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新工科理念9篇

时间:2022-08-27 14:35:06 来源:网友投稿

什么叫新工科理念9篇什么叫新工科理念 昌吉学院学报JOURNALOFCHANGJIUNIVERSITY2020年12月第4期Dec.2020NO.4“新工科&r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什么叫新工科理念9篇,供大家参考。

什么叫新工科理念9篇

篇一:什么叫新工科理念

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2020年12月第4期Dec.2020NO.4“新工科”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工科”理念和内涵的研究;二是关于“新工科”建设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研究;三是关于“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人才培养研究;四是关于“新工科”的建设路径研究,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1] 这其中,ICT专业及ICT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备受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是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由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的迈进,ICT技术更加迅速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技术热点。ICT技术不但自身日新月异,而且还不断催生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这些新兴技术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工具,并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一、新工科概念及其内涵“新工科”是在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简单来说,新工科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工科的新专业, “新”是指为适应新兴产业而新设新建的工科专业;二是指工科专业的新要求,即按照新工科理念对传统工科专业的重构或升级改造。[2]“新工科”的内涵具体包括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等五个方面。[3](1)新理念包括:全面提升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树立行业产业跨界的综合化工程教育理念;树立面向具体问题领域的全过程工程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紧跟行业产业技术发展,以产品或服务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推进学科专业交叉,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面向就业岗位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等等。(2)新结构是指,与产业发展相匹配,既面向当前急需,又考虑未来发展,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着重培养各个层级上的高质量工科人才。(3)新模式主要是通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ICT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以昌吉学院为例王 宏1蒋丽平2林 玲 *(1.昌吉学院科研处 新疆 昌吉 831100;2.昌吉学院计算机工程系 新疆 昌吉 831100)摘 要: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进一步创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这其中,新工科ICT人才的培养备受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依据相关政策文件详细阐述了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及顶层设计,遵循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这一新工科建设的根本要求,立足地方和昌吉学院实际,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的新工科ICT专业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ICT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词:新工科建设;ICT专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20)-04-0108-04收稿日期:2020-08-12基金项目: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新工科ICT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宏(1972-),男,山西长治人,昌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信号与信息处理。蒋丽平(1977-),女,河南太康人,昌吉学院计算机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应用。通信作者简介:林玲(1980-),女,新疆昌吉人,昌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教育政策研究。

 2020年第4期过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内部各级组织模式创新等方式,探索多主体参与、校企协同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路径,建立起适应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4)新质量主要是建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育部已于2017年正式发布),同时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使更多工科专业能与国际实现实质等效。(5)新体系更加注重不同类型高校的分类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即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大学和地方高校都能发挥各自优势,支撑国家和地方的产业转型升级,为创新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工程创新人才。二、新工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一经提出,就在高等教育界引起热烈反响。在新工科建设三部曲(指教育部大力推动的“复旦共识”、 “天大行动”、 “北京指南”)[4] 的指引下,CDIO工程教育联盟、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和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2017年6月,教育部开始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要求新工科建设要面向产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要将新工科理念落实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特别要加强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调研,掌握产业发展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借此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注重包括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内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鼓励高校以需求为牵引开展多样化探索,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教育部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认真研究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当然,新工科建设不是孤立提出来的,它和教育部之前提出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等高等教育改革举措一脉相承。(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5〕7号)。文件指出,高等教育是现代世界的基础教育,本科教育正成为许多高技能工作的基本资格。知识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扩大带来高等教育功能的拓展,传统高等教育必须进行系统转型和功能再造。地方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真正增强三个能力:一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二是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三是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1)突出产教融合,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2)突出专业改造,按需改革重组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通过改造传统专业、设立复合型新专业等方式,形成特色专业集群,大幅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重。(3)突出实践教学,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引进企业科研或生产基地,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4)突出能力培养,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二)深化产教融合新工科建设要面向未来,服务不断发展变化的行业产业,就要求高校必须开放办学,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各取所长,共同整合教育资源,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因此,产教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必由之路。[5]其实,早在新工科建设提出之前,多数工科专业就已经在校企合作的路上了。但大多数合作都是从学校到企业的单向过程,合作的深度和持久度有限。学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寻求企业支持,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学生实习和见习,或者进一步开展企业职工教育培训、 “订单培养”、 “合作办班”、 “定向培训”、 “企业冠名班”等。而新工科建设中的产教王 宏 蒋丽平 林 玲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ICT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 —以昌吉学院为例 109

 2020年 昌吉学院学报融合,则是指校企深度合作,双方通过人才培养全过程全环节的双向互动与整合,旨在形成共赢同向的育人共同体,合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好的协同育人效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95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此外,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发布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是国家对深化产教融合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三、新工科ICT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众多学者认为新的科技革命即将开始,即将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发达国家已经提前布局,例如,美、德率先提出了各自的战略规划— —“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6] 历史表明,历次工业革命都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所推动的,并被深深打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技术的烙印,并成为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17—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机时代,机器开始取代人工;19—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流水线作业和电力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并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21世纪以来正在酝酿发生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 ICT 新技术加速发展,融合了ICT技术的新经济新业态大量涌现,人类终将步入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逐步显现出新的经济特征:互联网深刻改变各行各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整合,创新型企业异军突起;新技术催生壮大新产业;制造业智能化方兴未艾;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不断涌现。[7] 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新动能”,“数字中国”等概念后,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速。新工科建设正是高等工程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新经济产业变革的重要举措,并且伴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新工科建设也必定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而ICT技术又是支撑新经济发展和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因素,这为新工科ICT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四、立足地方的新工科ICT人才培养实践昌吉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拥有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个国家级园区,当前正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近年来,昌吉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信息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以特色农业、装备制造、电解铝、煤化工等行业应用为基础,将ICT产业发展和技术支撑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信息产业,集中建设了新疆信息产业园,着力推动准东大数据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这对各种配套的ICT技术服务形成强烈的带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也就需要更多的新工科ICT技术人才。昌吉学院作为昌吉州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有基础、有责任承担这一培养重任。为此,我们在调研分析ICT人才的行业企业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规格的基础上,以新工科理念为引领,系统开展了学院的新工科ICT专业群改革和建设。通过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改造升级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云计算方向)和电子商务(移动互联方向)两个传统的本科专业,新建了地方急需的通讯工程和网络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同时注重优化实践育人环境,在优化110

 2020年第4期原有的基础IT教学实验室基础上,积极引入企业资源,新建了基础通信、协同与开发、4G-LTE移动通信、云计算、电信工程等四个更接近生产一线的ICT专业实验实训室、一个学生创新研发室和一个ICT体验中心,并结合企业课程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工科ICT实践育人体系。学院与合作企业一道积极探索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多方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全程全方位重构了学院的ICT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过程中,(1)注重引入企业先进的职业发展理念和企业化管理运作方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2)注重引入企业技术资源改革课程内容,建设在线教学资源库和线上学习平台,企业课程包括作业、考评、答疑全部线上化。坚持先进性、应用性、实用性原则,以必须、够用为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和教学平台紧跟行业应用技术发展,形成以就业技能和岗位实际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迭代机制。(3)注重创新教学和课程组织方式。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线上学习的...

篇二:什么叫新工科理念

0I nternet

 Education 互联网 + 教育▲前言:新工科教育是国内科技创新和新产业发展的机遇下得以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理念,其目标在于为国家经济产业的转型培养更多具备环球视野、跨界整合思维和创新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科人才,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其最大的特征是强调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融,其中不可避免要对新理念、新的关键、教学模式进行引进,此时要注意把握课程开展方向,坚定根植中国本土文化,使相关教学的展开仍保持中国特色[1]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展开有助于对学生意识形态的规范,利于立德树人理念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贯彻,令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得以落实,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其思政元素对工科专业课程的融入也更试论互联网背景下“新工科”机械制造类课程思政建设□李辉

 黄丽

 武昌工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摘要】

 基于互联网,工业 4.0 概念的提出让工科类专业的课程开展有了新的方向,同时对其教学内容与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机械制造类的专业被归纳到了“新工科”的范畴,其教育的展开也从单纯的专业教学拓展到了学生学科素养、创新意识的提升,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方面的教育成了相关学者教师的研究内容。而互联网的背景下,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开展拥有更多路径。本文就新工科机械制造类课程思政的建设进行必要性阐述和现存问题分析,结合互联网背景对其建设提出建议,以供参考。【关键词】

 互联网

 新工科

 机械制造

 课程思政容易展开。一、机械制造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我国发展进入到互联网新时期,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于新时代人才发展需求,像工科这类以使用科学技术为主的学科除了要结合实践,与实际生产建立密切联系外还要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锻炼,建立其正确思想政治观点,以令其对互联网新时期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适应性[2] 。以机械制造类课程为例,其主要研究对象为机器零件的常用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方法,需要学生熟悉材料选择、毛坯制作、零件加工出厂一系列操作流程,并具备一定的实操能力。然而一直以来该课程都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时间活动开展为辅,较少有思想政治教(1)熟悉 ArcView 软件。(2)学会输入地图数据,并学会新建自己的地图数据。(3)学会简单的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并进行简单查询。【教学重点】(1)学会输入地图数据,并进行地理坐标配准(2)学会简单的栅格图数字化,建立空间数据库【教学过程】1)自主学习熟悉 ArcView 软件,学生打开软件,建立工程项目和工程文件所在文件夹和设置临时文件。项目是ArcView 处理和操作的基本对象,在 ArcView 中用户只能对项目进行相关操作。项目通过项目工程文件进行项目管理和操作,主要包括视图(View)、表格、图表、图版和脚本。本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前四个,脚本涉及到计算机编程,对中学生能要求太高。2)学生学会加载矢量数据,ArcView 的 Shape 文件,是这 ArcView 的特有有数据格式,用于存储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Shape 文件一般是通过绘图操作即普通图纸的数字化过程,逐步建立的。本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就是通过江苏省13 个大市的地图的数字化,建立正相应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让学生体验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和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学生在视图中加载 Shape 文件。3)学生学会新建自习的 Shape 文件, Shape 文件文件的主要类型有点(points)表示点状数据,如城市、港口,采样点等,主要记录点状数据的位置数据。线状数据(arcs),如道路,河流,航线等和面状数据(多边形 polygons)表达由指定边界封闭起来的区域。首先在主题中新建主题,出现类型窗口, 选择相应的类型,并保存到指定的位置。4)表格数据的操作,简单的查询和排序。【教学后记】本节课以熟悉 ArcView 软件操作,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数据处理和数据查询输出。以软件操作为主,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和英语能力各有不同,在上课过程表现不同。有的同学很快上手,有的同学则比较困难。在后面社团课选人的时候需要酌情考虑。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阶段,学生们表现出对地理信息系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表格的操作,简单的查询。不同的学生输出了自己喜欢的格式,还有的同学利用现有的数据查询世界人口,查找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在地图上显示。还有的同学为了达到想要的显示结果,主要向老师请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不停的进行软件操作上的尝试,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

