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音哪些人物有关9篇

时间:2022-09-29 11:00:06 来源:网友投稿

重阳节音哪些人物有关9篇重阳节音哪些人物有关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元音上师付嘱悟德法师汇集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序 佛法有无量法门,指导行人背尘合觉,明心见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音哪些人物有关9篇,供大家参考。

重阳节音哪些人物有关9篇

篇一:重阳节音哪些人物有关

修证心要问答集

 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元音上师付嘱悟德法师汇集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序

 佛法有无量法门, 指导行人背尘合觉, 明心见性, 然后由悟起修, 打扫积习,了脱生死, 成就菩提。

 心中心密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崛起的无相密乘。

 初由大愚阿阇黎传世, 世人尊称为初祖, 再传至王骧陆上师, 三传至元音老人(李钟鼎居士), 世人尊称为二祖和三祖。

 此法仪轨简单, 修法方便, 以三密相应法, 使根尘脱落, 进入无相、 无住、 无念的自性三昧境界, 是无相密乘中, 别开生面的上乘修法。

 元音老人由禅而密, 大悲心切, 广利群生, 依据大藏经秘密仪轨《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二卷, 唐菩提流志译)

 灌顶传法, 学人遍于大陆、 港台地区以及美国、 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

 现在, 老人虽于九十六岁时, 坐脱立亡, 安详圆寂, 学人为了重温遗教, 纪念大德, 乃拟将收集的各地函札谈话已经编纂成册,并经过老人亲笔修正勘定的《问答集》 付梓出版。

 集中对修证方法, 悟心要领,特别对悟后用功, 保任、 除习, 都有详尽开示, 体现了老人慈悲恳切的作风与广利有情的悲愿。

 此书的出版, 可称为《佛法修证心要》 的姊妹篇。

 老人所说, 都是对机施教, 应病与药, 善巧方便, 指示学人。

 读此书的人, 希望勿执文字, 勿落言诠, 举一反三解粘去缚, 直趋菩提。

 谨略序缘起, 愿与天下学人共勉之。

 徐恒志 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目录

  一、 教理

  (一)

 佛学常识

  (二)

 关于禅密

  二、 修法

  (一)

 座上修行

  (二)

 座中反应与境界

  (三)

 种子翻腾与座下观照

  (四)

 其他 三、 与修法相关的

 与修法相关的

  四、 信函摘抄

  (一)

 弟子信函与上师批示

  (二)

 上师复函

  五、 禅偈撮略

 六、 为元音老人荼毗法语

  七、 一代大德、 元音老人坐脱立亡

  八、 后记

 一、 教理

 (一)

 佛学常识

 1 问:

 什么是外道? 

  答:

 心外有法就是外道。

 不受佛化, 别行邪法; 心游道外, 故名外道。

 究竟来说, 罗汉也是外道, 因为他有法可得, 法执未除。

  2 问:

 何为感应道交?

 答:

 此感彼应也。

 念佛持咒为“感”, 佛菩萨加被行者为“应”, 彼此打成一片为道交也。

  3 问:

 何为“不即不离” ? 

  答:

 不即者, 不就是也; 不离者, 离开它也就没有了也。

 此乃说性相不二,色空无异也。

  4 问:

 什么叫身内身, 身外身?

 答:

 身内身即佛性, 真身。

 在认识本性后, 时时保护它, 到六根不为境界所动, 清净了, 我们的神识就出来了, 不必等到死才出来。

 出来的身叫身外身, 即意生身。

 它还是假身, 是第七识。

 出来后还会有变化。

 第一次叫三味乐正受意生身, 靠打坐的功夫。

 这时还不能要出就出, 要入定才能出, 动中出不来。

 超过五地就能出三个了。

 到八地以上, 就是种类俱足无行作意生身。

 动植物山河大地一切东西都能变化自在。

 如不认识本性, 纵然出阳神, 还是有生死。

 吕纯阳祖师后来见了黄龙祖师, 才完全醒悟说:

 “自从得见黄龙后, 方悔从前枉用功。” 道教里有住著, 要到最后才能化空, 气功更有住著, 所以不能了生死。

 道教、 气功是以炼精气神为本, 而佛法是以菩提心为根本, 精修定慧积累功德而成道。

 一是有为之体, 一是无为之德, 故不可同日而语。

  5 问:

 什么是无念?

 答:

 无念不是压念不起, 与死人相似, 而是念起不随, 念念不停留。

 尽管做一切事, 心中不留丝毫痕迹, 无一点执着。

  6 问:

 什么是无住用心?

 答:

 佛法不是消极厌世的, 而是积极入世的, 佛子故应身先大众干一切繁忙的工作, 不可逃避现实, 在工作时须应缘而作, 心中不可存丝毫功德相。

 脑筋里没有一点东西, 空空荡荡地就像没有做过一样才是无住用心。

  7 问:

 什么叫无漏?

 答:

 修行是从有漏修到无漏。

 无漏是把你的一切妄想执著与一切功德相都漏光了, 到了无善, 无恶, 无喜, 无烦恼可漏了, 这时就是无漏。

 有一点喜乐与烦恼在, 还是有漏。

 你现在有妄心、 妄想、 妄念, 赶快放下, 不跟它走, 把它都消光, 没有东西再漏了叫无漏。

 所以应一切放手, 一切不要执著。

 证到无漏时, 十方圆明, 道通具足, 成就无畏妙德。

 

 8 问:

 什么是无生法忍? 

