再度出示问题: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呢?)

  生:思考。

  师: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1:我发现9时到11的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

  生2:我认为9时到11时的线段最长。

  师:其他同学的感受呢?

  生:这条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也最长,也可以说最陡。

  (板书:陡)。

  师:线段上升得越陡表示上升最——?

  生:快。

  师:同样,下降得越陡表示降得最?

  生:快。

  师点击,陡的线段闪烁。

  板书:陡——快

  师:哦,反过来说,那*缓说明上升得比较?

  生:慢。

  师:下降得*缓也说明降得比较?

  生:慢。板书:*——慢

  4、促思

  师:同学们,思考再深入一点,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生:折线统计图它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行,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能准确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板书:变化情况

  5、沟通

  师: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生交流。

  (投影生活中见到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师:现在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话想说?

  生:……

  三、多层应用,体会特征

  第一层次:操作应用(完成课本95页"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了解了它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一起来绘制一张折线统计图,好吗?(出示作业纸)

  生独立完成之后,师相机请3名同学到台上展示。

  师在展示的过程中,请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点准,线直,写上日期和数据。(师相机板书)

  师:这儿有一张完整的统计图,一起来看(点击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

  第二层次:选择深化

  师:同学们,想继续研究下去吗?这里有三个折线统计图。(出示南极等三地同一天早、中、晚三个时刻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师:这三幅折线统计图分别描述的哪些地方呢?请认真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生:图(1)应该是南极。

  师:你能结合统计图中的数据说得更具体些吗?

  生:统计图里早上6时是零下22℃,中午是零下17℃,晚上是零下29℃。肯定很冷。南京和吐鲁番不是这样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零下的?

  生:图上写的—22、—17、—29都是负数,所以是零下。

  师:那图(2)呢?

  生:图(2)是吐鲁番。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因为吐鲁番的奇观是"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说明早上和晚上很冷,中午很热,所以是吐鲁番。

  生:说明早晚温差很大。

  师:温差很大是什么意思?

  生:一天中气温从早上的13℃升到中午的36℃,又从中午的36℃降到晚上的8℃,变化太大。

  师:其实这是折线统计图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它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师:既然图(1)、图(2)分别说的是南极、吐鲁番。那图(3)就是南京了。你能联系南京气候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吗?

  生:南京的气候热的时候多,从图中可以看出:早上26℃、中午31℃、晚上25℃,气温都很高。

  小结: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层次:辨析升华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2题中的统计表。

  师: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作业纸上完成统计图。(作业纸上的统计图对课本中的折线统计图作了修改)

  学生在作业纸上绘图。

  师:(投影图1)这是同学们绘制的作品,请仔细、认真地观察这张图,你们有没有话想说?

  生:有点不好看。

  生:整个折线的位置居上,不美观。

  生:不便于进行数据分析。

  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吗?那怎么办呢?大家想想办法。

  生:我们可以把下面的多余的部分去掉。

  生:把多余的地方删掉。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去掉"、"删掉"显然是不合理的,怎样表达既科学又合理呢?

  生:可以用"隐藏",把0至100的网格线隐藏起来。

  生:还可以用"折叠"。

  师:"隐藏" 、"折叠",多好的词!我们请电脑来帮忙,好吗?(多媒体动态演示图1变成图2的过程。)

  生齐:耶!

  师:图中哪里表示隐藏或折叠呢?

  生:图中歪歪扭扭的部分。

  生:图中弯弯曲曲的部分。

  师:是这样吗?(多媒体闪烁表示省略部分的折线)

  师:再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图,面对图2,你还有没有话想说?

  生:现在还不是很完美。

  生:现在虽然多余的部分去掉了,但图中表示数据的折线没有变,还是不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变化状况。

  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吗?那还要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每一格的间距拉大,也可以看清楚它的变化情况

  师:是这样吗?(多媒体再次演示图2变成图3的过程)

  师:现在你能从统计图里清楚地知道什么?

  生交流。

  第四层次;沟通延展

  师:看得出,大家研究的气氛更浓了,老师很想和同学们对今天的内容作进一步的研究。

  请看:小明学了折线统计图后觉得它的优点特别明显,就到商场做了个调查,并绘制了一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这张折线统计图合理吗?

  生自由地观察。

  师:你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折线统计图是表示一种数量数据的变化,而这张统计图里有四种数量。

  生:我觉得把电视机与洗衣机连起来没有道理,同样,把冰箱与空调连起来也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不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师:那可以怎么办呢?

  生:用条形统计图。

  师:是这样的吗?

  多媒体演示由线扩展到面,再形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师:同学们,做了这道题,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

  生:何时用折线统计图,何时用条形统计图?

  师:对,这个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来研究,好吗?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五、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内容,

  1、在激趣导入部分:通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2、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的金牌数量。

  3、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先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从不同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5、最后,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内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6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认识折线统计图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引入的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它不仅丰富了统计的内容,还为今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学习作好知识贮备;通过正确地认读分析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

  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实践操作法

  演示引导法

  观察对比法

  合作交流法

  拓展练习法

  传统教学方式内容单一、知识“死板”、以老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生生交流少、课容量少效率低;而在信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死板”的知识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运功”起来,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容量方面更是超出传统课堂的几倍,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利用多媒体,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复习旧知

  情境导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用简单的问句——你想知道老师在忙什么吗?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时候老师出示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到的东营市交通工具的数据(这在以前是办不到的),进一步让学生整理并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在学生展示时,进行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温故旧知的同时深化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为下面的对比教学做下铺垫。

  学习新知

  在传统的课堂中死板的统计图不可能将统计图的特点一一直观、清晰、形象的展示出来,不易于学生发现和掌握,为此我借助多媒体,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这一优势,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图过程,更能突出图形的特点,为观察对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效地烘托学习的气氛。

  通过多媒体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和学生的复述,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清楚的知道了它是由点、线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图形形状的特点,给该图起个形象的名字,同时板书课题,加深对它的认识。为更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我设计了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对比这一环节,在这里受学生学习经验和认知水*的差异,学生观察到的,表现出不全面性,这正好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各抒己见,有效总结,形成较为完整的结论。

  在小组合作前:我向他们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建议:

  1、每位同学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请一位同学担当记录员,记录本组同学的意见,避免重复性叙述。这样即没有破坏合作交流的形式,又对学生的活动作了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合作中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成果,而不是流于热闹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小组的成果,虽书写不够工整,但却看到了学生智慧的结晶。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

  在练习的选取上,舍弃课本提供的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关于东营市的各项统计资料,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资源就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事物,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家园——东营,感受到东营的发展变化。

  第一题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折线的起伏,反应数量增减的变化,完善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第二题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统计图的整体变化预测出今后气温变化的可能性,是升高?还是下降?哪种可能性大,渗透概率论的知识;并分析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结合北京2008奥运会这一举国大事,进行环保教育。接下来是

  东营市20xx~20xx年公共绿地面积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废水排放量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耕地面积统计图

  都是围绕着东营的环境变化和基础建设开展的。

  拓展练习

  总结新知,收获体验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①折线统计图有何特点?与前面所学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画龙点睛的问题,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的内容。

  ②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让学生回忆本节课除了数学知识外,还积累了哪些新的学习经验,有了怎样的体会?这样不仅重视了对数学知识的总结,还注意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布置作业:

  本节课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安排作业时,我考虑到不仅要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还要能巩固新知识点,又要为下一步的画图,做一个预习,因此设计了这一作业,可为一举三得。

  板书设计

  在学生起名后,板书课题;在小组代表总结后,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型是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认识折线统计图》。

  本课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中对统计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这是我将采用的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引入素材单一,以书本引例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了有关东营市小型汽车拥有量的数据,将它作为导入素材,不仅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还能增加学生对东营市发展变化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统计图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这又是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将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励他下面的学习。

  二、通过对旧知的的复习,我们进入了下一环节:新知的学习。

  有数据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死板”,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使学生丧失了83%的知识来源,因此,在这里我将“不动”的折线统计图,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它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突出折线统计图的构成——点线及连线的起伏,为难点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比教学,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小组讨论的结果,由组长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给大家,并给予解说,利用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学生展现自我和小组智慧的机会;从学生的讨论总结内容看,基本上找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见,课件演示的作用明显。

  三、接下来进入第3环节:寻找新知,运用新知。

  在这里更加突出了多媒体的强大作用,我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制成课件,当学生举例时,一一呈现出来,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运用新知部分,我利用网络搜集到了5项关于东营市的环境及基础建设方面的数据,制成了折线统计图,融入到课件中,利用贴近自己生活的、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利用各种不同的统计图资料,有针对性的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多方面、不同角度的训练突破第二难点。发挥多媒体环境下内容丰富、容量大的特点。

  如第一题主要练习折线的起伏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

  第二题通过气温的整体变化趋势的分析预计将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合理推测能力,并结合下面三道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总之,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具体化,更加易于接受、理解;丰富的内容、高容量的练习更能让学生迅速的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实物投影仪的应用,更为师生、生生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和*台,让学生在交流和展示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板书的“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数学知识的内容体现在学生面前。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张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据我了解,()咱班有不少同学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对吧?都有谁?我采访一下这些同学,来到威海后,你觉得威海这座海滨小城怎么样?

