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约数和倍数意义》说课稿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4-02 20:20:05 来源:网友投稿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一节概念课。这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除和除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约数和倍数意义》说课稿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约数和倍数意义》说课稿3篇(范例推荐)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一节概念课。这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除和除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数和倍数是本单元中最基本的概念。教材先概括了“整除”,在此基础上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指出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约数和倍数是以后学习质数、合数、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还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因式分解做了准备,使学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也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的认识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理解约数和倍数的含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瞳倍数;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理解整除是约数和倍数的基础。

  教学难点:理解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力求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特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归纳整除时,引导学生归纳比较整除算式的特点;在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在深化理解时,通过填空、判断、游戏等灵活、有趣、多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归纳总结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学法: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方法获取知识。例如在归纳整除时学生自主学习整除的概念;比较整除和除尽、应用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等等。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下:

  (一)、归纳整除,扎实基础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在整除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学生对整除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在学习约数、倍数的意义之前先通过忆整除、感悟整除、归纳概括整除三个环节对整除进行归纳整理。其中在归纳整除时又安排了观察特点、分组讨论、尝试归纳、解读文本等学习环节,层层推进,一个环节就是一个不同层次的训练,每次都让学生有新的体验。

  当学生对整除有了较深的认识和理解时,教师再提出除尽这个概念,形成认知冲突,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整除和除尽,在比较时用课件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同桌互相讨论、尝试归纳、汇报讨论结果,完成表格,最后再概括整除和除尽的关系,使学生知道除尽包括整除,整除是除尽中特殊的一种,加深学生对整除和除尽的理解。

  设计意图: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建立在整除基础上的,只有基础扎实了,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才会得心应手。这一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安排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参与了整除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新知所需的知识基础得到了巩固。

  (二)、立足基石,构建新知

  探究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按以下的程序进行的,揭示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强调,加深理解 应用约数和倍数、探究倍数与倍的.区别和联系、解读文本、自学反馈。首先用课件把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呈现给学生,首次接触,学生对约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有限,再提出几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可以加深学生对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学生对约数和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学习例1,让学生说说15和3它们之间约数和倍数的关系。在学习例1时,先让同桌互相尝试说说,再指定同学来说,最后让学生说说45和5、16和2、4和24、0.6和0.3四组数的约数和倍数关系,当学生说0.6和0.3它们之间不存在约数和倍数的关系时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说说它们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由此进入下一个环节,比较倍数和倍。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的知识,并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关系的学习,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设计意图: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仅靠学生从文字上来理解远远不够,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算式加以理解更为直观,化难为易,再让学生说说各组数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既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能力,又可以通过说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在这一环节设计了说一说、填空、判断、数学游戏、开放式习题五种形式的练习。先让学生判断几组数中哪组有约数和倍数的关系,并指出为什么,再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第二题通过填空、加深学生对倍数和约数和理解;接下来设计了判断、游戏两种习题,让学生猜猜老师的年龄,用自己的学号找朋友;最后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设计了两道开放式习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针对性很强的练习,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训练,加深学生对约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四)、总结新知,形成结构

  全堂总结时先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反思质疑,再师生共同小结,最后提出你还想知道什么?对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主要是调动学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加深印象,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立求简洁美观,展示本课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左边的两个圆圈反映了整除和除尽的关系,说明了它们自身的特点,也通过板书向学生渗透了集合思想。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十册 p50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整数的四则计算,了解了自然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约数和倍数的学习,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质数、合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作好铺垫,也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掌握整除的意义,理解约数和倍数的含义,学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4、重点: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整除的意义。

  关键: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整除的特征。相互依存的理解。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整除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 、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学习过程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口、动脑,以及采用判断、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的学习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讨论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与学习目标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约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学习要求大家做到:

  ①掌握整除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②学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或倍数。

  [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复习铺垫:复习自然数、整数。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是自然数,你能举例子吗?它的单位是什么?

  [数的整除的生长点是在整数的基础上,所以学生必须理清数的概念。]

  (三)学习新知

  A、初步感知整除

  1、口算(小黑板出示)

  15÷5= 1.5÷5= 24÷4= 3.6÷0.9=

  16÷3= 80÷20= 6÷5= 23÷7=

  [将课本中的题组适作改变,为紧接着的概括整除概念提供更丰富的感性材料。]

  2、学习整除的意义

  ①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汇报各组的分组依据,引导得出:按商的情况:除尽、除不尽可以分成两组。

  15÷5=3 1.5÷5=0.3 16÷3=5……1 80÷20=4

  24÷4=6 3.6÷0.9=4 23÷7=3……2 6÷5=1.2

  ②学生继续自由讨论,对第一组除尽进行分组,汇报分组依据,引导得出:

  a.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

  b.被除数、除数、商不都是整数。

  [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了促进作用。]

  更多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说课发挥....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3篇(扩展1)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篇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为了倡导这种学习方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在设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讨论、自学等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综观整堂课,教师教得非常少,而学生讲得非常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1、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想、说、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天真烂漫的孩子是怎么想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说才能反映出来。为此,在进行整除意义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独立研究(即自主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想一想,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彼此的想法、分法,求同存异,最后通过争论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方法正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

  2、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感悟。

  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耍中;轻松地获取知识是极好的学习途径。因此,在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建立之后,组织学生做游戏,在游戏中找具体数的倍数和约数,从中体会、感悟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这正符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体会、感悟。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无穷魅力。

  3、置身于学生当中,做学生的一员,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我觉得当今的教育也是如此。老师只有不断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学生才能乐意跟着学习。为此,在学习约数和倍数之前,我组织学生编号时,把自己也编入学生之列,并与学生共同游戏,置身于学生当中,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就是他们的朋友,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也正体现了师生*等的新理念。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参与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习的问题,也就是会自主学习。因此,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二者就缺一不可。“约数和倍数”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尝试。

  (一)、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从情感上愿意学习就是积极学习,积极学习的情绪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因此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本节课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

  1、情绪饱满,积极学习。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开头的列举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看信息列算式、到算式分类,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再到后面的练习,“练说倍数和约数”、“判断”、“咏雪”、到“动脑筋离课堂”就更热闹了,学生每人都想自己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状态是:抢着说、纷纷地说、热烈地交流,这些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

  2、频繁交往。扩大参与。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教者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在本节课中,多次采用合作学习,学生都是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口又动手。这些生生之间的交往,既为学生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

  (二)、有效参与是自主学习的保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去学,也就是会自主学习才能适应终身教育,而有效参与恰恰是思维的参与,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在本节课中有效参与表现为:

  1、思维活跃。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本节课中,学生对除法算式的分类必须独立思考,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必须自己看书自学,“动脑筋离课堂”也不是随便乱猜就可以离开课堂,要考虑哪些数是符合要求的才能猜出,知识的构建图要理顺新旧知识的关系才能完成。一句话,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2、独立学习时间多。独立学习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

  3、表现机会充分。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小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在本节课的课堂上,从对除法算式进行各种各样的分类引入整除开始,教师是处处放手,真正做到学生会说的教师不讲,学生有能力探究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够升华的教师不去总结,课堂变成了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尤其在对待学生学习结果的处理上,“总结”这一大环节教师没有去做,而是给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

  综观整堂课,尽管内容枯燥抽象,而且内容较少,我力求:教师灌输得不多,而师生的启发对话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和参与者,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去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尽量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3篇(扩展2)

——五年级数学约数和倍数意义说课稿3篇

五年级数学约数和倍数意义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数学第十册p50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整数的四则计算,了解了自然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约数和倍数的学习,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质数、合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作好铺垫,也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掌握整除的意义,理解约数和倍数的含义,学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4、重点: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整除的意义。

  关键: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整除的特征。相互依存的理解。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整除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学习过程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口、动脑,以及采用判断、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的学习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讨论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与学习目标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约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学习要求大家做到:①掌握整除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②学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或倍数。

  [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复习铺垫:复习自然数、整数。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是自然数,你能举例子吗?它的单位是什么?

