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篇(2023年)

时间:2023-01-17 19:55:13 来源:网友投稿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dūn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篇(2023年)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ūn 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 xiā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 xiǎn,不读 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 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 xiǎ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爱莲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 xiā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 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

  (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

  (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pián(板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

  (学生举手。)

  生(15):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

  (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2

  一、导入

  (生背《〈论语〉十则》。)

  师:刚才你们《〈论语〉十则》背得真不错!看来语文学得很扎实,老师对大家的表现充满期待。你们会表现得非常精彩的,是吗?

  生(齐):是。

  师:太棒了!老师来考考你们,刚才你们背的《〈论语〉十则》记录的是谁的言行啊?

  生(齐):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

  师:对。孔子是诸子百家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生(齐):儒家。

  师:没错,儒家思想可以说是*文化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在他之后,*历史上还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名篇《爱莲说》,其作者周敦颐也是其中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在儒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爱莲说》,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粹。

  二、读题提问

  (屏显课题。)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爱莲说》,周敦颐。

  师:“敦”是敦厚老实的“敦”,其实周敦颐原名就叫敦实,后来才改叫敦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齐):不知道。

  师:当时皇帝宋英宗的原名叫赵宗实。在*古代,人们很讲究避尊者讳,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如果碰到了君主或者辈分比自己高的亲属的名字,是不可以直接说出或写出的。所以“周敦实”就改成了“周敦颐”。我们留意一下“颐”字的写法,“颐”字的左边是什么?

  生(齐):臣。

  师(出示课件中的象形字图片):是臣字吗?仔细看看投影上的图片。你们觉得这像我们头部的哪一部分啊?

  生(齐):嘴巴。

  师(边说边用手托着腮):哎,嘴巴、下巴这个地方。好,老师现在把它竖起来,这其实就是颐字的左边,它也读yí。那它是指什么呀?你们看看老师的手,这就是———

  生(大声):下巴。

  师:反应这么快!没错,“颐”字在象形文中就是这样一只手托着腮的,所以是指下巴或面颊。有一成语叫做“颐指气使”,是指一个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人家该怎么做,表现的是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请同学们把这个词写下来。

  (生写词语。)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爱莲说》,能理解吗?

  生1:“爱”是喜爱。

  生2:“莲”是莲花。

  师:“说”字呢?

  生(杂):古代的一种文体。师:预习得真好!“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针对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说说自己的爱好。那把三个字连在一起,你会理解吗?

  生3:就是作者喜爱莲花,他为抒发自己心里的感情而写成文章。

  师:理解力不错!那么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

  生 4:我的疑问是,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莲花有哪些值得他喜爱的地方?

  师:哦,还有吗?

  生5:我知道他为什么喜欢莲花。

  师:哦,你已经知道啦。这个秘密我们先保留一下好吗?待会儿我有机会让你做小老师,你做好准备,好吗?

  生4:好。

  三、正音解字

  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一起进入课文学习。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留心生字词读对没有,有没有哪些词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拿起笔来,做个记号。(一生朗读,同学们很认真地边听边做记号。)

  生 1:“陶后鲜有闻”的“鲜”,该读第三声。

  师:为什么要读第三声?

  生1:是“少”的意思。

  师:你说对了。今天还有没有成语保留这个意思的?

  生1:鲜为人知。

  师:对极了!还有要提醒的吗?

  生 2:那个词是不是读不蔓(wàn)不枝?

  师:你发现了一个多音字哦。课文这个地方还是读 màn,你说的wàn 用在口语当中,比如说花蔓、藤蔓,都读wàn 。好,我们把它读一读、写一写。现在拿起笔,在纸上把幻灯片上的红色字写一写,注意字形。

  (生练习。)

  师:好多同学都写完了。“濯”字是不是有点复杂?

  (生轻轻点头。)

  师(出示课件中的图片):这个字是怎么构成的?左边三点水,右边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字,下面是一个什么字呀?“隹”字!你们知道这个字怎么理解吗?我们猜一猜,看看这个图片———甲骨文、金文、篆文,那个图形像什么呀?

  生 3:像鸟。

  师:你的想象力很不错,说对了!是一只鸟。这个字就是指短尾巴的鸟。所以,你看看,一只鸟张开羽毛在水边干什么呢?

  生 3:洗澡。

  师:没错!“濯”字是个会意字,它的意思就是“鸟在水中洗浴”。现在记住“濯”字怎么写了吧?理解了字音、字形、字义,我们现在再来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带着理解去

  体会课文的意思。

  (生齐读课文 )

  四、研读重点

  师:这一遍读得字正腔圆啊!下面我们开始进入课文的研读。想一想我们刚才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齐):作者为什么爱莲?

  师:好,现在听老师朗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想一想:哪一句话是直接描写莲花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呢?

  (师朗读。)师:同学们,哪一句是描写莲花的呀?一起读。

  生(齐):“出淤泥而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对了!哪位同学把这句话翻译一下?

  生 1:我唯独喜爱莲花……但不可贴近地玩弄。

  师:非常流畅,谢谢。那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益”字,是什么意思?

  生 2:“益”就是越来越的意思,就是传播得越远,越显得清新。

  师:有一个成语叫做“多多益善”,还有呢?

  生3:精益求精。

  师:对!这几个词里“益”都可解释为“更加”的意思。下面思考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 4:外形,香气,还有它的样子。

  师:还有样子?

  生5:内在。

  师:这个词用得很准确。说完整一点是———内在品质。

  生6:是莲花的意境。

  师(惊喜):哎呀,连意境都想到了,真是超乎老师的想象。当然,在这里用“内蕴”一词可能更贴切点。

  师:你们觉得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写得美不美?

  生(纷纷点头):美。

  师(轻柔的语气):好,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感受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之美。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跟老师、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 1:一枝亭亭玉立的莲花,开放在荷塘中央,它的花瓣很漂亮,却不显得妖媚,它的底下有淤泥,但它却显得很干净,看起来特别令人惬意。

  师:既有视觉描写,又有自己的心理感受描写。不错!

  生 2:我脑海里浮现了江南一大片一大片的莲花。

  师:既然有这么美的莲花,有这么美的语言,就让我们用心把这一句话背下来吧!开始。

  (生自由背诵。两分钟后,三个学生分别背诵。)

  师:谢谢!有个名人曾经说过:“良好的记忆是智慧之母。”我看我们班的孩子,就是一群有智慧的人。来,全班背诵一遍。

  (生背诵该段。)

  五、把握主旨

  师:周敦颐把莲花写得这么美,我想他并不仅仅倾心于它的外在美。他把莲花比作什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齐声朗读。)

  师:把它比作什么?一起答。生(齐):君子。

  师:什么是君子呢?

  生1:品德高尚的人。

  师:你在哪里发现的?

  生1:注释。

  师:很细心呀!那么,在周敦颐的眼中,君子应该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呢?请结合原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作具体分析。前后桌的同学可以

  一起讨论,给大家4 分钟时间。

  (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已经有好多同学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风采了。好,请你来。

  生 2:我从“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中知道,君子不应该是那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而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应有一种洁身自爱的高尚情操。

  师:对,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生 3:我从“中通外直”这里看出,君子应该清廉正直、心怀淡泊。

  师:我欣赏“正直”这个词。你说到重点了,周敦颐在他的著作通书》当中曾经这样讲:我们的内心要通达,胸怀坦荡,我们的立身处世要做到刚毅、正直。这是周敦颐君子涵义的核心。

  生4: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君子。然后从“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他用非常好的心态面对别人,就是清高庄重,不会乱开玩笑。

  师:其实有很多圣贤都谈到过“君子”。我看过一个资料,《论语》当中提到君子共有 107 次。看来你们的知识面也很广!

  生 5:还有一个,不知道对不对。

  师:没关系,大胆地说,我做你的倾听者。

  生 5:就是从“不蔓不枝”这里可以看出来,它不生枝蔓不长枝节,也就是说它不节外生枝。

  (全场大笑。)

  师:我觉得你说到它不节外生枝,应该还有一点,它不会去攀附别人,对不对?所以还可以看出君子独立的个性。通过大家刚才精彩的分析,老师看到一朵朵纯洁的莲花,更看到一位位高洁的君子!正所谓“君子如莲,莲如君子”啊!周敦颐把成为君子当作终身的目标,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 1:周敦颐是北宋人,字茂叔,号濂溪,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是理学派的开山鼻祖,理学也是儒学的分支,主张清廉,自由,没有儒家那么保守。

  师:你说得很好。老师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好不好?

  生(齐):好。

  师:周敦颐曾经在江西的南安任职,他有一个上司叫王逵,是个很有名的悍吏。有一天,王逵想把一个按照律法不应该杀头的囚犯杀头,下属都怕他,不敢劝他。唯有周敦颐据理力争,但王逵就是置之不理。周敦颐“啪”地把手中的手板扔下,打算辞官离去。他说:“有这样做官的吗?要用*的方法来取悦上司,这样的事情我不愿意做。”王逵听后才醒悟过来,决定把这个囚犯按照律法判决。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出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生2:是个不贪赃枉法的人。

  生3:不畏强权的人。

  生4:不为个人前途趋炎附势,尊重事实。

  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妙,老师也很赞同,这是一个令人景仰的君子。曾经有一个学者用一首诗表达了对他君子之风的敬意。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屏显。)

  陈《茂叔爱莲》:不枝不蔓体本真,中通外直用乃神。我即莲花花即我,如公方是爱花人。

  (生齐读。)

  师:好一个“我即莲花花即我”,好一个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般的君子啊!同学们,现在可以回到我们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了。现在请那个小老师来解答:周敦颐为什么爱莲?现在转换一下角色,假设你就是哲学家周敦颐,说说你为什么喜爱莲花。

  生 1:因为“我”想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又不愿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一样追求功名富贵。(生再次鼓掌。)

  生 2:“我”认为陶渊明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人们都爱牡丹,莲花品德那么高尚,“我”怎么可以不爱莲花呢?

  师:你就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你们都说出了周敦颐的心声,可以说是周敦颐的知音啊!

  六、探究总结

  师:本文通过写莲来抒发自己对君子之义的敬仰之情,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情感志向寄托在某一物品上的写法,我们把它叫做什么?

  生(齐):托物言志。师:没错!这种写法除了在写莲时用到了,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

  生 1:在写牡丹和菊花时也用到了。

  师:怎么理解?

  生 2:其实他写菊花和牡丹是用来衬托莲花的,把牡丹比喻成富贵者,这是以世人的追求名利反衬莲花的不追名逐利;把菊花比喻成隐逸者,衬托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师:很不错。文章就是这样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莲写君子。又使用衬托的手法,以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以隐逸者、富贵者衬托君子。与其说作者在写花,还不如说作者在写人。那么,你最欣赏哪一种人?

  生 3:我最喜爱莲花。因为菊花是隐逸者,不是主动面对黑暗现实的人。莲花就是君子,敢于向小人、向违反法律的人反抗。而牡丹是贪图富贵荣华,没有真正的品质。

  师(充满感情地):嗯,能够洁身自好固然可嘉,但于社会无益。而像莲花一样具有道德理想的追求,这才是周敦颐认可的君子之道啊!好,就让我们带着对莲花的喜

  爱之情,对周敦颐的敬爱之情,一起再次投入到对文章的朗读背诵当中,去感受这至真至纯的美吧!(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师:让我们的生命化作那朵莲花,让莲花洁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翩翩君子,一个如莲花般的君子吧!谢谢大家,下课。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

  师:上课(师生问好),上课之前,我们先壮壮胆气,背诵与今天上课相关的三首古诗,行不行?

  生:(齐)行!

  (师起头,生齐背诵陶渊明《饮酒之二》、元稹《菊花》、刘禹锡《赏牡丹》。)

  师:刚才蔡维楷同学把“庭前”读成了?

  生:(部分)床前。

  师:芍药怎么跑到床上去了?(众笑)应是“庭前”。“庭前”对“池上”,“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尽少情”,应该这样记忆。读得很好。知道老师今天上什么课吗?(生答:不知道)我们先看一幅图(投影:澳门简图),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齐)澳门地图。

  师:澳门地图有什么特点?(指投影)可分几部分?

  生:(齐)三部分。

  师:第一部分是澳门半岛;第二部分是——(部分生答:凼仔岛)对,凼仔岛;第三部分是路环岛。三部分靠什么连接起来呢?