 221I nternet

 Education 互联网 + 教育育内容的渗透,导致学生对相关职业认知不足,缺少职业价值观、爱国奉献精神也体现得不很完整,即便日常学习中涉及到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于内容与专业教学结合不足,也会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更不要说在专业实践中强化某项素养品质。对此,课程思政元素的渗透就被赋予了更高的附加意义。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为课程思政元素对工科教学的渗透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借助多元的网络媒体、平台促进新工科学科交叉教学的开展,又能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推动五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落实,使机械制造等新工科专业教学水平进一步升级。二、机械制造类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互联网,在机械制造业类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存在以下问题:教师重视度不够,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结合不足、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准确深入、课程评价机制缺位。首先专业课程的教师长期从事专业课教学,思维存在局限性,认为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内容不产生实际作用,因而对综合人才的培养总是颇为被动,没有将课程思政元素主动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导致学校要求的思政教育内容被生搬硬套地加进教学,学生们不仅吸收不好还产生了厌烦的心理[3]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科又是一门艺术,要向学生展开教学需要教师找准切入点,而当前课程思政的开展还停留在传达上级文件思想层面,工作落实犹如蜻蜓点水,也有教师在相关工作的开展中大搞一刀切,试图用大水漫灌的方法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下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却不知这种不完善的教学体系只会让课程思政流于表面。最后机械制造类课程虽然已将课程思政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但评价的展开仍然侧重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的促进,缺少针对思政方面的评价,且由于以往思政方面评价的缺失,更是相关工作的展开没有科学的体系。如此情况下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反馈情况就不能被第一时间反映出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评价,而一旦课程思政的开展不能被量化,则其规模化的开展也便不能实现。三、互联网背景下”新工科”机械制造类课程思政建设3.1准确把握新工科与课程思政契合点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其教学开展以机械加工、装配工艺等内容为主线,将实例分析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教学目标在于对学生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能力、机械制造工艺的应用能力、对工业设施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主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工艺流程设计思想,使其熟悉相关标准、规范、并能熟练查阅、运用各种图册、手册以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4] 。这一新工科的核心竞争力包括职业工程素养、为社会贡献的能力、创新思维、学识,而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富强、友善、诚信、爱国、敬业的社会注意核心价值,将以上内容与上述机械制造课程的开展目标相结合,合理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思想政治这根“线”串联下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促进了新工科各体系的交叉融合,最终可实现一课多赢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也可帮助找出课程思政与机械制造类课程的融合点,比如适当的剪辑互联网内容,透过互联网上呈现的资源、音频、照片等内容,加强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流程环节的理解,进而对教学目标的设置做出了推进。笔者在教学中曾从思政内容中提取关键点与原本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内容一一对应,并借助信息技术设施及互联网在理论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多的呈现相关工作的具体开展流程,让学生从一个个事迹、案例中了解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工作属性,并能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官体验提升自身对行业对应的品质思想的领悟,如装配工艺的生产线员工是怎样精益求精开展工作,研发线上的员工又是怎样经历失败后再次燃起斗志,事实上这种方式要远比思政课堂上的说教有效得多,学生也更愿意被带入到这种情境中与视频中的工作人员产生共情,此时开展思政内容的渗透往往会更加深入。3.2结合课程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不固定,所以也无需按照解题步骤对思政教学进行按部就班的指导,主要是教师结合自身的教授经验、特点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并将挖掘好的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提出,使其有效融入专业教学当中。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要特别注意课程开展中将涉及的文化知识背景联系起来,如此课程开展才能更加丰富立体。其中文化背景可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以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建立此种联系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升其对学习的热情[5] 。具体操作中,教师可借助问题引导、案例引导和情境启发等三个形式对思政课程的元素进行挖掘与融入。首先借助互联网手段将机械制造的教学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由教师在网络素材中筛选反应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内容的图片或视频,经过剪辑为学生呈现制造与先进制造技术、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技术、先进制造模式等单元的主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机械制造情境、氛围,从而带动学生对相关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上述教学内容分别对应思政教育中“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厚植学生爱国情怀” “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养成学生守法好习惯”“加强学生自信、自谦的好品格”等方面,可见机械制造专业与课程思政还是有许多接合点的。而后教师应设置具体问题,如自动化制造设备的运转原理,让学生参考互联网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写作精神。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可就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内容列举国内的一些知名工业品牌,并将该品牌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来,学生在探讨过程中也能接收到诸如爱国情怀、拼搏精神等思政内容,从而令自身能力素养得到提升。笔者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般会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拓展课后任务,并在下次课的课堂上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分析和讨论。如对现代企业管理向信息管理模式转型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归纳总结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原则及要素,令他们在各类文献的查阅下研究企业管理模式转型中面临的问题,使他们对于企业当前的运行情况的不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以此总结出自己所学专业面向的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特质,在小组探索中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能透过笔者提出的问题找寻到专业对应的本质思政品质,从而实现自身思政素养的提升。3.3建立全方位考核评价体系课程思政不属于教学效果体现明显的课程,其教学效果

 222I nternet

 Education 互联网 + 教育基金项目:武昌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高校应用型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液压与气压传动》为例”(2019JYZ07)李辉(1980—),女,黑龙江海林人,硕士,武昌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液压与气压传动相关教学与科研;黄丽(1984—),女,湖北松滋人,硕士,武昌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智能制造方向研究。是长效且呈阶段性变化的,因而其不能如其他专业课程一般以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进行评价,又由于其是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所以也不能像思政课程那样单独地展开系统的考核,但是为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完整性,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有必要的,对此,教师可从实践角度入手,将课程思政的某一教学目标作为实践作业的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下完成考核任务。这样不仅免除了课上有限时间、空间的限制,又能锻炼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精神,最为关键的是学生在自主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本就能加深对一些思想、素养的理解,正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学习理论一样,学生们因为在实践中解放了双手双脚,他们的体验会更加深刻,正因为他们在实践中解放了自己的双眼,所以他们对专业内容的理解才更加丰富。学生课下完成任务,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分别负责激光图案的绘制、加工参数的选择和机床的实际操作,通过对互联网上相关操作实例的借鉴、团队共同加工出零件,并将零件组装到一起的过程不但能够锻炼其动手能力,还深化了他们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这一考核评价与上文的思政内容渗透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探究、发现,自主总结规律,而后者则是通过实际项目的布置让学生深化对思政内容的体会,因此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不能仅局限在资料的搜集与探讨方面,还要透过学生的实践成果、作品来对学生的思政素养提升情况进行考察[6] 。笔者曾将实践堂作为课程思政的实践环节,经过对实践内容的宣导、注意事项的强调,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地开展实践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机械部件的设计、制作和组装,并对各组成品展开设计层面、精密程度等层面的考评,以透过考核结果对学生思政素养进行评价,对出发理念不正确的小组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规范。3.4实现校企共建要强化新工科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还要让学生真正到工作环境当中去,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中完善思政内容的渗透。近两年随着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塑造、培养的重视,工科专业的教学更加注...