  [数的整除的生长点是在整数的基础上,所以学生必须理清数的概念。]

  (三)学习新知

  A、初步感知整除

  1、口算(小黑板出示)15÷5=1.5÷5=24÷4=3.6÷0.9=

  16÷3=80÷20=6÷5=23÷7=

  [将课本中的题组适作改变,为紧接着的概括整除概念提供更丰富的感性材料。]

  2、学习整除的意义

  ①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汇报各组的分组依据,引导得出:按商的情况:除尽、除不尽可以分成两组。

  15÷5=31.5÷5=0.316÷3=5……180÷20=4

  24÷4=63.6÷0.9=423÷7=3……26÷5=1.2

  ②学生继续自由讨论,对第一组除尽进行分组,汇报分组依据,引导得出:a.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b.被除数、除数、商不都是整数。

  [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年级数学约数和倍数意义说课稿2

  一、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2、理解、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知道约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准备:

  1、两张卡片。

  2、多媒体演示课件。

  评析:为了体现当今新的教育观,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儿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有目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标体系全面、恰当。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1、整除的含义。

  ①让学生在小卡片上写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学生的除法算式。

  评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寻找的,而不是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材料,它们来源于学生自己,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③教师提出问题:

  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

  B、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④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⑤学生交流完毕,每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研究成果。

  评析:让学生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即给了学生一个人人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在*等、自由、真诚悦纳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了与人共处。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用字母b表示除数,在什么情况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师:让学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义。

  评析:由于学生对整除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以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巩固练习。

  ①下面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A、17和54

  B、9和7

  C、3.6和1.2

  D、10和10

  ②下面四个数中谁能被谁整除?

  A、2

  B、3

  C、6

  D、12

  评析:概念初步后,为了有效巩固,恰到好处增加了练习,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增加了开放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加深了学生对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学,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提出问题,看书自学。

  ①在什么情况下,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②约数和倍数中的数一般指什么数?不包括什么数?

  ③你能仿照书中的(例1)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约数

  2、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及举例、说明理由。

  评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的学习,即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3、明确约数和倍数的关系。

  根据实例提出问题: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单独说45是倍数、15是约数,为什么?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地说一个数是倍数或约数。

  评析: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约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

  4、巩固练习。

  ①下面每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A、36和9

  B、7和14

  C、45和45

  D、1和100

  ②下列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又是谁的约数?

  A、1

  B、2

  C、6

  D、12

  ③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一个数,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师提出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谁?你们是我的什么数?我又是你们的什么数?

  b、我是19,谁是我的约数?

  c、我是2,谁是我的倍数?

  d、我是1,谁是我的倍数?(小结: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e、让全体同学举起卡片,让具有数字6的同学指出自己的约数

  评析: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即有层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样。即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敏捷。通过练习,即巩固了知识,又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

  (五)回顾反思,谈各人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又是怎样研究的?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并谈自己的收获,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反思: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为了倡导这种学习方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在设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讨论、自学等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综观整堂课,教师教得非常少,而学生讲得非常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3篇(扩展3)

——数学五年级约数和倍数意义说课稿

数学五年级约数和倍数意义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一节概念课。这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除和除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数和倍数是本单元中最基本的概念。教材先概括了“整除”,在此基础上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指出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约数和倍数是以后学习质数、合数、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还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因式分解做了准备,使学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也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的认识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理解约数和倍数的含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瞳倍数;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理解整除是约数和倍数的基础。

  教学难点:理解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力求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特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归纳整除时,引导学生归纳比较整除算式的特点;在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在深化理解时,通过填空、判断、游戏等灵活、有趣、多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归纳总结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学法: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方法获取知识。例如在归纳整除时学生自主学习整除的概念;比较整除和除尽、应用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等等。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下:

  (一)、归纳整除,扎实基础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在整除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学生对整除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在学习约数、倍数的意义之前先通过忆整除、感悟整除、归纳概括整除三个环节对整除进行归纳整理。其中在归纳整除时又安排了观察特点、分组讨论、尝试归纳、解读文本等学习环节,层层推进,一个环节就是一个不同层次的训练,每次都让学生有新的体验。

  当学生对整除有了较深的认识和理解时,教师再提出除尽这个概念,形成认知冲突,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整除和除尽,在比较时用课件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同桌互相讨论、尝试归纳、汇报讨论结果,完成表格,最后再概括整除和除尽的关系,使学生知道除尽包括整除,整除是除尽中特殊的一种,加深学生对整除和除尽的理解。

  设计意图: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建立在整除基础上的,只有基础扎实了,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才会得心应手。这一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安排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参与了整除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新知所需的知识基础得到了巩固。

  (二)、立足基石,构建新知

  探究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按以下的程序进行的,揭示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强调,加深理解应用约数和倍数、探究倍数与倍的区别和联系、解读文本、自学反馈。首先用课件把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呈现给学生,首次接触,学生对约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有限,再提出几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可以加深学生对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学生对约数和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学习例1,让学生说说15和3它们之间约数和倍数的关系。在学习例1时,先让同桌互相尝试说说,再指定同学来说,最后让学生说说45和5、16和2、4和24、0.6和0.3四组数的约数和倍数关系,当学生说0.6和0.3它们之间不存在约数和倍数的关系时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说说它们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由此进入下一个环节,比较倍数和倍。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的知识,并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关系的学习,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设计意图: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仅靠学生从文字上来理解远远不够,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算式加以理解更为直观,化难为易,再让学生说说各组数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既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能力,又可以通过说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在这一环节设计了说一说、填空、判断、数学游戏、开放式习题五种形式的练习。先让学生判断几组数中哪组有约数和倍数的关系,并指出为什么,再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第二题通过填空、加深学生对倍数和约数和理解;接下来设计了判断、游戏两种习题,让学生猜猜老师的年龄,用自己的学号找朋友;最后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设计了两道开放式习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针对性很强的练习,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训练,加深学生对约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四)、总结新知,形成结构

  全堂总结时先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反思质疑,再师生共同小结,最后提出你还想知道什么?对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主要是调动学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加深印象,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立求简洁美观,展示本课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左边的两个圆圈反映了整除和除尽的关系,说明了它们自身的特点,也通过板书向学生渗透了集合思想。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3篇(扩展4)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10篇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和比的概念,以及用分数和比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又是后续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折扣、利率、税率、统计与概率等实际问题的基础。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基础资源。生活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已接触过很多的百分数,并且学生有学习分数和比的.知识基础,以及利用分数和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一切都是学生学习本课时非常宝贵的基础资源。

  2、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对百分数意义的表述、关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以及百分数的正确写法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究过程,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具体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四、学习准备

  学具准备: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联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教学中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学生自主建构;二是注重小组合作和集体交流;三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师生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都找到了吗?说说你是在哪儿找到的?

  师:老师从我们的班级中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找找看其中有没有百分数。

  (课件出示):

  (1)我们班男生人数占59,女生人数占49。

  (2)全班同学的*均身高是147.76厘米,*均体重是40920千克。

  (3)喜欢乐器的同学约占全班人数的37%,喜欢绘画的约占24.1%,喜欢舞蹈的约占20.4%,喜欢体育的约占18.5%。

  2、揭示课题

  师指出:像37%、24.1%、20.4%、18.5%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百分数。(板书课题)

  3、确立研究目标

  关于百分数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班级信息入手引出百分数,目的是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自己确立研究目标,是帮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我是学习的主人,要学我的数学。另外提供的信息中特别涉及到不同的分数和百分数,是为后面探究埋下伏笔。】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展开对新知的探究。

  活动一: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建构。

  课件出示方法提示:

  1、找出书中小学生、初中生近视率的例子,任选一个想一想:在这个例子中,有几个量,分别是什么,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2、照着例子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班级信息中的百分数表示什么含义。

  3、举例说明如何读写百分数。

  4、试比较百分数与分数、比的异同。

  5、根据班级信息比较班内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数最多,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数最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活动就是充分让学生主动、独立地学习,让全员参与学习过程。但自主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放手,我设计了方法提示来帮助理清知识的脉络,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二:班内展示交流。

  学生依照研究目标逐个汇报,教师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倾听、评价,肯定正确,纠正错误,补充遗漏,强调重点。例如:

  1、百分数的意义。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分数表示的含义,重在感受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从具体事例中抽象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的读写。

  明确百分数的读写方法,特别是百分数的书写顺序。

  3、与分数的不同。

  除了读法、写法表面形式的不同外,结合实例对比,着重理解意义上的不同。

  4、百分数的好处。

  体验到百分数分母相同,易于比较的优越性。

  【设计意图:班内交流是一个较大范围的交流,汇聚了更多人的智慧。它将个人的内部建构汇成了群体资源作为共享,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维态势获得对问题较全面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看信息,说意义,谈想法。

  (1)勤劳智慧的*人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2)在某市学校附近小摊中,合格的食品仅占30%。

  2、写出成语中的百分数。

  百里挑一 一箭双雕 百发百中 十拿九稳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同样是学生学习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此理念我设计了知识性练习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的第1题。第2题,看成语写百分数,不仅增加练习的兴趣,落实的训练目标,也与语文学科相互渗透,增添了本节课的文化氛围。】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1、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是如何取得这些收获的?

