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发言材料8篇

时间:2022-06-28 08:35:02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发言材料8篇

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发言材料篇1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概括中华文明的特质及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化和文明连续体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种连续稳定性和完整性本身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他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是总书记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历史及其价值的精辟论述。我们得知,地球诞生于45亿年前,这颗伟大的星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生命群体,其中最伟大的是人类。中国是地球上最早出现人类的地区之一,其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200多万年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距今10多万年前,现代人遗存在我国发现。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中国旧石器文化富有特色,连续发展,自成体系。中国人类起源的考古发现很多,且成序列,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支系。所以苏秉琦先生说,中国文化是有近200万年传统的土著文化,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通过区内、外诸考古学文化的交汇、撞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不断地组合、重组,得到不断更新,萌发出蓬勃生机,并最终殊途同归,趋于融合。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苏秉琦先生将中国历史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四句话: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张光直先生也指出,在文明起源上若干西方的一般法则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的形态很可能是全世界向文明转进的主要形态,而西方的形态实在是个例外,因此社会科学里面自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他将中国的形态叫做“连续性”的形态,而将西方的叫做“破裂性”的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这给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入到新时代提出了新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虽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重要成绩,但还有许多历史之谜尚未破解。其中一些是考古学本身遇到的问题,或者说是考古学的局限。考古发掘提取的信息都是过去历史并不完整的信息,考古发掘过程中也还有不少信息未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和认识。换言之,通过考古工作提取古代信息的能力还有限。比如说夏朝的文字,就中国文字起源与发展而言,甲骨文显然不是最早的文字,在它之前应该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文字应该是有一定的载体的,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对于夏朝文字的发现与研究还只是处在初步阶段,对一些相当于夏朝时期的遗址出土可能是文字的刻划符号的认识也还只是在探索阶段,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夏文化考古学研究的深入。

  要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就要有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田野考古第一现场,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因之,当今考古学无论是田野发掘还是实验室分析检测和学术研究,都需要多学科的合作,需要大量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手段,如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袁靖先生曾从数字考古、年代测定、古DNA研究、同位素研究、有机残留物分析、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科技考古、玉石器科技考古等12个领域阐述科技考古助力考古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考古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比如,从测定年代、确定考古学文化分期和期、段的绝对年代延伸到环境与生业,探讨先民当时生存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单纯的人骨鉴定延伸到认识人的骨骼形态特征、体质状况和食物结构,探讨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化过程;从对出土器物的分类排队深入到对石器、陶器、金属器的质地和制作工艺的探讨,进而研究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等等。科技考古已经全方位融入考古学研究中,如动物考古把形态学、统计学、年代学、同位素分析、DNA分析和古代文献研究等方法融合到一起,围绕具体目标,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在完成动物遗存定性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从动物到生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特定的角度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赞赏探源工程取得的重要成就,他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对考古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2020年16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办的“文明起源研究相关问题讨论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对话和融合,促进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在这次会议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执行专家组组长之一的王巍先生(另一位专家组组长是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xx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提出考古发现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八条新标准,包括:1、史前农业发展,产生社会分化;2、手工业显著进步,专业化程度加剧;3、人口增加,大聚落出现;4、社会贫富、贵贱分化日益严重;5、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珍稀或高技术含量的器具;6、社会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7、都邑与族邑形成,出现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城市;8、暴力与战争较为普遍,形成王权管理的国家。这些标准是多年来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考察我们自身文明化进程所得出的结论,是对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的重大贡献,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在中国的考古工作中,广大考古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途径与方式,研究中华文明的基因特征。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与发展研究,都是基于中国的考古学实践,运用中国的材料研究中国的问题。诚然,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肯定要与世界上的文明古国进行对比研究,要探讨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也走出国门,到国外开展田野考古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后开展国际考古学研究,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xx作为长江中游的核心地区,有着辉煌的古代文化,建国以来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绩。洞庭湖西北岸的津市虎爪山遗址发现了xx最早的距今五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自此以后,以澧阳平原为中心的湘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一直有人类活动,留下了较为完整的考古遗存。通过多年的工作,已初步建立起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澧水类群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与此同时,以沅水中上游为中心的xx地区也存在着一支旧石器文化——潕水类群。这两支文化区系类型构成xx两大旧石器文化类群,并奠定了xx史前文化的两大历史传统。xx新石器时代文化群星璀璨:道县玉蟾岩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具有人工干预痕迹的水稻和中国最早之一的陶器;澧县八十垱遗址是中国最早环壕聚落之一,这里距今八千多年前就已经从事水稻栽培;洪江高庙的印纹白陶引发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澧县城头山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城;澧县鸡叫城出土了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超大型木构建筑基础……