篇三:什么叫新工科理念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新工科理念于2017年被正式提出,旨在加快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以应对未来发展。围绕新工科建设,教育界开展了广泛的研讨,形成了一系列共识,为新工科落地指明了方向。开展新工科建设,面向未来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是当前提升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隶属于交叉学科的工业工程专业,在培养过程中融合了工程技术与管理学知识,具备新工科建设的独特优势。因而抓住新工科建设契机,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能够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工业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探索。薛朝改等人 [1] 面向新工科探索了工业工程的培养模式。蒋海青等人 [2] 阐述了地方性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新工科的经验。暴伟等 [3] 重点讨论了新工科背景下就业能力提升方法。徐志涛 [4]针对工业工程本科实习提出了新的模式。然而,目前相关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在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探索不足。为此,从工业工程专业面临的问题出发,讨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出面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1)专业建设思路与工程教育理念不一致。专业建设延续传统的思路,未考虑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对教育理念更新的需求。OBE教育理念没有完全融入教学过程,关注的焦点是教学计划的执行,对于学生的产出尚未建立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2)人才培养目标与技术发展需求不一致。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对传统,聚焦于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没有深入分析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未能融合新兴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3)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新工科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的培养环节仍以学生掌握知识为首要要求,对于新工科建设所要求的创新能力重视不足。创新创业仅作为素质拓展课程开设,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后获得学分即达到要求,没有使学生形成自觉意识。(4)课程体系内容与新知识、新需求不相适应。当今社会,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持续涌现。但专业课程体系知识和专业调整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仅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局部的优化和更新,难以培养学生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的能力。2 以“新工科”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2.1 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根据前文的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应体现对技术发展的适应性。在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突出专业优势,定位于培养能应用技术方法与管理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工业工程专业核心知识、前沿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够学习并应用新技术对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和管理,服务于机械、物流、电子、金融等行业及公共组织。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设置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的子目标,如表1所示。表1 五年左右预期达到的子目标子目标专业素养交流沟通学习发展专业能力内容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机械工程及管理学基础知识,能独立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具备交流协调、合作管理能力,能够在团队中作为技术骨干或负责人发挥有效作用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创新能力能从事工业工程领域内的分析、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2.2 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是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执行层面的关键要素。面向新工科的课程体系需融合新技术、新知识、新要求。因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课程,而是囊括了理论、实验、实训、比赛、讲座、实习等各环节的全方位培养体系。旨在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具备创新意识和能【第一作者】

 彭巍(1986-),男,湖北宜昌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工业工程。【基金项目】

 三峡大学2019年高教研究项目(1929)。面向新工科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彭 巍 , 董 元 发 , 张 存 吉 , 李 浩 平(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摘 要】

 针对当前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培养目标不合理、课程体系陈旧等问题,为推进新工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新工科”人才需求为导向提出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关键要素,基于OBE理念建立包含三层次课堂的课程框架体系,分析教学方法选择和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关键词】

 新工科;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2095-3518(2021)05-206-022021年第37卷第5期轻工科技LIGHT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7,No.5,2021206

 力的德才兼具、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按照新工科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将课程体系具体化为第一、二、三课堂,三层次课堂紧密配合,前后衔接,形成系统化的体系。参考《“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面向2030工程师核心素质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8版)》和《工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提炼出16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质。以培养具有上述素质的人才为导向,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图1 课程体系设置第一课堂侧重理论知识学习,涵盖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通过循序渐进的理论课堂夯实基础,包括认知、分析、计算与解释数据的能力、并能通过对素材的综合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第二课堂由实践类课程组成,包含创新创业课程、工程训练课程和课程设计等。充分发挥学校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学院的优势,将实践技能训练融入课堂,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动手、使用工具及创新的能力。第三课堂强调课外学习。由校级、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及课外学分组成,形成从合格型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体系,侧重培养沟通、团队合作、组织管理能力和工程领导力。课外学分由系列学科前沿讲座组成,设置成0.5学分的小课程。定期由教授和行业专家授课,将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制定培养方案时,将三类课堂有机结合,贯穿整个培养过程,让学生得到系统化的培养。2.3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基于OBE理念,将项目式教学融入教学过程。项目源自企业实际问题,按照教学规律进行设计,根据学习进度逐渐增加难度,在兼顾课程整体的同时体现对特定内容(如智能工厂)的针对性。将项目对应到素质标准,每项标准都设置评估检测,并在最终的实训环节以小组的形式考核。2.4 持续改进机制基于工程教育理念,建立面向课程和面向毕业生的评估和改进机制,如图2所示。课程层面,责任人是授课教师。将教学目标细化成知识、技能、情感三类目标,明确针对各类目标的教学方法,加强过程考核,结课后进行总体评价,并根据薄弱项提出改进措施。毕业生层面,设置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工作组,在学生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后,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形成反馈,促进教学过程的改进。图2 持续改进机制3 结束语新工科建设是提升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文中针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的问题,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OBE理念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两个层面建立了评估和持续改进机制。研究结果可为新工科教育在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参考文献[1]薛朝改,李淑敏,曹武军.新工科背景下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5):293-295.[2]蒋海青,徐兆军,孟庆莉,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工业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77):29-32.[3]暴伟,郜振华,张洪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42):8-11.[4]徐志涛.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工业工程本科实习1+1+N创新模式[J].价值工程,2017(34):213-215.(上接第185页)[2]王丽英.新时代技能素养和教学督导工作的创新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72-174.[3]郝德贤.教学督导促进高校青年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9,35(6):115-122.[4]付俊贤,王炳社.从督到引: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思路转变新探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35(2):1-6.[5]黄彦.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创新与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0):124-125.[6]边静,唐志强.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督导路径探析[J].河西学院学报,2020,36(2):123-128.[7]王莉芬,朱惠延.地方高校教学督导助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路径优化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12):71-73.207

篇四:什么叫新工科理念

书第 38卷 第 6期2019年 12月兰 州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ournalofLanzhouJiaotongUniversityVol.38No.6Dec.2019收稿日期:2019?09?10         学报网址:http://xb.lzjtu.edu.cn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教高厅函〔2018〕17号)、兰州交通大学 2019年战略规划及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FZGH2019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杨宗仁(1969-),男,甘肃通渭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E?mail:136257165@qq.com.文章编号:1001?4373(2019)06?0132?05 DOI:10.3969/j.issn.1001?4373.2019.06.021“新工科”建设的理念内涵及模式综述杨宗仁(兰州交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兰州 730070)摘要:综合不同学者观点,系统阐述“新工科”之新。开放、包容、创新、全过程、综合化及人的全面发展是“新工科”之新理念。“新工科”要构建以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为核心的工科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新工科”人才应该具备新素养。关键词:新工科;新理念;新结构;新素养;新体系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TheConnotationandPatternReviewofthe"NewEngineering"YANGZong?ren(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LanzhouJiaotong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Abstract:Thispapersystematicallyreviewedthenewcharacteristicsofthesocalled"NewEngineering".Openness,inclusiveness,innovation,whole?process,integrationandall?roundhumandevelopmentarethenewconceptof"NewEngineering"."NewEngineering"shouldbuildanewstructurecenteredinspecialtystructureandcurriculumstructure,exploreandimplementanewmodeofengineeringeducationpersonneltraining.Sothattheengineeringeducationwith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ofnewqualityandanewcomprehensiveengineeringeducationsystem 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areestablished.Atthesametime,"NewEngineering"talentsshouldhavenewqualities.Keywords:"NewEngineering";newconcept;newstructure;newquality;newsystem  自 2017年初教育部推出“新工科”计划以来,各级政府、高校和相关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建设“新工科”。“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系列文件的推出,对于指导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新工科”的内涵及特征,明确“新工科”的建设目标及路径选择发挥了引领作用。但是,有些纲领性文件过于宏观笼统,对于具体指导“新工科”建设缺乏可操作性。“新工科”建设的关键是对“新工科”之新的正解理解。虽然诸多学者已从不同视角对“新工科”尝试解读,有的解读不乏真知灼见,但有些解读存在内涵模糊、外延错位、不准确、不清晰现象。综合不同学者观点,系统解读“新工科”之新是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一、“新工科”是一种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

 第 6期 杨宗仁:“新工科”建设的理念内涵及模式综述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和理想的观念体系。”[1] 教育理念是任何教育行为和活动的内在动力,人才培养活动必须以教育理念为先导。没有教育理念的指导,教育目标必定是盲目的,教育活动的结果也必定是不理想的。“新工科”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应“新经济”之呼唤应运而生,建设发展“新工科”首先要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1.树立开放、包容的工程教育理念开放是指“新工科”必须摆脱“工科”的羁绊,向其它学科伸出橄榄枝,向“科学 +人文 +工程 +其它”方向发展,依托大类通识教育,培养综合化、复合型人才。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从 1939年起开展实施的“卡耐基计划”,要求理工科学生至少选修 1/4的人文社科课程。学校同时设立了包含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工程设计研究中心”。这种开放的工程教育理念值得我国借鉴 [2] 。包容是指“新工科”不能因为“新”就舍弃传统工科,而要包容传统工科,通过“传统工科 +”的形式实现整体工科形态的转变。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我国必须拥有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就必然要求匹配完整的“新工科”体系。因此,必须从国家层面做好总体设计,规范“新工科”的内涵和外延,以包容的理念引领“新工科”和传统工科整体发展,严防新一轮“新工科”专业的盲目申报和资源争夺 [2]2.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为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应对国家重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需求,“新工科”必须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深入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引导综合性高校、工科优势高校和地方工科院校合理定位。既要培养大国工匠,也要培养普通工程人才,但他们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树立综合化工程教育理念一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新工科”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工程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更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二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新工科”人才既要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计算机等),也有具备扎实全面的人文科学知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伦理、道德等)。三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综合。开展“新工科”教育,必须加强专业教育,培养既掌握扎实工程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工程人才。同时,必须加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更多地强调“育”而不仅仅是“教”,和“文理教育”、“博雅教育”异曲同工,超越功利性,强调对“人”的塑造。只有通过通识教育,才能保证培养的工程人才不仅是单纯的“工科男”或“工科女”,而是既懂人文、又懂工程的综合化人才,而不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学校教育的“产品”[3] 。4.树立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新工科”按照 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等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4]5.树立全面发展的工程教育理念“新工科”必须以学生为本,围绕培育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育人功能,重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提供体现通识教育、文理并重以及数字化特征的课程,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解决工程复杂问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还具有全球视野、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新工科”要构建工科新结构新结构主要包括工科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1.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主要围绕以下 3条途径构建专业新结构:一是围绕新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产业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和特色专业群,按“天大行动”计划,到 2020年直接面向新经济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 50%以上。二是更新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服务地矿、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三是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孕育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3 3 1

