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一年级教学设计6篇

时间:2022-09-15 11:25:06 来源:网友投稿

认识图形一年级教学设计6篇认识图形一年级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一)》教案(教学设计) 检查时间: 验印 主备人: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单元第四单元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图形一年级教学设计6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图形一年级教学设计6篇

篇一:认识图形一年级教学设计

本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一)》 教案 (教学设计)

  检查时间:

 验印

 主备人: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单元 第四单元 总( ( 2 )课时 课 课

  题 认识图形(一)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34-38 页内容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3、使学生形成一定睥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实物图形到一般模型的抽象过程。

 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准备、资源 图形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 1、老师:同学们,你们瞧,老师今天拿了一袋子的好东西,你们想知道都有些什么吗?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是什么东西。

 2、介绍各种物体的名称。

 二、操作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一分:看这些小宝贝放在一起太乱了,小叮当想让能干的小朋友们帮帮忙,和小朋友讨论一下,把它们分一分,你认为哪些是相同的分成一堆,看看能分成几堆? 2、说一说:请分完的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其他的小朋友注意听他们是怎么分的,可不可以给他们提点建议。

 3、(如果有必要)再分一次:让学生说说分的道理。

 4、出示课题: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原来乱七八糟的物体都分好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

 5、起名字:

 刚才小朋友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共分成了 4 堆,可是他们都还没有名字呢!小朋友们都有好听的名字,小叮当的小宝贝马想有

 个名字。那我们也根据他们的形状,给每一堆物体起个名字好吗? 6、教师展示出平面图,并配以名字。(板书)

 7、认一认:现在请小朋友们在小脑袋里记下这些图形和名字。

 8、每个人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拿在手上,仔细看们的样子并记下它们的名字。

 9、你在哪里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

 10、小游戏:瞎子摸鱼 规则:1、拿一个袋子,里面有各种形状的物体,请一名小朋友来摸一摸,摸完后说一说摸到物体的样子,请其它小朋友来猜一猜他摸到的是什么物体。

 2、请一名小朋友说出一种图形,找一名小朋友在袋子里摸出对应的图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图形? 小朋友们真能干,认识了那么我种图形!回到家里把今天学到的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一)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教学反思

 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一)》 教案 (教学设计)

 检查时间:

 验印

 主备人: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单元 第四单元 总( ( 2 )课时 课 课

  题 认识图形(一)

 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触摸、拼摆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本单元所学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

 2、初步体会图形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图形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源 图形实物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介绍“找物品”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好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拿出来,同桌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收集的实物的形状。

 同桌学生互相介绍完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每种形状的实物各先一个,集中起来放在一个大桌子上或地上。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 4组,每组同学各管一种形状的实物,把这些实物分一分类。管正方体的要把正方体的实物归为一类。分好类后,各组同学摸一摸、说一说本组那类实物的形状,再选两个代表在班里说一说实物的形状。对于非本单元所学形状的实物,可以归为一类,交给教师,教师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体不是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但是它们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以后我们在中学会学到。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做“摸实物”、“搭积木”、“随意拼”三种游戏。

 二、介绍“摸实物”的方法 1、准备实物 教师从“找物品”的活动收集起来的实物中,选一些形状稍大的便于确定形状的实物放在地上。

 2、摸实物

  把做“摸实物”活动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请一小组示范说明游戏规则:先让一个同学拿出一个立体图形给另外两个同学看,看清后这两个同学的眼睛蒙上,

 然后让他们从桌子上摸出这种图形,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如果摸,可以让他们继续摸,直到摸对为止。然后再给蒙上眼睛的同学各拿一个立体图形,让他们摸一摸,说出拿出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这样做两次后,让进行判断的同学来出题摸实物。

 三、介绍“拼积木”的方法 1、教师示范

  教师用积木边拼边说:“我们用 4 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可以拼一个大的正方体,还要吧用 2 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 2、学生拼积木

 师:请同学们自己拼一拼,看能不能用几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一个大的正方体或长方体,能不能用大小相同的长方体拼一个大的正方体或长方体?