  生:(部分)桥。

  师:我们说澳门即将回归祖国,筹委会根据澳门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向全国征集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投影:区旗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齐)莲花图。

  师:为什么是三瓣?

  生:含苞待放。(众笑)

  师:含苞待放吗?好像已经开啦!为什么是三瓣?不是四瓣、五瓣?

  生:(部分)代表三个岛。

  师:噢,三个岛,有一个只能说是半岛。那莲花下一弯曲线表示什么?想一想。

  生:桥。

  师:你怎么知道是桥?

  生:因为它连接三朵花,形状像澳门桥。

  师:噢!因为花就是岛,它连接三个岛,所以是桥。(投影:澳门桥)周龙生同学今天立了头功。桥下面应该有什么?

  生:(齐)水。

  师:对,下面四横是水。同学们再想,莲花上的五星代表什么?

  生:(部分)祖国。

  师:对。五星、莲花、大桥、海水组合成整体,寓意是什么?

  生:(大部分)澳门回归祖国。

  师:对,澳门回归祖国,澳门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学们想,四种图形巧妙组合设计就把澳门回归的寓意蕴含在其中,而莲花不仅澳门人喜爱,我们中华民族对它更是情有独钟。同学们打开书165页,今天我们学习《爱莲说》(板书:爱莲说),这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作品。下面规定时间,5分钟默读。要求读原文,读注解,还要读标点。

  (生默读,师巡视并轻声提示。)

  师:读完了吗?读完的举手(立即有同学举手),一、二、三、四、五……还有一些同学,我们等一等(剩下同学也举手),既然同学们读完了,我要求同学们齐读一遍,敢不敢?

  生:(齐)敢。

  (师起头,生齐读。)

  师:非常之好,仅用5分钟看书,就读得这么好,真不错!但有一个字(板书:鲜)同学们看,这个字应该怎么读?刚才我站在谭有兴同学身边,谭有兴读成什么了?

  生:xiān。

  师:是不是广东人吃海鲜吃多啦?(众笑)应该读成什么?

  生:(部分)xiǎn。

  师:xiǎn,请把音注上(板书:xiǎn)。同学们注意,读成xiǎn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意思?看书,联系上下文,猜。

  生:少。

  师:你怎么知道是少?(启发地)“菊之爱,陶后”是谁之后?(生答:陶渊明之后)“闻”是?(生答:听)“鲜”就应该是?(一生答:多;众生纷纷纠正:少)是多还是少?

  生:(齐)少。

  师:(幽默地)王凯庭同学思维与众不同,别人“少”他“多”。(众笑)这个词,如果解释为“少”就一定读xiǎn。另外,这个词我们经常组成一个成语,知道吗?鲜——可能深一点了,我写第二个字(板书:为。生恍然:鲜为人知)对。(板书:人知)什么意思?(生答:少人知道)以后遇到还会读xiān吗?(生答:不会)读什么?(生齐答:xiǎn)。下面考考你们,文章的标题里你觉得哪一个字最重要?(生纷纷答:说、爱、莲)全重要?不要看老师眼色。(众笑)我觉得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思路和——不说了。

  生:爱。

  师:爱!既体现作者的思路(板书:思路)又表现作者的?

  生:喜欢。

  师:概括一下,“喜欢”属于哪方面的?

  生:感情。

  师:对,感情。(板书:感情)“爱”它蕴含了作者对莲的感情,在文中起关键作用。但并不是说其它字就不重要,“莲”是这篇文章的?

  生:(少数)主角jiǎo。(众笑)

  师:是主角jiǎo还是主角jué?(生齐答:主角jué)老师刚教你们就忘了,是主角jué。(板书:主角)现在同学们不看书,“说”是什么?

  生:讲哦!

  师:周龙生怎么看书的,是“讲”吗?

  生:发表议论。

  师:没有回答到点子上,关键一句是?

  生:一种文体。

  师:对呀,一种文体。(板书:文体)你看,古人可不是乱“说”的哦!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划出来,它可以怎样?(生齐读:可以议论,可以记叙,可以说明)。这种文体功能真是齐全。再看作者,能否用一句话概括?(生举手,师示意发言)

  生:周敦颐,宋朝著名哲学家。

  师:对,划下来。老师把作者名字写在黑板上(板书:周敦颐)请看。

  生:错。

  师:错在哪里?

  生:(纷纷指示)“颐”少了一竖,不应该是“臣”,里边应该是“口”。(师改正)

  师:同学们认字很仔细,这字我们以后还会遇到,要注意写法。那么,周敦颐爱莲的理由是哪一句话?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篇扩展阅读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篇(扩展1)

——《j q x》课堂教学实录3篇

《j q x》课堂教学实录1

  学生刚入学一个星期,经过调查,我发现班内60%的学生接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拼音学习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30%的学生对拼音也有初步的了解,只有10%的学生对拼音从未接触。因此,这次拼音教学我们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当老师,以同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当学习的小主人的乐趣。再次,新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其中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绝对不可能通过讲授来达到的。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我们老师依然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整节课,主要采取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创新型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探究,无论是心理上的自我激励,自信心的增强,还是遇到问题想办法去克服,都会得到体验,这样的长久训练、积累,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篇(扩展2)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3篇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1

  第一课时

  (在提示课题和生字词教学以后)

  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赵州桥为什么有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范读)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要特别注意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教师再次强调上面的要求。并且说同学们可互相商量)

  师:好,让我们集体研究一下。大家来看赵州桥。(出现幻灯赵州桥彩色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是什么呢?(同学们认真观察后纷纷举手)

  生:它跟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棗(没说上来)

  师:不要着急,坐下,一会儿想起来再说。后边那个同学说。

  生:赵州桥和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

  师:噢,他注意观察,认真看书,抓住了一个特点。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什么呀?

  生:拱形的大桥洞。

  师:对,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继续研究,还有什么特点?

  生: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

  师:噢,他又看出了一个特点。两边,哪两边呢?讲清楚。

  生: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好,这就清楚了。小桥洞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什么形状的?

  生:拱形的。

  师:小桥洞。这就是第二个特点(板书: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大家观察得很好。下边咱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课文,不要拉长声。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谁还有不懂的地方?

  生:横跨怎么讲?

  师:后边那位同学告诉他。

  生:就是横着跨着。

  师:对,就是横着跨在河上。还有不懂的地方吗?都懂了。好,让我们看下一段。这一段是写赵州桥的什么呀!谁用一句话告诉我?

  生: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这一段写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

  生:是写赵州桥的美观。

  师:几位同学说得不一样。那位同学说写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是这段的主要内容。这两位同学说写赵州桥的美观,也是这段的主要内容,其实他写栏板上的雕刻,栏板上的雕刻又怎么样呢

  生:美观。

  师:对了。咱们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一段是写它的美观(板书:美观)。写赵州桥美观的这一部分,大家看看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师:(板书:图案)你们看有几种图案?

  生:写了三种图案。

  师:哪三种,一种一种地说。

  生: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师:这里面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什么叫戏珠?

  生:飞龙是什么样的?

  生:“抵着”怎么讲?

  师:这都是描写龙的动作的,我这儿有几幅图,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幻灯呈现桥面图,老师边指边引导)这是:

  生:栏板。

  师:栏板上雕刻着:

  生:精美的图案。

  师:(幻灯呈现彩色图棗两条相互缠绕的龙)这是第一幅图,谁能想起这是书上的哪句话?

  生: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师:这个句子懂了吗?

  生:懂了。

  师:大家再看第二幅图(幻灯呈现飞龙图)。龙周围是云彩,这两条龙似乎飞起来了,这叫什么龙?

  生:飞龙。

  师:这两条龙前爪怎么着?

  生:相互抵着。

  师:什么叫“相互抵着”,懂了吗?

  生:懂了。

  师:它们的头向什么地方望?

  生:一条向后望,另一条也向后边望。

  师:这就叫各自:

  生:回首遥望。

  师:大家再看第三幅图(幻灯呈现双龙戏珠图)。两条龙中间是什么呀?

  生:珠子。

  师:这就叫什么?

  生:双龙戏珠。

  师:两条龙在玩这颗珠子。这三幅图都看懂了吗?

  生:看懂了。

  师:课文写得多好!你们再读读这段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这段课文,又让一名学生朗读一遍)

  师:好,请大家看黑板(指着板书小结)这样一座设计独特、雄伟美观的大桥,是什么时候建的?

  生:隋朝。

  师:设计人是谁呀?

  生:石匠李春。

  师: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学生质疑后,指名通读全文。下课)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得很好。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赵州桥》。赵州桥这篇课文,跟咱们以前学过的别的课文有点不同的地方。咱们学过的好多课文都是写事的,写一件事。咱们想一想,赵州桥这课是写事的吗?

  生:不是。

  师:它是写物的,写一座建筑。将来咱们到工作岗位也好,今天咱们学习也好,常可能遇到写一个建筑,写一件东西。比如我们秦皇岛,有一个闻名的山海关,假如你到山海关去了,别人没去过,向别人介绍一下,那你就写————山海关。那篇文写出来的话,就跟我们这篇文的形式差不多。(提高声音,强调地说)所以这节课,我们好好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把闻名世界的赵州桥写好的。在写雄伟而美观的赵州桥的时候,他是怎样想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节课研究这个问题。大家把书翻开,看看作者先从哪方面写的。谁来说说?

  生:先写的是赵州桥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建造的,是谁建造的。

  师:这位同学很动脑筋,课文先写赵州桥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谁设计的和参加建造的,离现在多长时间了。先给赵州桥一个很简要的介绍,并且指出,赵州桥世界闻名。下面就讲了为什么世界闻名呢?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所以第二段就写的是什么?

  生:设计特点。

  师:第二部分接着就写它设计的特点。写它与其它的桥不同的地方。除了写它的设计特点以外,还写了什么?再看,你说。

  生:还写了赵州桥坚固不坚固,美观不美观。

  师:你用的是疑问语气,应该用肯定的语气说,再说一遍。

  生: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对。所以第二三部分写的是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和它的美观。最后,第四部分,一座这样雄伟、美观的桥,是劳动人民设计建造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什么————

  生:智慧和才干。

  师:现在我们来看,作者怎么写的赵州桥呢?(指板书)先写赵州桥建设在:

  生:河上。

  师:它是隋朝的————

  生:石匠李春设计的。

  师:接着就写这个桥设计上的——————

  生:特点。

  师:和它的————

  生:美观。

  师:最后,指出这座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

  生:智慧和才干。

  师:下边,咱们再细致地研究,看作者怎么写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找找是哪一段?

  生:第二段。

  师:看看这段共有几句话?

  生:五句。

  师:噢,没看清楚。再看。

  生:六句。

  师:几句呀?

  生:六句。

  师:第一句怎么写的?

  生:赵州桥非常雄伟。

  师:写它的概貌,就是说赵州桥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是————

  生:非常雄伟。(板书:雄伟)

  师:第二句,你说。

  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第二句就写这个桥的长、宽。

  (板书:长、宽)

  (老师让一个学生朗读第三句,接着又让另一个学生读第四句)

  师:谁说三、四句写的什么?

  生:这两句写的是桥的特点。

  师:对,很动脑筋。第一句写赵州桥的雄伟,第二句写赵州桥的长和宽,第三句就开始写什么呀?(指上节板书)

  生:特点。

  师:第四句也写它的特点。看看第五句。

  (一个学生朗读第五句)

  师:你们说这句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发大水时,河水可以从大桥洞上面的四个小桥洞流过。

  师:这么复杂的话他说得很清楚。换句话说,这第五句写的是四个小桥洞的——————

  生:作用。

  师:最后一句,第六句。你读。

  (一个学生读第六句)

  师:这又写的是什么呀?

  生:水流过……

  师:别着急,再想。你说。

  生:写的是桥的设计。

  师:还不全面,你说。

  生:写的是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师:一个创举,下面又接着写这样设计的好处。所以,第六句是小结。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它的好处是棗把这个长句子再读一遍。

  生: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在上节板书的边上又加写了:创举;既……又……)现在,我们来看,写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这部分,作者先说赵州桥非常雄伟,一句话,给人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写有多长多宽,具体地写是什么样的;最后,做了一个小结:这是个创举,既减轻了河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个顺序,作者这个想法,你们记清了吗?

