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与高校经常沟通的重要性6篇

时间:2022-08-20 20:25:05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机构与高校经常沟通的重要性6篇教育机构与高校经常沟通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现实与理想相互交织中,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新时期,高校发展倾向于政策因素,核心竞争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机构与高校经常沟通的重要性6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机构与高校经常沟通的重要性6篇

篇一:教育机构与高校经常沟通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 存在的 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现实与理想相互交织中,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新时期,高校发展倾向于政策因素,核心竞争力培育亟待增强。加强本科教育,是全球一流大学发展的共同经验,更是我国大学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途径。因而,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要全面落实“以本为本”理念,加强教学管理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基于此,针对以本为本高校教学管理理论相关知识,本文进行了简单地论述。

 一、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问题 (一)教学教育理念落后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传统教学管理理念,没有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改革教育管理。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教育管

 理人员习惯传统管理模式,一旦对现有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就会扰乱工作秩序。部分高校缺乏经费保障,但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投入的成本较大,此种情况下高校放弃改革,从而不利于高校实现科学与民主化教学管理目标。

 (二)教学管理实效性差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效益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尽可能以低投入获得高回报。但是部分高校教育管理缺乏实效性,根本原因是:首先,教学管理质量不高。随着人才扩招模式的推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不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忽略等,学生毕业后自身素质与专业能力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质量不高。价值多元化背景下,良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化嚴重,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

 现阶段,尽管部分高校建立了教育管理机构与制度,但不够完善,没有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进行创新。高校教学管理中,如果以此制度为依据进行教学管理,无法获得预期管理质量与效果,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中,因所用管理制度的行政化与体制化色彩突出,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造成了影响,学

 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受到了打击。部分高校虽然教学管理制度较完善,但平时落实不到位,仅仅是应付上级部门检查,使得教育管理制度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

 (四)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养亟待提高

 有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忽略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管理人员工作不严谨,长此以往人员综合素养不断降低。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大部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对其他岗位人员负责,其缺乏管理研究经验与先进管理理念,管理质量与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

 二、加强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 (一)对专业结构与布局进行优化

 根据“调整、优化与提高”的整体思路,学科是基础在市场需求导向下,依靠学校特色品牌学科优势,将专业群结构优化作为重点,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专业,全面推进“新工科”专业,构建智能制造、绿色低碳与创新服务的三大专业群,充分发挥专业带动、辐射与集聚功能。建立动态化专业调整机制对专业结构进行适时调整,优化设置专业。还要加强专业建设与评估,全面推进专业标准建设与专业认证,根据办学声誉、老师质量、培养过程、条件资源、质量保障

 及学生发展等各项评估结果,构建良性发展的动态化专业调整机制。

 (二)加强建设专业内涵

 根据“提高传统专业、塑造名牌专业、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理念,基于教学队伍、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全面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采取措施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扩大实践教学渠道、加强建设精品课程与教材、深化双创教育、加强国际交流等,以此深入推进各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总结与推广卓越计划、产业学院及人文创新实验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模式,优化配置师资资源,全面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对人才培养模式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持续优化,以此构建以专业能力链为核心的完整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增强品牌意识,保持专业发展的差异性、基于专业认证,探索并完善专业内涵自主评估周期与制度,建立健全“互联网+大数据”的专业专题数据发布体系,构建以学校、企业、校友与第三方评价等为一体的多方联动动态化专业质量评估机制。

 (三)打造特色品牌专业

 巩固拓宽优势学科专业,加大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提高传统学科专业水平,发展并培育新学科专业。加大重点

 与特色专业建设力度,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及管理等发展环节,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构建具有先进教学理念、鲜明特色及紧密结合产业行业的省级与国家级特色专业。

 三、基于以本为本理念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一)增强老师以生为中心,以本为本的意识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建设中,要强化老师以生为中心与以本为本的意识,前者要求老师结合学生学习需求,主动帮助学生,以此确保教学管理制度并非要求学生怎么做,而是激发并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而后者则是指老师会回归常识、本分、初心与梦想。建设教学管理制度时,老师要深入了解常识、本分、初心与梦想的内涵,促使老师要遵守本分、不忘初心以及坚定梦想,从根本上推动本科教育保持可持续发展。

 (二)满足老师自由教学与学生自由学习的需求

 基于以本为本的理念,高校建设教学管理制度时,要明被围绕谁建立制度以及为什么要建立,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管理制度的作用。其中,以本为本理念下,高校围绕老师与学生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因而该制度是针对老师与学生而言的,学生与老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另外,高