  答:

 真智安住于实相理体而不动, 叫无生法忍。

 我们的佛性根本是不生不灭的。

 没有生哪有死? 忍是安住不动, 就是定力。

 最苦的, 他也不觉苦了, 在牛胎马腹也不苦, 这就是自性大忍的力量, 就是法身不生不灭。

 事相都是假的, 不接纳它就没有苦, 你接受它就有苦。

 忍苦者无苦可忍也就是无心可动。

 无生法忍要有力量才能证到。

 在六道尽管走, 也是无生, 不是坐在界外净土是无生。

 我们现在说, 一念断处, 能起了了分明的大功量是我们的佛性。

 你认可它, 一点不疑惑,不动摇, 叫无生法。

 更进一步, 这无生法也不可得。

 才叫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是行人证到本性, 更无生灭的自然状态, 此时也就成道了。

 

 9 问:

 什么叫微细流注?  答:

 指微细的妄念, 就是法相宗五遍行心所的“意”, 如水一样不停地流。

 平时人都不能见, 因为它流得快。

 须入金刚喻定才能见它流动。

  10 问:

 什么是见、 定, 行? 

  答:

 见是见性, 空悲不二; 不著相就是大定, 空明无依; 行是指度生的行为而不著度生相, 自性圆照, 六度齐施。

 

 11 问:

 对各种境界不留痕迹的功夫是不是修行正路?  答:

 此不留痕迹的功夫正是修持正路。

 但于无住中仍要圆现大悲妙用, 开显无量功德。

 

 12 问:

 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 

  答:

 在修法前, 显教的书都可以看。

 但重点应看明白正知见, 开发菩提悲愿,建立正确身心行为的书。

 在师父传你法后, 应该看有关修这个法的经论和其他参考书。

 

 13 问:

 什么叫观自在? 

  答:

 观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动摇。

 这个自己不是肉身的自己, 了了灵知才是自己。

 但又不住了了灵知。

  14 问:

 什么叫起疑情? 

  答:

 叫你死无葬身之地。

 

 15 问:

 悟个什么? 

  答:

 三世诸佛也不识!

 还会么? 宗下答语切忌说理, 须意在言外。

 现在人根机太钝, 修禅定不易开悟, 唯有净密双修似较合宜, 此诚无可奈何之事也。

 但遇有缘之志者, 亦可摄受一、 二以教之。

 

  16 问:

 什么是心中心法? 

  答:

 全名是“心中心又心”, 即假心, 真心, 真假心都不可得的心, 即证悟妙心。

 心中心法是大圆满法中的精髓, 是中心的中心, 是借假心打开真心, 彻显妙心的无上大法。

 

 17 问:

 修心中心法讲不讲成佛资粮? 若讲, 指的是什么? 

  答:

 成佛的资粮:(一)

 打坐入定, 除障开智慧;(二)

 广做善事, 积累福德。因佛是二足尊, 即智慧福德二俱圆满。

 

 18 问:

 什么是阴神? 

  答:

 人家看不见你, 但你自己知道。

 

 19 问:

 什么是密法? 

  答:

 打开秘密宝藏叫密法, 是以三密加持来修法的。

 三密加持即以本尊的身、口、 意来加持。

 身体不动, 手结印, 腿跏趺而坐, 是身密; 口持咒不停, 是口密;意不想, 不思, 静静听自己的持咒声音, 是意密。

 能以无相密法打开秘密宝藏,见得本性, 是真正的密宗。

 

 20 问:

 密宗为什么一定要灌顶? 

  答:

 灌顶是个仪式。

 灌顶可以给你消业障, 给你开梵穴, 给你菩提的种子。灌顶后修法, 可以得到加持。

 所以灌顶后往往会拉肚子或呕吐, 这是灌顶的力量。密宗要灌顶后才能修法。

  21 问:

 什么是现量? 

  答:

 现量者, 如实而现, 没有分别。

 象照相机照相, 照出影子而不分别。

 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它是现量。

 坏就坏在第六识加进去了, 这是张三, 那是李四,张三对我好, 李四对我坏, 这是比量。

 我们做功夫要不分别, 意识不跟前五识跑,也不随内影尘转, 离一切对待, 当体圆现, 正量分明, 即是真现量境。

 

 22 问:

 缘从何来? 

  答:

 缘是过去世所造的业感得的。

 业感缘起, 心动就是缘。

 缘也是本性的妙能, 大悲缘起, 佛土庄严, 都从菩提因缘而现。

 

 23 问:

 佛性与觉性有什么关系? 

  答:

 佛性就是觉性。

 什么叫佛性呢? 它是成佛的根本。

 还有法性, 法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三者合起来就是我们一灵真性, 也叫一真法界。

 它是最真实, 最珍贵的大宝贝, 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24 问:

 《金刚经》 云:

 “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圣人怎么有差别?什么差别? 

  答:

 圣人有位次, 四圣六凡。

 罗汉, 辟支佛、 菩萨、 佛都是圣人, 不是有差别吗? 除此还有愿、 悲、 智、 方便等缘起差别, 方成之为利生的大用。

 

 25 问:

 实相念佛的要点是什么? 

  答:

 不著相, 念自性。

 内照念头起处, 不跟它跑即名念实相佛。

 

 26 问:

 到兜率天还会退转吗? 在兜率天比在西方净土成佛快些, 是吗? 

