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育正义10篇

时间:2022-09-15 15:30:06 来源:网友投稿

如何理解教育正义10篇如何理解教育正义 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做到公平公正 --摘自“同发小学崔杨”公正始终是人类的追求。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理解教育正义10篇,供大家参考。

如何理解教育正义10篇

篇一:如何理解教育正义

在教学中怎样做到公平公正

 - -摘自“同发小学崔杨” 公正始终是人类的追求。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公正是处理人际关系时公平和正义的伦理原则。

 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教育的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养成, 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教育的公正。

 第一、 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

 只有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

 对不同性别、 年龄、 出身、 智力、 个性、 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 不偏爱、 不偏袒、 同等对待, 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教学十年, 每接一个新的班级, 我总要上一堂预备课, 课的主题是:

 夸夸我自己。

 在课前, 我先找前任教师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 如哪些同学学习较好? 哪些同学学习有困难?哪些同学有特殊情况, 需要老师特别关注等。

 但在预备课上, 我总是装作不了解他们的样子, 给每个学生一个公平展示自己的机会。

 而这节课的好处在于, 这些可爱的学生(无论以前是怎样学习的)

 在这个学期的第一周总能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 能认真听课、 及时完成作业, 为新的学期开了一个好头。

 第二, 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 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野蛮产生野蛮, 仁爱产生仁爱, 这就是真理。

 在这里, “爱”是公正的原则, 教师教育学生, 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

 爱, 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 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 严, 也不是随心所欲, 而是严中有爱, 严中有理, 严中有方、严中有度。

 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 更不是单纯的灌输,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 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 选择公正合理态度、 方法教育学生。

 在今年我任教的班级中, 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非常严重。

 其中有几个学生情况比较特殊,其中学生小 A 学习成绩优秀, 但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有时会表现任性和固执的一面。

 毕业前夕, 学校安排拍照留念, 班主任老师按学号请他们出来拍照, 轮到小 A 那一组时,他就是不肯拍, 原因是我不愿意与我不喜欢的人一起拍照。

 这时, 我把他拉到一旁, 跟他讲清道理, 班级是一个集体, 在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有集体观念, 同学们一起学习已经 6 年了, 多少都有一些感情, 今天拍照就是一个集体活动, 学校的安排有学校的考虑, 作为班级的一员, 你应该过去一起拍照。

 当然, 拍完照后, 你可以叫上一些好朋友一起在拍一张照片, 给自己的小学生活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番话后, 小 A 欣然去拍照了。

 第三, 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如何对学生的知识、 能力、 品质和长进程度给予恰当评价, 历来

 是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因此, 评价公正也是体现教育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在评语, 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平等, 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

 在如今的小学六年级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有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上课能认真听讲, 却不爱举手发言

 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在期初的时候, 找这些同学谈心,同时与他们商定一些激励机制, 鼓励他们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 积极发言。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 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平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 与老师的感情较好, 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 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 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

 这样, 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 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 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第四, 要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 或与同学、 或与学校、教师、 职工、 或与社会各方面偶尔产生矛盾、 甚至发生冲突是再所难免的。

 公正原则要求教师在处理涉及学生的矛盾的时候, 必须主持公道。

 必须调查研究, 分析原因、 寻求相称的解决办法, 妥善处理。

 要做到“公平如秤”, 不偏袒一方, 责难一方。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能遇到学生发生冲突的情况, 这时, 作为教师, 对班上优等生和后进生要一视同仁, 不能另眼相看, 优等生犯了错误决不能护短, 同样要进行教育, 使他们健康发展, 后进生犯了错误也要多做调查, 实事求是的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 教师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 对学生的公正必将得到真正的实施。

 教育事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事业。

 在一定程度上, 教育事业要求我们爱学生, 爱学生也就是爱教育事业。

篇二:如何理解教育正义

的公正西南大学吴能表 教授 博士732673608@qq.comSouthwest University2015年6月7日星期日

 案例讨论 1.电车司机的选择( 9个与1个)

 。 2.器官移植中的多人生命重于1人生命与分配。 3.一个经典话题:

 母亲与妻子落水该救谁? 妻子与女儿落水该救谁? 4.如何看待高考加分政策?来源:

 公益时报网

 主要内容一、 什么是公正二、 教师的公正

 一、 什么是公正 幸福和公正是伦理学的两个基本概念; 幸福原则和公正原则是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幸福原则表明的是一个人怎样做一个人, 而公正原则表明一个人怎样对待一个人” 。 一个追求幸福的人必须为自己创造幸福的条件, 也给他人以同等的追求幸福的条件。 美国教育家、 芝加哥大学艾德勒教授“追求幸福是我们的第一职责;对人公正, 对整个社区公正, 是我们的第二和第三职责。

 ” 孔子提出的 “有教无类” 是教育公正的本质要求。

 一、 什么是公正 公正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公平与正义的伦理原则。 公正或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的道德法则。

 公正一方面是一个社会性、 历史性的范畴, 在阶级社会中还有阶级性。 1 .公正的特性 ( 1 )

 对等性 主体对人、 对事要一视同仁, 使用一个规则和标准。 用不同的标准对待不同的人或自己就叫偏私。 如:

 一些国家的强权政治; 古代君主对自己和臣民的要求 公正具有对等性 但公正不等于平均主义

 一、 什么是公正 ( 2)

 可互换性 处在对方位置仍然能接受原先承认的法则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可互换性是对等性的要求和保证。 符合双方都认可的对等、 可互换的标准并不能保证就具有公正性: 合谋抢劫者赃物分配具有对等性、 可互换性, 但不能说明抢劫他人是公正的。

 一、 什么是公正 ( 3)

 最终价值判定的依赖性 公正的标准本身不能说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必须由公证之外的价值依据: 它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 它是否有利于个体的幸福。 区别公平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的不平等。 如果给有才能的人特殊的奖励和特殊的机会不仅为这些少数人带来重大好处, 同时引起不平等, 而且其结果也改善整个社会普遍的生活标准, 包括最穷苦人的生活水准, 那么这一不平等可以得到辩护的。 不是因为得到奖励的人理应得到奖励, 而是因为这种奖励有利于整个社会, 尤其是有利于它最贫困的成员。

 一、 什么是公正 2.公正的内涵 公正原则说到底是一个处理利益关系的原则。 公正和原则包括:

 报偿原则和承诺原则

 一、 什么是公正 ( 1 )

 报偿原则 按劳分配( 区分对待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 基本要求:

 贡献不小于应得权益。 贡献小于权益, 意味着剥夺别人的劳动成果, 是不公正的; 贡献大于权益, 意味着劳动成果被剥夺, 也是不公正的。 如果主体觉悟高, 愿意奉献自己的爱心, 这是仁慈和慷慨的美德, 无可非议, 值得提倡, 但这一超越了公正的原则。 报偿原则的消极方面的理解是恶有恶报, 惩罚与恶行程度相当。

 惩罚实际上是对由于作恶造成的不公正的一种补偿, 重建平等, “补偿正义” 。

 一、 什么是公正 ( 2)

 承诺原则 承诺:

 与人之间,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说的具有一定憧憬的话, 一般是可以实现的。

 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 权益不大于主体所承诺的义务, 否则导致权利透支, 无法获得公正。它是报偿原则的延伸。

 一、 什么是公正 3.公正类型 ( 1 )

 按性质划分 报偿性公正 惩罚性公正:

 对作恶的震慑和调节, 不可忽视。 惩罚性公正容易忽视。

 主要原因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宣称所有的人都具有永不消失的天赋人权, 即使丧尽天良、 毫无人性者也是如此( 废除死刑)

 。

 貌似公正, 实际上是对两者的不公正。 教育中也需要恰当使用惩罚手段, 但惩罚不等于体罚。

 一、 什么是公正 ( 2)

 按主体关系划分 A.“我-我” 公正:

 自重——自己对自己公正 对自己公正的起码要求是努力和幸福。

 善待自己, 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B.“我-你” 公正:

 人格对等的公正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主体能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自由和尊严。

 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幸福。 C.“我-他” 公正:

 对规范同等遵守的公正 为了保证各自利益, 双方需要做出对等让步, 双方遵守相同的准则和义务。

 二、 教师的公正 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的公平和正义。 主要表现:

 教师与自身、 教师与同事、 教师与学生等的人际关系。 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 讨论交流:

 如果您做班主任, 您觉得应该如何排座次?