 兰 州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 38卷应产业需求建专业需要注意二个问题:第一,一流大学不能被动适应产业需求,而要引领产业需求;若要考虑产业需求,则应考虑企业长远的、潜在的需求,而非眼前的、当下的需求。第二,建立新专业应是基于自由探索氛围下的学校自主行为,而不应是政府部门的行政推进 [5] 。2.构建工科课程新结构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要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工程人才,必须重建课程结构。课程新结构主要包括课程体系的构成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一要根据新兴产业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对毕业生在毕业 5年后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或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二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明确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和具备的素养,毕业要求应能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三要按照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重点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每门课程的内容设置,舍弃与毕业要求无关或内容陈旧的课程,删除不同课程之间相互重复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能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当然,新结构还应包括学生新的知识结构。学生新的知识结构中,应包括多学科交叉的新内容 [6] 。三、“新工科”要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界有关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界定有多种论说。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了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其实质是为受教育者构建的相对稳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范型性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构造形态、培养途径、培养制度和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质是在“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构造形态、培养途径、培养制度和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新工科”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新模式是当务之急。四、“新工科”人才应该具备新素养“新工科”是我国为应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回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强烈呼唤,助力国家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迎接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新挑战而开展的高等工程教育重大改革,其实质是培养能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工程需求的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的工程素养之外,还应该具备新素养。其一,应该具备“形而上”的观念。西方哲学家、思想家对技术本质和作用的思考表明,技术或工程依然是非常“形而上”的。“新工科”人才应该具备“形而上”的观念,思考一些工程与技术的“形而上”问题。“形而上”有利于增强“新工科”人才的价值感与使命感,有利于他们兴趣的形成,有利于他们将来能够在更高的层次和境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5] 。其二,应该具备关注“超世界存在”的使命感和价值感。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多属于“增量创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引领未来某个新的技术领域的创新还是太少。为改变这种现状,“新工科”培养的学生在关注工程中的现实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具有引领、想象、创造未来社会需求的欲求和能力,能有一种创新的闲适,能够陶醉在想象“超自然存在”、“超世界存在”的乐趣中,能在时间轴的未来点上自由驰骋,从而孕育伟大的创新 [7] 。其三,应该具备大工程观和空间感。传统的工程教育过分拘泥于专业的细节,学生的思维容易蜷缩在狭小的专业空间。事实上,一个小小产品(如LED)也完全可能涉及多学科问题。因此,“新工科”人才需要大工程观和空间感,应该能在大的学科空间去观察、思考问题。空间感不仅要体现在“问题空间”的构建上,还要体现在“社会空间”中 [5] 。其四,应该具备关联力和想象力。“新工科”应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节点或信息源的关联,使其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关联力具体表现在问题空间中感知关联的能力、物理或现实空间中感知关联的4 3 1

 第 6期 杨宗仁:“新工科”建设的理念内涵及模式综述能力、虚拟空间中感知关联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空间中感知关联的能力等方面。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与工程和技术有关的想象表现在想象的需求、想象的技术、想象的模式、想象的职业等很多方面 [5] 。其五,应该具备宏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宏思维指对超越于自身专业之外的社会、科技、工程、文化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的观察、思考及领悟能力,从系统的角度,从时间、空间的大尺度去观察、思考问题。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批判性思维需要自由空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批判性思维也很难创新。“新工科”需要培养学生自由自在、独立思辨的宏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 。五、“新工科”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新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其基本要求是“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1.加强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质量”的首要工作是加强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结合国际标准和我国工程教育实际,建立国家、行业和学校三级质量标准体系。一要对照欧洲工程师能力标准、英国工程专业能力标准、美国 ABET认证标准、德国ASIIN认证标准等国际标准以及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分析我国未来工程师应具备的新素养(如上文所述),明确他们在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文化、伦理等重点领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制定公布工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目前已公布)。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推动不同行业部门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制定行业标准(简称“行标”)。三是高校要根据“国标”和“行标”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定位,修订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从而形成国家、行业和学校三级质量标准体系 [7] 。2.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一要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机制。由教育部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共同参与领导,不断完善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并发挥其权威作用。二要完善认证结果的发布和使用制度。要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介绍专业认证的意义并公布每年的专业认证结果,让学生和家长知晓不同专业的认证情况,扩大专业认证的影响力。要引导高校将专业认证结果在招生简章和毕业证书上正确显现,提高认证结果的认可度。要将专业认证纳入学科和专业评估体系,把专业认证作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引导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用国际实质等效的标准开展专业建设,切实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三要统筹规划专业认证规模和进度。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高校和专业有序开展专业认证 [8] 。六、“新工科”要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

篇五:什么叫新工科理念

dash;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 年第 32 期/11 月(中)— 97“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及改革实践——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陈光胜(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上海 200093)摘 要 “新工科”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是工程教育适应当前新技术快速进步,推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制造 2025”、 “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全面创新工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支撑和引领新经济的必然需求。在总结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及实施路径基础上,以上海理工大学传统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例,从教学内容改造和改革办学模式以服务最新产业需求、强化基础,分层教育,开展荣誉学位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建立OBE理念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等四个方面阐述“老专业”的“新工科”改造的成功做法,为新工科背景下的传统工科专业建设改革提供经验。关键词 新工科 专业建设 专业改造 产出导向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2017 年,教育部高教司正式推出“新工科”计划,并迅速形成了“复旦共识”、 “天大行动”、 “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文件 ①②③ 。当前,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科技正在迅速改变着商业模式、现代工业的格局,甚至改变着未来人们的生活、就业等模式。同时,国家正在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制造 2025”、 “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力。为了支撑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培养新型工程创新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和创新。“新工科”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工科”建设需要新思维、新体制机制、全面创新工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支撑和引领新经济。1 新工科的内涵及实施路径什么是新工科,新工科的内涵是什么?钟登华认为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新工科,“工科”是本质, “新”是取向,要把握好这个“新”字,但又不能脱离“工科”,其内涵可以理解为:理念新:应对变化,塑造未来;要求新: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途径新: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李正良认为,新工科专业的产生,本质上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而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包括传统产业升级而形成的新型产业)进而形成新职业,同时科技不断进步引发产生新技术、新经济。新技术和新经济以学科交叉为特征,新产业和新业态以跨界融合为特征。新职业与学科交叉(或交叉学科)的再次交汇即形成新工科专业,并提出基于学科交叉的本硕贯通培养和弹性学制、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本科跨界培养、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创新实践实验平台等 5大新工科人才的主要培养路径。吴爱华等提出:我国工程教育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加快推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虽然目前不同学者对“新工科”的概念,内涵和路径阐述不尽相同,但对新工科的特征的表述基本达成一致:学科专业的新结构、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分类发展的新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工科专业是以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用于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产业,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实现更新的理念、更好的模式、更高的教育质量。2“新工科”理念指导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从“新工科”建设范畴来看,新工科建设对象不仅要面向新兴产业的“新专业”,对于“老专业”的新工科化改造也是重要任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历史悠久,实现该专业的“新工科”化改造,将“新工科”理念引入到专业建设,能更好的服务于产业,是各工科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上海理工大学的机械制造学科源溯百年,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在国内的工科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该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依托学校“先进制造及装备技术学科群”、上海市“机械工程”一流重点学科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学科优势和机械工业的行业优势,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深化改革,加快发展。2019 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走在了全国同类专业的前列。在新的课 | 程 | 教 | 学

 —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 年第 32 期/11 月(中)—98历史时期,为适应当前“新工科”建设,从 2018 年开始,专业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2.1更新改造教学内容,改革办学模式,服务最新产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 “满足产业需求”,是“新工科”的建设需求,专业紧密跟踪机械行业发展动态,针对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对于制造业提出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需求强烈问题,在原有专业框架内难以通过改造解决,则在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新工科新专业试点建设,与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共同筹办“机器人”新专业。另一方面,针对行业提出的强调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需求,专业则提出学校与产业共同开办“产业技术学院”,探索行业深度参与,走学校共同培养实践型创新的“产、学、研、用”融合的新型办学模式。2018 年 7 月,由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主导,由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械领域高端企业组成的“产业技术学院”成立, “1+N”模式的新型人才培养一体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初步建成。与上海机床厂合作尝试开办机械专业“机床方向”,在该方向上,改造当前课程体系,加大机床方向实践学分,开设“机床性能测试综合实验”、“零件加工与测量实验”等 5 门与生产结合紧密课程,教学任务由机床厂高级工程师承担,试图缩短学校与就业岗位距离,加大实践型人才培养力度。“产业技术学院”的成立,使学生提前融入工作环境,拉近课堂知识与生产的距离,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本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机器人专业培养计划已经制订并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并获批,进入招生阶段。2.2 强化基础,分层教育,开展荣誉学位教育新工科人才既要求“高素质”又要“交叉复合”,所谓的高素质指的是新工科培养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在专业能力之外所必须拥有的高水准的社会能力、职业素养和伦理道德等素质。交叉复合型指的是工程科技人才应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理论和专业基础,具备解决交叉复合问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新工科人才在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接受厚重的通识教育。上海理工大学所有专业按照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实施弹性化的课程体系,突出能力建设和学科交叉,采用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学科的交叉性,低年级课程重点增强学生对于基础学科和大学通识课程的认知度,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

