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同读一本书》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3-05-01 10:35:05 来源:网友投稿

《同读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能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同读一本书》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同读一本书》教学设计3篇

《同读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能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教学重点

  1、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1课

  一、说读书名言,谈读书感受。

  1、【出示课件1】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名言?

  2、你们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受?

  小结: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让我们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板书: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二、交流书名,探究研析

  1、出示书名【出示课件2】《汤姆?索亚历险记》,引导学生可以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感受。

  (1)【出示课件3】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4)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5)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2、交流之前,指导如何围绕话题展开交流。【出示课件4】

  (1)交流前思考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板书:梳理思路)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板书:勇于表达)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板书:认真倾听)

  (4)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于不同想法,思考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板书:交流表达)

  3、【出示课件5】小组合作: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来展开深入交流。

  如: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4、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提示:认真听他人的发言,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对于不同的想法,想想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5、师生总结。

  和同学分享交流之后,说说你对这本书是否有了新的想法。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新的想法。

  提示方法:

  (1)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2)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三、课堂总结

  【出示课件6】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从书中读懂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生活,跟故事中人物一起喜悦、一起感伤、一起成长,是多么幸福!读了一本好书,跟同学交流分享阅读的收获,是多么快乐!

  四、布置作业

  推荐好书,写好读书推荐卡。

  (板书)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梳理思路——勇于表达——认真倾听——交流表达

《同读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能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教学重点

  1.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1课

  一、说读书名言,谈读书感受。

  1.【出示课件1】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名言?

  2.你们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受?

  小结: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让我们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板书: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二、交流书名,探究研析

  1.出示书名【出示课件2】《汤姆?索亚历险记》,引导学生可以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感受。

  (1)【出示课件3】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4)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5)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2.交流之前,指导如何围绕话题展开交流。【出示课件4】

  (1)交流前思考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板书:梳理思路)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板书:勇于表达)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板书:认真倾听)

  (4)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于不同想法,思考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板书:交流表达)

  3.【出示课件5】小组合作: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来展开深入交流。

  如: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4.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提示:认真听他人的发言,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对于不同的想法,想想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5.师生总结。

  和同学分享交流之后,说说你对这本书是否有了新的想法。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新的想法。

  提示方法:

  (1)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2)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三、课堂总结

  【出示课件6】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从书中读懂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生活,跟故事中人物一起喜悦、一起感伤、一起成长,是多么幸福!读了一本好书,跟同学交流分享阅读的收获,是多么快乐!

  四、布置作业

  推荐好书,写好读书推荐卡。

  (板书)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梳理思路——勇于表达——认真倾听——交流表达

《同读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2.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3.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交际与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2.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

  4.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①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

  ②全班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3.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2.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采访记录;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五、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内容

  教学反思

  1.本次口语交际主要以学生的表达为主,重视学生之间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改进表达,使表达更流畅、更有条理。

  2.教师列举各类话题,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有章可循,发散思维,丰富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容。


《同读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同读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教学设计3篇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2.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3.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交际与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2.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

  4.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①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

  ②全班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3.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2.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采访记录;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五、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内容

  教学反思

  1.本次口语交际主要以学生的表达为主,重视学生之间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改进表达,使表达更流畅、更有条理。

  2.教师列举各类话题,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有章可循,发散思维,丰富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容。


《同读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同读一本书》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同读一本书》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能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教学重点

  1.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1课

  一、说读书名言,谈读书感受。

  1.【出示课件1】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名言?

  2.你们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受?

  小结: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让我们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板书: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二、交流书名,探究研析

  1.出示书名【出示课件2】《汤姆?索亚历险记》,引导学生可以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感受。

  (1)【出示课件3】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4)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5)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2.交流之前,指导如何围绕话题展开交流。【出示课件4】

  (1)交流前思考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板书:梳理思路)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板书:勇于表达)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板书:认真倾听)

  (4)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于不同想法,思考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板书:交流表达)

  3.【出示课件5】小组合作: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来展开深入交流。

  如: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4.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提示:认真听他人的发言,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对于不同的想法,想想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5.师生总结。

  和同学分享交流之后,说说你对这本书是否有了新的想法。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新的想法。

  提示方法:

  (1)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2)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三、课堂总结

  【出示课件6】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从书中读懂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生活,跟故事中人物一起喜悦、一起感伤、一起成长,是多么幸福!读了一本好书,跟同学交流分享阅读的收获,是多么快乐!

  四、布置作业

  推荐好书,写好读书推荐卡。

  (板书)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梳理思路——勇于表达——认真倾听——交流表达


《同读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教学设计3篇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能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教学重点

  1、学会借助批注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1课

  一、说读书名言,谈读书感受。

  1、【出示课件1】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名言?

  2、你们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受?

  小结: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让我们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板书: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1)交流前思考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板书:梳理思路)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板书:勇于表达)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板书:认真倾听)

  (4)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于不同想法,思考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板书:交流表达)

  3、【出示课件5】小组合作: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来展开深入交流。

  如: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4、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提示:认真听他人的发言,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对于不同的想法,想想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5、师生总结。

  和同学分享交流之后,说说你对这本书是否有了新的想法。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新的想法。

  提示方法:

  (1)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2)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三、课堂总结

  【出示课件6】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从书中读懂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生活,跟故事中人物一起喜悦、一起感伤、一起成长,是多么幸福!读了一本好书,跟同学交流分享阅读的收获,是多么快乐!

  四、布置作业

  推荐好书,写好读书推荐卡。

  (板书)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梳理思路——勇于表达——认真倾听——交流表达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2、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3、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交际与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2、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

  4、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①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

  ②全班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3、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2、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采访记录;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五、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内容

  教学反思

  1、本次口语交际主要以学生的表达为主,重视学生之间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改进表达,使表达更流畅、更有条理。

  2、教师列举各类话题,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有章可循,发散思维,丰富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容。


《同读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共读一本书作文10篇

共读一本书作文1

  虽早已记不清那一天的日历,却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与妈妈一起看书的快乐。

  一个盛夏的早晨,我与妈妈一同去图书馆看书。在一个个书架中穿梭,眼前还是一片茫然:我居然对任何一本书都不感兴趣!这对我来说可不可思议,通常,我只要拿到一本书,就会迅速进入状态,完全投入在书的海洋中。可今天,我到底是怎么了?