 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旨在正常开展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结合上述问题,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要满足老师教学自由与学生自由学习需求,各项制度不能仅仅是为了控制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要利用教学管理制度拓宽老师自由教学与学生自由学习空间。比如,高校要建立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该制度利于老师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并结合自己教学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同时还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从根本上保障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自由空间,以此实现了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为本的教育初衷。

 (三)建立公平客观的教学评价反馈体系

 以本为本理念是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立命与发展根本,高等教育围绕推进本科教育发展开展各项工作。本科教育发展中,全面开展教学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而教学管理制度是重要的保障。基于该理念,建设教学管理制度时,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反馈制度是十分必须要,高校必须要重视。该教学评价反馈制度建设时,要严格规定教学评价原则、标准、方式与指标等,确保教学评价主体包含学校、老师、学生与社会,而评价内容则包含老师教学能力与技能、学生学习状态与成果,为本科教学发展提供客观有效的信息反馈,以此实现全面发展。

 (四)建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服务制度

 我國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其教学质量与高等教育发展存亡密切相关。“以本为本”理念下,高校要围绕老师教育学生学的过程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完整的服务制度,以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此过程中,要从以下几方面 XX 建设服务制度:(1)建立备课制度激发老师创新;(2)建立课上教学制度形成系统化课堂教学环节;(3)课下辅导制度确保老师合理布置作业并提供辅导;(4)组织制度促使老师课后有效开展实践活动。这些制度与老师教学、学生学习密切相关,每项制度都要求老师明白发展方向,还要更好地服务于老师知识输出与学生知识输入,充分展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管”的特点,同时体现“服务”内涵,推动本科教育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本为本”理念下,高校建立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难度,要深入研究与探索,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这一问题文章论述还不够完善,希望更多大学生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共同推动我国本科教育发展。

篇二:教育机构与高校经常沟通的重要性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17 年 4 月

 255 教师专业发展 沟通能力在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分析

 —— 以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务处为例

 叶文珍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务处,海南 文昌 571300

  摘要:教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需要工作人员在有效掌握基本沟通技巧的基础上,明确管理目标进而提高管理效率。本文从当前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沟通能力提高的必要性出发,通过明确其工作过程中认清工作形式、进行有效决策和稳定工作情绪的意义,进一步确定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沟通能力提高的基本办法,以期为我国当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和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沟通能力;教务管理;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551(2017)04-0255-01

 沟通能力,表示人们在信息交流和反馈的过程中,借助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准确性的能力。而结合当前教务工作内容来说,教务管理人员主要承担教务处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传递工作,承担着教学活动和教学秩序的安排和管理工作,承担着学生学籍管理和师生教务疑虑的解答工作。不同工作内容的展开,都需要在与相关人员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因此,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于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1 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沟通能力的必要性

 1.1 沟通客体复杂化,自身角色多样性

 高校教务沟通过程中,教务管理人员需要明确院校领导有关教务管理工作的指导,需要结合教师教学能力进行教务工作安排,同时需要根据师生的教务工作反馈了解自身教务管理情况,所需要面临的沟通客体较为复杂。因此也决定其扮演的角色具备多样性:在跟院校级领导和管理部门沟通的过程中,教务管理工作者作为被领导者角色出现;在与教研人员、校外实习基地领导等的沟通中,教务管理工作者作为院学校代表出现;在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教务管理者则承担着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责任。

 1.2 沟通渠道复合化,沟通类型综 合化

 沟通客体和自身角色的不同,使得教务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沟通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按照不同角色的特点确定基本的沟通类型。其次,在实际的沟通过程中,与师生之间可以借助“教学意见箱”、接待来访学生和教师等多重方式的综合进行实现教学工作意见的综合化反馈和处理。

 2 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沟通能力的意义

 2.1 认清形势,提高工作效率

 从管理人员角度来说,强化自身沟通能力,有助于其有效明确自身工作定位,积极把握工作形式,能够为其教务决策的有效传达提供条件,为其教学反馈的正确理解创造优势。比如,教务管理人员需要经常到系部学生机构了解当前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时把握国家教育机关的教育方针,结合不同学科和教务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教务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和反馈。

 2.2 有效决策,提高管理能力

 信息时代的发展让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信息的收集和总结对于决策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教务教学管理工作者,面对信息渠道不断增多、信息传播范围扩大的情况,需要针对校内外的教务管理信息进行及时总结和处理,加强与校内师生和校外教育部门、学生实习实训企业等的沟通,以便掌握更多信息来源,做出有效的管理决策。