  生:记清了。

  师:按着这个顺序背一背。

  (老师先借助板书引导着背诵,然后自由背诵,最后,又借助幻灯上的图集体背诵。学生基本上能背下来。)

  师:很好,同学们背得差不多了,下课后再念念,把这段课文背熟。下面,我们看看写赵州桥非常美观的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主要写了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

  师:这样的图案有几幅?

  生:三幅。

  师:好,现在谁说说这几幅图是什么意思?先看第一幅图。(再次复映图片)

  生: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师:第二幅图。

  生: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师:第三幅图。

  生:双龙戏珠。

  师:把这三个图案都写了,最后一句是怎么写的?你读。

  生: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又让学生集体读一遍)

  师:(总结)这段的第一句,说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告诉我们这段要写美观(指前节板书:美观)。下面三种图案分着写的,你们说,最后一句是写什么?

  生:写的是栏板上的图案精美。

  师:是指一个图案吗?

  生:描写栏板上刻的全部图案的精美。

  师:全部。不是一块,也不是两块,而是所有的。这就把这一段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

  现在我们能背过这段课文吗?

  (老师引导着背诵第三段,边出现图片边背,又让学生自由背诵,然后指名背诵,最后集体背诵。接着,又练习了词语的默写、造句。下课)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篇(扩展3)

——《j q x》课堂教学实录

《j q x》课堂教学实录1

  学生刚入学一个星期,经过调查,我发现班内60%的学生接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拼音学习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30%的学生对拼音也有初步的了解,只有10%的学生对拼音从未接触。因此,这次拼音教学我们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当老师,以同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当学习的小主人的乐趣。再次,新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其中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绝对不可能通过讲授来达到的。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我们老师依然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整节课,主要采取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创新型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探究,无论是心理上的自我激励,自信心的增强,还是遇到问题想办法去克服,都会得到体验,这样的长久训练、积累,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篇(扩展4)

——高中课堂教学反思3篇

高中课堂教学反思1

  从文史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大胆创新。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新课程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据这样的一条理念,我尽管是在复习课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语文的审美教育,无论是讲《论语》等古典文化,还是讲中外名著;无论是上作文课,还是在做语言文字的训练,我都会力求从语言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感受汉语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从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我们在本学期开设的公开课《氓》,这是一篇诗经作品。《诗经》的出现不仅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在篇目数量上,选入课文的《诗经》作品仅《氓》与《采薇》两篇。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篇的诗歌,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对《诗经》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对《诗经》是*古典诗歌的重要源头也有一个线索性的认识,达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自学鉴赏《诗经》能力的目的。为此,我教学《诗经》两首总的教学目标是:以《氓》和《采薇》为教材例子来解读《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及其巨大的影响,让学生对《诗经》的认识不是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体的感知,为他们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高中课堂教学反思2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感觉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这也应是重点突破的地方。。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设问情景,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例: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利用台风与寒潮的案例设问,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设计这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教与学留下思维空间。

  二、课改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高中课堂教学反思3

  最近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过程中,听到了两节同课异构观摩课,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新课程实施多年的广东,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刻研读和准确领会,在*时课堂教学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应该是各位高中地理教师必需的基本功,但在听了这两节课后,我觉得有必要继续强调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地理环境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课程标准对必修三核心内容的描述是“以……为例,分析……”,课标解读中讲到“必修三是范例教学,然而再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因而我们要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不但使学生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案例的基本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分析相同或相似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学习的过程。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这就是必修三教学的核心所在。

  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必修三的核心内容是高考的主旋律,每年高考必考。但现在仍然有许多老师没有意识到原理教学是必修三教学的主要侧重点,而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教学过多的徘徊在教材知识的总结、归纳上,而缺乏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过程。由于必修三涉及的案例繁多,而高考的选材又不来源于课本,所以必修三的教学是*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案例因教材、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因此“如何在必修三教学中用好案例”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时间,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案例教案例,如果我们在*时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对课本中一些具体区域事实的教学上,而没有对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没有对学生进行地理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那就不可能达成课标目标,最多只能算是初中层次的区域地理教学了。如果上述两位老师能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那么这两节课就能成为典型优秀示范课了。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篇(扩展5)

——《小摄影师》课堂教学实录3篇

《小摄影师》课堂教学实录1

  同学们好,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们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1:图上画的是一位先生,他坐在沙发上看报纸,一个小男孩正在给他照相

  师:你们知道这位坐在沙发上的先生是谁吗?他就是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写过《童年》《海燕》《在人间》等作品,深爱读者的喜爱,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发生在高尔基和小摄影师之间的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师: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通过自学,读准生字词的字音,标上自然段的序号,还要把课文读正确,

  学生自学课文,

  师:通过自学,你们一定能读词语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上的词语,请男女同学轮流读这些词语

  男女生轮流读词语摄影师,高尔基,阳光明媚,鞠躬,胶卷,秘书,杂志社

  师:这些词语的读音,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杂志社这个词语比较难读,杂是*舌音,志和社是翘舌音,谁大家跟我读一读,杂志社

  师:请大家再来一起读一读,

  师:读得真好听,相信你们的课文也一定读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就轮流来读课文,

  生轮流读课文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的是否正确

  生1:小艺把第六自然段中的lě开嘴笑了,读成了lè开嘴笑了,请大家和我一起读一读 lě开嘴

  师:我们把带有lě开嘴的这个句子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句子

  师:这句话很难读,现在同学们都读得很好,还有谁想说吗?

  生2:刚才,我听了沈童在读第七自然段的时候,把tínɡ dànɡ读成了tínɡ dānɡ,请大家跟我一起读 tínɡ dānɡ

  师:这是个多音字,请同学们可要读清楚,跟我读,dānɡ tínɡ dānɡ ,tínɡ dānɡ的意思就是准备就绪

  师:还发现了他们有读出的错误了吗?

  一会儿,会是个四声,我们把这个句子再连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句子

  师:读课文的时候,要把课文读正确,听别人读课文的时候,也要特别认真听得仔细

  师:好,刚才我们读了课文,接下来我们还要写生字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词语表中的词语)

  师:这些词语当中带有我们今天我写的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读:高尔基,突然,摆弄,准备,胶卷,车辆,秘书,杂志社,按照,侧过脸

  师:好,请大家把课本翻到24页,我们来看看田字格里的生字,研究一下,你们是否发现了一些规律呢

  生1:按和摆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所以都是提手旁的,很多字也是这样,比如说扔,打,拾,捡等

  师:你的这个发现很好,那么请大家再看看田字格里的生字,你学得哪个字特别难写呢?

  生2:胶卷的卷下半部分特别难写,让我们书空一下

  横折勾,坚弯勾

  师:好,那就请大家看老师来写写这个卷字吧

  师范写卷字

  生在田字格里写生字,每个生字写两遍,

  师:好,写完了生字,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自读课文

  师:谁能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生1: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少先队员要给高尔基拍照,可是他把胶卷忘在家里了,照片没有拍成

  生2:我还想说的更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有一位少先队员要给高尔基拍照,高尔基马上同意了,并且十分配合可是少先队员没带胶卷,照片没有拍成,但是高尔基还是一直在等待着小男孩的再次出现

  师:你不仅说了小男孩是怎么做的,还清楚地说了高尔基是怎么做的

  师:刚才大家说了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有什么问题吗?可以在课文边上做上记号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列宁格勒到底是什么?

  生2:我能来解答这个问题,大家一看这一句,“高尔基住在列宁格勒”住在这个词能体现出列宁格勒是个地方,

  师:是啊,列宁格勒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你能联系上文来解释词语,非常好

  生3:我还想知道,小摄影师没带胶卷,为什么不用高尔基的胶卷呢?

  生4:因为小男孩跑得太快了,他没有听到高尔基说的话

  生5:高尔基为什么不见杂志社的记者,而要见小男孩?

  生6:小男孩为什么要扔纸团?

  生7:小男孩会不会再来?

  师:今天,同学们发言很积极,提问也很有水*,那么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吧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小摄影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词语请大家看大屏幕

  会认的生字和会写的生字都在当中了,我们一起读一读

  高尔基,突然,摆弄,准备,胶卷,车辆,秘书,杂志社,按照,侧过脸, 鞠躬,阳光明媚,摄影师

  生齐读词语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还要来听写,请大家把本子打开,

  按照,摆弄,准备,胶卷,杂志社,秘书,

  师:接下来谁同桌交换批改,全对的打上星号,错的马上改正过来

  师:上节课我们还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当时就解答了,还剩下3个问题请大家看大屏幕

  1.小男孩为什么要扔纸团?

  2.高尔基为什么不见杂志社的记者,而要见小男孩?

  3.小男孩会不会再来?

  我们一起把这三个问题来读一读

  生齐读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三个问题来进行学习,那么这三个问题我们该先讨论哪一个,再讨论哪一个?

  生1:我建议我们按事情的顺序来讨论先讨论扔纸团的问题,最后讨论小男孩会不会再来

  师:他这个建议不错,那么我们就按照故事的顺序来讨论吧

  师: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小纸团上究竟写着些什么呢?打开语文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纸团的内容

  师:这小男孩为什么要扔纸团呢?

  生1:我从课文的最后了解到,摄影师要见高尔基都是由秘书安排的,这样非常麻烦,

  生2:上节课老师说过,高尔基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工作很忙,没有多作时间,一般人还见不到他呢,小男孩也知道,高尔基工作很忙,所以他说: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生3:我从文中找到了这两个句子,一个句子是小男孩写的,“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一个是高尔基说的,“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从这两个句子中,我发现门口是有人站岗的,没得到站岗人的同意,一般人是进不去的,

  师:原来是这样,这个小男孩可真聪明,让我们再来读读小纸团上的话再次来感受这个男孩子的聪明吧

  生齐读小纸团上的话

  师:我们接下来讨论第二个问题,高尔基为什么不见杂志社的记者,而要见小男孩?

  生1:我觉得高尔基很喜欢那个小男孩,所以不见杂志社的记者,而要见小男孩

  师:那么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找一找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呢?

  生1:我先给大家读个句子“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高尔基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它居然会听小男孩的吩咐,说明他很喜欢小男孩

  生2:“小男孩准备了很久很久,……侧过脸微笑”小男孩摆弄了很久,高尔基不但没有厌烦,而且还对着他微笑这也能说明高尔基非常喜欢小男孩

  生3:当小男孩哭的时候,他马上就问,“你怎么了”说明他很关心男孩

  生4:当高尔基明白小男孩为什么哭的时候,赶紧站起来,说明高尔基很着急

  生5:当小男孩跑出去之后,高尔基站在窗边,喊着:“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小男孩跑走了,高尔基不但不生气,而且非常愿意帮助小男孩

  师:从你们刚才读的这些句子中,老师真的能感受到,高尔基的确非常喜欢那个孩子,

  让我们找到那位小摄影师和高尔基的对话部分,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吧

  请男孩子读高尔基说的话,女孩子读小男孩说的话,老师来读叙述部分

  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小摄影师给高尔基拍照的过程的过程非常有意思,接下来老师想请大家分角色来表演一下

  师:刚才大家进行了认真的`排练,哪组同桌上台给大家表演一下

  分角色表演,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表演得怎么样

  师:他们表演得很好,让我们能感受到高尔基真的很喜欢那个孩子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最后那个问题吧

  小男孩会不会再来?

  请你先跟同桌讨论

  同桌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我觉得会来,因为小男孩还没有给高尔基拍照呢

  生2:我学得小男孩不会再来了,因为他太粗心了,耽误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所以他没好意思再见高尔基了

  师:那小男孩如果还会再来,事情会怎么发展,小男孩不来了,高尔基又会怎么做呢?

  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接着写下去

  今天这节课,我们带着问题学习了课文,这个学习的方法很好,通过学习,我们还认识了伟大的高尔基,下节课,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让我们一节课再见吧同学们再见。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篇(扩展6)

——王君爱莲说课堂实录 (菁选3篇)

王君爱莲说课堂实录1

  一、导入

  (生背《〈论语〉十则》。)

  师:刚才你们《〈论语〉十则》背得真不错!看来语文学得很扎实,老师对大家的表现充满期待。你们会表现得非常精彩的,是吗?

  生(齐):是。

  师:太棒了!老师来考考你们,刚才你们背的《〈论语〉十则》记录的是谁的言行啊?

