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6篇

时间:2022-09-29 16:40:05 来源:网友投稿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6篇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各省、市、县事业单位考试历年真题,有答案】 【绝密资料,可打印】第1页,共285页2021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6篇,供大家参考。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6篇

篇一: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省、市、县事业单位考试历年真题,有答案】

  【绝密资料,可打印】第 1 页,共 285 页2021 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事业单位基础知识》真题汇总及答案【含解析】一、单选题1. 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强,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好改革攻坚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之所以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是因为(

  )。A、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答案】D【解析】在事物的矛盾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的地位,起次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学会区分主次矛盾,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打好改革攻坚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是这一观点的体现。故选 D。2.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蕴含的是(

  )哲学原理。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普遍性【答案】C【解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说明每片树叶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其他任何其他一片树叶都不相同,这正是其自身特殊性的体现。故选 C。3.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下列关于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年满 18 周岁的中国公民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国家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实行男女同工同酬C、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D、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包括公民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时的物质帮助权【答案】A【解析】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权利中基本的、主要的部分,通常由宪法加以明确规定。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

 【各省、市、县事业单位考试历年真题,有答案】

  【绝密资料,可打印】第 2 页,共 285 页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与人格权,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监督权,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并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利,劳动者休息权利,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因年老、疾病、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保障与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权利,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妇女保护权,包括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受国家保护。同时,我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故选 A。4. 通过法律,人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国家赞成的,可以做的;什么是国家反对的,必须做或者不该做的。这种作用就是法律的(

  )。A、评价作用B、教育作用C、强制作用D、指引作用【答案】D【解析】法律的作用一般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两大方面,其中法的规范作用指法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所起到的作用;法的社会作用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要实现一种目的。其中法的规范作用又可以细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A 项错误,法的评价作用指法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他人的行为的作用。B 项错误,法的教育作用是指对一般人的行为的作用,包括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C 项错误,法的强制作用在于制裁、惩罚违法犯罪行为,主要针对违法者的行为。D 项正确,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对个体行为的指引作用,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关于法的作用可以速记成:指引自己、评价他人、预测你我他、教育大多数、强制一小撤。故选 D。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应该成为(

  )。A、由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的经济单位B、由国家统负盈亏的经济单位C、具有一定权利义务的法人实体D、拥有全部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实体【答案】C【解析】国有企业,在国际惯例中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国有企业,又叫国营企业,它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控制企业的整体走向和企业资产,具体商业运作

 【各省、市、县事业单位考试历年真题,有答案】

  【绝密资料,可打印】第 3 页,共 285 页为企业法人代表决定,国有企业是具有一定权利义务的法人实体。故选 C。6. 行政指令一般都是(

  ),通过纵向权力线下达的。A、垂直向下B、自上而下C、分散向下D、汇聚而下【答案】B【解析】行政方法通过行政系统、行政层次来实施。基本上属于纵向垂直管理。行政指令一般都是自上而下,通过纵向直线下达的。行政方法的运用,必须坚持纵向的自上而下,切忌通过横向传达指令。故选 B。7. 下列观点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A、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B、天地合气,万物自生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答案】B【解析】朴素唯物主义是用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本原的哲学学说,其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试图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A 项错误,“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出自黑格尔,意为世上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总有它存在的道理,有它合理的一面。但现实存在的事物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合理性,正因为事物都有不合理性的一面,合理面才会与不合理面相互斗争,使得事物不断变化发展。这句话否认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看待问题,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B 项正确,“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出自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其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C 项错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主席提出的著名论断。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既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客观规律的具体途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D 项错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祸使人悲伤,福使人快乐,但祸可能使人吸取教训而产生福,福可能使人乐极生悲而产生祸,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故选 B。8. 业主依照法定程序共同决定解聘物业服务人的,可以解除物业服务合同。决定解聘的,应当提前(

  )书面通知物业服务人,但是合同对通知期限另有约定的除外。A、30 日B、40 日C、50 日D、60 日

 【各省、市、县事业单位考试历年真题,有答案】

  【绝密资料,可打印】第 4 页,共 285 页【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四十六条规定,业主依照法定程序共同决定解聘物业服务人的,可以解除物业服务合同。决定解聘的,应当提前六十日书面通知物业服务人,但是合同对通知期限另有约定的除外。故选 D。9.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从哲学上看,两种观点(

  )。A、都认为思维决定存在B、都认为存在决定思维C、都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D、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答案】D【解析】范缜认为人的精神依附于身体;贝克莱认为人的精神决定客观存在的物质,前者属于唯物主义,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选 D。10.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A、敦煌石窟B、昆仑山C、南音D、北京故宫【答案】C【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南音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故选 C。1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原始取得的财产所有权的是(

  )。A、耕牛的主人取得该牛所产小牛的所有权B、继承人依法定继承方式取得遗产的所有权C、房屋所有人取得附和于自己房屋财产的所有权D、国家取得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的所有权【答案】B【解析】财产所有权的取得包括继受取得和原始取得两种方式。财产所有权的原始取得是指所有权首次产生或不依赖于原所有人的意志而取得物的所有权。根据法律的规定,原始取得的方式主要有:第一、生产;第二、先占;第三、添附;第四、善意取得;第五、发现埋藏物和隐藏物;第六、拾得遗失物;第七、国有化和没收。本题 B 项属于继受取得的财产所有权。故选 B。12.“你最痛苦的时候,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这句格言的寓意是(

  )。A、学习小鸟快乐生活

 【各省、市、县事业单位考试历年真题,有答案】

  【绝密资料,可打印】第 5 页,共 285 页B、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C、人的尊严在于思想D、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应【答案】B【解析】A 项错误,A 项是表面意思,排除;B 项正确,题目中这句格言的含义是主观上的情绪不会影响到别人,引申开来就是讨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世界上的事物的具体形态和性质是无限多样的。但是客观实在性是它们最一般的共同本原和特性,也就是说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性,这与 B 项描述符合,当选;C 项错误,题目并没有这个意思,排除;D 项错误,D 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不是文中格言所表达的含义,排除。故选 B。13.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

