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绿》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3-01-14 16:35:09 来源:网友投稿

艾青《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教学重点  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艾青《绿》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艾青《绿》教学设计3篇

艾青《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教学重点

  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主要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绿》,写于1924年。朱自清在浙江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绿》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篇。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社会的前途,刻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在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只是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三、合作学习

  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远景)。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视(近景);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联想);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3、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依次写了哪几处景致)?

  作者由远而近写了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并重点描写了梅雨瀑的绿。

  四、问题探究

  1、在三个观察点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哪个观察点所见景致的?

  潭边

  2、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感受是什么?

  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不仅交代了梅雨潭的绿的成因,还衬托梅雨瀑的美,又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4、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拟人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对比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联想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总结: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联想等手法,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5、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

  文章从比喻、拟人到对比、衬托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6、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了,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可能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本文,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笔:运用学到的写景手法,也写一种身边的颜色。如:晚霞的红、秋叶的黄、天空的蓝……

艾青《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文中运用精妙的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朗诵《春》里的语段,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朱自清常识,从“导游”这一角色切入,引出课题《绿》。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完成达哪些任务呢?(屏幕显示目标)请同学读,加深印象。

  三、初读课文,梳理思路。

  生默读课文。要求:

  1、标识生字难词,结合注释理解、掌握,注释中没有的随时询问;

  2、注意开头结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过渡句。

  学生完成后,老师结合学生询问补充生字难词。师生共同梳理课文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赏景悟情。

  重点朗读第三段,欣赏令作者惊诧的绿、体会作者对绿的深情。

  1、老师对朗读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2、深情朗读后,你感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绿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绿,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然后请该生朗读,师生对朗读情况点评,对于朗读不到位的要有示范。

  3、梅雨潭的景观很多,也都很美,作者为什么最爱梅雨潭的绿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绿》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尤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去欣赏、品味。

  1、老师对赏析方法作指导并示范。

  2、同桌合作,挑出你们喜欢的句子,写出喜欢的理由,然后反复朗读直到会背。

  3、课堂展示,师生点评。

  六、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1、回顾这节课,反思收获,提出疑惑。

  2、老师总结: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了。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大家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外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八、板书设计。

  瀑布、亭子等——衬托写、赞——比喻、排比、拟人、对比、想象等。

艾青《绿》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 握课文入手,教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给学生进入文本

  (二)阅读分析课文 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 的作用,交给解绿。 读、理解文本的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体会、感受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 作者对美的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 表现,学会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感受文学作品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 所描绘的美。

  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

  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 引导体会美的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 表现手法。

  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我若能我若能。表现了梅雨潭的绿有灵性。

  8、问:作者笔下的绿和瀑你觉得哪一个更美?为引导讨论,激什么? 发审美感受,培

  明确:绿比瀑更美。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写绿 养正确审美能力。运用了加倍描写的艺术手法,从多侧面多角度具体细致地描绘了

  绿的种种特点:从视觉的角度,从潭水的面积形状写它像荷叶; 引导体会从语从绿波写它像裙幅;又从触觉的角度,从水的亮度写它像明油、 言文字中感受

  像蛋清;再从感受的角度,写潭水的洁净像碧玉;然后又多方比 美的方法,从而较,广泛联想,经过这样的描摹、渲染,一泓潭水便在作者笔下 学会审美。立体化地呈现于人们的眼前。而写梅雨瀑,虽然也十分逼真传神,但都角度较单一,只是从视觉的角度写了亭的姿态,写了瀑布的远景和近景,就是写水花,也仅是写它的色泽、形状和活泼可爱的灵性。所以,在梅雨潭的绿面前,便只能屈居于衬托地位,也就无怪乎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二是作者以跳动于字里行间的深情在感染着我们。段首以招引和追捉两词, 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心旌摇荡的激情。招引是客观物象影响于游览者,追捉则是游览者倾注感情于客观物象。正因为如此,揪、攀、探身、鞠躬诸词,以及一连串短句,便是追捉的具体表现。所以,即使瀑布在襟袖之间撞击飞溅,作者也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只随着潭水而摇荡心醉深酣而不能自持,不禁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然而,这只是一个妄想。那么,描摹她呢?同样是一个妄想,可爱的,我将什么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赞颂之情夺口而出,称呼而由她变为你,神往、陶醉、倾而生的百般珍爱之情则倾泻而出,想裁为带、挹为眼,最后还是舍不得,情不自禁地拍着抚摩着你,掬你入口,至此,作者的感情在与景物描写的交融中已抒发到了极致,而读者的感情也被这如画的美景和浓烈的诗情激发到了极致,于,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成了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心声。而正是在这里,作者一方面完成了一个热情奔放、追求光明的自我形象的塑造,突出了爱绿的主旨;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文章结

  构的精巧:

  (1)开头与结尾重章叠唱,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2)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惊诧的美。

  (三)总结

  1、1、问: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明确:绿色是一种象征生命的颜色。本文作于北伐战争的酝酿时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学生再读课文。

  (四)作业练习

  1、画出课文所有的比喻句并标上序号,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在充分感受美

  2、仿照第三段的写法,运用比喻、比较、拟人等手法描写你熟 的基础上,激悉的一种景色。发创造美。

  反思: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也有赖于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形成,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从的语言到所描写的景物都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为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具体感受文章精美的语言,进而领略文章的美,引领学生走进审美之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感情,学会感受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在教学思路上,就把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比较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对梅雨瀑和梅雨潭的比较中,充分感受梅雨潭美之所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梅雨瀑和梅雨潭之间的过渡句为切入点,有此带入对两者的比较,使教学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一种审美境界,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依据感觉、感知和感悟逐层递进的过程为教学的程序。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品读,让学生在全文的阅读中获得美的感觉,从对第三段的精读中获得美的感知,通过教师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中,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进而获得美的感悟。

  但是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显得过多,而学生的主体活动不足,学生的主动探求研究学习的时空不够。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艾青 艾青《绿》教学设计3篇 艾青《绿》教学设计1 艾青《绿》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