 学生拼的时候,教师注意巡视。

 四、介绍“随意拼”的方法 1、带着拼

 教师边拼边说:这里老师用一个长方体、下个正方体和两个圆柱拼了一辆汽车,同学们,你们也能拼一辆汽车吗?

 让学生自己拼,教师巡视。

 2、随意拼

 师:同学们除了拼汽车,还会拼其他东西吗?

 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拼摆一些东西,拼摆用的实物可以是积木,也可以是其它东西,例如拼坦克,可以用长方体的饮料盒作车身,用易拉罐作车轮,用圆柱形的积木作炮筒。

 学生拼好后,教师选几件有趣的东西展示给全班同学,让拼的同学告诉大家拼的是什么东西,各用了什么形状的物品。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反思

篇二:认识图形一年级教学设计

1 第 1 单元

 认识图形(二)

 第 1 课时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2 页例 1 及“做一做”,练习一的第 1~3 题。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2.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些图形。

 二、新课讲授 1.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是从哪些物体上找到了这些图形? 生 1:我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生 2:我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生 3:我从圆柱上找到了圆。生 4:我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小结: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2)描一描,画一画。

 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图形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师:那你们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 1: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生 2:立体图形能站立,平面图形不能站立。

 小结: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只是一个薄薄的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平面图形)

 2.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1 1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两条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课件演示长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变手中长方形的位置。

 师:请大家认一认它还是不是长方形?生:是。

 师:这说明无论把长方形怎么放都是长方形。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 生 1:黑板是长方形。生 2:门是长方形。生 3:书是长方形。

 …… 看生活中的长方形,课件演示。

 师:请你用 6 根小棒搭一个长方形。学生展示。

 (2)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然后说一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变手中正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正方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正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正方形,课件演示。

 请你随意用几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

 (3)认识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三角形。

 师:请你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

 生:有三条边,三个角。(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老师改变手中三角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三角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三角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三角形,课件演示。

 (4)认识圆形。

 出示圆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圆形,课件演示。

 出示一个球,这个是不是圆呢?这是一个球,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摸摸:圆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球还可以拍,圆不能拍。)

 三、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下面我们要和这些图形朋友说再见了。老师报一个,请你找到它和它说再见,把它放回学具袋里。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教学反思】

 1.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

 1 1 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2.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用眼观察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这节课动手操作很多,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手工课或拼摆各种有趣图案的活动课,使教学重点偏离教科书编排的初衷。

  第 2 课时

 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3 页例 2 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用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重点难点】

 体会图形的特征,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汽车图。

 师:这是什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生 1:是汽车。生 2:它是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组成的。

 师:你们想玩拼图吗?生: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拼组吧!(出示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

 二、新课讲授 1.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拼图。

 (1)出示两个相同的长方形。

 师: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一拼,你能拼出什么图形?请先试一试,拼一拼,再在小组交流。

 (2)学生动手操作、交流。(3)汇报展示。

 师:谁先说说你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出了什么图形? 生 1:我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拼出了一个大的长方形。板书:

 生 2:我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也拼出了一个大的长方形。板书:

 生 3:我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拼出了一个“T”形。板书:

 生 4:我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拼出了一个“L”形。板书:

 生 5:我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拼出了一个正方形。板书:

 师:两个长方形一定可以拼出一个正方形吗? 提供同样的两个长方形,学生实践得出:只有特殊的两个长方形才可以拼出正方形。2.用三角形拼图。

 1 1 (1)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图。出示两个同样的三角形。

 师: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一拼,你能拼出什么图形呢?先在小组内试一试。学生分组操作、交流,展示、汇报。

 生 1: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能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 2: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能拼一个四边形。

 生 3: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能拼一架飞机。

 板书:

 师:同学们真能干!拼出了这么多的图形。

 (2)用 4 个相同的三角形拼图。

 师:用 4 个三角形,拼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全体学生动手拼图,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师:用 4 个三角形拼出了什么图形?(把拼法不同的图案展示出来,并加以表扬肯定)原来图形之间有这么多小秘密。

 (3)仿拼图案。师:最近在我市举办了一次大型中小学生图案设计大赛,聪聪和明明获得了一等奖。(出示图案)

 看,漂亮吗?选你喜欢的一种图案试着拼一拼。

 3.发挥想象自由拼图。

 师:你还能用这些三角形拼出什么图形或图案?一面想一面动手拼,并给它起个名字。

 (1)学生自由拼图,教师巡视。(2)学生大胆创造,设计不同图案。(3)作品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探讨了图形的拼组,发现图形之间有很多的关系,用图形拼出了很多好看、有趣的图案,我们成了小小设计师、发明家,高兴吗?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去获取更多知识吧!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拼组 做风车

  拼图形 【教学反思】

 1.挖掘素材,巧妙切题。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课导入时,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汽车作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并以做汽车要用不同形状的纸为契机,巧妙地迁移到长方形等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去,既是对上学期旧知的再现,同时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认识。2.充分参与,形式多样。指导学生拼摆图形时,设计了“做汽车”“拼拼摆摆”和“小小设计师”等既富童趣又具挑战性的数

 1 1 学实践活动,形式新颖多样,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

  第 3 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4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认七巧板 教师课件出示下图(配乐欣赏)。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图案是用什么拼出来的吗?(出示整套七巧板。)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套七巧板中都有什么图形?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 学生观察七巧板,了解它的构成。

 教师:你们想动手拼一拼吗?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套七巧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教师(出示例 3 题目要求):请大家读一读题目,看看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是从哪儿知道的。

 教师:这里有几个词特别重要,你们发现了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提炼,教师随机板书“一套”“拼”“三角形”“多”。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二、操作讨论,积累经验 1. 观察想象,初步操作 教师:在动手操作之前,请你先想一想怎么拼,然后再按照你的想法动手拼一拼,看谁拼的三角形最多。学生独立活动,动手操作。

 2.交流方法,对比启思 教师:你使用了几块板?怎样拼的?学生到黑板前面展示方法。

 反馈典型情况:(1)只用 2 个三角形拼摆;(2)用 3 块图形拼摆。教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我们在拼的时候,既可以全部使用三角形的板去拼,还可以加入其他形状的板去拼。拼的时候,从用 2 块板拼开始,拼出了所有 2 块板的,再增加板的数量,就能拼出更多的三角形了。

 3.操作交流,拓展创新 教师:现在,老师请大家再次用一套七巧板拼摆三角形,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拼

 1 1 摆的。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根据学生使用七巧板的块数分类汇报。

 学生到黑板上展示如下。

 三、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在解决“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做的?我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教师: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理解问题,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完善我们的想法,找到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方法。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利用七巧板做一些探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教师:课后请大家试着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完成教科书第 4 页“做一做”的内容,看看用一套七巧板能拼出几个长方形。【板书设计】

 有趣的七巧板 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用七巧板拼图形是在学习了五种基本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区别与相互转化的设计突出了一个“巧”字。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并不时问“有不同的方法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不是很熟练,教学的效率不算太高。因此,纵观整个教学环节,教师在这类活动课中,应充分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反复练习会更好,在练习的量上再做进一步改进。

  人教版

篇三:认识图形一年级教学设计

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体现了从“空间到平面” 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将简单几何体的底面画下来的活动, 并安排了三个“动手做” 活动, 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探索和思考的情境。

 让学生看一看、 画一画, 从物体上“分离” 出面, 研究面的形状, 形成长方形、 正方形和圆的表象。

 又让学生折正方形纸, 直观认识三角形;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 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这样安排, 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 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对于这些知识, 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地认识几种最常见的平面图形, 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征。