 二、 教师的公正 1.教师公正( 教育公正)

 的必要性 ( 1 )

 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形成 公正处理家长关系、 社会关系:

 建立良好外部环境 公正处理同事、 领导关系:

 形成学校内部育人环境 公正对待学生:

 直接教育教学环境的形成 如:

 不公正对待差生, 让学生逆反, 强化其捣乱, 教学秩序混乱 ( 2)

 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 3)

 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公正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

 二、 教师的公正 ( 4)

 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公正是德育的重要内涵。 教师往往是公正、 无私、 善良、 正义的代表, 学生对教师有非常美好的期待。 教师公正有利于学生对待他人的公正。 ( 5)

 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教师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

 招生、 评价公正, 课堂上的公正对待。 学校是社会的雏形, 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起点。

 学生在学校感受到的公正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

 二、 教师的公正 2.教师公正的特点 ( 1 )

 教师公正的教育性 公正行为具有教育示范性 教师的公正调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或以师生关系为基础, 体现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之中 教师的劳动特点之一是教育主体与教育手段的同一性。

 教师言行的公正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 教师的公正 ( 2)

 教师公正的实质性 教师公正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公正不应拘泥于形式, 而应注重实质公正。 在学业评价中, 对于做得十分完美的学生给满分和做得不太完美的学生同样给满分, 这似乎不公平, 但这让做得不太完美的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实质上并没有不公正。

 恰好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教室座位每个人轮流坐每个位置。 ( 3)

 教师公正主体的自觉性 教师是一种对自己的工作有较高职业意识的社会角色, 道德意识强,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 整体上能较好地把握教育的公正。

 二、 教师的公正 3.教师公正的内容 对自己公正, 对同事、 领导、 学生家长公正, 对学生公正, 分别称为返身性公正、 同侪( chai)

 性公正、 对象性公正 教师公正的核心是对学生公正, 重点则是对自己、 对同事和对学生公正。 ( 1 )

 对自己公正 教师应当对得起自己, 必须对自己公正。

 包括对教师自尊、 荣誉以及合理的经济利益等合法权益的要求和维护,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如果要求教师只做蜡烛, 只问耕耘, 只讲奉献, 要求教师做苦行僧的社会还是教师本身都是一种不公正。

 二、 教师的公正 ( 2)

 对同事公正 A.领导关系 常见问题:

 许多教师对自己的领导往往做不到公正。

 要么恭敬有余、唯上主义, 要么恃才傲物、 目空一切。 合理做法:

 服从分工、 相互配合, 在人格上相互理解、 彼此尊重 B.平级关系 常见问题:

 文人相轻 合理做法:

 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工作, 在此基础上做到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教育使命。

 二、 教师的公正 ( 3)

 对学生公正 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吃民主与尊重的态度; 对不同性别、 年龄、 出身、 智力、 个性、 容貌以及关系密切度的不同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 同等对待, 不以个人私利和好恶做标准。 主要做到: 平等地对待学生; 爱无差等, 一视同仁; 实事求是, 奖罚分明; 长善救失、 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 点面结合。

 二、 教师的公正 平等对待学生 汉姆柏格对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 的四个原则的说明: 儿童最佳利益原则——任何涉及儿童的事情均以儿童利益为重; 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其意义不仅局限于不被杀害和伤害, 而且指向儿童的生存和发展质量; 尊重儿童的观点和意见的原则——任何涉及儿童的事情, 必须认真听取儿童的意见; 无歧视原则——所有儿童都应当受到平等的对待, 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

 二、 教师的公正 平等对待学生 美国学者的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在一节课上与学生的目光交流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集中在优秀学生身上。

 同样,一位教育科研人员在教学班连续听课后发现, 该班有两名学习尖子, 在两天内被各科教师提问共12次, 另两名学习上的差生, 在12天内却无人问津。

 二、 教师的公正尊重儿童尊严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 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

 ” 学生头也不抬, 随口而答。

 “胡说, 蚂蚁怎会唱歌? ”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蚂蚁的世界里清醒过来。

 于是一个个小 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

 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 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

 二、 教师的公正 长善救失、 因材施教案例 两个差生在宿舍为了争夺一把吉他而扭打起来, 最后找老师去评理。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听完不仅没有批评他们, 反而表扬他们有进步, 理由是: 第一, 你们为了吉他而打架比上次为抢帽子而打架要好多了。

 因为想弹吉他是好事; 第二, 动手打人不对, 但没有上次厉害; 第三, 最重要的是你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找老师, 而不像以前非要打出一个输赢不可。 最后老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教师的公正 面向全体, 点面结合 只有因人制宜才不至于耽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是一种爱无差等的实质上的公正。

 但是超越限度, 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的某些所谓“抓重点” 的做法是有违教育公正的。

 正确的做法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为目标的因材施教、 点面结合。 如何看待老师给学习好的学生“开小灶” ?

 二、 教师的公正 4.如何做到教育公正 ( 1 )

 自觉进行人生修养 加强自身品行修养, 培养嫉恶如仇、 刚直不阿的品质 ( 2)

 提高教育素养 提高教育智慧( 陶行知的四颗糖)

 , 老师发现一学生作弊抄1分题的答案, 老师批为“100-1” , 学生承认错误, 老师批为“99+1” ( 3)

 正确对待惩罚公正 扬长教育的同时不放弃惩戒权利, 但要慎重使用 ( 4)

 做到公正与仁慈相结合 在公正的惩戒都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 所以必须有补救措施

 课后拓展 案例分析 老师, 你还记得小飞吗? 我至今不明白他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您? 难道只是因为他家杀了猪没有送您一些肉吗? 那次小飞感冒了, 吃了药之后上课犯困,您就借题发挥, 在寒风凛冽的冬日让他到外面罚站; 而您自己却若无其事的关上门, 在温暖的教室里继续面色平静地讲课。

 您知道您的做法让我们多伤关上门, 在温暖的教室里继续面色平静地讲课。

 您知道您的做法让我们多伤心吗? 后来, 小飞重感冒住院一个星期, 您却没有一点愧疚之意。

 竟然说,这样不守纪律的学生就该给他点教训。

 小飞的父亲来校了, 给您带来了几支人参, 您终于笑逐颜开, 不再难为小飞了。

 可是老师, 您知道那人参是怎么来的吗? 那是小飞的父亲在工地上干了两个月之后, 用赚来的工钱给小飞卧病在床的母亲买来补身体的……, 评三好学生时, 评上的人能保送上重点高中。

 您频繁地家访, 在经过吃吃喝喝的比较之后, 决定推荐小勇, 尽管他是班里的后几名的学生, 并且常违反校规校纪。

 结语孔子说: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 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 平等的社会等的社会, 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 所以,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实现教育的公正, 完善学生人格, 健全学生心理,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公正对待学生 提升教育效果西大能表谢谢您的支持!

篇三:如何理解教育正义

善与正义 摘

  要 德国 18 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施莱格尔曾说 “一个人天生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善”作为整个西方思想史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亚里士多德对其的研究对后世影响巨大。亚里士多德的“善”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虽然从古希腊到近现代,“善”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研究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正义”则是亚里士多德众多思想中的一朵奇葩亚里士多德的正义学说在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程度上是古希腊思想家中他人所不能比拟的。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善” 、 “正义” 、及二者结合进行讨论浅析善与正义二者之间的关系旨在对善及正义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对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善正义 一本法学著作中曾提到过 “人的每一次实践与选择都是以善为目标的。

 ”可见研究“善”对于我们的理论与实践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正义和善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正义来认识“善” 对于我们深入的认识善和正义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正确把握善和正义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必要的。

 一、亚里士多德之“善”观 何谓善亚里士多德曾这样阐释过 “活动和技艺中的善究竟是什么可能就是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所追求的那样东西在医学中它

 就是健康在战争学中它就是胜利在建筑学中它就是一座房屋

 在其它的活动中它就是其它的某种东西在每一次的活动和选择中它就是那个目标其他的任何行为就是为它而做的。因此如果所有的行为都只有一个目标那这个目标就是那个可以实行的善如果有几个目标这些目标就是可以实行的善”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分析到 “如果有某些完善的目标其中最完善的那个东西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在一系列论证之后亚里士多德说 “人的善是一种灵魂符合德性的活动假若不止一种德性就是那符合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活动然而还要加入‘一生’中”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分类可以把善分为三类 “某些被人们称做外在的善其次是被人们称为灵魂的善最后就是人们理解的身体的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的善是最值得追求的真正的善是做合乎德性的活动按照德性生活。因为“快乐是灵魂的习惯正义的行为赋予爱正义者快乐符合德性的行为赋予爱德性者快乐” 。

 “然而最求高尚的人以本性上能让人愉悦的事情做为快乐” 而“符合于德性的东西就是这样的东西” 。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就是过有德性的生活只有过合乎“德性的生活” 才能得到幸福和快乐。