  最后教师送大家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本课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教学。下面我就这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与大家交流交流。

  一、教材分析: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应该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百分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还不十分准确。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百分数建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四、说教法:

  自主发现,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

  五、说学法:

  通过学生自主发现、学生交流、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举例说明,引入百分数

  课件出示近视率的统计、学校兴趣小组情况、产品合格率、饮料及毛衣的成份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百分数。然后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百分数,说说是从哪里收集的。由此引出课题举例并板书。

  例题1:某两家养殖公司养殖鸭子的成活率情况,如下:

  养殖公司成活鸭子(只)养殖鸭子(只)成活鸭子占养殖鸭子的几分之几(成活比率)

  A 21 30 7/10 70/100

  B 17 20 17/20 85/100

  我提出问题:哪个养殖公司的成活率高呢?学生很快用通分的方法,把这些成活比率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出结果:B公司的成活比率高,选B公司。

  例题2:增加C、D两家养殖公司,如下:

  养殖公司成活鸭子(只)养殖鸭子(只)成活鸭子占养殖鸭子的几分之几(成活比率)

  A213070%

  B172085%

  C354087。5%

  D29530098。3%

  我提出问题:现在哪个公司的成活率高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如果还用通分太麻烦了?思考了一下:把这些分率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引领学生把表格中的分率进行转化,很快比较出了结果:选D公司。老师乘机揭示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二):自主发现,学生交流。

  1、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首先老师引领学生说一说举例2里的98。3%、85%含义,做出示范和指导;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百分数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搜集来的调查资料,说一说其中的百分数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他们说出什么占什么的百分之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

  2、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

  让学生先自由看书,再小组交流百分数的读写法。汇报百分数的写法,学生容易把百分号写不好,这里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重点指出分母是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法。

  (三):巩固基础,拓展提高。

  1、展望北京2008

  2000年悉尼奥运会

  *获取金牌数约占金牌总数的9。1%

  2004年雅典奥运会

  *获取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10。3%

  2008北京奥运会

  *体育健儿获金牌总数将占金牌总数的()%

  2、我是小小设计师。这是一个拓展活动。发给每位学生已标明百分数的方格纸,让他们用涂色的方式设计出喜欢的图案。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四)自我检测

  1、说出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1)一件羽绒被含鸭绒97%。97%表示()

  (2)我们班有50%的女同学。50%表示()

  2、读数。

  131% 3。4% 88%

  3、写数。

  百分之九点零三百分之九十九

  百分之二百五十百分之百。

  [自我检测以学习目标为依据,以学习的基本内容为测试内容,可以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的情况即目标的达成情况。]

  七、全课小结:

  师:你能用一句含有百分数的话说一说你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这节课的心情吗?

  八、作业:(略)

  九、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率百分比)

  例题1、2

  写作:85%读作:百分之八十五

  写作:98。3%读作:百分之九十八点三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教学过程,使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有了进一步更深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已有相关知识概念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分数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引入课题时和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通过课前对百分数的收集,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并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以师生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形式实现“新知”的建构,充分再现和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中心地位”下移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问题解决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出百分数,学以致用——通过解读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含义,升华学生对百分数在生活中作用的再认识,同时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视野:学数学不仅仅是为知识而学,更重要的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1、教材分析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意义是分数意义的延伸,它是以后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学习百分数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利率、利润、折扣等实际问题。百分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已经或多或少地在生活中接触过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更是不清楚。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能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收集、分析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使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5、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从书本或生活中收集有关百分数的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依托生活原型,实现再创造。选取与学生有关的素材,引导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法: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中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信息交流,引入课题

  1、学生展示课前调查资料

  说说这些资料是从哪里收集的?容易找吗?

  2、课件出示图

  师指出:像18%、50%、64.2%……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3、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这么多的百分数,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又表示什么含义呢?从而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二)自主探究,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探究百分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图

  ①说一说图中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在自主理解百分数意义时,最容易借助已有的分数知识,也用*分单位“1”的方法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此时教师要明确指出:18%是“谁”与“谁”相比较的结果?它表示谁是谁的18%?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18%”表示的是“小学生近视的人数是全体小学生人数的18∕100”。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初中生近视的人数是全体初中生人数的49∕100;高中生近视的人数是全体高中生人数的64.2∕100。

  ②比较这三个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体会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点,同时提醒学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看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2)交流自己收集的百分数及它表示的具体含义(小组交流)

  (3)讨论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师:百分数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关系。通常人们把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1)百分数和我们学过的哪一种数比较相似,(分数)那百分数与分数完全一样吗?看下面的信息中哪个分数能用百分数表示?哪个不能用百分数表示?为什么?

  ①72∕100升的75∕100是54∕100升。

  ②一批大米有50∕100吨,售出它的80∕100,售出40∕100吨。

  (2)观察讨论交流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4、自学百分数的读写

  (1)自学看书,边看边想:写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

  (2)汇报交流

  ①这个符号“%”叫什么?(百分号)

  ②写法指导: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百分号的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避免与百分号前面的数字混淆。

  ③读法指导:先读“%”(读作:百分之),再读分子。

  (三)趣味练习,巩固提高

  1、读出下面的百分数。

  百分之三点五、百分之一百五十、百分之九十八

  百分之零点一、百分之百

  2、从上题写出的五个百分数中,选择合适的填空。

  (1)火车提速后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

  (2)1米是1千米的()。

  (3)由于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这个单元的"及格率一定能达到()。

  (四)活动总结,反思提升

  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百分数来表示学习这节课的心情吗?

  四、说板书设计

  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说内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77至78页的内容。

  2、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本单元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百分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学生极易把百分数等同于分母是100的一般分数。因此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及时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结合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百分数建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法和学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主要采用情境激趣法、观察法、指导点拨法、讨论法与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真正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角色。

  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1、创设情境,引入分率的比较方法;

  我首先播放安阳市打造“国家级园林城市”以来,近期绿化情况的图片。引出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把安阳建设的更美、更靓,安阳园林绿化管理处准备购买一批树苗,面向全社会招聘植树公司,前来报名的有两个植树公司(课件出示表一):

  表(一)

  植树公司成活棵树(棵)

  A23

  B27

  我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安阳绿化建设的负责人,在招聘植树公司时,你会选择哪家公司?学生经过思考和交流不难得出:因为没有种植的总棵树,所以不能判断出应选哪家公司。

  课件出示表(二):

  植树公司成活棵树(棵)种植棵树(棵)

  A2325

  B2730

  我提问:现在表格内有了种植的总棵树,你现在能做出选择吗?我预设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方法:

  (1)用减法求死亡棵树(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5-23=2(棵)23÷25==

  30-27=3(棵)27÷30==

  因为B公司的死亡棵树选A公司

  少,所以就选B公司。

  我的教学策略是:当出现第一种方法时我会用语言点拨,使学生意识到这种方法不科学;当出现第二种方法时我会结合学生的汇报,将每个公司的成活比率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由于不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分率的大小,继而学生采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出结果:A公司的成活比率较高,选A公司。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是要通过比较分率,才能获知正确的结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分率上来,为学生下面更好的理解百分数是一个分率,构筑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2、完善情境,引入百分数;

  我首先发布消息:C公司也要来参加竞聘。接着我给出C公司的资料课件出示表(三):

  植树公司成活棵树(棵)种植棵树(棵)成活棵树占种植棵树的几分之几(成活比率)

  A232523/2592/100

  B27309/1090/100

  C192019/2095/100

  我提出问题:现在又该选谁呢?学生很快用通分的方法,把这些成活比率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出结果:C公司的成活比率高,选C公司。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到黑板上。

  我继续发布信息:又来了D、E、F三家公司参加竞聘。这时我给出D、E、F三家公司的资料,课件出示表(四):

  植树

  公司成活棵树(棵)种植棵树(棵)种植棵树占成活棵树的几分之几

  (成活比率)

  A2325

  92%

  B2730

  90%

  C1920

  95%

  D4750

  94%

  E3740

  92.5%

  F297300

  97%

  我提出问题:现在又该选谁呢?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6家公司的资料,发现如果还用通分太麻烦了?这时老师用语言点拨提醒,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把这些分率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引领学生把表格中的分率进行转化,很快比较出了结果:选F公司。老师乘机揭示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和比的概念,以及用分数和比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又是后续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折扣、利率、税率、统计与概率等实际问题的基础。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基础资源。生活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已接触过很多的百分数,并且学生有学习分数和比的知识基础,以及利用分数和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一切都是学生学习本课时非常宝贵的基础资源。

  2、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对百分数意义的表述、关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以及百分数的正确写法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究过程,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具体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四、学习准备

  学具准备: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联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教学中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学生自主建构;二是注重小组合作和集体交流;三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师生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都找到了吗?说说你是在哪儿找到的?

