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3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5-01 11:35:06 来源:网友投稿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女性作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  4、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3篇(范文推荐)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女性作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

  4、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

  2、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过程〕

  (一) 学生演讲,点评,情境导入

  (二)结合课题,提出阅读问题

  1、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

  2、她是怎样死的?

  3、她为什么会死?

  4、谁要为她的死负责?

  (三) 初读课文,走近团圆媳妇

  过渡:作者塑造的众多的人物中,谁的遭遇让你的心里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团圆媳妇)什么叫团圆媳妇呢? —童养媳—旧社会的产物,一个听起来就让人感觉悲伤的身份。

  1、那么通过预习,请你说说她是谁?她几岁了?她外貌如何?她性情如何?

  2、是一个健康活泼天真的女孩,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到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小团圆媳妇的人生? 过渡:这个12岁女孩最终以悲剧收场,我不禁要追问这个12岁女孩的死因,她是怎么死的?(洗澡)难道她的死因仅仅是因为热水洗澡烫死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小团圆媳妇之死。 ( 四) 品读课文,探究团圆媳妇之死

  1、呼兰河的人对小团圆媳妇的印象怎么样?他们为什么认为小团圆媳妇不像团圆媳妇?

  2、过了没几天,那家就打起团圆媳妇了,而且打得特别厉害,小团圆媳妇为什么被打呢?

  3、小团圆媳妇还经历了哪些非人的折磨?乡亲们又给出了哪些偏方?

  4、小团圆媳妇被开水洗澡的过程中,哪个细节最让你触目惊心?

  (五) 深入挖掘,理解小说主旨

  1、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团圆媳妇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了,谁应该为小团圆媳妇之死负责呢?你觉得是谁害死了小团圆媳妇?

  2、作者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 此环节学生各抒己见,这可以是关于女性命运、国民劣根性、封建迷信、封建礼教等各个方面的小说) 结合鲁迅的作品《孔乙己》《藤野先生》谈国民劣根性问题,麻木,愚昧的生命与灵魂。

  师小结: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这个“苦人儿”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正印证萧红所说的那句话: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过渡:我想,萧红的不幸更多的不是因为女性本身,而是因为她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给不了她们飞翔的天空,希望这样的社会永不再来。

  (六) 作业

  萧红曾说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你又怎样看待女性,请以“她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600字左右),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写作提示: 可以写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还可以写历史上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要点,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欣赏几幅图片,你知道他们是哪部作品,哪些人物的相关故事情节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分别是桃园三结义、望梅止渴、和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实《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就再来了解一位三国中的人物杨修,看看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资料

  1、《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罗贯中:生于1330年,卒于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三国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在创造,以史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借述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对*作了抨击,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2、背景和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从战争发展的角度上看,当时三国交战,曹操率大军攻打蜀国,兵败;蜀军追击,曹操退守阳*关,再败;退兵驻守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三、朗读感知

  1、疏解字音

  肋号令数讫绰

  2、解释词义

  适忌晓然但即

  3、翻译重要语句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②(曹)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4、题解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疑问?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死的直接原因:惑乱军心直接事件:鸡肋事件

  四、思考

  1、除了鸡肋事件,文中还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每件事发生时,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这些事吗?

  2、这几件事的类型一样吗?在叙述上运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3、通过这几件事,你认为杨修是个怎样的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延伸

  1、历史上的曹操2、《三国演义》中对杨修的评价讨论

  六、讨论

  杨修的死,有人认为是杨修自己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曹操的原因,你认为呢?

  谈谈你的启示

  七、作业

  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fu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热烈颂扬仁政。

  三、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 忌

  2.分酥 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梦 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4.吴质事件 愈恶

  5.教植出门 怒

  6.教植作答 杀修之心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 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

  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4.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媒体: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DVD,烘托气氛。)同学们,从刚刚的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

  《三国演义》正是一部英雄的悲壮之歌,让我们在这悲壮的乐曲中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吗?

  《三国》开篇就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英雄迭现,今天我们就从中淘出一位英雄来学习一下。他就是——杨修。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在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自主学习

  1、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鸡肋(lèi)沉吟(yín)庖启(páo)夏侯惇(dūn)主簿(bù)

  褒贬(bāo)(biǎn)酥(sū)簏(lù)伺(sì)谮(zèn)曹丕(pī)邺城(yè)麾军(huī)高阜(fù)绰刀(chāo)

  2、《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朝代)小说家。

  3、《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军事斗争。

  四、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重点研讨。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1——3)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4——9)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10——12)写曹操兵败班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小组讨论)

  ①破解“活”意;②分食“一合酥”;(杨修卖弄聪明)

  ③揭密曹操梦中*;(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④密告曹丕;⑤教曹植斩门吏;⑥为植作答教。(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3、对杨修的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反应?(小组讨论)

  ①虽称美,心甚忌之;②虽喜笑,而心恶之;③愈恶之;④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⑤大怒;⑥已有杀修之心;

  4、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

  总结归纳: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杀修直接原因:鸡肋”事件,“乱我军心”

  杀修真正原因: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5、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小组讨论)

  明确: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6、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杨修:才智聪明,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曹操:虚伪奸诈,深谋远虑。

  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

  (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奸诈之徒,而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杀修也有更深层的原因,杨修是一位文人,他的许多朋友都被曹操直接或间接杀害了(孔融、祢衡等),杨修的父亲与曹也有矛盾,因此杨修认为曹杀己是早晚的事。他也更恃才放旷、狂放不羁、蔑视权贵,终于被杀。)

  五、拓展延伸:

  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六、感想和收获: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从杨修的死因上,我们应该得知一些为人处世的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要谦虚谨慎,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4

  一.导入

  假如有人问: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哪一朝、哪一代最为人们所熟知?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既不是巍巍大汉,也不是赫赫盛唐,而是本应该鲜为人知的一个小小的时间段——三国。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历时不过70余年,其中既无曹操在《短歌行》中所期盼的“天下归心”的局面,更无王粲在《七哀诗》中所向往的“文景之治”;所有的只是战火纷飞,龙蛇混杂,纷纷攘攘的一片。

  相信罗贯中先生从来没有想过:他写下的这一本书深深地影响着*的历史!

  二、入题

  1、《三国演义》及作者介绍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2、背景与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

  3、杨修介绍

  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

  三、研读课文

  问1:杨修因什么而死?“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分析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情。从而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得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并且重点分析杨修参与家族统治的纷争导致的最终的结果。)

  曹操:阴险残忍、机变狡诈、虚伪、善于权术,自私自利、残暴、率性、不安、多疑

  杨修:恃才放旷、毫无心机、疏放不羁、张扬个性

  问2: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

  请以“杨修之死,在于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后人诗曰: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它是“三分实,七分虚”,作者站在“拥刘反曹”的立场上赋予了杨修更多的正义之气,给了曹操更多的反面的`评价。事实上,对杨修之死,《三国志》记载:“太祖既虑终始有变,以杨修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可见,主要的缘由还是因为杨修参与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鸡肋”事件只是他杀杨修的一个借口而已。

  然而我们知道,杨修的性格应该说是造成他死亡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那么,我们从杨修身上又得到了怎样的认识呢?请从为人处事角度加以分析探讨。

  五、作业

  1、历史上的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2、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3.观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赏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百姓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百姓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是不*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故事情节分析:

  (一)两分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二)六分法: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

  1.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略)

  2.善用景物描写: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例如军健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3.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 处处小心 都管掣肘 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 预设机关 团结合作 智取成功

  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性格

  一、处理作业:略,见教师用书。

  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

  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

  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

  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间接描写:反面衬托 、侧面衬托

  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学生试述,教师总结)

  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因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提供了解决的条件。因此,前一部分之所以着重写次要矛盾,完全是为写后一部分的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些不同的矛盾也是互相勾联,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

  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方法上成功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杨志卖刀”一节,就杨志的遭遇选一个角度,写一篇短评。

  2.完成《名师伴你行》课后记:品味四大名著,积累生活、文学底蕴。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小说脉络,概括文中典型事件。

  2、赏读语言,品味关键词,分析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

  朗读,体会语气,分析人物性格,抓住关键词分析杨修曹操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杨修之死得到启发:如何才是真正的智慧;热爱传统文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读体会语气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对关键词的品析深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 读准字音

  (1)庖官( ) (2)食讫( ) (3)佯惊( )(4)伺查( )

  2、 解释关键词

  数犯曹操之忌( )( )

  适庖官进鸡汤( )

  二、授新课【导入】

  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看杨修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死因是什么。

  活动一:三国故事会

  活动1:任选文中的七个故事中的一个表演课本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举手上台任选一幅图表演。