  我垂头丧气地靠在桌子上,心中泛起阵阵苦涩。万分无助的我抬起了头,刹那间,我一下子激动了起来:我要看那本书!那是一本名叫《狼王梦》的动物小说,当我正要拿起那本书时,一只手强在我的前面:是妈妈!

  我一脸乞求地看着妈妈,希望她能把那本书让给我。终于,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妈妈同意我们两个一起看,我开心极了,搬了条凳子坐在妈妈的身边,看起书来。

  我们就静静地坐在那儿,完全不理会外界所带来的困扰,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这个精彩非凡的故事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到晌午了,妈妈手机一个突然打来的电话叫醒了我们,我们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书。

  在回家的路上,妈妈说:“今天是我第一次知晓与他人共读一本书的快乐……”

共读一本书作文2

  我曾每每被书中的那些*凡人物的*凡事迹感动,在2008年5月一2日,4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地震给4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房屋倒塌,数万人被埋,山体滑坡,道路中断可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汶川人民选择了坚强面对,他们都是一群和我们一样天真、无邪、弱小的孩子,但在面对灾难、面对死亡时,他们选择了坚强,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

  然而,他们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学校,失去了家园,我们还能为这些可怜的孩子做些什么呢?手拉手活动中,城乡小朋友互结对子,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等活动,城乡共读一本书、书本传友谊,城乡共读一本书、书本传友谊。向他们捐赠书籍,捐出自己喜爱的各类书籍,把这些一本本的书籍浓缩成一份份的爱,小小书本却代表着我们的片片心意,让我们城乡共读一本书,让他们也享受读书带来的喜悦与快乐;让他们与我们共同体验知识;让他们也体会书中感动世纪的事,我们还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让城乡之间的友谊紧紧连在一起!用爱心为农村贫困学生架起知识桥梁,让书香伴随农村儿童健康成长

  我们城乡共读一本书,我们爱自然,爱学习,一起参与,一起互动,一起收获。

共读一本书作文3

  父母是严厉的,总是望子成龙,因此,不准我看电视,不准玩,不准看闲书等总成为他们的口头禅。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本书令我和父母成为了好朋友。

  有一次,放学晚了,我妈妈来学校接我回家。我回家后突然想起我上次买的《童话故事集》,便想拿出来和父母一起分享一下。于是我从书架上一取下,连看也没看一下,就拿到了妈妈面前。妈妈一看书,便说:“宝贝儿,你什么时候想看这种类型的书了?”我一瞧书,原来我粗心拿错了,这是《给您的孩子留一片自由的天空》,我对妈妈说了我拿错了,可妈妈却说:“宝贝儿,既然拿来了,就看一看吧。”

  我虽然对这本书没兴趣,但妈妈开了口,就只好一起看看。十分钟,一小时,两小时过去了,妈妈和我把书看完了。看完书后,妈妈对我一反常态,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以前是她错了,她不该处处管着我,经常不给我自由,她还说自己会改正!我听了,感动极了!妈妈态度的.改变,多亏了这本书呀!

  是呀!书中说得好。做为父母不该处处管着孩子,不要把孩子的自由藏起来,不要让孩子没有童年,让他们理直气壮做孩子,因为,孩子终究是孩子呀!自由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的童年。童年是孩子的,做父母的应该给予孩子自由,孩子玩累了,自然会学习,说不定,还能考一个意想不到好成绩呢!

  我和父母共读了《给孩子留一片自由的天空》这本书,这本书拉近了我和父母的距离,同时,我父母通过这本书也进一步的了解了我。

共读一本书作文4

  暑假期间一直想给孩子寻一本有意义的书,让她看完以后能留下深刻印象。偶然一次在书城找资料时瞥见了这本由美国作家。怀特着作的《夏洛的网》。这本书很久以前就听说过,但从来没有阅读过,听说风行世界五十年,感动了一大批读者。我翻了几页,不由得被书中浓郁而朴实的乡村农场气息给吸引住了,最后决定就买它了。

  把书拿回家后,我先让孩子阅读前两页,如我所料,她根本就看不进去。因国外作家的作品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他们语言随意、颠倒、繁琐,也许一开始读它不太习惯,但稳下心来慢慢品读,你会感觉它像一瓶沉香的酒,越品越有味道。这本书讲的是农场主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最丑恶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是成为熏肉火腿。悲痛绝望的威尔伯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

  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方织出了被人类视为神迹的网上文字,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让它在集市的大赛上赢得了特别奖,不再成为人类迫害的对象,得到一个安享天命的未来。但,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于是我决定读给孩子听,或许会引起她得兴趣。我通过模仿各种农场小动物的声音,把书中的各个角色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孩子听得很入迷,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我,恐怕错过每一个细节。我一看目的达到了,读的更起劲了。当读到一些幽默的细节时,我们都忍不住咯咯的笑了起来,这本书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当我读累了,她马上接过书去,学着我的样子有滋有味的演绎着书中的情节,甚至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这本我们连读了好几天。一到下午,我们交替着读上一段成为了必备功课。当读到最后,夏洛拖着她那虚弱而疲惫的身体,还要坚持着帮小猪威尔伯到集市上争取特别奖,最后终于孤独得死在集市上时,我心里酸酸的,感觉好凄凉啊!抬头看了眼女儿,孩子的眼圈红了,不一会眼泪掉了下来,足足哭了有十多分钟。我没有去阻止和安慰她,她哭说明她被夏洛无私伟大的精神感动了,这也是我想让孩子去感受的东西。夏洛对朋友的无私、忠诚和奉献影响了读这本书的每一个人,其中就有我和我的女儿。我希望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关怀,就像《夏洛的网》那样,去除自私、丑恶,那该是多么纯净美好的世界啊!