  师:老师从我们的班级中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找找看其中有没有百分数。

  (课件出示):

  (1)我们班男生人数占59,女生人数占49。

  (2)全班同学的*均身高是147.76厘米,*均体重是40920千克。

  (3)喜欢乐器的同学约占全班人数的37%,喜欢绘画的约占24.1%,喜欢舞蹈的约占20.4%,喜欢体育的约占18.5%。

  2、揭示课题

  师指出:像37%、24.1%、20.4%、18.5%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百分数。(板书课题)

  3、确立研究目标

  关于百分数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班级信息入手引出百分数,目的是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自己确立研究目标,是帮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我是学习的主人,要学我的数学。另外提供的信息中特别涉及到不同的分数和百分数,是为后面探究埋下伏笔。】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展开对新知的探究。

  活动一: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建构。

  课件出示方法提示:

  1、找出书中小学生、初中生近视率的例子,任选一个想一想:在这个例子中,有几个量,分别是什么,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2、照着例子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班级信息中的百分数表示什么含义。

  3、举例说明如何读写百分数。

  4、试比较百分数与分数、比的异同。

  5、根据班级信息比较班内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数最多,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数最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活动就是充分让学生主动、独立地学习,让全员参与学习过程。但自主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放手,我设计了方法提示来帮助理清知识的脉络,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二:班内展示交流。

  学生依照研究目标逐个汇报,教师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倾听、评价,肯定正确,纠正错误,补充遗漏,强调重点。例如:

  1、百分数的意义。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分数表示的含义,重在感受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从具体事例中抽象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的读写。

  明确百分数的读写方法,特别是百分数的书写顺序。

  3、与分数的不同。

  除了读法、写法表面形式的不同外,结合实例对比,着重理解意义上的不同。

  4、百分数的好处。

  体验到百分数分母相同,易于比较的优越性。

  【设计意图:班内交流是一个较大范围的交流,汇聚了更多人的智慧。它将个人的内部建构汇成了群体资源作为共享,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维态势获得对问题较全面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看信息,说意义,谈想法。

  (1)勤劳智慧的*人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2)在某市学校附近小摊中,合格的食品仅占30%。

  2、写出成语中的百分数。

  百里挑一 一箭双雕 百发百中 十拿九稳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同样是学生学习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此理念我设计了知识性练习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的第1题。第2题,看成语写百分数,不仅增加练习的兴趣,落实的训练目标,也与语文学科相互渗透,增添了本节课的文化氛围。】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1、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是如何取得这些收获的?

  最后教师送大家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1、教材分析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意义是分数意义的延伸,它是以后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学习百分数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利率、利润、折扣等实际问题。百分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已经或多或少地在生活中接触过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更是不清楚。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能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收集、分析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使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5、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从书本或生活中收集有关百分数的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依托生活原型,实现再创造。选取与学生有关的素材,引导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法: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中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信息交流,引入课题

  1、学生展示课前调查资料

  说说这些资料是从哪里收集的?容易找吗?

  2、课件出示图

  师指出:像18%、50%、64.2%……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3、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这么多的百分数,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又表示什么含义呢?从而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二)自主探究,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探究百分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图

  ①说一说图中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在自主理解百分数意义时,最容易借助已有的分数知识,也用*分单位“1”的方法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此时教师要明确指出:18%是 “谁”与“谁”相比较的结果?它表示谁是谁的18%?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18%”表示的是“小学生近视的人数是全体小学生人数的18∕100”。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初中生近视的人数是全体初中生人数的49∕100 ;高中生近视的人数是全体高中生人数的64.2∕100。

  ②比较这三个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体会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点,同时提醒学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看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2)交流自己收集的百分数及它表示的具体含义(小组交流)

  (3)讨论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师:百分数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关系。通常人们把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1)百分数和我们学过的哪一种数比较相似,(分数)那百分数与分数完全一样吗?看下面的信息中哪个分数能用百分数表示?哪个不能用百分数表示?为什么?

  ①72∕100升的75∕100是54∕100升。

  ②一批大米有50∕100吨,售出它的80∕100,售出40∕100吨。

  (2)观察讨论交流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4、自学百分数的读写

  (1)自学看书,边看边想:写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

  (2)汇报交流

  ①这个符号“%”叫什么?(百分号)

  ②写法指导: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百分号的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避免与百分号前面的数字混淆。

  ③读法指导:先读“%”(读作:百分之),再读分子。

  (三)趣味练习,巩固提高

  1、读出下面的百分数。

  百分之三点五、百分之一百五十、百分之九十八

  百分之零点一、百分之百

  2、从上题写出的五个百分数中,选择合适的填空。

  (1)火车提速后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 )。

  (2)1米是1千米的( )。

  (3)由于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这个单元的及格率一定能达到( )。

  (四)活动总结,反思提升

  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百分数来表示学习这节课的心情吗?

  四、说板书设计

  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7

  说教材: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阶段重要的知识基础,本节课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对百分数的学习,十分关注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努力揭示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突出百分数作为模型的作用。

  说学情 :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家庭情况都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衣服标签、饮料瓶等生活物品中存在着许多的百分数,报刊、电视中也经常出现百分数,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百分数的生活基础。

  小数、分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通分知识的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能够通过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就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

  说教学目标 :

  1、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会解释百分数的实际含义。

  3、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培养学生抽象、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说重难点 :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说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情境

  (1)出示张杰、周杰伦、曲婉婷的照片

  (2)出示相关信息

  曲婉婷是一位创作型才女,她的歌90%以上都是自己写的。

  20xx年以来,在张杰开的8场演唱会中,上座率都达到了100%。

  有65%的青少年喜欢周杰伦的《七里香》,有73%的青少年喜欢他的《青花瓷》。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三个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安排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的读写两部分内容,教材一开始就出现四幅与百分数有关的生活情境图,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意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接着让学生结合已有的或自己收集的百分数,说说它们的具体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最后安排了百分数的读写。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意义及其应用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又是后面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已系统学习了与分数有关的知识,知道分数表示的意义,会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了探索百分数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学生对百分数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衣服的标签上、牛奶的包装盒上等等。本节课的学习应有效的唤醒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它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顺利完成,还需做一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是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四、说教法与学法

  接着我来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上,我充分发挥“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大胆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教材内容,通过自学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唤醒原有的知识结构,再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可独立思考的、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1、情境引入

  学生们对于篮球是非常熟悉的,利用学生熟悉的篮球运动员,来质疑:谁的投篮水*高?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百分数吗?让学生说说在哪儿见过,看来生活中的百分数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百分数有关的知识,揭示课题。

  2、根据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学习哪些与百分数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背景,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百分数,可以唤醒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百分数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紧接着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既达到了以问促学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1、带着问题自学课本P77—78的内容:

  (1)什么是百分数?并结合主题图说说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2)怎样写百分数,要注意什么问题?

  (3)百分数与分数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小组讨论,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交流学生自学后的收获。

  (2)交流不明白的地方,请其他学生解疑。

  (三)、合作交流精讲点拨

  1、百分数的意义: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叫百分数?然后结合情境图说说百分数的意义。

  2、让学生把收集到的百分数写到黑板上,说说写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选一个百分数说说它表示的含义。

  3、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让学生先说说他们找到的不同之处:分子不同,分母不同,写法不同等。学生讨论:

  一只铅笔长17/100米,可不可以说“一只铅笔长17%米”?

  一只铅笔用去了它的17/100,可不可以说“用去了它的17%”?

