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史记》文学常识3篇(2023年)

时间:2023-05-01 10:30:07 来源:网友投稿

《史记》文学常识1  一、《史记》名称由来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史记》文学常识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史记》文学常识3篇(2023年)

《史记》文学常识1

  一、《史记》名称由来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二、《史记》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三、《史记》取材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四、《史记》创作过程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五、《史记》内容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1]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1]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确凿无疑。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六、《史记》艺术特点

  叙事艺术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经典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即:同样一件事涉及好几个人物时,在一处详叙,在别处就略而不叙,有时以“语在某某事中”标出。这种“互见法”不仅避免了重复,对于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如在《项羽本纪》中主要突出项羽的喑呜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而与这一主要特征相矛盾的其他方面,则放在别人传记中补充叙述,既突出主导的性格特征,又免得顾此失彼,达到了性格的完整化。

  人物刻画

  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司马迁为了突出这句话,先写廉颇的骄横以与蔺相如的忍让映衬。但没有交代蔺相如这么做的动机,作一跌宕,从而引出舍人的规谏,以舍人的狭窄心胸反衬蔺相如的坦荡襟怀,又作一跌宕;蔺相如的答话,先将廉颇与秦王比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着指出连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将军?又一宕;接着分析赵国的安全系“吾两人”,不能两虎相斗,又一宕;几经腾挪跌宕,作了许多铺垫,到最紧要最醒目的地方,才点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来,这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个睛一“点”,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读者面前耸立起来了。

  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里,司马迁用了许多细节语言来刻划人物,这些语言很具有个性。例如项羽见到秦始皇南巡时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在刘邦道歉时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足见其粗豪率直的性格,而刘邦观秦始皇喟然太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话说的委婉曲折,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写出他虽气象不凡,但宽宏而有大度的性格。范增在鸿门宴上召项庄舞剑刺沛公时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后来当刘邦脱逃时又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表现了他老谋深算的性格。

  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史记》中,司马迁刻画人物,更多的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比如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一节,这是发生在起义军内部的一场斗争,这场战争关系到反秦斗争的成败。宋义作为起义军的将领在关键时刻却不去救赵,理由冠冕堂皇,实际上是苟且偷安,甚至另有图谋。作为次将的项羽看穿了他的意图,当机立断,斩杀宋义,夺取军权,扭转了局势。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表现了他的卓识和果断,表现了他关怀百姓士卒的胸襟、肩负国家安危重任的志气。又有“项羽最得意之战”——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引兵渡河,“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再看看诸侯军的反应,“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一仗,写出了项羽不畏强敌的精神、无比旺盛的斗志,莫敢纵兵、人人惴恐的诸侯军,更是衬托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三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

  《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描写李广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司马迁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特点,附带写了程不识带兵的作风。李广带兵的特点是宽缓简易“行无部伍行阵”,“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近乎无为而治。程不识带兵却非常严谨,“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乃是一丝不苟。在程不识的映衬下,红花绿叶,李广带兵的特点就格外显眼、突出。宽缓与严谨只是治军的作风不同,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从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读者对李广的敬慕之情也不觉油然而生。在《李将军列传》中,要写李广毫不相干的程不识就是为了衬托李广。

  写李广的不幸遭遇,司马迁又是把李蔡与李广对比:“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其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李蔡是李广的从弟,才能在下品之中,以九品论人属第八等,没有什么能耐,可他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爵封乐安侯,官一直做到宰相。而李广为抗击匈奴,驰骋疆场四十余年,身经七十余战,立下过许多汗马功劳,连匈奴人也敬畏而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可是这样一位名将却“不得爵邑,”甚至还受到诬陷,终于被迫自刎。两相对比之下,李广的可悲命运就具体写出来了,当时用人制度,奖惩制度的不合理也深刻揭露出来了。

  四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司马迁生动具体的写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再现出紧张多变的场面,人物置身于其中,将各自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作者选择表面*静,实际杀机四伏的鸿门场面,让众多人物在明争暗斗和彼此映衬中展示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刘邦的圆滑奸诈,项羽的率直寡谋,张良的深谋从容,范增的偏狭与急躁,樊哙的粗犷豪放,项伯的善良与愚昧,传神尽相,如在眼前。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紧张的场面与尖锐的矛盾冲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在秦王的大殿上,面对秦王意欲毁约的状况,蔺相如随机应变、足智多谋,在面对面的斗争中计谋百出,将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渑池之会上,秦王借着国力强大,肆意侮辱赵王,蔺相如寸步不让,严辞厉色,为维护国家尊严,置生死于度外。面对廉颇的步步紧逼,蔺相如隐忍退让,这一点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表现了蔺相如炽热的爱国情怀,不怕牺牲,甘受委屈,豁达大度,能为常人所不敢为、不愿为的品格高尚、智勇兼备的形象。

  五互见法的运用。

  司马迁写《史记》,既要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又要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保持历史的真实,在安排材料上他采用了“互见法”。背景事件人物基本相同,材料几乎交织在一起,司马迁按描写人物的需要,或详或略,或补或删,描写人物各具性格,记述史实则互相补足,这就是“互见法”。

  如《魏公子列传》,主要是表现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但信陵君并不是时时都能坚持做到这一点。魏相魏齐曾将范雎一顿暴打,后来范雎做了秦相,要报仇,魏齐无藏身之所。赵相虞卿为了救魏齐,解去相印与魏齐一起投靠信陵君。但信陵君畏惧秦国,未及时接见他们,结果魏齐“怒而自刎”了。如果将这件事写进《魏公子列传》里,必然会对信陵君的形象造成损害。因此,司马迁将它写进了《范雎蔡泽传》中。这样,既突出了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又不损害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真正做到了“不溢美”,也“不隐恶”。

  六个性化的语言,凸显人物风姿。

  《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在刻画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较多的使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用极富个性的语言,将刘邦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高祖本纪》中有一段话,陈述了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能“与天下同利”,并且善于用人。层叠排比,滔滔而下,显出刘邦在取得胜利之后的志得意满。张良、萧何与韩信,都是杰出的人物,俱能为刘邦所用,则刘邦之才之德,更出三人之上。刘邦表面谦逊,实际上很自负。

  在《史记》的其他篇章里,司马迁也多次使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将人物性格刻画的惟妙惟肖。