  )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A、创新驱动、河北新区B、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区C、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河北新区D、创新驱动、河北新区【答案】B【解析】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故选 B。14.城市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而引起的财政收支是(

  )。A、公共财政收支B、经常性财政收支C、建设性财政收支D、国有资产所有者财政收支【答案】A【解析】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于市场机制而言,政府的职能是弥补市场的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财政则是实现政府职能的物质基础。正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亦被称作“公共财政”。15.对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资格称为(

  )。A、责任能力B、行为能力C、权利能力D、法律义务

 【各省、市、县事业单位考试历年真题,有答案】

  【绝密资料,可打印】第 6 页,共 285 页【答案】B【解析】行为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是行为人对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资格。其中,对违反刑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资格就叫刑事责任能力,对违反民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资格就叫民事行为能力。故选 B。16.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下列不属于保障性住房的是(

  )。A、公共租赁房B、经济适用住房C、现价商品房D、城镇居民改善性住房【答案】C【解析】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这种类型的住房有别于完全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商品房。只有 C 项现价商品房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 C。17.把实现价值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唯一途径是(

  )。A、靠个人努力奋斗B、到社会实践中去C、靠集体努力D、靠国家政策支持【答案】B【解析】价值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它要通过价值的实现才得以完成。价值实现的过程实质上是从价值观的确立到价值实践完成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为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即价值实践是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故选 B。1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

  )为原则。A、集体主义B、人道主义C、爱国主义D、为人民服务【答案】A【解析】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故选 A。19.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是(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各省、市、县事业单位考试历年真题,有答案】

  【绝密资料,可打印】第 7 页,共 285 页C、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

篇二: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科技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年(第 37 卷)第 6 期

 Vol.37,NO.6.2016

 135

 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殷

 鼎 (宁夏医科大学体育部,

  宁夏

 银川

  750004)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of Ningxia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YIN Ding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04, Ningxia, China)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宁夏共有 12 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为回族项目或回族地区项目,级别均为自治区(省)级。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有:经费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后备人才匮乏。提出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策有:多渠道筹措投入经费,多部门联合加强重视,多方式培养后备人才,引入“互联网+”模式。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金项目:宁夏医科大学 2015 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编号:XM2015014。

 作者简介:殷鼎(1985- ),宁夏银川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 。2006 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迈向新台阶。宁夏是以回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地,回族群众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诸多的文化,其中不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人年迈、继承人少、难以延续等问题,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是当务之急。本研究立足于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现状,积极寻求其保护传承对策,为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借鉴。

 1 宁夏体育非物资文化遗产概况

  表 1 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 名称 属性 批次 序号 名称 属性 批次 1 方棋 回族项目 1 7 南营武术杂技 回族地区 1 2 打梭 回族项目 1 8 隋唐秧歌 回族地区 1 3 何家棍 回族项目 1 9 张家枪 回族项目 2 4 踏脚 回族项目 1 10 回族赶牛 回族项目 2 5 舞狮 回族地区 1 11 鱼尾剑 回族项目 2 6 舞龙 回族地区 1 12 杨氏拳 回族项目 3 表 1 所示:宁夏共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项,其中第一批次共有 8 项,第二批次 3 项,第三批次 1 项;从项目的属性来看,均为回族项目或地处回族地区的项目;从项目项群来看,武术类项目居多;从项目级别来看,全部为自治区级。对照这些项目所处地区,可以看出,这些项目大多分布于银川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其中尤以吴忠、固原两市居多。综合来看,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地域广阔,民族特征明显,包含种类多样。

 2 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困境

 2.1 经费投入不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项目地处南部山区,这里经济落后,财政收入有限,有些县域属于国家级贫困县。面对这种现状,政府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的经费基本没有。同时,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为自治区级项目,而宁夏地处西北,用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亦有限,造成了经费投入方面捉襟见肘。此外,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经济实力有限,项目自我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又欠缺,大部分以竞技为主,或以节日时表演为主,难以创造出经济价值。可以说,从政府主管部门到体育非物质文化自身,在经费的投入和创造方面均不理想。

 2.2 重视程度不够 2006 年,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条例》分五个章节,共计 44 条,阐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管理和保护,并做了相应法律规格及奖罚条例。《条例》在法治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积极作用。然而,走访实地调研发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深受群众的喜爱。比如,流行于宁夏南部山区泾源县的“踏脚”。从起初的遍及乡野、群众广泛喜爱参与的健身运动,发展至今竟成为了仅在节日、民运会上的表演项目,失去了原有的普及性。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变迁的影响,人们可选择的健身运动方式多样化;另一原因就是政府对“踏脚”的重视不够,对其创新、推广工作做得不到位。对于其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2.3 后备人才匮乏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由年轻人来传承并使之进一步繁荣,没有年轻一代的继承,许多优秀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埋入黄土,日渐凋零[2] 。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有些年事已高,有些为家族传承。在关于传承后备人才的走访调查中,大多数传承人表达了后备人才匮乏的担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年轻人的关注点和爱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他们不再受地区或家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网络、外部,使得愿意继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影响力,带来的益处也日渐甚微,年轻一代也失去了对其学习的兴趣。再者,部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着家族传承的信念,传承人才难以135DOI:10.14038/j.cnki.tykj.2016.06.144

 网络出版时间:2017-03-03 11:50:24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1171.G8.20170303.1150.138.html

 体育科技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年(第 37 卷)第 6 期

 Vol.37,NO.6.2016

 136

 扩大。

 3 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策

 3.1 多渠道筹措投入经费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一项需要大量经费去进行挖掘、整理、记录、培育的工作。特别是对于传承人的帮扶,以及传承后备人才的培养,都需要相应经费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负责主要经费,这难免造成投入不足。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殊性,大多数遗产项目为回族项目或回族地区项目。这种情况下,地方民委和体育部门应该从民族体育的角度看待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扶持。当然,仅仅依靠多个政府部门的投入还不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加强自身创造经济效益的功能。这方面可以考虑与地区的企业、旅游业合作,推广自我,并创造经费。