  学生自主交流

  2、师:听得出来,同学们很喜欢威海,其实,世界也给予威海很高的评价,20xx年,威海荣获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在我国获得这个奖项的城市并不多,生活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感觉怎么样?想知道威海为什么会获得这个奖项吗?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威海。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交流整理

  (一)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师: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张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生1:我能知道垃圾处理能力每一年是多少吨

  生2:我还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再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项指标在每一年当中的数量是多少,而且还能看出各项指标每一年的数量不一样,有变化,是吗?那各项环保指示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咱们就以"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这项指标为例一起来研究研究,从98年到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么样?

  2、课件显示:(关于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统计表)师:请看屏幕,对照数据,谁来说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生交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全面。不仅看出了每一年的数量是多少,而且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这几年当中数量有时是增加的,有时是减少的。那你们能不能将这种有增有减的变化情况用一种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回忆一下,我们在整理数据时,除了可以整理成统计表,还可以整理成什么?有想法了吗?马上把你的想法画在一号练习纸上。看谁最利索,画完的同学马上坐好!

  3、生边思考边将想法画在作业纸上,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师:来,同学们坐好!刚才大家在完成任务的时侯,老师发现了两种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显示:)

  法1:条形统计图。师:这是谁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请作者交流:用一个个竖条表示每一年的数量。(不少同学点头表示想法一样)

  师:从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看出什么?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师:这位同学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从竖条的高矮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不错。

  法2: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没有这种方法,老师直接展示。问学生看得懂吗?能看得出变化情况吗?怎么看出来的?)

  师:这是谁的设计?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点来表示每一年的数量,然后把这些点连起来,这条线向下,就表示减少了。这条线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向下,向上表示增减变化,你们觉得合理吗?

  2、优化选择。那这两种形象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更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既简单,又能说明问题)

  3、点题。师:同学们,其实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引导板书:(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

  5、质疑提问。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对于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折线统计图怎么画?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6、学习画法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么怎么画呢?现在让你自己根据数据独立画一副统计图,想一想,你能画出来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表达想法

  (2)这几位同学说得对不对呢?我们看看电脑的演示。

  (课件演示画图的过程及重点,师同时板书画图的三步:描点、标数、连线)

  为了清楚每个点表示的数量,可以把数标在点的上方,最后用线段将点和点依次连起来。

  7、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咱们不能光说不练,来请同学们拿出二号作业纸,将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画图。

  (2)交流(大屏幕展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说得非常明白,清晰!大家觉得他作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他?

  (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上,点为什么要描在这个地方,纵向刻度部分的折线是怎么回事——数据大于20xx,省略0-20xx之间的数)

  (3)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前面有的同学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其实生活和生产中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很大,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对事情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比方说这个折线统计图,你们能不能根据前面的变化趋势来预测一下,20xx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会多一些还是会少一些?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希望新水取水量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对不对?

  (4)现在知道为什么威海会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了吗?(无论哪项环保指标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所以经过严格的评审后,最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三、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师:看来大家学得真是不错,从认识到制作,到分析,学习得非常好。现在出个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1页。

  (1)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说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啊。但是大家通过学习在做一件事,做决定之前知道从多方面,综合来考虑问题,这一点非常有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完成课本122页第三题

  师:看了这小彬1500米跑步成绩变化情况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

  看的出,小彬同学是一名优秀的同学,虽然一开始跑步成绩不理想,但是她没有灰心,坚持锻炼,终于跑步成绩越来越好了,是吧?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先描点,再标数,最后连线)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那是不是以后就不再用条形统计图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整理数据。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数量的多少 增减变化情况

  描点 标数 连线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9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内容,

  在激趣导入部分:通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的金牌数量。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

  先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不同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最后,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内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10

  一、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习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并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4、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归纳复式统计图

  的特点。

  3、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并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的分析和推测。

  三、教学设计:

  (一)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1、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同桌每人选一个绘制折线统计图。

  2、校对反馈,教师补充制图过程中遗漏和注意的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折线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1、第一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一环节让学生感知是为了方便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个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2、认识图例。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分成了这样的几个步骤完成。

  (1)让学生感知图例的必要性,没有图例我们就不能清楚的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每一条折线所表示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常用的图例有几种。

  (3)使学生知道图例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3、第二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其实是本堂课新授的.知识点,我这一环节的安排意图有2点。

  (1)是要求学生能正确、规范的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是可以照顾班里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会照顾到我。)

  4、读图和揭题。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这一过程中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如果我把数据去掉了,你是看什么得出来的?(我的想法是,用数据来分析、推测将会出现的情况,我觉得仍旧停留在数据上,没有真正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四、练习设计:

  1、今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那我们的*队能夺得多少枚金牌呢?老师出示第xx届~xx届奥运会*和美国获得金牌情况统计图)同学们观察统计图,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了*队的金牌数量呈上升趋势,而美国的金牌数量却在不断减少)

  那你能预测北京奥运会上*队的表现吗?

  你们还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指导完成“做一做”:

  通过分析李欣和刘云两名同学10天里进行1分钟跳绳训练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同时分析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进一步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

  3、课外拓展练习,升华统计方法。

  统计我们学校五一期间各年级男、女生参加旅游的人数,制成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写一篇数学日记,谈谈活动体会。

  五、评析: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我是这样处理的,以学生感兴趣的亚运会比赛引入并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证明这样处理真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韩国在9—14届亚运会上获金牌的情况,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个问题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对比着看较烦,有没有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再一次经历制作过程”时,让学生根据图上信息进行大胆预测:我国第xx届奥运会将获得多少枚金牌?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5篇(扩展5)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0篇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习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本单元例题的编排思想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进而从更高更宽的角度对统计图和统计量有新的认识,进一步地建立统计观念。

  2.提供丰富的联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功能。

  本单元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实际,一方面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设计了学生课外小组人数、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喜欢的玩具、学生体重等素材;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好奇和关心,因此素材的选择加强了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如设计了城乡人口、人均寿命、降水量等题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关心人口、健康和环保等社会问题。例题和习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从中更深入地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知识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

  3.加强例题和习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例题和习题的设计信息量大、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不局限于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而是发挥观察力和想像力,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发现更多的信息,进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3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

  1、观看科技展录像。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

  3、课前我已收集了近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 20xx年4月

年份20xx20xx20xx20xx20xx20xx20xx
人数(万人)24183036365460

  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计算)

  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数增加最快呢?(条形统计图)

  但是,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4)思考: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入探究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不变

  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让学生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

  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的趋势的?(板书:线)

  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补充板书:增减变化)。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预测

  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xx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说的?

  总结: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是义务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请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变化情况。

  3、“小华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销售情况)

  (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

  (2)如果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单的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

  (3)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课件图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看见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象。

  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

  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教育统计图等。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变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师: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幻,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统计图,看(课件出示树的年轮)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

  五、教学反思。

  我教学复式折现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孩子们在感知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现统计图便于比较两个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比较两个数量总体发展趋势和阶段发展情况;同时对发展的数量作出简单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习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习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习,在复习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复习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复习,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4

  统计图是统计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终身受益,而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单式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某市中小学生几年来参观科技展的人数,经过课前调研发现,学生没有集体去过科技馆,对此不太感兴趣。如此看来,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全国刚刚放映完毕,自20xx年1月16日首映以来,首周末票房就突破3000万元,成为有史以来最“牛”的国产动画影片,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我就抓住这一点,把观看本片的近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作为素材,把工作人员统计的人数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呈现,进而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听到此话题,果然一下子便把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非常强烈。

  (二)注重在对比中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

  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环节,自认为较成功的一点是动画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又整体上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刚刚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本节课有必要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把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仔细观察说出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体会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最突出的特点是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练习中出示了三个统计表,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来判断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更合适呢?在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联系实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并在这样的对比中,更深刻地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并播放生活中的统计图,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有关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存在的不足:

  这节课在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环节上有些拖泥带水,以至于画法环节没有实施,只能挪到下一节课进行。在有些语言上还有待推敲。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5