  通过这些年xx地区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工作结果表明,xx澧阳平原是南方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中国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彭头山、八十垱、杉龙岗等遗址出土了兼具粳稻和籼稻特征的早期栽培稻,距今9000—7500年。城头山发现了中国目前最早之一的水稻田,距今6500年。其次,澧阳平原是南方史前文化的传播扩散中心。澧阳平原古老的农业文化传统影响了南中国文化的进程,它还是印纹白陶的起源与传播中心,白陶的扩散与传播见证了以澧阳平原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向外的影响力。第三,澧阳平原为中华文明曙光的策源地之一,这里在新石器早期环壕聚落的基础上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城。由环壕聚落—城壕聚落—城壕聚落集群的变化发展,演绎了早期国家文明化的重大进程。xx澧阳平原的史前文化不仅广泛地参与了中国文明化的进程,还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与和谐共生的模式,呈现了稻米文明形态与东亚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基因密码。山前平原、水、稻米、人与社群的相互依存与演化,是这一地区作为文化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真实表达。

  这些年,我们在鸡叫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也取得了重要收获。收获之一是发现了距今4700年前的大型木构建筑。该建筑的主体面阔5间7室,外围有廊道,室内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加上廊道总面积为630平方米左右。主体建筑为开挖基槽后垫长木板以作基础,木板上立柱。木柱上有斜穿孔。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考古百年的首次发现,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过去历史上未曾见过的具有珍稀性的建筑形态,千载难逢。收获之二是揭露出体量巨大的谷糠堆积。其中一片为80平方米,平均厚度0.15米。通过单位体积的谷糠密度并结合现代水稻加工的调查结果,初步推算出这些谷糠堆积所代表的稻谷重量约为2.2万公斤。收获之三是发现了距今4500年前后的水稻田。鸡叫城由距今8000多年前的彭头山文化的普通居住点发展为环壕聚落,然后发展为城壕聚落及聚落集群,一直延续至距今3800多年前的肖家屋脊文化时期,显示其具有跨越时间和文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具有极强的内在凝聚力。在这里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进行工作的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生态多样性的澧阳平原鸡叫城聚落群依靠自身稻作农业经济的支撑,以土地、农业、人口为要素,完整演进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全过程。如果说古国是一种文明形态,那鸡叫城就是从自身泥土和稻田里生长出来的农业文明——这正是多元一体早期中国文明产生的主要途径与方式,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赓续不绝的奥秘所在,也是史前xx对于中华文明起源所做的突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xx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来的成果,已经成为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头山遗址已经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对外开放,接待八方游客,让公众在古城遗址的参观体验中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知中华文化所具有的超强持久性和凝聚力。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也建成了小型遗址公园,通过环境整治,文物陈列馆建设等使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地保护与展示。澧阳平原还列入了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已经惠及人民群众,正为文化强国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发言材料篇2

  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传播效力概念有所不同。当下国际传播能力评估体系包括能力评估、能力-效果评估以及效果评估等模式,侧重点有所不同。国际传播效果评估要以传播效果为导向,国际传播能力的测量指标可以以信息覆盖的区域广度、设备先进程度、内容精致程度、人才储备等来测量,但是传播效果则是以传播对象为核心的测量方式。效果评估的测量指标涉及用户的感知、认知、态度、行为等等。测量对象可以是某事件、某产品或者某品牌的受众或群体。效果导向的研究能够为我们揭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投入产出比,反思传播过程中的得当与失当,进一步调整传播战略。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下,迅速感知用户的选择和评价并快速改进方案意味着能够为国际传播争取更多机会,而不是重复无用功。