 3.2 多部门联合加强重视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主要由地方文化部门负责。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有着文化、体育双重属性,仅仅依靠文化部门开展保护传承工作难免力不从心。地方民委、体育部门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要有所重视,站在民族体育、社会体育的角度看待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亦合情合理。另外,政府牵头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部署所在地区的每个乡镇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竞技队,每年定期举行竞赛、展演,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只有多个部门联合,加强重视,多手段开展保护传承方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发展。

 3.3 多方式培养后备人才 传承人老迈、后继无人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又一严峻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优势,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进行适度的改良,成为校本课程;尤其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区的中小学,大力普及成为体育课堂的特色内容,要求中小学生掌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其次,要激发广大群众的体育热情,培养群众体育文化队伍。每逢重大、喜庆节日期间,鼓励和引导群众自发组成起来,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竞技和表演,尤其是“舞狮”“舞龙”“隋唐秧歌”“南营武术杂技”这样的项目。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引导群众自己动手制作“狮”“龙”等道具、配乐、套路等,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队伍,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努力。再次,家族传承应打破门户之见,广收有意愿的传承人加以培养。

 3.4 引入“互联网+”模式 网络的发展,催生了诸多旧有方式的变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可以大胆利用“互联网+”模式。首先,可以建立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其中,使更多的人知晓和了解。其次,利用游戏平台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下方”是一项很适合开发为网络游戏的棋类项目,其与围棋有着相近之处,完全可以开发成为网络棋牌游戏。最后,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可以更好地宣传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影响,甚至走出国门。

 4 4 结语

 宁夏作为 5 个少数民族地区之一,生活在这里的回族群众创造了丰富地、富有回族特征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三五”时期,宁夏将开展新一轮的生态移民工程,这一计划将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冲击。在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同时,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传承保护,避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1] 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 http://baike.baidu.com. [2] 夏成前.农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及其救赎——以盐城地区义丰龙舞及楼王莲湘为个案[J].体育与科学,2011(5):60-63. [3] 伍娟.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5):132-134. [4] 鲁平俊,丁先琼,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 危 状 态 评 价 的 实 证 研 究 [J]. 体 育 科学,2014,34(11):16-26. [5] 李军阳.甘肃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

  (上接第 134 页)

 体育理论课不同于其他文化理论课,一张试卷不是评价体育理论课的最佳方法。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体育理论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来,为自身能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能为他人服务的。体育理论的考核可以和实践相结合,在运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规避问题,这才是考核的价值体现。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制定适合自己锻炼的项目,自己设置锻炼目标、强度,根据强度强弱制定合理的恢复方法等,都是可以作为体育理论考核的方法。

 3 结论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在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学校和教师要转变传统体育课教学观念,体育课不能以实践为主,要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在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体现体育理论的价值,合理安排时数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以传授体育项目理论知识,还要包括运动保健、运动康复、人体解剖、运动生理等一些相关知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要多元化,不能局限于学生坐着上课和一张试卷来解决问题。需要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样的评价方法,避免学生产生学习抵触心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用体育理论知识解决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学校体育教育要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明白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加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预防伤病,规避运动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减少运动风险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毛晓荣.“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05:97-100. [2]潘建东.关于学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155-156. [3]王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04:62-63. [4]斯华琴,沈辉,张宏伟.对我省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80-82.

 136

篇三: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p>

 文

 论

 坛165INTELLIGENCE········· ·········· ·····浅析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木球的发展宁夏师范学院体育系

 张艳萍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宁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木球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以期为回族木球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参考。关键词:回族木球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前言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木球是在宁夏回族聚居区尤其宁夏泾源县流行,在泾源县回族木球也称回族“赶牛”。在 2009 年 5 月宁夏公布的第二批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泾源县的回族“赶牛”(回族木球)入选。到目前为止,回族“赶牛”(回族木球)在宁夏尤其在泾源县发展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而且普及度很高,但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仍是很少。发掘和研究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赶牛”(回族木球)的发展进程和项目特点对于深入了解和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加以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木球的概述1、回族木球的起源回族木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竞争性极强的运动,相传在清同治年间就十分流行,对广大市民来说,它很神秘、又很有吸引力。回族木球起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我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时开展的“打篮子”、“赶毛球”、“赶牧球”演变而来的,因此有人说,木球是宁夏回族青少年用鞭子赶出来的游戏,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也是回族青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2、回族木球的基本技术回族木球基本技术一般包括:传球、接球、运球、射门、抢截。(1)传球 传球是组织进攻、变换战术和创造射门机会的有效手段。传球的方法主要有:正手传球、反手传球、传腾空球等。(2)接球 接球是指运动员有目的地用击球板的合理部位,将运行中的球停档在控制范围内。接球的技术动作有正板接球和反板接球两种。它们都是由移动方法、停球部位、削弱球的动作、停球后的随移动作四个环节组成。在比赛重,接球是为传球、运球、过人和射门服务的。(3)运球 运球是运动员在跑动中,用击球板推拨球有目的地将球保持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而做的连续触球动作。运球技术包括拨球、运球、推球运球。(4)射门 射门是一切技、战术配合的目的。掌握快速准确的射门技术,养成良好的射门意识是木球取胜的基础。射门的突然性、准确性是得分的关键。射门技术包括扫射、击射等。木球比赛中远距离射门较难得分。(5)抢截球 抢截球是指防守队员利用规则允许的合理动作,把对手控制的球或对方传出的球抢截住或破坏掉的技术动作。抢截球是转守为攻的重要手段,是攻防技术的主要技术动作。它在木球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用击球板抢截球是抢截的有效方法,所有队员(包括守门员)均可使用。它包括截球、勾球抢截两种方法。3、回族木球的基本规则回族木球是一项激烈的运动项目,比赛由两队参加,每对 10 人,每对上场队员为5名,全场比赛时间40分钟,分上、下两个半场进行,每半场时间为20 分钟,中间休息 10 分钟,下半场交换场地和发球权。与篮球、足球比赛相似,40 分钟内如果双方战成平手,接着进行10分钟上下两个半场的加时赛。如果加时赛仍不能决出胜负,则双方经过点球决出胜负。与足球比赛不同的是,木球比赛在互射点球时是不设守门员的。二、宁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木球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回族木球运动在宁夏广大农村及中小学开展得较为普遍,有的中小学列为体育教学内容。1982 年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表演了这项运动。当时由宁夏吴忠市体育部门组织的吴忠市马莲渠公社 ( 现马莲渠乡 ) 木球代表队进行了两场表演赛,受到了与会专家及群众的好评。在 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宁夏、湖南、新疆、北京等代表团均将本地区开展的“木球”比赛进行了表演。1991 年在广西南宁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第一次将木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此届比赛后,对规则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并在 1994年 8 月在云南昆明举办了全国木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同时举办全国木球邀请赛。1999 年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的 1998 年 10 月在宁夏银川举办了全国木球邀请赛,并在1999 年 5 月的全国木球邀请赛之前再次举办全国木球教练员、裁判员学习班。通过 1999 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检验,证明规则的修改是成功的。在保持木球运动这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特点的同时,从规则上不断完善,有利于它的发展和推广。2003 年 9 月在宁夏银川举行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2007 年 11 月在广东广州举行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实行了新的规则。通过多届的比赛及对规则的修改,使之不断完善,发展得更加安全、合理、公正、公平。从 1991 年到 2007 年的 16 年间,木球运动通过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使木球运动的新鲜血液加以充实,保证了该项运动的正常发展。综上所述,回族木球运动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价值,蕴涵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木球运动高雅、和谐,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及创造精神。在今天的都市生活中,它成为人们放松、娱乐、休闲的一种手段,在培养高雅、文明修养的同时,达到健身目的。参考文献:[1] 赵昌毅:《从木球运动的演变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2] 周建华:《木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体育文化导刊》,2009.2。基金项目:宁夏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9NXYDDG32)