  借用北师大版教材的“三个读懂”来做今天的教学反思。

  一、“读懂教材”

  初读教材,我认为这一节课有三个教学价值。另外,起初我觉得教材里的条形统计图不必让学童画出来。当时我想,一节课四十分钟,画条形统计图就要用到十分钟,多耽误时间,这节课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在作业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并不会画折线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设计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是一个旧知识,但是教材以条形统计图引入,兼具复习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两种统计图制横轴和纵轴的方法是一样的。教材这样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即便不画,书中有一个问题,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如果这个问题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比如,看横轴,我们知道了年份;看纵轴,我们知道了人数。把这个过程说一说,就加深了孩子对横轴和纵轴的理解。因为制图时制横轴和纵轴实在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读图它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是一个重点。孩子怎么能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呢?我觉得有两个策略。一个策略就是比较。横轴,一样;纵轴,一样;每一年份的具体数量,条形统计图是用竖条,折线统计图使用点;接下来还有一个比较很关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数量是单独的.,而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的,这就是变化,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现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缓,变化不明显;折现**的,就是没有变化。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觉得学生必须要经历这种比较的过程,才会使他们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很清晰的认识。这个比较的过程还有一个价值和意义就是———让孩子在例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步绘制过程的必要性。比如,点是必须绘制清楚的,因为它表示的是具体的数量;绘制过点之后还要把点连起来,这样才能用折表现出变化。第二个策略就是让孩子到折线统计图中找到在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看折线统计图。比如在条形统计图中,1998年是占了3个格子的竖条。表示3万人;在折线统计图中,1998年是在第三个格子点一个点。还有一点,我觉得二者的区别在绘制方法上,观察背景,条形统计图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线统计图通常用坐标格作为背景。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人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通常都会利用坐标作为背景描点连线。也有不使用坐标的,但很少。

  看,简简单单的两幅图,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解读出这么多的教学价值呢。

  我觉得我的课堂就是缺乏这样的细致的学的过程。孩子必须塌下腰来学,课堂才有真实的感觉。我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假就在这里,双方都很客气,蜻蜓点水,礼仪性的对知识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没有对学习的知识做很深入的思考,这真要不得。拿过教材之后,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两幅图,但是,怎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细思量细琢磨细设计。上过这节课再读教材,在这两副主题图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这样几个教学价值————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制图的方法,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制图的方法做铺垫。

  2运用比较的策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运用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到条形统计图中呈现的信息的策略,学会读折线统计图。

  再者,为什么例一和例二要分开教学呢?我认为一体下来比较合适。因为例一孩子们只是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没有进行数据分析,也没有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的一部分也没有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些合理的数据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开了,就是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样运用分隔开了。

  二、读懂学生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用很没自信的声音在说:“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番话没头没尾,放着书中的例子不用却另起炉灶。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其实我是错过了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的很聪明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一位专家介绍,曾有老师上完课问过这个问题,他觉得条形和折线的许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么必要还学其他的呢?这就是离散量和连续量的刻画了。条形统计图一般都是刻画离散量,比如几年或几个月的数据对比。而折线统计图则更多的是刻画连续量,比如,一个人一天的体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数学学习的天赋,他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了这两种统计图的区别。孩子第一种举例说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两种离散量吗?孩子举例想说明的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组连续量吗?“离散量”、“连续量”,不必让学童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也许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班级里面七个小朋友的跳绳考试成绩;一个星期的温度的变化。让孩子考虑一下选择哪种统计方式比较合适。

  课堂瞬息万变,有时候囿于我们的本体知识的匮乏,真是很难在瞬间读懂孩子的想法,读出这些想法里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们可以关注,多问一问自己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三、读懂课堂

  今天的课堂,刘义恺一个人和全班小朋友“单挑”,当孩子们都在异口同声的认为折线统计图优于条形统计图时,当孩子们都在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时,刘益恺坚持认为,条形统计图也可以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呀。这里有一个思辩和交锋。很可惜,当时我没有让孩子们不仅辩,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说一说。这表现出我应对课堂偶发事件还缺乏教育机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开说一说,比如说,折线统计图怎么表示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的,这就是变化呀,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线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缓,变化不明显;折线**的,就是没有变化。那,条形统计图能不能表现变化?看,柱子的高矮,我们直观可见,这不就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变化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是谁取代谁,以及谁比谁在某一方面有优势的问题。是的,确实不是取代的问题。教参上为了说明折线统计图引入的必要性,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但是,数量的变化,因为条形统计图很直观,所以一样看得出来呀,从中我感觉,我的数学课还上得太假,当一个问题一个交锋真的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时候,我们肯不肯舍不舍得会不会让孩子去交锋?假如真的这样一交锋,孩子们对两种统计图的认识就更加深了,其实这是加深了知识之间横向的联系啊。这个课堂偶发事件使我掌握了一个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辩双方组织起来交锋。不要让孩子们只是坚持论点,更要紧的是拿出论据来。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6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条形统计图的最大特点是:

  它可以清晰地呈现不同类别中统计量的数量,不同的类别之间没有次序关系,即使改变不同类别在条形统计图中的次序,也不改变其本质。条形统计图适用于不同类别中统计量大小的比较。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晰呈现数量的多少,还清晰地表现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它关键在于描述时间或次序关系及统计量数量的变化情况,并用来预测。它的横轴通常是依时间或次序的先后排列的,若改变其顺序则往往会失去原来的意义。

  折线统计图适用于表示随着时间或次序逐渐变化的统计量。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

  一、从手势比划中引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能不能绘制成另外一种统计图。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比划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手势比划进行比较,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当然,从数学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20xx年参赛的队伍数可能会是多少?练习中预测陈东12岁时身高多少厘米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7

  《折线统计图》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非典资料引入“折线统计图”

  (二)、在探索中认识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通过重点认识点和线来了解折线统计图,并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练习中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练习部分,我设计的练习都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用处确实是很广,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8

  借用北师大版教材的“三个读懂”来做今天的教学反思。

  一、“读懂教材”

  初读教材,我认为这一节课有三个教学价值。另外,起初我觉得教材里的条形统计图不必让学童画出来。当时我想,一节课四十分钟,画条形统计图就要用到十分钟,多耽误时间,这节课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在作业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并不会画折线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设计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是一个旧知识,但是教材以条形统计图引入,兼具复习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两种统计图制横轴和纵轴的方法是一样的。教材这样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即便不画,书中有一个问题,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如果这个问题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比如,看横轴,我们知道了年份;看纵轴,我们知道了人数。把这个过程说一说,就加深了孩子对横轴和纵轴的理解。因为制图时制横轴和纵轴实在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读图它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是一个重点。孩子怎么能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呢?我觉得有两个策略。一个策略就是比较。横轴,一样;纵轴,一样;每一年份的具体数量,条形统计图是用竖条,折线统计图使用点;接下来还有一个比较很关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数量是单独的,而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的,这就是变化,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现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缓,变化不明显;折现**的,就是没有变化。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觉得学生必须要经历这种比较的过程,才会使他们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很清晰的认识。这个比较的过程还有一个价值和意义就是———让孩子在例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步绘制过程的必要性。比如,点是必须绘制清楚的,因为它表示的是具体的数量;绘制过点之后还要把点连起来,这样才能用折表现出变化。第二个策略就是让孩子到折线统计图中找到在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看折线统计图。比如在条形统计图中,1998年是占了3个格子的竖条。表示3万人;在折线统计图中,1998年是在第三个格子点一个点。还有一点,我觉得二者的区别在绘制方法上,观察背景,条形统计图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线统计图通常用坐标格作为背景。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人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通常都会利用坐标作为背景描点连线。也有不使用坐标的,但很少。

  看,简简单单的两幅图,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解读出这么多的教学价值呢。

  我觉得我的课堂就是缺乏这样的细致的学的过程。孩子必须塌下腰来学,课堂才有真实的感觉。我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假就在这里,双方都很客气,蜻蜓点水,礼仪性的对知识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没有对学习的知识做很深入的思考,这真要不得。拿过教材之后,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两幅图,但是,怎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细思量细琢磨细设计。上过这节课再读教材,在这两副主题图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这样几个教学价值————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制图的方法,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制图的方法做铺垫。

  2运用比较的策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运用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到条形统计图中呈现的信息的策略,学会读折线统计图。

  再者,为什么例一和例二要分开教学呢?我认为一体下来比较合适。因为例一孩子们只是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没有进行数据分析,也没有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的一部分也没有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些合理的数据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开了,就是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样运用分隔开了。