  活动二:大话三国人物

  示范:以鸡肋事件为例。请大家找出杨修说的话,以及夏侯惇和曹操看到军士收拾行装后的表情。

  由鸡肋事件,可见杨修胸无城府,一介书生,卖弄聪明而不知死活,不知收敛,不懂政治。

  一盒酥

  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活动三:三国人物之杨修论死因

  学生认为杨修死因:

  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其三:主要缘于政治斗争。

  小结:我们通过杨修之死,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对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杨修之死因归纳

  一、学生从故事中作者的倾向里读出的死因是杨修之死原因在己。

  二、学生分析每个故事曹操的表里不一虚伪狡诈的反应,认为死因在曹操狡诈凶残。

  三、老师补充材料,辅助学生真正理解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卷入曹操立世子的政治斗争。

  板书设计:

  1.杨修被杀

  插 2.改建园门

  3.分食酥饼 杨修恃才放旷 学会与人相处

  4.语破奸心 曹操老谋深算

  5.轻视吴质

  6.教植斩吏

  叙 7.巧作答教

  8.失利葬修

  作业布置:

  以“你想对杨修说些什么”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短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自学检查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请用简洁的话概括。)

  五、研读课文,感知形象

  在这些杨修犯曹操之忌的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六、深入阅读,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曹操的性格特点分析。

  我是从读出来曹操的性格特征。

  2.杨修之才具体表现在哪里?(找出文中关键句,举例子回答)

  例如:杨修“放旷”表现在,我是从读出来的。(抓住人物语言)

  七、合作探究

  杨修之死的原因?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

  请以“杨修之死,过在于,因为”的句式谈谈你的看法。

  内因:杨修之死,一方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外因: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还是他在大是大非和重大问题上不能与曹操保持一致,甚至离心离德。

  杨修之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八、拓宽延伸

  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谏什么?

  九、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

  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矛盾冲突————曹操

  (侍才)(忌才)

  恃才放旷1.鸡肋事件(果断杀之)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2.改建园门(心忌之)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3.分食酥饼(心恶之)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4.语破奸心(愈恶之)虚伪多疑

  狂妄轻率5.轻视吴质(愈恶之)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6.教植斩吏(操大怒)

  谋略不凡7.代植作答(欲杀之)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8.失利葬修

  叙事线索———身死因才误

  课后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① 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②感受*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 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激趣法

  2、点评法

  3、激励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自学检查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把握课文故事情节,给每个故事拟一个小标题。

  (二)根据已学知识,了解情节及层次结构。

  五、研读课文,感知形象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分析他们的性格。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赏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百姓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百姓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是不*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故事情节分析:

  (一)两分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二)六分法: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

  1.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略)

  2.善用景物描写: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例如军健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3.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 处处小心 都管掣肘 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 预设机关 团结合作 智取成功

  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性格

  一、处理作业:略,见教师用书。

  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

  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

  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

  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间接描写:反面衬托 、侧面衬托

  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学生试述,教师总结)

  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因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提供了解决的条件。因此,前一部分之所以着重写次要矛盾,完全是为写后一部分的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些不同的矛盾也是互相勾联,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

  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方法上成功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杨志卖刀”一节,就杨志的遭遇选一个角度,写一篇短评。

  2.完成《名师伴你行》课后记:品味四大名著,积累生活、文学底蕴。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0

  【设计理念】

  1、知识铺垫: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口才展示: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快乐竞答:

  在娱乐中学习,以“抢答比赛”的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深刻的、全面的去考虑问题,提高他们的品味能力,成为才思敏捷又有主见的人。对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

  4、你一言我一语: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强,气氛活跃,把学习的呆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分析就能活起来的活动,既增加了兴致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知识链接:

  拓展学生的视野。

  6、课后反思:

  对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加以分析。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投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吧!

  二、背景简介

  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知识铺垫

  1、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3、为抢答题目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口才展示

  学生复述本文中发生的七个小故事学生复述七个小故事。

  二、快乐竞答

  规则:把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抢答小组,同组可以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完成必答题和抢答题目,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要倒扣10分。

  1、必答题目:

  ⑴ (男生)注音1:

  庖官 夏侯惇 恃才放旷 曹操之忌

  ⑵ (女生)注音2:

  佯惊问 曹丕 大簏 伺察 谮害

  ⑶ (男生)解释词语1:

  适 庖官 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不置褒贬 心甚忌之

  ⑷ (女生)解释词语2:

  食讫 佯惊问 人皆不晓其意 大簏 迳来告操 伺察 谮害

  2、抢答题目:

  ⑴ 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答案:恃才放旷。

  ⑵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⑶ 阅读前3自然段“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他“有感于怀”的“感”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⑷ 曹操看到碗中鸡肋,便把它当作口令,是某种情绪或心境的流露。请说一说是什么情绪或心境?

  抢答后明确:犹豫不决、烦躁不安。

  ⑸ 杨修根据什么得出曹操“必班师”的结论?

  抢答后明确:根据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得出。

  ⑹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夏侯惇为什么会“大惊”?

  抢答后明确:因为擅自行动,客观上确实起了“惑乱军心”的作用,是违反军纪的。

  ⑺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造言”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用得准确吗?

  抢答后明确:编造的话;准确,因为曹操毕竟没有说过退兵的话,只是杨修的分析猜测。

  ⑻ 对曹操杀杨修,你怎样评价?

  抢答后明确:以“惑乱军心”处死杨修,似乎杀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这正是曹操为人奸诈险恶之处。

  ⑼ 读中6自然段:这六段的总叙(中心句)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⑽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六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抢答后明确:道破题字玄机;分吃一盒酥;揭穿“梦中*”;轻率揭发吴质;教曹植出门方法;教曹植作答。

  ⑾ 在所有“恃才放旷”、“犯曹操之忌”的事中,哪一件最令曹操忌恨?

  抢答后明确:是为曹植作答教,实际上是干预了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这致使曹操极为反感,遂生“杀修之心”。

  ⑿ 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按什么顺序排列?属叙事方式中的哪一种?

  抢答后明确:按“犯忌”的轻重。根据是: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用了叙事方式中的补叙。

  ⒀ 阅读后3自然段:曹操既杀杨修……下令来日进兵。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开头写曹操“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这里却下令进兵,是为什么?

  抢答后明确:这是曹操掩盖想退兵的心事,进而掩盖杀杨修的用心。表现曹操的虚伪奸诈。

  ⒁ 下面写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而回,还险些送了性命,这是不是与“杨修之死”无关?

  抢答后明确:不是。这些与下文“方忆杨修之言……”联系,证明先前杨修的分析和预言是非常正确的;再次揭露曹操以“惑乱军心”杀杨修是借口,真正原因是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⒂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先“厚葬”近侍,又“厚葬”杨修,两次“厚葬”,刻画曹操什么性格?

  抢答后明确:刻画曹操的虚伪奸诈。

  3、在抢答的基础上,归纳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杨修:恃才放旷。具体包括:不拘礼俗、轻率大意,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都无所顾忌。

  评:杨修这样的人,只可作学问,不可搞政治。

  曹操:残酷、多疑、奸诈、虚伪。

  评:“千古第一奸雄”

  4、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⑴ 分出胜负方。

  ⑵ 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

  三、知识链接

  大屏幕:

  《三国演义》评杨修诗

  (在“修死年三十四岁”后)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表面原因:鸡肋事件 惑乱军心

  深层原因: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课后反思】

  此次以“抢答赛”的形式完成了课堂教学,训练了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速度,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力。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3篇(扩展2)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3篇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导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1、掌握生字词;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蒲松龄曾作过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讲了两个人,项羽和勾践。

  (项羽)巨鹿之战:骁勇善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二、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文本研读

  (方法点拨)

  1、欣赏垓下之围(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齐读第一段,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起—饮—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播放音频)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学生范读)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2、欣赏东城快战(突出“叱”字——勇猛自负)

  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段。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3、欣赏乌江自刎(突出“笑”字——知耻重义)

  学生分角色朗读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总结归纳: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勇武豪气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四、诗文有别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文区别:一、散文刻画手法具体,诗歌则是跳跃、省略,留给读者自己品尝的空间。二、散文更注重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而诗歌较偏向意象化,读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赏、学习部分描写形象的语段,学以致用。

  六、作业

  写一段文字,通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导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

  1、掌握生字词;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蒲松龄曾作过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讲了两个人,项羽和勾践。

  (项羽)巨鹿之战:骁勇善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二、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文本研读

  (方法点拨)

  1、欣赏垓下之围(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齐读第一段,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起—饮—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播放音频)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学生范读)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2、欣赏东城快战(突出“叱”字——勇猛自负)

  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段。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3、欣赏乌江自刎(突出“笑”字——知耻重义)

  学生分角色朗读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总结归纳: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勇武豪气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四、诗文有别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文区别:一、散文刻画手法具体,诗歌则是跳跃、省略,留给读者自己品尝的空间。二、散文更注重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而诗歌较偏向意象化,读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赏、学习部分描写形象的语段,学以致用。

  六、作业

  写一段文字,通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围绕“项羽”一共写了三个事件:溃围南出、误信田父、三战三胜。

  (1)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而“汉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兵力反差极大,透视出项羽的身处绝境。

  (2)误信田父,田父为何故意给项羽指错路?