篇四: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 “泥哇呜” “宁夏皮影” 的现状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 “泥哇呜” “宁夏皮影” 的现状

  摘要:

 2013 年 12 月 8 日~10 日, 我跟随汉中理工学院教授李锐、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李康燕, 一同前往宁夏银川对当地的非遗项目“回族器乐” “宁夏皮影” 进行调研, 作为助手的我了解到了当地部分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弦; 泥哇呜; 宁夏皮影

 中图分类号:

 J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115 (2013)12-82-2

 2013 年 12 月 8 日, 我们一行三人(组长:

 李锐;

 组员:

 李康燕;

 记录员:

 李特)

 一同前往银川对“回族器乐” “宁夏皮影” 进行调研, 这两项非遗是经过严谨的随机抽样选取的, 但由于与“回族器乐” 的传承人无法取得联系, “宁夏皮影” 的传承人不久前去世,其子女没有完全掌握皮影的技艺所以我们迫于无奈最终选择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 “泥哇呜” 进行调研, 我们到达银川后通过与宁夏文化厅和宁夏文化馆的沟通后见到了“口弦” 的传承人安宇歌, “泥哇呜” 的传承人:

 杨达吾德, 以及“宁夏皮影” 传承人王列的儿子王永财, 并对这三位进行了采访, 从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了这三项非遗的现状。

  一、 存续状况

 (一)

 泥哇呜

 在我们调研的三个非遗项目中, 保存和发展最好的就是“泥哇呜” 。

 “泥哇呜” 的传承人是杨达吾德老师, 他告诉我们“泥哇呜”之所以保存较好有几个主要原因:

 1、 杨达吾德在大学就是学习雕塑,后来又拜访名师学习了乐器制作及音律学所以对“泥哇呜” 进行的改造已经使其可以像普通乐器一样演奏十二平均律, 这样的特性有助于“泥哇呜” 更容易被大众了解。

  2、 杨达吾德对“泥哇呜” 的外形也做了装饰, 使其更易市场化。

 3、 “泥哇呜” 的市场化程度较好, 在全国的各大景区, 以及一些地方的琴行都有销售。

  由上可见, “泥哇呜” 的发展程度较好。

  (二)

 口弦

 在没有见到“口弦” 的传承人安宇歌老师前, 作为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的我对口弦了解甚少, 也没有听到过真正意义上的口弦音响, 我一直认为口弦应该是属于吹奏乐器, 直到听到安老师为我们演奏后才对“口弦” 这种弹拨乐器有所了 解。

 “口弦” 目前的存续状况较好,主要是因为当地政府对“口弦” 的保护非常重视, 但从市场化和大众认知度来看, 它和“泥哇呜” 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这与乐器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 “口弦” 音域较窄、 音量较小、 乐器过于原始都是限制其发展的原因。

  (三)

 宁夏皮影

 经过努力我们见到了“宁夏皮影” 传承人王列的儿子王永财, 并对他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王永财告诉我们他没有完全学会父亲的技艺,只是在闲暇的时候叫上村里的人耍一耍, 而他也不会制作皮影, 他并没有打算在“宁夏皮影” 的发展上做过多的努力, 究其原因王永财告诉我们, 想靠“宁夏皮影” 这门手艺生活是不可能的, 所以为了生计无奈放弃。

  二、 政府及组织支持

 近几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 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也有所加大, 宁夏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对非遗做了一些努力。

  (一)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二)

 对非遗传承人定期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其保护和发展自己传承的技艺。

  (三)

 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及博览会。

  (四)

 计划建立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孵化基地, 聘请各领域的专家, 让民俗学的、 美学的、 结构学的、 造型的、 包装的、市场营销的专家组给艺人提供全方位的培训, 帮助其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艺发扬光大。

  (五)

 宁夏是旅游大省, 使非遗保护中心计划与旅游景区合作,

 给非遗提供一个展示发展的平台。

  在采访中我们还发现对非遗的保护主要还是政府行为, 民间个人参与的较少, 主要的原因有:

  1、 对民间个人缺乏吸引力。

  2、 对当地文化宣传不足, 很多当地人对本地的非遗都不是很了解。

  三、 未来发展

 经过对三位老师的采访, 我们发现他们都希望自己父辈传承下来的技艺可以得到保护和发扬, 但由于种种原因遇到了很多困难如:

  (一)

 无法靠自己的技艺生存, 这样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中, 久而久之自己的积极性也会消磨殆尽。

  (二)

 很多非遗的传承人都是自娱自乐, 在乡 间进行, 政府定期给他们一定的资金支持, 传承人只会保证非遗的存在, 却不会认真地思考如何发展, 这样下去这门技艺总会有一天会消亡。

  (三)

 政府资金没有用到实处。

 现在各地都是中央财政给予的非遗专项资金, 首先缺乏一个监督机制来规范地方政府是否把钱用到了非遗的保护上, 即使用到了非遗保护上也有可能只保护不发展, 很多地方官员都是追求 GDP, 非遗只要不消失就可以了这样的态度只能使非遗的发展停滞不前, 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我们的政府为此做出更多的努力。

 从采访中可以看出, 三位老师对自己的技艺还是抱有希望,他们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的访问就是希望国家更重视非遗的保护与发展, 他们希望有如下几点:

  1、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

 我们知道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作为兴国之本的教育, 同样也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通过非遗走入校园这一途径可以扩大非遗的普及范围这样一来问题应该会有所好转。

  2、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

 多组织开展非遗的文化交流活动, 例如音乐类的非遗项目可以定期地举办音乐会, 让人民群众更容易接近非遗。

  3、 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

 很多非遗的传承人都并非靠自己

 传承的技艺生存, 所以国家应该把资金重点用于非遗的发展, 多组织传承人进行有偿的演出或文化交流, 让传承人有动力发展自己的技艺。

 作者简介:

  李特,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篇五: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25 -第 34 卷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投稿邮箱:nnszxb@163.com (总第 110 期)万兆彬(凯里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摘

 要:

 中国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是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职业教育备受关注,在职业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可能。在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传承人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认为从传承人培养在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的纵向衔接以及培养模式、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五个方面的横向探索对二者的融合发展路径进行具体探讨,可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提供若干参考借鉴。关键词: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中图分类号:

 G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891(2017)01-0025-04收稿日期:

 2016-10-10基金项目:

 此文为作者主持的 2015 年凯里学院院级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研究”(S1507)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万兆彬(1965—),男, 贵州三穗人,贵州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路径——以民族地区为例2013 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1]12 。纵观近年来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主要针对某一具体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手工技艺、传统美术、民族音乐等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校园的培养展开论述;部分学者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方面如课堂模式、教学方法等展开研究;此外,相关研究还针对传承人的校内培养进行了个案分析。总体而言,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整体路径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还较少。因此,从职业教育的视角出发,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展开系统化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现状 (一)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取得的成绩 1. 相关政策逐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离不开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早在 2006 年文化部提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已经指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提供必要的资金、场所、宣传以及资料等方面的支持,积极创造条件,保障传承活动的顺利进行。2011 年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并予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培养以及各相关文化机构在开展传承过程中应尽的义务做出了详细的说明。随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先后出台了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如《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及《四川省非物质南方民族研究第 34 卷

 第 1 期2017 年 2 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Vol.34

 No.1Feb.2017万方数据

 - 26 -2 月 25 日出版

  2017 年第 1 期

 文化遗产条例(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不仅保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使民族地区传承人的培养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 培养方式推陈出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其传承活动主要依靠人来实现和完成。如果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最核心最首要的保护对象应该是传承人。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传承人的培养方式也推陈出新,包括诸如社区、节庆活动和学校教育下的传承人培养方式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家族相承、师徒相袭的方式,呈现出传承人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格局。其中,学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成果较为突出,不仅表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有序展开,还以正式立项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成功地引入学校教育。2006 年至今,贵州省已有 40 所学校通过省级立项的方式启动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2]44-48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承人受众规模的增长。3. 民间组织日益兴起在社会各界的多方倡导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间组织日益兴起,并逐渐成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一支重要力量。民间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承人的培养具有自发性,在传承过程中能够摒弃功利主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承。目前为止,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国剪纸协会以及鄂尔多斯学研会等在内的民间组织,都在积极促进相关文化活动的举办,这无形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其中鄂尔多斯学研会,不仅积极组织和参加了各种民族文化相关的座谈会、研讨会,还联合地方媒体、院校等组织出版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书籍,在传承人培养的学术研究层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存在的问题1. 传承队伍青黄不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只能以人为纽带,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在于传承人的保护[3]114-123,199 。近年来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使得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步履维艰,传承队伍青黄不接,存在断层现象。一方面,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或年事已高,或相继过世,老一辈艺人逐渐凋零,而年轻有威望的继承人很少;加上年轻人没有兴趣学,造成一些传承谱系断层、断代。另一方面,年轻人在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意愿的驱使下,更加注重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不断降低,尤其在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萧条生存状况的影响下,传承意志较为薄弱。因此,随着老一辈传承人逐渐步入古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2. 培养环境日趋恶化在社会形态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所依赖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和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环境受到现实层面的局限。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和电子媒介的广泛普及,人们可以选择接受的文化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由此发生了很大转变,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逐渐淡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层面上的环境恶化同样是阻碍传承人培养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3. 培养机制不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长效培养的关键在于健全培养机制。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尽管政府、企业以及相关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仍缺乏对具体培养过程的系统规划与统筹安排,尤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与市场机制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中忽略了对其市场化运作思维的培养,这就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停留在研究和保护阶段,并未进入市场运作阶段,其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弱化,进而无法带动传承人的有效培养。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机制尤其是在市场机制上的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有效进行。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纵向路径衔接 中国职业教育强调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4]66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可以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相结合,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职业教育在初等、中等以及高等教育形式上的纵向衔接,分别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者、掌握者以及传承者的培养。万兆彬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路径万方数据