  二、读懂学生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用很没自信的.声音在说:“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番话没头没尾,放着书中的例子不用却另起炉灶。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其实我是错过了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的很聪明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一位专家介绍,曾有老师上完课问过这个问题,他觉得条形和折线的许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么必要还学其他的呢?这就是离散量和连续量的刻画了。条形统计图一般都是刻画离散量,比如几年或几个月的数据对比。而折线统计图则更多的是刻画连续量,比如,一个人一天的体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数学学习的天赋,他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了这两种统计图的区别。孩子第一种举例说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两种离散量吗?孩子举例想说明的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组连续量吗?“离散量”、“连续量”,不必让学童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也许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班级里面七个小朋友的跳绳考试成绩;一个星期的温度的变化。让孩子考虑一下选择哪种统计方式比较合适。

  课堂瞬息万变,有时候囿于我们的本体知识的匮乏,真是很难在瞬间读懂孩子的想法,读出这些想法里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们可以关注,多问一问自己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三、读懂课堂

  今天的课堂,刘义恺一个人和全班小朋友“单挑”,当孩子们都在异口同声的认为折线统计图优于条形统计图时,当孩子们都在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时,刘益恺坚持认为,条形统计图也可以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呀。这里有一个思辩和交锋。很可惜,当时我没有让孩子们不仅辩,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说一说。这表现出我应对课堂偶发事件还缺乏教育机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开说一说,比如说,折线统计图怎么表示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的,这就是变化呀,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线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缓,变化不明显;折线**的,就是没有变化。那,条形统计图能不能表现变化?看,柱子的高矮,我们直观可见,这不就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变化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是谁取代谁,以及谁比谁在某一方面有优势的问题。是的,确实不是取代的问题。教参上为了说明折线统计图引入的必要性,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但是,数量的变化,因为条形统计图很直观,所以一样看得出来呀,从中我感觉,我的数学课还上得太假,当一个问题一个交锋真的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时候,我们肯不肯舍不舍得会不会让孩子去交锋?假如真的这样一交锋,孩子们对两种统计图的认识就更加深了,其实这是加深了知识之间横向的联系啊。这个课堂偶发事件使我掌握了一个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辩双方组织起来交锋。不要让孩子们只是坚持论点,更要紧的是拿出论据来。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习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0

  统计教学是数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是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折线统计图》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统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对统计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画折线统计图,并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得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画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并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呢?围绕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凸显以下几点:

  一、注重迁移和对比

  有效落实学习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迁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迁移。比如,在导入阶段,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学习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二、注重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的,思维也是由浅如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了解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教学难点是能根据分析的需要,正确选择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能,将书本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内容,为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本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看线段升降的几种不同情况变化看出统计图的变化情况,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将升降中的5种不同情况突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折线越陡,变化越大”,突出了教学难点,化解了教学重点,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机渗透思想教育为了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业,必须让学生运用真实的材料,从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引入,再用孩子们熟悉的身高以及体温最后分析学习成绩的折线统计图,整节课采用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让孩子们经历统计活动,体会数学的价值,并从中有机的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当然,课堂是动态的,教师事先预设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的变化。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课堂掌控和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5篇(扩展6)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0篇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

  统计图是统计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终身受益,而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单式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某市中小学生几年来参观科技展的人数,经过课前调研发现,学生没有集体去过科技馆,对此不太感兴趣。如此看来,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全国刚刚放映完毕,自20xx年1月16日首映以来,首周末票房就突破3000万元,成为有史以来最“牛”的国产动画影片,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我就抓住这一点,把观看本片的近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作为素材,把工作人员统计的人数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呈现,进而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听到此话题,果然一下子便把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非常强烈。

  (二)注重在对比中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

  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环节,自认为较成功的一点是动画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又整体上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刚刚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本节课有必要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把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仔细观察说出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体会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最突出的特点是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练习中出示了三个统计表,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来判断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更合适呢?在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联系实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并在这样的对比中,更深刻地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并播放生活中的统计图,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有关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存在的不足:

  这节课在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环节上有些拖泥带水,以至于画法环节没有实施,只能挪到下一节课进行。在有些语言上还有待推敲。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

  第一课时先主要复习了一下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从统计表中能看出什么信息,学生会说可以看出某一年参加机器人大赛的队伍有多少支。然而做成条形统计图也可以看出某一年参加机器人大赛的队伍有多少支,并且还可以清楚的看出最多或最少等,这主要体现了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如果画成折线统计图又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自己发现,研究交流发言,其实学生说的非常好,能看出增减变化的趋势,从20xx到20xx*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总体呈上升趋势,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学生说的也很好。

  然后有练习做一做,记录的陈东0到10岁的身高变化的统计表,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学生做的非常好。老师又提问了有关陈东身高增长快慢的问题,学生也回答的非常好。以及预测11岁陈东的身高大家也预测的比较合理,说明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学生理解的还是很好的。接着做练习二十六的第一题的练习1,把1到6年级的喜欢看科普读物的人数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学生都画得很对,只有个别同学用钢笔作图,老师再次强调一定要用铅笔作图,错了便于修改。后面的问题学生回答的也很好。并且学生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也很好。接着的练习也都做的很好。

  总之,这节课学生学得还不错,自己动手画的也很多,老师能及时发现问题。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3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地预测和判断,并进行交流,注重在具体情景中对可能性的体验。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上,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作出简单的推测和判断。事实上,统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也很容易学会,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这些方面的目标不容易达到。所以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启发调动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回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然后由学生自己找到制作方法上不相同的地方,并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切实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不足:在课后的练习中,我认为还应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加强对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的了解,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4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我在课前的谈话利用学生熟悉的旅游景点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走进这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在探索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意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动态表象”,呈现过程,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和经历由条形统计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现知识迁移的过程。加之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旅游人数和不同时间同一地点旅游人数两组数据,带领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特点,激发学生读两种统计图的对比。

  3、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课标中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20xx年来陕西旅游人数的预测,练习中预测病人体温,天气情况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回顾反思,存在很多的不足:

  1、忽视很多小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渗透掉了。如:看到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疑问?用手势表示趋势使,除了上升趋势,还有下降趋势,水*趋势,波动趋势等,通过多种这些高低起伏的线段手势,更能让学生看出数量间整体的变化趋势。

  2、语言表达不精练,问题设计不精细,导致个别地方学生理解不透提问意图。

  3、教学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除了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分析外,在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突破不够。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5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参加跳绳比赛是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每个学生几乎都经历过,因此,用这个作为载体,并且是5个数据,学生无论是在数据呈现,还是制成单式的折线统计图和复式的折线统计图后,都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所以学生很感兴趣,这样就更容易发现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二、注意细节的处理:在学生意识到要把两张单式的直线统计图合并起来以后,我在课件上先出现了两条黑色的线,让学生来考虑有什么办法来区分这两条线,学生说出可以用颜色来区分,也可以用虚线和实线来区分,在说线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要注意图例的`说明。这样,在无意之中,就让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格式有了更精确的了解。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6

  一、“读懂教材”

  初读教材,我认为这一节课有三个教学价值。另外,起初我觉得教材里的条形统计图不必让学童画出来。当时我想,一节课四十分钟,画条形统计图就要用到十分钟,多耽误时间,这节课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在作业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并不会画折线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设计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是一个旧知识,但是教材以条形统计图引入,兼具复习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两种统计图制横轴和纵轴的方法是一样的。教材这样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即便不画,书中有一个问题,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如果这个问题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比如,看横轴,我们知道了年份;看纵轴,我们知道了人数。把这个过程说一说,就加深了孩子对横轴和纵轴的理解。因为制图时制横轴和纵轴实在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读图它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是一个重点。孩子怎么能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呢?我觉得有两个策略。一个策略就是比较。横轴,一样;纵轴,一样;每一年份的具体数量,条形统计图是用竖条,折线统计图使用点;接下来还有一个比较很关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数量是单独的,而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的,这就是变化,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现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缓,变化不明显;折现**的,就是没有变化。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觉得学生必须要经历这种比较的过程,才会使他们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很清晰的认识。这个比较的过程还有一个价值和意义就是———让孩子在例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步绘制过程的必要性。比如,点是必须绘制清楚的,因为它表示的是具体的数量;绘制过点之后还要把点连起来,这样才能用折表现出变化。第二个策略就是让孩子到折线统计图中找到在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看折线统计图。比如在条形统计图中,1998年是占了3个格子的竖条。表示3万人;在折线统计图中,1998年是在第三个格子点一个点。还有一点,我觉得二者的区别在绘制方法上,观察背景,条形统计图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线统计图通常用坐标格作为背景。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人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通常都会利用坐标作为背景描点连线。也有不使用坐标的,但很少。