  答:

 没有退转, 同样是阿鞞跋致。

 至于成佛快慢全看自己的修行。

 释迦佛与阿难一起修行, 释迦佛早已成果地佛了, 而阿难还没开悟呢。

 不管什么地方, 都要看你用功的精进程度而定。

 

 27 问:

 关于度众生, 在自己尚未证悟本来以前是否可减少外缘, 安心修法,以自度为主呢? 

  答:

 对!

 

 28 问:

 何种情况不是无记空? 

  答:

 一念不生时, 一切都不知道了, 就是无记空。

 

 29 问:

 菩萨是觉有情, 怎样理解? 

  答:

 觉是觉破, 把你的情见觉破了。

 一切众生, 都是有情。

 这情最坏, 情就是爱, 爱就生水, 水向下流, 生死不能了。

 所以我们要觉破这爱欲情见, 自觉还要觉他, 帮助他人也觉破情见。

 憨山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 要将自己的情见斩断, 才能生西。” 情重生不到西方。

 又, 觉即菩提正觉, 有情即众生。

 菩萨自觉已证, 以慈悲心去觉悟一切众生, 所以称为觉有情。

 

 30 问:

 “法性尽地” 是什么意思? 心密里如何讲即身成就? 

  答:“法性尽地” 即修到最后, 非但无法可得, 连所谓法性亦不可得; 非但神通不可得, 连佛亦不可得, 方是即身成就。

 

 31 问:

 中道义有真实之相吗? 

  答:

 非也。

 真假皆不可得。

 中道义乃既不废假, 亦不执真也。

 空假皆不住也,无取无舍也。

  32 问:

 有人问太虚:

 蛇斩二断, 佛性在那一段? 

  答:

 佛性无所不在。

 

 33 问:

 我们看的经书太多了, 好不好呢? 

  答:

 太多就开杂货店了, 这样就知解太多。

 所以我们师父说在百座中不要看书, 免得干扰你打坐的专一心。

 知见多了, 不易得定。

 

 34 问:

 今世不能成佛怎么办? 

  答:

 可往生净土, 也可再来投胎做人。

 要发大愿, 愿力不可思议, 要真心切愿, 成佛度众生。

 世尊发愿在五浊恶世度众生, 到最苦的地方度众生。

 

 35 问:

 因果也是缘起的假相吗? 

  答:

 当然了!

 唯佛一人超出因果, 大菩萨还跳不出因果的圈子。

 

 36 问:

 梦中佛事是否指没有见性的人拜佛念经做功德一类的事? 

  答:

 说法度生, 也是梦中佛事也。

 

 37 问:

 我们学生读书应如何起用? 考试的时候又该怎么办? 

  答:

 老师讲课的时候, 你听得清爽, 记在脑子里, 明白了, 就是启用。

 如果读书时, 你想别的事情, 老师讲的你没听到, 考试考不出来, 那就不起用了嘛!不是死记, 要懂。“得意忘言道义亲”, 不能死在句下。

 

 38 问:

 做功夫有什么决窍? 

  答:

 不要着神奇, 玄妙, 认识这一念不生, 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当人的本性。以平常心, 处理一切事务而一丝不可得。

 

 39 问:

 道理说来说去是这么简单, 可做起来总是走失? 

  答:

 佛法本来就这么简单, 没什么玄妙复杂。

 但多生积习, 非一日可除, 因这积习也非一生所积, 故除起来也须长时期的精修磨炼。

 学人只须时时觉察, 损之又损, 自有水到渠成, 圆证果地之日。

 

 40 问:

 怎么能迅速成就? 

  答: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还想成就个什么? 一切无求无著, 但息妄, 莫求真,自然归家稳坐。

 

 41 问:

 听说中脉及左右二脉通后就是报身成就, 可有此说法? 

  答:

 这好像是外道、 邪门的说法。

 我们的色身是业报身, 不是佛报身。

 你在这色身上做工夫, 是大大的错误, 你如此修法, 直到弥勒佛下世, 亦成就不了佛。

 42 问:

 密勒日巴尊者已至“修行是个大妄念, 不修亦是大妄念。” 的境界。但却厌烦酬答施主, 希望往雪山修行。

 为什么? 是习气未尽么? 

  答:

 其实话已说尽, 还要请他说法, 说一句无说之说:

 到雪山无人处, 无话说时, 看是什么? 会么?

  43 问:

 近来对一切有相佛法难以产生恭敬心, 看得见的世界尚属虚幻, 看不见的世界又如何令人产生绝对信心呢? 

  答:

 相虽属虚幻, 但不是没有作用。

 所以说非空非有, 有即是空, 空即是有,二边具不能住。

 天空之大, 世界之多, 现代科学尚不能测其端倪。

 只有佛眼明净,一清二楚。

 你只一心按佛法修持, 到根尘脱落时, 所谓看不见的世界自然得见。

 44 问:

 如何才能振兴佛教? 

  答:

 着相的人多, 无住的人少; 迷信的人多, 智信的人少; 求佛的人多, 用功的人少。

 出家人做佛事赶经忏的多, 真正用功修行的也很少。

 很可惜, 所以佛教才不景气。

 只要大家都好好地用功修行, 那佛教就有希望了。

 

 45 问:

 我想在师父出国前, 与几位同修来拜见您, 聆听教诲, 可否? 