 同时,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在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开展分层教育,尝试开展荣誉学位教育。2018 年 1 月,以“荣誉课程”为核心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荣誉学位”培养体系改革工作启动,在学校层面的项目课程设置体系、修读流程和修读管理规范等政策配套基本完成,遴选了“高等热工基础及液体力学”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等 6 门荣誉课程。接受荣誉课程教育的学生以自主报名,学校择优方式组成班级,全部采用小班化教学、优选学科著名教授担任教师,遵循基础深厚、教法先进、知识交叉复合办学导向,以培养国际化、专宽交的未来精英人才为目标。期望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价值判断与独立思考能力,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造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以荣誉课程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形成机械工程学科新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3 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对新工科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的首要能力要求。创业能力是新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产业和行业主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创新是引领和驱动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和行业得以发展并赢得市场竞争的保障,是产业和行业的工程科技骨干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从 2018 年,上海理工大学的所有工科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方案,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 2 学分的创新学分,与上海市大学创新项目结合,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市级项目可获得 1 万元资助,校级项目可获得 5000 元资助,未获市、校资助项目由学院给予充足经费保障。以交叉跨界问题、综合复杂问题和未来前沿问题等为导向,把危机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工程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广泛搭建各种跨行业、跨界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创业竞赛等,全过程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全方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融入整个专业教育。2.4 建立 OBE 理念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新工科”建设的保障,改革教育评价体系,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是对老工科进行“新工科”改造的前提。上海理工大学机械专业以“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为人才培养特色定位,2014 年,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德国 ASIIN 认证,2017 年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经过认证后,将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入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理清学生能力结构,进一步建立学生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的确定映射关系,并保证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来支撑。通过几年的闭环持续改进,专业基本完成了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以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和以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3 结语“新工科”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是工程教育适应当前新技术快速进步,推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 2025”、 “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全面创新工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支撑和引领新经济的必然需求。以上海理工大学传统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例,从教学内容改造和改革办学模式以服务最新产业需求、开展荣誉学位教育加强基础和拔尖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建立OBE理念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等四个方面阐述“老专业”的“新工科”改造的成功做法,为新工科背景下的传统工科专业建设改革提供经验。基金项目:项目资助:2020 年度上海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FTD203024。(下转第 182 页)课 | 程 | 教 | 学

 —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 年第 32 期/11 月(中)—182黑板、多媒体、大白纸等,将小组活动成果进行数据统计及展示。展示过程中详细标明相关任务完成人(姓名或学号)。这些数据要拍照留存,作为每次成绩统计的依据。通常每次活动当小组内完成之后,都要有一个汇报展示环节。为确保课堂活动进行顺利,班级课下活动延伸也是重要的环节。作业布置,活动需要的材料、资源准备,活动任务的前期工作,都需要在工作群里面提前告知。课后数据整理,成果反馈,也要在工作群里发布。因此要建立课下工作群。2.4 评价反馈课堂上的展示环节是评价反馈的第一步。展示过程中,各小组负责人,小组指定的评价人,科代表,甚至全班,都可以参与评价中来。通过举手表决、评价打分表、列清单等不同方式,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质与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可以由教师讲解活动要点及规则后,与学生共同商定。这是学生最关注的环节,也是促进活动进一步完善提升的必须进行的环节。对于各小组活动的数据,另由科代表进行统计记录。也可设定班级观察员,由观察员协助记录。数据以月为单位或以活动阶段为单位定期统计,及时反馈。这些数据是平时成绩的依据。期末考试可以参考技能比赛,进行综合程度比较高的活动设计。人员可以设定裁判、参赛选手、负责人、观察员,职责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评价标准,组织进程由教师提出,学生表决。一经表决后的规则,执行时,相关责任人有执行权及判决权。各种权力人员之间要有制衡。比如选手的成绩由裁判来评价;裁判的公平性由选手及观察员来评价;小组负责人完成任务情况由老师来评价。每阶段成绩一定要及时公布。期末小组进行总结与分享,表达对组内成员支持的感谢。3 学习共同体建设中带来的变化3.1 活动形式多样带来参与人员数量大幅度提升,学习积极性提升在长期的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积累了多种模式的活动类型,变化多样,需要学生全力以赴,同时又新颖具有挑战性,学生乐于参与。3.2 由于获得教学活动设计、组织参与权,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提升活动进行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被赋予了职责与权力,这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是符合他们成长心理需求的形式。活动中遇到困难,解决问题,既能发挥甚至发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能提升自己的自我评价。学生不再视学...

篇六:什么叫新工科理念

47 卷   第 3 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 5 月Vol. 47 No. 3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May , 2021DOI :

 10. 13718 /j.cnki. xdsk. 2021. 03. 015 教育研究“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时代蕴涵与发展路径黄 泽 文(西南大学 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   要:

 “新工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格局、新走向。培养具有时代蕴涵和中国特色的“新工科”人才,需要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其中课程思政建设不可或缺。“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应立足新时代,充分挖掘“新工科”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价值旨归,以构建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发展路径为实践归宿。当前“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理念、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困境,应遵循永续性、平衡性、生机性发展原则,通过理性审思、理念深化和系统整合的路径予以推进和提升。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新工科;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 - 9841 ( 2021 )

 03 - 0162 - 07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方兴未艾,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悄无声息地点燃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革命之火”。人工智能,特别是高级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毫无疑义将引发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教育环境等四要素的重构和创变,进而推动实现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重构 [1 ]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领域的技术科技革命与产业变化,教育部积极推进高校“新工科”教育模式革新,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动“新工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使各“新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合统一,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最终达成新时代适应未来新兴产业需要的、满足新经济需求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新兴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一、“新工科”建设中课程思政的时代蕴涵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报告中指出:世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终身化、信息化”的趋势 [2 ] ,高等教育与世界格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个人福祉形成了更加系统而复杂的共生关系。其中,高等工程教育承担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2 6 1收稿日期:

 2020 - 11 - 28作者简介:黄泽文,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研究员。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研究”子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科学内涵与核心要义研究”( 17JZDW06 ),项目负责人:白显良;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庆教育委员会)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生态构建与实践研究”( 203536 ),项目负责人:胡海燕。

 要使命,如何顺应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承担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使命担当,促使其自身不断转型升级,实现从“技术范式”到“科学范式”并最终趋向“工程范式”的演变,体现其育人价值的现代化更迭,并时刻瞄准未来的新范式 [3 - 4 ] 。“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以课程思政为创新突破,统整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和实践体系等,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培养出具有时代蕴涵和中国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其中课程思政是造就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担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一)课程思政是实现“新工科”宏伟蓝图的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党组等相关部门也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的通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这些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件,为新时代新工科建设勾勒出了宏伟蓝图,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开启了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课程思政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部署的紧迫任务,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实现育人目标价值的主渠道。学科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两条平行发展的教育活动,而是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共同实现育人价值叠加、教学资源创新、教师队伍壮大以及教学实效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5 ]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探索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新工科”建设通过多次讨论,逐步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简称新工科建设“三部曲”)。教育部随后又相继颁发《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新工科”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新工科”建设是一项为了应对新经济挑战、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要和未来发展要求的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也是一场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的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战略行动,更是教育部和高等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通过“新工科”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国家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同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愿意将所学知识奉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堪当时代大任的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对于我国“新工科”建设而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立德树人目标为育人不变标杆的同时,更应通过课程思政打造出具有时代蕴涵和中国特色的“新工科”。(二)课程思政是“新工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第一,“新工科”课程应契合立德树人、育人为先的理念。“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教育事业的神圣职责,也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 6 ]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3 6 1

 一。”[ 8 ] 这说明,高校立德树人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能偏废大学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和育人功能,特别要强化通过实施课程思政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第二,“新工科”课程理念应体现“新工科”特色。“新工科”的建设为高等工程教育带来了一种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变革、一种挑战。课程思政不仅体现出大学课程对个体精神成长意义的追问,也表达出课程要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引导,以遵循国家主流价值观要求的精神旨归 [8 ] 。“新工科”中很大一部分专业属性偏向理工科、更加注重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看重学生发展国际性等特点,势必给“新工科”思政建设带来重大影响。从理念目标上看,“新工科”课程思政应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价值旨归,立足于人的思想道德养成的系统性特征,赋予课程以整体育人的功能,使专业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新工科”课程体系应实现科学知识传授与家国情怀培育的深度融合。首先,育人目标一体化。专业课中应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功能,又应与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应针对“新工科”学生的学科专业特色,完善传统的“三全育人”环节,避免模式僵化、实效性差等问题。其次,课程资源整合化。要在学科专业课程资源和教学案例、项目研讨、个案分析中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尤其应该结合国际形势复杂化,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科技人才竞争激烈化的当下,将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责任担当等作为对专业发展追求的政治引领,树立更加坚定服务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战略,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福祉和利益积极奋斗。再次,育人队伍专业化。提高专业课教师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专业性,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思想意识和政治站位,以构建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发展路径为实践归宿,立足于人的思想道德养成的系统性特征,从一开始就将教书和育人视为一体,赋予课程思政以整体育人的功能 [9 ] ,使“新工科”专业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顶层设计,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工科”人才。(三)课程思政是“新工科”破解自身发展困境的重要路径第一,理念困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将“立德”简单地理解为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或是片面传授专业知识等消极态度的问题,“新工科”课程思政由于其专业特性或者培养目标的理念定位和认知不足,此类问题体现得更加明显。教师以“师”为本的教育理念、填鸭式的教学讲授方法、单一陈旧的授课形式,过多地强调理论性和政策性,纵有教师满腔热情的知识讲授,也会因理念偏差、缺乏新意、缺失价值育人而使学生严重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这类问题造成了高校“新工科”课程单一的知识化倾向,掩藏了专业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离散了“育人”与“知识传授”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造成了人才培养“思政取向”与“知识传播”“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的背驰。第二,实践困境。在“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实践中,“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程建设的开始,就存在突出的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包括课程地位、重视程度、专业水平等方面的不平衡。一方面,对于“新工科”相关专业来说,由于培养过程更加看重技能性和实操性,容易出现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课程轻思政课程倾向,导致思政课程相较于专业课程被忽视,彼此之间的地位不平衡,这样的不平衡,同样表现在专业课程建设的固有模式与“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实践环节。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体系过于抽象化,远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大学生发展的真正需要,以至于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最终引来部分专业课教师乃至于整个社会对高校思政教育价值的怀疑,这样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影响了“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推进。第三,能力困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其时代性、思想4 6 1

 性、政治性和育人性的鲜明特点,对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工科”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发现、挖掘出隐藏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二是课程思政的融合能力不足,不能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知识的有机融合。这些不足,势必对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造成极大的损伤,严重影响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二、“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发展原则“新工科”更加注重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看重学生发展国际性,这给“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带来重要影响。“新工科”建设是一种变革、一种挑战,站在新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历史方位上,“新工科”课程思政应遵循永续性、平衡性、生机性的发展原则。(一)永续性原则“永续发展”是涉及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概念,强调在发展中要以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的永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对于“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发展来说,永续性原则要求要注重发展教育生态、学科生态、育人生态,优化“新工科”课程思政开展的方式及手段,实现其自身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新工科”课程思政以及“新工科”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来说,永续性应为首要核心原则,“新工科”建设的价值与意义不断得以肯定,同时也对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带来积极影响。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9 ] 。因此,“新工科”背景下所培养的“新工科人才”必定是全面发展的、爱国爱党的、品德修养觉悟高的人才。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保障“新工科”建设中不断培养的人才不仅仅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可培养造就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等优秀特质的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担当时代大任的人才。新时代“新工科”课程思政要与“新工科”的新背景、新使命、学科特性、国家人才培养诉...