 2.3 稳定情绪, 统一组织行动

 有效沟通,能够帮助教务工作者及时了解学校内部的教务展开情况,能够帮助教务工作者及时熟悉工作环境,增强其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和安全感。尤其在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与师生之间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了解,能够帮助教务工作者与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校内领导教务要求的有效传达,同时强化自身对于师生教学信息的反馈能力,消除不必要的误会,稳定各方工作情绪,进而也有效提高校内工作的积极性和组织行动效率。

 3 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沟通能力提高的办法

 3.1 明确自身角色定位

 教务管理人员所涉及的日常工作较为琐碎。有些工作内容看似细小,却因其牵涉面广,需要教务管理工作者集中精力进行处理。比如针对教师停课、调课或者补课等的问题,教务员需要与教师自身进行沟通,明确停课、调课或者补课的时间,需要在教务处对相关工作进行备案,需要与教师管理者进行沟通以明确教师的协调问题,更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以便其准确获知上课时间和地点。针对以上这些细碎的问题,教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耐心和细心,及时把握自身角色定位,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进而提高教学沟通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基本效率。

 3.2 熟悉基本教学规律和流程

 作为教务工作的安排人员,高校教务管理者需要着重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了解,明确学校基本的专业设置,了解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师资安排情况。同时需要与学校内后勤部门等其他工作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在明确基本教学规律和校内办事流程的基础上,实现与不同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3.3 强化个人综合素养

 沟通能力的提高与教务人员自身素养关系密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教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强化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以宽厚的待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较强的组织协调和信息处理能力等,及时把握工作进度,保证沟通到位。同时,其还需要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针对某些较为复杂的情况,或者突发的教学事件,需要在保证积极、乐观的教学心态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过程中;当然,更需要从提高自身亲和力、责任感的角度出发,在与不同工作人员沟通和配合的过程中,有效完成工作任务。

 4 结语

 为保证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沟通能力的提高,其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端正基本工作态度;熟悉基本教学规律和流程,为顺利沟通的实现打下基础;强化个人综合素养,促进教务处理能力的提高。总之,教务人员需要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面对不同工作和对象及时调整自身沟通方式和技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郭朝军,余春玲.论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语言沟通的艺术性[J].经营管理者,2013(1X). [2]刘艳红,李梅芳.试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沟通[J].时代经贸(中旬刊),2010(5):169. [3]幸红霞.论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必备素质[J].成功:教育,2010(12). [4]吴爱玲.论低碳化形势下高校基层教学教务管理人员的职能改进[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1,27(9). [5]孙仲博,王孙德,陈上宝.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作用及素质要求[J].科教导刊,2013(20).

 作者简介:叶文珍(1988-),男,黎族,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和教务教学管理。