  《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覆盖面,和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司马迁本人“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报任安书》),希望借助于《史记》一书而扬名后世,实现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出于这种心态,司马迁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的布衣*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鸣不*。司马迁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知名度的高低,乃至他是否能够青史留名,固然和他本身的业绩有关,同时也和是否有人宣扬提携密不可分。在司马迁看来,战国四公子或凭借王者亲属的血缘优势,或身居卿相之位,有的是二者兼备,他们显名诸侯犹如顺风而呼,事半功倍。“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司马迁对儒墨等学派由于门户之见排斥这些出自*民的侠客而深感不公。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20]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别,而孟尝君、*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而张仪身上更多的却是狡诈权谋。张良、陈*同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但司马迁笔下的张良令人莫测高深,带有几分神异;而陈*这位智囊却富有人情味,没有张良那种仙风道气。《史记》同类人物形象之间尚有如此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人物形象之间更是形成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照,人物的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万石张叔列传》突出石奋祖孙三代的谨小慎微,唯命是从。《樊郦滕灌列传》写到夏侯婴时,主要叙述他对刘邦一家的精心呵护,他和刘邦家庭的特殊关系,多次提到他的太仆之职。《李将军列传》在描写李广时着意表现他高超的祖传射艺,他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击者、射猎、射石、射敌方裨将,百发百中,矢能饮羽。《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各具风采,就在于司马迁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20]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恰如其分给以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萧何是刀笔吏出身,故能谨守管钥,因势奉法。陈*年青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周勃最初从事杂艺,没有什么学问,执政之后就显露出知识的不足,在文帝面前陷入窘境。樊哙发迹前以屠狗为业,成为将军以后保留那种莽撞豪爽之气,他大块吃肉,大杯饮酒,对刘邦、项羽也敢于直言直语、大声大气。写窦婴是一副老年失势的窘态,写田蚡则是少年得志的猖狂。总之,影响人物个性的许多重要因素,司马迁都充分注意到了,因此,他使《史记》中的人物都按各自的方式说话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亭长,王陵之于张苍,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类似这样知恩图报的人物在《史记》中有一大批,他们百倍、千倍地报偿恩人,以表示自己不忘本、不负人。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这是和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相对应的一种行为,伍子胥之于楚*王,李广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宾客,采取的都是这种做法。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升华,是它的极端形式。司马迁在《刺客列传》和《报任安书》中两次提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他本人是赞成这一信条的。《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人都是为知己者死;《孟尝君列传》中的得粟者,《魏公子列传》中的侯嬴,《张耳陈余列传》中的贯高,也都是为知己者而死。《史记》人物形象还普遍存在宝贵还乡的想法,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史记》描写了许多人衣锦还乡的场面,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传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有许多人物所做的事情相近,但是怎样去做,却是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各人有各人的方式。同是衣锦还乡,韩信显得雍容大度,不计私仇,主父偃却心胸狭小,报复心极强。同是知恩图报,豫让、贯高先是忍辱负重,顽强地活下去,关键时刻又死得极其壮烈;而侯赢、田光等义士,却是痛快地以自杀相谢。人物的共性寓于鲜明的个性之中,二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笔下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李斯这个人物,司马迁反复刻画他外似刚愎而内实游移的矛盾状态: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他想知难而退,却又贪恋富贵,下不了决心;在赵高废立之际,开始像是要以身殉国,经赵高劝之以利害,马上退缩妥协;对于秦二世的"无道,本想犯颜直谏,一旦二世责问,立刻苟合求容。李斯的双重人格表现得非常充分,一个内心分裂的可悲形象跃然纸上。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20]

  风格特征

  深邃意蕴的叙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史记》形成一种雄深雅健的独特风格。《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并富有传奇色彩。

  《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司马迁虽然也从琐碎的生活细事写起,但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历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间。司马迁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这就使得《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在《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司马迁对于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反复和予以演示,以七国争雄为背景展开了广阔的画面。苏秦、张仪准确地把握了当时形势的特点,抓住了机遇,相继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成为当时的倾危之士。陈*年轻时就胸怀大志,足智多谋,适逢秦末动乱和楚汉相争,大显身手,屡献奇计。他设计离间项羽和范增,使楚霸王失去“亚父”这位谋士。荥阳被困,他令二千女子夜出东城门迷惑楚军,刘邦得以出西城门脱险。是他暗示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形势,又是他建议刘邦的伪游云梦泽而借机擒韩信。刘邦在*城被匈奴围困七日,又是陈*出奇计化险为夷。陈*所献五计,无一不是关系到刘邦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安危。陈*这位谋士的形象,也就在驾驭历史风云的过程中日益丰满。《史记》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或卑琐、或伟岸;有的先荣后辱,有的先辱后荣;有的事业成功,人生幸运,也有的虽然事业成功却命运悲惨。司马迁既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导演、演员,又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产儿,通过描写、叙述他们对时势、潮流的顺应与抗拒、对历史机遇的及时把握与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历史和人生的壮廓画面,点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有多种类型。按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论,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这类悲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行动具有超前性。尽管他们的主张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条件还不成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的甚至付出生命。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主张削籓的贾谊、晁错,都是这类悲剧英雄。还有一类悲剧人物尽管死得非常壮烈,但他们的悲剧性不是体现了无法实现的历史必然要求,而是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田横兵败之后不愿意投降汉朝而自杀,其随从和东海五百义士也相继殉难,涌现出的是一个悲剧群体。从本质上看,田横所要维持的不过是诸侯称雄、列国割据的局面,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田横相信已经过时的制度仍然是合理的,并为之而奋斗拼搏,这就决定了他必然成为悲剧人物。《史记》中许多反抗中央朝廷的诸侯王,都属于这类相信旧制度合理性的悲剧人物。《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按其品格划分,又有完美型和缺失型两类。《赵世家》中为保护赵氏孤儿而付出巨大牺牲的义士公孙杵臼、程婴,《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中的刺客游侠,都是具有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的英雄,他们的所作所为几乎无可挑剔,是把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剧英雄。还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显的弱点,由这些弱点而导致的失误最终毁灭了自身。但由于他们终归是英雄,所以其毁灭也是悲剧性的。这类缺失型悲剧英雄以项羽为代表,他生前战功赫赫,死得慷慨壮烈,他的弱点也暴露得非常明显,自身没有意识到本身的缺欠。