  看,简简单单的两幅图,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解读出这么多的教学价值呢。

  我觉得我的课堂就是缺乏这样的细致的学的过程。孩子必须塌下腰来学,课堂才有真实的感觉。我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假就在这里,双方都很客气,蜻蜓点水,礼仪性的对知识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没有对学习的知识做很深入的思考,这真要不得。拿过教材之后,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两幅图,但是,怎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细思量细琢磨细设计。上过这节课再读教材,在这两副主题图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这样几个教学价值————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制图的方法,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制图的方法做铺垫。

  2运用比较的策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运用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到条形统计图中呈现的信息的策略,学会读折线统计图。

  再者,为什么例一和例二要分开教学呢?我认为一体下来比较合适。因为例一孩子们只是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没有进行数据分析,也没有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的一部分也没有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些合理的数据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开了,就是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样运用分隔开了。

  二、读懂学生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用很没自信的声音在说:“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番话没头没尾,放着书中的例子不用却另起炉灶。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其实我是错过了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的很聪明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一位专家介绍,曾有老师上完课问过这个问题,他觉得条形和折线的许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么必要还学其他的呢?这就是离散量和连续量的刻画了。条形统计图一般都是刻画离散量,比如几年或几个月的数据对比。而折线统计图则更多的是刻画连续量,比如,一个人一天的体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数学学习的天赋,他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了这两种统计图的区别。孩子第一种举例说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两种离散量吗?孩子举例想说明的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组连续量吗?“离散量”、“连续量”,不必让学童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也许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班级里面七个小朋友的跳绳考试成绩;一个星期的温度的变化。让孩子考虑一下选择哪种统计方式比较合适。

  课堂瞬息万变,有时候囿于我们的本体知识的匮乏,真是很难在瞬间读懂孩子的想法,读出这些想法里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们可以关注,多问一问自己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三、读懂课堂

  今天的课堂,刘义恺一个人和全班小朋友“单挑”,当孩子们都在异口同声的认为折线统计图优于条形统计图时,当孩子们都在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时,刘益恺坚持认为,条形统计图也可以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呀。这里有一个思辩和交锋。很可惜,当时我没有让孩子们不仅辩,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说一说。这表现出我应对课堂偶发事件还缺乏教育机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开说一说,比如说,折线统计图怎么表示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的,这就是变化呀,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线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缓,变化不明显;折线**的,就是没有变化。那,条形统计图能不能表现变化?看,柱子的高矮,我们直观可见,这不就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变化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是谁取代谁,以及谁比谁在某一方面有优势的问题。是的,确实不是取代的问题。教参上为了说明折线统计图引入的必要性,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但是,数量的变化,因为条形统计图很直观,所以一样看得出来呀,从中我感觉,我的数学课还上得太假,当一个问题一个交锋真的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时候,我们肯不肯舍不舍得会不会让孩子去交锋?假如真的这样一交锋,孩子们对两种统计图的认识就更加深了,其实这是加深了知识之间横向的联系啊。这个课堂偶发事件使我掌握了一个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辩双方组织起来交锋。不要让孩子们只是坚持论点,更要紧的是拿出论据来。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7

  一、“读懂教材”

  初读教材,我认为这一节课有三个教学价值。另外,起初我觉得教材里的条形统计图不必让学童画出来。当时我想,一节课四十分钟,画条形统计图就要用到十分钟,多耽误时间,这节课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在作业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并不会画折线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设计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是一个旧知识,但是教材以条形统计图引入,兼具复习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两种统计图制横轴和纵轴的方法是一样的。教材这样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即便不画,书中有一个问题,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如果这个问题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比如,看横轴,我们知道了年份;看纵轴,我们知道了人数。把这个过程说一说,就加深了孩子对横轴和纵轴的理解。因为制图时制横轴和纵轴实在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读图它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是一个重点。孩子怎么能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呢?我觉得有两个策略。一个策略就是比较。横轴,一样;纵轴,一样;每一年份的具体数量,条形统计图是用竖条,折线统计图使用点;接下来还有一个比较很关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数量是单独的,而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的,这就是变化,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现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缓,变化不明显;折现**的,就是没有变化。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觉得学生必须要经历这种比较的过程,才会使他们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很清晰的认识。这个比较的过程还有一个价值和意义就是———让孩子在例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步绘制过程的必要性。比如,点是必须绘制清楚的,因为它表示的是具体的数量;绘制过点之后还要把点连起来,这样才能用折表现出变化。第二个策略就是让孩子到折线统计图中找到在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看折线统计图。比如在条形统计图中,1998年是占了3个格子的竖条。表示3万人;在折线统计图中,1998年是在第三个格子点一个点。还有一点,我觉得二者的区别在绘制方法上,观察背景,条形统计图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线统计图通常用坐标格作为背景。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人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通常都会利用坐标作为背景描点连线。也有不使用坐标的,但很少。

  看,简简单单的两幅图,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解读出这么多的教学价值呢。

  我觉得我的课堂就是缺乏这样的细致的学的过程。孩子必须塌下腰来学,课堂才有真实的感觉。我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假就在这里,双方都很客气,蜻蜓点水,礼仪性的对知识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没有对学习的知识做很深入的思考,这真要不得。拿过教材之后,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两幅图,但是,怎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细思量细琢磨细设计。上过这节课再读教材,在这两副主题图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这样几个教学价值————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制图的方法,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制图的方法做铺垫。

  2、运用比较的策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运用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到条形统计图中呈现的信息的策略,学会读折线统计图。

  再者,为什么例一和例二要分开教学呢?我认为一体下来比较合适。因为例一孩子们只是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没有进行数据分析,也没有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的一部分也没有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些合理的数据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开了,就是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样运用分隔开了。

  二、读懂学生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用很没自信的声音在说:“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番话没头没尾,放着书中的例子不用却另起炉灶。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其实我是错过了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的很聪明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一位专家介绍,曾有老师上完课问过这个问题,他觉得条形和折线的许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么必要还学其他的呢?这就是离散量和连续量的刻画了。条形统计图一般都是刻画离散量,比如几年或几个月的数据对比。而折线统计图则更多的是刻画连续量,比如,一个人一天的体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数学学习的天赋,他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了这两种统计图的区别。孩子第一种举例说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两种离散量吗?孩子举例想说明的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组连续量吗?“离散量”、“连续量”,不必让学童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也许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班级里面七个小朋友的跳绳考试成绩;一个星期的温度的变化。让孩子考虑一下选择哪种统计方式比较合适。

  课堂瞬息万变,有时候囿于我们的本体知识的匮乏,真是很难在瞬间读懂孩子的想法,读出这些想法里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们可以关注,多问一问自己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三、读懂课堂

  今天的课堂,刘义恺一个人和全班小朋友“单挑”,当孩子们都在异口同声的认为折线统计图优于条形统计图时,当孩子们都在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时,刘益恺坚持认为,条形统计图也可以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呀。这里有一个思辩和交锋。很可惜,当时我没有让孩子们不仅辩,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说一说。这表现出我应对课堂偶发事件还缺乏教育机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开说一说,比如说,折线统计图怎么表示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的,这就是变化呀,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线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缓,变化不明显;折线**的,就是没有变化。那,条形统计图能不能表现变化?看,柱子的高矮,我们直观可见,这不就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变化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是谁取代谁,以及谁比谁在某一方面有优势的问题。是的,确实不是取代的问题。教参上为了说明折线统计图引入的必要性,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但是,数量的变化,因为条形统计图很直观,所以一样看得出来呀,从中我感觉,我的数学课还上得太假,当一个问题一个交锋真的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时候,我们肯不肯舍不舍得会不会让孩子去交锋?假如真的这样一交锋,孩子们对两种统计图的认识就更加深了,其实这是加深了知识之间横向的联系啊。这个课堂偶发事件使我掌握了一个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辩双方组织起来交锋。不要让孩子们只是坚持论点,更要紧的是拿出论据来。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基本上

  做到了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较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改进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探究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点”表示的意义和“线”的陡缓变化趋势,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较好的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通过动态演示画图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明确画图步骤,还掌握了画图的正确方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给予,而是引导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在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比较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研究目标: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分别表示什么?接着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观察和思维的碰撞中发现了特点、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使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3.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

  著名教师张齐华老师说过:“我们需要的是孩子的思考”。因此,在本节课中做了几个努力: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工作人员根据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而不制成条形统计图呢?”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有什么作用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对统计图背后蕴含信息的思考,从而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统计表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引发了学生对两种统计图特点的反思,体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背景来选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中感受统计的价值。