篇三:教育机构与高校经常沟通的重要性

iddot; 140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3试论高校教务秘书协调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胡  敏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曾说:“一个职业人士成功因素 75% 靠沟通,25% 靠天才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是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决定一个管理者成败与否的标准。为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务秘书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基层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业务水平,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一、关于沟通、协调能力的概述沟通,指工作中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过程,是人们传递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协调,指组织调整某个活动各个参与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因素能够互相配合,促成组织目标的完成。沟通协调是指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妥善处理好上级、同级、下级等各种关系,使其减少摩擦,能够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沟通协调能力,通过传递思想、观点、情感和交流情报、信息、意见 , 来协商、调整他人的活动 , 从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一个优秀的教务秘书应当善于运用协调沟通的能力,将沟通协调贯穿于教学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将教学系统各环节、各要素之间达到步调一致、协调配合 , 使教学工作形成一个和谐整体。二、教务秘书的地位及工作关系(一)教务秘书在高等学院的工作性质和地位教务秘书是学院基层教学管理的枢纽,工作覆盖面广、内容繁杂、责任重大,这项普通而艰巨的工作对教务秘书的能力结构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务秘书是实施各项教学活动的基层工作者,从组织、落实教学计划开始,到协调分配教学资源都起着枢纽的作用,到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是日常教学工作中最直接的贯彻执行者。一方面,他从属于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和本单位的领导,受双重领导,听从领导安排,落实具体工作,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另一方面,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教务秘书各司其职,尽最大力量发挥自己的作用,充分地协调和分配教学资源,合理管理教师和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工作关系,教务秘书的岗位责任重大,不仅需要细心和谨慎,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二)教务秘书所面对的几种关系1、指挥与服从的关系首先,教务秘书必须听从领导的指挥,并服从安排。教务秘书是领导的好帮手、贤内助,必须按照学校的要求和分管领导的意图和要求,思考、筹划、安排和处理问题,并协调各方面关系,统一思想 , 达成共识。其次,教学管理部门是教学工作的总指挥部,主管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制定和安排教学工作计划,监督和检查任务是否完成的重要部门。教务秘书是二级教务管理机构的主体,必须按照上级部门所安排的计划,严格执行各项具体工作。2、平等与合作的关系首先,教务秘书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且彼此相互尊重。教务秘书切记不可居高临下,应当时刻坚持管理即是服务的思想,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给予广大师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取得师生的信任和理解,促进师生更好地配合管理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务秘书与教师和学生是合作与配合的。教务秘书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应提供优质的服务,只有这样,学生和老师才会主动配合工作。教务秘书为教师和学生做好服务管理工作的同时,做好人性化的管理工作,尽量帮助老师和学生解决困难,学会换位思考,给予人文关怀。三、提高协调沟通能力,共创美好和谐校园作为处于教学管理第一线的教学秘书 , 必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使命 , 增强沟通协调的主动性 , 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充分发挥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信息、化解矛盾、改善关系的作用;寻求理解与支持,共创和谐关系,保证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使教学管理出现新成效。(一)提高业务协调沟通能力,建立合作关系良好的业务能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业务协调沟通的目的在于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地上传下达,工作任务的具体部署和各部门的分工协助。首先,熟悉业务知识。教务秘书必须熟悉包括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分管专业和每个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熟悉专业老师的基本信息等。其次,提升综合素养,提高业务能力。每个教务秘书都应该不断发展自身,提高综合素养和业务水平。熟悉办公软件和业务常用软件的操作,熟悉学院各类手续的办理,提高写作水平等等。最后,注意沟通的基本原则。在沟通时要迅速及时,办事不能拖拉。沟通符号应明确易懂,具有较强的条理性,切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沟通渠道应畅通无阻。(二)提高思想沟通协调能力,建立和谐环境良好的思想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建立和谐默契的工作环境。作为合格优秀的教务秘书,不仅要求迅速地完成领导及学院的各项事宜外,还需要在特殊时候能够灵活、机智地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首先,和教师交流时,注意语言表达方式,避免激化矛盾。处理教师的各种突发事件时 , 如临时停调课、考试安排冲突,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教师教学事故等情况时,学会换位思考,尽量帮助老师讲实话,解决老师所处的困难。其次,和学生沟通时,注意切记不能高高在上。一方面,及时将有用信息转达给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能够合理解决突发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如遇到考【 摘  要 】教务秘书是高校教务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 是推进教务工作的基层工作者,是沟通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各院系领导与老师、学生的重要纽带,是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不仅是高校教学管理者基本素质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教务秘书  工作关系  协调沟通能力(下转第142页)

 · 142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3试舞弊、转专业学生没有教材等各种情况时,能够及时安抚学生情绪,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想法。(三)提高情感沟通能力,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当把自己和对方的位置放平,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只有这样,感情交流才可以顺畅进行,协调工作也容易取得成功。首先,学会换位思考。由于对方所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有可能导致意见分歧,或发生冲突。因此要通过换位思考,不能一味指责。其次,学会尊重和关心领导、老师和学生。学会尊重领导,对待领导做到尊重而不恭维、服从而不盲从 , 亲切而不过密,了解领导的意图。学会尊重师生,保持亲和力。亲和力是人们沟通时的一种亲切的态度 , 亲和力是心与心的平等与互惠。只有懂得尊重彼此的人格,增强情感交流渠道,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参考文献:[1] 陈瑞 , 方长青 . 新时期高校院级教学管理工作初探 [J]. 科教导报 ,2012(12).[2] 李园乐 . 浅谈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秘书能力结构与个人发展 [J]. 高教研究 ,2012.作者简介:胡敏(1987-),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管理。全身心为学校的各项教务管理事务服务,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应提高教务人员的学习意识。教务员在工作岗位中应不断地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正确地处理好学习与工作间关系,更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实教务管理工作的能力;最后,应提高教务人员的创新意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教务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教务人员能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新,一方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在思想、方式及意识层面进行积极地创新,做一个敢于创新的优秀的教务员。(三)强化科学管理首先,教务员在开展教务管理工作中应坚持科学管理的理念在开展各项教务管理活动过程中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遵循现代管理的规律;其次,教务人员应合理地安排好工作,妥善安排时间,提前做好工作计划,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教务管理工作;再次,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务人员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教务员应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加强对教学及档案管理工作;最后,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教务人员应合理地配置与组织各种资源,制定有效的考查与评估的方法,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四、结语综上所述,教务员队伍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务员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与教训,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参考文献 :[1] 朱永芹 .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J].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11,03:13~15.[2] 张万忠 , 周渊深 .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务管理的创新及实践 [J]. 淮海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5,01:98~100.[3] 傅细辉 .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务员素质提升途径 [J]. 科教导刊 ( 中旬刊 ),2013,07:45~46.[4] 黄艳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务员工作绩效提升路径分析 [J].人才资源开发 ,2015,10:152~153.(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上接第140页)