  生(齐):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

  师:对。孔子是诸子百家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生(齐):儒家。

  师:没错,儒家思想可以说是*文化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在他之后,*历史上还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名篇《爱莲说》,其作者周敦颐也是其中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在儒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爱莲说》,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粹。

  二、读题提问

  (屏显课题。)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爱莲说》,周敦颐。

  师:“敦”是敦厚老实的“敦”,其实周敦颐原名就叫敦实,后来才改叫敦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齐):不知道。

  师:当时皇帝宋英宗的原名叫赵宗实。在*古代,人们很讲究避尊者讳,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如果碰到了君主或者辈分比自己高的亲属的名字,是不可以直接说出或写出的。所以“周敦实”就改成了“周敦颐”。我们留意一下“颐”字的写法,“颐”字的左边是什么?

  生(齐):臣。

  师(出示课件中的象形字图片):是臣字吗?仔细看看投影上的图片。你们觉得这像我们头部的哪一部分啊?

  生(齐):嘴巴。

  师(边说边用手托着腮):哎,嘴巴、下巴这个地方。好,老师现在把它竖起来,这其实就是颐字的左边,它也读yí。那它是指什么呀?你们看看老师的手,这就是——

  生(大声):下巴。

  师:反应这么快!没错,“颐”字在象形文中就是这样一只手托着腮的,所以是指下巴或面颊。有一成语叫做“颐指气使”,是指一个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人家该怎么做,表现的是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请同学们把这个词写下来。

  (生写词语。)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爱莲说》,能理解吗?

  生1:“爱”是喜爱。生2:“莲”是莲花。

  师:“说”字呢?

  生(杂):古代的一种文体。师:预习得真好!“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针对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说说自己的爱好。那把三个字连在一起,你会理解吗?

  生3:就是作者喜爱莲花,他为抒发自己心里的感情而写成文章。

  师:理解力不错!那么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

  生 4:我的疑问是,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莲花有哪些值得他喜爱的地方?

  师:哦,还有吗?生5:我知道他为什么喜欢莲花。

  师:哦,你已经知道啦。这个秘密我们先保留一下好吗?待会儿我有机会让你做小老师,你做好准备,好吗?生4:好。

  三、正音解字

  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一起进入课文学习。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留心生字词读对没有,有没有哪些词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拿起笔来,做个记号。(一生朗读,同学们很认真地边听边做记号。)

  生 1:“陶后鲜有闻”的“鲜”,该读第三声。

  师:为什么要读第三声?生1:是“少”的意思。

  师:你说对了。今天还有没有成语保留这个意思的?生1:鲜为人知。

  师:对极了!还有要提醒的吗?生 2:那个词是不是读不蔓(wàn)不枝?

  师:你发现了一个多音字哦。课文这个地方还是读 màn,你说的wàn 用在口语当中,比如说花蔓、藤蔓,都读wàn 。好,我们把它读一读、写一写。现在拿起笔,在纸上把幻灯片上的红色字写一写,注意字形。

  (生练习。)

  师:好多同学都写完了。“濯”字是不是有点复杂?

  (生轻轻点头。)

  师(出示课件中的图片):这个字是怎么构成的?左边三点水,右边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字,下面是一个什么字呀?“隹”字!你们知道这个字怎么理解吗?我们猜一猜,看看这个图片——甲骨文、金文、篆文,那个图形像什么呀?

  生 3:像鸟。师:你的想象力很不错,说对了!是一只鸟。这个字就是指短尾巴的鸟。所以,你看看,一只鸟张开羽毛在水边干什么呢?

  生 3:洗澡。

  师:没错!“濯”字是个会意字,它的意思就是“鸟在水中洗浴”。现在记住“濯”字怎么写了吧?理解了字音、字形、字义,我们现在再来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带着理解去

  体会课文的意思。

  (生齐读课文 )

  四、研读重点

  师:这一遍读得字正腔圆啊!下面我们开始进入课文的研读。想一想我们刚才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齐):作者为什么爱莲?

  师:好,现在听老师朗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想一想:哪一句话是直接描写莲花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呢?

  (师朗读。)师:同学们,哪一句是描写莲花的呀?一起读。

  生(齐):“出淤泥而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对了!哪位同学把这句话翻译一下?

  生 1:我唯独喜爱莲花……但不可贴近地玩弄。

  师:非常流畅,谢谢。那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益”字,是什么意思?

  生 2:“益”就是越来越的意思,就是传播得越远,越显得清新。

  师:有一个成语叫做“多多益善”,还有呢?生3:精益求精。

  师:对!这几个词里“益”都可解释为“更加”的意思。下面思考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 4:外形,香气,还有它的样子。

  师:还有样子?生5:内在。

  师:这个词用得很准确。说完整一点是———内在品质。

  生6:是莲花的意境。

  师(惊喜):哎呀,连意境都想到了,真是超乎老师的想象。当然,在这里用“内蕴”一词可能更贴切点。

  师:你们觉得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写得美不美?

  生(纷纷点头):美。

  师(轻柔的语气):好,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感受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之美。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跟老师、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 1:一枝亭亭玉立的莲花,开放在荷塘中央,它的花瓣很漂亮,却不显得妖媚,它的底下有淤泥,但它却显得很干净,看起来特别令人惬意。

  师:既有视觉描写,又有自己的心理感受描写。不错!

  生 2:我脑海里浮现了江南一大片一大片的莲花。

  师:既然有这么美的莲花,有这么美的语言,就让我们用心把这一句话背下来吧!开始。

  (生自由背诵。两分钟后,三个学生分别背诵。)

  师:谢谢!有个名人曾经说过:“良好的记忆是智慧之母。”我看我们班的孩子,就是一群有智慧的人。来,全班背诵一遍。

  (生背诵该段。)

  五、把握主旨

  师:周敦颐把莲花写得这么美,我想他并不仅仅倾心于它的外在美。他把莲花比作什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齐声朗读。)

  师:把它比作什么?一起答。生(齐):君子。

  师:什么是君子呢?生1:品德高尚的人。

  师:你在哪里发现的?生1:注释。

  师:很细心呀!那么,在周敦颐的眼中,君子应该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呢?请结合原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作具体分析。前后桌的同学可以

  一起讨论,给大家4 分钟时间。

  (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已经有好多同学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风采了。好,请你来。

  生 2:我从“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中知道,君子不应该是那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而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应有一种洁身自爱的高尚情操。

  师:对,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生 3:我从“中通外直”这里看出,君子应该清廉正直、心怀淡泊。

  师:我欣赏“正直”这个词。你说到重点了,周敦颐在他的著作通书》当中曾经这样讲:我们的内心要通达,胸怀坦荡,我们的立身处世要做到刚毅、正直。这是周敦颐君子涵义的核心。

  生4: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君子。然后从“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他用非常好的心态面对别

  人,就是清高庄重,不会乱开玩笑。

  师:其实有很多圣贤都谈到过“君子”。我看过一个资料,《论语》当中提到君子共有 107 次。看来你们的知识面也很广!

  生 5:还有一个,不知道对不对。

  师:没关系,大胆地说,我做你的倾听者。

  生 5:就是从“不蔓不枝”这里可以看出来,它不生枝蔓不长枝节,也就是说它不节外生枝。

  (全场大笑。)

  师:我觉得你说到它不节外生枝,应该还有一点,它不会去攀附别人,对不对?所以还可以看出君子独立的个性。通过大家刚才精彩的分析,老师看到一朵朵纯洁的莲花,更看到一位位高洁的君子!正所谓“君子如莲,莲如君子”啊!周敦颐把成为君子当作终身的目标,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 1:周敦颐是北宋人,字茂叔,号濂溪,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是理学派的开山鼻祖,理学也是儒学的分支,主张清廉,自由,没有儒家那么保守。

  师:你说得很好。老师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好不好?

  生(齐):好。

  师:周敦颐曾经在江西的南安任职,他有一个上司叫王逵,是个很有名的悍吏。有一天,王逵想把一个按照律法不应该杀头的囚犯杀头,下属都怕他,不敢劝他。唯有周敦颐据理力争,但王逵就是置之不理。周敦颐“啪”地把手中的手板扔下,打算辞官离去。他说:“有这

  样做官的吗?要用*的方法来取悦上司,这样的事情我不愿意做。”王逵听后才醒悟过来,决定把这个囚犯按照律法判决。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出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生2:是个不贪赃枉法的人。

  生3:不畏强权的人。

  生4:不为个人前途趋炎附势,

  尊重事实。

  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妙,老师也很赞同,这是一个令人景仰的君子。曾经有一个学者用一首诗表达了对他君子之风的敬意。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屏显。)

  陈《茂叔爱莲》:不枝不蔓体本真,中通外直用乃神。我即莲花花即我,如公方是爱花人。

  (生齐读。)

  师:好一个“我即莲花花即我”,好一个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般的君子啊!同学们,现在可以回到我们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了。现在请那个小老师来解答:周敦颐为什么爱莲?现在转换一下角色,假设你就是哲学家周敦颐,说说你为什么喜爱莲花。

  生 1:因为“我”想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又不愿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一样追求功名富贵。(生再次鼓掌。)

  生 2:“我”认为陶渊明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人们都爱牡丹,莲花品德那么高尚,“我”怎么可以不爱莲花呢?

  师:你就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你们都说出了周敦颐的心声,可以说是周敦颐的知音啊!

  六、探究总结

  师:本文通过写莲来抒发自己对君子之义的敬仰之情,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情感志向寄托在某一物品上的写法,我们把它叫做什么?

  生(齐):托物言志。师:没错!这种写法除了在写莲时用到了,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

  生 1:在写牡丹和菊花时也用到了。

  师:怎么理解?

  生 2:其实他写菊花和牡丹是用来衬托莲花的,把牡丹比喻成富贵者,这是以世人的追求名利反衬莲花的不追名逐利;把菊花比喻成隐逸者,衬托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师:很不错。文章就是这样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莲写君子。又使用衬托的手法,以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以隐逸者、富贵者衬托君子。与其说作者在写花,还不如说作者在写人。那么,你最欣赏哪一种人?

  生 3:我最喜爱莲花。因为菊花是隐逸者,不是主动面对黑暗现实的人。莲花就是君子,敢于向小人、向违反法律的人反抗。而牡丹是贪图富贵荣华,没有真正的品质。

  师(充满感情地):嗯,能够洁身自好固然可嘉,但于社会无益。而像莲花一样具有道德理想的追求,这才是周敦颐认可的君子之道啊!好,就让我们带着对莲花的喜

  爱之情,对周敦颐的敬爱之情,一起再次投入到对文章的朗读背诵当中,去感受这至真至纯的美吧!(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师:让我们的生命化作那朵莲花,让莲花洁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翩翩君子,一个如莲花般的君子吧!谢谢大家,下课。

王君爱莲说课堂实录2

  一、导入课文

  老师:今天在讲课之前我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花吗?

  学生一起回答:喜欢。

  老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花,那么有没有一种花让你特别喜欢,也就是喜爱,除了它的外在美,你能否在它的身上找到某种品质或精神?

  生1:我喜欢水仙花,清香淡雅,超凡脱俗。

  生2:我喜欢红梅,它傲雪风霜,不畏严寒,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品格。

  生3:我喜欢玫瑰,它绚烂多姿,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老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爱的花,是的.,这些花不但缤纷多彩,沁人清香,它们还象征着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和品质。现在的人们往往用鲜花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就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大哲学家周敦颐喜爱什么花呢?他又借花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

  老师:请一位同学根据你课下搜集的有关材料,对作者周敦颐做一下简介。

  一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作者的有关材料读给同学们听。

  屏幕显示: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道洲营道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圆说》《通书》等。周敦颐又名濂溪先生,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曾命人在管衙的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爱莲说》就是他在南康任职时写的。

  2、识记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给生字注音。

  三、朗读课文

  学生个别朗读,老师做必要的纠正。最后学生齐读。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讨论文体

  老师:“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根据你对这种文体的掌握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文体的?

  生答:“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以议论为主,有时也可以记叙事物或说明事物。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

  老师: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什么?

  生答:就是谈谈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老师: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自然段,我们分成小组,在已学文言文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请两位同学翻译课文,每个同学翻译一段。

  二学生分别把把每段翻译成了现代汉语,语意较准确。

  3、分析重点段落

  老师:文章的内容很简单,作者表达了对什么花的喜爱?