  引导学生思考:分数不仅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且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因此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

  辨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分数的意义之前,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交流展示的基础上,老师找准知识的生长点,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9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意义,能解决一些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百分数意义是分数意义的延伸,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利率、利润、折扣等实际问题。

  百分数实际上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因此,它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百分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生活实际中广泛应用,因此在数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理解百分数意义,并能正确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和社会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际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3、在比较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上,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难点、重点:

  学好百分数是进一步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所以理解掌握百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百分数的区别和联系难以理解、较易混淆。因此讲清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

  下面,为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找出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让学生合作讨论,可以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渠道的.广泛信息交流,同时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意义,培养学生初步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以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和操作法,学生借助电脑,通过看、思、说、试,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百分数的写法时,采用了自己读与自己写相结合,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时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利用*所作的工作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如:因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了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3 %等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数学,然后让学生提出学习目标:你想学会什么?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归纳百分数的意义

  (1)出示两条信息

  1、九头鸟评酒的酒精度是 3.6/100

  2、劲酒的酒精度是45/100

  让学生说说喝同样的九头鸟啤酒和劲酒,哪个容易醉?为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初步感知百分数意义,同时明确百分数的好处,便于比较。

  (2)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通过比较得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比五年级大,引导学生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

  2、理解概念:

  (1)你在日常生活中哪里发现过百分数?

  (2)你对百分数是怎样理解的?生看书自学思考讨论:什么叫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3)百分数有什么优点?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1)自学课本119页内容。

  (2)让一个学生写百分数,并读给大家听。

  (3)请学生任意写一个百分数,读给他的同桌听听。

  (4)交流:你认为读写百分数时应注意什么?

  (5)写一个你最喜欢的百分数,再用你最喜欢的百分数说一句话。

  (6)读百分数、自由读:

  85% 7.5% 200% 99.8% 1% 等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比较百分数与分数意义的不同后,进行针对性练习。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收获,教师以“我对你们的表现是 100%的满意”来“收笔”,并等待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不管是褒是贬,都弥足珍贵。末了,来一句“成功=1%的灵感+99%的汗水,希望同学们能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成功的花朵”。这一点睛之笔,不仅与百分数相扣,还寄托着教师的殷殷教诲和无限希望。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出示信息

  (1)某钢铁公司上半年完成了计划的123/100

  (2)某省今年工农业总产值比去年增长11/100

  看到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让学生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2、表练习:具体运用

  以生活化达到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体验到现代生活中数学应用的意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体现“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服务人生”的教学。

  (四)课后反思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通过反思的学生头脑上再一次建立百分数意义概念,并得出百分数概念的应用,从而点明本节课学习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七、板书(附板书)

  本课的板书清晰明了,而又重点突出。整个板书紧紧抓住百分数意义以及百分数和百分数区别的密切关系进行设计,让学生一看板书就能知道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九、 说教学构思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我在百分数这一课设计中充分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问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么教”。说课对我来说仍是新事物,今后我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对本堂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百 分 数 的 意 义 和 写 法

  65﹪ 58﹪ 56﹪

  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者百分比。

  百分数的优点: 分母是100,便于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粘贴于黑板上)

  分 数 百 分 数

  意义: 既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和比的概念,以及用分数和比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又是后续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折扣、利率、税率、统计与概率等实际问题的基础。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基础资源。生活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已接触过很多的百分数,并且学生有学习分数和比的知识基础,以及利用分数和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一切都是学生学习本课时非常宝贵的基础资源。

  2、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对百分数意义的表述、关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以及百分数的正确写法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究过程,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具体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四、学习准备

  学具准备: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联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教学中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学生自主建构;二是注重小组合作和集体交流;三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师生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都找到了吗?说说你是在哪儿找到的?

  师:老师从我们的班级中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找找看其中有没有百分数。

  (课件出示):

  (1)我们班男生人数占59,女生人数占49。

  (2)全班同学的*均身高是147.76厘米,*均体重是40920千克。

  (3)喜欢乐器的同学约占全班人数的37%,喜欢绘画的约占24.1%,喜欢舞蹈的约占20.4%,喜欢体育的约占18.5%。

  2、揭示课题

  师指出:像37%、24.1%、20.4%、18.5%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百分数。(板书课题)

  3、确立研究目标

  关于百分数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班级信息入手引出百分数,目的是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自己确立研究目标,是帮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我是学习的主人,要学我的数学。另外提供的信息中特别涉及到不同的分数和百分数,是为后面探究埋下伏笔。】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展开对新知的探究。

  活动一: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建构。

  课件出示方法提示:

  1、找出书中小学生、初中生近视率的例子,任选一个想一想:在这个例子中,有几个量,分别是什么,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2、照着例子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班级信息中的百分数表示什么含义。

  3、举例说明如何读写百分数。

  4、试比较百分数与分数、比的异同。

  5、根据班级信息比较班内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数最多,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数最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活动就是充分让学生主动、独立地学习,让全员参与学习过程。但自主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放手,我设计了方法提示来帮助理清知识的脉络,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二:班内展示交流。

  学生依照研究目标逐个汇报,教师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倾听、评价,肯定正确,纠正错误,补充遗漏,强调重点。例如:

  1、百分数的意义。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分数表示的含义,重在感受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从具体事例中抽象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的读写。

  明确百分数的读写方法,特别是百分数的书写顺序。

  3、与分数的不同。

  除了读法、写法表面形式的不同外,结合实例对比,着重理解意义上的不同。

  4、百分数的好处。

  体验到百分数分母相同,易于比较的优越性。

  【设计意图:班内交流是一个较大范围的交流,汇聚了更多人的智慧。它将个人的内部建构汇成了群体资源作为共享,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维态势获得对问题较全面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看信息,说意义,谈想法。

  (1)勤劳智慧的*人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2)在某市学校附近小摊中,合格的食品仅占30%。

  2、写出成语中的百分数。

  百里挑一 一箭双雕 百发百中 十拿九稳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同样是学生学习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此理念我设计了知识性练习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的第1题。第2题,看成语写百分数,不仅增加练习的兴趣,落实的训练目标,也与语文学科相互渗透,增添了本节课的文化氛围。】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1、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是如何取得这些收获的?

  最后教师送大家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3篇(扩展5)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3篇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1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2

  一、“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一定要分清。

  “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只是新旧教材的说法不同而已,其实都是表示同一类数。(即因数也是约数)

  二、为什么第十教科书上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也许我的头脑还受旧版教材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因为整除是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条件,学生在没有这条件学习整除,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稍有不慎,学生会很快误入小数也有因数;但是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教材中不提整除的好处。而我的心里却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S版教材到底在什么时候于什么数学环境下才提出“整除”这个概念呢?会不会在六年级课改才出现呢?我期待着。

  三、教学2、5和3的倍数教师应注重“灵活”。

  1、 在教学2和5的倍数时,是用同一种方法找出它们倍数的,学生很容易掌握,也很快就能把2和5的倍数说出,并能准确找出各自的倍数,此时,教师应把学生的思维转到同时是2和5的倍数怎样找?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让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大。

  2、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用2和5的倍数的方法去找3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尝试这种方法是找不到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写出的3的倍数,要用另一种方法去归纳、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运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写些数(有3的倍数,也有不是3的倍数,而且是较大的数)让学生进行判断,这样可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得到巩固;当学生熟练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话峰一转,你们能归纳出9的倍数的特征吗?学生在教师这一激发下,他们的求知欲兴趣大增,然后教师启学生运用找3的倍数的方法,去找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会轻而易举地归纳、总结出9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找9的倍数的特征,既巩固了学生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还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达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目的。

  3、当学生掌握了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这时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把这三个特征综合,从而得出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灵活”两字,并且能把知识面向纵横方向发展。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3

  因区领导要来调研,我们四年级几位数学老师经商量决定,都上《倍数和因数》,都觉得这个内容挺简单的。今天上午第一节课,领导进了我的教室听了我上这一课。上完这课,之前的那个想法就烟消云散了,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上。下面对自己的课堂做一些反思。

  新授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原本我想让每位学生准备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再一想,都四年级的学生了,不需要操作了,而且,操作这一过程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本来这节课就时间很紧。没想到,学生在心中拼一个长方形后,说乘法算式时疙里疙瘩的,语言表述不流畅,看来是学生缺乏操作体验的缘故吧。至于,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并熟练地说,这些学生都掌握很好,只是,不知怎么搞的,我竟然把“能说5是因数,12是因数,60是倍数吗?”这个问题给忘记了,这样,无形中淡化了需强调的“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不出我所料,在下午的反馈中,专家真指出了这一点。