篇四:教育机构与高校经常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的重要性 家长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合作者。

 身为老师, 特别是班主任, 很多时候都要和家长交流, 共同探讨如何使孩子成长得更好。

 小学一年级, 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接力点。

 在此之前, 孩子的成长, 主要是由家庭教育来负责的; 在此之后, 则由学校教育承担主要责任。

 我作为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和班主任, 发现做好新生家长的工作很重要,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和家长们密切沟通。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 素质和修养都不同, 因此, 我就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

 如:

 一是对于素质比较高的家长, 我就坦率地将孩子在校的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映, 并主动地请他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 认真倾听他的意见和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二是对于那些比较溺爱孩子的家长, 我就首先肯定其孩子的长处, 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肯定, 然后再用婉转的方法指出其不足之处, 诚恳而耐心地说服家长采取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张晓东同学自小家里百般疼爱, 养成了骄横、 任性、 霸道的性格, 从幼儿园起就表现出交往困难, 做什么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 稍不如意就拳脚相加, 或哭闹不止, 所以小朋友都不跟他玩, 家长比较担心。

 面对这种情况, 我在跟家长沟通时, 首先对孩子想与同学交往的念头及家长的担心表示理解, 其次跟家长分析过度溺爱的坏处和培养孩子好性格的好处, 先说服了家长; 而在跟该学生交流时, 我先肯定他的优点, 循序渐进的引导他认识自己目前的弱点, 再与他一起分析这种弱点带来的危害性, 带他多参加集体活动, 体验到与别人合作的快乐。

 在我耐心的引导下, 孩子和家长都很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孩子终于改善了与同学的关系, 并且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 家长很开心对老师表示感谢。

 三是对于那些对孩子放任不管, 把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的家长, 我就多报喜, 少报忧, 满足家长欣赏孩子优点的荣誉感, 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 从而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教育孩子的活动中来, 开始主动关心孩子, 主动与子女沟通, 与学校沟通,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三是对于后进生或是认为自己对孩子已经管不了的家长。

 如:

 我班有几个学生,家长第一次见我就说:

 “老师, 我这孩子从小就成为小朋友投诉的对象, 我管不了也不想管了, 你帮我看严点吧。

 ” 这种情况, 我就尽量挖掘其孩子的闪光点和特长, 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 对孩子的缺点适时地每次说一点, 语气委

 婉, 并提出改正孩子缺点的措施, 重新燃起家长对孩子的希望, 使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 只有这样, 家长就会主动地与我交流孩子的情况, 配合我共同教育好孩子的工作了。

 四是对于有些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的家长, 特别是有些提出一些不符合教育行为及规律的观点和要求, 或是不理解学校的一些工作安排的家长。

 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沉住气, 先让家长说完, 发完脾气和牢骚, 并对家长的这种心情表示理解, 然后再耐心地以平静的语气与家长解释、 分析事情的利弊和对错, 以理服人并体现出自己的宽容大度, 赢得家长的好感, 从而得到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新生家长本身也是独生子女出身, 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 从小学一年级就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他们自己受教育时的社会环境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的心态是比较复杂的, 对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陌生感使得他们期望, 也有担心。

 伴随着这个过程而来的, 是家庭教育和公众教育两种不同观念之间的冲突。

 中国社会在近百年来变化急剧, 家庭背景差别也很大, 这导致家庭教育观念千变万化, 六十个家长可能就会有六十种不同的教育观念。

 这些教育观念并不完全和学校秉持的公众教育观念一致。

 笔者在一年级教育的过程中, 经常会发现需要在教育理念方面取得家长的认同, 这时候沟通就显得很重要。

 在北海学校, 有很多沟通工具都可以充分利用:

 一个是家校通, 一个是我们学校网站的博客。

 家校通可以作为发通知的工具, 也可以个别沟通; 博客上, 大家可以比较畅快地沟通孩子的情况, 交流一些经验和注意事项。

 当然, 一个老师不可能用这样的方式面对所有的家长。

 我们的经验是, 每过一段时间, 笔者都会把这个阶段的一些教学感想写出来。

 其实社会上谈教育理念的书和杂志很多, 但是, 家长们还是非常重视我们这些人的意见, 因为毕竟是我们在天天教育他们的孩子。

 比如, 有一次在博客上见到一个孩子的母亲, 我就告诉她:

 让孩子的父亲不要对孩子太严肃, 这样会让孩子缺乏自信。

 后来, 孩子的父亲就换到博客上来跟我交流情况, 解释原因。

 我总是告诉孩子们学就要学的踏踏实实, 玩就玩个痛痛快快, 经常在大课间带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及时的把班级活动的照片发到博客上, 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

 一个老师、 一所学校的力量是很微弱的。

 我们这种沟通并无法促进教育方法和理念上的巨大变化。

 但是, 我们认为, 学校和家庭秉持两套完全不一样的教育观念, 会严重影响孩子对学校的适应性, 甚至影响他一辈子的学校生活。

 而这个问题完全是可以通过沟通得到妥善的解决。

 经过频繁的沟通之后, 我们的教育理念之间仍然千差万别, 但是基本上能做到“和而不同” 。

 我们期望通过有效的沟通, 能建立更和谐的学校——家长关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篇五:教育机构与高校经常沟通的重要性

中小学教育中家校沟通的方法和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教育合力都难以形成。而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便成为中小学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情感有“度”

 谈到教育,往往强调“爱的教育”,真情付出,这并不是在处理家长和自己的关系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家长来了后,教师当着家长的面训斥学生,家长会很尴尬。有的教师不仅训斥学生,还会训斥家长。为了避免尴尬,家长选择了不与老师沟通。这样的沟通,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起反作用。其实,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所有的人际关系一样,本着尊重、平等、和谐的原则进行交流,同时给于家长更多的方法引导和理念引领。基于此,在与家长交流中,我们要注意几点:

  (一)教师的态度。我们和家长谈心,目的是得到家长的支持,以便家校共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双方沟通的态度至关重要,而家长的情绪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态度,用征求意见的诚恳之心,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肯定会接受的。

 (二)教师的标准。在父母的眼里,孩子都是可爱的,可以宽容、原谅的,甚至有些父母还会纵容孩子。有些原则性的错误,比如涉及到孩子的安全和道德方面的,就必须严正指出,需要家长共同监管、督促孩子去改正。所以,在对孩子进行管理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设定合适的标准和原则,做到心中有数,管理有度。

 (三)教师的语言。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最有力的媒介和载体,语言的适度与否直接影响着沟通的效果,古话说:“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与家长交流,不能只强化孩子所范的错误,这样做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可以采用先抑后扬的策略,先向家长介绍孩子的优点,再说孩子不足之处或需要改正的地方,这样,家长就容易接受了。

 二、持之以“需”

  教师会发现,孩子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等到我们想起与家长沟通时,或者不得不通过家长来解决问题时,孩子的问题或许已经由一个小火苗燃烧成一团火焰了,想要改正花费的精力最增加很多所以要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

 (一)经常性不要等着家长先来询问,或者孩子出大问题了,再与家长沟通,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手段,主动与家长进行联系。

 (二)多样性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家校联系方式,提高家校沟通实效。比如利用“家长开放日”“家校合作共建周”等与家长直接见面交流的机会,及时通报学校和班级的工作,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搭建家校互动交流平台,从而让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更为直接便利。

 三、导之以“方”

 在日常与家长的多次沟通里,发现家长不是不想管好孩子,而是由于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所限,不知如何管理的问题。鉴于此,我总结了几点教育经验给大家:

  (一)注重对家长学科知识的普及学习是孩子们的首要任务,在目前的选拔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下,学习成绩虽然不能完全决定孩子的前途,但是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因此家长们普遍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家长的学历水平和认知能力往往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有的家长学历水平、经济能力相对较低,所以想让孩子有所改变,便寄希望于孩子能多学知识,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却又苦于自己的学识达不到,不能亲自辅导孩子;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和能力虽然比较高,但是由于多年工作,一些学科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辅导起来孩子也有难度。以上两类家长为了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往往采用让孩子上辅导班、小饭桌或者一对一辅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殊不知无形中却与孩子距离越来越大,效果往往也不是尽如人意。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可以建议家长采用与孩子同步学习的方法,开展家庭式学习模式,可以结合网络课件或者平台授课、校园网教育等多种方式,促进家长相关各学科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为家校共同管理孩子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模式。