  学生齐答:莲花。

  老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作者为什么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哪一句话说明了理由?

  生答:我认为本文的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做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了作者的心意,这是入题。

  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莲的句子,并说说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者从那些方面描写了莲花?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7:濯清涟而不妖。

  生8:出淤泥而不染

  生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体会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生动的描写。

  老师:短短的几句文字,作者却能如此细细生动而形象的描绘莲花,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和喜爱之情,让我们感到莲是那样的笔直、单纯洁净、雅致、高尚不可侵犯。仿佛让我们觉得不像是在写莲花,而是在写?

  学生齐答:写人。

  老师:对了,作者不是在写莲,而是借莲赞人。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君子。

  老师:作者恰恰把莲花比做了君子,从课文哪句话可以体现作者的这一宗旨?

  学生一起回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4、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老师:莲花那么美,那么超凡脱俗,确实堪称为花中的君子,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美的目的是赞人,通过写物,寄予作者某种思想情感或表达某种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学生纷纷回答:托物言志。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对,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那么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呢?

  学生积极站起来争着回答:《行道树》,《陋室铭》......

  老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所说的君子又具有怎样的品质呢?我们从莲的身上看到哪些君子之德?莲的品质象征了君子什么品德?

  学生分组讨论后,代表纷纷发言。

  老师:莲既有这样的品格,作者赞美的是莲,为什么又写到菊和牡丹呢?

  生:第二段作者发表议论,抒发感情,对三种花进行了评价,通过莲和菊、牡丹的比较更能突出了莲的高洁。

  老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衬托的手法。

  老师:说的很好,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做一般映衬,再以菊和牡丹做重点衬托。有什么作用呢?

  生: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的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莲和菊、牡丹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

  老师:衬托还分正衬和反衬,你认为菊和牡丹哪个是正面衬托,哪个是反面衬托?

  生:写菊花是对莲的正面衬托,作者用菊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衬托莲的质朴,自然,卓然不群。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爱莲即爱君子之德。本文始终以菊和牡丹衬托莲,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的。

  老师:那么菊和牡丹又个象征了怎样的人群呢?

  生:我认为菊象征的是消极避世的隐士,因为作者写到“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不满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隐居田园,躬耕于垄亩,采取了消极避世的的态度,所以我认为菊象征了消极避世的隐士。

  老师:你说的很好,那么牡丹呢?

  生:我认为牡丹象征的是趋炎附势,追逐功名、富贵的人。文中写到“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老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齐读最后三个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老师;学完此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生:我们应该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操守。

  生1:我们应该有君子之德,做品德高尚的人。

  生2:我们不应该只追求功名富贵,而应该有高洁的品质。

  生3: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应该互相攀比,看谁金钱富有,而应该比志趣,比德行。

  生4:我们应该洁身自好,不随俗逐流。

  老师: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得都很好,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继续交流学习此文后的感受,写成心得

  结束语:同学们,在我们这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我们是否仍然被这位哲学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风范所感动。历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于我们去抵制和清除。我们应该向古代贤人那样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端正,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杨万里诗句中描写的那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王君爱莲说课堂实录3

  导入:

  莲,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手下的爱物。你看,她有恬静淡雅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腰身,碧绿优雅的罗裙,雅致醉人的清香。(画面展示美莲图。配《出水莲》背景音乐。)看到这风姿绰约的莲,同学们,你会想到什么?(美女,给人视觉的享受;莲蓬,实用主义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富有诗情画意哟。)那么,一千多年前北宋周敦颐又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一起走进他的《爱莲说》。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题,作者。(画面:课题,作者)

  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课题及作者。其余的同学闭上眼睛在桌子上画一遍。

  “敦”是敦厚老实的意思,其实周敦颐原名为周敦实,那他为什么要改名呢?原来古时候的人们特别讲究避讳。也就是在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如果遇到先祖的名字或者君王的名字,那就必须要避开。而当时的皇帝宋英宗名字为赵忠实,那周敦实就只有易名为周敦颐了。

  大家看“颐”字左半部分,是个“臣”字吗?是的,又好像不是的,如何记住这类字形呢?老师编了两句顺口溜,嵌合两位当红女影星的名字,大家看着屏幕齐声读:

  王姬进颐和园,熙熙攘攘,似臣不是臣;子怡演功夫剧,卧虎藏龙,是臣就是臣。

  大家再闭着眼睛背一背,背会了吗?请一位同学起来背给大家听听。

  相信同学们对这类字再不会出现错误。你看到这个题目,得到哪些信息?有什么疑惑?对文章内容有哪些猜想呢?

  作者的写作对象是莲,作者非常喜欢莲。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感,发表看法。比如《马说》《师说》《爱兰说》等等。

  作者是如何描写莲之美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莲花?

  让我们带着这些悬念走进文本。

  请一位同学起来大声朗读课文,同学们拿起笔把不清楚的字词或者自认为很重要的字词做个记号。

  生读完,请同学们向好友求救,或者重要字词友善提醒朋友注意。

  陶后鲜有闻 xiǎn 少 鲜为人知 鲜廉寡耻

  不蔓不枝 màn 生枝蔓,牵牵连连 wàn 瓜蔓儿 藤蔓

  请看大屏幕,这是“濯清涟而不妖”中“濯”字原始字的写法,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觉象什么?解读一下。

  一个妇女在水边洗衣服。 一只小狗在河边散步。 一只鸟在水边梳理羽毛。同学们想象力很丰富,“隹”古意就是短尾巴的小鸟。小鸟在水边梳理羽毛。相信大家记住这个字的意思:洗涤。

  看下面一组句子,同学们分别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舒缓语气,顺口,有韵味。

  第二句多了一个“之”字,这个“之”有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究竟起什么作用?

  再读一读,比较一下。舒缓语气,顺口,有韵味,轻读,拉长点声调,味道就更足了。

  同学们模仿古时候读书人摇头晃脑读一遍,体会其中的味道。

  明确了字词,我们带着问题来理解文章意思。

  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划出描写美莲的句子。

  读完,轻声齐读描写的句子。

  读着周敦颐的美莲。闭上眼睛,头脑中自然就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谁能用三五句话描述一下,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清清的池塘里,一朵朵莲花争相开放,香气随风传来,沁人心脾。

  池塘里,碧绿的荷叶,洁白的莲花,一阵风儿吹来,她们翩翩起舞。

  荷叶丛中,一朵朵莲花亭亭玉立,犹如出浴的美女,蜜蜂蝴蝶围绕着上下翻飞。

  田田荷叶,朵朵莲花,阵阵馨香。这么美的莲,这么美的文字,我们再来齐声朗读。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

  环境(淤泥,清水),体态,香气(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高洁,雅致,庄重(远观,不可亵玩焉)。

  总结: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气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莲的高洁令人倾倒,作者把莲比作什么?君子。怎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那么品德高尚的人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呢?联系上段关于莲的描写,用下面的句式造句。

  我从xxx这句话中,读出君子应该xxx。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出君子应该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还应该庄重质朴,典雅。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读出君子应该心胸豁达,正直挺拔,不追名逐利,依附权贵。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读出君子应该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美名远扬。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读出君子应该志洁行廉,庄重典雅。

  君子如莲,莲如君子。周敦颐把莲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那么现实生活中的周敦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派开山鼻祖。宋代著名哲学家程灏程颐都是他的弟子。他在江西创办濂溪书院设坛讲学,将门前的溪水取名“濂溪”,自号“濂溪先生”。他一生酷爱莲花,在书院内建造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曰“爱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心志。后来朱熹满怀对周敦颐的敬仰之情,重修爱莲池,并将《爱莲说》真迹刻之于石,立于池畔。

  周敦颐是一位非常能干并且有一定政绩的官吏,当时他以明察秋毫,坚持原则、不媚权贵、明断狱案而闻名朝野。周敦颐24岁的时候,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簿。到任后。该县有一疑案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周公断案,连老狱吏也比不上啊!”

  1044 年,周敦颐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而转运使王逵却决定严加处理。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争辩。这时,周敦颐站了出来,与王逵据理力争,坚持应当依律决狱。王逵不听,周敦颐愤怒地扔下手中记事的笏板,准备弃官以示抗争,并且气愤地说:“难道可以这样作官吗?用杀不该处死的人的办法取悦上级的事情,不是我该做的。”王逵终于省悟,放弃了原来的意图,囚犯才幸免于死刑。

  让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朗读,感受一下周敦颐那如光风霁月般的磊落胸襟吧。(视频播放)

  像周敦颐这般把要表达的情感或者要发表的看法寄托在一事一物或者一种现象上,这在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一种写作技法。托物言志,也叫借物抒情,具体在文章里就是以花喻人。那么作者把莲喻为君子。同时还把菊喻为隐逸者,牡丹喻为富贵者。有哪几句话最能看出作者对这三种花或者三种人不同的情感态度?试具体分析一下。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敬慕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惋惜像这样的人很少了,后无来者。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皇亲国戚喜欢牡丹,王公贵族也喜欢牡丹,大家都跟着喜欢牡丹。牡丹身价倍增。“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身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太多了,作者是瞧不起这类人的,充满鄙夷,嘲讽。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作者喜欢高洁之莲,可茫茫人海,又有谁喜欢呢?叹知音难觅。

  菊 花中隐士 敬慕 惋惜

  托物言志 莲 花中君子 感慨 叹息

  牡丹 花中富贵者 鄙夷 讽刺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再来读这篇传世名作。一个声音从远古深处传来,问我,问你,也在问他,你欣赏哪种人生态度?为什么?一四人小组为单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我们身边的环境不可能很好,有时甚至很糟糕,那么我们该怎么面对呢?学陶渊明逃避退让,消极隐居,眼不见心不烦。这显然不是新时代青少年的本色。那么和恶劣环境同流合污,随波主流,沆瀣一气,让周围一片乌烟瘴气,臭气熏天。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不是更糟糕了吗?还是学学周敦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坚守道德底线,正直高洁,庄重质朴,豁达大度吧。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我吧。

  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不要忽略了精神追求。被物欲蒙蔽双眼,精神一片贫瘠,是现代人的悲哀。有的人生活的很穷,穷得只剩下钱了。还是给自己留一块心灵的净土,精神的家园吧。

  你欣赏哪种人生态度?为什么?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我。

  留一块心灵的净土,净胜的家园

  那么让我们带着对莲的爱,对老祖宗的敬仰。看着遒劲有力的碑文,放声朗读,感受这至真至纯的美吧。

  《爱莲说》书法

  让莲花洁净我们的心灵,愿我们的生命化作一朵朵莲花,做一个如莲一样的翩翩君子吧!(ppt展示莲的美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篇(扩展7)

——语文课文《匆匆》课堂教学实录 (菁选3篇)

语文课文《匆匆》课堂教学实录1

  一、师生谈话,揭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位文思横溢的作家,他就是———

  生:齐说朱自清先生。

  师:对了,他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一生的作品语言洗练,文笔秀丽,感情真切。今天,让我们再来拜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板书:匆匆朱自清)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都进行了充沛地朗读,谁有信心读好课文?