共读一本书作文5

  翻开一本书,书页间淡淡的墨香灵巧的钻入鼻孔,指尖轻轻划过每一行字,嘴角轻轻上扬,心中流溢而出的感情,轻轻缠绕,任由思绪纷飞。

  对于书,我是喜欢的,因为书,还发生了一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

  开学时,我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这些日子,妈妈竟对我严厉起来。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我快要升初中了,想让我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好好考取一所好的中学,对于妈妈的苦心,我也知道,但有些时候,令我不能理解。

  一天,中午放学回到家,我便打开了电视,津津有味的看起来。这时,妈妈走过来,又念起紧箍咒:“怎么一到家就看电视呢,你都上六年级了,很快就要升初中了,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妈妈见我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便“啪”的一声把电视机给关上了。并生气地说:“以后每天中午都不许看电视!”“哦,知道了。”我嘟着嘴,蛮不情愿的答道。心里面满是委屈。对于妈妈这样的做法,我很不理解,难道因为我将要升中学二剥夺我看电视的权利吗?

  这天,我拿回来一本书,名字是《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她的名字叫金玲,她身材较高,长得胖胖的。金玲善良、正直、宽容、大度,艺术上的感觉比较敏锐,是一个不*凡的女孩子。金玲的学习成绩中等,作文是她的强项,数学差一些,有粗心的毛病,但金玲的知识面较广,一些需要综合能力解答的题目往往难不倒她。她表面上嘻嘻哈哈,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其实内心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她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为了她小学升初中考一个好的学校,给她准备了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想尽办法给她补习,尤其是她的妈妈为了能把她的成绩搞上去,简直比文章中的主人公还急,可谓动足了脑筋。我觉得,我的妈妈的心态与金玲妈妈望女成凤的心态一样,所以,便请求妈妈与我一同看。妈妈禁不住我的再三请求,终于答应了。这本书的情节,离我们的生活太接近了,仿佛说着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读起来是那么流畅,很快就读完了。

  妈妈看完这本书,沉思片刻,对我说:“你说我是不是对你太过严厉了呢?”听到这话,我赶紧附和道:“当然了,老妈。自从我上了六年级,你整天对我那么严厉。有时候写完作业你都不让我看会儿电视,要知道劳逸结合才是最重要的嘛,还有啊……”我还没数落完老妈的一条条“罪行”就被打断“既然这样,我也给你一些放松时间,以后中午回家和写完作业后可以允许你看电视,不过,可不能耽误学习哦。”“耶,我就知道老妈你最好了,万岁!”我激动得差点一蹦三尺高。

  书,你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书,你如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不断启迪着我们。书,你更像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带我们去遨游知识的王国!

共读一本书作文6

  书,人类的朋友。一个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受益将是终生的。孩子有书相伴的成长年代,一定是丰富多彩的。

  记得孩子刚刚牙牙学语的时候,把一本书放在其面前,她会马上安静下来。翻看色彩丰富的图片书,享受着那份新鲜;从此开启父母陪孩子读书的时代。夜晚,躺在床上,和孩子共捧书,孩子看着书中的插画父母用声音给孩子诠释书中的故事,氛围是温馨的。孩子小的时候,都是讲述有爱的故事,让孩子在爱的故事中成长,感受成长的温馨。

  长大些了,每月带孩子去“逛”书店,挑选适合孩子读的书。做父母的也会挑选一些育儿、家庭教育的书,充实自己。开始的时候,父母会根据自己的判断,为孩子选择适合孩子读的书。孩子大些了,会自己选择喜欢的书。每当走出书店,看到了挑选到的心仪的书,看到孩子满意的表情,幸福感真的油然而生。

  书,丰富了孩子的知识,也增强了家长的教育观念。社会大课堂中,没有如何做家长的学习班,每个做家长的都是在实践中总结教育,为教育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源泉。书,成为了实践补充的动力。从书中,汲取经验的养分,理论结合实践,丰富了家长,孩子从中也受益了。

  孩子的读书,会分几个阶段。不识字的阶段,主要是看些图画书,认知颜色、事物,听爸爸妈妈讲书上的故事。父母在给孩子读书时,让孩子看着书上的字,让孩子也有闻到墨香的感觉,让孩子爱上读书。孩子学习拼音后,选择一些带拼音的书籍,让孩子来读,孩子会从书中自己读到自己能掌握的.东西。慢慢的认识的字多了,孩子就能独立阅读了。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独立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开启孩子真正的读书之旅。

  读书,是个坚持的事儿。做什么事情,认真和坚持是最需要的,读书也是。认真阅读,坚持阅读,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养成众生读书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益的。让我们在读书中快乐的成长吧。

共读一本书作文7

  我和妈妈都有一个特大爱好——看书。*时,我看过的好书都会推荐给妈妈看,妈妈看过的好书也会推荐给我看,然而,妈妈看的书较多,所以,我也看了很多书。比如《小学生感恩故事》、《精养女儿》、《小猪西里呼噜》、《女生日记》、《鲁迅日记》、《格林童话》、《青铜葵花》、《草房子》、《狗牙雨》······总之数不胜数。

  有一次,我和妈妈在一起读高鸣写的《精养女儿》。我和妈妈都读的津津有味,仿佛我们俩就是书中的人物一样,我和妈妈不仅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了,我和妈妈还很有收获呢:我恍然大悟的对妈妈说:“在考试之前,不仅要将前面的基础打好,原来,还要在考试前听音乐或玩耍,放松心理压力呀!”“原来,我的方式也不对。”妈妈紧接着说:“考试之前我老叫你要考100分,这样你的心理压力太大了!”这时,我和妈妈互相看了看了,我们俩都突然笑了起来,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一到晚上就让妈妈读格林童话里的故事。现在我自己已经能读没有拼音的书了,让我不禁感到很自豪:因为我长大了。

  记得还有一次,我在玩电脑,妈妈只让我玩了一小会儿,就让我不玩了。我当时只是左耳听,右耳出,根本不听。妈妈恼火了,就把电源关了,我当时很生气,就不理妈妈了。后来我发现,我的桌子上摆着一本名叫《知心姐姐》,之本书有两面,一面是家长看的,一面是男女孩看的。我看着看着,就知道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后来,我也多方面的了解妈妈,也多多体谅妈妈,从此我和妈妈彼此之间也有了默契,也很少吵架了。

  在我和妈妈一起共读书完后,总结了以下几点:

  1、通过共读书,我觉得,能让我和妈妈沟通机会很多;

  2、通过共读书,还能分享自己在书中找到的感动和乐趣;

  3、通过共读书,我可以跟妈妈说自己在书中得到的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信心和目标。

  从此,我和妈妈更爱读书了,而且,我们还约定:每读完一本书,就把读后感写下来,以免忘记。

共读一本书作文8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大的人说话。”这话一点都不假。因为我喜欢读书,并且从书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

  由于爸爸妈妈小时候读书不如愿,所以,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了,决心好好培养我读书。白天,爸爸妈妈一同出去务农,晚上回来后,不管有多疲劳,都会拿出旧书或旧报纸在灯下夜读。爸爸和妈妈读书的兴趣感染了我。所以,我也不时会拿出一本课外书来阅读,慢慢地我对书产生了兴趣。现在,我已经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书了。妈妈为了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专门给我买了四册少儿百科全书。要知道这买书的钱,还是妈妈从牙缝里挤出的钱买的,如果不买这四册书的话,妈妈还可以买好几件衣服呢。所以,我决心好好品尝这“美味佳肴”。当我大概了解了这四册书的内容后,我感受到:一本好书,蕴涵着许多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要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所以,我一定要好好珍惜。

  这次,老师布置“我与父母共读书”的活动,现在想想,有多久没有和父母安静的待在一起,远离网络,电脑,电视,手机,偌大的房间内,只有我们的身影,这次我和母亲读的是茅盾的散文。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在著名作家、文学家、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茅盾是内蕴丰厚的语言大师,其用字精微、形象、诗意,言随意遣,浑然天成,不见主角。他的语言看似*淡不惊,却独具辞丰意雄的姿色韵味,文炳雕龙,流成苏海韩潮的情致浩气,是*现代散文宝山中不可多得的连城之珍。茅盾的散文反映时代,同时也超越时代,他的早斯散文多篇幅短小,以一小片人生的剪片来象征时代的苦闷。他用文字对社会生活进行素描写生,对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散文速写下的富于时代特征的社会生活场景丰富多样。

  我爱看书,因为它提高了我的写作水*;我爱看漫画书,因为它让我捧腹大笑;我爱看文学名著,因为它让我体会到了人世间的冷暖;我爱看青春励志小说,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青春期的美好。我在读书时,会先找到这篇文章的中心,然后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遇到一些好词好句,我会把他们摘抄在一个笔记本上,并尽量把它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最后,我会写上读后感,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就像太阳,能照亮世界每个角落;书就像一粒种子,能结出亿万枚硕果;书就像春天的燕子,为我们衔来醉人的春光。

共读一本书作文9

  以前,从网上了解到有班级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很是羡慕。曾经产生过带领孩子们共读一本书的念头,但由于班内留守儿童太多,无法把家长召集起来商议此事,又因了喊得很响的“乱收费”,为了明哲保身,我终究没有行动。

  近日,学校创建书香校园,购得了一批新书、好书。更令人欣喜的是还有一部分是共读书。上午第二节课大班空,我看到图书室开着门,便先去饱饱眼福。于主任、李主任和和老师都在,他们三个正忙着盖章、归整、、、、、、有些旧的图书都蒙上了一层灰尘,屋里有股阴潮的味道。可怜有些图书多少年都被尘封在岁月的记忆里,如果它们也有思想和灵魂的话一定会哀怨地哭诉不被利用的酸楚和无奈。

  好在我们学校迎来了与书相伴的春天,看着一本本经典好书,我为我校的今天高兴,它正在被唤醒;我为我校的孩子高兴,因为有好书相伴,那是多么快乐和幸福的事情!

  虽然图书的整理工作还没有结束,一切还没有形成制度,但看着我抚摸着那一排排共读书,于主任知道,读书是不需要等待的。她当即决定:可以先搬走“共读书”去读,摸索摸索好的共读方法。但这样的好事,我要吊吊孩子们的胃口:下午再搬。况且一定让他们洗干净了手,知道怎样爱书、看书之后再发给他们。

  第四节课,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们,他们央求先搬到教室里,上午不发,饱饱眼福。孩子们欣喜若狂。

  下午,我早早地来到教室里,不少孩子领了书开始包书皮了,我也小心翼翼地把暂时属于自己的一本包上。

  孩子们认真地读着,轻轻地翻动着书页。也许,我们班的阅读之旅会从这第一本共读书开始,步入阅读的快车道吧!我期待!

共读一本书作文10

  著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一个知识的殿堂,是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也是人鸿鹄高翔的羽翼。(由名言引出论点,扣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本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获取更多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帮助自己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战国时期,苏秦去秦国以连横说进行游说,多次给秦惠王上书也未被采纳。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他,于是他就找出许多书籍发奋研读。终于以合纵之策而身佩六国相印。(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一本好书能使一个人思想精密,见解精辟。道德高尚,从而塑造自己的性格。那些内容粗糙的“劣制品”完全可以省略不读。在这一方面,伟大的导师*就是一个典范。*虽然只上过中学,但是他发奋研读许多有价值的好书,因此十九岁就会有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后依然多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更多的知识,终于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在后来指导国际*运动和准确传播科学,*主义理论中有很大贡献。(怎样读书?读高质量的书。)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与他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可以有很多方法,但是这种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是没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一个人活得再长也总有死去的一天,但是知识的海洋却永不停歇得奔流着。坚持学习让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但若不能不断补充知识和积累知识,便会被失单的步伐所抛弃。著名作家歌德认为:谁落后于时代,必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若不能不断供给自己新的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淘汰。(怎样读书?始终如一地读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可见,不同的阅读能开发人类不同的信纸,增长不同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发奋勤读,让书成为我们生命飞翔的羽翼。(由名言作结,回扣题目。)


《同读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10篇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自学掌握并积累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来感悟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苦难的生存条件下苦苦挣扎的生命历程。

  3.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合作探究感悟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背景资料了解当时苦难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深刻感悟主题。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你读的第一本书吗?也许是图文并茂的画册,也许是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把它遗忘了,而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却深植在他童年记忆的沃土,它是一盏灯,点亮了它的心房,照亮了他的人生。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他所承载的苦难与温情。

  二 预习交流 ,了解学情(指名汇报成果并质疑问难)

  三 合作探究 ,释疑解难

  (一)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1.大家预习很认真,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我们大家的疑难,好不好?