  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赞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他笔下的虞卿、范雎、蔡泽、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穷愁中著书立说,或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或身被刑戮而自负其材,欲有所用。所述这些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司马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他在《伯夷列传》中慨叹“天道是邪,非邪!”在《外戚世家》中反复强调“人能弘道,无如命何”、“岂非命也哉!”对于像萧何、陈*那样的幸运儿,司马迁认为他们的人生偶然性中体现出历史的必然性,自身才能、对历史潮流的顺应使他们扮演英雄的角色,命运对于这些人来说不是难解的谜。而从那些悲剧人物身上,司马迁更多感受到的是历史和人生的不确定、不公*和难以理解。司马迁还通过为悲剧人物立传。揭示了异化造成的人性扭曲。吴起为了当上鲁国将军而杀妻,未为卿相而母死不归,名缰利锁把他变成一个刻暴少恩之人,最终也因此亡身,政治上的巨大功绩与人性的严重异化形成直接冲突。张耳、陈余早年为刎颈之交,后来却反目为仇,也是利欲把他们拆开。

  《史记》富有传奇色彩。秦始皇晚年行迹,穿插许多怪异反常的事情,以及神灵的出没,用以预示秦王朝末日的到来。写汉高祖发迹,则用刘媪感蛟龙而生子,刘邦醉斩巨蛇等传说显示其灵异。除了荒诞不经的传说之外,《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超然远引,终身不复见,是一位奇士。《留侯世家》中的张良是位传奇人物,文中出现的商山四皓同样来得突兀,恍若神仙。《史记》中的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富有传奇性。《外戚世家》中的薄夫人因遭冷落而大富大贵,窦姬本欲入赵王府而宦官误赐代王,她却阴错阳差成了皇后。这些宫廷故事也是表现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但它酿成的不是悲剧,而是喜剧。《田单列传》的传主田单是一位智谋之士,这篇传记写了一系列的奇谋奇计,尤其是用火牛阵大破齐军一节,更是精彩绝妙。传记赞语又附奇士王蠋、奇女君王后的事迹,可谓奇上加奇。《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起灭转接,令人莫测端倪。《伯夷列传》是为伯夷、叔齐作传,但却以议论开篇,又引许由、卞随、务光等人为伯夷、叔齐作陪衬,几乎使人不辨宾主。叙伯夷、叔齐事迹后,在议论中引出颜渊、盗跖,从正反两方面说开。结尾点题,指出砥行立名者必附青云之士才能流传后世。通篇意到笔随,纵横变化,烟云缭绕,扑朔迷离。《史记》的章法、句法、用词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七、《史记》影响

  史学影响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22] 。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22] 。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22]

  文学影响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史记》为*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八、《史记》评价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西汉刘向、扬雄:“然自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西晋华峤:“迁文直而事核。”

  西晋张辅:“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

  唐代韩愈:“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唐代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十国马存认为司马迁*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南宋史学家郑樵:“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明代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金圣叹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序赞九十多篇。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作我一片眼泪。”

  清代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

  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梁启超对《史记》评价颇高,认为《史记》实为*通史之创始者,是一部博谨严著作。他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郭沫若:“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

  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他说:“*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我以为,《史记》是*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郑振铎:自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百科全书,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广,自政治以至经济,自战争以至学术,无不包括在内,其所网络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所谓“文学史”也常常被网络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之中。

《史记》文学常识2

  一、《史记》名称由来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二、《史记》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三、《史记》取材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四、《史记》创作过程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五、《史记》内容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1]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1]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确凿无疑。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六、《史记》艺术特点

  叙事艺术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经典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即:同样一件事涉及好几个人物时,在一处详叙,在别处就略而不叙,有时以“语在某某事中”标出。这种“互见法”不仅避免了重复,对于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如在《项羽本纪》中主要突出项羽的喑呜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而与这一主要特征相矛盾的其他方面,则放在别人传记中补充叙述,既突出主导的性格特征,又免得顾此失彼,达到了性格的完整化。

  人物刻画

  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司马迁为了突出这句话,先写廉颇的骄横以与蔺相如的忍让映衬。但没有交代蔺相如这么做的动机,作一跌宕,从而引出舍人的规谏,以舍人的狭窄心胸反衬蔺相如的坦荡襟怀,又作一跌宕;蔺相如的答话,先将廉颇与秦王比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着指出连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将军?又一宕;接着分析赵国的安全系“吾两人”,不能两虎相斗,又一宕;几经腾挪跌宕,作了许多铺垫,到最紧要最醒目的地方,才点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来,这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个睛一“点”,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读者面前耸立起来了。

  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里,司马迁用了许多细节语言来刻划人物,这些语言很具有个性。例如项羽见到秦始皇南巡时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在刘邦道歉时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足见其粗豪率直的性格,而刘邦观秦始皇喟然太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话说的委婉曲折,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写出他虽气象不凡,但宽宏而有大度的性格。范增在鸿门宴上召项庄舞剑刺沛公时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后来当刘邦脱逃时又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表现了他老谋深算的性格。

  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史记》中,司马迁刻画人物,更多的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比如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一节,这是发生在起义军内部的一场斗争,这场战争关系到反秦斗争的成败。宋义作为起义军的将领在关键时刻却不去救赵,理由冠冕堂皇,实际上是苟且偷安,甚至另有图谋。作为次将的项羽看穿了他的意图,当机立断,斩杀宋义,夺取军权,扭转了局势。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表现了他的卓识和果断,表现了他关怀百姓士卒的胸襟、肩负国家安危重任的志气。又有“项羽最得意之战”——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引兵渡河,“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再看看诸侯军的反应,“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一仗,写出了项羽不畏强敌的精神、无比旺盛的斗志,莫敢纵兵、人人惴恐的诸侯军,更是衬托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三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

  《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描写李广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司马迁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特点,附带写了程不识带兵的作风。李广带兵的特点是宽缓简易“行无部伍行阵”,“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近乎无为而治。程不识带兵却非常严谨,“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乃是一丝不苟。在程不识的映衬下,红花绿叶,李广带兵的特点就格外显眼、突出。宽缓与严谨只是治军的作风不同,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从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读者对李广的敬慕之情也不觉油然而生。在《李将军列传》中,要写李广毫不相干的程不识就是为了衬托李广。

  写李广的不幸遭遇,司马迁又是把李蔡与李广对比:“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其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李蔡是李广的从弟,才能在下品之中,以九品论人属第八等,没有什么能耐,可他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爵封乐安侯,官一直做到宰相。而李广为抗击匈奴,驰骋疆场四十余年,身经七十余战,立下过许多汗马功劳,连匈奴人也敬畏而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可是这样一位名将却“不得爵邑,”甚至还受到诬陷,终于被迫自刎。两相对比之下,李广的可悲命运就具体写出来了,当时用人制度,奖惩制度的不合理也深刻揭露出来了。