  补充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马迁委婉地表达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战中的“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的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你从中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仿佛看到一个英姿飒爽、骁勇善战、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为什么在文中项羽又数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这句话暗示了项羽的自负和不醒悟,他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暗含着司马迁的批评态度。

  那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语文教案)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残暴凶狠;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命运的捉弄:鸿门宴错失良机,误信田父走错路。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五、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特征

  坦诚直率、心地善良、光明磊落、知耻重义、视死如归、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有勇少谋、多愁善感、优柔寡断、自矜功伐、妇人之仁

  六、讨论:项羽能不死吗

  结论:项羽必须死。

  1、性格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2、历史悲剧

  (1)军事力量垓下之战前,项羽的十万大军受到三十万汉联军的长期围困,而汉军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军队受到了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楚霸王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基础与条件,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项羽力能拔山也无济于事。

  (2)政治形势。汉王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楚霸王却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深谋远略。

  (3)起义的环境与条件。即使他能过江回到家乡,形势也与起义前大相径庭。当时之所以能够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是因为强秦刚灭六国,人心不稳,而又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实施酷刑厉法,伤民过多过重,可以说是,所以,不管是陈胜吴广也好,还是刘邦项羽也好,只要义旗一竖,便如星星之火,绵延不绝。而经过连年战乱后,人心思定,当时已经不再具备项羽东山再起的政治环境。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生存机会。刘邦从安天下的角度出发,不会给项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过江,汉军也会继续追杀,不除掉这个眼中钉,刘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从以后除掉韩信、英布等做法看,项羽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机会和可能性。

  七、评价: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失败了,我们还能称其为英雄吗

  1、李清照: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易中天: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3、王立群: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八、课后作业

  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字数:300字左右。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3篇(扩展3)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3篇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围绕“项羽”一共写了三个事件:溃围南出、误信田父、三战三胜。

  (1)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而“汉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兵力反差极大,透视出项羽的身处绝境。

  (2)误信田父,田父为何故意给项羽指错路?

  补充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马迁委婉地表达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战中的“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的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你从中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仿佛看到一个英姿飒爽、骁勇善战、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为什么在文中项羽又数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这句话暗示了项羽的自负和不醒悟,他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暗含着司马迁的批评态度。

  那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语文教案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残暴凶狠;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命运的捉弄:鸿门宴错失良机,误信田父走错路。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五、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特征

  坦诚直率 心地善良 光明磊落 知耻重义 视死如归 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 有勇少谋 多愁善感 优柔寡断 自矜功伐 妇人之仁

  六、讨论:项羽能不死吗

  结论:项羽必须死。

  1.性格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2.历史悲剧

  (1)军事力量垓下之战前,项羽的十万大军受到三十万汉联军的长期围困,而汉军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军队受到了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楚霸王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基础与条件,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项羽力能拔山也无济于事。

  (2)政治形势。汉王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楚霸王却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深谋远略。

  (3)起义的环境与条件。即使他能过江回到家乡,形势也与起义前大相径庭。当时之所以能够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是因为强秦刚灭六国,人心不稳,而又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实施酷刑厉法,伤民过多过重,可以说是,所以,不管是陈胜吴广也好,还是刘邦项羽也好,只要义旗一竖,便如星星之火,绵延不绝。而经过连年战乱后,人心思定,当时已经不再具备项羽东山再起的政治环境。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生存机会。刘邦从安天下的角度出发,不会给项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过江,汉军也会继续追杀,不除掉这个眼中钉,刘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从以后除掉韩信、英布等做法看,项羽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机会和可能性。

  七、评价: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失败了,我们还能称其为英雄吗

  1.李清照: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易中天: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3.王立群: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八、课后作业

  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字数:300字左右。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导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

  1、掌握生字词;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蒲松龄曾作过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讲了两个人,项羽和勾践。

  (项羽)巨鹿之战:骁勇善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二、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文本研读

  (方法点拨)

  1、欣赏垓下之围(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齐读第一段,

  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起—饮—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

  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播放音频)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学生范读)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2、欣赏东城快战(突出“叱”字——勇猛自负)

  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段。

  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

  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3、欣赏乌江自刎(突出“笑”字——知耻重义)

  学生分角色朗读

  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

  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总结归纳: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勇武豪气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四、诗文有别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文区别:一、散文刻画手法具体,诗歌则是跳跃、省略,留给读者自己品尝的空间。二、散文更注重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而诗歌较偏向意象化,读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赏、学习部分描写形象的语段,学以致用。

  六、作业

  写一段文字,通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诵读是古代散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文言知识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上,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功底,文言知识的掌握也已能够达到相当高的水*。但是,总的来说,还要经过更深层次的学习,才能有质的飞跃。

  设计思路

  鉴于以上两点,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品味探究,走进文本,贴近人物形象。

  在《*文学》一书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项羽之死》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不经反复品味,实难深度认知。因此,师生共同品鉴本文,以期求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学效果。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自读,概括故事情节。

  2、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

  2、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品评项羽这一与众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3、掌握塑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形象,评价其性格。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项羽性格。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屠洪纲的《霸王别姬》,渲染气氛。

  介绍不同性格侧面的项羽,以引出本课的项羽形象。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回顾复习

  教师引导

  (一)梳理情节

  学生活动:找出本文描写的三个场面。

  教师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二)分析垓下之围中的项羽形象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探究项羽的性格。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再三品读《垓下歌》及“泣”中包含的项羽情感及其性格侧面。

  2.总结项羽性格:多情善感,儿女情长。

  3总结品鉴人物形象的方法:品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及侧面烘托等。

  合作探究

  (一)分析东城快战中的项羽形象

  学生活动:分小组合作探讨,赏析东城快战中的项羽形象。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总结项羽性格。

  勇猛善战,临危不惧,气概豪爽,不知自责自省。

  (二)分析乌江自刎中的项羽形象

  学生活动: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找出文段中最打动自己的文段,并交流。

  教师活动:1.点评朗读。

  2.根据学生的交流总结项羽的形象:知耻重义,视死如归,慷慨豪爽。

  (三)总结分析所得的项羽的形象

  多愁善感、勇猛善战、气概豪爽、知耻重义、视死如归、极度自负、心地善良。

  拓展迁移

  参考李清照和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谈谈自己对项羽的看法。

  要求:1.200左右。

  2.可以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和细节为事例。

  3.点评事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用塑造人物的方法共同品鉴了《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品文如品酒,品人亦如此。细细品味,方能深解个中滋味。反复品读,方能读懂文意,读懂形象,读出见解。此法不唯品“项羽”,亦是古人鉴赏之通则,举一而反三,乃品文之真境界!

  四、作业

  完成对项羽的评价小作文。

  五、板书

  项羽之死

  司马迁

  知情节

  品形象抓住人物个性化语言

  扣住人物动作神态

  注意侧面烘托手法

  评项羽

  六、教学反思

  高中生读古文,常浅尝辄止,限于字词,负于表面。本设计旨在“授之以渔”,以诵读、品鉴为法,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做到知人论世。

  附:《项羽之死》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小蜗牛》教学设计10篇

《小蜗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住、孩”等12个生字和王字旁1个偏旁;会写“对、妈”等4个字。

  2.借助图画、生活经验,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尝试借助图画、生活经验,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中配有四幅色彩艳丽、季节特点鲜明的插图,旨在培养学生看图学文、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借助生活经验以及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和阅读,在反复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书写生字时,可通过教师的范写、学生的书空,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特点以及掌握书写规律。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

  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这是可爱的小蜗牛。你们见过蜗牛吗?你们对蜗牛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蜗牛的图片。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小蜗牛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4.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谜语引入、结合生活体验走近蜗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故事呢”为引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如果有拼音,可以读读拼音;如果没有拼音,可以看看课文中的图画能不能帮助你。

  2.生自读课文。

  3.同桌合作读课文,如果他都读对了,你就夸夸他;如果他读错了,你就帮帮他。

  4.读了两遍课文,你们能把课文读正确吗?考考你们吧。

  5.认读句子和生字词语。

  (1)认读句子。

  课件出示: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

  “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自己先小声读读这些句子,有读不准的字,就借助拼音来读准它。

  指名读一读,注意语气词“呀”“吧”要读轻声。

  (2)看图认读词语。(图画贴在黑板上)

  蜗牛、发芽、草莓、蘑菇。

  看看图画,读一读这些词语。

  带下划线的字,你认识了吗?发现了什么?