  《课程标准》中强*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统计活动中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中,选择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参加*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心电图、股票走势图、汽车销售情况、沙尘暴天气变化情况、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男性*均身高变化情况、芳芳一次生病期间的体温记录,以及让学生根据“四一班第一小组1分钟跳绳统计表”和“王芳6次1分钟跳绳统计表”中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等等,这些事例的呈现,充分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学生兴趣盎然,既感到亲切自然,又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一些不足:学生表达能力有差异,个别学生心里明白,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需要老师的不断地提醒;绘图时仍有学生忘记标数据,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同时也在思考一些问题:如何更好的利用白板系统服务教学、是不是能充分放手,直接给出课题,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的目标,但这样做会不会跑偏?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这些都有待尝试!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9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也曾学习过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因为统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的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较复杂的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统计观念,我在教统计这一单元时是这样进行处理教材的: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青岛、昆明两城市月*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提问: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学生发现问题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心理需求。由此我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的答案:7月份两城市的月*均降水量最接近,4月份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二、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2)看图说说这两城市月那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岛市月*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3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3至5月上升*缓,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4月呈现*缓下降趋势,4月开始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青岛、昆明两城市的月*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青岛市只有一个“峰”,而昆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瘟是怎么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又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3)从统计图中看出20xx年4月4—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4)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呢?为什么?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学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0

  一、本节课较为满意的方面:

  1、关注每位学生,捕捉课堂资源

  为了形成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需要从原来封闭的控制式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换,开放的教学核心是对教学中“人”的极大关注。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后,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敏感。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计图画的居中。

  2、沟通两个世界,延伸学生思维

  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统计的教育价值。我让学生走进生活,把生活中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事先让每个学生去收集资料,制作成一张统计表。学生收集的内容是丰富的,有的走进花店,统计了花的出售情况;有的统计了自己的身高、体重,有的统计了家里的水、电、煤的使用情况,有的借助父母的力量统计了一种商品的销售情况:比如手机、苹果等。通过调查,让学生学会对数据的分析、判断,并能制成图表。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并能把学到的新知识加以运用,通过图表反映收集到的数据,从中获取信息,并做初步的分析。比如:有的学生通过调查花店的销售情况,对花店的老板提出自己的建议;有的学生通过调查自己的身高,预测出自己一、二年后的身高大概是多少。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统计的教育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预测的能力。

  二、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和重建:

  1、提高捕捉样本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5篇(扩展7)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10篇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以体育方面的素材为例,通过第x~x届亚运会*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进而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数据的过程,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教学难点是: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教学理念

  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合理整合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把枯橾单调的教学内容教活;

  2、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堂上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老师的引导、揭示为辅,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人人都来积极学习有用的数学。

  关于教学过程,我打算根据小学数学“探究式”四环节新授课教学策略进行。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从本届亚运会奖牌切入,辅以激动人心的图片介绍,激发学生对亚运会的关切,感受祖国的强大,话锋一转再出示9—14届亚运会*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在历届亚运会中,你用什么方法才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我们国家取得成绩的发展变化情况呢?你能很快比较出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吗?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打算分为3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个步骤: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先课件出示*韩国单式折线统计图,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放到一起,再提出疑问:你能很快看出两个国家那一届金牌数最接近,那一届金牌数相差最多吗?由于强调的很快,学生观察并产生认知矛盾:即不能很快地比较出两个国家历届奥运会金牌数最接近或相差最多。意识到在以前学习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想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利用更好的方法,把两幅图合并成一幅图,那么合并成的统计图应该叫什么统计图呢?我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接着,我出示两国金牌量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条折线,自主探索解决方法,教师因势利导指导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日常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的需要越来越少。新课标从实际出发,降低了对学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要求,只让学生在已经确定了纵轴、横轴并画好格线的图中画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的数据,这样既突出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又能使学生更加关注统计的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统计方法。因此,我先出示画好的格线,并启发学生思考:是先把表示两个国家金牌的数据点都描出来以后再连线好,还是先把其中一个国家的金牌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再把第二个国家金牌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好?为什么?再将复式折线统计图合并过程用课件演示给学生看,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打下伏笔,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标题的变化、日期的填写、图例的位置及表示不同城市的线型:一条用实线,一条用虚线,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线来表

  然后指导学生完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其中韩国的金牌折线图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让学生看着自己制作的统计图小有成就感,再带着兴趣去充分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点。让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最后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3个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打算积极要参与到交流中去,随时“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

  第一个问题,抓住复式和单式折线统计图最基本的区别,让学生明白图中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的是哪一组数据,认识图例;第二个问题突出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统计图,从中寻找其他的信息,进一步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充分分析、思考、发言,感受民族的进步,体验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关于习题的设计,我分了两大类型:基本练习和综合应用。充分体现了练习题设计的目的性和现实性。例如通过分析李欣和刘云两名同学10天里进行1分钟跳绳训练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地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同时学习分析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再结合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给出AA、B两种品牌彩电的销售量统计表,让学生据此画出折线统计图,通过分析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比统计表更直观、更便于比较的特点,并尝试解决一些问题,体会统计的实际意义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作出准确推测,提出合理建议,使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提出:通过今天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这一问题,让学生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以奥运总结,呼唤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完成本课情感目标。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尝试和谐的教学环境,师生的和谐,生生的和谐,以及课堂中动静的和谐。学生在四人小组或同桌交流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些时间,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去进行交流、讨论,避免为了形式而讨论,真正的提高小组或同桌合作的效率。不过,这也是尝试而已,在实际教学当中肯定很多的不足,请各位专家、老师多多指教。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是在和学生共同制作和交流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择要而记的,内容虽少,却重点突出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及作用。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2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能够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景。本课资料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经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本事。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此刻的知识水*。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齐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简便,高效的学习氛围。异常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经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资料,

  在激趣导入部分:经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的金牌数量。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

  先经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比较,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不一样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最终,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资料: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资料,从而来选择哪一个资料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3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认识折线统计图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引入的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它不仅丰富了统计的内容,还为今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学习作好知识贮备;通过正确地认读分析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

  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实践操作法

  演示引导法

  观察对比法

  合作交流法

  拓展练习法

  传统教学方式内容单一、知识“死板”、以老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生生交流少、课容量少效率低;而在信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死板”的知识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运功”起来,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容量方面更是超出传统课堂的几倍,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利用多媒体,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复习旧知

  情境导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用简单的问句——你想知道老师在忙什么吗?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时候老师出示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到的东营市交通工具的数据(这在以前是办不到的),进一步让学生整理并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在学生展示时,进行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温故旧知的同时深化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为下面的对比教学做下铺垫。

  学习新知

  在传统的课堂中死板的统计图不可能将统计图的特点一一直观、清晰、形象的展示出来,不易于学生发现和掌握,为此我借助多媒体,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这一优势,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图过程,更能突出图形的特点,为观察对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效地烘托学习的气氛。

  通过多媒体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和学生的复述,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清楚的知道了它是由点、线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图形形状的特点,给该图起个形象的名字,同时板书课题,加深对它的认识。为更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我设计了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对比这一环节,在这里受学生学习经验和认知水*的差异,学生观察到的,表现出不全面性,这正好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各抒己见,有效总结,形成较为完整的结论。

  在小组合作前:我向他们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建议:

  1、每位同学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请一位同学担当记录员,记录本组同学的意见,避免重复性叙述。这样即没有破坏合作交流的形式,又对学生的活动作了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合作中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成果,而不是流于热闹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小组的成果,虽书写不够工整,但却看到了学生智慧的结晶。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

  在练习的选取上,舍弃课本提供的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关于东营市的各项统计资料,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资源就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事物,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家园——东营,感受到东营的发展变化。

  第一题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折线的起伏,反应数量增减的变化,完善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第二题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统计图的整体变化预测出今后气温变化的可能性,是升高?还是下降?哪种可能性大,渗透概率论的知识;并分析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结合北京2008奥运会这一举国大事,进行环保教育。接下来是

  东营市20xx~20xx年公共绿地面积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废水排放量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耕地面积统计图

  都是围绕着东营的环境变化和基础建设开展的。

  拓展练习

  总结新知,收获体验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①折线统计图有何特点?与前面所学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画龙点睛的问题,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的内容。

  ②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让学生回忆本节课除了数学知识外,还积累了哪些新的学习经验,有了怎样的体会?这样不仅重视了对数学知识的总结,还注意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布置作业:

  本节课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安排作业时,我考虑到不仅要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还要能巩固新知识点,又要为下一步的画图,做一个预习,因此设计了这一作业,可为一举三得。