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发言材料篇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国家参与全球传播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任务。这一要求主要基于全球权力格局与全球传播秩序的深刻变革,对国际传播提出了全新要求和系统阐述。当前,世界形势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全球政治和经济权力正在逐渐从西方转向东方,逆全球化、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互联网、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重塑全球传播景观。尤其是Facebook(脸书)、Twitter(推特)、YouTube(油管)等超级互联网平台正在逐渐主宰全球传播,打破了原先主要由专业新闻机构和影视文化产业所主导的国际传播模式。新兴媒体、自媒体传播技术的兴起,使我们面临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舆论格局发生着重大变化,也为新时期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

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发言材料篇4

  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效应不断显现,对于未来国际传播工作的经验和启示值得深入研究借鉴。第一,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具有现实公共性与潜在风险的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以敢为人先的姿态形成引领、示范效应,树立中国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第二,视觉符号是话语建构的重要载体,它以直观、形象的呈现淡化了“宣传”色彩,并通过对比、联想等隐喻手段加深着人们对于符号传达意涵的认同与理解。第三,中国的形象符号系统应该与时俱进,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化、国际化的元素;在进行符号系统拓展与更新的同时,还应当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发展和中国成就的故事。

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发言材料篇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支撑的跨国互联网平台上,国际传播正在日益融入一个由平台主导的数字经济和信息传播新生态。如何以积极的姿态嵌入这一技术、商业和政治逻辑,从而实现国际传播的借力效应;如何夯实自主可控媒体平台的内容优势,提升其与跨国平台的精准对接能力;如何尝试走出平台资本主义框架,孵化更具国际公共性的另类跨国互联网服务平台,以上三方面的深度平台化追问也许可以构成探求国际传播规律、创新国际传播理论的切入点,进而推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

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发言材料篇6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新闻传播和国际传播工作者提出了总体要求:第一,朝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知识生产群体的“抽象要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战略任务开始新知识生产;第二,朝向新闻传播和国际传播工作者——信息生产和传播群体的“具体要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战略任务开启全球传播新生态建设。新知识生产和全球信息传播能力建设逐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二重性的一个集结号。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有必要从哲学、思想、理论和实践等层面深入解读和贯彻执行。

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发言材料篇7

  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坚定底气,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指出“要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顽强拼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去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特别是在多重考验下,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主要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开门稳”。实践充分表明,无论面对多少风险挑战,无论发展环境多么复杂,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坚持办好自己的事,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落实到位,就一定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就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经济稳,人心稳、大局稳;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要看到,高质量发展是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的发展,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宏观稳定成为稀缺的资源。实践证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稳求进、以进固稳,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智慧和魄力。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让“稳”的基础更牢固、“进”的动能更充足。

  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就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要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着力畅通国内大循环,着力突破供给约束堵点,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要坚持以深化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推动改革同落实“十四五”规划结合起来,同做好党中央部署的各领域各方面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加快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落地见效,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激发全党全社会改革创新活力和潜能,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创造良好制度条件。要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优化外资促进服务,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积极回应外资企业来华营商便利等诉求,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最强的力量就是说到做到,最好的落实就是一抓到底。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保持战略定力,掌握历史主动,坚持办好自己的事,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发言材料篇8

  可理解的跨文化对话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依托。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需要依托可理解的跨文化对话,方能逐步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国际格局演变深刻复杂。面向人际交往层面的种种冲突和伤害,具有不同价值观、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急迫地需要以一种共享的、开放的传播观实现彼此间的协商和共存。跨文化传播中的互惠性理解努力基于生活事实与文化的动态发展进行对话式理解,在文化差异中形成互补性知识,使得人们在跨文化关系中不断地丰富自我、平衡自然和社会环境。

推荐访问:中共中央政治局 会议精神 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