  第二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教材编排的话,应该先找倍数的。我考虑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就做了调整,再说,之前,我查阅了好多资料,也有不少老师认为先因数比较合理,因此,我的决定就更加坚定了。在认识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找36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言交流找的方法,学生真的很努力很拎的清,见有领导听课,竟然发挥出色,表现的相当的真实,也相当的出色,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回答给人的感觉是那么自然,那么真实,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在下午的反馈中,专家夸我的课真实、朴实、实在,我想这应归功于我的学生们,是他们的朴实、实在感染了我。然而,我在这个环节设计的问题有点笼统,不到位,导致有几处的问话重复,最终导致本课时间不够,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遗憾。第三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里,我又一次偷懒,我完全放手让学生来完成,结果学生们真的无师自通,很快就找到了方法,并有了很多发现,相当有价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此,让我明白,学生真的不可以小看,他们真的很厉害。但有一点,归功于我,他们的大胆是我在近一年的时间中不断训练的成果。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3篇(扩展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3篇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出示四个比让学求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让学生写出比,再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问:“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0。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从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引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就做些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应用。特别强调了已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利用这个式子改写成比例。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经,因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复习了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在新授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意义进行的练习;第二部分是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三部分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四部分给出四个数让学生写出比例、和给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

  在第一部分里,我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比写成等式的形式,为揭示比例的意义做铺垫。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有意识的将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行上,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培养了学生从多中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探究的能力,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自学提示,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顺序,有目的。在汇报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时都让学生举例说明,达到全体学生都能理解的目的。比例和比的区别是小组内研究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能从意义、性质、名称上去区分,从而使学生正确的区分比和比例。

  第三部分: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这样的题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第四部分:用四个数组比例,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要把题做对,而且要善于总结方法,指导自己更好的去做题。有了这道题,在下一题中,让学生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式,就稍微容易些了,让小组内交流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

  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一个回顾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

  课后练习中出了一个比灵活的开放题,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用能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维的空间。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经,因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复习了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在新授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意义进行的练习;第二部分是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三部分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四部分给出四个数让学生写出比例、和给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

  在第一部分里,我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比写成等式的形式,为揭示比例的意义做铺垫。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有意识的将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行上,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培养了学生从多中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探究的能力,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自学提示,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顺序,有目的。在汇报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时都让学生举例说明,达到全体学生都能理解的目的。比例和比的区别是小组内研究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能从意义、性质、名称上去区分,从而使学生正确的区分比和比例。

  第三部分: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这样的题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第四部分:用四个数组比例,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要把题做对,而且要善于总结方法,指导自己更好的去做题。有了这道题,在下一题中,让学生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式,就稍微容易些了,让小组内交流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

  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一个回顾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

  课后练习中出了一个比灵活的开放题,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用能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维的空间。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3篇(扩展7)

——《2、5的倍数特征》说课稿3篇

《2、5的倍数特征》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 的。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能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理念:

  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知识表象,或激活一定的前期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课前预习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这节课是先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后再进行的,因为是刚开始实施预习后的课堂教学,所以之前我已经给学生安排了具体的"预习步骤.所以探究新知识的时候我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切入,让学生说出预习之后,所获得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讲完所有内容之后再进行反馈,让孩子们对自己昨天预习的内容进行修正,再进行自我评价,肯定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三,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

  3,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说 教法 状语从句: 学行业释义法律 :

  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学起来易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 布置预习,引导探究

  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孩子们先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再带着问题听这节课。上课的时候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引导,探究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加强练习,强化反馈

  学生汇报完所预习内容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成果有一个反馈,让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因为预习之后初步掌握了一些知识,课上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探究,所以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就没有安排,练习题的难度稍微设计得高了,考虑到今后学习的需要,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能2、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在本课中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闯关我能行”等练习,来巩固新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1,走进课堂,汇报 总结

  因为是预习后的课,所以我直接问“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你都学会了什么”从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切入,进行新授。让学生总结出2、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概念,以及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尝试练习

  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 反思 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因为是预习之后的课,所以练习题的难度比较高,安排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

  3,设置下节课预习任务

  设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是进行下节课内容的铺垫,让孩子们按着一定的 方案 有 计划 、有目标地对下节课进行预习,以便下节课的教学活动。

《2、5的倍数特征》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能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理念:

  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知识表象,或激活一定的前期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课前预习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这节课是先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后再进行的因为是刚开始实施预习后的课堂教学,所以之前我已经给学生安排了具体的预习步骤.所以探究新知识的时候我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切入,让学生说出预习之后,所获得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讲完所有内容之后再进行反馈,让孩子们对自己昨天预习的内容进行修正,再进行自我评价,肯定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三、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1、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

  3、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1、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学起来易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布置预习,引导探究

  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孩子们先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再带着问题听这节课。上课的时候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引导,探究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2、加强练习、强化反馈

  学生汇报完所预习内容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成果有一个反馈,让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因为预习之后初步掌握了一些知识,课上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探究,所以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就没有安排,练习题的难度稍微设计得高了,考虑到今后学习的需要,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能2、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在本课中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闯关我能行”等练习,来巩固新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1、走进课堂、汇报总结因为是预习后的课,所以我直接问“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你都学会了什么”从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切入,进行新授。让学生总结出2、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概念,以及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二、尝试练习

  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

  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因为是预习之后的课,所以练习题的难度比较高,安排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

  三、设置下节课预习任务

  设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是进行下节课内容的铺垫,让孩子们按着一定的方案有计划、有目标地对下节课进行预习,以便下节课的教学活动。

《2、5的倍数特征》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 的。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能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理念:

  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知识表象,或激活一定的前期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课前预习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这节课是先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后再进行的,因为是刚开始实施预习后的课堂教学,所以之前我已经给学生安排了具体的预习步骤.所以探究新知识的时候我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切入,让学生说出预习之后,所获得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讲完所有内容之后再进行反馈,让孩子们对自己昨天预习的内容进行修正,再进行自我评价,肯定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三,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

  3,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说 教法 状语从句: 学行业释义法律 :

  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学起来易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 布置预习,引导探究

  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孩子们先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再带着问题听这节课。上课的时候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引导,探究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加强练习,强化反馈

  学生汇报完所预习内容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成果有一个反馈,让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因为预习之后初步掌握了一些知识,课上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探究,所以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就没有安排,练习题的难度稍微设计得高了,考虑到今后学习的需要,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能2、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在本课中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闯关我能行”等练习,来巩固新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1,走进课堂,汇报 总结

  因为是预习后的课,所以我直接问“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你都学会了什么”从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切入,进行新授。让学生总结出2、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概念,以及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尝试练习

  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 反思 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因为是预习之后的课,所以练习题的难度比较高,安排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

  3,设置下节课预习任务

  设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是进行下节课内容的铺垫,让孩子们按着一定的 方案 有 计划 、有目标地对下节课进行预习,以便下节课的教学活动。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3篇(扩展8)

——因数和倍数简短教学反思3篇

因数和倍数简短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尊重教材,引导学生实现从形象向抽象的飞跃。

  教材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来,再根据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

  二、细化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中感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其他内容的教学都以此为基础。在学生得出乘法算式后,首先引导学生观察3×4=12这道算式,边指着算式边先介绍“12是3的倍数”,然后启发学生“看着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很多学生已经领会12也是4的倍数,指名说后,再强化一下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接着教学“3是12的因数”,再启发“这时你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很容易联想到“4也是12的因数”,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这时再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已经“水到渠成”。

  在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接着练一练让学生根据2×6=12先同桌互相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全班交流。最后根据1×12=12先指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再让学生轻声地说说有点特别的两句。

  整个过程处理细致、层次清晰、有扶有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兼顾学困生,让学生在迁移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三、由点及面,巧架*台,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

  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能巩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也为研究倍数的特征及意义作准备。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时,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难点,例题直接安排找24的因数更是困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3×4=12做铺垫,引导学生先找一找12的因数,初步感知了找因数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先让学生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数,引出根据除法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按除法通过自主探究找出24的所有因数,接着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优化提升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4的倍数时,学生在4×4=16的铺垫下,很容易找到一个或几个4的倍数,但是想要“一个不漏且有序的找全,并体会出4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却很难。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倍数的数学模型呢?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接着向两头延伸:有比4更小的吗?接着4×2=8,4×3=12,4×4=16,…像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4的倍数的特点逐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构。

  这样搭建了有效的*台、形成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无序、不完整逐步由点及面向有序、完整的思维迈进,有效的建构了数学模型。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3篇(扩展9)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

  教学《倍数与因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情景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通过水果店各种水果的单价所显示的数进行分类,得出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和负数,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数。为了让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让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动脑筋出教室”这一游戏的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在授课时,我体验到了学生的快乐。当学生用自己的学号说整除、因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像顺口溜,很有趣。每个学生都很感兴趣,说得很努力。原来,数学也很有趣……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 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智力题: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说明:人和人之间是有联系的,数和数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板书:数和数)

  二、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1、创设情境。

  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展示长方形的拼图,并板书:

  43=12 62=12 121=12

  教师根据43=12 揭示:43=12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倍 因

  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 62=12 121=12吗?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2、深化感知。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同桌互说以后再指名学生叙说。

  (2) 你能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教师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

  1、设疑。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12,3的倍数除了12还有别的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加省略号表示写不完。

  2、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讨论对不对?。

  讨论好不好?。

  揭示有序,为什么要有序地写倍数呢?