 另外, 教材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

 如:

 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 能折出不同的图形。

 把四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 可以拼出多种图形。

 这些问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热情,相互合作的愿望, 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 教师应当尽力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 为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提供空间。

 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 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 看到物体的面。

 他们学习图形的基础是亲身的经验和活动, 也就是说他们对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获得的。

 学生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动手做” 的活动, 如折纸、 拼图、 设计图案等, 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在这些操作活动中, 能使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 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和圆, 并能利用它们进行拼图、 折纸等活动。

 2. 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 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3. 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4.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 单元教学的重点:

 1. 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和圆的形状。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五. 教学难点: 难点是: 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六. 课时安排:

 (共 8 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认识图形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第 4 单元《有趣的图形》 中的内容, 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 长方体、圆柱、 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

 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一年级上学期,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球, 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 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同时,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

 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 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 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设计理念 1. 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 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给予适当的评价。

 在设计时, 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 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 注意师生、 生生之间的交流; 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 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 操作与讨论, 感知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和圆, 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 通过摸、 画、 找、 说等活动, 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 通过创设情境, 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 来看看它们是谁? (出示课件)

 它们想和大家比一比, 看谁最爱动脑筋,最会听别人发言? 敢和它们比一比吗? 那让我们一起开始这节课吧!

 一、 创设情景, 游戏导入。

 师:

 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 现在想试试吗? 那我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盒子当成积木, 合作搭一件作品。

 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准备搭什么,可能用到哪些形状的盒子? (师可控制一下时间。

 )

 开始完成你们的作品吧!

 (小组合作。

 )

 生交流汇报

 你们的作品是什么? 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找两个小组介绍, 引导学生发言, 你们商量了吗? (生说, 师将其用到的形状贴在黑板上。

 )

 二、 组织活动, 进行教学。

 1. “画” 面。

 (1)

 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

 看看老师做了什么? (师取盒子。

 )

 这是老师最喜欢的盒子, 你也拿一个你喜欢的盒子给老师看看(师边摸其中的一个面边说)

 , 请你也摸摸你拿的物体的一个面, 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

 那怎样才能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呢? 你来想个好办法。

 (学生回答:

 画的方法, 在沙滩上盖的方法, 印章的方法……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 师可引导:

 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

  师:

 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 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 请你选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吧!

 生操作, 师收集作品。

 (2)

 智力游戏。

 师:

 老师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智力竞猜的游戏。

 (师出示一张作品, 问:

 猜猜看, 这个图形是从什么形状上画下来的? 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

 (3)

 出示三棱柱。

 师简介三棱柱, 并按照刚才的方法从三棱柱上画下一个图形(在展示台上画)

 展示。

 提问:

 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4)

 小结。

 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图形。

 (师拿图形, 生说, 师贴。

 )请你观察一下, 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物体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都是平平的, 只有一个面。

 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

 (板书:

 认识图形。

 )

 【此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发挥了 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出让学生摸一摸、 画一画、 找一找的学习活动, 注重让学生以自己的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 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的表面, 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初步认识由体出面。

 】

 2. “找” 面。

 师:

 其实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些图形。

 不信, 咱们找找看。

 从你的桌子上拿一个长方体, 看看能不能从长方体上找到一个长方形。

 (指名演示, 边摸边说从什么形状上找到的什么图形。

 )

 拓展:

 聪明的小朋友, 看你还能不能从桌子上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上试找出不同的长方形, 之后, 又提出拓展性的问题, “那你们能不能从桌子上的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

  其他图形? ” 意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先扶后放, 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 进一步体验到“面” 由“体” 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总结。

 师: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引导学生说)

 , 揭下长方体并同时板书长方形(边说边揭)

 ……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有……(生回答,师板书。

 )

 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

 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 请你闭上眼睛, 想一想它的样子, 也可以试试边想边用手指画一画。

 (给学生留出想的时间。

 )

 三、 练习。

 1. “说” 面 (1)

 师:

 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 出示课件。

 问:

 你看到了什么? 老师把它们搜集一下。

 你能从这些标志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你知道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吗? 他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

 (制成课件, 在道路上滚动出标志, 引导学生发现, 教师进行搜集,师在课前将标志中的数学问题分别做成可闪动状, 当学生说到时, 可方便大家辨认。

 )

 (2)

 讨论、 交流。

 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 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形?