  答:

 一切无住, 潇洒自在是大神用。

 佛法精华全具于此。

 此外有说, 皆是魔

 说。

 不见云门大师说:“即此见闻非见闻, 无余声色可呈君。”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何必再徒劳往返, 浪费精神? 还是在家安养吧。

 

 46 问:

 不动心, 脑子是否会迟钝? 

  答:

 不会的, 脑子反应反而快。

 不动心, 不是说不起心用而是不执着假相,为它所转而已, 我们知道一切事相都是假的, 不动心, 什么事情来了, 一来马上就反应, 更灵敏了。

 妄想多了反而会迟钝。

 我们做事情要善运正念, 否则怎么做事? 但做事时心不住相, 随缘应付, 没有杂念,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

 47 问:

 我有时会用...

篇二:重阳节音哪些人物有关

关 于 重 阳 节 的 来 历 和 习 俗

 农 历 九 月 九 日 , 是 中 华 民 族 的 传 统 节 日 ——重 阳 节 , 又 称 “老 人 节 ”。因 为《 易 经 》中 把 “六 ”定 为 阴 数 ,把 “九 ”定 为 阳 数 ,九 月 九 日 ,日 月 并 阳 ,两 九 相 重 , 故 而 叫 重 阳 , 也 叫 重 九 。

  关 于 重 阳 节 的 由 来 , 源 于 道 教 的 一 个 神 仙 故 事 :

  相 传 在 东 汉 时 期 ,汝 河 有 个 瘟 魔 ,只 要 它 一 出 现 ,家 家 户 户 就 会 有 人病 倒 , 甚 至 天 天 有 人 丧 命 , 这 一 带 的 百 姓 受 尽 了 瘟 魔 的 蹂 躏 , 惨 不 忍 睹 。

  当 时 汝 南 县 有 个 青 年 叫 恒 景 ,有 一 年 瘟 疫 夺 走 了 他 的 父 母 ,自 己 也 差点 儿 丧 了 命 。

 恒 景 病 愈 后 , 他 辞 别 了 心 爱 的 妻 子 和 父 老 乡 亲 , 决 心 出 去 访仙 学 艺 , 为 民 除 害 。

 恒 景 历 经 艰 险 , 终 于 在 一 座 古 山 里 找 到 了 一 位 法 力 无边 的 仙 人 , 仙 人 为 他 不 辞 劳 苦 、 为 民 除 害 的 精 神 所 感 动 , 决 定 收 他 为 徒 ,给 他 一 把 降 妖 宝 剑 , 并 密 传 授 降 妖 剑 术 。

 恒 景 废 寝 忘 食 , 日 夜 苦 练 , 终 于练 出 了 一 身 非 凡 的 武 艺 。

  有 一 天 , 仙 人 把 恒 景 叫 到 跟 前 , 对 他 说 :

 “明 天 是 九 月 初 九 , 瘟 魔 又要 出 来 作 恶 , 如 今 你 的 本 领 已 经 学 成 , 应 该 回 去 为 民 除 害 了 !”。

 这 时 , 仙人 送 给 恒 景 一 包 茱 萸 叶 , 一 瓶 菊 花 酒 , 并 授 以 避 邪 秘 诀 , 让 恒 景 立 即 骑 着仙 鹤 赶 回 家 去 。

  恒 景 回 到 家 乡 ,在 九 月 九 日 早 晨 ,他 按 照 仙 人 的 嘱 咐 把 乡 亲 们 领 到 附近 的 一 座 山 上 ,发 给 每 人 一 片 茱 萸 叶 ,一 盅 菊 花 酒 。中 午 时 分 ,狂 风 怒 号 ,北 风 骤 起 , 天 昏 地 暗 , 随 着 几 声 凄 厉 地 吼 叫 , 瘟 魔 冲 出 汝 河 , 扑 到 山 下 。就 在 这 时 , 瘟 魔 突 然 闻 到 茱 萸 的 奇 味 和 菊 花 酒 的 醇 香 , 脸 色 突 变 , 瑟 瑟 发抖 , 不 敢 前 行 。

 说 时 迟 那 时 快 , 恒 景 手 持 降 妖 宝 剑 , 立 即 奔 下 山 来 , 经 过几 个 回 合 的 激 烈 搏 斗 , 恒 景 将 温 魔 刺 死 , 瘟 疫 消 除 。

 从 此 , 每 年 的 农 历 九月 九 日 , 登 高 避 疫 的 风 俗 便 年 复 一 年 地 流 传 下 来 。

  据 说 ,在 中 原 人 的 传 统 观 念 中 ,双 九 寓 意 生 命 长 久 、健 康 长 寿 ,所 以人 们 把 重 阳 节 又 叫 老 人 节 。

  九 九 重 阳 ,还 有 历 史 渊 源 。早 在 春 秋 战 国 时 ,屈 原 在《 远 游 》中 写 道 :“集 重 阳 入 帝 宫 兮 , 造 旬 始 而 观 清 都 ”。