 由于善的生活是“难得的、值得称赞的、高贵的” 而按照德性生活可以给人们带来性灵的平静和安稳。那么选择过善的生活就将渺小的自己和这个茫茫宇宙中的某种秩序联系在了一起我的存在

 也就具有了意义。在我看来过一种德性的生活也是值得追求的。

  二、亚里士多德之“正义”观 正义是一个古老而又平常的词汇正义是一种象征和理想。正义是同公正所表达的意思大概一样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讲正义要求人们得其所有满足他们合理公正的需要和要求在政治和经济上正义是指与社会发展的理想相吻合、能够保证人们的合理需求和利益的制度它能否实现取决于社会制度的正义。

 正义这一古希腊伦理思想的最基本范畴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什么是正义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一种美德。至于美德则是指人能够摆脱欲望的能力美德是不受欲望影响的理性。亚里士多德认为 “公正自身是一种完全的德性它不是未加划分的而是对待他人的它之所以是最完全的德性是由于它实行的是完全的德性。它之所以是完全的德性是由于有了这种德性就能以德性对待他人而不只是对待自身” 。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正义正义即中庸之道。

 作为至高正义的中庸之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和灵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及和过度同样会毁灭德性”,只有适度的生活才是合乎德性的。中庸是指 “第一两种恶即过渡与不及的中间第二他以选取感情与实践总的那个适度为目的” 亚里士多

 德企图通过“中道”来践行他所提出的“善”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

 学中“中庸”侧重于德性的中间状态。

 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中庸占有较高的位置它是最高善德是人们一切行为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它必然成为正义的最高理想。亚里士多德曾提到 “公平处于受不公正的待遇和做不公正的事和之间。一方面是拥有的过多另一方面是拥有的过少公平则是一种中庸而不公平则是两个极端” 。因此正义就是一种我们所理解的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把社会的至高正义规定为中庸之道他的用意显然是在政治上调和阶级矛盾在政体上防止极端政权在财产上避免两极分化在道德上可以把德升华成为善使人民生活幸福同时兼顾了个人和社会多方面利益使他们能够各得其所荣辱与共以达到阶级调和、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国富民强的目标这就是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的善的表现。

 三、正义之“善” 正义乃法之核心善乃法之理想。先有善才能定义正义。真正意义上的法是一门科学是善与正义的结合。古罗马时期反映西方法的精神的著名定义即“法是善与正义的科学” 。这是古罗马著名法学家塞尔苏斯对“法”的经典注释罗马法是现代西方法律的根基。正义就是“赋予人应有稳定的权利而永恒的意志” 。正义法律观是西方法律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本质上法与道德是不可分离的正义的法其实就是最高的道德因此最高道德的关

 键要义之一就是善。

  最早在哲学范畴探讨“善是什么”这一本体论问题是智者派他们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善”的感觉论。以普罗太哥拉为代表的智者派不再将神看作是正义与不正义、善与恶的裁判者。他认为神不是人类的统治者和裁决者人类可以为自己制定生活习俗、法律制度社会伦理规范的标准。普罗太哥拉说过“我不可能感觉到神的存在更感觉不到他们如何存在。

 ” 他把人类善与恶的标准从理性的天国拉到了人类的显示日常生活中。他把人看作是世界的中心要用认得切身利益和感觉体验来诠释人类行为的善与恶因此他最先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人本主义的大旗。但是因为智者派把“善”的标准放在以感觉论的哲学基础上以至于使他们只重视眼前利益和价值不考虑以后的事实形态蔑视真题也使善恶、好坏、是非的标准和界线走向歧途最后被其他学派冠以诡辩家的恶名。

 苏格拉底认为感觉不是只是他不认为感觉是可靠的。知识应是普遍的没有变化的是可以传承的只有理性才可以把握并且认为智者的论说必然导致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强权政治并使希腊城邦社会陷入混乱之中。他认为绝对的、普遍的真理是存在的人类有共同的美与善。

 苏格拉底用尽一生去探索人性的道德原则他认为善是人类的最高目的追求并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哲学理论。他认为人的本

 性是美德善就像万物的本性和目的总是倾向于“好”的方面发展

 一样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也就是人的美德也是人的品性的自然趋向。所以善可以成为知识用理性寻求真理是善的知识的目的并将人引向正义。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华夏出版社,1987:286. [2]柏拉图.理想国[j].商务印书馆,1986,8. [3]郑成良.现代法理学[j].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203. [4]赵敦华.中西传统人性论的公度性[j].载《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6.  

篇四:如何理解教育正义

CHU JIAOYU YANJIU ·2018 / 05 教师发展【摘 要】

 公正是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法则,也是教师应坚守的职业道德。公正分为形式的公正和实质的公正两种形式,就师生关系维度而言,教师公正涉及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所谓形式公正即师生人格平等,实质公正即在实践中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是否公正,不仅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道德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了教师品质和人格的修养,直接关乎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师幸福的实现。因此教师公正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关键词】

 教师公正 人格平等 一视同仁 公正价值【中图分类号】

 G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275 (2018)

 05-26-03国内学者大多从宏观视角研究教育制度的公正,对教育领域的公正的阐述主要以教育系统内部的制度公正为主,较少关注教育公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忽视教师主体对于教学伦理关系和教学行为的调节,这在实践上影响了教育系统内部道德调节功能的有效发挥。教师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具体实施者和教育资源的分配者,担负着学生智力和品德培养的重任,对于教育公正的实现起着实质的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公正,关涉师生关系、课程、教育教学、教育评价等具体实践领域的公正实现程度。因此本文从师生关系视角对教学领域内教师对学生的公正进行深入探究,探讨教师公正的内涵和价值意蕴。一、教师公正的内涵公正是人的一种德性,是公共生活领域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适用于教育教学场域,公正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表现在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同侪、教师与学生等人际关系之中。其中最核心的公正就是教师对待学生的公正。

 [1] 从师生关系维度分析,教师公正的内涵包括了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两个范畴。(一)

 作为形式的公正:师生人格的平等教师与学生人格的平等,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尊重”学生。因为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拥有专业的权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易形成对学生权利的压制和僭越。因此为保护学生的权益,教师应该在教学、管理、指导具体实践活动中遵循基本的伦理原则,比如教师在教学活动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方式应体现出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基本尊重。尊重学生就必须考虑到学生这个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学生这个社会角色的性质与特征,考虑到在教育活动和过程中学生所面对的情境。就此而言,尊重则意味着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特殊个体的“人”所具有的尊严和内在价值;二是尊重学生作为一个未成年的“儿童”所具有的发展特征、成长需求和基本权利;三是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专门化的社会角色所拥有的社会权利和功能;四是尊重学生作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2]尊重学生,实现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表现为:一是教师应合理地对待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不侵犯学生的基本权利。保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是所有教育活动进行必须遵循的一条底线,这不仅是对教师行为的约束,而且还是对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行为的遏制。教育不仅是要保护学生的基本权利,而且还要向更高的层面提出要求,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发现有损害学生权利的事件时,应勇敢地站出来,为保护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还应通过教学和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权益维护的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基本权刘淑华 / 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师发展和德育研究;左婵娟 / 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左志德 / 赣南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教育哲学研究 (赣州 341000)教师公正的内涵与价值研究—— — 师生关系维度分析刘淑华 左婵娟 左志德26万方数据

 2018 年 3 月·05刘淑华 左婵娟 左志德 教师公正的内涵与价值研究—— — 师生关系维度分析利,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来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二是教师应当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具有不同的能力差异,对于教师而言,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与之互动交往的方式就是直接的教育资源,会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以种族、肤色、信仰、性别、国籍、婚姻状况、政治或宗教信仰、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为由来对学生区别对待,在教学、管理、指导活动中保持一种平等的态度,有利于预期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二)

 作为实质的公正:一视同仁与因材施教1.爱无差等,一视同仁“一视同仁”是教师公正的伦理规定性。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首先表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爱无差等”。“爱无差等”意味着教师应该以同一个标准和要求去对待、评价学生,不因为自身喜好和自身利益去偏爱那些家庭背景好、学习习惯好、学习能力强、相貌突出的学生,区别对待那些调皮、学业差的学生。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公正有三个不同的阶段:起点公正—过程公正—结果公正,其中过程公正是公正实现的一个关键的部分,教育教学过程中,过程公正的实现取决于教师对教育基本善事物的分配。