  四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司马迁生动具体的写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再现出紧张多变的场面,人物置身于其中,将各自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作者选择表面*静,实际杀机四伏的鸿门场面,让众多人物在明争暗斗和彼此映衬中展示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刘邦的圆滑奸诈,项羽的率直寡谋,张良的深谋从容,范增的偏狭与急躁,樊哙的粗犷豪放,项伯的善良与愚昧,传神尽相,如在眼前。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紧张的场面与尖锐的矛盾冲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在秦王的大殿上,面对秦王意欲毁约的状况,蔺相如随机应变、足智多谋,在面对面的斗争中计谋百出,将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渑池之会上,秦王借着国力强大,肆意侮辱赵王,蔺相如寸步不让,严辞厉色,为维护国家尊严,置生死于度外。面对廉颇的步步紧逼,蔺相如隐忍退让,这一点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表现了蔺相如炽热的爱国情怀,不怕牺牲,甘受委屈,豁达大度,能为常人所不敢为、不愿为的品格高尚、智勇兼备的形象。

  五互见法的运用。

  司马迁写《史记》,既要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又要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保持历史的真实,在安排材料上他采用了“互见法”。背景事件人物基本相同,材料几乎交织在一起,司马迁按描写人物的需要,或详或略,或补或删,描写人物各具性格,记述史实则互相补足,这就是“互见法”。

  如《魏公子列传》,主要是表现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但信陵君并不是时时都能坚持做到这一点。魏相魏齐曾将范雎一顿暴打,后来范雎做了秦相,要报仇,魏齐无藏身之所。赵相虞卿为了救魏齐,解去相印与魏齐一起投靠信陵君。但信陵君畏惧秦国,未及时接见他们,结果魏齐“怒而自刎”了。如果将这件事写进《魏公子列传》里,必然会对信陵君的形象造成损害。因此,司马迁将它写进了《范雎蔡泽传》中。这样,既突出了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又不损害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真正做到了“不溢美”,也“不隐恶”。

  六个性化的语言,凸显人物风姿。

  《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在刻画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较多的使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用极富个性的语言,将刘邦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高祖本纪》中有一段话,陈述了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能“与天下同利”,并且善于用人。层叠排比,滔滔而下,显出刘邦在取得胜利之后的志得意满。张良、萧何与韩信,都是杰出的人物,俱能为刘邦所用,则刘邦之才之德,更出三人之上。刘邦表面谦逊,实际上很自负。

  在《史记》的其他篇章里,司马迁也多次使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将人物性格刻画的惟妙惟肖。

  《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覆盖面,和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司马迁本人“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报任安书》),希望借助于《史记》一书而扬名后世,实现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出于这种心态,司马迁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的布衣*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鸣不*。

  司马迁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知名度的高低,乃至他是否能够青史留名,固然和他本身的业绩有关,同时也和是否有人宣扬提携密不可分。在司马迁看来,战国四公子或凭借王者亲属的血缘优势,或身居卿相之位,有的是二者兼备,他们显名诸侯犹如顺风而呼,事半功倍。“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司马迁对儒墨等学派由于门户之见排斥这些出自*民的侠客而深感不公。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别,而孟尝君、*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而张仪身上更多的却是狡诈权谋。张良、陈*同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但司马迁笔下的张良令人莫测高深,带有几分神异;而陈*这位智囊却富有人情味,没有张良那种仙风道气。《史记》同类人物形象之间尚有如此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人物形象之间更是形成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照,人物的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万石张叔列传》突出石奋祖孙三代的谨小慎微,唯命是从。《樊郦滕灌列传》写到夏侯婴时,主要叙述他对刘邦一家的精心呵护,他和刘邦家庭的特殊关系,多次提到他的太仆之职。《李将军列传》在描写李广时着意表现他高超的祖传射艺,他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击者、射猎、射石、射敌方裨将,百发百中,矢能饮羽。《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各具风采,就在于司马迁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20]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恰如其分给以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萧何是刀笔吏出身,故能谨守管钥,因势奉法。陈*年青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周勃最初从事杂艺,没有什么学问,执政之后就显露出知识的不足,在文帝面前陷入窘境。樊哙发迹前以屠狗为业,成为将军以后保留那种莽撞豪爽之气,他大块吃肉,大杯饮酒,对刘邦、项羽也敢于直言直语、大声大气。写窦婴是一副老年失势的窘态,写田蚡则是少年得志的猖狂。总之,影响人物个性的许多重要因素,司马迁都充分注意到了,因此,他使《史记》中的人物都按各自的方式说话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亭长,王陵之于张苍,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类似这样知恩图报的人物在《史记》中有一大批,他们百倍、千倍地报偿恩人,以表示自己不忘本、不负人。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这是和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相对应的一种行为,伍子胥之于楚*王,李广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宾客,采取的都是这种做法。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升华,是它的极端形式。司马迁在《刺客列传》和《报任安书》中两次提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他本人是赞成这一信条的。《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人都是为知己者死;《孟尝君列传》中的得粟者,《魏公子列传》中的侯嬴,《张耳陈余列传》中的贯高,也都是为知己者而死。《史记》人物形象还普遍存在宝贵还乡的想法,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史记》描写了许多人衣锦还乡的场面,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传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有许多人物所做的事情相近,但是怎样去做,却是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各人有各人的方式。同是衣锦还乡,韩信显得雍容大度,不计私仇,主父偃却心胸狭小,报复心极强。同是知恩图报,豫让、贯高先是忍辱负重,顽强地活下去,关键时刻又死得极其壮烈;而侯赢、田光等义士,却是痛快地以自杀相谢。人物的共性寓于鲜明的个性之中,二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笔下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李斯这个人物,司马迁反复刻画他外似刚愎而内实游移的矛盾状态: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他想知难而退,却又贪恋富贵,下不了决心;在赵高废立之际,开始像是要以身殉国,经赵高劝之以利害,马上退缩妥协;对于秦二世的无道,本想犯颜直谏,一旦二世责问,立刻苟合求容。李斯的双重人格表现得非常充分,一个内心分裂的可悲形象跃然纸上。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20]

  风格特征

  深邃意蕴的叙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史记》形成一种雄深雅健的独特风格。《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并富有传奇色彩。