 【此处设计了 一个问题, 即:

 “在生活中, 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 ” 创设出问题情境, 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增进了 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

 2. 找名字(第 38 页:

 连一连)

 。

 师:

 有几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丢了, 请你用今天学习的本领帮忙找一找吧!

 独立练习, 同桌互查。

  3. 猜谜语。

 师:

 我们今天请来的三个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领这么棒, 终于忍不住要来考考我们了。

 他们出了几道谜语, 你有信心猜出来吗?

 (演示课件:

 出示三个朋友, 可出声, 出示谜语, 点击谜语会变大。淘气:

 先看我的谜语。

 )

 指名扮演“淘气” 、 “笑笑” 、 “机灵狗” , 给大家读谜语。

 指名说答案, 老师画连线。

 4. 涂颜色。

 指导学生发现图形, 并按要求涂色。

 四、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略)

 五、 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 妈妈展示一下你的本领, 找找看, 你们家里有哪些今天认识的图形。

 动手做(一)

 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的内容。

 《动手做(一)

 》 主要是在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后, 通过折、 剪、 拼的活动, 让学生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 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学生分析 学生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 在前面学习的《认识图形》 中, 学生已经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和了解了常见的平面图形,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动手做(一)

 》 。

 这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节课。

 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 在课前会用纸折出好几种作品; 也有的学生能折一种作品; 还有一些学生什么也不会折。

 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 在教学设计中各有侧重。

  设计思路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 创设学生主动学习、 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合作的意识, 培养学生观察、 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折、 剪、 比、 拼、 说等活动, 让学生在操作、 探索、 观察的活动中学习知识, 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我想像力的空间。

 在课中从学生的感知入手, 设计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

 同时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探究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 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 以操作为载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目标 1. 会用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2. 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 学会欣赏他人, 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3. 初步培养动手操作、 观察、 想像的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折纸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

 课前准备 教师、 学生每人准备 8 张不同形状的彩色纸。

 教师准备 3 幅简笔画, 彩色纸若干张以及磁性黑板、 视频展示台。

 教学流程 一、 展示作品, 发挥想像, 激发兴趣。

 1. 教师:

 同学们, 老师自己画了几幅画, 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

 教师逐一展示三幅图画, 请同学们充分说一说, 每一幅图像什么?出示最后一幅图, 让学生说说这幅图是由我们学过的那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在展示简笔画作品的同时,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充分说“像什么” 时,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通过简笔画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

 】

  2. 教师: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同学们折好的精美的手工制品。

 请同学们来看一看, 猜一猜他们像什么。

 【展示学生的折纸作品,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

 】

 3. 教师:

 同学们的手可真巧啊。

 今天就来上一节《动手做》 (板书课题)

 , 请同学们也来折一折、 剪一剪、 拼一拼。

 看看哪些同学在这节课上能做到又动手、 又动口、 又动脑。

 二、 折一折、 剪一剪、 比一比。

 1. 请学生拿出 1 号图形(等边三角形)

 。

 教师:

 你会把这个三角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请你试一试。

 (学生试折。

 )

 教师:

 你是怎样折的呢? (请学生陈述。

 )

 教师:

 这两部分一样大吗? 请动手剪一剪、 比一比。

 (请一些同学展示操作过程。

 )

 2. 接下来拿出 2 号图形。

 教师:

 这是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

 圆形。

 )

 你能动手把这个圆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请你动手折一折、 剪一剪、 比一比。

 (学生展示、汇报。

 )

 【把两个比较简单的、 只有一种折法的图形放在教学之初, 便于学生探索掌握折的方法, 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

 3. 教师:

 刚才, 我们是分哪几步把 1 号、 2 号图形分成一样的两个部分的? (生答, 师板:

 1 折, 2 剪, 3 比。

 )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总结学法, 以利于后面的内容用这种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

 4. 教师:

 请拿出你的 3 号、 4 号图形, 说出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

 正方形。

 )

 您能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把正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折, 然后汇报结果:

 一种横折, 一种竖折, 还有一种把相对的两个角对折。

 )

  5. 教师:

 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步骤把 5 号、 6 号图形(长方形)

 折成一样的两部分。

 (展示不同的折法, 并请一名同学上来剪、 比。

 )

 【把正方形、 长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 有很多种折法。

 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出不同的折法, 在小组中展示、 交流、 学习,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

篇四:认识图形一年级教学设计

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问题〗

  关于“认识图形”,传统的教科书是这样安排的,先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考虑到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先接触的是立体图形,比如,孩子们玩的积木中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平时用的日用品都是立体图形。因此,教科书把认识平面图形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教学,这样遵循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

  教学设计的时候我考虑到:一是如何突破“面”在“体”上这个难点。二是感知图形特征,应把握到什么“度”。因此我从学生熟知的立体图形引入,通过在立体图形上找“平平的面"自然引入新知的学习;针对六七岁的孩子好动、爱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因此我在课堂上用“玩”的形式串起一节课,将知识点蕴含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等活动,让孩子乐学、愿学、玩中学. 〖磨课要点〗

 1、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

 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圆柱可以滚动的特点,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已有生活认知:部分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大部分孩子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对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是零碎、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如何突破难点的思考:由于这是一年级孩子第一次正式认识平面图形,很抽象,又要让孩子明白面是平的。因此我选择用圆柱作为突破口,让孩子明确平面和曲面的区别,从而引入立体图形上存在平平的面,并顺利进入摸“面”,移“面”两个环节,从而突破“面”由“体”来这个难点.

 2、终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体会“面在体"上,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 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 4 单元《有趣的图形》第36、37页的内容. 〖 学习目标 〗

  1、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 教学重点 〗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 教学难点〗 〗 。上”体“在”面“会体ﻫ〖 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形、沙盘。

  学具:立体图形实物若干、白纸、笔.

 〖教学过程〗

 一:找准起点, 对比引入。

 (讲台桌上搭着一块红布,红布下面是各种立体图形) 1、再次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新朋友三棱柱。

 2、思考:老师想从这些立体图形中挑一个做成车轮,你们觉得应该挑谁呢?

 讨论交流 3、摸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的表面。

  在长方体上,可以摸到几个平平的面呢?(师生一起操作)正方体呢?三棱柱呢? 4 导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立体图形上的这些平平的面,这是一种新的图形--平面图形. 二:

 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一)做一做——抓住重点,体会面从体出。

  1、把平面图形“请"下来。

  (1)你能想办法把这些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请”下来吗?(请孩子说办法)

 (2)下面请小朋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至少一个)。(学生活动)

  2、展示交流。

 (1)展示学生作品(一个“印"的作品,一个“描"的作品,一个“描”坏的作品) (2)老师也很想描一下,老师描,学生书空。

 (3)这些平面图形从哪来?这些被我们从立体图形上“请”下来的图形,就

 是我们要认识的平面图形. (4) 仔细想想这些平面图形和原来的立体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二):分一分--正确辨认,初步感知特征。

 下面老师把这些平面“搬"到电脑上,你们还认得吗?

  1、给图形分类。(课件出示图形让孩子分类、取名)

 2、汇报交流.

 (三)说一说-—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教室里有我们的平面图形吗?

