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2心得体会12篇

时间:2022-06-28 14:20:03 来源:网友投稿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2心得体会12篇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2心得体会篇1

  进行完本次新课标的学习,我收获颇丰,我深刻领悟到,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和学生的思考形成共鸣。正如古人所说“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要想形成共鸣,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教师再怎么引导,也是劳而无功。我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

  其定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一定的误区。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倾向于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能力规范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说说写写、读读背背。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这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三、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人们日常大量使用键盘输入文字,使人们对汉字的读写和识记长期处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状态中,常常会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而且,由于一些人只狭隘地单纯从实用的角度认识汉字书写,认为键盘输入已经可以代替写字,久而久之,错别字随处可见、全社会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也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这一点我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缺少对写字的练习指导,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播放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因此在这一方面我必须加强并不断提高。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2心得体会篇2

  在学校的鼓励指导下,第一次认认真真,完完整整的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解读进行了自主学习,在校参加了课标培训,初步确定了两个大方向:教要准和教什么。学习中自己对课标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选取了印象最深的两点进行心得交流。

  (一)如何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在一次次的听课、评课学习中也学到了不少,自己也好好学习了新课标,此次阅读特别关注了“关于课外阅读”部分。新课标对于课外阅读进行了透彻的论述:从课程理念到阶段教学目标,课标有多处涉及课外阅读问题,凡是论及阅读教学,几乎都包括了课外阅读。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连成一体。这是课标精神,这个教学内容很好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另外,我们学校正在开展全校性的阅读活动。学生们兴趣很高,但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无论何时何地,重视课外阅读教学,正是给孩子们在寒冬送上了温暖。 阅读教学在自己的课堂中也应适时地进行,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因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二)加强调识字和写字

  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各学段,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每个学段都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画、结构、行款,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注重写字质量,切实提高书写水平,避免大量、机械的书写训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写字教学:体现汉字的规律和特点,由独到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基本笔画到字的间架结构,加强指导。注重书写的规范要求。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对姿势、习惯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总之,在教学时一定要扎实教好每一个字,老师示范要到位,学生练习要求准确,老师批改要细致。联合家长的力量,发挥班级鼓励的力量。基本笔画书写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光讲解不够,还需精炼成口诀让学生熟记于心。让家长了解孩子书写的近况,定时给家长以书信的形式交流、表扬孩子书写。在班级中展示、张贴孩子的优秀写字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2心得体会篇3

  近期,课题组组织成员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在组内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对比自己的教学,颇有感触。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创新意识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而语文课堂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沿阵地。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的确,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不少都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使用频率较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受中国文字的语言魅力呢?这是我们语文教者在教学中应该深思的问题。

  3.“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自动化的行动方式。学习习惯有优劣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低劣的学习习惯将严重阻碍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影响人的一生。研究语文学科的特性和习惯的特点.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性。而习惯则有长期性、渐成性、固定性和自动性等特点。因而语文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语文读、写、听、说过程中, 逐步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自动化了的语文行动方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适合语文学科特性的,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较大促进作用的行为。它是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语文学习能力是它的发展。所以有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会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4.“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5.“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多少年来,初中生阅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中考,而很少享受到阅读带来的愉悦和激情,这是我们阅读教学亟待改革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其思维,丰富其情感,又能训练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这成了教者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6.“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多角度、多层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加以提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2心得体会篇4

  通过中国研修网,我首次关注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并在研修网上跟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欣歆教授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吴教授将课程标准的实验稿、2011年版和2022年版课程标准进行对比,一目了然地反映出2022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的变化,2022版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改变了原来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几大板块,而是变成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三大学习任务群。整个培训中,“学习任务群”这个新概念是个高频词,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习任务群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学习任务群是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多重对应关系,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各具特定的育人功能,整体推进与侧重发展相结合,各学习任务群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交叉、渗透的,体现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要想吃透新版课程标准,还需要继续深入学习、理解、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2心得体会篇5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方面,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选集五篇。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2心得体会篇6

  近日,《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在千呼万唤中颁布了,在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比研读后,深感“新课标”的高屋建瓴,更能深刻的体会到新课标最“新”的地方,就是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也就意味着“核心素养”的时代,真真正正的到来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通过研读课标,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大单元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这无疑是对我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路径上了一剂强心针。在之后的大单元设计与实施教学中,应更加关注教学内容的重组,实现多种教育元素的融合。

  二、创设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

  真正有效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贴合真实生活情境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将生活真实的情境带到课堂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单元学习目标相关的真实且富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诱发孩子们产生更多的思考、情感、审美、文化体验,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提出也为“双减”政策深入实施提供了课程依据和专业支撑。在“双减”背景下,作为老师必须坚持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发展的新方向,不断地朝着“真实课堂”转变,从而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习惯、学有动力,学有思维、学有所得。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2心得体会篇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自信”这个词。这是核心素养的其中一个方面。如今,祖国日益强大,国力逐渐增强,但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却不大了解,又怎能建立起“文化自信”?我们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去热爱它,传承它,发扬它。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2心得体会篇8