 三 国 时 曹 丕 在 《 九 日 与 钟 繇 书 》 中说 :“岁 往 月 来 ,忽 复 九 月 九 日 。九 为 阳 数 ,而 日 月 并 应 ,俗 嘉 其 名 ,以 为宜 于 长 久 ,故 以 享 宴 高 会 。”他 已 明 确 写 出 重 阳 饮 宴 了 。晋 代 陶 渊 明 在《 九日 闲 居 》诗 序 文 中 说 :“余 闲 居 ,爱 重 九 之 名 。秋 菊 盈 园 ,而 持 醪 靡 由 ,空服 九 华 ,寄 怀 于 言 ”。这 里 同 时 提 到 菊 花 和 酒 ,说 明 在 魏 晋 时 期 ,重 阳 日 已有 了 饮 酒 、赏 菊 的 习 俗 。到 了 唐 代 ,重 阳 被 正 式 定 为 民 间 的 节 日 。至 明 代 ,九 月 重 阳 , 皇 宫 上 下 要 一 起 吃 花 糕 以 庆 贺 , 皇 帝 要 亲 自 到 万 岁 山 登 高 , 以畅 秋 志 , 此 风 俗 一 直 流 传 到 清 代 。

  重 阳 节 的 习 俗

  农 历 九 月 , 金 秋 送 爽 , 丹 桂 飘 香 , 重 阳 佳 节 , 活 动 丰 富 , 情 趣 盎 然 ,有 登 高 、 赏 菊 、 喝 菊 花 酒 、 吃 重 阳 糕 、 插 茱 萸 等 , 热 闹 非 凡 。

  登 高

  在 古 代 ,民 间 重 阳 节 有 登 高 的 风 俗 ,故 重 阳 节 又 叫 “登 高 节 ”。相 传 此风 俗 始 于 东 汉 。唐 代 文 人 写 的 登 高 诗 很 多 ,尤 以 杜 甫 的《 登 高 》最 为 有 名 :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

  所 谓 登 高 , 也 没 有 统 一 的 规 定 , 不 过 是 登 高 山 , 登 高 塔 , 举 目 远 望 ,欣 赏 风 景 。

  吃 重 阳 糕

  据 史 料 记 载 ,重 阳 糕 又 称 花 糕 、菊 糕 、五 色 糕 ,制 无 定 法 ,较 为 随 意 。

  九 月 九 日 早 晨 ,用 片 糕 搭 儿 女 的 头 额 ,口 中 念 念 有 词 ,祝 愿 子 女 百 事俱 高 ,乃 古 人 九 月 作 糕 之 本 意 。重 阳 糕 的 制 作 古 人 比 较 讲 究 ,要 作 成 九 层 ,像 座 宝 塔 , 上 面 还 有 两 只 小 羊 , 以 符 合 重 阳 (羊 )之 意 。

 有 的 还 在 重 阳 糕 上

  插 小 红 纸 旗 , 点 蜡 烛 灯 。

 意 欲 用 “点 灯 ”、 “吃 糕 ”来 代 替 “登 高 ”, 用 小 红 纸旗 代 替 茱 萸 。

 当 今 各 地 在 重 阳 节 吃 的 松 软 糕 点 都 称 之 为 重 阳 糕 。

  赏 菊 及 饮 菊 花 酒

  重 阳 节 恰 逢 金 秋 时 节 ,菊 花 盛 开 ,相 传 赏 菊 及 饮 菊 花 酒 ,起 源 于 晋 朝大 诗 人 陶 渊 明 。

 陶 渊 明 以 隐 居 出 名 , 以 诗 出 名 , 以 酒 出 名 , 以 爱 菊 出 名 。后 人 效 之 , 遂 有 重 阳 赏 菊 之 俗 。

 旧 时 文 人 士 大 夫 , 还 将 赏 菊 与 宴 饮 结 合 ,以 求 貌 似 陶 渊 明 。北 宋 京 师 开 封 ,重 阳 赏 菊 之 风 盛 行 ,当 时 菊 花 品 种 繁 多 ,千 姿 百 态 。

 民 间 还 把 农 历 九 月 称 为 “菊 月 ”, 在 菊 花 傲 霜 怒 放 的 重 阳 节 里 ,观 赏 菊 花 成 了 节 日 的 一 项 重 要 内 容 。

 清 代 以 后 , 重 阳 赏 菊 之 习 尤 为 盛 行 ,但 已 不 限 于 九 月 九 日 了 。

  插 茱 萸 和 簪 菊 花

  重 阳 节 插 茱 萸 的 风 俗 ,在 唐 代 已 很 普 遍 。古 人 认 为 ,在 重 阳 节 这 一 天插 茱 萸 可 以 避 难 消 灾 ,所 以 不 少 妇 女 、儿 童 将 茱 萸 佩 带 于 臂 ,或 插 在 头 上 。重 阳 节 佩 茱 萸 , 在 晋 代 葛 洪 《 西 经 杂 记 》 中 就 有 记 载 。

 除 了 佩 带 茱 萸 , 还有 头 戴 菊 花 的 。

 唐 代 已 经 如 此 , 历 代 盛 行 。

 在 清 代 , 北 京 人 在 重 阳 节 把 菊花 枝 叶 贴 在 门 窗 上 , “解 除 凶 秽 , 以 招 吉 祥 ”。

  除 了 以 上 较 为 普 遍 的 习 俗 外 , 各 地 还 有 一 些 独 特 的 习 俗 。

  重 阳 节 , 在 陕 北 正 式 收 割 的 季 节 , 有 首 歌 唱 道 :