 - 27 -第 34 卷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投稿邮箱:nnszxb@163.com (总第 110 期)1. 初等职业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者的培养初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初级层次,包括初等职业学校教育和初等职业技术培训[5] 。在这个阶段的培养过程中,学校教育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堂美术鉴赏和课外劳动技能课程上的结合,营造出良好的传习氛围,进而培养学生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初等职业教育阶段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一方面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作为启蒙性的存在为这之后的中高级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在资源比较丰富的民族地区尤其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者的培养。2. 中等职业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掌握者的培养在经历了初等职业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者的培养之后,中等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掌握者。中等职业教育的受众群体以经过初中教育或初中同等学历教育的人员为主,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主体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过程,要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专业技术课和专业理论课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熟练对接现代科学文化体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掌握者。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下培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掌握者,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中坚力量,也是进一步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重要来源。3. 高等职业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层次,具有立足于“上岗”,服务于“就业”,着眼于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特征。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主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基础性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通过校内外多种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有更加专业的分工和更为深刻的体会;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结合市场需求对非物质文化进行创新型延伸,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型发展,成为新型时代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

 (二)横向路径探索 职业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在横向路径上的探索分别从规范培养模式、完善教学条件、改良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以及提升师资力量五个方面展开,通过以上五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针对性建设,实现传承人培养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顺利开展,具体探索过程如下图所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横向探索路径图1. 规范培养模式我国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对该培养模式的规范,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知识和在相关企业内进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其中校内所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知识是进行校外企业实践的基础,而在企业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是对校内习得知识的检验。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需要来自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共同推进,其中政府是工学合作模式的组织者,在政府的引导下,由学校主动出击,企业积极配合,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学合作模式的有序进行。同时,工学合作模式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还可以促进职业院校相关实训设施的完善,进而推动传承人培养的专业化发展。2. 完善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是包括教材、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实践教学设施等在内办学所必需的物质保障。职业教育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不仅要在校园网、多媒体教室以及计算机房等基本教育层面的设施设备有所保障,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设施设备进行系统建设,如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等表演艺术类相关的排演场所,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类手工技艺相关的传习用房以及社祭庙会、岁时节令等民俗活动类相关的室内展示空间。包括诸如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设施设备建设所需的资金,可以从争取外部投资和挖掘内部资源两个方面展开,其中外部投资可以从政府的专项投资、银行贷款以及企业筹资共建等方面着手;校内资源可以从校内资金由基本设施 横向探索 规范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完善教学条件 基础设施,传习设备 改良教学方法 手脑并用,学做合一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形式规范化 课程内容非遗化 提升师资力量 理...

篇六: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一)

 考察行程

  2008 年 7 月 7 日我独自一人踏上了去西北的火车, 经过一天一夜的旅程 (中间在西安、 兰州转车)

 , 终于, 我在 7 月 8 日的中午来到了甘肃省临夏市, 先是看到一块“临夏回族自治州剧目创作研究室” 的牌子, 经过打听和了解, 我在一间四合小院的二楼见到了该创作室的马智禄先生, 他中等身材, 微微发福的肚子, 一副和蔼可掬的样子。

  他向我介绍了该创作工作室的是州文联下属的一个科室, 科室大概共有五六个人的样子, 但平日里只有他一人在办公, 与州歌舞团也是相互配合的关系, 审定创作剧目协调指导专业剧团及各县市剧目和艺术创作。

 目前该室领导正在外地开会, 尚未回来。

 对于剧目创作和研究的方面, 他热情地介绍了一些情况。

 会谈之后, 他还兴致勃勃地约我去吃了当地特色小吃—羊肉灌肠。

 第二天一大早, 我便来到州歌舞剧团采访, 赵学权团长接待了我, 经过简短的介绍后, 经他同意,我单独会见了该团音乐创作者—李科长, 舞美设计—康巨生及主演石坚, 并经由该团演员任庆临亲自考察了该团舞台演出服装, 对该团的一些情况做了初步的了解。

 临夏州民族歌舞剧团成立于 1 965 年, 是目前全州唯一的专业文艺表演团体。

 作为花儿剧的创作、 演出主体的临夏州歌舞团, 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 实践。

 花儿剧的雏形, 是于 1 966 年演出的小型花儿剧《试刀面》 , 这是第一次把花儿表现形式作为戏剧艺术的主题, 搬上舞台, 引起戏剧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此剧参加了 1 966 年由甘肃省文化厅举办的地方戏曲节目调演, 获得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从此确立了花儿剧这一剧种, 由此开始了创演花儿剧的漫长探索。

 改革开放后, 花儿剧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 迎来了春天。

 剧团先后创演大、 中、 小型花儿剧 1 0 多部。1 984 年, 小型花儿剧《瓜园情》 获甘肃省剧本创作二等奖; 1 988 年, 花儿剧《育苗曲》 获甘肃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集体奖; 花儿剧《命蛋蛋的婚事》 参加全省送文化下乡调演获三等奖; 1 997 年中型花儿剧《情系橄榄绿》 获临夏州“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随着一些小、 中型花儿剧的成功, 在进行大量实践的基础上, 于 1 985 年创演的第一部大型花儿剧《花海雪冤》 获甘肃省戏剧调演“特别奖”, 该剧于 1 987 年晋京汇报演出, 受到国家民委、 文化部的奖励和好评, 并参加了首届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 演出, 应邀赴宁夏、青海等地进行交流演出, 该剧先后演出 1 00 多场。

 1 994 年又与甘肃省歌剧院联袂演出了大型花儿剧《牡丹月 里来》 , 该剧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 于 1 995 年和 1 999 年分别获得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孔雀奖”铜奖和甘肃省、 临夏州“五个一工程”奖; 1 999 年花儿剧《雪原情》 参加甘肃省新创剧目调演获综合二等奖及七个单项奖; 2003 年, 由剧团创作上演的大型花儿剧《雾茫茫》 分别获得甘肃省、 临夏州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06 年 1 1月 该剧参加了甘肃省新创剧目调演, 共获奖项 22 个, 其中集体奖 3 个, 个人单项奖 1 9 个, 是剧团历史上获得奖项最多、 奖次最高的一次。