篇七:什么叫新工科理念

书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顾 佩 华【摘   要】

   自2016年提出新工科建设后,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教育部发布新工科项目,相继成立了工科优势高校组、综合性高校组、地方高校组,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工作。在总结过去多年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参考新工科建设的研究和工程教育范式转变的探索,本文试图回答什么是新工科、为什么叫新工科等基本问题,探讨新工科教育以及新工科教育范式;并根据以往工程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以汕头大学为例,提出新工科建设的技术路径、组织实施方法,并讨论了需要关注的问题。【关 键 词】

   新工科   新范式   技术路径   组织实施【收稿日期】

  2017年9月【作者简介】

   顾佩华,汕头大学执行校长,教授。   一、新工科提出的背景和重要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科技和新商业模式快速改变着现代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 ”、“一带一路”、“互联网+ ”等重大战略,为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力。从科学发现到转化成技术或产品的时间不断缩短,知识更新和新知识产生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些发展和变化对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职业素质和视野都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支撑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培养新型工程创新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和创新。新工科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需要新思维、新体制机制、全面创新工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支撑和引领新经济。2016年新工科概念提出后,教育部高教司经过反复的研讨、调研和论证,于2017年正式推出“新工科”计划,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文件。[ 1 ][ 2 ][ 3 ]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工科优势高校组、综合性高校组和地方高校组都积极响应和启动新工科建设战略,新工科教育改革发展迅速,发表了多篇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文章,为实施新工科教育创造了良好开端。吴爱华等 [4 ] 从新经济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新要求,分析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情况,在总结前期新工科教育改革和探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构建新型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新结构、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育的新模式、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质量标准、建立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新体系,对新工科建设做了系统概括和提出了整体发展思路。钟登华 [5 ] 在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一文中,阐述了什么是新工科、为什么要建设新工科和如何建设新工科这三个基本问题,从而揭示了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给出如何面向国家需求,聚焦工程教育的挑战,实施新 工 科 建 设 的 战 略。李 培根 [6 ] 讨论新工科的“新”的内涵,提出工程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新素养、空间感、关联力、想象力、宏思维和批评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从专业、课程和知识体系方面讨论新结构,提出新工科的教学和学习等方面需要新方法。赵继等 [7 ] 从经济与科技发展以及大学自身创新发展的需要出发,讨论了新工科和工程教育创新,以及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必要性。提出了新工科的通宽性、前瞻性、交叉性、开放性、实践性,并阐述了工程教育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林健 [8 ] 提出新工科的广义概念,新工科的边界范畴,重视理科、管理、法律等学科影响,不但要关注当前的需要,更要面向未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工程人才。陆国栋 [9 ]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对新工科建设的需要的视角,讨论了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主要瓶颈,进而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基本路径、思考与探索。—1—

 徐雷等 [10 ] 从理科特别是应用理科的角度讨论了综合性大学建设新工科和新工程教育内涵,应包括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打破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界限,实行多元化培养,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推进产业和 学 校 的 协 同 创 新。陈 慧等 [11 ] 分析了综合性大学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优势,讨论了中山大学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和立足珠三角的战略布局、以新工科建设助推21世纪海上丝路的战略;在分析面临的问题后,提出如何推动综合性大学新工科建设的思路。夏建国等 [12 ] 分析了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总结了地方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经验,提出了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并提供了参考实例。施晓秋等 [13 ] 从新工业对工程人才的新需求出发,建议依托产教和科教融合,创新和创业融合,提出了地方高校建设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和原型系统。叶民等 [14 ] 认为新业态是实施新工科的基础,新工科建设是面对新业态的挑战,阐述了工程教育的理念、课程体系和教育体制、设计工程范式和教育体制创新等,对未来新工科建设提出了建议。王巨宏等 [15 ] 从工业界的角度分析新工科建设,特别讨论了建设政产学研融合的工程教育新生态,并且分析这样的新生态在新经济下工程教育的挑战;以腾讯为例介绍新经济下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在新经济下构建工程教育新生态体系,在体制机制、生态建设、发挥社会力量支持工程教育,并提出了新生态建设路径。在总结过去多年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参考新工科建设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回答什么是新工科、为什么叫新工科等基本问题,探讨新工科教育以及工程教育的新范式。并根据以往工程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与教训,提出汕头大学新工科建设的初步技术路径、组织实施策略与方法,并讨论了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二、新工科基本概念新工科 中 的 “新”是 Emergent或 者 Emer -ging ,新工科指的是 Emergent or Emerging  En -gineering 。为了解析新工科的内涵,有必要对工程、科学、应用科学、技术的定义、内容和本质区别进行梳理和界定。经过分析和比较,发现工程和应用科学的边界尚需更清晰的界定。新工科可以理解为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交叉与交融,所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新范式和新工科教育等综合概念。新工科涉及现代工科领域的新定义、新认识、新工程范式、新工科教育、新工程研究与创新、新工程实践等多方面。为什么叫新工科? Emerging Engineering 或者 Emergent Engineering 可以翻译成“新工科”或者“新工程”。在教育界讨论 Emerging  or E -mergent Engineering ,“新工科”比“新工程”更加合适。对应“新工科”不应该是“旧工科”,而是“现有工科”或者“传统工科”,对于现有的传统工科的理解,大家已经形成了共同的认识。新工科的学科或领域可以理解为刚出现,正在形成或将要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领域或方向,可以是一级、二级或交叉学科,也可以是学科方向。新兴学科或领域的特点是新颖,代表工程和科技的新发展,与快速发展的产业和新经济联系紧密。由于新( Emerging ),就有某些不确定性或模糊性。在工程教育领域,从跟随和并行向引领的过渡过程,需要逐渐适应引领的过程中面对的某些不清晰、不确定性、甚至暂时不完全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引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果什么都完全清楚和确定了,那就不新了,也就无需引领了。新工科的学科或领域伴随着所服务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经历形成、发展、成熟等阶段后,成为常规学科或领域。而后续新的工科领域又继续涌现,经历同样过程。应以发展的思维,理解从新到传统学科的发展过程,推动新工科建设与发展。以工程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新质量等作为学校新工科建设和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构建新工科专业或改造现有专业,培养新经济和满足学校所服务的产业所需要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新工科人才培养应该使学生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数学、工程科学、人文社科、专业和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综合能力包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工程设计、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团队、沟通交流和领导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专业所涉及的核心技能和职业态度等。三、新工科教育范式(一)新工科教育范式的基本框架。新工科教育范式或者称为工程教育新范式是新工科建设和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为了定义新—2—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年第6期

 工科教育范 式,首 先 分 析 范 式 ( Paradigm )的 定义。根据 Wikipedia的定义,范式可以理解为例子、模式、框架等。涉及范式讨论和研究,常常会提到科学范式的形成和发展。牛顿物理学时代,物理学界曾经普遍认为根据牛顿力学原理,很多力学研究被认为是可预见的进步;这种物理学范式的理解,被后来出现的爱因斯坦相对论而改变,现代科学发展还在不断挑战已有的科学范式。由于人类有了认识世界的新设备、新仪器、新工具,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将不断深入,新的科学范式还会出现。

 Thomas Kuhn在《The Structure of Sci -entific Revolution 》一书定义科学范式,用于指导科学研究和回答科学问题。在这个科学范式框架下,根据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确定实验观察和分析的内容。按照科学的方法设计具有代表性且可重复实验,获取实验数据,确定解释实验结果的方法,从而回答科学的问题。当这样的科学范式研究问题的框架用于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定义需要扩展。