 “九 月 里 九 重 阳 , 收呀 么 收 秋 忙 。谷 子 呀 ,糜 子 呀 ,上 呀 么 上 了 场 ”。陕 北 人 晚 上 过 重 阳 节 ,因为 白 天 忙 于 收 割 、 打 场 。

 晚 上 月 上 树 梢 , 人 们 喜 爱 吃 荞 面 熬 羊 肉 , 待 吃 过晚 饭 后 ,人 们 三 三 两 两 地 走 出 家 门 ,爬 上 附 近 山 头 ,点 上 火 光 ,谈 天 说 地 ,待 鸡 叫 才 回 家 。夜 里 登 山 ,许 多 人 都 摘 几 把 野 菊 花 ,回 家 插 在 女 儿 的 头 上 ,以 之 避 邪 。

  在 福 建 莆 仙 ,人 们 沿 袭 旧 俗 ,要 蒸 九 层 的 重 阳 米 果 ,我 国 古 代 就 有 重阳 “食 饵 ”之 俗 , “饵 ”即 今 之 糕 点 、 米 果 之 类 。

 宋 代 《 玉 烛 宝 典 》 云 :

 “九 日食 饵 ,饮 菊 花 酒 者 ,其 时 黍 、秫 并 收 ,以 因 粘 米 嘉 味 触 类 尝 新 ,遂 成 积 习 ”。清 初 莆 仙 诗 人 宋 祖 谦 《 闽 酒 曲 》 曰 :

 “惊 闻 佳 节 近 重 阳 , 纤 手 携 篮 拾 野 香 。

  玉 杵 捣 成 绿 粉 湿 , 明 珠 颗 颗 唤 郎 尝 ”。

  有 些 地 方 的 群 众 ,利 用 重 阳 登 山 的 机 会 ,祭 扫 祖 墓 ,纪 念 先 人 。莆 仙人 以 重 阳 祭 祖 者 比 清 明 为 多 , 故 有 以 三 月 为 小 清 明 , 重 九 为 大 清 明 之 说 。由 于 莆 仙 沿 海 , 九 月 初 九 也 是 妈 祖 羽 化 升 天 的 忌 日 , 乡 民 多 到 湄 洲 妈 祖 庙或 港 里 的 天 后 祖 祠 、 宫 庙 祭 祀 , 求 得 保 佑 。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重 阳 节 的 活 动 增 加 了 不 少 新 的 内 容 。1989 年 ,我 国 政府 把 重 阳 节 定 为 老 人 节 。

 每 到 重 阳 节 , 各 地 都 要 组 织 老 年 人 登 山 秋 游 , 开阔 视 野 , 交 流 感 情 , 锻 炼 身 体 , 培 养 人 们 回 归 自 然 , 热 爱 祖 国 大 好 山 河 的高 尚 品 德 。

篇三:重阳节音哪些人物有关

于讲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或“老人节”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接下来要给大家推荐的是有关于讲重阳节的来历,欢迎阅读以及参考!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 ,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

 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每到重阳节来临之际,子女回家陪爹妈“唠唠” 、帮父母“买买”;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给老年群体送温暖、送欢乐;志愿者给需要帮助的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幕幕温馨风景,总让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爱老、孝老终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须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因而重阳节的仪式感固然可以有也应该有,但其意义显然更在于常态性尽孝的“友情提醒” 。

 农历九月,不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适逢收获时节,被大家普遍视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获之际当思回馈、感恩,九月重阳提倡敬老,这样的“应景”可谓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显出知恩图报的朴素品德。“子欲养而亲不待” ,古人的这一感叹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尽孝当趁早,真正将敬老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平时的尽力而为和一贯表现,而不能止于某个节日或者偶尔想到时才行动,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诉求越发多样化,养老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改善,无疑也对尽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给钱给物、满足吃穿住行,而须更注视精神层面的养老、爱老,要从生活上

 的关心转向更加重视心理、情感上的关怀,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老人们度过殷实、快乐、幸福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应该成为儿女追求的尽孝境界。

 国家把重阳节确定为老年节,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体现出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对敬老美德的推崇,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更制订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更彰显出养老、敬老、孝老的国家担当。天天都是“重阳节” ,日日都是尽孝日,人人尽孝成共识和共同自觉,社会敬老成常态和共同行动,不仅是老年人的福祉,而且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重阳节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篇四:重阳节音哪些人物有关

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

 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视为免灾避祸的节日。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重阳节与菊花不无关系。“菊花在过去是君子的象征,古人对其评价极高,重阳节过去又叫做‘菊花节’”。重阳节前后,除了登高、插茱萸等一系列习俗外,人们会赏菊、点菊灯、搭菊花山,整条街都非常漂亮,“所谓菊灯,就是用菊花制出各种造型,人们也会在灯下赏菊”。

 正因为如此,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道教出现后,菊花又成为道教修炼、养生的象征,当时民间认为喝菊花水可以使人长寿。” “当时官府还会与民间同乐。重阳之时,明清时期,会办一些有关菊花的展览,各家各户,尤其是商铺,还要买很多菊花,去装饰自己的门户庭院。” 在饮食方面,人们会吃重阳糕与“迎霜兔”。重阳糕也叫菊花糕,或者制作原料中有菊花,或者糕饼上会有菊花纹饰,“重阳糕会分成很多层,形似宝塔,多是长辈送给子女,有祝福孩子们‘步步登高’的意味。吃‘迎霜兔’其实就是吃兔肉,与‘多子’之意有关”。