  全班讨论:你是怎么写3的倍数的?。

  31 32 33

  3 3+3 6+3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依次1、2、3写出3的倍数。

  3、深化。

  请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小组讨论:观察这三道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5、小结:发现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四、探求一个数的因数。

  1、设疑。

  刚刚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接下来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因数。

  请写出36的因数,你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和同桌讨论,看谁写得又对又多。

  学生试写36的因数。

  2、组织讨论。

  你是怎么找36的因数的?

  ( )( )=36 从一道乘法算式中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66=36呢?

  36( )=( ) 从一道除法算式中也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

  讨论多。

  问:写得完吗?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写?

  师板书36的因数(从两端往中间写),同时指出 :当两个因数越来越接近时,

  也就快要写完了。最后写上句号。

  3、巩固深化。

  请写出15的因数,16的因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问:通过观察这三道例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5、小结:写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从1和它本身来写,从小到大依次寻找。

  五、巩固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填表后,组织讨论,你是怎么填写的?指名回答相应的问题。

  2、猜数游戏。

  同学们下飞行棋时,掷筛子,在1、2、3、4、5、6中进行猜数

  (1)它是4的倍数。

  (2)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3)2和3都是它的倍数。

  (4)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5)它是这六个数的因数。

  (6)它是因数。

  (7)它既是本身的倍数,又是本身的因数。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脑筋急转弯中的一道题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教师一声亲切的问候:怎么停下来了呢?、一声惊讶:哦!写不完呀?、一句激励:能想出办法吗?。看似教师怠工的预设,是为了学生越位的生成。

  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

  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设计了尝试练习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正所谓没有一路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

  三、活用教材,拓展学习的深度。

  教材中安排36( )=( )这一道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带来几点不足,其一:学生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寻找一个数的倍数都是借助乘法算式,同样,找一个数的因数也可以利用乘法,让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岂不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吗?其二:从学情来分析,相对于除法,学生更熟练、更喜欢运用乘法。以学定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借助( )( )=36来寻找一个数的因数。

  课尾,我设计了一道掷筛子猜数练习,通过7道题,将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后续的学习进行适当的铺垫。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课虽止意未尽的良好效果。

  纵观整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整节课似行云流水、波澜不惊,但我想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的。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3

  不知不觉,我们又进行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与老教材相比变化很大,我觉得第二、四单元是本册教材中变化最大的单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以往认识因数和倍数是借助于整除现象,“X能被X整除,或X能整除X”,所以X是X的因数,X是X的倍数。现在的教材完全不同了,2X3=6,所以2和3是6的因数,6是2和3的倍数,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以往数学教材中,概念教学的量很大。数的整除,因数(老教材称为约数),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老教材称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倒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共同编排在后面,合为一个单元。而现在新教材本单元只安排了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其它内容安排在了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借助约分引出公约数、公倍数的学习,改变了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

  3、以往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采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也就是有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而新教材中鼓励方法多样化,不把它作为正式的内容教学,而是出现在教材的你知道吗中?不那么呆板了,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

  可见,编者为体现新课标精神对本部分内容作了精心的调整,煞费苦心,可是学完了本单元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我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了小小的疑问。这一单元内容分为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我觉得第一部分内容和第三部分内容的关系很大,连续性强。知道了什么是因数和倍数,也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了,那么就应该从找因数和个数问题上学习质数和合数。教材对质数和合数的学习内容设计较好,开门见山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因数,观察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再引出质数和合数的学习。可为什么在中间突然加上了2、5、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感觉前后内容失去了联系,不够自然流畅。所以我觉得可以把二三部分内容作为适当的调整,即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比较好一些。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1、操作活动。

  (1)小黑板出示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2)整理:全班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3、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摆法摆出了不同的长方形,而且还写出了3个不同的乘法算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乘法算式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出示:倍数和因数)

  (2)根据4×3=12,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12是4的几倍?12是3的几倍?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板书:12是4的倍数,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3是12的因数

  (3)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12×1=12呢?

  (4)练一练:从3×6=1836÷4=9中任选一题说一说。

  为什么4和9是36的因数?

  4、小结:根据乘法或除法算式我们可以确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谈话:在刚才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了12是3的倍数,18也是3的倍数

  提问:3的倍数只有这两个吗?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

  你是怎样想的?

  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

  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

  可以怎样表示?

  2、议一议:你有没有发现找3的倍数的小窍门?(在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

  3、试一试:

  (1)2的倍数有

  (2)5的倍数有

  4、想一想: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5、练一练:想想做做2

  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3、交流整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4、试一试(既要一组一组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15的因数

  16的因数

  5、比一比:根据上面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和同桌说一说

  6、练一练:想想做做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提高

  1、判断

  (1)12是倍数,3是因数

  (2)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3)25以内4的倍数有:4,8,12,16,20,24……

  (4)6的最小倍数是12,12的最小因数是6。

  2、看谁反应快

  游戏准备:学生按学号编成连续的自然数。(课前)

  游戏规则:凡是学号符合以下要求的,请站起来,看谁反应快?

  (1)谁的学号是5的倍数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3)谁的学号是30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是在提问:“根据4×3=12,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12是4的几倍?12是3的几倍?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时,发现学生根本不能回答,本来以为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应该对这部分的内容有所了解,能顺利回答,但是在课后与三年级的教师交流后发现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安排。由此,我想:新课程实施了五年,我其实还是门外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教材编排具有连续性,而老版本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安排在一起,注重深度。看来教师不光要关心自己年级的教材内容,还得知道整个教材编排体系,知道各个年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不是降低要求的发展或者是被强行提高要求的发展。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5

  一、教材与知识点的对比与区别。

  1、对比新版教材知识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别。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数与倍数”的认识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别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灵活驾驭教材。因此我通过学习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

  2、相似概念的对比。1彼“因数”非此“因数”。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X是X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数。2“倍数”与“倍”的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我们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运用的方法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这里的“几倍”都是指整数倍。

  二、教法的运用实践

  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的规定直接运用讲述法。对与本知识点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部分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因为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研究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经验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讲述法让学生清晰明确。因此用直接导入法先复习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在进行延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现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再就是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其本身。

  【篇三:因数和倍数2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由于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今天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我改变了例题,用杯子翻动的次数与杯口朝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础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4)设计有趣游戏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譬如“找朋友”游戏,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手里拿了5、17、38几张数字卡片,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哪些数的倍数,是哪些数的因数,如果学生的学号数是老师出示卡片的倍数或因数就可以站起来。最后问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站起来。出示地卡片应该是几,找的朋友应该是倍数还是因数?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6

  听了陶老师执教的《倍数和因数》一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倍数和因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在教学中,陶老师让学生摆出图形,通过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再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算式。即:4×3=122×6=121×12=12。根据乘法算式,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倍数和因数,初步体会其意义。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先根据4×3=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陶老师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让学生明白除法算式中也能找出倍数和因数。最后,陶老师出示了五个数,让学生从中找找,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一设计既是对上面内容的提升,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

  2、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寻找,课本上是安排先教学倍数后教学因数的。陶老师在教学时,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做比较好,找因数的方法比较难一点点,它需要学生的逆向思维,所以陶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着学生,扶放结合地让学生去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随后再去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学生就容易找准了。这样安排既承接了上面的内容,又为学生一个数的倍数提供了方法。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7

  新教材在引入倍数和因数概念时与以往的.老教材有所不同,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拼拼摆摆”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我设计了尝试练——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都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二、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多媒体出示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三、注重细节,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

  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总结倍数的特征,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以3个小问题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8

  《倍数和因数》是四下第九单元的内容。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到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倍数与因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根据算式直接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很容易接受,再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从学生的反应和课堂气氛来看,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汇报交流后通过对比(一种是没有顺序,一种是有序的)得出如何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对于倍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接触,所以学生很容易学,用的时间也比较少。

  对于找一个数的因数,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36÷6=6。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当找到的两个自然数非常接近时,就不需要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9