  解释:蜗牛的“蜗”有虫字旁,说明这个字与昆虫有关;“芽”“莓”“蘑菇”这些字里面都有草字头,说明这些字都与植物有关。

  (3)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

  住、孩、全、变、回、发、芽、久、吧、爬、呀、玩。

  自己读一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带着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4)学习新偏旁:王字旁。

  黑板上出示“王”字和“玩”字,引导学生发现二者的不同。

  你们还认识哪些带有王字旁的字?猜猜带有王字旁的字可能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读课文时,要充分发挥拼音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图画大胆猜测。同时安排了互动交流如同桌读、开火车读、指名读等环节,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在此基础上,渗透汉字部首表义的特点,学习了新偏旁王字旁后做适当的拓展识字。

  (三)细读课文,朗读指导

  1.生字学完了,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找找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蜗牛妈妈和小蜗牛的对话?它们说了什么呢?找到了就读读吧。

  2.我们请三组同桌来分角色朗读蜗牛妈妈和小蜗牛的三次对话,请你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3.春天到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小蜗牛慢慢地向小树林爬去,它看到了什么呢?对妈妈说了什么呢?

  4.课件出示:

  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它说:“妈妈,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

  (1)把句子读正确、通顺。

  (2)小蜗牛看到树林里的小树有什么变化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小树长绿叶、树叶变黄、树叶全掉的图画。

  (3)认读词语“碧绿碧绿”,在文中是形容什么的?齐读:碧绿碧绿的叶子。为什么用“碧绿碧绿的”,而不用“碧绿的”?

  说一说:碧绿碧绿的( )

  当树叶全变黄了的时候,我们可以说(金黄金黄)的树叶。

  图上还有什么?你能用( )的( )来说一说吗?

  (4)小蜗牛还看到了什么?

  (5)多么可爱的小蜗牛啊!自己读一读小蜗牛的话,然后一起读读。

  设计意图“过朗读学习小蜗牛的话,并且借助书中图画,学生很容易地知道了小树的变化是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比较加强对词语的理解,促进语言的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当小蜗牛把它看到的告诉蜗牛妈妈时,妈妈说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秋天了!快去采几个蘑菇回来。”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冬天了!你就待在家里过冬吧。”

  (1)谁来读读蜗牛妈妈说的话?指名读。

  (2)听了蜗牛妈妈说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小蜗牛经历了夏天、秋天和冬天)

  (3)小蜗牛爬呀,爬呀,在它爬行的过程中,四季悄悄走过。请你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四季里大自然还有哪些变化?想一想,说一说吧。

  课件出示:

  春天到了,_____了。夏天到了,_____了。

  秋天到了,_____了。冬天到了,_____了。

  (4)课文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小蜗牛为什么总是错过妈妈所说的季节,看到的是下一个季节的景色呢?)借机介绍蜗牛爬行速度慢的特点,并且指导读好“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这句话。

  (5)指导朗读蜗牛妈妈说的话。指名读,评价后再读。

  6.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对话。

  7.全班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个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联想说说四季里大自然的变化,引导学生养成乐于观察的好习惯,相机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巩固识字。

  (1)认读词语卡片。

  (2)认读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对”“妈”。

  (1)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对”“妈”。

  强调:这两个字的左边有变形,作为偏旁要写得瘦一些,为右边让位置。

  对:左边的“又”捺变点,右边的“寸”横变短。

  妈:女字旁的第三笔是提,往右上略斜。

  (2)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笔顺。

  (3)学生练写。

  学生先按笔顺描一描,再写一个。学生互评后再写字。

  3.指导书写“全”“回”。

  (1)师板书“全”,指导“人”字头要盖住下面的“王”字。

  (2)师板书“回”,指导竖画都要稍稍往里斜,四横、四竖的间距要均匀。

  (3)学生练写。

  (4)展示评价后再书写。

  设计意图:字教学是一个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观察发现、认真实践的过程。观察时要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字形,把相同结构的生字“对”“妈”放在一起指导,是让学生发现书写的规律,掌握规律去写字会事半功倍。

  (五)课后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可以参照板书说一说。

  2.把这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回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设计意图:过给爸爸妈妈讲故事,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在课外进行复习、巩固,锻炼口语复述的能力,让家长了解学生在课堂所学,为亲子阅读做日常铺垫。

《小蜗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孩、慢”等10个生字。认识偏旁“子(子字旁)、 (爪字头)、身(身字旁)。

  2.会写“对、妈”等4个生字,认识“树林、碧绿”这两个词语。正确读写“孩子、好久、对于、过冬”等词语。

  3.了解定语后置这种语言现象。

  4.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与特点。

  5.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善于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已”与“己”的字形区别;识记由“孩”扩展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与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定语后置这种语言现象。

  【教具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

  【课型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蜗牛”图片。问:孩子们,你们见过它吗?它是什么东西?谁来看图说一说它的模样?(学生自由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对,这是蜗牛。它是一种爬行昆虫。今天我们学习关于蜗牛的课,你们想学吗?好谁来读一下课文?(指名读课文)开火车读。

  同学们读得很好,我来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画出生字好吗?(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

  二、生字学习

  hái

  孩——横撇、竖钩、提、点、横、撇折、丿、丿、丶(9画)孩子,小孩

  yǐ

  已——横折、横、竖弯钩(3画)已经、已在、已被、已是

  jīng

  经——撇折、撇折、提、横撇、捺、横、竖、横(8画)已经、经过、经常

  cǎi

  采——丿、丶、横竖丿捺(8画)采取、采用、采访、采花

  xǔe

  雪——横、竖、横钩、竖、点、点、点、点、横折、横、横(11画)雪花、雪人、堆雪、下雪

  ba

  吧——竖、横折、横、横折、竖、横、竖弯钩(7画)吧台、好吧、走吧、去吧

  三、认读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男女生分别读生字。

  3.小组读生字。

  4.开火车读生字。

  四、指导书写“妈”

  1.学生观察“妈”,然后互相交流一起写。

  2.教师示范写,边写边引导,领写这个字。(老师板书引导)?? 写这个字时注意“女”字变成偏旁时第三笔“横”变成“提”。

  3.学生描红,在书上写几遍。

  小结:今天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你获得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五遍(为了更好地掌握这节课的词语生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老师板书词语让学生站起来读)同学们词语读得很好。指名读,齐读,赛读。

  孩子?? 慢? 满? 碧绿? 已经? 采? 盖? 掉? 躲

  采——(爪子头)上下结构

  躲——(身字旁)左右结构

  孩——(子字旁)左右结构

  同学们读得很好,谁帮老师用上面的词来组词?(学生自由组词)很好,老师也组了几个词,你们想知道吗?(出示词语)

  采花?? 采萝卜? 采蘑菇? 采树叶

  躲起来? 躲在地下? 躲在衣柜里

  男孩? 女孩? 小孩? 好孩子

  你们刚才读得很好,全部同学站起来再齐读一遍(学生站起来读,读错的老师及时订正)。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哪一位学生来读一下课文?(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看汉字读)课文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个一个的读)

  春天到了,蜗牛妈妈对孩子说:“到小树林里去玩玩,树叶发芽了。”

  小蜗牛爬得很慢很慢,好久才爬回来。他说:“妈妈,小树林里的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采几只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他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秋天了!快去采几只蘑菇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他说:“妈妈,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

  蜗牛妈妈说:“已经是冬天了!你快躲在家过冬吧。”

  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课文是几段?(学生自由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对,课文有七段。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

  (1) 春天到了,蜗牛妈妈对孩子说了什么?

  (2) 第二次妈妈对小蜗牛说了什么?

  (3) 小蜗牛采回草莓没有?为什么?

  (4) 小蜗牛采回蘑菇没有?为什么?

  (5) 一年有几个季节?

  同学们读的很认真,所以回答的也很好。在四个季节中小蜗牛到底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我没该怎么做?

  小结:这篇课文说明了要珍惜时间,时间有限制的,生命也一样,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无限的好事、工作,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祖*亲。

  二、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蜗牛

  (1) 春天到了,蜗牛妈妈对孩子说了什么?

  (2) 第二次妈妈对小蜗牛说了什么?

  (3) 小蜗牛采回草莓没有?为什么?

  (4) 小蜗牛采回蘑菇没有?为什么?

  (5) 一年有几个季节?