  板书设计

  在学生起名后,板书课题;在小组代表总结后,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4

  《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是四年级下册中的资料。这一课时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掌握其特点,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听了柳教师的课,我感受到了他的很多亮点所在: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简便的学习。柳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先出示学生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观察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心,为下头学习折线统计图打下基础,再由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用手比划数量的变化,从而引出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让学生用手比划踢毽子的数量变化,这个环节,十分巧妙地让学生初步体会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转化过程直观、自然;另一方面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本事的培养和发展。因为学生有必须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所以柳教师就让学生尝试画折线统计图,很多学生都会画,在学生画的统计图上再进一步学习如何画统计图,这样印象更加深刻,并且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柳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异常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我的身边。从出示学生跳绳数量到*体育代表团的金牌数,再到病人的体温变化情景,都富有现实的意义,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进取的情感。这样不仅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关注统计的数学价值。

  新课标指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使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的层面有不一样的发展。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柳教师将理解数据的合理性,根据统计数据做出正确的确定也是作为重点。比如在了解和分析了2个同学的一周踢毽子情景,让学生根据跳绳数量的多少选择让哪个同学去参加比赛。事实证明学生能够根据生活实际,结合自我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合理选择,学生拥有了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广阔空间。

  四、练习设计多样

  本堂课的练习设计

  此外,对以下几点我们有着自我的看法:

  1、在导入部分对统计表的分析中,教师就问学生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导向性太强,虽然学生在对统计表的观察中不易想到这点,但可经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中与统计表做比较得出结论。教师不宜操之过急,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2、在教学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三元实小联合体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将想想做做第二题作为例题来讲,随后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独立完成统计图,这点可能对学生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因为在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要求学生制作统计图时都先供给了网格,并且横轴和纵轴也已经做了必要的标注,学生所要做的只是根据数据确定相应点的位置,并连线。这是研究到学生学习是为了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统计观念;况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用纯手工的方式来制图越来越少。所以适当减少构图,画横竖线等繁琐的操作,而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画折线这一关键环节,就可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统计过程,进而掌握统计方法。

  修改提议:

  1、在导入中能够同时出现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我进行比较,发现各自特点,比较异同,教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充分体现独立分析问题的本事。

  2、在巩固中,能够让学生先思考完成本题需要画一些什么,标注一些什么,然后发给学生一张操作纸,供给网格,纵轴横轴做好必要的标注。或者能够在标注上空出一两个让学生填空。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型是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认识折线统计图》。

  本课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中对统计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这是我将采用的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引入素材单一,以书本引例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了有关东营市小型汽车拥有量的数据,将它作为导入素材,不仅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还能增加学生对东营市发展变化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统计图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这又是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将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励他下面的学习。

  二、通过对旧知的的复习,我们进入了下一环节:新知的学习。

  有数据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死板”,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使学生丧失了83%的知识来源,因此,在这里我将“不动”的折线统计图,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它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突出折线统计图的构成——点线及连线的起伏,为难点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比教学,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小组讨论的结果,由组长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给大家,并给予解说,利用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学生展现自我和小组智慧的机会;从学生的讨论总结内容看,基本上找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见,课件演示的作用明显。

  三、接下来进入第3环节:寻找新知,运用新知。

  在这里更加突出了多媒体的强大作用,我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制成课件,当学生举例时,一一呈现出来,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运用新知部分,我利用网络搜集到了5项关于东营市的环境及基础建设方面的数据,制成了折线统计图,融入到课件中,利用贴近自己生活的、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利用各种不同的统计图资料,有针对性的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多方面、不同角度的训练突破第二难点。发挥多媒体环境下内容丰富、容量大的特点。

  如第一题主要练习折线的起伏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

  第二题通过气温的整体变化趋势的分析预计将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合理推测能力,并结合下面三道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总之,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具体化,更加易于接受、理解;丰富的内容、高容量的练习更能让学生迅速的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实物投影仪的应用,更为师生、生生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和*台,让学生在交流和展示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板书的“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数学知识的内容体现在学生面前。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6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仔细观察。

  (投影课本中的主题图及统计表)

  师:预测一下,咱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生:可能与统计有关。

  师:为什么这样说呀?

  生:屏幕上有一张表格,还有两位同学在统计气温。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吗?

  师: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统计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统计)

  二、冲突激疑,自主构建

  1、引发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汇报

  师:观察得都挺仔细的,那你会解决这道问题吗?(出示问题:在靠近的两个时刻里,气温升得最快的是( )时到( )时,降得最快是( )时到( )时。)

  生思考片刻后汇报。

  生:我认为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到11时,降得最快是17时到19时。

  师: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呀?

  生1:因为7时到9时上升了4℃,16-12=4℃,9时到11时上升了6℃,22-16=6℃,11时到13时上升了2℃,24-22=2℃,所以9时到11时气温上升得最快。

  生2:15-9=6℃,所以17时到19时气温下降得最快。

  师:大家都是用什么方法得以答案的呢?

  生:是用减法计算出来的。

  师:假如不计算,我们能直接看出问题的结果吗?

  生:不能!

  师:确实如同学们所说,不能直接看出,必须通过计算的方法。

  板书: 计算

  不能直接看出

  2、激疑

  师:同学们,学习数学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要有新的思考。比如还是这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不通过计算的方法,有办法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

  等待片刻后,生汇报:做成统计图,画正字的方法,做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等。

  师板书:统计图

  师:看来,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究竟用什么方法好呢,我们来向书本请教。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学第94页。

  学生自学。

  3、构建

  师:合上课本,咱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本中给我们绘制了一张--?

  生: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好,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看看这张统计图是怎么形成的?

  电脑按图的名称、日期、横轴、纵轴、网格线、点线等部分动态显示折线统计图形成的过程,师辅助语言适时解释。

  师:仔细观察,刚才这两个问题(投影)不计算你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吗?(再度出示问题: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呢?)

  生思考。

  师: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1:我发现9时到11的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

  生2:我认为9时到11时的线段最长。

  师:其他同学的感受呢?

  生:这条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也最长,也可以说最陡。

  (板书:陡)。

  师:线段上升得越陡表示上升最--?

  生:快。

  师:同样,下降得越陡表示降得最?

  生:快。

  师点击,陡的线段闪烁。

  板书:陡--快

  师:哦,反过来说,那*缓说明上升得比较?

  生:慢。

  师:下降得*缓也说明降得比较?

  生:慢。板书:*--慢

  4、促思

  师:同学们,思考再深入一点,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生:折线统计图它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行,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能准确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板书:变化情况

  5、沟通

  师: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生交流。

  (投影生活中见到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师:现在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话想说?

  生:……

  三、多层应用,体会特征

  第一层次:操作应用(完成课本95页"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了解了它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一起来绘制一张折线统计图,好吗?(出示作业纸)

  生独立完成之后,师相机请3名同学到台上展示。

  师在展示的过程中,请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点准,线直,写上日期和数据。(师相机板书)

  师:这儿有一张完整的统计图,一起来看(点击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

  第二层次:选择深化

  师:同学们,想继续研究下去吗?这里有三个折线统计图。(出示南极等三地同一天早、中、晚三个时刻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师:这三幅折线统计图分别描述的哪些地方呢?请认真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生:图(1)应该是南极。

  师:你能结合统计图中的数据说得更具体些吗?

  生:统计图里早上6时是零下22℃,中午是零下17℃,晚上是零下29℃。肯定很冷。南京和吐鲁番不是这样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零下的?

  生:图上写的-22、-17、-29都是负数,所以是零下。

  师:那图(2)呢?

  生:图(2)是吐鲁番。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因为吐鲁番的奇观是"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说明早上和晚上很冷,中午很热,所以是吐鲁番。

  生:说明早晚温差很大。

  师:温差很大是什么意思?

  生:一天中气温从早上的13℃升到中午的36℃,又从中午的36℃降到晚上的8℃,变化太大。

  师:其实这是折线统计图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它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师:既然图(1)、图(2)分别说的是南极、吐鲁番。那图(3)就是南京了。你能联系南京气候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吗?

  生:南京的气候热的时候多,从图中可以看出:早上26℃、中午31℃、晚上25℃,气温都很高。

  小结: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层次:辨析升华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2 题中的统计表。

  师: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作业纸上完成统计图。(作业纸上的统计图对课本中的折线统计图作了修改)

  学生在作业纸上绘图。

  师:(投影图1)这是同学们绘制的作品,请仔细、认真地观察这张图,你们有没有话想说?