  2.大屏幕展示问题:可是这本书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面,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这句话怎么理解?

  (二)重点研析,理解内容

  1.提问: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为什么?(难以忘怀、父与子、难以笑起来)

  这里提出了卜劳恩的《父与子》,这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漫画画了父亲与儿子的一些事,表现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2.这篇课文也写了父子之间的一些事,主要是写父亲对“我”的爱,现在我们抓住这句话来学习这篇课文。

  出示问题:①课文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事?

  ②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③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3.学生朗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

  4.汇报总结

  ①难以忘怀的事都和“第一本书”有关系,回忆了“我”和父亲,我的老师,我和同学之间的一些难忘的事情。

  父亲:藏书、问书、考书、补书、携子读书

  我 同学:裁书、要书、送书

  老师:带狗读书

  ②哪些地方写出父亲对“我”的爱?你喜欢这样的父亲吗?爱孩子、重视孩子、理解孩子,为了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③这些事情哪些让你感动?哪件你觉得最有趣?

  ④《我的第一本书》中有浓浓的父爱,有纯真友情,还有带狗读书这样有趣的事,但牛汉为什么说“读了它却笑不起来?”*当时的农村状况是怎样的?

  a指名回答(元贞辍学 一生贫困)

  (学校条件不好,“我”随父亲去崔家庄小学读书)

  b材料助读 大屏幕展示:鲁迅《故乡》背景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背景

  c提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的状况是怎样的?

  ⑤总结:当时的*农村是贫穷的、落后的、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挣扎在生存的底线,像乔元贞那样的孩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他们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何谈读书学习呢?所以作者回忆起“第一本书”的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

  (三)深入理解,把握主旨

  1.大屏幕展示:(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2、齐读问题。

  3、讨论交流。

  4、汇报总结

  四、总结提问,收束全文

  1.学习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还有什么问题?

  2.牛汉难忘他的第一本书,不仅是那本书里蕴含着浓浓的父爱,纯洁的友情,上书房的乐趣,还有那童年时解读不了的生活的苦难与辛酸,正是这五味杂陈的情愫成为激励他成长奋进的沃土,让他茁壮成一棵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同学们,请珍惜生活给予我们的点点滴滴,苦辣酸甜,那将是我们成长的不竭动力,会造就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父爱情深 读书乐趣

  纯真友谊 生活艰辛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 凄惨 翻来覆去 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六、布置作业

  离别、送别在文学描写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请你写出三个写离别、送别的诗句

  课后反思:《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文章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篇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既可以构成对人生的戕害,也可以增添人生的厚度。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六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忆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示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介绍一些关于20世纪初*农村的的苦难生活,课前也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或访问老人等形式查找那个时代的情况,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辞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体会文中词语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因此,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三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目标。因此,我把本课重点明确为理解语句含义,复述课文。

  联系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因此,我把难点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课语言浅显易懂,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学,预习好课文,处理好字词问题。理解语句则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很轻松的完成问题。

  (三)整体感知:

  1、用五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复述时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2、在朗读感知课文和听复述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a、“我的第一本书”仅仅只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涵。

  (四)问题研讨: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有疑问的句子或不懂或乡考察同学的句子提出来,请同学解答。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畅所欲言:

  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这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考考你:

  本题是就课文最基本的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拓展提高: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人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五分钟后交流。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八)布置作业:

  a、把课堂小作文整理好抄写在小作文本上。(必做题)

  b、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一本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写下来,并且谈谈这本书对你的影响。(选做题)

  本题是进一步加强能力强的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

  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问题探究”和“畅所欲言”两个环节中,欣喜的感觉盈满心间。真的没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阅读体验的学生,一旦给他们机会唤醒与文本主动对话的欲望,他们的表现是多么出色!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报出时,我看到了提问题同学的骄傲和尚未习惯于“发问”的那部分学生脸上的惊羡!当问题报完,请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答案时,大部分学生兴趣浓厚,发自内心地开始探究起来。那一刻,我在课堂中,仿佛听到了田间禾苗在阳光下生长的声音

  本课有两点收获:

  1、我体会到了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任务分析”的重要。

  因为事先让学生写写读课文后的感受、听听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我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确定课堂设计方案。*时牵着学生上课,所有对学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师从经验出发的判断,这种“一厢情愿”其实是一种武断的行为。

  2、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这次尝试让我发觉,错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这些做法还只是个尝试,如果能带给学生一点阳光的话,也只是从指缝间流下的几缕而已。我期盼着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让自主学习的阳光直射无影!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 凄惨 翻来覆去 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六、布置作业

  离别、送别在文学描写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请你写出三个写离别、送别的诗句

  课后反思:《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文章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篇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既可以构成对人生的戕害,也可以增添人生的厚度。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含义。

  2、体会蕴涵在文中的父子、同学之情。

  3、领会知识对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幽默:言谈、举动有趣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

  翻来覆去:来回翻动身体;一次又一次。

  二、熟读课文,回答

  1、文*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2、文中提到的人物中,年幼一代的命运到后来分别是怎样的?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二、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三、再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书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已人到中年,他是带着怎样的一种感情来回忆有关“第一本书”的故事的?

  四、品读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体会有关句子的含义

  五、你认为文中的哪个情节最为感人?请找出来,并思考:为什么

  六、文中写到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一生的“出息”

  “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是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课后延伸】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的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书”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3、品味语句,赏析课文语言。

  4、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书”中包含的感情。

  3、品味语句,理解句子的内涵。

  【学法指导】

  1、读:

  自读法(圈、点、勾、划)

  2、思:

  质疑(提问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那你们还记得自己接触的第一本书吗?(请几个学生简单介绍)同学们的第一本书内容丰富,蕴涵着无限的趣味,那么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走进那段往事。

  二、简介作者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⑵ 了解故事情节。

  2、正确朗读下列字词:

  鬃( ) 磨磨蹭蹭( )

  脊背( ) 掺和( ) 枉()读

  3、复述课文:

  围绕着“第一本书”发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复述时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情节。

  四、研读课文

  1、思考:

  作者回忆的仅仅是“一本书吗? “一本书” 可以蕴含许多感情,请阅读相关语段,用“从──中,我感受到──”的句式,说说你从文中品读到了哪些情感?