 中午吃过饭之后, 我现在新华书店买到一些书, 然后来到自治州文化局, 受到了文联秘书长、 办公室主任、 州作家协会主席祁凤鸣的热情接待, 她赠我刚出版的《临夏短篇小说精选》 及《花儿烂漫》 两书,并指导我去州办公室, 在那里我凑巧遇到了中午在书店买书的那位女孩, 她正在忙, 我们一见面, 她就认出了我, 笑着问我来做什么, 我回答之后, 她认为我应该去州文化馆, 因为那里的资料多一些, 正好碰上有中国民族大学来考察的两位学生过来, 所以她便一块打电话了让那头准备了, 我们便一同出了门, 打车去到文化馆。

 在路上了解到, 他们一行好多人, 已经来临夏快二十天了, 主要是调查有关回族人口分布的, 同学们都分散开在其他地方, 老师让他们来州文联调查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我们说着话就到文化馆了,

 文化馆的马晓燕同志接待了我们, 把我们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里, 展厅里没有灯, 很黑暗, 我们便一边记录一边听讲。

 临夏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 5 个:

 1 、 甘肃临夏砖雕; 2、 甘肃康乐莲花山花儿; 3、 甘肃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4、 甘肃河州贤孝; 5、 甘肃和政松鸣岩花儿;

 第二批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东乡族《米拉尕黑》 ; 永靖县七月 跳会; 东乡族擀毡技艺;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除国家级项目的五个外还有:

 1 、 保安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2、 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3、 临夏雕刻葫芦; 4、 临夏回族宴席曲; 5、 东乡族擀毡工艺; 6、 永靖县傩舞、 傩戏;

 第二批已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

 河州平弦(曲艺)

 ; 东乡钉匠工艺(手工艺)

 ; 和政秧歌(民间舞蹈)

 ; 永靖王氏铁器铸造技艺(手工艺)

 ; 永靖白塔乡古建筑艺术; 河州北乡秧歌(民间舞蹈)

 ; 甘肃穆斯林建筑艺术。

 第一批公布的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安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东乡族民间故事传唱《火者阿古》 ; 莲花山花儿会; 松鸣岩花儿会; 积石山盖新坪花儿会; 永靖县傩舞傩戏;和政县秧歌; 永靖县秧歌; 河州平弦; 河州贤孝; 回族宴席曲; 永靖财宝神; 临夏砖雕;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东乡族擀毡技艺; 临夏雕刻葫芦; 永靖王氏铁器铸造技艺(手工艺)

 ; 河州白塔寺木雕技艺; 东乡族钉匠技艺; 穆斯林面食技艺; 保安族服饰; 保安族婚礼; 临夏穆斯林建筑艺术; 临夏民宅。

 这 25 项名录可以说基本上囊括了临夏的民间民俗的方方面面。

 看着时间不早了, 我们才恋恋不舍地从展馆里出来, 这些遗产继承人有的还在世, 有的已经不在了,在世的老人大多也都八九十岁了, 而且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地步, 这让人听来甚觉惋惜。

 晚饭吃过后, 由马晓燕老师那里我得知了王沛先生家中的电话, 于是, 我与当地的一位研究“花儿”的老学者、 老专家王沛先生取得了联系。

 因各种原因, 我们在晚上却没有相见, 于是相约明天上午, 在十号的上午我在一家宾馆的会客厅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王沛老师, 在亲自请教了一些问题后, 我于 1 1 日中午时分离开了临夏, 返去兰州。

 在甘肃省图书馆和兰州大学图书馆中用了一个下午和一个上午的时间, 我查阅了有关该地花儿的著作, 并于 7 月 1 2 日下午顺便拜访了甘肃省艺术研究所的徐峰老师。

 1 3 日上午乘车至平川区汽车站, 下午至宁夏海原县, 1 4 日至海原县文化局拜访海原县文化局李俊文科长, 并采访海原县文工团的情况, 同时意外地碰到了花儿剧编剧张明公先生, 1 5 日至西吉县文工团, 采访尹团长, 1 6 日至固原, 得以至固原市博物馆作一采访访。

 1 7 日前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 群艺馆、 歌舞团等文艺单位实地调查, 获得许多关于回族历史文化与传统音乐、 舞蹈、 戏剧的宝贵资料。

 (一)

 回族花儿剧现状

  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 在很长时间里, 回族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戏剧剧种,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建国之后, 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 在新时期的形势下, 在回族“花儿”歌谣深厚的艺术土壤基础上, 中国逐渐诞生并繁衍了回族自己的民族艺术形式—花儿剧, 有人说, 花儿剧并不属于戏剧, 因为它的表现离不开“花儿”民歌, 往往看起来更像回族“歌舞剧”, 其成熟程度要远远逊于其他民族戏剧如藏戏, 这种争论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如 2008 年 2 月 上演的《大山的女儿》 , 被新闻报道评论为第一部花儿剧, 其实, 早在

 1 959 年就有花儿剧《拦路》 的诞生。

 评论界出现对于花儿剧的论调不一致的原因, 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

 1 、 花儿民歌的流传范围如同回族人口的分布一样, 特点呈大分散、 小聚居, 这导致各地的艺术土壤成分不一, 创作力量上也有差异。

 2、 同样由于以上原因, 在花儿剧的创作上, 整体上也呈分散的状况, 各地彼此没有太多联系, 在创作上也缺乏统一指导。

 3、 在信息化日益加速的今天, “花儿”这种体现回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失去民间的广阔土壤,这不仅让人担忧, 而且对于尚未成熟的花儿剧的创作及理论建设也造成同样的困难。

 建国以来, 对于“花儿”的研究成果往往集中在对“花儿”的整理和搜集上, 在对花儿音乐、 格律、 名称的来源、 花儿的渊源, 花儿的故乡与族属、 花儿会与歌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这些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回族艺术的空白, 但目前, 还未有大规模、 系统地研究花儿的论著出现, 另外, 由于花儿剧的出现较晚, 对于花儿剧的关注也远不如对于花儿本身的关注, 对于花儿剧的研究尚为空白, 花儿剧的研究还处于写观后感、 资料的整理阶段, 资料也仅零星出现在工具书和个别论著的章节中。