 [3] 在教学中,过程公正表现为教师应该对所有学生传授相同的课程内容,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学习和参与班级活动的机会,以公正的方式分配教育物质资源和教师的情感资源,以合理的态度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其次教师对待学生还应坚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的原则。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在学生心里,教师相当于是一个明辨是非、赏罚分明的“法官”。一方面,教师要能够明辨是非曲直,依据实际情况客观对待,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奖惩,面对自身的错误时亦要勇于向学生说明情况,承认错误,以身施教。2.差别对待,因材施教在实践公正的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存在,在交往互动时采取多重标准,差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为尽量减少学生在教育阶段存在巨大差异造成的影响,缩小在集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差异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水平、能力高低、性格差异等方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发挥学生的特长,对于存在特殊情况的学生,依据其特点适当改变交流的方式,特殊照顾。比如,教师在与不自信、内心怯懦的学生交往时,多观察和认可其优点长处,多鼓励学生,注意其表达方式。教师需要教学智慧,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和实际情境做出恰当的决定,而非机械地运用普遍的原则去解决问题。比如有两个学生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然而两个学生的性格完全不同,一个是生性调皮,喜欢恶作剧,另一个是内心自卑,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教师在两个犯错的学生面前,进行处理时必须要考虑到性格的差异,在惩戒方式上有所不同。这样并非是表示教师对学生不公正,只是根据对学生的了解采取了适合他们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对学生的公正是一样的。二、师生关系维度教师公正的价值意蕴(一)

 学生维度1.教师公正是保障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是建立在学生健康的道德发展和乐观的学习态度基础上,而教师公正就是发展它们的重要保障。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平等的教育环境,学生只有在公正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平等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够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而教师的公正对于形成平等的教育环境具有主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学校是一个学生群体的聚集场所,教师对学优生的偏爱和对学困生的忽视和不公正对待,将会使得班级充斥在一种不平等的氛围里。对学生个体,教师若把关注和爱只集中在少数优秀的学生身上,对于其他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歧视或忽视首先给予了其他学生一种“不如他人”的自我暗示,那就会打击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使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滋生自卑的心理情绪。对班集体而言,教师的不公正无形中会在学生集体中建立起一道屏障,把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了不合理的分层。教师的不公正行为对学生的伤害将会阻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对学优生的偏爱和关注将会助长其骄傲自负的情绪,丧失不断进取的动力;对学困生的忽视则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公正的对待会在学生心里种下骄傲、嫉恨、自卑的种子,在其以后人生发展过程中留下巨大的阴影。反之,当学生感受到被公正对待,感受到教师的尊重,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时,就会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需要让学生形成良性竞争的意识。公正的教师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学生成绩的优劣而区别对待。当教师长期以公正的行事风格面对学生时,其行为态度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暗示,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努力学习,才会获得成功。在教师公正下成长的学生,会逐渐形成良性竞争的意识,催生上进的勇气,教师的关爱会27万方数据

 JICHU JIAOYU YANJIU ·给学生带来内心的自信和向上的动力,教师的鼓励也会激发学生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不断进步。2.教师公正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条件公正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在学校,教师为人处事公正与否会影响到学生的公正情感,影响到学生道德发展的状况。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基于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提出“重要他人”的概念,在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身上寄托了还未发展成熟的学生对学校以外社会的所有想象和期待,而且学生是教师行为言行的接受者和模仿者,若教师不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那教师不公正的行为将会导致学生对公正合理性的怀疑,伤害学生对教师的敬仰之情,而且会影响学生对道德知识的信任度,阻碍学生道德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公正是学校教学过程中一种隐性的道德教育,教师要向学生传输一种美好高尚的道德理念,首先要在学生面前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做到以身施教,公正行事待人。教师在教导学生时起着一种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只有公正的教师才会引领学生成为公正的人。(二)

 教师维度1.教师公正是提高教师品质和人格修养的重要条件公正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要的职业品质。它要求教师具有宽广胸怀,包容学生;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情怀;具有自制力,能够坚决抵制内心和外界的压力公正行事。教师要真正去实践公正需要具备较高的人生修养境界。要实现教育公正,首先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公正的人,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信赖学生,对学生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其次要求教师考虑到学生群体在个性、知识水平、智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公正所要求的进行教育事业的正义感是进行人格修养的核心,因此教师公正是提高教师品质和人格修养的重要条件。正义感是教师克服困难,坚持真理,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公平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事际关系,对待不同利益关系依然公正的不竭动力源泉。2.教师公正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教师公正是教师重要的道德品质,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道德特性和价值理性,因为教育在本质上隐含高度的道德性与价值性,而教师是从事道德活动的人,其专业实践的根本建立在“理性的爱”之上,使受教者人格导向完美,“止于至善” [4] 。师生关系维度的教师公正是教师对学生的对象性公正,它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对待学生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既要赏罚分明又要因材施教。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逐渐提升自我,不断增进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发展的过程,要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方面的专业化。专业情意主要表现为教师专业道德或教师专业伦理,教师公正地对待学生体现的就是教师专业的情意。教师公正对待学生不仅是我国传统师道中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理念中重要的内容,其体现了教师专业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公正的实现不仅促进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而且还促进教师专业观念的提升,专业的道德和专业的理念构成了专业发展的路径,教师公正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的职业任务是教书育人,这恰恰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公正对待学生既是教育使命的本质要求,又成就了教师自身,实现教育幸福。因此教师幸福的实现就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的过程。由于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时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只有当个体找到适当的方式自由、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生活目的时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和幸福感[5],因此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职业理想,创造个性化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成功圆满地实现教师的职业目标和自我价值的一种生存状态。教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必然是学生所欲求需要的生活,同时也是教师幸福的基本条件,因为“幸福的生活是一种德性的生活—— — 它具有道德正当性,能获得大家的道德认可” [6]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能够自愿自觉践行公正,意味着公正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内化成为了教师的品质。当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全心全意地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贡献时,学生才能顺应教师的期望,健康地成长。【参考文献】[1][5] 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 — 教育伦理范畴研究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程亮.教育的道德基础—— — 教育伦理学引论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3] 金生鈜.教育与正义—— — 教育正义的哲学想象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4] 李纯.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文化意蕴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3).[6] 左志德.大学教师学术自由的普遍价值 [J].大学教育科学,2015(5).(责任编辑 黄瑞)刘淑华 左婵娟 左志德 教师公正的内涵与价值研究—— — 师生关系维度分析28万方数据

篇五:如何理解教育正义

管理二〇一八年四月【摘 要】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承诺。“公平与质量”作为相依相伴的一体化存在和相辅相成的整体性状态,将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改革,系统地指向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难点问题,全面地关照着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体现了国家深切的政策关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5-6009 ( 2018 )

 26-0058-03【作者简介】邵泽斌,南京师范大学(南京, 210000 )教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新期待和新要求。这既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主要方面,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而又庄严的政策承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句话表达简洁、感情深厚、寓意深刻,至少体现了三个层面的政策意蕴。一是政策目标的坚定性。将“公平而有质量”列为教育政策重要的目标定位,让我们的教育公平而有质量,这既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当下教育发展的重点。二是政策价值的关怀性。“享有”一词,深切地蕴含着党和国家对儿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的关怀、对儿童接受公平正义的教育的殷切期待,以及让儿童享受优质教育的担当与责任。三是政策实施的坚决性。“努力”一词,不仅表明实现这样的目标尚存在着不少挑战和困难,还表明国家对实现这一目标之决心的坚定不移与锲而不舍。为此,我们总体上可以从 3 个维度上来理解“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政策意蕴。一、公平而有质量:崭新的政策诉求和坚定的政策立场从总体上看, “公平而有质量”,体现了国家崭新的政策诉求和坚定的政策立场。之所以这样表述,即在于表明,未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既要摆脱单向度的“普及”这一面向大众、质量低端的基本教育价值诉求;也要超越单维度的“提高”这一面向少数、关照重点地区和重点学校的目标追求。将“公平与质量”联动考量、系统设计、整体安排,将成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这样的政策追求,意味着中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意味着“有公平的质如何理解“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邵泽斌专栏窑学习十九大精神窑大家论坛责任编辑 王冬美 E-mail:jsjy905@163.com58