  2、质疑:

  赏析了课文内容后,你对书中的语言、语句还有什么疑惑吗?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同桌间探讨解决.无法解决的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

  五、拓展延伸

  学了本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了解了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六、课文小结

  由学生小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可从基本知识积累、情感启迪、学习方法等方面小结)。

  七、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当“我”把补好的课本再次送到乔元贞的手里时,乔元贞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想像乔元贞的神情、语言,写一段话描写当时的情景。

  2、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与父亲外还有乔元贞、“弄不成”、二黄毛,三人虽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人,在课文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3、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

  二、作者简介

  牛汉――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字词:

  鬃( ) 磨磨蹭蹭( ) 脊背( ) 掺和( )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2、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我的第一本书”是哪一本?

  ――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2)“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

  ――“我的第一本书”被我拦腰截断,上半部分送给了同学乔元贞,只留下了下半部分,父亲了解详情后,用白纸帮我们补好内容又装订好送给我和乔元贞。

  (3)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念念不忘这本书?

  ――里面饱含着父子之情:父亲对我学习的关心,对我朋友的同情,帮我补写课本并装订好送我和我的同学,带我去崔家庄小学念……;

  也饱含着同学之爱:把自己的书分半本给乔元贞;

  还有作者难以忘怀的狗:人狗的默契和难得的童趣。

  (4)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5)你读了作者的故事觉得辛酸,想笑却笑不出来,很沉重吗?为什么?

  ――生活太苦了,条件太差了,作者那时的生活太可怜了。

  (6)你认为作者回忆的仅仅只是那本国语课本吗?

  ――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7)作者是怀着什么感情回忆自己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课后习题第二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辛酸的,沉重的,几乎天天在生存线上挣扎,当然没有幽默可言,但是无论多么的艰苦,孩子总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真和淘气总能让他找到自己的乐趣,和小伙伴在一起,与小动物们玩耍,回到大自然中去,什么都会忘记,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五、讨论:1、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与前文“父亲说乔元贞是个有出息的孩子”相呼应,表达作者对乔元贞的同情,也说明作者认为“知识改变命运”,可是孩子却没法上学,再次体现作者在苦难的生活中的辛酸之情。

  2、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3、你认为本文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知书识理,关心孩子的学业,温和善良,理解孩子,乐于助人,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

  4、这一本书中蕴含了太多的情感,如果让你来品味,你能从中品出什么滋味?

  ―――甜:同学、朋友之间的深厚的情谊;父子之间亲密的关系;人与动物的乐趣

  ―――酸:艰辛的生活,贫穷的生活环境;学习的艰难;人生际遇的差别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七、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爸爸对我的关心,同学之间的友谊

  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课

  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上学的乐趣

  快乐和梦幻:1跟小动物在一起(人和狗之间的默契和情趣)

  2跟父亲相处(父子之情)

  3同学朋友之情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酷(kù)似,掺(chān),脊(jī)背,枉(wǎng)。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二、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八、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自学掌握并积累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来感悟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苦难的生存条件下苦苦挣扎的生命历程。

  3.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合作探究感悟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背景资料了解当时苦难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深刻感悟主题。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你读的第一本书吗?也许是图文并茂的画册,也许是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把它遗忘了,而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却深植在他童年记忆的沃土,它是一盏灯,点亮了它的心房,照亮了他的人生。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他所承载的苦难与温情。

  二 预习交流 ,了解学情(指名汇报成果并质疑问难)

  三 合作探究 ,释疑解难

  (一)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1.大家预习很认真,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我们大家的疑难,好不好?

  2.大屏幕展示问题:可是这本书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面,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这句话怎么理解?

  (二)重点研析,理解内容

  1.提问: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为什么?(难以忘怀、父与子、难以笑起来)

  这里提出了卜劳恩的《父与子》,这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漫画画了父亲与儿子的一些事,表现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2.这篇课文也写了父子之间的一些事,主要是写父亲对“我”的爱,现在我们抓住这句话来学习这篇课文。

  出示问题:①课文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事?

  ②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③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3.学生朗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

  4.汇报总结

  ①难以忘怀的事都和“第一本书”有关系,回忆了“我”和父亲,我的老师,我和同学之间的一些难忘的事情。

  父亲:藏书、问书、考书、补书、携子读书

  我 同学:裁书、要书、送书

  老师:带狗读书

  ②哪些地方写出父亲对“我”的爱?你喜欢这样的父亲吗?爱孩子、重视孩子、理解孩子,为了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③这些事情哪些让你感动?哪件你觉得最有趣?

  ④《我的第一本书》中有浓浓的父爱,有纯真友情,还有带狗读书这样有趣的事,但牛汉为什么说“读了它却笑不起来?”*当时的农村状况是怎样的?

  a指名回答(元贞辍学 一生贫困)

  (学校条件不好,“我”随父亲去崔家庄小学读书)

  b材料助读 大屏幕展示:鲁迅《故乡》背景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背景

  c提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的状况是怎样的?

  ⑤总结:当时的*农村是贫穷的、落后的、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挣扎在生存的底线,像乔元贞那样的孩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他们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何谈读书学习呢?所以作者回忆起“第一本书”的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

  (三)深入理解,把握主旨

  1.大屏幕展示:(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2、齐读问题。

  3、讨论交流。

  4、汇报总结

  四、总结提问,收束全文

  1.学习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还有什么问题?