  生:有点不好看。

  生:整个折线的位置居上,不美观。

  生:不便于进行数据分析。

  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吗?那怎么办呢?大家想想办法。

  生:我们可以把下面的多余的部分去掉。

  生:把多余的地方删掉。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去掉"、"删掉"显然是不合理的,怎样表达既科学又合理呢?

  生:可以用"隐藏", 把0至100的网格线隐藏起来。

  生:还可以用"折叠".

  师:"隐藏" 、"折叠",多好的词!我们请电脑来帮忙,好吗?(多媒体动态演示图1变成图2的过程。)

  生齐:耶!

  师:图中哪里表示隐藏或折叠呢?

  生:图中歪歪扭扭的部分。

  生:图中弯弯曲曲的部分。

  师:是这样吗?(多媒体闪烁表示省略部分的折线)

  师:再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图,面对图2,你还有没有话想说?

  生:现在还不是很完美。

  生:现在虽然多余的部分去掉了,但图中表示数据的折线没有变,还是不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变化状况。

  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吗?那还要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每一格的间距拉大,也可以看清楚它的变化情况

  师:是这样吗?(多媒体再次演示图2变成图3的过程)

  师:现在你能从统计图里清楚地知道什么?

  生交流。

  第四层次;沟通延展

  师:看得出,大家研究的气氛更浓了,老师很想和同学们对今天的内容作进一步的研究。

  请看:小明学了折线统计图后觉得它的优点特别明显,就到商场做了个调查,并绘制了一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这张折线统计图合理吗?

  生自由地观察。

  师:你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折线统计图是表示一种数量数据的变化,而这张统计图里有四种数量。

  生:我觉得把电视机与洗衣机连起来没有道理,同样,把冰箱与空调连起来也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不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师:那可以怎么办呢?

  生:用条形统计图。

  师:是这样的吗?

  多媒体演示由线扩展到面,再形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师:同学们,做了这道题,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

  --

  生:何时用折线统计图,何时用条形统计图?

  师:对,这个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来研究,好吗?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7

  一、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习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并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4、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归纳复式统计图

  的特点。

  3.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并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的分析和推测。

  三、教学设计:

  (一)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1、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同桌每人选一个绘制折线统计图。

  2、校对反馈,教师补充制图过程中遗漏和注意的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折线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1、第一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一环节让学生感知是为了方便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个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2、认识图例。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分成了这样的几个步骤完成。(1)让学生感知图例的必要性,没有图例我们就不能清楚的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每一条折线所表示的含义。(2)使学生了解常用的图例有几种。(3)使学生知道图例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3、第二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其实是本堂课新授的知识点,我这一环节的安排意图有2点。(1)是要求学生能正确、规范的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是可以照顾班里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会照顾到我。)

  4、读图和揭题。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这一过程中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如果我把数据去掉了,你是看什么得出来的?(我的想法是,用数据来分析、推测将会出现的情况,我觉得仍旧停留在数据上,没有真正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四、 练习设计:

  1、 今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那我们的*队能夺得多少枚金牌呢?老师出示第25届~28届奥运会*和美国获得金牌情况统计图)同学们观察统计图,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了*队的金牌数量呈上升趋势,而美国的金牌数量却在不断减少)

  那你能预测北京奥运会上*队的表现吗?

  你们还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指导完成“做一做”:

  通过分析李欣和刘云两名同学10天里进行1分钟跳绳训练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同时分析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进一步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

  3.课外拓展练习,升华统计方法 。

  统计我们学校五一期间各年级男、女生参加旅游的人数,制成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写一篇数学日记,谈谈活动体会。

  五、评析: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我是这样处理的,以学生感兴趣的亚运会比赛引入并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证明这样处理真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韩国在9-14届亚运会上获金牌的情况,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个问题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对比着看较烦,有没有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再一次经历制作过程”时,让学生根据图上信息进行大胆预测:我国第29届奥运会将获得多少枚金牌?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五、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内容,

  1、在激趣导入部分:通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2、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的金牌数量。

  3、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先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从不同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5、最后,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内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征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本单元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如身高的变化、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变化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教材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通过分析《课标》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折线统计图这部分重在:理解、应用,制作统计图不是学习重点。

  3、教材对比

  冀教版教材此部分内容出现在五年级下册,比较两种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

  第一,两种版本教材都是利用知识迁移,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体现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第二,冀教版教材的折线统计图中用红颜色重度标识了“点”,在尝试画折线统计图时先将“点”标好,让学生补充。这样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

  第三,冀教版教材中本单元还涉及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开始接触“统计”内容,学习了根据分类结果得到的简单统计表和“以1当一”的简单条形统计图,在二年级上下册分别学习了“以1当二”、“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到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因此在学习本单元“折线统计图”之前对条形统计图已经学习了很多内容,包括画条形统计图,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问题等等,所以学习本单元知识,就从条形统计图迁移过来。

  另外“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例如新闻之中,有的学生可能有所认识,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有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

  本单元知识还是五年级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因此需要学生们充分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学习困难点预设:

  (1).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总结要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产生,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特点。

  (2).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好?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

  我的思考

  本节课我将尝试将本单元两个课时内容(例1、例2)进行整合,在本节课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预测;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在后续课中,我将安排统计图的选择(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选择)和对折线统计图的继续理解与应用。

  三、确定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能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能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

  4学生能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较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难点预设

  学习重点: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理解折线统计图反应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能补充完整折线统计图。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出示过去一周兴隆天气预报的图片。

  谈话引入:同学们,这是老师从网上找到的过去一周内我们兴隆每天的天气情况的一组图片,从中你看懂了什么?

  教师将这些最高气温放大,让学生感受这么多的信息中要找到最高气温有些困难,然后谈话引出:你能给老师想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展示的更直观、清晰一些吗?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景——“气温的变化”,目的是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数学学习与生活很贴近,生活中能用到数学。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一:出示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观察,提问:还记得条形统计图吗?回答问题:①如何读数的呢?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为迁移到折线统计图做准备。

  活动二:出示折线统计图,有同学认识这个统计图吗?(引出本课课题)

  再出示刚才的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对比两个统计图,思考一下: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与“已有知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习情况预设】

  相同点:都能表示某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读数方法:

  教师要追问:①如何读数的呢?

  先看表示日期的横向上的线,找到具体的日期,再看这个日期“条”或“线”上的读数,就读出温度。

  如果“条”或“线”上没有读数,要用直尺读表示温度的竖着的线上数。

  追问: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

  追问: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例如:5月5日气温是多少?怎么读?

  例如:5月3日是21℃。

  最高气温是29℃,有两天,分别是5月5日和5月8日。

  不同点:

  形状不同:条条的和折线形的

  日期表示方法不同:一段和一点

  折线统计图的“线”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

  “向上的”也不都一样,有的“陡”,有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比划一下。

  教师要追问:“陡”跟“*”有什么区别呢?

  “陡”表示:温度上升的快;“*”表示温度变化不大。

  课件中隐去温度的读数,让学生用“陡”与“*”来判断温度变化的快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表达,适时利用课堂上生成资源,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活动三: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做法

  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做法,让学生思考:做折线统计图时关键的几步是什么?

  描点与连线

  让学生尝试描点:一名同学演示,大家评价。

  先找到日期,再用直尺找到温度。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作图的方法,并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解决容易出错之处。

  活动四:完成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陈东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陈东身高115厘米时几岁?

  3、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多少?

  110厘米

  方法一:(115-108)÷2=3.5

  108+3.5=111.5

  方法二:画线

  先画竖线(年龄)

  再画横线(身高)

  大约11.5

  4、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150厘米 左右

  5、你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

  其他数学问题:围绕图中的数学信息即可。

  例如:10岁比9岁高了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在连点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学生初步经历折线统计图的做法,同时通过问题5“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来让学生达到《课标》中“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的学习目标。

  第三环节:达标测评

  独立完成练习十九中的第4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效果

  教师出示答案,反馈学习效果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出示知识树

  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我们在小学学习统计知识的一部分,回想一下我们小学阶段: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统计表和“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二年级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和“以一当二”、“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今天又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将来我们在五年将讲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六年级学习扇形统计图。这些统计图和统计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作用,老师给同学们留一项作业: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又到了统计图或统计表,比如电视的新闻等等,看看这次统计图你会不会画。

  五、课后反思

  1、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找准知识迁移点,让学生在跟已有知识对比过程中,形成对新知的建模过程。

  2、引导学生尝试、交流使学生亲历折线统计图的建构过程,从而更深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关注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10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内容,

  在激趣导入部分:通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的金牌数量。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

  先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不同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最后,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内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推荐访问:折线 公开 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五篇 折线统计图公开课教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