 一、汉语拼音中最重要的是 23 个声母、24 个韵母和 16 个整体认读音节。

 ①23 个声母:

 b p m f d t n l ɡ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其中 zh ch sh r 是翘舌音,也叫卷舌音;z c s 是平舌音。

 ②24 个声母可以分为:

 6 个单韵母:ɑ o e i u ü 9 个复韵母:ɑi ei ui ɑo ou iu ie üe er 其中 er 为特殊复韵母,不和其他声母组成音节,只能自成音节。

 9 个鼻韵母:(包括 5 个前鼻韵母、4 个后鼻韵母)

 ɑn en in un ün(5 个前鼻韵母) ɑnɡ enɡ inɡ onɡ(4 个后鼻韵母) ③16 个整体认读音节:

 zhi chi shi ri zi ci i yi wu yu ye yue yuyinyun ying

 另注:23 个声母、24 个韵母和 16 个整体认读音节中为什么没有uo,现解释说明一下:

 音节分为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如果 uo 在音节中出现,该音节为三拼音节。u 为介母,o 为韵母。

 三拼音节一共有 82 个,以下是全部的三拼音节表。

 多音节:ia ua uo uai uan ian iaoiang uang iong 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组合得到:

 4 个 ia:lia jia qia xia 6 个 ua:gua kua hua zhua chuashua 14 个 uo:duo tuo nuo luo guo kuohuo zhuo chuo shuo ruo zuo cuo suo 6 个 uai:guai kuai huai zhuaichuai shuai 18 个 uan:duan tuan nuan luan guankuan huan juan quan xuan zhuan chuan shuan ruan zuan cuan suan yuan(整体认读)

 10 个 ian:bian pian mian dian tiannian lian jian qian xian 10 个 iao:biao piao miao diao tiaoniao liao jiao qiao xiao 5 个 iang:niang liang jiang qiangxiang 6 个 uang:guang kuang huang zhuangchuang shuang 3 个 iong:jiong qiong xiong

篇五:重阳节音哪些人物有关

重阳节的来历及传说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欢迎查看。

 重阳节的来历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重阳节习俗 1:赏菊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

 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重阳节习俗 2:饮菊花酒

 我国古人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可祛灾祈福,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饮菊花酒。

 重阳节习俗 3: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 4: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 、“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习俗 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

 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篇六:重阳节音哪些人物有关

于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重阳节的习俗和来历_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或“老人节”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介绍了重阳节的习俗、来历以及传说,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 ,“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

 “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 ,重阳“辞青” 。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 、“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

 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

 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非常着急,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回到家里告别父母和妻子,一个人上路去了。

 桓景访遍了天下名山,才寻访到在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青龙

 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句,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了家乡。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

篇七:重阳节音哪些人物有关

节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

 一重阳节和哪个人物有关 ?

 重阳节和东汉时期的恒景这个人物有关。

 关于重阳节,在我国一直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恒景的父母被瘟疫夺走了生命,他自己也差点因为瘟疫而死,在他病好之后,就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学艺,好为百姓除掉瘟魔,经历了千辛万苦,恒景终于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仙人,仙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教给了恒景武艺。

 有一天仙人告诉恒景,明天就是九月初九了,瘟魔又要出来了,现在你已经学到了本领,可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人还送给他一包茱萸叶和一盅菊花酒。回到家乡之后,恒景按仙人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瘟魔出来之后,因为害怕茱萸香和菊花酒气,所以不敢上前,恒景趁此机会杀死了瘟魔,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就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了。后来,重阳节登高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了。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对重阳

 节有着一些特殊的情感,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重阳节的时候,除了登高,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比如喝菊花酒赏菊吃重阳糕踏青等等。

 到了现在的社会,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成为了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每年重阳节的时候,会有许多的年轻人到敬老院看望一些孤寡的老人,给他们送上一些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表达自己的关爱之心。

 二重阳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

 1 重阳糕 ?

 重阳节有吃重阳糕的传统食俗,重阳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一些重阳糕,还要加入枣子栗子为馅料。因为重阳节人们会有登高避祸的习俗,而“糕”与“高”同音,所以在重阳节的时候,重阳糕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食物。

 2 糍耙 ?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糍耙的主要原料就是糯米,需要注意的就是,糍耙虽然很美味,但是千万不能多吃,因为吃多了会消化不好,对身体有损害。

 3 牛肉 ?

 重阳节也有吃牛肉的习俗。作为温性食品老年人在秋季食用正

 当时。新鲜的牛肉,营养价值丰富,营养物质比较容易被人体吸收,所以在秋天的时候,可以多吃一些牛肉,满足人们“贴秋膘”过寒冬的愿望。

 4 螃蟹 ?

 重阳佳节正值九月,秋菊飘香,螃蟹膏黄美味,肉质细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节。时至今日,阳澄湖的清蒸大闸蟹闻名中外,在港澳台各家大餐馆里,均被列为九月时令佳肴,极享盛誉。螃蟹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养筋活血作用的食物,对人的身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但是不能一次性吃太多。

 5 菊花酒 ?

 重阳还要饮“菊花酒”,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据说喝了菊花酒会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因此有许多人会在重阳节的时候喝菊花酒,来寻求一个好兆头。

 三重阳节的由来 ?