  2.牛汉难忘他的第一本书,不仅是那本书里蕴含着浓浓的父爱,纯洁的友情,上书房的乐趣,还有那童年时解读不了的生活的苦难与辛酸,正是这五味杂陈的情愫成为激励他成长奋进的沃土,让他茁壮成一棵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同学们,请珍惜生活给予我们的点点滴滴,苦辣酸甜,那将是我们成长的不竭动力,会造就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父爱情深 读书乐趣

  纯真友谊 生活艰辛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10

  【教学设想】

  初中八年级下学期是孩子的知识水*提高的时期,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时期,更是思想初步成型的时期,在这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动。因此在进行《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思想渗透,抓住文章中渗透出的“情”来安排教学。其次,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以读促写,学习写作的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4、引导学生从人物思想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围绕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在特定条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

  【课前准备】

  1、自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布置学生查阅,了解牛汉的有关资料,以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3、回忆自己拿到第一本书时的心情和场景,把它写成文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之间交流拿到第一本书时的心情,听读学生的小习作。

  师:听了同学们的感受,老师也仿佛回到了那个时候,心中也有许多的感慨,但我却无法表达出来,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牛汉的第一本书,有什么与众不同吧!

  检测预习情况:

  1、认读字词:幽默 凄惨 奥秘 酷似 掺和 磨磨蹭蹭 翻来覆去

  2、交流有关牛汉的材料。

  二、整体感知

  1、生默读课文,或快速浏览全文,讲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提示:语言简洁,条理清楚,交代明白)

  2、再次快速浏览,思考以下问题:

  ⑴ 你认为文中的第一本书值不值得写?这仅仅是一本书吗?它有什么含义?

  ⑵ 和我们比起来,文中“我”的生活境遇有什么不同?你通过读文有何感受?你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境遇的语句。

  明确:

  ⑴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⑵ 描写“我”的境遇的句子如“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希奇东西。”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我”的童年是贫苦而枯燥的,从而更显出书的珍贵,是书给了我人生的启迪。

  三、深入探讨

  师:在大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家交流一下,在读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哪些问题?大家一起探究解决。

  通过学生的发现大体有以下较典型的问题:

  1、作者当时是怀着一种什么心情写这一本书的呢?通过一本书你还想到什么?

  2、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以文字感人,更应以情打动人,本文情感的抒发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通读全文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感有哪些,各是什么?

  小组讨论,组员作好讨论记录,明确:

  1、作者当时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心情沉重,通过一本书,反映出深藏的苦难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更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2、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

  “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则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边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困难,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

  四、写作研究和探讨

  1、联系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大括号里的问题:

  ⑴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⑵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2、本文在思路上不落俗套,你在作者的写作方面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探讨,做好记录,班上交流:

  (提示:结构,内容安排,情感的抒发)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不要做呆板的限制,能说出于文章的中心有关的看法即可。

  五、总结

  作者从第一本书中,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的价值,上了不同寻常的人生第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的体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

  六、布置作业

  请你以“人生第一课”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同读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5篇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自学掌握并积累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来感悟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苦难的生存条件下苦苦挣扎的生命历程。

  3.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合作探究感悟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背景资料了解当时苦难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深刻感悟主题。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你读的第一本书吗?也许是图文并茂的画册,也许是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把它遗忘了,而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却深植在他童年记忆的沃土,它是一盏灯,点亮了它的心房,照亮了他的人生。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他所承载的苦难与温情。

  二 预习交流 ,了解学情(指名汇报成果并质疑问难)

  三 合作探究 ,释疑解难

  (一)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1.大家预习很认真,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我们大家的疑难,好不好?

  2.大屏幕展示问题:可是这本书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面,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这句话怎么理解?

  (二)重点研析,理解内容

  1.提问: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为什么?(难以忘怀、父与子、难以笑起来)

  这里提出了卜劳恩的《父与子》,这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漫画画了父亲与儿子的一些事,表现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2.这篇课文也写了父子之间的一些事,主要是写父亲对“我”的爱,现在我们抓住这句话来学习这篇课文。

  出示问题:

  ①课文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事?

  ②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③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3.学生朗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

  4.汇报总结

  ①难以忘怀的事都和“第一本书”有关系,回忆了“我”和父亲,我的老师,我和同学之间的一些难忘的事情。

  父亲:藏书、问书、考书、补书、携子读书

  我 同学:裁书、要书、送书

  老师:带狗读书

  ②哪些地方写出父亲对“我”的爱?你喜欢这样的父亲吗?爱孩子、重视孩子、理解孩子,为了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③这些事情哪些让你感动?哪件你觉得最有趣?

  ④《我的第一本书》中有浓浓的父爱,有纯真友情,还有带狗读书这样有趣的事,但牛汉为什么说“读了它却笑不起来?”*当时的农村状况是怎样的?

  a指名回答(元贞辍学 一生贫困)

  (学校条件不好,“我”随父亲去崔家庄小学读书)

  b材料助读 大屏幕展示:鲁迅《故乡》背景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背景

  c提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的状况是怎样的?

  ⑤总结:当时的*农村是贫穷的、落后的、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挣扎在生存的底线,像乔元贞那样的孩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他们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何谈读书学习呢?所以作者回忆起“第一本书”的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

  (三)深入理解,把握主旨

  大屏幕展示: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2、齐读问题。

  3、讨论交流。

  4、汇报总结

  四、总结提问,收束全文

  1.学习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还有什么问题?

  2.牛汉难忘他的第一本书,不仅是那本书里蕴含着浓浓的父爱,纯洁的友情,上书房的乐趣,还有那童年时解读不了的生活的苦难与辛酸,正是这五味杂陈的情愫成为激励他成长奋进的沃土,让他茁壮成一棵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同学们,请珍惜生活给予我们的点点滴滴,苦辣酸甜,那将是我们成长的不竭动力,会造就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父爱情深 读书乐趣

  纯真友谊 生活艰辛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酷(kù)似,掺(chān),脊(jī)背,枉(wǎng)。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二、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八、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凄惨翻来覆去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六、布置作业

  离别、送别在文学描写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请你写出三个写离别、送别的诗句

  课后反思:《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文章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篇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既可以构成对人生的戕害,也可以增添人生的厚度。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书”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3、品味语句,赏析课文语言。

  4、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书”中包含的感情。

  3、品味语句,理解句子的内涵。

  【学法指导】

  1、读:

  自读法(圈、点、勾、划)

  2、思:

  质疑(提问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那你们还记得自己接触的第一本书吗?(请几个学生简单介绍)同学们的第一本书内容丰富,蕴涵着无限的趣味,那么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走进那段往事。

  二、简介作者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⑵了解故事情节。

  2、正确朗读下列字词:

  鬃()磨磨蹭蹭()

  脊背()掺和()枉()读

  3、复述课文:

  围绕着“第一本书”发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复述时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情节。

  四、研读课文

  1、思考:

  作者回忆的仅仅是“一本书吗?“一本书”可以蕴含许多感情,请阅读相关语段,用“从──中,我感受到──”的句式,说说你从文中品读到了哪些情感?