  生:(纷纷举手)一位男生站起来读课文。(配上音乐)

  师:你动情地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入那飞逝的岁月中。

  师:请同学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并谈谈听了这篇散文,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生甲:读完课文后我最深的感受是觉得时间过得真是太快了,我们要珍惜时间。

  生乙:我觉得作者感到时间每天都从身边匆匆过去有些后悔。……

  师:太好了,你们读书很深入,继续努力。

  三、明确目标,感悟语言

  上节课大家都画下含义深刻的和自身喜欢的句子,交流了自身的理解和感受。那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作者的语言,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的来去匆匆。大家打开书在小组里再重点读读说说那些喜欢的句子,初步领悟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分组读句子并说一说。(师巡视)

  师:我们开始汇报,

  生甲:我喜欢的是第二自然段中的这段话:“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从我手里溜去;像针尖……我不由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生读句子,屏幕出示这段话。)

  生甲: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时间的样子写具体。

  师:大家看作者就是这样把原本无形的时间写得有形了。

  生乙:我还从“溜”字可以看出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走得无影无踪。

  师:你真会学习。你看仅一个“溜”字就写出了时间就这样的悄无声息不知不觉地去了,让我们感伤,让我们考虑。

  生丙:我从这句话读懂了作者非常惋惜,非常感慨。(板书:惋惜、感慨……)

  师:你能读出这种惋惜、感慨之情吗?(生动情地读)其他同学我们也像他一样试着读读。

  师:我想试试,行吗?(师读)老师读的怎么样?你们评评。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很好,读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伤和惋惜之情。

  师:谢谢同学们地鼓励。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自身先练练。

  生:自身练习读。一名学生站起来有感情地读。

  师:喜欢这些句子吗?(喜欢)用自身的方式记下来。

  生:自身背。

  师:记下来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诵这段话。

  生:纷纷起立。(师背诵: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生接着背诵。)

  师:刚刚我们读过的这些都是在写哪段时间?(生齐说过去的时间)(板书:过去)是啊,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眼前的日子又是如何的匆匆呢?同学们接着汇报。

  生:我喜欢第三自然段的这句话:“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屏幕出示句子)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日子过得快写出来了。

  师:此时作者在自责,责怪自身在那些日子里糊涂地过日子,而时间又是怎样地一天与我相伴,亲密无间呢?我们接着说。

  生甲:我喜欢这段话:“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从我脚边飞去了。”我体会到作者用了排比句,写出一天的时间很快从身边过去了。

  生乙:我从这段话中的词语“跨”和“飞”体会到时间过得这样轻而易举。

  师:是啊,从“跨”和“飞”两个词语中我们就感受到时间就是这样轻巧地在不经意中溜去了。此时我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甲:此时我只有叹息了。

  生乙:此时我很无奈。(板书:无奈、叹息……)

  师:我们就带着这种感情读好这段话。请一位同学咱俩合作来读,谁愿意?大家认真听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师读前局部,生读后局部。)

  生:我发现作者写的都是身边的事,而且是很*常的事,时间就是这样从我们身边不经意的匆匆而去的。

  师:是的,作者就是用这样的顺序来写的,我们也依照这样的顺序记一记这段话。(生看着屏幕练习背诵)

  谁记下来了?(一名男生站起来背诵)

  生:我还从这句话也看出时间过得很快(读句子,屏幕出示)“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里的“闪”说明一眨眼的功夫。

  师:真的,时间过得太快了!简直无影无踪,眨眼间稍纵即逝。你看时间无情地逝去却一天与我相伴,无情变有情。这一段是写现在的日子。(板书:现在)

  如今的日子眨眼间逝去,面对实际我今后又该怎样呢?请一位同学读第四自然段。

  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她读得怎么样?评一评。

  生甲:在这段中作者一连串地发问,他读得很好让人听后能思索。

  生乙:我觉得作者在这段话的最后用了反问句标明自身不能虚度人生,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的时候应再加重语气。我想给大家读读。

  师:是啊,文章写的是一个普通的话题——时间。作者从开始就惜时伤时,但不是一伤到底,结尾却是对未来的一种深深地思索,一种向往与追求。(板书:未来追求、向往……)让我们再一次读好这段,引发自身深深地考虑。

  生:一名学生配乐动情地读。

  师:时间它来去匆匆,总在人们不经意间流逝,留给人们对它深深地考虑。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朱自清先生得到答案了吗?你从中得到答案了吗?好,同学们回家都收集了珍惜时间的格言和警句我们交流交流。

  生:大声背诵自身积累的警句、格言。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格言,我们读一读。(屏幕出示格言)

  生:自身读。五位学生分别读五句格言。

  四、总结全文,练习仿写

  师: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感悟到时间的珍贵,同学们当你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想到了什么?

  生甲:我想我要倍加珍惜时间,在现在的时间里多学知识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生乙:我想时间过得太快了,我们要抓住大好时光多作些事情。……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其实这正是作者散文语言的魅力,他往往从人人都能感受到的事例中娓娓道来的却是一种亲历的人生体验,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他告诉我们要珍视在我们身边流逝的分分秒秒。喜欢这篇散文吗?喜欢就拿起笔仿照作者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写法写一段话。可以用上“……的时候……;……的时候……;……的时候……”也可以自身写。

  生:自身练习仿写。

  师:巡视,指导。

  生:读自身写的一段话。

语文课文《匆匆》课堂教学实录2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描述一个事物,说它“是世界上最多的,又是最少的;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是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是最不被人重视的,又是最令人惋惜的。没有了它什么也做不成。”你知道他描述的是什么吗?

  生:时间。

  师: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纷纷写出自己对时间的感悟,咱们今天就先来欣赏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吧。看老师写课题。大家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掉了。没有这一点是什么字呢?

  生:勿。

  师:能组个词吗?

  生:勿庸置疑、请勿吐痰、请勿踩草??

  师:注意加上了这一笔点,它就变成了“匆”,你们瞧,咱们汉字是不是非常有意思呀。好,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匆匆。

  师:*舌音读准了。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生1:读到这两个字,我仿佛看到了一大早,大人们急匆匆地赶着上班,我们学生拿着早点赶着上学的情景。

  生2:我的脑海里出现了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人们急急忙忙赶车的画面。

  生3:我看到是妈妈傍晚赶着买菜、做饭时的样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阅读时,不管是一段话还是一句话,哪怕是一个词,都能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画面,这样读书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刚才大家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时间的匆匆跃然纸上的呢?咱们来打开书,认真地读课文。

  点评:在课堂上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渗透,注重对学生读书方法和阅读习惯的指导,在教学中找到契机就渗透,学生的习惯也就日积月累的形成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一遍读课文,要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如果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有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儿提出来。

  生读课文,按要求学习。(教师巡视辅导、评价。)

  师:大家预习时读了课文,现在又读了课文,你一定有了些感受想说说了,但我觉得读得还不够,我们还得用心去与作者对话,咱们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懂了的地方快一点读过,不懂的地方再多琢磨琢磨。

  生再读文章,思考。

  师:现在咱们可以谈一谈了。课文讲了些什么呢?

  生:课文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要珍惜时间。(教师板书:珍惜时间)

  师:文章说时间过得很快,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一去不复返”这个词知道的。(教师板书:一去不复返)

  师:咱们在熟读课文后,文章内容就显现出来了。内容清楚了,那咱们还要读书吗?你觉得该做些什么?

  生1:我们还要抓住重点词句来读书。

  生2:我们还要深入地理解课文。

  生3:我们还要去品读,去体会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

  师:那我们现在就细细地去品味语言,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尽管提出来吧!

  生1:作者是真的不知道时间在哪里吗?

  生2: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生3:作者为什么说“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生4:作者写“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朱自清先生写了那么多文章,怎么还说“赤裸裸的回去罢”呢?

  点评:整体感知,质疑问难,在我们的常规课上是一定要做的事,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即使是在公开课上同样扎扎实实。

  三、再读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那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品读。看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能不能迎刃而解。(出示CAI)

  “头涔涔”“泪潸潸”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呢?

  生:一想到时间的流逝就头痛脑胀,流汗,流泪不止。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为时间的流逝着急到流汗,流泪的地步,至于吗?同学们,要真正读懂这一句话中蕴涵着的感情,仅就这一句孤立地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要联系上下文,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感受,去与作者,与文章对话,你才能真正读懂作者为什么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头涔涔”“泪潸潸”了。

  点评:文章很长,内容很多,如何入手?*铺直叙的“*推式”,学生学得累,印象还不深,要找到一个关键点切入,教学突出重点。这个关键点就是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精妙处,语言运用经典处,突出中心关键处。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1~3段,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者你很喜欢的句子,圈一圈,划一划,作作批注,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就与小伙伴交流交流,探究探究。(师巡视,参与合作学习)

  师:当我们用心去与作者对话时,你一定也读懂了作者的心。把你的体会,你的智慧说出来。让我们都变得智慧起来。

  生:我喜欢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生情不自禁读了起来)

  师:你能注意到作者的语言表达,这是学习语文很重要的方法。燕子,杨柳,桃花,它们走了,没关系,在来年的春天都会回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该怎么读呢?

  生练习读句子。(教师指导读出“去──来”“枯──青”“谢──开”的充满希望。)

  师:读得真美,但是,作者主要是要说这个意思吗?大家接着读读,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生:作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是呀,写这个排比句是为了更加鲜明的对比出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苦恼与沮丧。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生:读句子“但是,聪明的??不复返呢?”(男女同学分别读出这两个层次。)

  师:朱自清先生的这段文字并没有多少华丽的语言,就是这份质朴无华,使我们读起来特别亲切,自然,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节奏美。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生很抒情的读第一自然段。

  师接读:“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当老师情不自禁读起这一段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跟着老师一起读了,读到这里,你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1:我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了。

  生2:我觉得时间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就悄悄的溜走了,我们都没有觉察到。

  师:想看看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的情景吗?来,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你丰富的想象──

  师声情并茂旁白:“辽阔的大海一望无垠,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这时,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了的这浩翰的大海里。”同学们,你看得到那一滴水吗?你听得到那一滴水的声音吗?(看不见,听不到)

  那你又联想到了什么呢?

  生1:一滴清透的小水珠落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海里不见了,那只是一瞬间。我们根本就来不及看到,根本听不见它的声音。

  生2:时间就好像这一滴水,一去不复返了。

  师:是啊,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稍纵即逝啊!把作者的叹息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算一算,空虚了,溜走了的这八千多个日日夜夜有多少年呢?

  生:约23年。

  师:比较一下,为什么作者不用23年,却要用八千呢?

  生:更显得数字多,逝去的年月多。更让人惋惜。

  师:当作者突然间想到了自己的23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

  生纷纷:焦急、难受、猛醒、后悔、紧张、痛惜,害怕、惊慌失措??

  师:那么,把你体会到的作者的这种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

  生再感情朗读。

  师:一想到这些,作者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我们再来读这一句。(又扣到这一句)生多种形式练习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评价指导:

  你的声音很低沉,我可以听出你内心的沉重。

  你的声音很高亢,你是激动得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啊;你的语气虽然*静,我却听出了你的心情并不*静。

  师:读着读着,我们渐渐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作者的感慨又通过大家的读表达了出来。大家一起来读这一句吧。

  生齐读这个句子。

  点评:在课堂上把握课文的的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师:我们的日子究竟是怎样一点一滴地滴在时间的流里的呢?你能通过你的读把我们带进作者的小屋,让我们仿佛看到他那茫茫然跟着旋转的样子,体会到他的无奈么?(出示CAI)

  生朗读第三段:“去的尽管去了??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音乐配读)

  师: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生1:我觉得这句写得好:“洗手的时候??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用了排比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匆匆而过。

  生2:在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溜走了,飞走了,让我们感到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师:作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读──

  生读文。

  师: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读──

  生读文: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师:“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玲玲俐俐”,读起来是那样轻巧婉转,那么无奈惋惜,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点评: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课堂上以读为主,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体味语言文字之美;通过读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师:大家读得入情入境,看来,作家的这份迷茫,这份留恋,这份无奈已引起了我们的共鸣,那么,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去的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

  生动笔进行片段练习。

  师: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

  生1、2、3念读自己的作品。

  师: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

  多么形象的比喻;真有几分朱自清的味道。

  点评:学生年纪小,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也是这篇文章由初三下放到小学六年级后,老师们感到比较难教的原因之一。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唤起学生的些许共鸣。练笔既让学生学了写作,又拉近了与作者的感情。

  师: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董老师的将近两万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作者又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读──(又回扣这一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点评:以上的教学环节整体性很强。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和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读着读着又回扣到关键句,使教学显得很紧凑。情感集中。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非常明确。

  师:时光就是这样稍纵即逝,在我们的叹息中闪过去了。读到这里,我真有一种坐不住了的感觉,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到自己以前浪费了好多时间,真是惭愧呀!

  生2:原来,时间就是这样在我们发呆时,在我们玩电脑游戏时过去了,我觉得我没有去珍惜时间,以后我要做珍惜时间的孩子。

  师:我们看看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合作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读着读着,你又能悟出些什么来呢?

  生:我认为作者不甘心就这样。

  师:不甘心,说得好。你是从哪里读出他的不甘心呢?

  生:我从文章这里感受到的:“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出示CAI)读书是得咬文嚼字地去品,去悟的。大家注意到两个“赤裸裸”写法一模一样,意思一样么?

  生:不一样。前一个是光着身子从娘胎里来到这个世界,而后一个是指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毫无贡献的离去。

  师: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齐读:“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么一遭呢?”。

  师:读出了作者的不甘心。作者是在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在拷问自己的心灵呀!大家是否知道,其实,二十三岁的朱自清已从北京大学毕业,已经有一些作品问世了。可他还是对自己不满足。正因为他此时有了这样严肃的思考,不甘心慵慵碌碌度过一生,这一生中才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呀!你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吗?