《小蜗牛》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故事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及小组互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歌曲《蜗牛与黄鹂鸟》MV;制作蜗牛图片、生字词卡片和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头饰;查找资料了解四季特点,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词。(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蜗牛和黄鹂鸟》MV,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哪两种小动物。你们见过蜗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蜗牛的故事。(板书:小蜗牛)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出示蜗牛图片)师生简介。

  3.学写“牛”字。

  强调书写时要注意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4.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用歌曲和图片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故事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为引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随课文题目识记、学写“牛”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间互助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zhù zài hái zi wán quán biàn huí fā yá

  住 在 孩 子 完 全 变 回 发 芽

  hǎo jiǔ wō niú wán bɑ pá yɑ pá

  好 久 蜗 牛 玩 吧 爬 呀 爬

  指名开火车认读,师生正音,注意下列生字的发音:“子”是*舌音,在“孩子”一词中读轻声;“住、树”是翘舌音;“吧、呀”是轻声。有错及时纠正。

  4.学习新部首“”。

  5.整体感知,学写生字。

  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课文,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同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1)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3)想一想,这篇课文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向我们讲述这个小故事的?

  (4)学写“对”字。

  ①观察“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教师范写,强调“又”变成部首时第二笔是点,不是捺,右边的“寸”要比“”低一点,最后一笔点写在田字格的十字交叉点上。

  ③学生动笔写一写。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课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而且,课文没有拼音,这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范读开始,教师就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下面的自由读中安排同桌互相帮助,使学生能自主识字,并学会向他人请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你是怎么找到的?

  在学生的交流中,认识冒号、引号,并简单了解用法。

  2.你能找到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在第几自然段吗?

  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这次对话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干什么?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交流、汇报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写“妈”字。

  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观察“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教师范写,强调“女字旁”。

  ④学生动笔写一写。

  4.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你知道春天还有哪些特点吗?

  预设: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5.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导学:蜗牛妈妈是怎么对小蜗牛说的呢?

  (1)看第一幅图,观察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在一起时的表情和姿态,想象一下,这对母子感情怎么样?(很好、很幸福)蜗牛妈妈会怎样对小蜗牛说话呢?

  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注意声音要轻柔,语速可以稍慢,读出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

  (3)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读第3自然段第1句话。(“爬呀,爬呀”和“好久”要重读,而且语速要慢。)

  (4)那他看到了什么?

  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小蜗牛看到的草莓什么样?(又大又红)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小蜗牛的天真无邪。

  (6)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并评出最优秀的到前面戴头饰表演。

  6.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他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阅读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本环节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并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学生看图复述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

  3.小蜗牛又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呢?让我们快到课文中去找找吧!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卡片、说出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并利用图画复述课文,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接着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感受四季特点

  1.自然过渡,学习第二次对话。

  谁知道小蜗牛接着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请同学们读一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二次对话。你是从哪句话知道是夏天的,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1)这部分是谁说的?请你读一读。你能用妈妈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来读一读这部分吗?

  (2)理解“已经”一词,用“已经”说一句话。

  预设: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已经吃完早饭了。

  (指导朗读蜗牛妈妈的话,注意重读“已经”这个词。)

  (3)从蜗牛妈妈的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几颗草莓。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快去摘几颗草莓。

  (4)小组交流:小蜗牛摘到草莓了吗?为什么?它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小蜗牛没摘到草莓,因为草莓没有了,它看到了树叶黄了,地上长着蘑菇。

  (5)指名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注意读出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不同语气。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

  2.自主学习第三次对话。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草莓,可它没摘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第三次对话。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这次对话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②用横线画出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干什么的句子。

  ③用浪线画出小蜗牛说的话,多读几遍,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

  (3)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由扶到放”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独立感受文本内容,并逐步学会自学,此时,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

  三、角色朗读,情境再现

  1.三人小组合作分角色练读。

  提示:注意角色分配(一人旁白、一人小蜗牛、一人蜗牛妈妈)。

  2.指名分角色朗读。

  3.评选出最佳选手。

  设计意图:轻松、有趣的分角色朗读会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心理活动。

  四、仿照课文,练习对话

  导语: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你能用对话的方式来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四季吗?

  小黑板提示: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春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夏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秋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冬天了!”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2.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五、指导书写

  1.出示“全、回”两个字。

  2.尝试给生字组词。

  3.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书上描红,体验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7.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节课的写字教学,由观察到动笔,重点强调了字的间架结构,并通过评选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好基础。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歌曲、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模仿练习对话环节显得仓促,学生说得不充分。

《小蜗牛》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规范书写4个生字,认识部首“子”“王”。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好久”等词语的意思。

  3.能说出四季特定的景象,感受故事中“反复”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识记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模仿运用故事中的“反复”表达。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导入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瞧:(PPT出示谜语)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打一动物)”

  (师举手示意,让生举手回答)对啦,就是这可爱的小蜗牛(PPT出示小蜗牛图片)。

  2.板书课题《小蜗牛》

  师板书“小牛”(出示蜗牛图片)看图识字“蜗”(口述:一只……的小虫子(写“虫”旁);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写“口”);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写“内”)读准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今天,我们就和小蜗牛一起去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

  1.阅读《小蜗牛》绘本

  2.过渡:同学们,想和蜗牛一起玩吗?那就跟随蜗牛一起走进课文吧!请同学们看自学要求(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

  (一)自学

  1.大声朗读课文

  2.标注自然段

  3.圈画生字词

  (二)自学检测

  1.明确自然段(小组长快速检查小组成员标注情况)

  2.个别生接力读课文(师相机纠正,引导)

  3.齐读(注意停顿)

  (三)群学

  过渡: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蜗牛带我们走了那几个季节吗?(春夏秋冬)

  小蜗牛还要给同学们介绍新的生字朋友,同学们想交朋友吗?那现在就和蜗牛一起去认识吧!同学们看群学要求:(PPT出示要求)

  1.组长抽生领读生字。

  2.男女生分别领读文中生字词。

  3.对学互考生字,给自己认错的生字做上标记,再请人教读几遍。

  (四)群学检测

  1.自读带音生字,数出自己能认读的个数。

  2.小组展示读带音生字。

  3.齐读带音生字。

  4.生生提醒(学生自己提醒所认生字当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5.去音齐读。

  6.个别生挑战读。

  7.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巩固。

  (五)拓展巩固迁移

  1.认读生字词语。

  ①齐读词语

  ②选自己最喜欢词说话

  ③走迷宫游戏巩固

  2.选词填空“孩子玩具回来”。

  3.认识新偏旁“子”“王”。

  4.看图识字(课后练习题)

  三、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全班齐读课文。

《小蜗牛》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和它慈爱的妈妈之间有趣的对话呈现故事情节。小蜗牛在妈妈的提示下去树林玩,由于爬得慢,总是错过原来的季节,看到了下一个季节的风景。课文借助小蜗牛先后3次去树林里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不同特点以及蜗牛爬得慢的特点。

  课文以小蜗牛的视角,生动鲜活展现了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本课的最大特点是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同,小蜗牛的动作和蜗牛妈妈的语言不断反复。这种不断复现的情节,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发展思维。

  这是本套教材首次出现的一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字注了拼音,配有4幅色彩艳丽、季节特征明显的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旨在培养学生看图学文、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住、孩”等12个生字和王字旁1个偏旁;会写“对、妈”等4个字。

  2.借助图画、生活经验,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借助图画、生活经验,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字词卡片和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头饰;查找资料了解四季特点,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词。

  2.学生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蜗牛和黄鹂鸟》MV,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哪两种小动物。你们见过蜗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蜗牛的故事。(板书:小蜗牛)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出示蜗牛图片)师生简介。

  3.学写“牛”字。

  强调书写时要注意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4.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间互助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zhù zài hái zi wán quán biàn huí fā yá

  住在 孩子 完全 变回 发芽

  hǎo jiǔ wō niú wán bɑ pá yɑ pá

  好久 蜗牛 玩吧 爬呀爬

  指名开火车认读,师生正音,注意下列生字的发音:“子”是*舌音,在“孩子”一词中读轻声;“住、树”是翘舌音;“吧、呀”是轻声。有错及时纠正。

  4.学习新部首“”。

  5.整体感知,学写生字。

  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课文,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同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1)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3)想一想,这篇课文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向我们讲述这个小故事的?

  (4)学写“对”字。

  ①观察“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教师范写,强调“又”变成部首时第二笔是点,不是捺,右边的“寸”要比“”低一点,最后一笔点写在田字格的十字交叉点上。

  ③学生动笔写一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你是怎么找到的?

  在学生的交流中,认识冒号、引号,并简单了解用法。

  2.你能找到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在第几自然段吗?

  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这次对话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干什么?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交流、汇报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写“妈”字。

  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观察“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教师范写,强调“女字旁”。

  ④学生动笔写一写。

  4.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你知道春天还有哪些特点吗?

  预设: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5.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导学:蜗牛妈妈是怎么对小蜗牛说的呢?

  (1)看第一幅图,观察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在一起时的表情和姿态,想象一下,这对母子感情怎么样?(很好、很幸福)蜗牛妈妈会怎样对小蜗牛说话呢?