  《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司马迁虽然也从琐碎的生活细事写起,但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历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间。司马迁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这就使得《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在《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司马迁对于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反复和予以演示,以七国争雄为背景展开了广阔的画面。苏秦、张仪准确地把握了当时形势的特点,抓住了机遇,相继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成为当时的倾危之士。陈*年轻时就胸怀大志,足智多谋,适逢秦末动乱和楚汉相争,大显身手,屡献奇计。他设计离间项羽和范增,使楚霸王失去“亚父”这位谋士。荥阳被困,他令二千女子夜出东城门迷惑楚军,刘邦得以出西城门脱险。是他暗示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形势,又是他建议刘邦的伪游云梦泽而借机擒韩信。刘邦在*城被匈奴围困七日,又是陈*出奇计化险为夷。陈*所献五计,无一不是关系到刘邦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安危。陈*这位谋士的形象,也就在驾驭历史风云的过程中日益丰满。《史记》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或卑琐、或伟岸;有的先荣后辱,有的先辱后荣;有的事业成功,人生幸运,也有的虽然事业成功却命运悲惨。司马迁既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导演、演员,又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产儿,通过描写、叙述他们对时势、潮流的顺应与抗拒、对历史机遇的及时把握与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历史和人生的壮廓画面,点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有多种类型。按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论,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这类悲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行动具有超前性。尽管他们的主张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条件还不成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的甚至付出生命。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主张削籓的贾谊、晁错,都是这类悲剧英雄。还有一类悲剧人物尽管死得非常壮烈,但他们的悲剧性不是体现了无法实现的历史必然要求,而是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田横兵败之后不愿意投降汉朝而自杀,其随从和东海五百义士也相继殉难,涌现出的是一个悲剧群体。从本质上看,田横所要维持的不过是诸侯称雄、列国割据的局面,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田横相信已经过时的制度仍然是合理的,并为之而奋斗拼搏,这就决定了他必然成为悲剧人物。《史记》中许多反抗中央朝廷的诸侯王,都属于这类相信旧制度合理性的悲剧人物。《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按其品格划分,又有完美型和缺失型两类。《赵世家》中为保护赵氏孤儿而付出巨大牺牲的义士公孙杵臼、程婴,《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中的刺客游侠,都是具有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的英雄,他们的所作所为几乎无可挑剔,是把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剧英雄。还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显的弱点,由这些弱点而导致的失误最终毁灭了自身。但由于他们终归是英雄,所以其毁灭也是悲剧性的。这类缺失型悲剧英雄以项羽为代表,他生前战功赫赫,死得慷慨壮烈,他的弱点也暴露得非常明显,自身没有意识到本身的缺欠。

  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赞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他笔下的虞卿、范雎、蔡泽、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穷愁中著书立说,或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或身被刑戮而自负其材,欲有所用。所述这些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司马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他在《伯夷列传》中慨叹“天道是邪,非邪!”在《外戚世家》中反复强调“人能弘道,无如命何”、“岂非命也哉!”对于像萧何、陈*那样的幸运儿,司马迁认为他们的人生偶然性中体现出历史的必然性,自身才能、对历史潮流的顺应使他们扮演英雄的角色,命运对于这些人来说不是难解的谜。而从那些悲剧人物身上,司马迁更多感受到的是历史和人生的不确定、不公*和难以理解。司马迁还通过为悲剧人物立传。揭示了异化造成的人性扭曲。吴起为了当上鲁国将军而杀妻,未为卿相而母死不归,名缰利锁把他变成一个刻暴少恩之人,最终也因此亡身,政治上的巨大功绩与人性的严重异化形成直接冲突。张耳、陈余早年为刎颈之交,后来却反目为仇,也是利欲把他们拆开。

  《史记》富有传奇色彩。秦始皇晚年行迹,穿插许多怪异反常的事情,以及神灵的出没,用以预示秦王朝末日的到来。写汉高祖发迹,则用刘媪感蛟龙而生子,刘邦醉斩巨蛇等传说显示其灵异。除了荒诞不经的传说之外,《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超然远引,终身不复见,是一位奇士。《留侯世家》中的张良是位传奇人物,文中出现的商山四皓同样来得突兀,恍若神仙。《史记》中的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富有传奇性。《外戚世家》中的薄夫人因遭冷落而大富大贵,窦姬本欲入赵王府而宦官误赐代王,她却阴错阳差成了皇后。这些宫廷故事也是表现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但它酿成的不是悲剧,而是喜剧。《田单列传》的传主田单是一位智谋之士,这篇传记写了一系列的奇谋奇计,尤其是用火牛阵大破齐军一节,更是精彩绝妙。传记赞语又附奇士王蠋、奇女君王后的事迹,可谓奇上加奇。《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起灭转接,令人莫测端倪。《伯夷列传》是为伯夷、叔齐作传,但却以议论开篇,又引许由、卞随、务光等人为伯夷、叔齐作陪衬,几乎使人不辨宾主。叙伯夷、叔齐事迹后,在议论中引出颜渊、盗跖,从正反两方面说开。结尾点题,指出砥行立名者必附青云之士才能流传后世。通篇意到笔随,纵横变化,烟云缭绕,扑朔迷离。《史记》的章法、句法、用词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七、《史记》影响

  史学影响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22] 。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22] 。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22]

  文学影响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史记》为*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八、《史记》评价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西汉刘向、扬雄:“然自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24-25]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25-26]

  西晋华峤:“迁文直而事核。”[23]

  西晋张辅:“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27]

  唐代韩愈:“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28]

  唐代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28]

  十国马存认为司马迁*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南宋史学家郑樵:“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明代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金圣叹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序赞九十多篇。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作我一片眼泪。”

  清代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25]

  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梁启超对《史记》评价颇高,认为《史记》实为*通史之创始者,是一部博谨严著作。他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25]

  mao*:“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mao’。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mao还轻。”mao*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25]

  郭沫若:“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

  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他说:“*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我以为,《史记》是*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郑振铎:自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百科全书,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广,自政治以至经济,自战争以至学术,无不包括在内,其所网络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所谓“文学史”也常常被网络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之中。

《史记》文学常识3

  1、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4、《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

  5、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史记》的五部分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的。

  7、“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8、《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9、《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史记》文学常识3篇扩展阅读


《史记》文学常识3篇(扩展1)

——文学常识3篇

文学常识1

0

个必备文学常识

20xx-11-03 13:52

“三言二拍”



“初唐四杰”



“五大奇书”



“春秋三传”



“史学双璧”??你还记得多少?

100

个必备文学常识↓↓一起来温习吧!