 (二)关注家长和孩子的心理教育在教师中流传着一句话,什么样的孩子,背后往往就有着什么样的家长。心理学家往往也喜欢说:“孩子是在代替父母吃药。”由此可见,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的问题。当然,在日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我们也可以随时给家长和孩子进行相关教育,目的是让家长和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重视家长教育方法的引导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应避免教育方法成人化,甚至简单粗暴。家校沟通最主要的内容,便是应该重视对家长教育方法的引导。平时可以通过学校给家长举办名师讲座的方式,给予家长更多的精神支持和方法引领;也可以借助家长开放日等形式,让有经验的家长介绍育子经验;还可以借助各种沟通媒介及时推送各种教育方法的相关知识。总之,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提升家长的综合素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兵法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在家校沟通中,教师也应该尽可能多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家长和孩子,主动、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以真诚的态度和适中的方式对待问题、重视对家长教育方法的引导,做到以上几点,和谐而有效的家校交流就能高效进行。家校沟通密切了,孩子的管理也就顺畅了,教育也会达到预期的期望值。

 作者:王赤峰(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篇六:教育机构与高校经常沟通的重要性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社会各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面临着不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问题。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为应对这一问题,将分析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发展状况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与沟通(以下简称“普职融通”)的意义和路径,试图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关 键 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融通;路径[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6)10-0107-03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其中明确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提到:

 “到 2020 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普通教育是基础科学知识的教育,注重培养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普职融通是一种理念,代表着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普职院校间的一种合作形式。树立融通理念有利于解决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一、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问题现状(一)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早已形成了多种职业教育形式协同发展、低级职业教育机构向高级职业教育机构输送优秀生源,并且能够进行博士职业教育的完善体系。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未能提供受教育者足够的提升空间, “据统计,我国的技术工人有近 8000 万人,中高级的技术人才只占三分之一左右”。由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无法进行更高一层次的学习,加上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指导不足,他们很难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做出更大的成就。其次,职业教育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我国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很少有企业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去,学生在学校中无法了解社会的实际需要,造成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用人单位又缺乏能直接上岗工作的人才的情况。此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观念的限制。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以及社会过分重视学历等因素使得学生会普遍优先选择普通教育,导致出现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生源质量差的状况。(二)普通教育即正规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中国最为普遍的教育体系其主要的教学为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理论的建构。而相对的,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则不足,这点在普通高校中尤为明显。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训力度不够及学校的专业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前沿,学生的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二、实现普职融通的现实要求蔡元培曾说过:

 “职业教育好像一所房屋,内分教室、寝室等,有各自的用处,普通教育则像房屋的地基,有了地基,便可以把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目前,社会正处于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阶段,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又有了新的提高。单一接受普通教育或仅受过职业教育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只有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才能培养出知识技能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与沟通彭晓帆(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理论◆创新◆技能 理论107 - -