  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注意声音要轻柔,语速可以稍慢,读出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

  (3)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读第3自然段第1句话。(“爬呀,爬呀”和“好久”要重读,而且语速要慢。)

  (4)那他看到了什么?

  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小蜗牛看到的草莓什么样?(又大又红)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小蜗牛的天真无邪。

  (6)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并评出最优秀的到前面戴头饰表演。

  6.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他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作业布置

  书写生字。

《小蜗牛》教学设计6

  一、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儿童歌曲《快乐的小蜗牛》为切入点,设想将艺术领域的绘画和歌唱等自然地进行融合,探索不同于单纯美术课和音乐课的新型艺术课教学方法,获得艺术课的教学实践经验。所以,本课学习目标确定为: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蜗牛的形象特点,并能创造性地描绘蜗牛;跟唱歌曲《快乐的小蜗牛》,体会欢快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艺术游戏过程中的成功感和愉悦感。针对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和策略:

  1、猜谜语游戏导入课题。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喜爱猜谜语,喜欢动物。所以我将学生较熟悉的兔子和小鸟的形象编成谜语让学生猜,再引出蜗牛的谜语,便自然过渡到课题学习了。

  2、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与想象。

  通过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现歌曲《快乐小蜗牛》精彩的动画和音乐,让学生边欣赏片中拟人化的蜗牛形象,边引导学生进入蜗牛形象的想象之中,并伴随欢快的节奏来轻声哼唱而展开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

  3、情境对话让学生欣赏与判断。

  为了把避免绘画技能的简单枯燥传授,我设计将范画的出示用投影仪放出。并根据出现的蜗牛范画,教师扮演蜗牛角色来配音,与学生进行情境对话。学生在这种童话故事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地明白如何艺术表现蜗牛的形状,色彩,花纹等绘画技巧知识。

  4、音乐情境中的创造表现。

  学生在歌曲旋律《快乐的小蜗牛》的轻声伴奏下,自由自在地用画笔来描绘艺术化的蜗牛,学生完全可以边哼唱边画,甚至在手舞足蹈中去描绘。

  5、自主评价式的新颖展示。

  根据歌曲的意境,我用彩色纸制作了三个漂亮的“蜗牛小屋”分别取名:《自我创新》、《模样好看》、《颜色鲜艳》。让学生将自己的画放进自认为适当的小屋里,自己对自己的画作最初的自我评价。然后再由师生共同欣赏简评。

  6、表演唱。

  再次播放歌曲,师生一起大声学唱歌曲,并在有歌词“哟、哟”的地方,一起加以拍手节奏练习。然后,根据歌词意思自由想象加上各自的动作边舞蹈边演唱,结束课堂学习。

  二、教学中典型的情境:

  情境一:当教师播放歌曲《快乐的小蜗牛》时,学生看见屏幕上一个个造型奇妙可爱的小蜗牛动画,听到欢快悦耳的歌曲,很多学生都露出了愉快的的笑脸,很快地就进入到动画和歌曲所表现的艺术情境中了。有的学生情不自禁的说:那是蜗牛小弟弟,有的说:那个背包的小蜗牛最好看?有的说:那个蜗牛的屋子还在冒烟呢?有的说……

  看见学生兴奋而投入的表情,我就轻生地跟着旋律轻唱起来,学生也就很自然地跟着学唱起来。学生的声音逐渐由小到大,由不整齐到整齐,由轻声唱到边唱边摇头晃脑的投入的唱。学生情绪非常高涨,被艺术的氛围所感染,艺术活动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情境二:当教师用投影仪放出蜗牛的范画时,我用“小蜗牛的话”和学生进行情境对话。我说:“你们好,我是蜗牛姐姐,看看我的房子是什么形状啊?”一个学生说:“是圆形的,象一朵漂亮的花。”另一个学生又说:“象个美丽的太阳。”我说:“你们说的真好!”。接着我又出示一幅范画说:“我是蜗牛小弟弟,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去,你们看!我有什么样的花纹和颜色呀?”一个学生说:“他的"花纹象水波浪,颜色嘛——有红、白、黑、黄、绿”我赞扬地说:“你说的真棒!别忘了给你画的蜗牛用上更多的花纹和颜色啊!”。这一次出示的范画蜗牛是没有壳的,我刚拿出来,有很多学生都说:“啊?怎么没有屋子呢?怎么没有壳啊?”,这是我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可怜的蜗牛小玲玲,粗心大意的王老师竟忘了给我画上小房子,害得我没有家了,呜!呜。”边说边做出哭的表情。有的学生着急地说:“快给她画上房子。”我又说:“你想给她画个什么样的房子呢?一个女同学很认真地说:“我要给她画个象蘑菇一样的房子”。一个男同学说:“我要给她画一个象树一样的房子”。就这样,师生不知不觉地在这种童话般的情境对话中,既欣赏了美丽的范画又展开了判断和创造想象的思维训练。使学对艺术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情境三:当我将纸制的三个

  “蜗牛小屋”挂在黑板上,请学生将自己的画放进自己认为合适的“小屋”里时。学生兴奋地看着这三个新颖漂亮的小屋,仔细看着自己的画,心里好象在想:我的画该放进“自我创新”还是“模样好看”或“颜色鲜艳”的小屋呢?有的学生兴奋地跑上前,满意地放进了“小屋”;有的学生拿着画上前去,站在“小屋”前犹豫一阵后,小心翼翼地把画放进“小屋”;有的学生把画放进“小屋”后,犹豫片刻又拿出来放进另一个“小屋”。看着学生们仔细而天真的表现,我心里为这个特别的教学设计而感到兴奋不已。

  三、教学自我评价和反思

  本课努力地探索小学低年级艺术课的教学实践,将美术中的绘画和音乐中的歌曲教学融入到美术课教学中,并通过可爱的动画、动听的歌曲,巧妙的对话来创设一个童话般的蜗牛世界情境,使学生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艺术氛围中学习;始终围绕《快乐小蜗牛》的歌曲来进行艺术的感受、体验和创造。充分体现了教师较灵活而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启发,同时又体现了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较成功地描绘出了各自想象创造的小蜗牛形象,并能基本跟唱《快乐小蜗牛》的歌曲,学生学的主动,学生开心,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得到了艺术课教学的点滴经验和成果。

  我们都知道:教学实践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进行反思,只有进行认真的反思才会有教学的改进。

  我认为本课教学后,有几个值得反思和重视的问题:

  1、本课教学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较大的突破,但还感觉没有摆脱传统美术课和音乐课的束缚,在歌曲学习与绘画学习的融合和过渡上还显生硬、不自然。

  2、教师出示的范画过多,对学生的创造思维有一定的局限影响,没能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创造力。

  3、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在对歌曲的教学处理上,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自身缺乏较好的音乐素养和教学积累。使学生的歌曲表演唱练习效果不太理想,远未达到预想的艺术表演唱的效果。

《小蜗牛》教学设计7

  一、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轻松幽默的小故事。读这篇故事,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放慢了速度,因为故事中弥漫着一股*静、悠闲的气氛。而故事中对四季不同景色的描述,更为故事增添了美丽的色彩。这样精致的小故事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欣赏。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善意夸张的手法和含蓄幽默的风格。

  2.学习故事中描述四季特征的语言,并能模仿迁移。

  三、活动准备

  1.学生作画用的纸和笔。

  2.教材

  四、活动过程

  1.教师与学生一同讨论蜗牛的特点,增进学生对蜗牛动作慢这一特征的了解,然后引出故事。

  2.教师讲述故事,注意语调*缓,不宜太快。然后提问: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和感受故事的风格。

  3.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学生边看书边听。

  讲述之前提出问题:故事里的小蜗牛去树林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出发的?又是什么时候回来的?这时候树林里的景色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4.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故事中描述各个不同季节景色的语言。

  5.进一步迁移语言经验。

  我们这儿四季的景色和故事中小树林的景色一样吗?我们这儿的四季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讨论发言,肯定那些语言运用富有新意而又描述准确的句子。

  6.学生作画。

  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最美的景色画下来,用美好的语言描述它。

《小蜗牛》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规范书写4个生字,认识部首“子”“王”。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好久”等词语的意思。

  3.能说出四季特定的景象,感受故事中“反复”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识记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模仿运用故事中的“反复”表达。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导入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瞧:(PPT出示谜语)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打一动物)”

  (师举手示意,让生举手回答)对啦,就是这可爱的小蜗牛(PPT出示小蜗牛图片)。

  2.板书课题《小蜗牛》

  师板书“小牛”(出示蜗牛图片)看图识字“蜗”(口述:一只……的小虫子(写“虫”旁);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写“口”);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写“内”)读准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今天,我们就和小蜗牛一起去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