 教育管理二〇一八年四月量”和“有质量的公平”, “基于普及的提高”和“基于提高的普及”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政策的新诉求,这就是新时代教育政策的新特征。“公平而有质量”的政策诉求有着特殊的国情背景。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显著的成效。就“普及”而言,无论是学前教育入学率、义务教育巩固率,还是高中教育入学率都迈进了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就“提高”而言,无论是基础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还是青少年学生的能力素养,都取得了坚实的进步。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里的“普及与提高” “公平与质量”始终处于一种割裂与区隔状态。即是说,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和国家资源供给能力的局限,基础教育常在“普及与提高” “公平与质量”中游移,顾及了面向大众的公平,就很难兼顾到整体的质量;顾及了局部的质量,就很难兼顾到面向全体的公平。正是这样的政策传统和政策惯性,使得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基础教育的地区差异和校际差异、名校的择校热、学前教育优质资源配置不均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化解当前教育新矛盾,适时表达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崭新的政策追求和坚定的政策立场。“公平而有质量”的政策诉求还体现着创新的政策内涵。即是说,在未来的教育政策设计和教育制度建构中,公平与质量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也不再是顾此失彼的矛盾关系,而是相依相伴的一体化存在和相辅相成的整体性状态。这也体现了国家对当前基础教育主要矛盾的精准应对。就当前基础教育的问题和挑战而言,教育公平的问题主要是指教育质量的不公平;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主要是指不同群体和地区接受教育质量的不均衡。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平问题即是质量问题、质量问题即是公平问题。因此,新时代的中国教育需要一种新型的质量观和公平观,这就是“公平与质量一体化”的政策观。新型的政策观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质量上,要通过重点支持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等“补短板”的方式,促进公平;在教育的公平上,要通过缩小地区间、学校间和群体间差异的方式,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因此,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现了党中央对基础教育发展特征的科学研判和发展任务的前瞻性设计,具有重大的创新价值。二、破解时代难题:深切的政策关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现了国家对当前教育矛盾和问题的科学研判和精准界定。这些问题具体化为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诸多可感知、可体验、可言说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诸如,日益严重的中小学课业负担和应试教育问题、青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问题、义务教育择校热问题、贫困地区优质师资和生源流失问题、学前教育不均衡问题、普通高中办学单一化和高考竞争加剧化问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彼此关联、相互交织、整体联动地制约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进步、阻碍着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文明与民族的进步。从总体上看,这些问题既是教育的公平问题,也是教育的质量问题,更是公平与质量的叠加问题。因此,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未来、中国孩子的未来和中国社会的未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九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阐释并重申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诸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59

 教育管理二〇一八年四月这些系列政策主张,从整体上聚焦于“公平而有质量”这一政策主题、系统地指向着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难点问题、全面地关照着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意识、生态意识和关怀意识,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少年成长相关政策的系统思考、对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关切。毋庸置疑,只要我们沿着“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条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我们就一定会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实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目标。三、勇于攻坚克难:目标的艰巨挑战和政策的系统推进如上所述,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中,使用了“努力”一词。这清晰地表明,无论是在实现的条件上,还是在实现的能力上,当前我们距“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都还有一些差距、距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还有一段道路需要前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实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持有耐心,更要拥有恒心。第一,要求我们每一位政策的行动者,特别是政策的决策者对“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抱有真诚的改革意愿、采取真实的改革行动。这种真诚的意愿不仅来源于党和国家的坚定政策立场,也缘起于对当前教育矛盾和问题的焦虑意识和忧患意识。党的十九大将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意味着我们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关注教育的公平问题、质量问题,关注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仅体现为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注,对薄弱教育的真切支持,更体现为敢于切断特殊教育利益链条的胆气。唯有此,实质的公平才可以期待、真正的公平才可能实现。第二,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求我们的教育改革要系统推进、联动发力。改革的成功既取决于改革者的意愿和能力,也取决于改革的内外条件和社会支持。这要求我们避免过去孤军作战式的改革模式。我们应认识到,当前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问题和高考改革问题之间存在着联动作用和相互强化的关系;认识到,基础教育的择校问题、师德问题、薄弱地区师资短缺问题、教师待遇问题等彼此关联、交互嵌入。所有这些,都要求决策者不断增强决策的能力和素养,站在更为广阔的改革背景和更为深刻的改革视野下,从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的立场设计教育制度,寻求更为要害性、关键性和实质性的改革突破口和改革着眼点,推动更为坚决、更为果断、更为大胆的改革举措。譬如,如何设计更为切合时代特征的高校招生选拔制度,从源头上系统化解基础教育的应试问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问题、中小学择校难题、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等;再譬如,如何设计更为契合时代需求、对接国际惯例的中小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释放各类办学主体活力、推进基础教育多样化办学、激活各类中小学办学自主权,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制度框架等。所有这些都启示我们,在新时代,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但需要改革者的真诚,也需要决策者的勇敢,更需要领导者的智慧。60

篇六:如何理解教育正义

节公正与教育第二节公正与教育

 公正与教育公正需要教育公正教育:培养有正义感的人公正教育:培养有正义感的人社会公正与公正教育

 一、公正需要教育(一)公正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需要教育(二)公正作为一种个人德性需要教育(三)公正作为一种主观价值评价需要教育(一)公正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需要教育(二)公正作为一种个人德性需要教育(三)公正作为一种主观价值评价需要教育

 (一)政治价值观:公正需要教育1.公正价值观的普及需要教育2.公正价值观的辩护和实践也需要教育(一)政治价值观:公正需要教育1.公正价值观的普及需要教育2.公正价值观的辩护和实践也需要教育3.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公正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3.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公正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

 (二)公正价值观辩护和实践需要教育(二)公正价值观辩护和实践需要教育1、公正受威胁和干扰因素主要有:(、公正受威胁和干扰因素主要有:(1)特权思想()特权思想(2)不正当的利益诉求()不正当的利益诉求(3)人情世故()人情世故(4 )帮派主义

 帕斯卡尔 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

  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

 2、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公正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公正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 ( (1)在封建社会,贵族阶级所谓的公正,是要严格按照他们的贵族身份对待他们,把他们的荣誉、特权和俸禄代代相传。()在封建社会,贵族阶级所谓的公正,是要严格按照他们的贵族身份对待他们,把他们的荣誉、特权和俸禄代代相传。(2)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所谓的公正,是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一切触及他们利益的调整措施都会受到质疑和批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所谓的公正,是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一切触及他们利益的调整措施都会受到质疑和批评 。

  ( (3)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正指向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调整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格局,促进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继承古今中外优秀的公正思想遗产,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形成有中国特色、能赢得全体人民高度认同的公正观。)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正指向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调整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格局,促进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继承古今中外优秀的公正思想遗产,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形成有中国特色、能赢得全体人民高度认同的公正观。

 (二)公正作为一种个人德性需要教育(二)公正作为一种个人德性需要教育1.一个人要形成公正的德性,首先要认同公正的价值一个人要形成公正的德性,首先要认同公正的价值2. 一个人要形成公正的德性,还要在现实活动中实践公正价值一个人要形成公正的德性,还要在现实活动中实践公正价值

 在待人接物的行为中,有的人成为公正的,有的人成为不公正的。正是在困难冒险之中,由于习惯于恐惧或者习惯于坚强,有的人变的勇敢,有的人变的懦弱。欲望和愤怒也是这样,有人节制而温和的,有的人放纵而暴戾的。在这些事情上,有的人这样干,有的人那样干,各行其是。总的来说,品质来自相同的现实活动。在待人接物的行为中,有的人成为公正的,有的人成为不公正的。正是在困难冒险之中,由于习惯于恐惧或者习惯于坚强,有的人变的勇敢,有的人变的懦弱。欲望和愤怒也是这样,有人节制而温和的,有的人放纵而暴戾的。在这些事情上,有的人这样干,有的人那样干,各行其是。总的来说,品质来自相同的现实活动。

 (三)公正作为一种主观价值评价需要教育(三)公正作为一种主观价值评价需要教育 如何引导人们形成对公正形式上和实质上的认同?如何引导人们形成对公正形式上和实质上的认同? 首先,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人们理性地对待公正性评价中存在的分歧,避免一些极端的、情绪化的行为;首先,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人们理性地对待公正性评价中存在的分歧,避免一些极端的、情绪化的行为;

  其次,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人们认识到公正观念的多样性,避免将自己所信奉的公正观念粗暴地强加于人,营造一种尊重多样性、促进对话和理解的心理氛围。其次,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人们认识到公正观念的多样性,避免将自己所信奉的公正观念粗暴地强加于人,营造一种尊重多样性、促进对话和理解的心理氛围。

 二、公正教育:培养有正义感的人 (一)公正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公正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公正教育:公民教育重要内容 公民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公民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而广义的公民教育则指在现代社会里而广义的公民教育则指在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本文所论述的公民教育是广义的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本文所论述的公民教育是广义的公民教育。

 二、公正教育:培养有正义感的人 (一)公正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公正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公正教育与教育公正

 (二)公正教育与教育公正 1. 公正教育与教育公正的区别 2. 公正教育与教育公正的联系

 二、公正教育:培养有正义感的人(一)公正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二)公正教育与教育公正(三)公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正义感的人(一)公正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二)公正教育与教育公正(三)公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正义感的人