  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掌握较好,倍数与因数的应用相当部分学生应用也比较灵活。从学生的答卷情况来看存存在问题也不少,纵观本单元的教学,从中得到的反思: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不论是新课的讲授还是知识的实际应用,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的倍数、因数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问题。

  2、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新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以及有关倍数、因数的特征及应用以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将分类,2、3、5的倍数的特征,如何找因数,找质数等等,这些都有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索新知的起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台。

  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每个知识点的建立、新知识的形成尽量让学生从已有知中识讨论、寻求,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习。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让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4、重视新知识的应用

  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并且运用新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5、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研究中来,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2)、本单元的测验卷的应用部分要求学生说明解题的理由的比较多,而学生也失分比较严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知识较薄弱,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突破这一环节。

  (3)、也出现了很多教学的困惑.如在教学中明知一小部分学生在某些知识点存在缺陷,但很难抽时间弥补及跟进。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0

  一、单元主题图体验数学化过程。单元主题图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的一幅情境图,本单元就出现了“数的世界”单元主题图。在教学中,我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来组织教学的,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然后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共享学习的成果;最后通过解决问题,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很快找到了整数、小数、负数,而且也找到了橙子卖完了用“0”表示,图中有一个凳子、一张桌子用“1”表示,更多的是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我有5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二、数形结合实现有意义建构。教材中对因数概念的认识,设计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写出乘法算式,再与同学进行交流。在思考“哪几种拼法”时,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地学习”;学生对因数和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建构,这是一个“先形后数”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抽象的过程。

  三、探索活动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运用做记号、列表格、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发现规律和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困惑:

  1、第一次真正开始教北师大教材,最大的感觉是教学的空间真的扩大了,课堂活跃了,但是同时给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的时间也增加了,每节课从学生的反馈看来,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各种问题,教材中太缺乏那些能让他们成功的“基础性”题目,整个一个单元只有一个练习一,那六道题目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能否多给孩子们一些选择。

  2、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使用“因数”这个概念,比较“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和“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约分”,总觉得后者容易接受吧。这一改好像我们还得教学生家长,就真的有学生家长投诉说“老师啊,你教错了,那不是因数,是约数……”,让人哭笑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12一14,练习二。

  【教学过程】

  一、操作空间,初步感知。

  1.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要求: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2.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

  3.请用算式表达你的摆法。

  汇报:1×12=12,2×6=12,3×4=12。

  【评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想象、表达等环节,既为新知探索提供材料,又孕育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

  二、探索空间,理解新知。

  1.理解因数和倍数。

  (1)观察3×4=12,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完成以下板书: 3是12的因数 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 12是4的倍数 3和4是12的因数 12是3和4的倍数

  (2)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1×12=12,2×6=12的关系。

  (3)观察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揭示: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O)。

  2.求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2,5,12,15,36。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 学生汇报

  师:2和12是36的因数,找1个、2个不难,难就难在把36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请同学们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出示要求:

  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

  ④想一想,怎样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几种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

  (2)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完成板书:描述式、集合式。

  (3)30的因数有哪些?

  【评析】学生围绕教师出示的思考步骤,寻找36的所有因数。既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求一个数的倍数。

  (1)3的倍数有:——,怎样

  有序地找,有多少个?

  找一个数的倍数,用1,2,3,4?分别乘这个数。 (2)练一练:6的倍数有: ,40以内6的倍数有:一o

  【评析】

  由于有了有序思考的基础,求一个数的倍数水到渠成,本环节重在思考方法上的提升。

  4.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例子,你对它们的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汇报,归纳: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I,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评析】

  通过观察板书上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三、归纳空间,内化新知。

  师生共同总结:

  (1)因数和倍数是相互的,不能单独存在。

  (2)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应有序思考。

  四、拓展空间,应用新知。

  1、15的因数有:——,15的倍数有:——。

  2.判断。

  (1)6是因数,24是倍数。( )

  (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 ( )

  (3)1是1,2,3,4?的因数。 ( )

  (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1,这个数的因数有1,5,25。( )

  3、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

  4、举座位号起立游戏。

  (1)5的倍数。

  (2)48的因数。

  (3)既是9的倍数,又是36的因数。

  (4)怎样说一句话让还坐着的同学全部起立。

  【评析】

  本环节的前3题侧重于巩固新知,后2题侧重于发展思维。通过“说一句话”和“起立游戏”,展现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验有序思考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留足空间,让探索有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探索成为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第一,把教材中的飞机图改为拼长方形,让同桌同学借助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第二: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

  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第三:通过观察12,36,30的因数和3,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第四:让学生“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不拘形式的说话空间,不仅体现了差异性教学,更是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 二、适度引导,让探索有方向。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正是让探索走得更远。探索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教师提示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可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这样的引导,是尊重学生不同思维的有效引导。

  在找36的所有因数时,教师出示4条要求,既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又是提醒学生探索的任务。在让学生观察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引导学生观察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观察。可见,适度的引导,保证了自主探索思维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整堂课,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思考有序。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2

  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依照学生预习、阅读课本进行教学,老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反思教学后,觉得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调查询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太麻烦了”。

  今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我在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

  一、仍然是将预习前置。

  二、动手操作,想象延伸。

  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感知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是促进形象思维发展的有利途径。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动手铺,铺后想,想后算,算后思。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分组操作,用除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写出来。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以直观的操作活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思考: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三、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先用“列举法”教学“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在学生相对较熟练的时候尝试让学生直接说出公倍数与公因数;在此基础上适当介绍后面的阅读知识,但不要求学生使用。

  四、在教学了用“列举法”“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的知识之后,适当提高训练难度,将求“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合并训练。通过联系“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扩倍法等其它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掌握较好。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感悟、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况:(1)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数,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一个数;(2)三种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乘积的情况(“互质数”这个概念学生没有学到):①两个不同的素数;②两个连续的自然数;③1和任何自然数。

  课后反思:

  一、预习后的课堂教学,还要教,直接放手要出问题。

  二、介绍一下短除法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直接按传统的教学思路以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简单代替列举法。

  三、应逐步鼓励学生把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过程想在脑中,直接说出结果。引导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探索其它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内容,适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3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4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而数论又是数学中的皇冠”,因数和倍数这部分知识属于数论中的分支,比较抽象。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采用质疑——探究——释疑——巩固——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对比中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学源于思,起于疑。课的开始我从“因数”这一概念入手,问学生我们在什么时候认识过“因数”,学生回忆起在乘法的各部分名称中认识了“因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因数,教材为什么又让我们认识它呢,我们这节课认识的因数和我们前面认识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呢?”我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打开书自主学习,看看有什么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我虽然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我很好的利用了教材这一载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探究中释疑,培养学习能力

  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个反例加以说明.0.2×60=12,我们能说0.2和60是12的因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面面相觑,我趁热打铁,那就让我们再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学生再次读书发现原来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二次读书让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有了明确。很好的帮助学生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帮助孩子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三、实践中发现,优化学习方法。

  在学生认识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之后,我又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围绕我提出的“怎样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数呢?”这个问题,去寻找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既为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通过观察12,36,30,18的因数和2,4,5,7的倍数,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诱发学生探索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许多的不同中通过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5

  《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同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的,为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变抽象为具体。

  二、倍数教学,发现特点。

  利用乘法算式,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这里让学生理解:

  (1)3的倍数应该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

  (2)找3的倍数是要有一定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有了找3倍数的方法,在上学生找出2和5的倍数。这样即巩固对例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倍数的特点奠定基础。

  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

  (1)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要用省略号)。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因数教学,发现特点。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倍数相似,大部分学生都用乘法算式寻找一个数的因数,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几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强调有序(从小到大),不重复、不遗漏。随后让学生找出15、16的因数有那些。最后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得出因数的特点:

  (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数都有因数1).

  四、练习反馈情况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有如下几点错误出现:

  1、倍数没有加省略号。

  2、分不清倍数和因数,倍数也加省略号,因数也加省略号。

  3、因数有遗漏的情况。从以上情况来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注意补差工作;同时要注意教学中细节的处理。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3篇(扩展10)

——约数和倍数数学教案

约数和倍数数学教案1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 (2)65= (3)153=

  113= 1.83= 242=

  2、观察并回答。

  (1) 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 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 ②商必须是整数 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 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

  (2)除尽 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 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习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 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一的第2题。

  4.做练习十一的第3题。

  5.做练习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

  6的倍数有 。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推荐访问:约数 倍数 意义 《约数和倍数意义》说课稿3篇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1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课稿1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