 (二)

 科研成果

  目前可查的回族乐舞戏剧与花儿剧书目资料有:

 1 .中国戏曲志.宁夏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戏曲志?宁夏卷》 编辑委员会编.--北京:

 中国 ISBN 中心出版, 1 996 版, 第 69 页。

 2.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 《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 995 年 1 634页 。

 3. 王

 沛

 著《河州花儿研究》 ,

 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1 992 年 7 月 版。

 4. 邱树森撰《回族文化志》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 998 年 1 0 月 第 1 版。

 5. 赵宗福著《花儿通论》 ,

 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 989 年 4 月 第 1 版。

 可查的论文资料有:

 1 . 陆耀儒著《谈回族花儿剧》 , 《民族艺术》 1 987 年第 4 期。

 2. 杨克英著《花儿剧之本》 , 《民族报》

 2000 年。

 3. 杨克英著《浅析花儿剧音乐》 , 《民族报》

 2000 年。

 4. 程野萍著《观回族花儿剧<花海雪冤>》 , 《中国民族》 1 987 年第 1 0 期。

 5. 艾华著《花儿剧<花海雪冤>晋京演出成功》 , 《戏曲艺术》 , 1 987 年第 4 期。

 6. 曲六乙著 《漫评回族花儿剧<花海雪冤>——兼议创立少数民族新剧种问题 》,《中国戏剧》

  1 987年第 9 期。

 7. 彭根发著《独辟蹊径,诗歌舞交相辉映——<敦煌乐舞>、 歌舞剧<阿莱巴郎>、 花儿剧<牡丹月 里来>述评》 , 《音乐天地》 1 994 年第 9 期。

 8. 周家兴著《赞花儿歌舞剧<曼苏尔>》 , 《:中国戏剧》 1 980 年第 1 2 期。

 9. 佳新著《花儿歌舞剧新苗——王存琴》 , 《中国戏剧》 1 980 年第 1 2 期。

 1 0. 王震亚著《祝贺与期望——花儿歌舞剧<曼苏尔>观后》 , 《人民音乐》 1 981 年第 1 期。

 1 1 . 雪犁、 柯杨著《“花儿”小议》 , 《中国民族》 1 980 年第 9 期。

 1 2. 郭晓苹著《河湟花儿为什么不红》 , 《中国文化报》 2006 年。

 1 3. 柴旭霞著《艺海拾贝──宁夏的几个艺术团体》 , 《中外文化交流》 1 996 年第 6 期。

 1 4. 刘庆苏著《从艺术美学的角度看花儿剧及其特色 》 , 《歌剧艺术研究》 2001 年 5 期。

 花儿剧是 70 年代末兴起于宁夏并流行于甘肃、 青海、 新疆等省区的一种新的戏剧形式。

 , 可以说,只要有回族“花儿”民歌流行的地区, 都有花儿剧的诞生与繁衍。

 1 979 年, 银川市文工团首次把民间叙事诗《马五哥和尕豆妹》 用花儿的曲调加以改编, 并加入回族舞蹈、 回族表演而形成戏剧。

 所以说, 花儿剧是以“花儿”民歌的唱腔为主, 加上富有回族特色的舞蹈及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回族生活或故事的戏剧种类。

  (四)、 历史沿革和称谓

  花儿剧是运用“花儿”进行创作的剧种。

 也称“花儿歌剧”、 “花儿歌舞剧”, 因其音乐主要来源于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民歌“花儿”而得名。

 花儿剧的产生是在建国之后, 但“花儿”这种民歌艺术则产生很早。

 1 、

 花儿的起源。

 学术界认为张亚雄先生的观点较为客观, 即花儿这种山歌的音乐形式是隋唐以来甘肃、 宁夏、 青海少数民族民歌和歌舞曲的衍化, 据说当时的伊凉诸曲是用番语演唱的, 花儿这一汉族名词必然是在明代大量向西北边疆移民, 汉民族语言普及甘肃、 宁夏、 青海地区以后才能出现。

 花儿研究工作者柯杨提出:

 “从‘花儿’本身所提供的材料看, 它产生于明” 。

 在明代, 回回已经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 回回遍布甘肃、 宁夏、 青海、 陕西、 四省, 回族没有专用语言, 使用汉语汉字。

 如果说花儿形成于这个时期, 又是以汉语言的普及为前提的, 那么回族人民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 另外, 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

 是以花儿的“圣地”、 “故乡”著称的, 不仅回民是“花儿”的主要唱家, 居住在这一带的汉、 保安、 东乡、 撤拉、 土等民族人民也喜爱这种山歌。

 最后, “花儿”由甘肃发展到青海、 新疆一带, 而且也大都在回民当中演唱, 例如宁夏的山花(又叫干花儿), 多在回族群众中传唱, 所以, 现在人们提起“花儿”, 习惯称做“回族花儿”。

 “花儿”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 现在已形成河州“花儿”、 莲花山“花儿”、 宁夏“花儿”、 青海“花儿”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早在 30 年代, 张正雄先生就考证说:

 “花儿这种山歌发源于回教同胞最多的河州, 而且回教同胞又为歌唱花儿的主要唱家。

 ”由此可见, 回族人民对于创作花儿作出了巨大贡献,

  回族花儿在语言上体现了回族语言的特点。

 其一, 回族花儿采用了不少阿拉伯、 波斯等外来语汇。这是回族从阿拉伯、 波斯语向汉语转化时留下的语言特征, 如表现花儿歌词里的“叫一声‘胡达’哭老天, 苦日子哪一天才能完, 胡达的‘口唤’者到了”等。

 这类回族所特有的阿拉伯、 波斯词语, 在日常生活中, 仅甘肃和宁夏地区就有 500 多...

推荐访问: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宁夏 继承人 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