 Thomas Kuhn 也认识到严格的科学范式定义并不完全适合非自然科学领域。对范式在不同领域的定义有了新的理解,如可以理解为基础思考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利益相关者具有相似的认识和理解。李茂国等 [16 ] 对工程教育范式进行了详细讨论,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范式,至今已经有2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通过研究中美两国的工程教育的发展和范式转变,从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视角,以及三种新工业模型,提出工程教育从回归工程向“融合创新”范式转变。根据科学范式定义的逻辑和思考框架,可以定义工程和工程教育的范式。在尝试定义工程教育范式时,应该考虑工程教育专家及工程教育利益相关者,所共同遵守和接受的理念和原则、标准、教育教学方法、内容、评价体系等,而这些就构成了工程教育的范式基础框架。为了定义工程教育的新范式,需要认识范式的形成过程。根据 Kuhn的科学范式和范式转变的论述,可以理解为某科学领域进步证明,现有范式不能解释和指导该领域的科学工作,范式开始转变并形成更加合理的范式。因此工程教育范式转变可以理解为,在传统的工程教育范式下,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当科技和社会进步改变了产业和工业发展,导致已有工程教育范式不能满足产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工程教育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工程教育范式。目前的工程教育范式转变,源于多年前就开始的各种工程教育改革尝试。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使中国工程教育界形成共识,建立新的工程教育范式。新工程教育范式形成一段时间后,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又会出现更新的发展、新的知识、新认识和对于工程教育的新理解,将会开始更新一轮的工程教育范式的转变,因此工程教育范式的转变、形成、稳定和再转变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适应当前发展的工程教育范式内容被保留和传承,不适应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消失。因此,工程教育范式转变是传承和渐变,很少是颠覆性的推翻重来。确定新工科教育范式的基本框架,应该考虑学校层面的工程教育所涉及范围、内容和内涵。参考吴爱华等 [4 ] 提出的新工科的核心内容即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引用李茂国等 [16 ] 提出的“融合创新”范式作为新工科教育范式。“融合创新”体现了现代工程教育的协同创新、理工和多学科融合、产学融合、校企融合、在线—新媒体—移动学习与校园内培养的融合、教研学融合等多方面创新的相互融合和促进,使只限于学校内部、学院内部甚至系和专业内部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成为开放式、全方位、所有利益相关方参与和协同互动、可持续、全面的融合创新。如图1所示,是作者对新工科教育范式框架基本内容的初步认识,涉及新工科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质量标准等方面。虽然现在还无法证明这些方面是否能构成工程教育新范式的基本元素,但这都是直接关系到建设新工科专业和改造现有专业(包括跨学科专业)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将各种创新工程教育的理念、质量标准、模式、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与理工和多学科融合、产学融合、校企融合、教研学融合等相结合,形成新工科教育范式的基本框架。随着新工科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新工科教育范式的框架和涉及的内容会更加清晰、合理和全面。下面是对融合创新范式涉及的主要元素的简单描述。新理念 [4 ] :工程教育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创新工程教育观。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综合人文素养和卓越工程能力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一是树立创新工—3—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

 程教育理念,深化工科教育改革,注重学生的工程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学科和跨界领导力的培养;二是树立全面综合的工程教育理念,改变工科专业过窄过细的弊端,加强跨学科、多学科知识和能力、人文和管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三是要树立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对产品、系统和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观;四是要以更加开放和广阔的视野,立足当前需求、面向未来、面向国际,以学生为中心,建设贴近业界、聚焦需求、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图 1  融合创新范式的基本框架新模式 [4 ] :建立工程教育新模式至少应该包括:一是总结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经验,借鉴符合国情的国际上成功的工程教育模式,创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综合国际工程专业认证要求的知识、能力和...

篇八:什么叫新工科理念

iddot;98·高效管理策略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引言人才培养作为特色专业课程教育的引领导向,关系到特色专业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效应。新工科的内涵以及特征,促进新工科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革新,实现新工科特色专业教育教学理念的优化,为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推进复合型、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不适合现代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工业 4.0 背景下,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更符合现代社会人才的需要。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重视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实现新工科特色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性发展,达到优质人才培养效能。一、新工科内涵新工科是我国教育部门站在新的高等教育视角,立足于当前工科教育实际,明确的工科教育目标与方向,并且该教育方向与目标涵盖了“复旦共识”“千生计划”等信息。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方向与战略目标符合我国战略发展需要,立足于专业课程教育革新,为知识型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优质的工科人才。新工科的实施,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观念,实现多个教育机构、组织形式的合作,协同促进高素质的工科人才培养。新工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元化、协同化、产业化、交叉化的特点,推进工科教育教学的革新,提升工科教育教学质量。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都在建设与完善新工科专业,能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是以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用于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二、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的实践要素1. 产教融合教育的实施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以往工科专业教育教学革新带来机遇。新工科视域下,特色专业教育教学的开展,应以新工科内涵思想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联动办学,并在此基础支撑下,推进产教融合的教育的实施。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支撑下开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企业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机制,以学校教育为导向,推进企业的“产学”模式开展,助力于工科专业教育的革新,为工科专业教育教学理念革新带来机遇。因此,在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以新工科思维理念为导向,实现工科专业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依托于产教融合模式,使学生不仅获取最新的工科信息内容,更能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平台,促进学生对工科信息的运用,提升学生工科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全面性发展,促进学生未来良好的就业与发展。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的分析研究黑龙江财经学院  刘晓彤【摘要】在工业 4.0 背景下,我国企业需要大量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高校都在积极开设新工科专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不适合新工科特色专业发展需要,在建设新工科特色专业,必须完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希望为研究高校新工科特色专业教育教学理念改革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4.0, Chinese enterprises need a large number of applied and compound senior technical tal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ctively opening new engineering major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oncept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we must improve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oncept is the key factor of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 from different aspects,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hop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experts and scholars who study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cept of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 education.【关键词】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Keywords】new engineering;characteristic specialty;talent cultivation;education and teaching concept

 ·99·高效管理策略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 创造资源共享型平台构建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资源共享型平台作为支撑,实现工科信息的深入流通,为学生获取工科信息提供平台。以往工科教育中,学生获取工科信息大都立足于工科专业教材以及工科课堂教学等渠道,使学生获取工科信息面狭窄,不能够根据市场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工科信息内容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工科的专业化发展。而在新工科支撑下,构建资源共享型的平台,能推进企业工科信息、本校工科信息、其他学校工科信息以及市场的工科信息在平台中流通,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拓宽教师与学生工科知识面,提高工科教育效能。例如,在开展工科专业教育教学中,教师立足于工科教材内容,在资源共享型平台中获取相关的工科信息,实现其与教材的融合,丰富教材工科信息,凸显教材中工科信息的与时俱进化,进而将这些工科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根据市场工科发展形势,学习针对性、有效性的工科信息,从而助力于学生未来发展,实现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趋势。三、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的实践路径1. 转变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思维理念在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转变以往的工科教育教学思想理念,以新工科教育思想理念为导向,推进工科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在市场经济与先进技术共发展模式下,使工科行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通过先进技术在工科行业体系中的运用,实现工科产业的升级变革,这为工科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需要树立革新工科教育思维理念,实现工科教育教学的转型。首先,树立“大工程”教育思维理念,推进工科教育与新工科特色专业融合。“大工程”教育思维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其核心为技术、工程、科学一体化模式,构建整合性、创新性的工程专业教育思想体系,推进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因此,以“大工程”为导向,能够推进工科专业、工科产业、科学发展相融合,协同开展育人模式,达到良好的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成效。其次,树立“大工科”教育思维理念,推进新工科特色专业与新产业发展的融合。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以企业的工科实践平台为导向,实现企业教育与工科教育的融合,为学生工科实训、实习、实践提供较多的可能性。同时,以“大工科”教育思维理念为导向,推进多个学科的融合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工科专业知识,还能涉猎其他学科体系,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进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2. 构建新工科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中,推进新工科特色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必要的。而在新工科特色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中,需明确新工科特色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建设的价值取向,以此为契机,实现新工科特色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建设,推进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在构建新工科特色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体系中,需要明确以下几方面的课程建设价值体系:一是新工科特色专业课程建设需要满足人才培养的根本性价值,以学生价值诉求为导向,立足于市场发展形势,满足学生多元化工科发展需要;二是新工科特色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学科专业的继承性,新工科特色专业课程的建设,需要研学以往工科专业形势与信息内容,在此基础上进程创新与革新,形成新工科特色专业课程教育模式;三是新工科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应反映高等教育独有的人才培养价值,立足于高校办学、教育的独特性,实现人才的有效性培养;四是新工科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不仅重视学生工科发展路径,更重视学生多元化发展路径,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就业;五是新工科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市场发展实际情况,推进社会发展与课程教育的融合性,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创新性的工科人才。在新工科特色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中,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应与市场发展模式衔接,彰显新工科特色专业课程建设价值。3. 建设新工科特色专业实践基地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人才综合性发展,但是以往的工科专业教育教学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因此,以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依托于新工科特色专业理论进行,建设新工科特色专业实践基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新工科特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中,首先,依托于校企合作模式,加强新工科特色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校企双方各自发挥人才培养功能,根据企业发展形势、市场发展趋势、学校现有育人机制,共同建设新工科特色专业实践基地,实现以往工科实践基地的优化与创新。其次,以企业为工科专业学生实践平台,定期融入到企业一线中,学生以自身所学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学生在企业实践,能够获取教师的实践经验。最后,学校以网络教育为导向,构建网络的新工科特色专业实践平台,以虚拟技术打造良好的实训、实践空间,促进学生融入到其中。例如,在网络新工科特色专业建设中,可根据工科专业实践教育形式,将工科教育分成多个板块,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所长融入到其中。4. 与时俱进,人才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现在高校都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趋向国际化发展,让人才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能

 ·100·高效管理策略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现在我国传统的工科专业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形成面向行业需求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教育理念,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注重学生综合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机制,符合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既要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素质,还要加强人文素养、国际化竞争力培养,提升文化信心。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通识教育。现在社会需要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工科院校特色专业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现代工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比如,黑龙江财经学院建设一批类别齐全、内容丰富、规模适中的通识课程,特别是加强传统文化类、中国特色和世界比较类、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建设,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现在高校工科在发展的进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融合企业文化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5. 构建“工程范式”专业结构根据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构建“工程范式”专业结构,符合现代工科专业发展的要求。现在工科专业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深化校企合作是现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拓宽专业知识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复杂工程问题”内涵而言,“复杂”并不意味着技术上难度高,而是涉及多个范畴、多个因素掺杂的冲突局面,需要培养学生从诸多约束问题中找出均衡的解决方案能力。现在企业在人才需要的过程中,不仅要求专业技术过硬,要需要具有综合素养强,具有一定外语水平、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工程”意味着有组织的活动,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问题,实用性、可靠性的优先级往往高于技术先进性。由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保证最低的教育质量标准,其中规定的学习成果被视为工程类学生学习成果体系的基础性要素,故需要拓展传统工科专业内涵和构建“工程范式”专业结构,探索符合工程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新培养模式,构建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与人才培养结构,集中建好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现在高校在建设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特色的专业群,尤其在工科一类专业形成一个专业群。高校都非常重视专业群的建设,专业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专业群中的专业课程很多是一样的,专业群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符合现代工科专业发展需要,同时也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对完善高校工科特色专业建设与完善起到重要作用,能为现代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总之,研究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十分必要,不仅是新工科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在工科专业教育中有效性运用的需要,也是新工科特色专业教育教学革新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就业、创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中,应以新工科内涵、特征为导向,推进新工科特色专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打造优质的新工科特色专业教育教学环境,进而达到良好的新工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效能。【参考文献】[1] 蒲阳,赏刚,郑光辉,王艳...