 精彩语句:普通教育是通识教育,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一)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要求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目标的树立及科学技术在生产方面的广泛应用,各行业的生产活动加入了更多的知识、科学技术等因素,对劳动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而在培养社会和国家未来支柱的教育领域,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大系统依旧走着自己的老路,缺乏相互的沟通,这也是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短板普通教育泛指普通中小学校和传统高等院校的教育,其内容多为理论性知识,以接受学习为主,学生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但缺乏专业技能性的能力。职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多为经验和实用性技能知识的传授,以培养出适合社会职业岗位需要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素养,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优质教育,培养出更为全面而优秀的人才,必须建立起普职融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补充各自的短板。(三)人们的知识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在以往,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学会一门手艺,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科技与信息占据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发觉知识不仅重要,而且需要不断学习和获取新的知识以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成为“现代文盲”。普通教育是通识教育,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在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和全能型人才的今天,只有将两类系统教育相互渗透,彼此才能培养出知识技能全面的优秀人才。三、德国普职融通的借鉴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设立了相关法律,并且各州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使得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得以更好地落实,在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加规范的同时,也巩固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德国各州均通过法律手段规定:“凡是完成普通义务教育而没有继续读书的年满 18 周岁以下青年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在德国,即使青年不去读普通中学,他也必须要接受职业教育,成为一名职业技术工人是很多青年的选择,德国人的文化也很尊重和重视技术工人。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普职融通理念的一个成功案例,其解决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对口的问题。此办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与企业签署相关合同,接受企业的培训,成为企业的学徒,同时又要在学校中接受理论学习和文化课的教育。通常情况下,一周中的大部分时间会在企业接受技术培训,小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是,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能够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进行实习和接受培训,学到的都是直接生产的技能。学生毕业可以直接在实习企业上岗,也可去其他企业工作,不会有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出现。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很高,得益于德国对于教师资格的严格要求。各州对于教师资格的要求相似,除了相应的学历要求,还必须有一定年限的实际工作经历,经过教师专业培训并通过资格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教师不仅理论研究能力强,社会实际工作经验也十分丰富。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双元”制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与政府的支持,在政府良好政策的推动下,政府与企业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并且企业需要承担大部分的相关培训费用。“双元”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技能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降低了失业的风险,维护了社会稳定。四、我国实现普职融通的路径不论从分析我国自身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角度,还是参考国外成功的范例,普职融通的形成都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单靠相关教育机构的努力或课程内容的改变是很难实现真正有效的融通。(一)政府要给予普职融通支持和保障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政府的立法可以在法律上确立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运行机制,同时也为普职融通的实现提供保障。我国在 1996 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1998 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把高等职业学校确立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1999 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进入 21 世纪,虽然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令,但是在立法这个层面上依旧不够完善,缺乏支持普职融通的相关政策,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也不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若想实现普职融通,促进两个教育系统共同发展,党和政府首先需深化对普职融通重要性的认识,加大立法力度,加强对青年劳动者的保护、教师资格认证及关于普职融通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建设,这是108 - -

 发展普职融通和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其次,制定一系列的学籍管理和生源改革的新政策,使两系统的学生能够自由交叉学习,实现学生的互通。再次,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改善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设施和办学环境,提高其吸引力和办学质量。此外,政府要充当学校与企业、普职两系统院校间的媒介,在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中扮演一个组织者的角色。(二)鼓励企业的介入和参与德国的“双元制”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典型案例。一方面,企业可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工具、实习岗位、优秀职工到校授课等方面的支持,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学校可为企业提供科研、优秀劳动者以及员工理论知识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目前我国的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大,合作的力度不够,如此双方无法获得双赢。在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的前提之外,企业应当具有长远眼光,在发展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另外,学校也应依靠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去主动联系企业,争取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三)整合职业技术院校资源,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在当下,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多,办学规模小,知名度不高,缺乏竞争力与吸引力。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价,才会有企业主动合作,才有能力与普通教育系统的学校进行沟通与交流,才会吸引各方的支持与关注,进而改变社会的普遍观念,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核心在于整合资源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一,重新规划职业技术院校。根据地域,合并一些专业类型相近的院校,扩大学校的规模,提高知名度,有助于整合和吸引资源。其二,必须大力引入高质量师资。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优秀教师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名师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利用名师效应,学校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要加大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 “加强师范院校与其他进行实用知识、技能、技术、技艺和能力教学的高等院校间的联系,鼓励将要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高校中创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院系、专业、班级,创办一批独立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把理论型教师转变为技艺型和全能型教师”,促进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师队伍。注重对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职业教育体系中缺乏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要支持应用型硕士博士教育体系的建立,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高水平的职业技术研究型人才,提高技术研发和创造创新能力。(四)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衔接普职学校间的沟通主要受限于学制、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我国,普通中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可以走高考路线。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虽然也可以参与高考,但由于学习的内容与高考要求内容差别较大,因而极少有中职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就读。普通高中与中职、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专业技术教育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多,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也不多,无法实现两种教育系统优缺点的平衡,不能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培养。因而,校际间应加强合作。普通高等院校可邀请职业技术院校老师,增设一些职业技术类的课程,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职业技术学校可邀请普通高等院校教师讲授一些文化类、富有人文情怀知识类的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两系统专业相近的学校可以互认学分,制订相关计划和政策,使有意向的学生进入另一系统进行更为丰富的学习,努力建设普职教育的“立交桥”,逐步完善普职教育的沟通体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普通高等院校研究生阶段就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框图参考文献:[1]马继权,盘永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陈为.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6).[4]郝文武,周海涛.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J].教育研究,2000(4).精彩语句:普通教育是通识教育,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109 - -

推荐访问:教育机构与高校经常沟通的重要性 教育机构 重要性 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