 重阳节的起源主要有三个不同的说法,一是于《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二是于古代丰收祭天的活动,三是于古代的祭祀火星仪式。

 《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 ?

 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

 “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在中国古代人的观念里,双九代表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因此古人都十分重视重阳节,每年在重阳节的时候都要举办隆重的宴会。

 丰收祭天 ?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在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在西汉时,人们就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同时还要举办大型的宴会。

 古代的祭祀火星仪式 ?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早已经没有祭火的习俗了,但是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重阳节登高避祸的习俗就一直存在了。

 重阳节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年重阳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很热闹,人们会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喝菊花酒

 等一些习俗。除此之外,现在的重阳节也是许多年轻人尊老爱老的节日。

 重阳节 ?

篇八:重阳节音哪些人物有关

重阳节的来历以及习俗

  导语:重阳节就快到了,下面小编为您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6 年 5 月 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2016 年)重阳节在公历的 10 月 26 日。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

 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 ,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

 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东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 ,重阳“辞青” 。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 ,菊花又名“延寿客” 。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 ,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

 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 ,粉红色曰‘桃花菊’ ,白而檀心曰‘木香菊’ ,黄色而圆者‘金龄菊’ ,

 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

 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 。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

 前,北方习惯称“纸鸢” ,南方则多叫“鹞子” ,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 ,“作木鸢以窥宋城” 。这里的“竹鹊” “木鸢” ,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 。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 ,以放飞

 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 、“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 3 层、2 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 、“下银”的花糕。

 有诗描述重阳糕的制作:

 篝火鸣机夜作忙,

 织工一饮登高酒,

 依然风雨古重阳,

 蒸出枣糕满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 、“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

  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 ,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

篇九:重阳节音哪些人物有关

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关于重阳节的故事传说,你知道都有哪些吗?下面我带你看看吧。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篇 1:重阳与菊花仙子的传说...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关于重阳节的故事传说,你知道都有哪些吗?下面我带你看看吧。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篇 1:重阳与菊花仙子的传说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叫阿牛。阿牛家里很穷,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为治好母亲的病,阿牛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也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黄菊花,就是不见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这株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

 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姑娘又继续在梦中介绍种植菊花的方法。

 姑娘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

 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因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称作菊花节,并形成了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篇 2:染布缸神传说

 传说民间有一对青年夫妻,因受哥嫂的欺压逃出家乡,在一个芦荡里搭起了草房遮风避雨,并就地种粮糊口,日子过得很艰苦。一天他俩在田里干活,忽然走来两个衣裳破旧的人,一个眉粗眼大,持着个破烂袋,一个是面目清秀,腰里挂着个宝葫芦,开口就要讨饭吃。这对夫妻二话没说把

 准备自己吃的两只黄面笼糕给了他们,自己饿着肚子。这俩人高兴地边吃边唱:"我有一棵草,染衣蓝如宝,穿得化化烂,颜色依然好。"边走边撒下许多小草。

 冬去春来,这里长满了许多草,锄也锄不掉,夫妻俩觉得奇怪,丈夫忽然想起这草是去年那两个人撒下的,听他们唱着说,可以染色,然后夫妻俩割下草,沤在两只大缸里,第二天缸中水变蓝了,但染不上色,心想这下可上了当。没过几天,晚上刮起了大风,刚睡下,门外有人敲门,说要借一宿。这对夫妻便起床开门点上油灯一看,是去年讨饭的,看他们可怜就把客人留下来,安排他们睡在大缸上并铺了玉米秕子和稻草,用刷墙多余的一袋石灰粉垫在草下做枕头。小夫妻安排好,准备去睡觉。

 客人说今天我讨了点菜,另一个说我葫芦里还有点酒,咱们一起喝,说着就拿起酒喝上了,说来也怪,葫芦里有倒不尽的酒,一会儿大家都喝醉了。半夜里他们酒性发作,把吃的酒菜都吐进缸里,并把当枕头的石灰袋也滑到缸中,早晨两个人用木棍一搅,挟起破袋和葫芦就跑了。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发现缸水变黄了觉得奇怪,便把白布浸在缸里试染,拿出后很快布由黄变成蓝色。丈夫便追上那两人,问了个明白,他们说这种草名叫蓝草,加上适量的石灰和酒就能染色。从此夫妻俩就开起了染坊,生意越做越大。事后他们才知道原来那两个人是染仙——梅福和葛洪,他们专教穷人染色,使各地的老百姓穿上色牢、美丽的青蓝布衣。梅、葛两仙发明的用灰酒发酵使蓝靛还原的方法,在各地广为传授,后人便将梅、葛二位师傅尊为染布的祖师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染坊内都挂上梅、葛二仙纸祃。

 在湖南、湖北地区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染坊内都要祭祀梅、葛仙翁,祭祀时除放上梅葛二仙纸祃外,还要放上观音、财神、家堂的板印纸码及酒菜等,供奉结束后祭品一起烧化,染坊内的师傅及帮手聚集一起开怀畅饮,祝福"染布缸神"常伴,祈求"染仙"保佑,来年染出的布品质好、色度牢,故旧时的民间染坊常见墙壁上贴有"缸水调和"、"缸中出金"等吉祥词幅。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篇 3:重阳登高的故事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青年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却飞出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

 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汝河里狂风怒吼,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出水走上岸来,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村子里直奔瘟魔而来,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推荐访问:重阳节音哪些人物有关 重阳节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