篇九:什么叫新工科理念

/p>

 要 为适应国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化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以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为主线,构建绿色智能制造课程群,在课程群中同步植入统一案例,同时深入挖掘案例库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整理到教学案例库中,做到案例中有思政、思政中有案例,实现德育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贯通对接。关键词 课程群;教学案例库;机械;课程思政;新工科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0)22-0047-03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ng a Mechanical Course Group and Teaching Case Base Integrated with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der Concept of New Engineering//Zhang Qingzhu, Wei Yulan, Li Bing, Xu Yunjie, Guan Xun, Zhang Liang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country for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professionals,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gree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urse group based on the main line of product design and production process, and simultaneously introduced a unif i ed case into the course group. At the same tim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ase base were dug deeply and sorted into the teaching case base. Thereby, there was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ase, and there were cases in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to achieve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goal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Key words course group; teaching case base; machine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new engineering1 前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是国家工业发展、国家“智能制造 2025”重大战略实施的核心力量。近年来,国家先后提出新工科[1] 、课程思政 [2] 、“六卓越一拔尖”10.3969/j.issn.1671-489X.2020.22.047新工科理念下构建融入思政的机械课程群及教学案例库探索*◆ 张清珠

 魏玉兰

 李兵

 徐云杰

 管珣

 张梁计划 2.0 [3]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些都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为了贯彻新工科的教育理念,践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4] ,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工程实际中的科学问题进行提炼、处理,使之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的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小组内互相讨论,对案例进行剖析、探讨,通过这样的过程来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创新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任课教师往往常年讲授一门课,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由单个教师制定,没有充分考虑相关课程的关联性与衔接性,因此在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时通常侧重单个知识点和技术的验证,对综合能力的支撑不到位。且不同任课教师间的案例教学各自为政,忽略了课程间的关联与交叉,致使学生能力存在断点。另外,国家重要的岗位上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力强的人,更需要的是德行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在香港暴乱事件中,青年学生在纵暴派政党及教协鼓吹下非法游行集会,给他人的合法利益、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带来严重危害,也影响了自己的前途,这正是由于学生认知观与世界观不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未能在心中牢牢扎根造成的。因此,正确的家国情怀、职业操守、人文价值观、文化素养、宪法法制意识、奉献精神等德育方面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专业课程体量大、覆盖面广,学生对专业教师的认同感高,专业课程中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因此,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湖州师范学院是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工* 项目来源: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理念下构建融入思政的机械课程群及教学案例库”(基金编号:jg20190443);浙江省“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理念下与工程教育认证相结合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基金编号:jg20180323);湖州师范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育项目“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金编号:JGSZ1823);湖州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机械设计基础”(基金编号:JGKC1813);湖州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基金编号:JY33019)作者:张清珠,湖州师范学院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魏玉兰、李兵、徐云杰、管珣、张梁,湖州师范学院工学院(313000)。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ng a Mechanical Course Group and Teaching Case Base Integrated with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der Concept of New EngineeringXu Yunjie, Guan Xun, Zhang Liang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country for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professionals,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gree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urse group based on the main line of product design and production process, and simultaneously introduced a unif i ed case into the course group. At the same tim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ase base were dug deeply and sorted into the teaching case base. Thereby, there was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ase, and there were cases in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to achieve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goal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Key words course group; teaching case base; machine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new engineering环境构建·- 47 -2020年11月下 第22期(总第496期)

  图 1

 实施方案图 学院致力为浙北地区输送应用型人才。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德学兼修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本文将进行以下探索:首先,以产品设计与生产过程为主线,构建绿色智能制造课程群,通过对课程群内的各课程的内容优化整合,使之形成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课程群体;其次,在课程群中同步植入“统一案例”,同时深入挖掘案例库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整理到教学案例库中,实现德育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贯通对接。2 现状分析各门任课教师各自为战,案例教学各自为政,致使学生能力存在断点,面对复杂工程问题时束手无策

 教师职业的特点使得教师的劳动大多时候都是单枪匹马作战式的,大部分教师长期讲授一门课,在多年教学中对所教课程的教学大纲有着深刻的理解,将教学目标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学重难点也把控得当。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加快知识内化的过程,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从工程实际中提炼适当的案例,在案例中体现所属课程的重点知识和技术。由于设计出的案例针对性强,学生能很快将其运用到类似的实际案例中,从而培养学生掌握该课程专业实践能力。但这些教学案例往往侧重单个知识点和技术的验证。由于不同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深入交流,又强调各自课程知识的特点和结构完整性,而忽略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必要衔接,因此对培养综合能力的支撑不到位。这就导致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差,缺乏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最终表现为学生毕业能力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繁忙,用于设计综合性案例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且此类案例设计难度较大,需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二是案例的实施效果也需要反复验证和总结,而单门课程学时有限。案例教学法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较多[5] 1)案例的选择困境。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可能由于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刻,导致所选案例与讲授课程脱节;所选案例故事可能过于强调趣味性,起不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启发;或所选择的案例没有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课程思政理念还未形成广泛共识。要想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工作进教材、进专业课、进学生头脑,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教师形成广泛的共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让教师真正入心入脑。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教师仍处在“我只要教好我的课程即可,思政教育由思政老师负责”这样一个观念水平。3)专业课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不同的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不同,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也大多是独立的、个人的劳动,思政效果见效慢。要想让隐形教育在学生中形成“惊涛拍岸”“润物无声”的效果,还需要加强对课程间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从而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发挥课程思政教育育人的协同效应。3 研究内容本文采用的具体实施方案如图 1 所示。1)以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为主线,基于知识体系构筑有机的课程体系模块,构建绿色智能制造课程群。绿色智能制造课程群的课程包括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学、测试技术与传感器等共九门课程的建设。结合绿色智能制造课程群内的九门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为主线,对九门专业课程做了创新衔接的顶层设计,完善了课程衔接点,使之形成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课程群体,教师以课程群的形式进行授课。2)梳理课程知识点,设计统一案例,并依据课程目标分解出案例模块。团队成员对每门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探索并尝试设计能覆盖各门课程要求的“统一案例”,力求使案例分布在每一个教学单元和知识点中。案例的设计应满足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紧扣多门课程教学大纲,有较强的典型性、综合性;并且要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的带入感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体现这一要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筛选案例。①从科学研究项目中提炼案例。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科研工作者,长期从事大量的科研工作,会涉及多门课筑有机的课程体系模块,构建绿色智能制造课程群。绿色智能制造课程群的课程包括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学、测试技术与传感器等共九门课程的建设。结合绿色智能制造课程群内的九门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为主线,对九门专业课程做了创新衔接的顶层设计,完善了课程衔接点,使之形成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课程群体,教师以课程群的形式进行授课。2)梳理课程知识点,设计统一案例,并依据课程目标分解出案例模块。团队成员对每门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探索并尝试设计能覆盖各门课程要求的“统一案例”,力求使案例分布在每一个教学单元和知识点中。案例的设计应满足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紧扣多门课程教学大纲,有较强的典型性、综合性;并且要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的带入感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体现这一要求,·环境构建 - 48 -2020年11月下 第22期(总第496期)

  图 2

 课程群优化整合 程中的多个知识点。通过整理和提炼科研项目,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挖掘出较为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是教师的深刻体会和经验总结,将亲身经历的案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②从企业生产、研发中搜集案例。湖州师范学院工学院与湖州市的机械行业、自动化行业企业及研究机构一直保持良好密切的合作关系,教师每年从企业承担大量的横向项目,与课程群的内容联系十分紧密。从企业搜集的工程案例新颖、真实,具有较强的应用背景,学生会更加感兴趣。③从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中筛选案例。教师指导学生实践通常包括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工程技术创新大赛、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从学生实践项目中筛选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绿色智能制造课程群内课程的内容按照项目的设计、结构、材料和制造等四个模块进行优化整合,如图 2 所示。明确这些模块分别由哪些课程、哪些知识点支撑,教师授课过程中讲明课程中的知识点又分别服务于工程项目的哪个模块,使之形成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课程群体。按照优化整合后的内容,课程在讲授时各自对应同一个案例中的不同模块,这样同一个案例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分析、多次强调,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连贯和衔接的。整个过程下来,不仅提高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效率,也能为毕业设计、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等到学生面临实际工程问题时不会觉得无从下手。3)通盘考虑课程群中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蕴含量,挖掘蕴含思政元素的社会热点并整理到教学案例库中,循序渐进、有效推进、找准着力点,实现德育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贯通对接。完善案例库的同时全面提升课程群内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

推荐访问:什么叫新工科理念 工科 什么叫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