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说明报告3篇

时间:2022-09-22 20:0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说明报告3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说明报告 传统文化进校园先进单位汇报材料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说明报告3篇,供大家参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说明报告3篇

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说明报告

文化进校园先进单位汇报材料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的博大精深早已令世界折服今天它仍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也为世界各国所借鉴这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与骄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我国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唐诗、宋词和元曲它还教给人们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铸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无华、明礼守信、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它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面对如此无价的民族瑰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充分发掘它来教化子孙塑造新时代龙的传人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今后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要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武术等课程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我校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艾山二中努力把艾山二中创建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特色学校把民族传统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校内外专题教育和各项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民族历史了解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构建和谐校园

  二、具体工作

  (一)启动仪式

  我校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为此在全校开展了艾山二中“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启动仪式以提高广大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传统文化逐步渗透到教学中去在启动仪式上徐校长详细介绍了艾山二中的“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计划我校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采取结合各科教学、融入校本课程、团委活动的方法积极开展古诗文吟诵、传统美德和礼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书法、舞蹈、民族乐器和古乐欣赏等活动启动仪式上学生吟诵经典诗文《爱莲说》、教师表演吟诵《诗经·木瓜》、教师书法展示等一系列的传统文化节目不仅加深了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而且是我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良好的开始为我校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的创建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二)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

  1、学校文化布置——在校园内悬挂弘扬传统文化的标语并在全校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征集活动通过此活动学生真正重视和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设立文明礼仪宣传板、传统文化宣传园地组织学生收集传统礼仪故事、中华传统历史格言、名

 人名言在宣传板和宣传园地展示并及时更新以此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2、在教学楼道内建设文化园地展示传统礼仪故事、名人名言和学生作品创建走廊文化

  3、充分利用每个班的文化墙和黑板报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每个班级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4、让校园广播成为宣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通过广播大力宣讲中华传统礼仪故事播放经典诗文吟诵等等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以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质

  为实现传统文化进校园我校秉承物尽其用的原则使校园的每个设施都能发挥最大作用让校园每面墙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传递着传统经典的声音为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创造良好的校园风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校本课程

  我校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采取结合各科教学、融入校本课程的方法使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语文及班会等课程、教材对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作用结合各学科教学精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题材的专题视听资料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此外学校还专门开发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如毛笔、钢笔、粉笔书法课民族乐器和古乐欣赏国画欣赏等课程从而让学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达到传承灿烂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吟诵特色

  为把我校创建成为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我校成立了“古诗文吟诵社团”为将传统文化渗透落实到教学中去从启动仪式开始我校把吟诵加入到语文课堂中去并且要求各班每天必须充分利用晨诵午读课间吟诵《弟子规》等启蒙书籍将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等传统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一代先师孔子倡导的“温、良、恭、俭、让”的好行为在我校逐步掀起同时我校还举办形式多样的吟诵比赛调动学生学习吟诵的积极性校广播站成为推广吟诵的有效途径在校广播的耳濡目染中学生张口能吟吟诵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我国传统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传统文化进校园先进单位汇报材料》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篇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说明报告

19 年第 12 期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 398 期 Serial No.398No.12,2019经济研究导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新的时期,我们结合历史,面向未来,继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须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傲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支撑。结合如今社会情况、教学情况,我们需要改变青少年的学习环境,使其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冲击着传统文化。一部分人尤其是部分青少年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并且推崇备至,反而轻视甚至否定传统文化。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许多地区将传统文化开发成旅游项目,使其利益化。一些学校传统课堂设置不合理,存在形式化,传承不当,忽略了传统文化本来的意义,导致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陷入困境,面临危机。因此,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极强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素来向外推广,而不流失。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促进文化交流,增加文化软实力。这是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当今,文化的发展要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力,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推广。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是根据推行情况来看,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并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推广。在教育制度对成绩的刻板要求下,学校忽视,家长不重视,使得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推广形式和内容受到很大阻碍。课程内容片面,课时量少,活动单一,教学模式枯燥,加之学校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知识技能及教学方式存在老套落后等现象,学生课程压力较大,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上述阻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无法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更无法充分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创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当下青少年缺乏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播不利的因素之一,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活动地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学校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班级的文化墙、图书角等传统形式,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内容信息。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发掘学生的兴趣,成立在专业教师领导下的学生传统文化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入相关的社团,如可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和模式探究续一杰,段紫(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0)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复兴,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也在进行,但存在实施效果不理想、影响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与专业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文化氛围、家长配合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宗旨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青少年热爱我国优秀文化,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打下文化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需要整体社会的努力,包括社会文化的正确宣传引导、学校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家长的积极配合、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学生自身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模式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2-0190-02收稿日期:2018-11-08作者简介:续一杰(1997-),男,吉林白城人,学生,从事历史学研究;段紫玥(1998-),女,吉林磐石人,学生,从事历史学研究。190 - -万方数据