  2、质疑:

  赏析了课文内容后,你对书中的语言、语句还有什么疑惑吗?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同桌间探讨解决.无法解决的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

  五、拓展延伸

  学了本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了解了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六、课文小结

  由学生小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可从基本知识积累、情感启迪、学习方法等方面小结)。

  七、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当“我”把补好的课本再次送到乔元贞的手里时,乔元贞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想像乔元贞的神情、语言,写一段话描写当时的情景。

  2、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与父亲外还有乔元贞、“弄不成”、二黄毛,三人虽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人,在课文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含义。

  2、体会蕴涵在文中的父子、同学之情。

  3、领会知识对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幽默:言谈、举动有趣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

  翻来覆去:来回翻动身体;一次又一次。

  二、熟读课文,回答

  1、文*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2、文中提到的人物中,年幼一代的命运到后来分别是怎样的?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二、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三、再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书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已人到中年,他是带着怎样的一种感情来回忆有关“第一本书”的故事的?

  四、品读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体会有关句子的含义

  五、你认为文中的哪个情节最为感人?请找出来,并思考:为什么

  六、文中写到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一生的“出息”

  “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是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课后延伸】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的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同读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7)

——读《我的第一本书》有感

读《我的第一本书》有感1

  近日因学习需要,读到牛汉先生的《我的第一本书》时,感触颇深。

  牛汉先生在文中回忆了自己上小学一年级时的一段辛酸往事:当时(抗日战争之前)乡村贫穷落后到见了“书和红薯”都觉得希奇的地步,村里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同在一个班上课,全校只有一个外号叫“弄不成”的代课老师;一年级总共只有3个学生,除小时侯的作者及其好友乔元贞外,另一个是一个“连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都说不清楚”的“二黄毛”;因为缺课本,为应付老师检查,作者就把自己唯一的国语书拦腰裁成两半,与好友分享;期末考试好友元贞考了第一名,作者因为名字少写了一笔而名列第二;放暑假时,作者在外地教书的父亲回来后知道了,才动手把这两半的书修补装订成两本象样的书,等作者要把另一本送给好友乔元贞时,却听到元贞他娘不再让元贞上学了。后来作者跟父亲到外地去继续读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成了全国闻名的诗人:“二黄毛”在抗日战争中,因为不怕死,英勇杀敌,多次受伤,成了“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而作者的好友乔元贞却在附近几个小村里卖了一辈子的小商品。

  此文引起我深思的是故事的"结局——作者与小学同窗三人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我们先来作一番比较:作者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诗人,是因为父亲十分关心作者的学习,带他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读书,并一直支持他读到大学毕业;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作者自己勤奋好学的主观努力。乔元贞能考第一名,可见他的素质不输于我,连作者的父亲都称赞他“有出息”;他之所以后来不能象作者一样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是因为他母亲不让他继续上学,用王安石的话来说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的缘故。两厢比较,可见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确实是有道理的。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连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都说不清楚”的“二黄毛”后来不也没读成书吗,为什么他后来能成为“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而乔元贞却不行?我想这就是各人的性格所致了。从文中的描写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阳刚而有血性的汉子,具有一种敢说敢做、敢拼敢杀、不怕牺牲的顽强性格,这正是使他成为“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的原因。而乔元贞却缺乏这样一种性格,文中对此虽然着墨甚少,我们却不难想象他是一个怎样性子的人,他母亲不让他继续上学,他就不去上学了;抗日战争爆发了,多少象“二黄毛”一样的爱国青年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去,他却安于在附近几个小村里卖了一辈子的小商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性格懦弱,习惯于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只配作个小商贩。


《同读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8)

——邂逅一本书作文

邂逅一本书作文1

  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这是如此宁静,如若有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倚在落地窗前,静静阅读,会是如此的惬意!

  于是乎,信手便拿来了一本书······

  这是巴西作家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一篇小说名。本分的父亲某天忽然异想天开,他为自己打造了一条结实的小船,挥手告别家人,走向离家不远一条大河。不是远行也不是逃离,而是独自一人驾舟河流上飘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需儿子送来食物,别无他求。家人想尽办法让他重返故土,但他依然故我。最终,已经白发染鬓的儿子对他隔岸发誓:只要他回来,一定继承父亲未竞的事业。父亲兴高采烈向岸边靠近,可是儿子却实在无法忍受仿佛来自天外的父亲形象,在恐惧中落荒而逃。父亲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本文塑造了母亲这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的形象。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目的便是要让我给父亲送食物,从细节中,也从侧面衬托出母亲的爱。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对着丈夫也十分关爱。

  我认为文中父亲有着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他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与村子里的人格格不入,但是他的坚持不容否决,一个人在船上生活了这么多年,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仍然不放弃。第一遍读时,心中便觉得好奇,为何父亲要这样干?以我的观点来看,我觉得父亲就如同列夫托尔斯泰一样,他的行为就如同托尔斯泰的离家远行。父亲可能是因为觉得生活太*庸,沉闷,琐碎吧,便想离开这个荒诞的世界,远离*凡的世俗。河其实便是他与“外面的世界”的“屏障”,帮助父亲隔离“外面的世界”。父亲用着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思维,大胆的行为来诠释他对现在生活的不满。所以我认为我认为文中父亲有着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可惜的是没有人能够理解他。

  其实这则文章,主要就是告诉我们要顺应我们的内心,顺应心灵,大胆实践,不要拘泥于*凡的世界,要拥有自己的追求,不懈奋斗,坚持自己的主意,走自己的.路。

  与一本书不期而遇,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见解,丰富了人生的阅历,其实,多读书,就能让未来更美好

推荐访问:一本书 教学设计 《同读一本书》教学设计3篇 《同读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1 同读一本书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