  1.阅读《小蜗牛》绘本

  2.过渡:同学们,想和蜗牛一起玩吗?那就跟随蜗牛一起走进课文吧!请同学们看自学要求(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

  (一)自学

  1.大声朗读课文

  2.标注自然段

  3.圈画生字词

  (二)自学检测

  1.明确自然段(小组长快速检查小组成员标注情况)

  2.个别生接力读课文(师相机纠正,引导)

  3.齐读(注意停顿)

  (三)群学

  过渡: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蜗牛带我们走了那几个季节吗?(春夏秋冬)

  小蜗牛还要给同学们介绍新的生字朋友,同学们想交朋友吗?那现在就和蜗牛一起去认识吧!同学们看群学要求:(PPT出示要求)

  1.组长抽生领读生字。

  2.男女生分别领读文中生字词。

  3.对学互考生字,给自己认错的生字做上标记,再请人教读几遍。

  (四)群学检测

  1.自读带音生字,数出自己能认读的个数。

  2.小组展示读带音生字。

  3.齐读带音生字。

  4.生生提醒(学生自己提醒所认生字当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5.去音齐读。

  6.个别生挑战读。

  7.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巩固。

  (五)拓展巩固迁移

  1.认读生字词语。

  ①齐读词语

  ②选自己最喜欢词说话

  ③走迷宫游戏巩固

  2.选词填空“孩子玩具回来”。

  3.认识新偏旁“子”“王”。

  4.看图识字(课后练习题)

  三、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全班齐读课文。

《小蜗牛》教学设计9

  设计说明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故事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及小组互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歌曲《蜗牛与黄鹂鸟》MV;制作蜗牛图片、生字词卡片和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头饰;查找资料了解四季特点,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词。(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蜗牛和黄鹂鸟》MV,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哪两种小动物。你们见过蜗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蜗牛的故事。(板书:小蜗牛)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出示蜗牛图片)师生简介。

  3.学写“牛”字。

  强调书写时要注意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4.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用歌曲和图片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故事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为引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随课文题目识记、学写“牛”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间互助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zhù zài hái zi wán quán biàn huí fā yá

  住 在 孩 子 完 全 变 回 发 芽

  hǎo jiǔ wō niú wán bɑ pá yɑ pá

  好 久 蜗 牛 玩 吧 爬 呀 爬

  指名开火车认读,师生正音,注意下列生字的发音:“子”是*舌音,在“孩子”一词中读轻声;“住、树”是翘舌音;“吧、呀”是轻声。有错及时纠正。

  4.学习新部首“”。

  5.整体感知,学写生字。

  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课文,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同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1)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3)想一想,这篇课文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向我们讲述这个小故事的?

  (4)学写“对”字。

  ①观察“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教师范写,强调“又”变成部首时第二笔是点,不是捺,右边的“寸”要比“”低一点,最后一笔点写在田字格的十字交叉点上。

  ③学生动笔写一写。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课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而且,课文没有拼音,这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范读开始,教师就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下面的自由读中安排同桌互相帮助,使学生能自主识字,并学会向他人请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你是怎么找到的?

  在学生的交流中,认识冒号、引号,并简单了解用法。

  2.你能找到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在第几自然段吗?

  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这次对话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干什么?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交流、汇报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写“妈”字。

  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观察“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教师范写,强调“女字旁”。

  ④学生动笔写一写。

  4.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你知道春天还有哪些特点吗?

  预设: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5.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导学:蜗牛妈妈是怎么对小蜗牛说的呢?

  (1)看第一幅图,观察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在一起时的表情和姿态,想象一下,这对母子感情怎么样?(很好、很幸福)蜗牛妈妈会怎样对小蜗牛说话呢?

  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注意声音要轻柔,语速可以稍慢,读出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

  (3)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读第3自然段第1句话。(“爬呀,爬呀”和“好久”要重读,而且语速要慢。)

  (4)那他看到了什么?

  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小蜗牛看到的草莓什么样?(又大又红)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小蜗牛的天真无邪。

  (6)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并评出最优秀的到前面戴头饰表演。

  6.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他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阅读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本环节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并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学生看图复述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

  3.小蜗牛又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呢?让我们快到课文中去找找吧!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卡片、说出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并利用图画复述课文,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接着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感受四季特点

  1.自然过渡,学习第二次对话。

  谁知道小蜗牛接着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请同学们读一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二次对话。你是从哪句话知道是夏天的,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1)这部分是谁说的?请你读一读。你能用妈妈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来读一读这部分吗?

  (2)理解“已经”一词,用“已经”说一句话。

  预设: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已经吃完早饭了。

  (指导朗读蜗牛妈妈的话,注意重读“已经”这个词。)

  (3)从蜗牛妈妈的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几颗草莓。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快去摘几颗草莓。

  (4)小组交流:小蜗牛摘到草莓了吗?为什么?它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小蜗牛没摘到草莓,因为草莓没有了,它看到了树叶黄了,地上长着蘑菇。

  (5)指名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注意读出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不同语气。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

  2.自主学习第三次对话。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草莓,可它没摘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第三次对话。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这次对话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②用横线画出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干什么的句子。

  ③用浪线画出小蜗牛说的话,多读几遍,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

  (3)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由扶到放”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独立感受文本内容,并逐步学会自学,此时,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

  三、角色朗读,情境再现

  1.三人小组合作分角色练读。

  提示:注意角色分配(一人旁白、一人小蜗牛、一人蜗牛妈妈)。

  2.指名分角色朗读。

  3.评选出最佳选手。

  设计意图:轻松、有趣的分角色朗读会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心理活动。

  四、仿照课文,练习对话

  导语: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你能用对话的方式来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四季吗?

  小黑板提示: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春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夏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秋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冬天了!”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2.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五、指导书写

  1.出示“全、回”两个字。

  2.尝试给生字组词。

  3.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书上描红,体验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7.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节课的写字教学,由观察到动笔,重点强调了字的间架结构,并通过评选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好基础。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歌曲、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模仿练习对话环节显得仓促,学生说得不充分。

《小蜗牛》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规范书写4个生字,认识部首“子”“王”。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好久”等词语的意思。

  3.能说出四季特定的景象,感受故事中“反复”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识记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模仿运用故事中的“反复”表达。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导入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瞧:(PPT出示谜语)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打一动物)”

  (师举手示意,让生举手回答)对啦,就是这可爱的小蜗牛(PPT出示小蜗牛图片)。

  2.板书课题《小蜗牛》

  师板书“小牛”(出示蜗牛图片)看图识字“蜗”(口述:一只……的小虫子(写“虫”旁);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写“口”);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写“内”)读准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今天,我们就和小蜗牛一起去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

  1.阅读《小蜗牛》绘本

  2.过渡:同学们,想和蜗牛一起玩吗?那就跟随蜗牛一起走进课文吧!请同学们看自学要求(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

  (一)自学

  1.大声朗读课文

  2.标注自然段

  3.圈画生字词

  (二)自学检测

  1.明确自然段(小组长快速检查小组成员标注情况)

  2.个别生接力读课文(师相机纠正,引导)

  3.齐读(注意停顿)

  (三)群学

  过渡: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蜗牛带我们走了那几个季节吗?(春夏秋冬)

  小蜗牛还要给同学们介绍新的生字朋友,同学们想交朋友吗?那现在就和蜗牛一起去认识吧!同学们看群学要求:(PPT出示要求)

  1.组长抽生领读生字。

  2.男女生分别领读文中生字词。

  3.对学互考生字,给自己认错的生字做上标记,再请人教读几遍。

  (四)群学检测

  1.自读带音生字,数出自己能认读的个数。

  2.小组展示读带音生字。

  3.齐读带音生字。

  4.生生提醒(学生自己提醒所认生字当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5.去音齐读。

  6.个别生挑战读。

  7.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巩固。

  (五)拓展巩固迁移

  1.认读生字词语。

  ①齐读词语

  ②选自己最喜欢词说话

  ③走迷宫游戏巩固

  2.选词填空“孩子玩具回来”。

  3.认识新偏旁“子”“王”。

  4.看图识字(课后练习题)

  三、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全班齐读课文。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团圆》绘本品读课教学设计3篇

《团圆》绘本品读课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阅读绘本,能细致的观察画面,大胆的表述对故事的理解。

  2.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绘本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学会有感情地朗诵,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重难点:

  通过画面理解故事内容,让幼儿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能细致的观察画面,大胆表述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准备:

  《团圆》幻灯片,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谈话导入

  今天郭老师带来了一本关于我的图书,看看封面上我的旁边都有谁?一家人在干什么?我睡在哪里?你有没有在爸爸妈妈的中间睡过?是什么感觉?

  二、阅读绘本,理解体验

  1.在第一页上你看到了谁?爸爸为什么不在家?你猜一猜爸爸到哪里去了?