 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平面图形? 三: 巩固加深, 迁移拓展. 1、说说我是谁。(课件出示)

 小朋友敢不敢接受来自图形宝宝的挑战?一起进入-—说说我是谁。

 2、猜一猜。

 五、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从哪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什么不同?

篇五:认识图形一年级教学设计

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篇一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 约 5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P3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 球 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 个角都是直直的 平面的 正方形: 4 边相等 4 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 没有角(即封闭的) 不断开的 三角形: 有 3 条边 3 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的第 1 题 。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 2 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

 四、 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 个角都是直直的 平面的

 正方形: 4 边相等 4 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 没有角(即封闭的) 不断开的 三角形: 有 3 条边 3 个角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3 页及练习一第 1-3 题。

 教学目标:1. 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① 先在小组里交流。

 ② 学生回答。

 ③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3)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 (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X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二、体验深化 (P3 做一做 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一第 1 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 1 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 2、3 题。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二) 认识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6~P7 练习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

 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

 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 7 页练习一第 6 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 7 页练习一第 7 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 6 页练习一第 4 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 第 7 页练习一的第 8 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课 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正方形的特点: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

 课后反思: 篇二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一年级孩子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要,注意时间不长,教学时以活动为主,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等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

 重点难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认这几种图形。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认识的雪地里的那些小画家吗?它们都是谁呢?(小鸡、小鸭、小马等) 师:它们是怎样作画的?(用脚印出来的)

 师:动物界的小画家很厉害,几步就印出了一幅画,但是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数学的图形王国里也有几位厉害的小画家,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参观这些画家的作品。

 二、操作交流, 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 (一)认一认——引入新知 师:大家还认识他们吗? (师依次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 师:谁来介绍一下它们。

 生介绍这些立体图形。学生如果不认识三棱柱,教师直接介绍。

 师:对于上学期学过的这些立体图形,大家认的很准。我们是不是曾用它们玩过“搭一搭”,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搭汽车的时候为什么要用长方体做车身,圆柱做车轮呢?为什么不用长方体做车轮呢? 生:圆柱容易滚动,做车轮比较合适,长方体做车轮不行,下面太平了,不会滚动。

 师:刚刚那位同学说的长方体“下面”太平了,你们听懂了吗?他说的是哪里呢?请大家来摸一摸,看看其他的物体有“平平”的地方吗?拿出你们袋子里的实物,找一找,用手摸一摸它们“平平”的地方,感觉一下。

 (学生动手,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实物上的平面,感知面在体上)(平平的,滑滑的)

 师:大家摸到的平平的地方就是立体图形的面,圆柱上容易滚动的那个面是平平的面吗? 生:不是,是弯曲的,圆柱体的平面在两头,圆圆的。

 师:是的,圆柱体上容易滚动的摸起来弯曲的面叫曲面,还有球的表面也是曲面,对于曲面,以后我们再研究,今天我们只研究平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立体图形上的这些平平的面,这是一种新的图形——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玩一玩——把面“请”下来 1、说一说 师:你能想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这些平平的面移下来吗?你准备用什么办法得到它们? 生 1:把长方体的盒子放在纸上,用笔描出它的边线。

 生 2:剪一剪,从纸上剪下来一个面。

 生 3:用印泥把面印到纸上。

 2、搬一搬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纸,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搬到纸上,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全班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从什么体上取下了一个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把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贴到黑板上。

 3、认一认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平面图形,你知道他们是叫什么名字吗?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名称 (1)、认识长方形 师: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朋友——长方形,请小朋友们取出长方形,像老师这样用手摸一摸。