1

、三百千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2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3

、五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

4

、古代四大类书

《太*御览》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全唐文》

5

、八股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6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7

、五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金瓶梅》

8

、十三经

《易经》

《诗经》

《尚书》

《周礼》

《仪礼》

《左传》

《礼记》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

9

、六子全书

《老子》

《庄子》

《列子》

《荀子》

《扬子法言》

《文中子中说》

10

、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1

、书法四体

正、草、隶、篆

12

、文房四宝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13

、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4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15

、三书

《魏书》

《蜀书》

《吴书》

16

、乐府双璧

《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

17

、史学双璧

《史记》

《资治通鉴》

18

、三史

《史记》

《汉书》

《东观汉记》

(魏晋南北朝)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唐开元

20

个必备文学常识

20xx-11-03 13:52

“三言二拍”



“初唐四杰”



“五大奇书”



“春秋三传”



“史学双璧”??你还记得多少?

100

个必备文学常识↓↓一起来温习吧!

1

、三百千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2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3

、五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

4

、古代四大类书

《太*御览》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全唐文》

5

、八股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6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7

、五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金瓶梅》

8

、十三经

《易经》

《诗经》

《尚书》

《周礼》

《仪礼》

《左传》

《礼记》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

9

、六子全书

《老子》

《庄子》

《列子》

《荀子》

《扬子法言》

《文中子中说》

10

、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1

、书法四体

正、草、隶、篆

12

、文房四宝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13

、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4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15

、三书

《魏书》

《蜀书》

《吴书》

16

、乐府双璧

《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

17

、史学双璧

《史记》

《资治通鉴》

18

、三史

《史记》

《汉书》

《东观汉记》

(魏晋南北朝)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唐开元

文学常识2

十、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
1、 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
2、 谪:降职并远调。 ?
3、 拜:授给官职。 ?
4、 授:授予官职。 ?
5、 擢:选拔,提拔。 ?
6、 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
7、 罢:罢免、停职。 ?
8、 免:免除官职。 ?
9、 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
十一、地理部分: ?
1、阴:山北水南 阳:山南水北 ?
2、左:东为左 右:西为右。 ?
3、河:黄河。 江:长江 ?
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
5、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
6、 *: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
7、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
8、 *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
9、 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
苏州:姑苏 ?
成都:锦官城 ?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
镇江:京口。 ?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
10、我国部分城市别称。 ?
昆明——春城 ?
苏州——*的威尼斯 ?
重庆——山城、雾城 ?
*——日光城 ?
广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
徐州——彭城 ?
11、长江上的“三个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

文学常识3

一、作者作品: ?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
儒家:孔子 孟子 ?
法家:韩非子 ?
道家:庄子、列子 ?
墨家:墨子 ?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
21、*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
《史记》文学常识3篇(扩展2)

——*历史文学常识3篇

*历史文学常识1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代:夏商周

  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三教:儒释道

  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岁寒三友:松竹梅

  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三大国粹:京剧中医*画

  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史记》文学常识3篇(扩展3)

——元代文学常识3篇

元代文学常识1

  一、元代文学代表:

  一、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二、王实甫,主要作品有《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三、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结为《东篱乐府》,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二、元代文学常识赏析

  元代的历史不长,自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王朝改国号为大元算起,至1367年元亡,只有96年。自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到元亡,则为133年。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元代文学中新产生的一种体栽是戏曲。戏曲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由于散曲是在北方金代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所以绝大多数是北曲。散曲作家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卢挚、贯云石等,作风朴实,多本色语。后期有乔吉、张可久、睢景臣、张养浩及刘时中等人,文字稍露才华而辞藻清丽。

  杂剧最初流行在山西河北一带,今山西地区还保留金元时代的杂剧壁画和戏台。元初发展到其他地区,元灭南宋后又流入杭州等地。这个剧种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及诸宫调等前代戏剧、曲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剧本的科白部分承袭院本体制,曲辞的组合则主要受到诸宫调的"启示,基本上是歌舞剧。

  元代散文和小说,基本只是继承宋代创作的成就,很少创新。

  统观元代文学,传统的诗词虽然也产生了一些优秀或较好的作品,但整个说来,成就不高。而戏曲出现了伟大作家和许多优秀或比较优秀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史记》文学常识3篇(扩展4)

——语文文学常识5篇

语文文学常识1

  一、名句归类

  劝学类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字聿》

  惜时类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送别类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故草原送别》

  四季类

  春天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雨》

  夏天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秋天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冬天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柳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爱国类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文天祥《过零丁洋》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友情类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思乡类: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节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蓃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很多小朋友都有这样的苦恼:语文学习效率不高、语文成绩提不上去、老是被父母和老师责备,准备了戏曲脸谱的色彩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高效地学习!

  红色:一般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大多用于富有血性的人物。

  紫色:表现骁勇、刚毅、正直、坚强、胆大。

  黑色:表现公正、无私,如包公;表现暴躁、鲁莽、耿直,如张飞、李逵、项羽。

  白色:大多现阴险、狡诈、居心叵测。如曹操、赵高。也有脸谱中保留一定肉色的部分,表现不像大白脸那么坏。

  蓝色:表示勇猛、粗犷,较黑色更有强烈性格。

  黄色:一般表现性格猛烈。

  赭色和粉红色:表现比较正直的老人。

  金色与银色:用于佛祖和神仙一类人物。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戏曲脸谱的色彩知识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

  心情类

  悲伤

  1.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高兴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忧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谦受益,满招损。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言必行,行必果。

  吃一堑,长一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海阔从鱼跃,天高任鸟飞。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包公断案-铁面无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竹篮打水-一场空兔子尾巴-长不了黄鼠

  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门缝里看人-看扁了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明珠弹雀-其得不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谦受益,满招损。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言必行,行必果。吃一堑,长一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海阔从鱼跃,天高任鸟飞。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竹篮打水-一场空兔子尾巴-长不了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门缝里看人-看扁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明珠弹雀-其得不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语文文学常识2

  1《藤野先生》作者鲁迅,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日本老师全名是藤野严九郎。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散文诗《雪》,出自他的诗歌集《野草》。

  2《雷电颂》选历史剧《屈原》,作者郭沫若,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3《海燕》出自《高尔基全集》,作者高尔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4《五柳先生传》出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5《马说》出自《韩愈文集》,作者韩愈,唐朝著名文学家。

  6《送东阳马生序》出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出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唐朝诗人哲学家,著有《刘宾客集》。

  8《赤壁》出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9《过零丁洋》出自《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10《水调歌头》出自《东坡乐府集》,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11《山坡羊*潼关怀古》出自《全元散曲》,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

  12《小石潭记》出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3《岳阳楼记》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4《醉翁亭记》出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