 (三)公正教育根本目的:培养有正义感的人(三)公正教育根本目的:培养有正义感的人公正教育的目的:第一传播人类历史生活中形成的公正文化,理解人类公正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理解种种公正文化与历史生活多样性之间内在联系;公正教育的目的:第一传播人类历史生活中形成的公正文化,理解人类公正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理解种种公正文化与历史生活多样性之间内在联系;

 第二宣传一定社会所奉行的主流公正观念或基本共识,分析这些公正观念与社会基本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公正范畴的现实性;第三引导青少年理性地对待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不公正问题,理解造成不公正现象的复杂原因,形成面对不公正问题时的正确态度;第二宣传一定社会所奉行的主流公正观念或基本共识,分析这些公正观念与社会基本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公正范畴的现实性;第三引导青少年理性地对待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不公正问题,理解造成不公正现象的复杂原因,形成面对不公正问题时的正确态度;

 第四,培植青少年学生的公正信念,使他们懂得无论如何公正才是正确的价值方向与行事原则,不公正的秩序、制度或做法迟早要被改变;第五,通过许多真实生活中案例的巧妙应用,唤醒学生对于遭受不公正伤害的人的同情和关爱能力;第四,培植青少年学生的公正信念,使他们懂得无论如何公正才是正确的价值方向与行事原则,不公正的秩序、制度或做法迟早要被改变;第五,通过许多真实生活中案例的巧妙应用,唤醒学生对于遭受不公正伤害的人的同情和关爱能力;

  第六,也是最终的目的,是把成千上万的未来公民培养成为有正义感的人,提高整个社会的公正素养,促进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公正水平的提高,创造更加稳定、和谐与健康的社会。第六,也是最终的目的,是把成千上万的未来公民培养成为有正义感的人,提高整个社会的公正素养,促进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公正水平的提高,创造更加稳定、和谐与健康的社会。

 三、社会公正与公正教育 (一)社会公正的类型

 根据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类型,以及公正观念运用的社会领域根据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类型,以及公正观念运用的社会领域社会公正法律公正 经济公正 文化公正 教育公法理公正 立法公正 司法公正生产领域的公正 分配领域的公正 交换和消费领域的 公正

 文化公正 文化公正表达了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文化公正表达了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 不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都有同等的权利并受到同等的尊敬和对待;不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都有同等的权利并受到同等的尊敬和对待;

 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自我标榜为其他文化的样板,要尊重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意愿和文化选择;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自我标榜为其他文化的样板,要尊重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意愿和文化选择;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应该得到理性的和同情的理解,并通过交流和对话的方式克服分歧,达成共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应该得到理性的和同情的理解,并通过交流和对话的方式克服分歧,达成共识。

 三、社会公正与公正教育 (一)社会公正的类型 (二)社会公正的基本标准

 (二)社会公正的基本标准 1. 影响社会公正基本标准的因素

 1. 影响社会公正基本标准的因素 ( (1 )社会公正所适用的对象领域 ( (2)社会公正所适用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性质)社会公正所适用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性质

 ( (2)社会公正所适用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性质)社会公正所适用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性质牛津大学哲学家戴维·米勒区分了三种社会关系模式 :团结的社群(米勒区分了三种社会关系模式 :团结的社群(solidaristic community)

 )

 (如家庭)—————按需分配工具性联合体(按需分配工具性联合体(instrumental association )(如企业)————————按能力或贡献分配公民身份(citizenship)

 (如政治领域)按能力或贡献分配公民身份(citizenship)

 (如政治领域)———————— 平等

 1. 影响社会公正基本标准的因素 ( (1 )社会公正所适用的对象领域 ( (2)社会公正所适用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性质)社会公正所适用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性质 ( (3)公正价值所要规范或调节的公共资源的状况)公正价值所要规范或调节的公共资源的状况

 (二)社会公正的基本标准 1. 影响社会公正基本标准的因素2. 社会公正的基本标准——— 平等、能力或贡献、需求3. 公正教育:从家庭到社会

 3. 公正教育:从家庭到社会 一个公正的社会体现在: 首先,这个社会在道义上是公正的,也即是合法的、合乎道德的,而不是建立在违犯法律或道德的基础上。首先,这个社会在道义上是公正的,也即是合法的、合乎道德的,而不是建立在违犯法律或道德的基础上。

  其次,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即向人们分配基本权利、资源、利益或负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是建立在公正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偏爱基础之上的。其次,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即向人们分配基本权利、资源、利益或负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是建立在公正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偏爱基础之上的。

  再次,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有一种健全机制,这种机制能够纠正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不公正问题再次,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有一种健全机制,这种机制能够纠正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不公正问题 ,使得受到伤害的一方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利益能够得到维护,从而实现比较充分的矫正正义。使得受到伤害的一方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利益能够得到维护,从而实现比较充分的矫正正义。

  最后,一个公正社会应该有倡导公正、歌颂公正和为正义代言的社会舆论,公正应该成为所有文化生活形式共同的价值基础和目标。最后,一个公正社会应该有倡导公正、歌颂公正和为正义代言的社会舆论,公正应该成为所有文化生活形式共同的价值基础和目标。

篇七:如何理解教育正义

万方数据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 0 5年第4 期师德建设更成为教育公正的基本内容。教育公正在概念上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公正, 是指社会教育关系中的公正。

 其基本内容, 诸如社会教育制度的公正、 教育立法与司法的公正、 社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 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等。

 狭义的教育公正, 则是指教育活动中的公正。

 其中, 教师( 泛指教师、 教育职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正的最基本内容, 也是师德建设的主要目标所在。教育公正概括和反映师德的主要特征, 体现了一定社会对教师的根本要求, 是教师必备的品质素养。教育公正作为师德的重要范畴, 能在教师内心形成一种公正的价值信念, 一种明确的公平正义要求, 能对教师行为公正性的判断、 选择、 评价和自觉调整起到指导、 影响和驱动作用。

 教师道德体系中不能缺少教育公正, 师德建设中不可忽视教育公正。2教育公正对师德建设的要求教育公正对师德建设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要求。2. 1尊重学生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不同相貌、 不同性别、 不同民族、 不同籍贯、 不同家庭、 不同智力、 不同个性、 不同关系的学生要一视同仁, 不偏心、 不偏爱、 不偏袒, 不歧视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 要尊重学生人格和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能用刻薄、 粗俗的语言讽刺、 挖苦、 嘲笑和打击学生, 尤其不允许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 民主与合作的关系, 要经常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平等交换意见, 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 建议和要求。2. 2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教育学生, 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

 爱与严相辅相成, 都是教育的条件、 手段和动力。

 公正原则要求:

 爱, 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 , 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 责任感; 严, 也不是无端的严, 而是严中有爱、 严中有理, 严而有方、 严而有度。

 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 更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 潜心研究教育自身的规律, 以公正的态度、 合理的方法教育学生。2. 3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 , 如何对学生的知识、 能力、 品质和进步程度给予恰当评价, 历来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根据教育劳动的特点, 教育公正不仅仅限于在“分数” 面前“一律7 2平等” 的“外表公正” , 它更注重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的” 实质公正” 。

 恰当地处理好“外表公正” 与“实质公正” 的相互关系, 是一个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当前“高分= 重点学校= 名牌大学= 好工作=高收入” 的社会背景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 教师更要坚持做到在试卷、 规则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不抱成见、 不循私情, 规范准确、 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 这是体现教育公正要求的重要方面。2. 4对学生“赏罚” 要公平合理“信赏必罚” , 原本是政治家们的用人之术。

 如今“赏罚” 的运用已成为教师教育、 激励和规范学生行为的经常性措施。

 教育公正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赏罚”必须以教育为前提, 必须在实施中做到“赏罚” 有据、“赏罚” 有度、 “赏罚” 公平。所谓“赏罚” 有据, 是指“赏罚” 必须有事实和规章制度的依据。

 “赏” , 一定要给予优秀的学生; “罚” , 一定要给予确实有过错的学生。

 并且要符合教育行政法规, 不能“政出多门” , 更不能随心所欲。所谓“赏罚” 有度, 一是指” 赏” 的面不宜太宽, 不能搞平均主义; 也不能太狭, 而被少数“冒尖” 的学生所“垄断” 。

 二是“赏” 不宜太厚。

 现在有的教师也崇尚社会上那套作法, 动辄对“好” 学生予以重奖, 其后患无穷。

 一方面, 学校的财力有限, 一个阶段奖励过高,会给后阶段奖励形成压力, 甚至无奖可赏; 另一方面,也给得奖者造成“赏” 一定要厚、 不厚就没有积极性的心态, 滋长他们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不健康思想。