  2.爸爸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我看见爸爸的表情是怎样的?爸爸为什么用胡子渣我的脸?爸爸抱起我,我为什么吓得大叫起来?如果你的爸爸出差很久回来了,你看到爸爸什么表现?

  3.当我吃到包着钱币的汤圆后、心情是怎么样的?请小朋友来表演一下。为什么爸爸看到我吃到了包着硬币的汤圆比我还开心呢?

  4.当大春给我看他的大红包时,你猜猜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我不觉得大春的大红包稀奇,却要把我的硬币拿给他看?

  5.爸爸让我跟他一起去屋顶,看不到远处有什么,你会怎么表现?当爸爸看到我看不见远方的东西时,你猜一猜爸爸会怎么做?你被爸爸高高的举起过吗?是什么样的心情?

  6.堆完雪人打完雪仗后回到家一摸口袋,什么找不到了?我的心情怎样?你猜一下我会怎么做?请小朋友来表演一下着急的表情。为什么我这么在乎这枚硬币?

  7.爸爸要走了,我的心情怎样?爸爸在我的耳边悄悄地说了一句话,你猜一猜爸爸说了什么?为什么我不要爸爸给我买洋娃娃,却把硬币给了爸爸?

  三、配合音乐,重温故事

  活动结束:爸爸要走了,我把硬币送给爸爸,因为这是一枚代表好运的硬币,这枚硬币会给爸爸带来好运,保佑爸爸**安安的"早点回来跟我和妈妈团圆。

  活动反思:

  第一次尝试绘本教学,没有经验,也没有太多的范本可以借鉴,只是摸索。

  绘本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孩子们对绘本阅读的兴趣,而不是但存的喜欢听故事。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提高孩子们阅读的能动性。因此,我选择了内容较简单,较适合中班孩子的绘本阅读《团圆》,这节课上下来,有满意之处,也有很多的不足。

  较满意的地方是:

  在活动过程中一共提到了七大问题。每一个问题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小问题。能在许多的小问题里面找到一个重点问题引导孩子讨论猜测进行提问,让孩子真正的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去体验微妙丰富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介绍封面时,引导孩子,你在封面上都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第一页上只有我和妈妈,爸爸到哪里去了?一方面培养了孩子敢想敢猜的学习精神,另一方面也给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让孩子对故事的情节充满了好奇,有一睹为快的欲望。

  不足的地方是:

  提问问题时语言不够简洁,有些啰嗦。

  今后的我一定会积极探索,也希望大家给予指点,共同交流,集思广益,真正有效的上好绘本阅读课,让孩子在经典阅读中获得快乐,在分享交流中感受童趣,感悟人生!

  活动点评:

  《团圆》是一个温馨且又有些伤感的经典故事,它吸引了孩子们,同时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从故事中,孩子们知道了父爱的温厚,硬朗,以及给自己的安全感。也知道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子多么的甜蜜,可一年里爸爸只有春节才能回来一次,初见爸爸时,“我”怯怯的不肯走进,乃至吓得大哭,为了让孩子理解“我”与爸爸的陌生感,郭老师设计了启发性的提问:我为什么吓得大哭?如果你的爸爸出差很久回来,你会怎么样等等,尤其是那枚珍贵的小小的好运硬币,从失而复得的惊喜到“我”又将其送给出远门的爸爸,这里面包含着多少的牵挂,又传递了多少祝福。

  郭老师在活动中有效提问调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并结合生活的实际,让孩子们表演,体验主人翁“我”的心情,整个活动过程层次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应注意的是:再提问时再精炼些就更好了。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3篇(扩展6)

——《调皮的小闹钟》教学设计3篇

《调皮的小闹钟》教学设计1

  课型:音乐欣赏课

  年级:二年级

  教材分析:

  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由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作于1945年。乐曲为C大调、4/4,中庸的快板,采用回旋曲式写成。乐曲开始用木鱼声模仿钟摆的走动声。开始它很有规律,带有装饰音的主题。这种偶而出现的装饰音和切分节奏,在单调乏味的四分音符节奏中,出现了一种不安分的性格和幽默的情绪。

  主题之后,是第一插部。它转成了G大调。旋律以附点音符为特色。主题再现,接第二插部。乐曲进行中不时插入闹钟的铃声和不规则的走动声。当主题第三次出现时,加有反复后接尾声,使得乐曲具有更为风趣的性格。

  教学目标:

  1、聆听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2、通过参与音乐活动记忆主题旋律及插部音乐。

  3、能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伴奏、用自编的动作表现乐曲,从而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小闹钟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2、通过各种活动深入理解音乐结构。

  教学准备:自制打击乐器筷子、小闹钟图片、钢琴、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音乐

  师:欢迎同学们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请大家和我一起来拍拍手、拍拍腿,感受一段有趣的音乐。

  1、师生聆听音乐,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进行声势活动。

  2、教师鼓励学生并提问: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呢?

  3、教师结合课件向学生介绍钟表的种类。

  4、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知道小闹钟的两种特效音“嘀哒、铃”。

  5、在主题音乐背景下,用弹舌模仿小闹钟嘀哒走路的声音、用双手上下摆动代替时针、分针走路的样子进行音乐活动。

  二、参与活动、记忆主题

  师:同学们扮演的小闹钟走的真带劲,请大家看看老师也带来了小闹钟,他们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走来了。

  《数格子》游戏

  1、学生观察小闹钟格子图。

  2、出现小闹钟的格子用“筷子”敲击一下,格子中没有小闹钟的就表示空拍。

  3、通过教师指挥学生演奏、师生共同演奏、小闹钟变换位置后师生配合演奏、学生独立演奏的方式,使学生熟悉主题旋律,并能配合主题音乐进行演奏。

  4、出示旋律图形谱并学唱主题音乐。

  师生手指图形谱——教师弹奏主题旋律学生手指图形谱————教师边弹边唱——学生边指边唱——教师弹学生唱——师生随主题音乐边指边唱。

  5、师生交换进行模唱和伴奏,牢固记忆主题音乐。

  师:我们刚刚唱到的是小闹钟走路的音乐,是由美国作曲家安德森所创作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聆听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

  1、播放完整的音乐,学生分辨主题旋律。

  2、反馈主题旋律出现了3次,教师歌唱:小闹钟它真调皮,嘀哒嘀哒嘀哒嘀哒嘀。小闹钟它真可爱,铃铃铃铃铃铃铃。

  3、师生共同演唱歌词。

  4、师生边走边唱。(通过配词演唱帮着学生深刻记忆主题旋律。

  三、激发兴趣、获求新知

  师:小闹钟每天一刻不停的走啊走!时间长了,他太累了,生病走不动了,静静的躺下休息了!

  理解第一插部:

  1、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进入角色。

  2、感受第一插部悠扬、舒展起伏的音乐特性。

  3、用身体动作表现卧床不起的、生病的小闹钟。

  师:生病的小闹钟到了钟表修理店,技术高超的老爷爷很快把它修好了。

  聆听第二插部:

  1、学生静静聆听音乐

  2、结合音乐中的特效音响理解小闹钟的用途和作用(催人起床)。

  3、聆听音乐,情境创设(分辨音乐中铃声响了几次)。

  4、再次聆听第二插部。(闹铃响了8次叫主人起床。)

  5、学生配合音乐摇响8次铃铛,教师语言配合:“起床起床快起床”。

  6、随着音乐师生分角色扮演小闹钟和小主人进行情境教学。

  《快乐点击》游戏

  1、出示图片,师生回忆如何表现各部分的音乐。

  2、在快乐点击游戏活动中来检验学生记忆音乐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四、知识拓展,表现乐曲

  师:我们再一次完整的聆听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老师这里准备了几张卡片,谁最先听出是哪段音乐,就请他到前面的卡片中选择与这段音乐相对应的图片卡,贴到黑板上。

  1、聆听完整音乐。

  2、学生聆听后选图片卡并粘贴。

  3、归纳乐曲结构,教师介绍回旋曲式。

  4、知识能力拓展:介绍作曲家安德森既聆听其代表作品《打字机》和《跳圆舞曲的小猫》主题片段。

  5、师生伴随音乐《调皮的小闹钟》结束课程。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3篇(扩展7)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的教学设计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庖(páo)官主簿(bù)谮(zèn)绰(chāo)刀恃(shì)才放旷麾(huī)

  四、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①破字――忌;

  ②分酥――恶;(杨修卖弄聪明)

  ③破梦――愈恶;(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④吴质事件――愈恶;

  ⑤教植出门――怒;

  ⑥教植作答――已有杀心。(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3、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4、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5、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6、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7、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8、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杨修:恃才放旷。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知道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范进中举》。

推荐访问:团圆 教学设计 之死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3篇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1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