  生纷纷:《背影》、《荷塘月色》、《春》、《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师: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读出你对作者的敬佩之情吧。

  生:读文“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这一遭啊?”

  点评:除了紧扣文中用词用语的精妙,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加深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利于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现在,这一课内外结合的做法越来越使孩子们尝到甜头。

  四、紧扣前后呼应句,引导从内容想开去

  师:(出示CAI──首尾呼应的两个句子)同学们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生:首尾呼应。

  师:那么,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作出回答呢?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1:作者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回答了的。在文章中的字里行间中回答了。

  生2: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

  生3:就连朱自清先生都觉得自己没能很好地抓紧时间做贡献,更何况是我们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谈到这里,大家一定想到了,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仅仅是让我们珍惜时间吗?

  对呀,同时也是让我们珍惜──生齐答:珍惜生命!

  五、课外阅读拓展

  师:老师也送给大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话,让我们共勉吧!(出示CAI,配乐朗读)

  师:介绍朱自清读物若干,大家可以去读一读。

语文课文《匆匆》课堂教学实录3

  一、教材简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匆匆》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首篇课文。

  二、教学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三、教学准备:

  VCD、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明确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地读课文,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读书活动,读后开始发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说出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以此来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惟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

  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句,通过“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的学习活动,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以发挥个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

  (四)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这一环节可安排在课堂内外两部分。

  课内: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课外:

  (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3)召开读书报告会。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篇(扩展8)

——小学四年级语文鸟的天堂课堂教学实录 (菁选2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鸟的天堂课堂教学实录1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识本文中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

  感情朗读课文。

  (二) 情意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育学生养成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情境设计:

  《鸟的天堂》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写景散文,它描写的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一株美丽的大榕树。文章以鲜明的动静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这株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从而赞叹了我国南方水乡自然环境之美。

  在教学本课时,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我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和多媒体录像,设置了以下几处情境:

  情境1:多媒体出示大榕树上百鸟鸣、群鸟飞的录像,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了“我”来到大榕树下的情境;情境2,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我”欣赏大榕树的情境中;情境3,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中。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放大榕树上百鸟叫,群鸟飞的录像):同学们,在我国南方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榕树,树上住着许多鸟儿。看,鸟儿们飞呀,叫呀,它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欢乐啊!这枣就是鸟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

  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欣赏这鸟的天堂。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是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了什么?有不懂的词、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生:读(略)

  师: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生:两次。

  师:第一次是什么时候去的?

  生:傍晚。

  师:看到了什么?

  生:榕树 。

  师:(板书:榕树)第二次呢?

  生:早晨,看到了鸟儿。

  师:(板书:鸟儿)

  3,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懂的真不少,把读不懂的也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生:“那翠绿的颜色,……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逼近”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

  生:“逼近”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

  生:作者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同学们读懂的多,提的问题更好,我想,只有认真读课文,才能做得到。

  二、问题探究,自读自悟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电脑出示)这是个什么句子?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生:感叹句。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鸟的天堂发自内心的赞叹。

  师:大家一起来赞叹鸟的天堂。

  生:齐读。

  师:作者看到了什么,才发出这样的赞叹?

  生:作者看到了榕树、鸟儿,才发出这样的赞叹。

  师:课文是怎样写榕树、鸟儿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电脑出示)

  1,作者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用曲线画出课文中描写榕树、鸟儿的句子,想一想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2,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生:读、画、小组讨论(略)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师:作者是怎样写这株大榕树的?

  生:读(略)

  师:傍晚,我们划着小船向河中心移去。(放配乐录象:大榕树)

  生:(欣赏)

  师:现在你有什么感想?

  生:榕树真美。……榕树真大。

  师:这真是一株大榕树啊!(电脑出示)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 )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上又生( ),有许多( )直垂到地上,( )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填空。

  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红字部分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生:(读。讨论)。

  师:谁来做填空?

  生:(读)。

  师: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这段话里读出了榕树大。

  师:你是怎样读出来的?

  生:它的根多、枝多,可以读出树大。

  师:(板书:枝、根)红字部分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出示插图)

  生:这是大榕树的真面目。

  生:枝上生根,根伸进泥土里又成了新的枝干。这真是一种奇特的景象。

  师:看到这大得罕见的榕树,我们能不惊喜吗?把这段话大声朗读,体会一下。

  生:读。

  师:这棵大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它怎样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电脑出示)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红字部分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景象?

  生:自由读。

  师: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生:叶子绿。

  师:(板书:叶子)

  生:叶子有光泽。

  生:榕树充满活力。

  师:“颤动”是什么意思?

  生:快速抖动。

  生: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闪一闪的样子。

  师:红字部分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生:榕树叶一闪一闪的,充满活力。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景象?

  生:因为南方气候湿润。

  生:榕树正处于旺盛的时期。

  师:谁能用一句话回答。

  生:因为南方气候湿润,榕树正处于旺盛的时期,所以才会有这种景象。

  师:让我们和作者一样从心底发出赞叹。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大声朗读,体会体会。

  生:(读)。

  师:大榕树枝繁叶茂,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可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这是鸟的天堂吗?

  师:第二天早晨,作者又经过鸟的天堂,看见了什么?

  生:鸟儿。

  师:你能读一下课本上写鸟的句子吗?

  生:(略)

  师:鸟儿真多呀,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课文中那个词说明这一点?

  生:应接不暇。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解释一下吗?

  生:到处都是鸟,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师:我们也到鸟的天堂去看鸟儿,听鸟鸣。(放录像:鸟儿在榕树上活动。)

  生:(欣赏)。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什么?

  生:鸟儿真多。

  生:鸟的天堂真美。

  生:鸟的天堂真热闹。

  师:这种热闹的气氛,作者写出来了吗?(电脑出示)

  读一读:

  我们继续拍掌……有的( ),有的( ),有的( )。

  填空。

  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填空。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写出了鸟多的程度。

  生:表现了鸟的大小不一。

  生:写出了鸟的颜色各异。

  生:还写出了鸟的动作。

  师:鸟儿在干什么呀?

  生:(读)。

  师:(板书:叫、飞、扑。)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生:(读)。

  师:面对这奇妙的景色,作者不愿离去,从心底发出赞叹。

  (电脑出示)

  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用曲线画出课文中描写榕树、鸟儿的句子,想一想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生:读“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板书:鸟的天堂)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谁说?

  生:(略)。

  师:这这些活泼可爱的鸟儿在他们的乐园里生活的多么自由,多么欢乐啊!哪里是我们的天堂阿?

  生:学校。

  师:为什么?

  生:(略)

  师: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生:大榕树周围的景色美。

  生: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筑巢休息。

  生:农民不让捉鸟,使鸟受到保护。

  师:作者写大榕树的美丽抓住了它的枝、根、叶,也就是事物的静态来写的,(板书:静态)而写鸟则抓了鸟的活动变化,也就是事物的动态来写的,(板书:动态)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像作者一样舍不得离开鸟的天堂。

  四、感情朗读。

  师:请同学们选一段你最喜欢的课文读一读。

  生:(读)

  师:谁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读的真好,我们一起学着它的样子读这一段。

  生:(读)

  师:大家读的好,学的更好,鸟的天堂美,巴金写的更美,大自然中到处有美景,大家想写出自己看到的这些美景吗?

  生:想。

  师:下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作家写景的这种高超技艺。下课!

小学四年级语文鸟的天堂课堂教学实录2

  一、情境导入,感知全文

  师:(配乐解说)在广东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四、五百年前,在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间有一块泥滩小岛。潮退外露,潮涨水淹。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静而优雅,便衔来了一根榕树枝,说来奇怪。不久,榕树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一片浮动的绿洲。又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数万只仙鹤,栖息在这棵榕树上。从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鸣声呼唤,凌空翱翔,野趣盎然,形成南国一个奇观。

  生:(齐读)——鸟的天堂。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称作“鸟的天堂”啊?

  生1:有茂密的树林,清清的湖水。

  生2:没有人伤害,很安全,鸟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

  生3:景色优美,舒适、依山傍水,丰衣足食。

  师:是的,确实是个很美的地方,汪老师曾多次去过那里,每每置身于此地,都有一种陶醉,甚至迷恋,它静谧、优雅,和谐、安详,带着你的想象再读题。

  生:(美读)——鸟的天堂。

  师:好,昨天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谁来读读这几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这儿有三个生字,三个多音字,看他是否全读准了?

  (课件出示:一簇簇不计其数树梢做巢应接不暇兴奋)

  (1)正音:兴奋

  (2)理解应接不暇

  (3)指导学生字:巢/梢/暇。(老师边书写“巢”边解说:“巢”上部分三个“〈”要写得匀称,这是鸟的一家三口,下面是个扁“日”是鸟的窝,建在这树木上,所以“巢”就是鸟的——家)

  师:借助预习提示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1:课文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

  生2: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在傍晚,没有看到鸟,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在早晨,看到众鸟纷飞的景象。

  师:到底是六年级的学生,能在预习中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并且理清了文章的层次。

  师:再快速浏览课文,作者两次去了鸟的天堂,有怎样的感慨?

  生: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这是作者的感慨,能不能把这感慨地味道再读的浓一些。

  生:读。

  师:有点味道了,但还不够。

  生:读(重读“的确”)

  师:很好,突出了“的确”。一起读。

  生:齐读。

  师:大家读这句话,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鸟的天堂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

  师:你怎样理解?

  生: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看到的是一株号称“鸟的天堂”大榕树,第二次去是在早晨,作者看到了很多的鸟,证实了这株榕树是真正的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指的就是一棵大榕树。

  师: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怎样的一棵树啊。

  二、重点读“树”,品味写法

  师: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伴着夕阳的余晖,走近这株神奇的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地听。

  师:配乐朗读1——9自然段。

  生:闭眼听。

  师:你仿佛看到一颗怎样的树?

  生:这是一株非常大的树

  师:请你把“大”写到黑板上,

  生:这是一株非常“绿”的树

  师:写道黑板上

  生:生机勃勃

  师:写道黑板上

  生:茂盛

  师:写道黑板上

  师:当作者看到这株大榕树的时候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板书,这是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默读课文的——9自然段,可以动笔标注出来。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交流:

  生:“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我第一次看到”。作者从自己的亲身阅历写出了这株榕树很大。

  师:是的,巴金常旅国内外,可以说,见多识广,对巴金来说大榕树不足为奇,但这样大的却是第一次看到,可见之大。

  生:通过河面变窄来说明它的大。

  生:通过朋友的谈论体现它的大。

  生:“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由不可计数这个词,感受到这是一株大榕树。

  师:课件出示这句话,再读,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应突出“一株”这个词,作者从远处看误以为是很多株榕树,走近看原来只是一株。

  师:读出只是“一株”的感觉

  生:“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强调了“一株”。

  分别找几个同学读。

  师:把体会带进去,都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

  师:为什么不可计数?这跟它的生长特点有关。找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师:见过“枝上又生根”的树吗?

  生:没有。

  师:(出示老师在鸟的天堂拍的照片)介绍:大家看到这许多的像胡须一样的东西,就是榕树的气根,气根的生命力很强,当它越长越长,垂到地面时,伸入泥土,就形成了枝,枝上再生根,根再形成枝,就这样横干直枝相连,盘根错节,所以——

  生: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

  师:知道它究竟有多大吗?

  生:摇头。

  师:和会场相比,相当于20多个会场。

  生:赞叹“哇”

  师:把你的赞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出来。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生:独木成林

  师: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树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

  生: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还有哪里具体写出了“大”?

  生:“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一样。”因为树很大,所以树枝垂到了水面。

  生:树枝卧在水面上,这个“卧”字让我想到了我曾见过的巨大的“卧佛”。这棵树就像一个巨大的“卧佛”一样,很大,很安详。

  师:你能读出这样的安详吗?

  生:读。“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一样。”

  师:一个“卧“字仿佛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交流:(年代久远,安详,安静、古老……学生:交流感受并把感受读出来。)

  师:多么生动、巧妙的一个“卧”字啊,她静卧在水的中央,独立成一个小岛,是那么的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啊。所以作者这样感慨——

  生: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让我们再次走近这榕树,引读——“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

  生齐读:“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一样。”

  师:继续交流,作者还怎样写出了这些特点?