 (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摸到一个平平的面) 师:老师也摸到了一个平平的面,请大家再和老师一起像这样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 (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有四条边,四个尖尖的角) 师:横平竖直的角叫直角。今天我们就不具体学习直角了,大家只需要知道在长方形中这样横平竖直的角就是直角 师:请同学们来看,在长方形里有两条长边,有两条短边,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边的特点。请大家拿出手工纸和老师一起来折一折。上下对折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长方形的上下两条长边一样长。) 左右对折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长方形左右两条短边一样长。) (师小结:长方形有四个直角,四条直直的边,相对的边相等。) 师出示一个梯形,让学生判断这个是不是长方形。

 学生交流自己的判断理由。

 出示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请大家思考:我们在认识长方形的特点时候都用到了哪些方法? 生 1:看一看 生 2:摸一摸 生 3:折一折 …… (2)、迁移类比,认识正方形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形,现在我们要认识正方形,我们能不能用刚才摸,看,折的方法来认识正方形呢?(同桌合作学习,来认识正方形的特点。)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 1:一个平平的面。

 生 2:四个横平竖直的角。

 生 3:四条直直的边。

 …… 师:它的角是怎样的角呀?它的边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生 1:都是横平竖直的角。

 生 2:都是直角 生 3:四条边都相等。

 师:你通过什么办法知道他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呢? 师小结:四个直角,四条直直的边,四条边都相等。

 ...

篇六:认识图形一年级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青岛 2011 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牧童——认识图形 38 页—40 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青岛 2011 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教材还精心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的活动经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和三角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的思维能力比较低。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只要通过活动、操作让他们直观感受几何图形的特点就可以了。

 五、教法学法

 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操作法是这一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例如,用积木拓出、画出平面图形;拼一拼、分一分等活动,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六、教学过程 :

 (一)、 引入课题 老师带来了一幅图,仔细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是用图形拼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探究新知 1、小精灵提出问题:牧童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1)这些图形叫什么名字?

  (2)这些图形是怎么来的?

  (3)怎么画?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2、这幅画中有什么样子的图形呢?(结合牧童图学生指着说一说)

 猜想一下,这些图形是谁留下来的呢? 你们猜的很正确,是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留下来的脚印。今天还有两个新朋友,对于这两个新朋友以后我们会认识它们,今天看到这个图形就叫三棱柱,这个图形是四棱柱中的一种,就叫四棱柱。

 (三)、操作感知

  1、想一想,怎样从

  上得到相应的图形呢?

 请学生说一说。

 活动一:

 1、 利用立体图形,在白纸上想办法得到它们的脚印。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提供的立体图形,想办法得到它们的脚印。

 3、汇报、交流:谁来说一说,你们组用什么方法得到了立体图形宝宝们的脚印?(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张贴学生的三种方案图到黑板)

  4、小结:你们太会想办法了。通过印、描画得到了立体图形的脚印,老师也得到了这么多花花绿绿的脚印。

 (课件图)这么多的脚印,你能分分类吗?怎样分呢?

 活动二:和同桌合作分一分,把形状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

 1、同桌活动,教师指导 2、哪一小组愿意上来分一分呢?边分边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3、像这样长长方方的我们就叫它长方形;……… 用手摸一摸,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 像这样平平的图形就叫平面图形。

 4、仔细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比较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不同和联系。

 过渡:你能用小棒围成长方形吗? 活动三: 同桌合作,用小棒围成长方形,边围边说一说是怎样围成的。

 1、学生同桌合作动手围图形。

 2、哪一小组愿意上台来展示? (四)、 巩固练习 1、 火眼金睛:猜一猜,躲在白云后面的可能是谁?(课件) 过渡:这些美丽的图形就在我们身边。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 2、用两个同样的

 ,可以拼成哪几种图形? (五)、动手操作,知识延伸

 贴一贴、印一印

 过渡:因为这些美丽图形,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宝贝们,想不想用这些美丽的图形一起装扮我们的家园?那赶快动手贴一贴、印一印,画一画吧!比一比谁的小手最灵巧。

 (六)

 、 回顾知识,说说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二)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平面图形

推荐访问:认识图形一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