 [责任编辑 吴 迪][责任编辑 李晓群](上接 154 页)长,也为游客提供了差异化的服务。6.卫生标准化。桃花故里农家乐的卫生情况十分糟糕,主要是餐饮卫生和卫生间卫生。关于卫生情况的改善,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桃花故里的农家乐没有进行男女卫生间的区分,但是随着现代人的隐私观念越来越重,非常有必要对农家乐的厕所进行男女的划分;厕所异味会使游客对农家乐的印象大打折扣,应当重视厕所垃圾和异味的清洁,定时清扫垃圾,合理使用香薰和空气清新剂等,以祛除厕所异味。其次,厨房卫生和餐厅卫生应当尤为重视,农家乐服务人员没有接受专业的培训,在卫生管理方面,可由农家乐升级指导中心提供专业的培训,提供一整套的卫生操作流程和检测标准,使得卫生操作可量化。参考文献:[1] 宋龙艳.民宿农家乐2.0版[J].投资北京,2018,(7):14-21.[2] 沙绍举.大溪村农家乐经营现状与提升建议[J].统计与管理,2017,(12):147-148.立戏曲社团、书法社团、朗诵社团等。良好学校传统文化氛围要在学校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营造,有利于学生无时无刻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对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上述举措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对优秀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良好的氛围就是良好的开端。在校园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通过丰富课堂内容、创新课堂形式等手段,让国学经典进课堂。精选教材,让学生了解到真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引进、介绍《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篇目,带领学生观看京剧、昆曲等传统戏剧。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优化师资力量,让专业教师开展课程。当前优秀传统文化以国学课程形式在校展开,传统文化课教师一职皆由语文教师兼任。这样的情况,并不能使学生领会到真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只停留在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层面。用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进行教学,或对语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优化师资力量,能够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将传统文化课程与考试课程区分开来。在社会大环境对成绩的重视下,任何科目与学习成绩挂钩,都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课程有别于其他科目,成为真正的兴趣课,而不是成绩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的目的。使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融入教学环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教学始终,晨读晚诵。早晨 7:00-7:20,坚持古诗词晨读,读经诵典,烘托文化氛围。一天的学习结束后,晚作业时间,使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查阅传统故事、经典篇章,自行学习,朗读背诵。同时,每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稳定课时,真正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重视起来。四、积极建立家校联合模式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和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使学生接受、了解传统文化不能仅仅依靠校园的氛围营造,当学校和家相联合才能更好地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学校要向家长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学校要打造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计划,请求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在具体的实施中学校在保证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的前提下,以家庭作业或是实践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家庭与学校文化氛围相配合。其具体的活动可以如下:家人定期为学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讲述一些符合自己孩子性格兴趣的一些内容,并由学生将通过家人所学到的优秀传统文化向班级同学进行介绍。开展家校优秀传统文化联谊活动,利用学校的传统文化兴趣社团在元旦、元宵节、中秋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及恰当的时间节点进行如诗词歌赋比赛,书法比赛、传统民族服装走秀、传统文化特色表演等,这些家校活动学生和家长以及在校教师要共同参与,增进学校与家长、当下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触,使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生活中进一步得到熟悉和认可。虽然近期中国的传统节日发展态势有所好转但仍处于低谷期,过洋节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为什么会这样?相关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大肆宣传过洋节,某些媒体为迎合这样的情况也错误地引导了学生过洋节而忽视过中国传统节日。若想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好的方式还是在网络媒体的文化宣传引导上,但学校和家庭也要做出相应的努力,学校可以在每个传统节日前介绍、宣传该传统文化的来历,及国外对于本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中国存在的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不重视,以国内外对传统节日的对比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促使传统节日文化得以复兴。学生在家与亲人过传统节日,留下照片及视频等资料上传到相关平台与大家一起分享,从而带动小的文化氛围。五、结语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宗旨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青少年热爱我国优秀的文化,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打下文化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意义重大的活动,需要整体社会的努力,包括社会文化的正确宣传引导,学校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家长的积极配合,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学生自身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只有整体社会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与传承才会稳步实现。191 - -万方数据