  15《满井游记》出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被称为“*三袁”。

  16《行路难》出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大诗人。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唐代大诗人。

  18《白雪送武判官归京》出自《岑参校注》。作者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19《已亥杂诗》出自《龚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20《俗世奇人》出自《俗世奇人》作者:冯骥才,当代作家,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啊!》,短篇小说《雕花烟斗》。文体:散文。

  21《与朱元思书》出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文体:书,山水小品文,骈体文。

  22《五柳先生传》出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散文家,浔阳柴桑人。文体:自传。

  23《马说》出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河南河阳(今孟县)人。著有《昌黎先生集》。文体: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24《送东阳马生序》出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文体: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25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出自《刘禹锡集.外集》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文体:诗。

  ⑵《赤壁》出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擅长写咏史的诗歌。文体:咏史诗。

  ⑶《过零丁洋》出自《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吉水人。文体:诗。

  ⑷《水调歌头》出自《东坡乐府笺》作者: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水调歌头,词牌名。文体:词。

  ⑸《山坡羊潼关怀古》出自《全元散曲》作者: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曲牌名。文体:曲。

语文文学常识3

  古诗

  1、《题西林壁》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效果也不相同)

  2、《游山西村》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古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过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该诗描写了山村风光,以及朋友的欢聚场面,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和在农村生活的情趣。

  古代名句

  1、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意思是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究会取得成功。)

  2、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意思是说好事再小也要去做,但坏事再小也不能去做。)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因循苟且。)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勉励人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

  1、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2、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阿?费尔斯曼)

  3、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

语文文学常识4

  1、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

  2、 *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 ,据民间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写成《水浒传》,该书是*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语言写成的章回小说,它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歌颂了农民的起义斗争。

  3、《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 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契诃夫 。他是一位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与法国的莫泊桑 、美国的 欧·亨利 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还有 《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等。对于可怜的人,可怜的生活的善意的嘲笑,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喜剧性。他最擅长于在*静的生活中看出事物的本质,因此被称为“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他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三姊妹》、《海鸥》、《樱桃园》等。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主人公 别里科夫 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成为“套中人”的代名词。

  4、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人,苗族。中篇小说《 边城 》是他的代表作,以 湘西 生活为背景,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3、 陶渊明(367——427)名潜 ,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时代)大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 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4、 初唐四杰是 王勃 、 杨炯 、 卢照邻 、 骆宾王

  《滕王阁序》作者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他在南下探亲时,路过南昌滕王阁,在席间赋诗并写下此篇序。是一篇骈 体文。

  7、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名周 ,战国 时宋国蒙人,道 家学派代表人物,存《庄子》一书由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 写成,全书现存33篇,又名《南华经 》。庄子的文章富于想象,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刘熙载《艺概·文概》评其“意出尘外,怪生笔端。”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亦评论《庄子》一书“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8、《陈情表》选自《 文选 》。李密,一名虔,字令伯,西晋(时代)文学家。《古文观止》评价: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9、《咬文嚼字》作者朱光潜 ,安徽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的《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主要作品还有《谈美书简》等

  10、《谈*诗》的作者是现代学者、作家钱钟书 。他的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小说《围城》非常著名,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该小说是“*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还被美赞为“文化昆仑”。

  11、《*建筑的特征》作者 梁思成 ,建筑学家,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人民*的设计。著有《*建筑史》等。

  12、《宇宙的未来》作者霍金 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是英 国理论物理学家,在大爆炸、黑洞等宇宙学理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13、《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长篇章回小说之一,该书也是第一部历史长篇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 罗贯中 ,全书以浅近文言写成,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14、《堂吉诃德》作者是 西班牙(国籍)的 塞万提斯 ,该书充满了荒诞的喜剧感和能催人“含泪的笑”的悲剧感,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15、文体常识:序、表、骈文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 跋 ”或“ 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伶官传序》等。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

  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出师表》、《陈情表》等。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骈文,也称“”、“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对仗工整,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南北 朝是的全盛时期。

  《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

语文文学常识5

   20xx高考语文复习:文学常识复习资料(3)

  第一单元:

  39.徐志摩(1896-1931)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康桥:剑桥

  40.闻一多:现代著名爱国诗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重要诗集《红烛》《死水》,“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41.穆旦: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诗集《探险者》《九叶集》

  42.舒婷: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代表作《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3.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俄国斯文学奠基人,著名的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茨冈》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又叫《欧根·奥涅金》)

  44.华兹华斯:英国“湖畔诗派”代表诗人。

  45.裴多菲:匈牙利爱国诗人,代表诗歌《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第二单元:

  46.《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4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通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48.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辞”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离骚》是《楚辞》代表作,我国古代最早的抒情诗,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诗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为作章句。

  49.《孔雀东南飞》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注意:《木兰辞》不属汉乐府民歌)。《玉台新咏》南朝徐陵编辑。

  50.《孔雀东南飞》中的文化知识:

  槌床便大怒:“床”当作“坐具”讲,不作“卧具”。

  初七及下九: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上九:二十九日;初九:中九

  奄奄黄昏后: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19时至21时)

  寂寂人定初:人定:十二时辰之一,是亥时(相当于21时至23时)

  5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赞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第三单元:唐诗和宋词

  53.唐诗

  ①唐诗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两种新诗体,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

  ②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诗歌风格“清新飘逸”。

  ③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亦称杜工部。他的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也被后称尊称为“诗圣”。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史记》文学常识3篇(扩展5)

——经典文学文化常识3篇

经典文学文化常识1

  1、《诗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修编。共收入诗歌305首,古称“诗三百”。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

  《楚辞》*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第二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收集而成。主要有伟大的爱国诗人、*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端午节吃粽子,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风、骚”是*诗歌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源头。

  2、《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汉书》*第一部断代史史书。

  《论语》是*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编辑而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司马迁《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史界誉为“实录、信史”巨著。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概括史学、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孙武《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说文解字》*第一部字典。

  藏族叙事诗《格萨尔王传》我国最长的史诗。

  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代表作有《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郭沫若《女神》*第一部新诗集。

  3、法国——凡尔赛宫

  英国——白金汉宫

  俄国——克里姆林宫

  *——故宫

  4、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5、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是古代儒家经典,成为*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经典文学文化常识2

  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儿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

  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屈原,名*。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

  《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故国策》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经典文学文化常识3

  很多小朋友都有这样的苦恼:语文学习效率不高、语文成绩提不上去、老是被父母和老师责备,准备了经典文学文化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高效地学习!