  我想从今天开始阅读一系列的课程标准。今天先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始。

  前几天,轰轰烈烈的“新课标”终于出现了,我也是很快地发给我的好友还有我的同事。我先打印了《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其它的课程标准的前三十页。

  前几天也是想着写一写,但是还是懒了,现在拿起来下定决心,每天看一点,写一些心得。

  什么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什么是“培根铸魂”呢?我想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根本性的培养。培养什么?培养孩子们的根基——价值观念、身体素养、情感信念、道德理想等。

  “培”和“铸”本就是两个动词,而且这两个动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具有力量性的措施。所以“培根铸魂”是具有倾向性的。

  其次才是“启智增慧”。那什么是“启智增慧”呢?“智慧”一是指聪明才智,二是指生命个体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智慧,包含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升华等所有能力。

  我们常听到的“般若”一词便是智慧。智慧与智力不同,智慧表达的是智力器官的综合终极功能,与"形而上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则谓"形而下之器",是生命的一部分技能。

  所以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更多的是侧重智力的教育,而非智慧。那么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学习,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教学应该怎么做。我在智慧和智力上做一个简单的区分,智慧是对综合素养的培训,智力是对习题能力的提升。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的解释可能有一些断章取义,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些道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出现,表面上是哲学,这种哲学是一种高屋建瓴的统帅。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出现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信仰。我们的孩子不应该信仰马克思吗?不用改信仰共产党吗?

  “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含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句话应该体现着党对教育的绝对领导。中国和中华民族有区分吗?我们日常表达的中国就是中华民族。在严格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没有政权限制的含义,无关朝代,政权,而中国是一个具有政权界定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将传统文化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我们还应该将我们的国家文化传递出去。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国家是什么立场我们就是什么立场。

  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是什么?我想最简单的就是国家政策。我们教育应该是一个播种机,我们应该向孩子们播撒党的光辉与国家的光芒。

  其实在这里面我们应该理解出来,这几个体现中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是在最后。我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先将民族的传递给孩子们,再传递其它。

  在前言的第二段,体现国家意志。国家意志是什么,我想还是前面的一句话——国家立场——国家的思想和国家的法度。

  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这一句,应该是因为矛盾的转变,我们现在的矛盾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我们教师要做好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修订呢?不只是时间节点的问题还有社会现状以及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

  我一直在猜测课标的升级是为什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培养人——立德树人;为谁培养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2心得体会篇9

  进行完本次新课标的学习,我收获颇丰,我深刻领悟到,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和学生的思考形成共鸣。正如古人所说“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要想形成共鸣,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教师再怎么引导,也是劳而无功。我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

  其定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一定的误区。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倾向于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能力规范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说说写写、读读背背。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这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三、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人们日常大量使用键盘输入文字,使人们对汉字的读写和识记长期处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状态中,常常会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而且,由于一些人只狭隘地单纯从实用的角度认识汉字书写,认为键盘输入已经可以代替写字,久而久之,错别字随处可见、全社会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也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这一点我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缺少对写字的练习指导,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播放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因此在这一方面我必须加强并不断提高。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2心得体会篇10

  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发现更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方面,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把“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了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构建素养性课程目标体系,推进了育人方式的变革。在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部分新增了“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从三个层面来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一是基础型,关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二是发展型,关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是拓展型,关注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一变化体现出语文教学形式上有了很大的革新,今后的语文教学要在真实的语文情境,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语文实践活动,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在课程实施部分的评价建议中,将过程评价贯穿语文学习的全过程,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体现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等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2心得体会篇11

  听完吴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让我明白了现在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语文教师任重道远,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且思且行!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2心得体会篇12

  《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教学”。

  21世纪是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改革.课程改革正顺应了时代的召唤,他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现在的新课标强调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物体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从现实中发现图形、发现规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大量的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建立科学学习新模式。达到让学生先想象后动手.现在也不限制每节课必须讲完某节内容.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操作达到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未完成的可在课余时间继续.在教学上灵活机动,不必教死书,也不必死读书.对学生成绩及教学的评价也不必单一评价,不只限于笔试。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我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的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形式和手段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相法或结论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提高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自主合作探究

  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三、创新型教学

  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当今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语文学习工具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习”。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 解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2020最新版心得体会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2021心得体会 202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心得体会 解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心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1部编版心得体会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2020研读心得体会 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心得体会 语文新课程标准2020最新版小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