篇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说明报告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研究 开题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人之为人,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理性情感动物,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需要坚守。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由于不加以比较辨别的吸收,以至于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精华,吸收了他人的文化垃圾。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符号,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和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公共社会对传统的兴趣日增,对传统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各种传统蔚然成风,但很多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传统文化严重缺失。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传播中国文化 不能一味钻进历史故纸堆,应强调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应与世界上其他文明接轨。现阶段中小学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只是简单地、机械地经典文本诵读或者文本书写,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重视对传统人文积极精神理念的传播,以传统文化为本、以时代精神为辅,融会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国学教材”,引导和教育学生从用新视角去理解传统文化、传承国学。

 ( 二)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 研究如何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相统一、融合,探求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途径。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的情感,并且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地汲取养分,加深自身的传统文化功底,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气氛,逐渐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使大家成为学者型教师;研究成果形成专题系列论文,有阶段论文和总结报告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遗产层面看,包括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层面看,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隆礼重法等;

 从认知文化层面看,包括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 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类别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进校园的路径主要有:一是内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网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实践。二是外联,就是 “请进来,走出去”。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中外学者对“传统文化”的解读

 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认为, 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传统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张岱年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张岂之认为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灵魂。纪宝成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归结为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 求等八个方面。

 赵东海、 梁伟则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综上,中外学者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解剖传统文化结构,大多数学者偏重于从精神领域阐 释传统文化内涵,但对学校教育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论不详。

 2、优秀传统文化怎样进校园

 王旭明提出应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现行课程教材体系。郭志明认为课堂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阵地。姜昆 2015 年议案建议在小学阶段以传统文化课程替代现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

 从实践上看,有些中小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许多 中小学校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五)课题理论依据

 1、人的社会化理论

 2、发展心理学理论

 3、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哲学思想

 (六)研究预期目标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厘清不同 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

 (七)研究内容

 1、精选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研究课程开发与教材内容修订。

 2、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路径和方法。

 (八)研究假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生、人心、人性为关照,以趋善求治为主旨。人性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之分。先天之性是相近的、善的,后天之性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善、中性、恶。贪欲、不良的后天习惯和环境有害善性,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教化、加强道德修养、改善

 环境,使善者更善,恶者改恶趋善。

 (九)创新之处 1、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要求,要从娃娃抓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心理特征和成长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担当责任、报效国家”的目的。

  2、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着重解决“00 后”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生态文明观教育为重点;人与自身关系方面以励志教育、吃苦耐劳和抗挫折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以“和”、“孝”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关爱教育、集体观念和责任担当教育、法制教育为重点;人与国家关系方面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3、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多途并举,形成合力。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各类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大学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鼓励各类学校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校园特色的校本教材;创新传统文化内容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为;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传统文化元素(如第二课堂活动、校训、美丽校园建设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规划、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团、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展演活动等);在校园网中开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

 空间教学;将传统文化学术名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入学校,举办学术讲座,传授传统技艺;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和社会实践活动;评选“孝星”、“道德模范”。

 (十)课题研究的计划步骤

 第一阶段: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阶段。列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篇,对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进行细分。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调研各类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问题。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路径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与应用阶段。撰写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十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

 寻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十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路径

  运用层次分析方法,从宏观普适层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从中观学校层面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引和外联;从微观个人层面研究思想观念→认知态度→行为实践的一体化。

  (十三)预期成果 1、中小学弘扬传统文化现状调查与整理,调查报告

  2、国内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归纳与分析

  3、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教学模式

 4、经典诵读、书法比赛、作文比赛、戏曲表演等汇报演出

  5、研究报告

  (十四)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熊文明、汪红光:负责调查搜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现状及成因。

 任艳玲、陆德义:负责调查搜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存在的问题。

 郝涵涵、白

 鹿:负责分析原因,形成对策,以及后期论文的形成工作。

推荐访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说明报告 中华 传统文化 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