  生:“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用展示生命力,来表现茂盛。

  师:它是怎么展示的?

  生:“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叶子密集到“一簇的一簇的堆起来”

  生:从“不留一点缝隙”我感受到这树的茂盛,那么大的一棵树,居然不留一点缝隙。

  师:引读这段话。从哪里还能体会到这种生机勃勃?

  生:“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指名读,轻轻自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注意到这个“似乎”,现在把似乎去掉。

  生:比较读。

  师:你觉得有“似乎”跟没有“似乎”有什么不一样?

  生:似乎是好像的意思,如果去掉就变成真是的,而不是作者的想象了。

  师:这“似乎”不是没有,更不是绝对,而是带有神秘的,那种捉摸不透的,让人浮想联翩的的生命的"感觉!把这种似有似无的神秘感读出来。

  生:感情朗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读这句话,大家有没有疑问?

  生:“新的生命”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师: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还可以与伙伴交流交流。

  (生自由地读、体会)

  交流:

  生1:是躲在树叶中的鸟在动。

  师:哦,那是飞倦了小鸟们归巢了,躲在茂密的叶丛中,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是却感觉到了“生命的颤动”。所以作者感到——

  生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2:这是生命涌动之美,因为这树的生命力很顽强,好像每一刻都有新的叶子在生长出来。

  师:这是无法抗拒的生命力,从它的每一片绿叶上都涌动着新的生命。读

  生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3 :我觉得颤动还有一个意思,可能要刮风,一闪一闪的,让人感到颤动。

  师:把你感到这一闪一闪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4:我觉得树叶太绿了,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师:那翠绿的颜色,绿得鲜亮,绿得发光,看久了,似乎感到绿叶上的点点光斑像是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所以——

  生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融入这句话中,好好地读读这句话。

  展示读。一个接一个读下去。

  师:那是风吹,是鸟动,是阳光的照耀,是新发的嫩芽,是那绿叶本身就蕴育着无限的生机,所以——

  生:(齐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这是树叶在颤动,是生命在颤动,分明也是作者的心在颤动,所以他情不自禁地赞叹——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这也是我们的心在赞叹——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巴金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这株大榕树的勃勃生机,用我们的朗读去再现这文字的生命!

  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师:好的语言我们要积累下来。给大家一些时间,看谁记住的最多。

  生背诵。指导交流背诵。

  三、迁移练笔,引向读“鸟”

  师: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什么能如此的美丽,除了它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以外,还有天马村的人们对它的爱护。几百年来,人们把这棵大榕树看作是一棵神树,把树上栖息的鸟看做神鸟,不许人们去触动它,如果谁打鸟,就会受到家法的惩治,多少年来天马河的人们就是以他们最纯朴的环保意识,保护着鸟,保护着树,所以,天马村的人们至今仍然拥有——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正是由于有了这美丽善良的南国的人,才有了这神奇美丽的南国的树。假如你就是那第一只飞来的仙鹤,你发现了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你将怎样召唤你的亲人、朋友来此安居乐业?请你写下最能打动他的话。

  生:写。

  师:提示,可以用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交流。

  生1:在南国有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它遮盖住整个小岛,独木成林,那树叶绿得发光,绿得发亮,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缝隙,哪儿冬暖夏凉,是我们生活的天堂啊!

  生2:我发现了一个天堂,那儿依山傍水,丰衣足食。一株树就是一片林子,周围很静,人们善良……

  ……

  师:就在你的召唤中,一只鸟飞来了,两只鸟飞来了,千百只,千万只鸟飞来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成了真正的——

  生读:鸟的天堂。

  师:今天我们没有看到一只鸟,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来到了这里。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课件出示,学生静听配乐鸟鸣声,音乐和文中描述相吻合,先是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接着越来越多。最后整个树上变得热闹了!百鸟齐鸣)

  师: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谈。

  师:那是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文学巨匠巴金又是怎样通过文字来展示这种百鸟出巢的生命之美的,请同学们回去后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文章的第二部分,再一次去感受这天下奇观(齐读)——鸟的天堂。

  同学们,认识大家很高兴,老师从南国带来了这“鸟的天堂”的旅游画册,送给同学们,在这个小册子中,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鸟的天堂”的诗句,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赏读,更多的去了解这天下奇观——小鸟天堂。欢迎大家去广东,去鸟的天堂——那梦境般的地方。

  下课。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篇(扩展9)

——白鹅教学课堂实录

白鹅教学课堂实录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比喻、反语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鹅的图片。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一幅著名当代画家丰子恺所作的画《白鹅》,同学们认真观察后说一说这只鹅什么样?(学生汇报)这位画家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白鹅》。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3课《白鹅》(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笔下的白鹅有什么鲜明的特点.(学生自由读课文)

  ]汇报:(7个自然段)

  师:通过初读课文作者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汇报)

  三、细读课文。

  过渡:看来这真是一只不一般的鹅。所以作者开始就说它是一个高傲的动物。

  (一)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师: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中心句。学生默读汇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师:很准确,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那你现在对“高傲”这个词语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在这段中从哪里看出鹅的高傲?(姿态)(指名读:伸长脖颈、左顾右盼)

  师:左顾右盼什么样?谁来示范?

  师: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出这样的赞叹(学生齐读这句话)。

  师:除了姿态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鹅的高傲?(叫声、步态、吃相)(板书)哪个段落进行了概括谁给大家读一下。(指名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三、四、五、六、七自然段。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师:那它的.叫声、步态、吃相又是怎样表现出它的高傲呢?请大家在3-7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书体会、把能表现鹅的高傲的词句画下来,想想好在哪?然后我们进行交流。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

  2、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学习“叫声”部分。

  师:大家学习的很认真,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

  具体的呢?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课文)

  师:在你认为哪个词句写得好,好在哪?找到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厉声叫嚣)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

  师:同学们你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你想怎么读?

  师:你的感受真好,其他同学想怎么读?

  生:我想强调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师:引吭大叫是什么样的叫

  生

  师:独特的体验,非常好。

  师:谢谢你。现在谁还想通过你的朗读把鹅的高傲读出来。好一起读。

  师:真够傲的所以作者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齐读)

  (2)、学习“步态”部分。

  过渡:那作者说“鹅的步态更是傲慢”,学习这部分的同学谁来读?(指名读课文)

  师:说一说这里哪些词句写得好?

  师:为什么觉得这一句能感受到呢

  生:因为它看见不但不让,还咬你一口。

  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的鸡和鸭是什么样?鸡和鸭见到人时都匆忙逃跑,说明什么,而鹅呢

  生:它非常高傲,就像官一样

  生:它好像自己是老大一样

  师:你看这个鹅它不仅不怕人还咬人,谁能把它这种高傲劲读出来。(指名读)

  师:真够狂傲,真够傲慢,还有哪写得好?

  生:它说“活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见过“净角出场”吗

  生:没有。

  师:看看净角出场

  出示:净角出场片段

  师:看见了什么,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净角出场

  生:大模大样、很神气

  师:同学们,这只鹅就像刚才净角一样,大模大样,它那高傲的样子,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鹅的步调……)

  师:既然是写鹅为什么前面写鸭

  生:这样就可以更突出鹅的从容。

  师:那你说说鸭的步调什么样

  生:急速,局促不安。

  师:好,下面女同学来读鸭的步调,男同学读鹅的步调。

  (3)、学习“吃相”这部分。

  过渡:鹅的叫声步态够傲慢的了,但是和它的吃饭比不算什么,有什么词形容。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看一看怎样写出它的高傲。画出能体现的词语。(学生默读)找词语。

  生: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从容不迫踏着方步昂首大叫架子十足

  师:通过预习,谁知道三板一眼的意思?

  现在就要请同学们看课文它是怎样三板一眼吃的。

  生:先吃一口冷饭……

  师:它吃饭很有顺序,而且这顺序不变,还有什么不变?

  师:奢侈是什么意思

  师:它吃的不奢侈,吃什么?(冷饭,泥巴,草)

  师:它吃的东西是不变的,而且吃的顺序是一点不马虎的,它先吃

  生:冷饭

  师:再喝

  生:一口水

  师:再吃

  生:泥巴和草

  师:这就是它的三眼一板

  师:从这一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后面一段,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

  师:堂官是干什么的知道么?就是服务生。

  师:服务生是顾客至上,这里是白鹅至上。

  生:(读“鹅老爷偶然……”)这说明鹅老爷很霸道。狗有点怕它了。

  生:(鹅便昂首大叫……)表现出鹅饭没吃到,还要让人家给它添饭。

  师:你看这用了一个词叫“供养不周”这是用来形容对老人照顾不周,这里用来形容白鹅说明作者已经把它当作什么对待?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篇(扩展10)

——赶海教学课堂实录

赶海教学课堂实录1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

  师:会唱的跟着唱,这首歌曲,歌名叫

  生:大海呀,故乡

  师:你知道什么叫赶海吗,你想去赶海吗?读读看

  生:赶海

  师:孩子们,还等什么,让我们去赶上词语列车,小声读

  生:轻声读

  师:四列读词语

  嘿 暑假 舅舅 去赶海

  哎 喧闹 沙滩 抓海星

  咦 夹住 长须 捏大虾

  哦 逃窜 螃蟹 成俘虏

  师:舅这个生字不好写,跟着老师写一写,上面表音,下面表意。

  读着词串,我们就来到了大海边。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图片。

  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讲了一个孩子跟着她的舅舅去赶海,去捡了一些海产品

  师:谁还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暑假里,跟舅舅去赶海

  师:在童年里,是一件什么事呢

  生:欢快,快乐

  师:这些都包容在文中的一个词里。趣事

  默读课文第几自然段写了趣事?第三自然段看看哪一句写了赶海的场景和赶海的哪些趣事?不出声,不指读

  生:是第一句。

  读第一句

  师:你们看,

  师指图,这时——

  生读: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热闹

  生:有的——有的——

  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它的热闹

  生:读

  师:就让我们走近热闹的人群,看看最有趣的是哪些事呢

  生:抓海星,捉螃蟹,

  师板书: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默读这三件事,画出字词,标点。

  生默读

  师:自己读一读最感兴趣的词句。

  生开始轻声读。:

  师:你觉得哪一件事特别有趣?

  生:抓海星

  师:原来你是觉得抓海星那个片段呀,你觉得什么让你最感觉有趣

  生:我觉得感叹号最能表达我的高兴

  读这一句

  我从摸呀摸呀,感觉有趣。我以前没摸着,现在突然摸着了。

  我觉得 嘿比较有趣。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摸。读

  生读:

  师:你们还觉得哪件事很有意思呢

  生:我觉得捉螃蟹比较有意思

  结果螃蟹夹住了她的手。

  师:下面让我们来体验体验捉螃蟹的乐趣。自己来读一读

  生:哎,那边——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螃蟹呢

  生:聪明的

  师:束手就擒,束有两个意思,你选什么?

  师:下面让咱们一起把这只机灵读出来,

  分部分读

  师:原来捉螃蟹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

  小作者先告诉我们事情的结果,再告诉我们原因。

  师:捏大虾的乐趣又体现在哪儿呢?

  指名读

  生:我觉得这一句很有趣。

  师:你们想看这只大虾吗?林老师把这只大虾带来了。

  音乐下武将与大虾呈现。

  这句话把大虾比作武将。

  三、感悟。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边演一边读。

  生:他摇摆着两条长须——

  师:你们想要对这只大虾说些什么呢?用上语气词

  生:哎,你好倒霉呀。被我捉住了。

  师:这句话中把大虾当作人来写,让我们还可以和他对话。这句话中哪些词还让你感觉到有趣?有没有哪些字词让你感到有趣,和情感的变化呢

  生:问号,前面咦,感到很疑惑,后面感到更疑惑了。

  师:我们透过这几个语气词和标点符号就能感觉到作者的心情变化。自己来读一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读。

  生:读。

  师:现在让我们把这个片段连起来读一读

  生:咦,怎么我的脚——

  师:孩子们让我们把这三个片段连起来读一读。

  生:分角色读一读。配乐

  师:还运用上了语气词,让赶海的趣事呀跃然纸上。其实何止这些,课后一起去看看。下课。

推荐访问:课堂 教学实录 爱莲说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3篇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1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