  《唐诗三百首》编著蘅塘退士,清代人,原名孙洙,与夫人徐兰英一起编选,共选入310首诗。民谚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和孟子,道家的老子和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我国*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知音”一词来源于战国时期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立(三十)不惑(四十)知天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七十)耄耋(八九十)期颐(一百)


《史记》文学常识3篇(扩展6)

——中考语文必考文学常识3篇

中考语文必考文学常识1

  1.“四书”、“五经”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

  2.《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3.《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4.《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余年的史事。《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5.《楚辞》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6.《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26卷,选入教材的有《察今》。

  7.《山海经》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主要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著名寓言故事,是后世作家珍视的材料。

  8.《战国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9.《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共10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

  10.《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总集名,宋郭茂倩编。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乐府原是当时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11.二十四史

  指从《史记》到《明史》的24部史书。其中中学课本涉及到的有:《史记》(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新唐书》(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明史》(清·张廷玉等)。

  12.四史

  指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总称。《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共辑录清代乾隆以前历代重要典籍3461种,79309卷,分装为36000多册,按经(被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著作)、史(记述历史史实、地理疆域、官职等书)、子(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农、医等各种科学技术著作)、集(历代作家诗文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


《史记》文学常识3篇(扩展7)

——中考语文的文学常识3篇

中考语文的文学常识1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史书体例:1、编年体,如《左传》;2、纪传体,如《史记》;3、国别体,如《战国策》;4、通史,如《资治通鉴》;5、断代史,如《汉书》

中考语文的文学常识2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史记》文学常识3篇(扩展8)

——初中课内文学常识整理3篇

初中课内文学常识整理1

  (一)先秦代学

  ①上古神话。

  *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等。(刘安:《淮南子》)

  ②先秦散代

  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 ,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代。 《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代。 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 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就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就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就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 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就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就是散代《谏逐客书》。

  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就是民歌,雅就是乐歌,学习规律,颂就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就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就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代学

  A、两汉散代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就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代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 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传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就是我国古代韵代和散代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代学

  1、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代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 曹丕、 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

  ③“竹林七贤”。 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刘咸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就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 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代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2、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为代表。 《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史记》文学常识3篇(扩展9)

——国学经典文学常识3篇

国学经典文学常识1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 *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 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释 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5、 *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国学经典文学常识2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 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 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 我国的鲁迅

  1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 奥德赛

  16、 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 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17、 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品德 辞令 仪态 女工

  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 群为臣纲 夫为妻纲;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 道姑 卦姑;六婆:媒婆 师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药婆 接生婆

  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农;五帝:黄帝 颛琐 帝喾 尧 舜

  22、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释;九流:儒家 道家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23、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

  25、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2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2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28、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9、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

  30、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丹阳) 三国:魏 蜀 吴

  31、三秦:雍王(西) 塞王(东) 瞿王(陕西北)

  32、三楚:港陵-南楚 吴-东楚 彭城-西楚

  33、三原色:红 绿 蓝

  34、三坟五典:三坟:伏羲 神农 黄帝;五典:少昊 颛顼 高辛 唐尧 虞 舜

  35、三体石经:尚书 春秋 左传/古文 小篆 汉隶三种字体书写

国学经典文学常识3

  1、经典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2、四大类书:太*御览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全语文

  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 赵国的*原君 楚国的春申君 魏国的信陵君

  4、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徵明 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洵 元-赵孟頫

  10、书法四体:真(楷) 草 隶 篆

  11、文房四宝:湖笔 微墨 宣纸 端砚

  12、*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 沈阳文溯阁 承德文津阁 杭州文澜阁

  13、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 棋 书 画

  14、国画四君子:梅 兰 竹 菊

  15、书四库:经 史 子 集

  16、兄弟四排行:伯(孟) 仲 叔 季

  17、五胡: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18、五花:金菊花-卖花女 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 火辣花-玩杂耍的 土牛花-某些挑夫

  19、八门:巾-算命占卦的 皮-卖草药的 彩-变戏法的 挂-江湖卖艺的 *-说书评弹的 团-街头卖唱的 洞-搭蓬扎纸的 聊-高台唱戏的

  20、竹林七贤: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阮咸 王戎 刘伶

  21、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千 阮瑀 应瑒 刘桢

  22、七政(七纬):日 月 金 木 水 火 土

  23、战国七雄:赵 魏 韩 齐 秦 楚 燕

  24、七情: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25、七大古都:北京 西安 洛阳 开封 南京 杭州 安阳

  26、神话八仙:铁拐李 汉钟离 张果老 何仙姑 蓝采和 吕洞宾 韩湘子 曹国舅

  27、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28、文起八代之衰中的八代:东汉 魏 宋 晋 齐 梁 陈 隋

  29、四时八节中的八节指: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30、八卦: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分别象征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31、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32、扬州八怪指;汪士慎 李鳝 金农 黄慎 高翔 郑燮 罗聘

  33、九州指:冀 兖 青 荆 扬 梁 雍 徐 豫

  34、九族指:高祖 曾祖 祖父 父 本身 子 孙 曾孙 玄孙

  35、九章指: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

  36、九歌指: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国殇 礼魂

  37、十家指;九流加上小说家

  38、*历史上十女诗人指:班婕妤(班固之祖姑) 蔡琰 左芬(左思之妹) 苏惠谢道韫 鲍令晖(鲍照之妹) 薛涛 李清照 朱淑贞 秋瑾

  39、*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 《赵氏孤儿》 《精忠旗》 《清忠谱》 《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

  40、*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中山狼》《风筝误》

  41、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2、*十部著名歌剧:《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 》

  43、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4、十二生肖: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犬 猪

  45、十二时:夜半 鸡鸣 *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脯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46、十二律: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47、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48、七夕指:七月七日

  49、十恶不赦中的十恶指:谋反 谋大逆 谋叛 恶逆 大道 大不敬 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史记》文学常识3篇(扩展10)

——《诗经》的文学常识 (菁选3篇)

《诗经》的文学常识1

  《诗经》约成书于 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 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4]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5]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 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 汉武帝以《 诗》《 书》《 礼》《 易》《 春秋》为 五经的缘故。

《诗经》的文学常识2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 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 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 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 陕西、 甘肃、 山西、 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 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6]

  《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上古仅存的史诗。关于《 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 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 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7]

  《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 鲁颂》和《 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诗经》的文学常识3

  周代的祖居之地 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 生民》、《公刘》、《 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 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9]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推荐访问:史记 常识 文学 《史记》文学常识3篇 《史记》文学常识1 《史记》文学常识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