 再一方面, 因为奖赏过高, 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 反而使多数人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三是“赏” 一定要以精神奖励为主。

 因为靠物质刺激是很难培养学生成为“四有” 新人的。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发过这样的议论:

 “子之能孝者, 必其不以亲之田庐为恩者也; 臣之能忠者, 必其不以君之爵禄为恩者也; 友之能信者,必其不以友之车裘为恩者也。

 ” 说明指望完全以物质利益来刺激积极性, 有时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至于讲到“罚” ( 这里主要指对违纪学生的处罚), 必须量罚得当, 杜绝“以惩代教” 。

 孔子曾说:

 “不教而诛, 非也。

 ”说明“教” 是教育的最高原则。

 “罚” , 一定要有足够的惩戒性质, 否则是不可取的。

 所谓赏罚公平, 是指教师在赏罚学生的问题上, 决不能为个人的爱憎亲疏所干扰, 要做到“有功虽仇亦赏, 有过虽亲必罚” 。

 不管是赏是罚, 都要让学生事前明白, 依照制度处理, 不能个人说了算, 这样才称得上赏罚公平。2. 5公平公正地处理涉及学生的各类矛盾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 或  万方数据

 薛磊, 等:

 教育公正与师德建设与同学, 或与学校、 教师、 职工, 或与社会各方面偶尔产生矛盾、 甚至发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公正原则要求教师在处理涉及学生的矛盾的时候, 必须主持公道。

 必须调查研究、 分析原因, 寻求相称的解决办法,妥善处理。

 要做到“公平如秤” , 不偏袒一方, 责难一方。

 尤其是牵涉到与学校或教师的矛盾, 对处于“弱势” 地位的学生, 更应在态度、 方法和结论上充分体现平等、 合理与公正的要求, 让学生心悦诚服。

 以势压人、 得理不饶人, 或者打击报复等, 与公正要求是根本背道而驰的。此外, 公正作为师德的重要内容, 还应包括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公平公正地对待和评价其他所有合作者等等。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社会公正向理想境界的趋近, 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将不断得到充实。3在实践教育公正中推进师德建设3. 1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公正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勿庸置疑, 但它的现实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的。

 首先, 教师中有些人并不懂得教育公正, 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教育也要讲公正。

 其次, 学校并不都重视教育公正, 以致在一些学校, 教师侮辱、 体罚学生, 随意罚没学生钱物, 或考试送分、 试卷泄密、 集体作弊等从教不公、 从教不廉的严重事件时有发生。

 而遭遇此类不公的学生, 多数不愿张扬, 但却积怨于心。

 据笔者了解, 学生或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品质缺陷, 最不能原谅或结怨最多的是教师的偏私与不公正。

 第三, 社会不良风气干扰教育公正。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职业群体, 其实际的道德水准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存在, 并始终受到整个社会职业道德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当前社会出现的多元的价值导向, 人们公正观念的淡薄, 特别是干扰社会公正的社风、 行风, 是影响教师公正从教的外因。3. 2解决问题的对策直面现实, 应果断采取以下对策。( 1)把教育公正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要让所有教师了解教育公正, 重视教育公正, 确立教育公正的价值信念, 增强履行教育公正的道德责任感、 正义感、 使命感, 坚定道德意志, 全面实践教育公正。

 要力求做到内心公正与外在行为公正的统一、 动机公正与效果公正的统一。( 2)整顿教师职业环境。

 要加大对《教育法》 、 《教师法》 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提高全社会依法治教、 依法治校和依法从教的意识和水平。

 师德教育不应再陷入业务与政治两张皮而令人感到空洞无物的状态, 而应强调与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相结合; 师德的衡量和评价也不应再象往日那样富有弹性而无真正的约束力, 而应强调关于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和师德艺术能力的客观而具体的内容。( 3)大力纠正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

 教育行政部门要倡导社会教育关系的公平公正, 公正执法, 规范教育“市场” , 消除教育行业的“假冒伪劣” 和无序竞争。

 各级各类学校要集中精力抓好教育, 少一点“在教言商” , 要通过依法治校, 强化管理, 保证公平公正原则在学校招生、 收费、 教育, 毕业生推荐就业等各个环节都得到具体落实。

 尤其要遏制关系风、 人情风和“一切向钱看” 的腐败风。

 要建立制度, 制止从教不廉和不公的行为。

 如从最常见的亲友托情“帮忙” 、 学生家长平白馈赠, 到公开以考分、 名额、 文凭、 学位换取或变相换取金钱等等。

 发现问题, 要及时纠正和教育, 对个别品行恶劣、 严重违背公正原则并造成不良后果的人, 要公开揭露, 予以重罚, 直至开除公职, 以纯洁教师队伍。4结语综上所述, 当今的师德建设必须更新观念, 强调教育公正。

 笔者设想, 如果全社会能向重视国家司法机关司法公正和干部廉洁从政那样关注教育公正和师德建设问题, 教育公正的实现便有了切实的保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6 卷)( 上)[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6.[ 2】

 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M 】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3]顾成敏. 关于教育暴力现象的理性思考[ J]. 黄河水利职业学院学报, 2005, ( 3):

 61—64 .[ 4 】

 杨东平.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 2000, ( 8):

 7 —9.【5]费素斌. 创新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J].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 0 2, ( 3):

 25—32.[ 6 】

 郭小明. 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问题【J】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 22):

 27 —30.[ 责任编校张振元]7 3  万方数据

篇八:如何理解教育正义

刘震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时空Consume Guide·Education Space156 消费导刊200 . 8 4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与教育公平问题[摘 要][关键词]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提出“作为公平的正义”的两个正义原则,这两个原则作为正义社会基本结构的指导原则对于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更应当符合这两个正义原则的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看我国的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很多,应当引起我们的更深的思考。罗尔斯 正义原则 教育公平作者简介:刘震,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罗尔斯的“正义原则”概述二、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与教育公平的关系三、从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看我国的教育现状正义是几千年以来人们共同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围绕这一理想的争论也从没有间断过。罗尔斯直接以《正义论》为题,表达自己对这一永恒主题的关切,但是他认为“正义的基本主题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就是主要的社会体制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方式。”[1]罗尔斯既没有过分理想化地无视社会确实存在的不等现象,也没有坐视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而是“在一个很后、但也更深层次上关怀政治”。[2]他承认人们的不同生活前景受到各种体制的限制和影响、受到自然和社会偶然因素的影响,承认这种不平等是自我无法选择的,但是又提出两个正义原则通过调节主要的社会制度来处理这种出发点的不平等,尽可能得排除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解决社会的不公平问题。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契约论者,罗尔斯设计了一个非历史、非现实的“原初状态”,并通过对原初状态的主客观方面的限制,筛选出“作为公平的正义”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平等的自由原则,即:每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差别原则,即: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2)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两个原则次序的安排上,罗尔斯还提出一个独特的概念“词典式次序”,他认为第一个原则要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这就要求平等自由制度是至高不可侵犯的,任何社会都不能以较大的社会经济利益为理由违反这一原则;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平原则又是优先于差别原则的。在这一原则社会基本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部分,一个是关于公民的社会和经济利益的部分。机会公平原则和差别原则是相应地处理这两个部分的问题:机会公平原则旨在保障公民平等自由的政治权利,且具有优先性;而差别原则用在指定和建立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分配方面。罗尔斯的《正义论》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一方面是因为“正义”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另一方面是这本书所研究的社会正义问题涉及广泛的领域,可以为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几乎各个学科提供思考的视角和灵感,当然教育学也不例外。教育权利是现代公民权利的一部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由此可见,我们完全可以把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引入教育领域,指导教育的公平和正义。根据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首先优先的“平等自由原则”在教育上的诉求应当表达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教育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任何人都不应当被剥夺这种权利,这一原则只是“形式上无差别”,“并未告诉我们,在这些事情上如何确定平等性或比例性,所以它作为行为的具体指导仍然缺少实用性。”[3]其次,如果希望能达到一种事实上的平等,那么一个前提就是打破形式上的平等,以一种不平等作为前提,在教育上采取措施使所有人拥有同样的机会;再者,在教育过程中,对最少受惠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物质资助给予一定的补偿,保证他们能够接受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这是正义原则应用在教育公平上的必然要求。罗尔斯的原初状态以及从中推出的两个正义原则有高度的抽象性,是超历史的,它不仅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而且可以适合其他的社会制度,而且他自己也说过,稍做修改,两个正义原则也可以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用两个正义原则来分析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切实可行的,且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我国的教育公平在形式上已经得到保证结合罗尔斯两个正义原则得出的教育公平的“自由平等原则”所要求的教育权利主体的“无差别性”在我国法律上已经得到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可见,在正义第一个原则方面,我国的教育公平不存在什么问题。(二)我的教育中存在的“不正义”现象像其他许多领域一样,中国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一旦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就会触礁搁浅,呈现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教育资源就像罗尔斯所设计的原初状态下的资源也是“中度匮乏”,必然产生争夺资源的矛盾,而对资源的分配情况体现了教育是否公平正义。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很明显地存在许多“不正义”:1.入学机会的不平等教育阶段有义务教育和非义务阶段之分,每个阶段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平等现象。以高等教育为例,我国的高考选拔制度提供目前为止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这一制度的具体操作程序却是遭人诟病。中国现在的很多问题出现在“差距”上,而教育公平问题也是如此:高考招生指标分配有地域差距、录取结果有地域差距及城乡差距。教育部每年根据不同地域对招生人数做出不同的分配,高校录取名额分布主要集中在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机会很明显地受到考生出生地这种社会偶然因素的影响,教育机会不但没有得到公平的分配,政策方面没有向不发达的地域及农村地区倾斜,反而偏重于发达城市,使得差距更加拉大。当然,发达地区、城市的公民纳税较多,似乎应当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如果可以选择,落后地区的人情愿多纳税而享受优惠的教育机会,可是他们受出生地等偶然因素的影响,根本无法选择。而且“我们不以根据处在某一地位的人们的较大利益超过处在另一地位的人们的损失额而证明收入或权力方面的差别是正义的,对自由的侵犯很少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抵消。”[4]而像美国这样经济贫富差距比较大的国家,在教育上却很少有人会说不公平,因为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机会均等和个人奋斗的价值观。美国是一个承认实力的国家,无论你来自什么家庭,只要有实力,基本都会得到承认。2.对最少受惠者的补偿不够“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例如财富和权利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5]在中国的教育过程中,最少受惠者通常是指那些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不利地位的贫困生、身体或智力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等,也就是从一开始就处在不利地位的学生不能受到同等的教育。参考文献[1]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2]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3]汤姆L比彻姆,《哲学的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98[4][5]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篇九:如何理解教育正义

摘要]

 教育 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其主要内涵包括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教育公平是 现代 社会的产物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现代 政治 民主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现代社会文化价值观。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性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扩大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保障人的 发展 的起点公平、消除知识鸿沟以迎接知识社会的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教育机会知识社会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社会公平是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体现。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公平不仅是一种美好的价值理想更是现代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 法律 和日常生活秩序得以建立的价值基石是保障现代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鉴于教育在整个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地位教育公平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公平在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一、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地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为了真正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所蕴含的平等精神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公平还必需包括在客观上存在着社会发展不平等的 历史 时期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在现实层面上反对和遏制旨在破坏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的教育特权“平等”的维护。

 一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教育公平意味着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凡具有同等公民资格的人包括青少年学生不因为他们的性别、种族、地域、健康状况或家庭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在教育上受到不同对待反对形形色色的教育排斥或教育歧视。这项权利已经明确地写入现代国家法律之中成为一项受到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1954 年。后来历次宪法修正案中1975、1978和 1982 年都保留了这一条款2004 年的宪法修正案第 46 条将这一条款扩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宪法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

 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人权教育公平体现了《世界人权宣言》1948的基本精神。《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其他的一些得到国际普遍承认的人权公约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6、《儿童权利公约》1990等也明确地将人人享受平等教育权利作为基本人权加以确认认为其基础源于人的固有尊严与平等的要求源于此项权利与其他基本人权之间的内在关联。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人人不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那么他们彼此之间就不能享受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其他各项基本人权。在此意义上说教育不公平损害的不仅是人们之间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且是人们之间的平等人权不仅是部分人的人权而且是整个人类的人权体系。

 二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

 人人享受同等教育权利在公共政策领域主要表现为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从性质上说公共教育资源是指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所支持和提供的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共享性和开放性不同于私人或个别团体所提供旨在满足个别人或某一团体需求的教育资源从类型上说公共教育资源包括由政府所提供的入学机会、生均公共经费、课程资源、师资条件、教学设备、信息技术支持等。这些资源是公共教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素质形成的重要社会条件是公民或儿童教育权利实现所指向的实际内容。因此依法平等享受教育权利就意味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能够依照法律或政策规定平等地享有各种类型公共教育资源不因为自己的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而受到不同对待。在此意义上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制度与政策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旨在倡导、维护和实现人人享受平等的公共教育资源。

 在各种各样的公共教育资源中教育机会是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意味着一个人接受某种类型和阶段教育的可能性。因此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最直接地体现在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机会。比较普遍的认识是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了入学机会均等、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以及教育结果对未来生活前景的影响均等。根据教育的阶段或层次又可以将教育机会均等划分为学前教育机会均等、初等教育机会均等、中等教育机会均等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从这方面说教育公平即是不同类型或阶段的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人群之间的平等分配或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缩小业已存在的教育机会差距。

 三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

 无论 中国 还是外国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复杂的地理、历史与经济社会和家庭等原因在事实层面上并非人人享有的公共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是平等的。公共教育资源的供给或配置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城乡、性别乃至种族的不平

 等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和身体健康状况的青少年儿童也往往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因此教育公平所要求的人人享受平等受教育权利、人人平等享有公共教育资源要想真正地得到实现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法律或政策文本中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矫正历史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减少不同地域、城乡、性别、种族及学校类型等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整个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更加均衡和协调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公平不仅要求平等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还要求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适当地向各种社会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倾斜。从政治 哲学 的角度上说前者体现了分配正义的要求后者体现了矫正正义的要求。矫正正义是分配正义的补充和完善建立在矫正正义理念基础上的弱势补偿使得真正的社会公平包括教育公平得以可能。

 四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

 教育公平的实现要求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形形色色的教育特权是威胁与破坏教育公平、引发社会舆论公平性抱怨的现实因素。特权是崇尚身份差别和阶级不平等的传统社会的产物。特权的实质就是要求社会不平等、崇尚特殊待遇。教育特权的实质是要求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违背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权力大小、财富多少或关系远近来分配以满足个别人或少数强势利益集团的特殊教育需求。我国是一个具有漫长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在社会文化心理层面特权思想比较顽固。尽管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教育领域开展了持续的反对特权的斗争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平等的意识消除了特权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基础。但是勿庸讳言的是直到今天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反对特权的斗争还很难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公共教育领域个别人或少数强势利益集团热衷于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财富或各种社会关系试图影响或牺牲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以实现自身教育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从思想上、制度上、社会舆论上加快教育民主化进程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有效地遏制教育特权、预防教育腐败成为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篇十:如何理解教育正义

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促进教育公平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崇高理想, 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懈的历史追求。《教育规划纲要》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对于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制度创新意义,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政策定位意义, 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工作导向意义。新时期促进教育公平的着力点, 一是要以机会公平为关键,着力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二是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 着力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 三是要突出工作重点, 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扶持困难群体;四是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为根本措施, 着力向农村地区、 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五是以促进教育公平机制为目标, 着力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公平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现代化既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又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1)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2)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是主要的推动力量。(3 )

 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 科学化(4)

 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 科教兴国战略(1)

 科教兴国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 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增强国家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的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2)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 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 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①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 ②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缓解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压力、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唯一途径; ③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3 . 人才强国战略。(1)

 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 人才强国战略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 科教兴国战略在本质上是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2 )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二 :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切实促进教育公平 1 . 加快教育发展, 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教育优先发展的意义:

 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程中, 教育具有基础性、 先导性、 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2)

 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

 提高对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大教育投入, 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 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优先安排教育发展, 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

 2 . 促进教育公平,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1)

 确保教育公平的意义:

 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 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历来被看作是人们发展提高、 缩小社会差别的重要手段;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 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促进教育公平, 对保障社会公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 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 边疆地区、 民族地区倾斜, 逐步缩小城乡 、 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 继续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 使公办学校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机会

 三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1 . 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只有坚持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把发展的基点放在自主创新上, 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抢占科技制高点、 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2 .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

 (1)

 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 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定国情, 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 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2)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 必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 (3)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3 . 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所具备的条件:

 一是国外技术储备急于获得新市场, 这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 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主动选择创造了条件; 二是国内人才和科技储备已有相当基础, 企业的研发能力有了明显增强; 三是巨大的内需市场将提供创新的广阔空间; 四是我国公共财政实力大大增强; 五是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建立。

 4 . 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任务: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5 .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 标志着我国已经进人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 进一步显示和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极大地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

              

推荐访问:如何理解教育正义 正义 理解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