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13篇

时间:2022-11-19 12:15:07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13篇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和思考  ◎陆启威  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年(卷),期】2017(000)005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13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13篇

篇一: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和思考

  ◎陆启威

  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3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也是众多教育人和

  学科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课题;但从现实的实践和认识上看,教师对学科融

  合还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偏颇甚至误区,致使学科融合教育没有收到理想的效

  果。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

  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

  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

  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科融合虽是不同学科元素的参与和认知,但却不是几门学科的大杂烩,而是有统整,有主次,有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更

  有主导学科的个性和特质。也就是说,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

  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

  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

  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

  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的影响

  

  

篇二: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学科融合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作者:周丽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21年第11期

  [摘要]事物都是有聯系的,历史教学中加强跨学科融合,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探究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扩展学生的眼界,不断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融合;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1)31-0055-02现代科技的发明创造,越来越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中国有一位人物较早地关注了历史的学科融合,他就是梁启超。他认为,地理与历史,最有密切之关系,是读史者所最当留意也。除了中国,学科的融合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重视,日本、美国、韩国等国的历史教学都特别重视综合性。在知识碎片的时代,学生的很多记忆都是短暂的、表层的,他们很难深层次地去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交融。跨学科的历史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新的尝试,它对新形势下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历史教学功能的体现、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运用跨学科理论解决问题的情况。例如,在讲到九年级上册中的文艺复兴时会出现很多文学家和画家的代表作,这些代表作就超出了笔者的专业理论范

  围。为了更好地把握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内涵,笔者去请教了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再如,历史试卷中的选择题和材料题都会有大段的材料需要阅读,这就非常考验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及其对关键字词的提炼、总结和概括能力。又如,在计算民国年份、将公元纪年标注到坐标上时都用到了数学学科思维。这些都是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案例。中学历史教学“不在于习得孤陋的、碎片的、僵化的、垄断的知识,而是在于建构通用的、综合的、无界的、分享的知识”。

  一、将历史与语文学科融合,用“阅读”打开学生的思维

  阅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实现有效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阅读的前提是教师的导读,教师只有涉猎更多更广泛的读物,才能帮助学生搜寻有效的阅读材料。例如,在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有关书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隆美尔战时文件》《被遗忘的士兵》《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等。这是提供给有阅读兴趣的学生的,对于不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需要攫取其中片段以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目标。例如可提供以下材料: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待在这里……”

  ——一战期间英国士兵在战壕里唱的歌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通过这些材料,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二战。历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不仅仅是阅读这一个方面的融合,它包括方方面面,需要教师展开更深入、广泛的研究。

  二、将历史与数学学科融合,用“算数”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时间线。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记住历史年代,是一件比较重要但完成起来又比较困难的事情。利用数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横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我们可以用数轴、正负数等概念讲解公元前和公元后等时间概念。如要在数轴上标出公元前509年、公元509年和公元前579年、公元579年,我们就可以先利用数学中的正向轴找出公元年份,再以原点为对称点找出公元前的对称点,这样的方法便捷有效。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计算年份的试题。如请计算今年(2021年)是民国多少年。对于这种试题我们是

  有公式计算的,即2021-1912+1,也就是现在的年份-民国元年+1=民国年份。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理解有多种方法和角度,把数学知识融入历史学习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将历史与地理学科融合,用“地图”扩展学生的眼界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学习中国历史,必须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位置,如秦岭、淮河、黄河、长江等。中考范围内世界各国的主要地理位置有很多,如亚洲的中国、日本、印度,西欧的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东欧的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非洲的埃及、纳米比亚等,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古巴、巴拿马等,北美洲的美国等。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出现的很多地图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武昌起义示意图》《护国战争示意图》《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北伐战争示意图》《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长征路线图》等。学习历史知识还可联系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地区及其简称,如广东(粤),黄花岗起义和北伐起点;湖北(鄂),武昌起义;江西(赣),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起点;山东(鲁),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等。在空间中找规律,在空间中寻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对历史现象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

  四、将历史与物理学科融合,用“牛顿定理”发散学生思维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也非常宽泛。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理科知识的重要性。八年级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已经基本了解了“机械运动和力”,对牛顿定理有了基本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解决历史问题的时候,可以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如下题:

  某学者在描述一场革命时,使用了图1,并将其解释为:“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就像这个摆钟的A、C两点,它们摆来摆去,最终在中间的甲处找到了一种平衡。”下列选项对其解释合理的是()

  A.A处为1640年议会的重新召开

  B.甲处说明革命没有取得成功

  C.C处为1688年“光荣革命”

  D.甲处的平衡是指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在这一例题中,我们运用物理知识可知平衡点就在甲处,到达甲处必须要消耗A、C的能量,即在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中找到甲处的平衡。与其有关的历史知识点就是通过君主立宪制平衡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对于这种将理科知识融入历史试题中的例子不在少数,这种试题不

  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促使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迁移。

  五、将历史与政治学科融合,用“唯物史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历史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将政治知识渗透到历史试题中,可以使学生多掌握一种思维方式。在实践中我们也充分体会到,政治理论对于解决历史问题是有价值的。如政治学科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用辩证的方法”“不同国家取得革命胜利的方式要依据各国国情”等理论都与历史知识息息相关。政治学科侧重于对事件的总结概括,历史学科则注重学习大量史实,都说学史明智,将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融合起来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例如笔者在讲到九年级下册的《凡尔赛条约》时,通过呈现《凡尔赛条约》的内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这是一个针对德国的条约,是一个分赃条约,各国在会议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丑态百出。当学生能形成这些认识时,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总之,学科融合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張丽萍.跨学科历史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09(9):81-82.

  [3]何慧爽.跨学科专业课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105-106.

  (责任编辑袁妮)

  

  

篇三: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融入传统文化进行浸润教育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沉淀出丰富且优质的文化教育资源,能够为我们的道法课注入一股股清泉。在讲述民族团结时,笔者借助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讨论它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加深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意志与决心。在讲述爱国主义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精选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案例。有学生介绍了苏武牧羊,威武不屈;有学生分享了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敬佩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灭倭志向。学生们在分享这些爱国故事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对爱国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激励人、教育人、启迪人。学生们也能在文化的浸润中提升核心素养,向上、向善、向美。二、融入法治文化进行规范教育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在道法课堂中,以青少年已有的法律知识为抓手,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依据,以“领导干部带头进校园上道法课”为补充,逐步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我校充分利用海门区司法局、海门区教育体育局法制科、海门区法院、海门区检察院等领导干部带头来校上道法课的契机,通过鲜活、警醒的案例讲述,让学生们有所收获、有所警示,不断提升法治素养。公安局领导来校上“交通安全记心间”的道法课时,强调驾乘电动车的人员佩戴安

  全头盔的重要性。有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把佩戴头盔的要领和意义牢牢记在心里,回家向亲朋好友宣传和讲解佩戴安全头盔的重要性,还被邀请到社区成为交通安全宣传志愿者。

  学生的法治素养在道法课堂中不断提升,法治文化的规范教育渗入学生心田。

  三、融入社会实践进行生活教育实践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性质之一。学生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品质。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何为“地摊经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暑假作业:了解地摊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现实原因和价值体现,要求他们既要制作调查问卷,又要形成规范的调研报告。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自發分组,认真投入角色。最后,在教师、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完成了问卷调查,形成了清晰的调研报告,并交给了当地的政协代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道法课中融入实践课程,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丰富人生经验,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这对学生来说受益终身。道法课是一门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关注政治认同、培养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的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发展,更能提升育人效果,让孩子过上健康快乐的教育生活,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篇四: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多学科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后要求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综合实践活动与多学科融合教学,在课程实践中能够激发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发展,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等,因此,综合实践需注重与某一学科、学科间交叉点实施融合教学,并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合入综合实践教学理念。关键词:综合实践;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分析

  1.综合性:综合性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综合性特征是由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面对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社会生活世界由社会、个人及自然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整体,并由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其中,学生与社会或他人、学生与自然、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世界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处理这些关系、探究世界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教育并体现价值的过程。因此,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是某些学科知识杂汇的过程,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社会生活世界的过程。从而,综合实践活动便具有了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界限,更着眼于学生全面整体发展的综合性特征。

  2.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而且面向学生整个生活,随学生社会生活世界变化而变化,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方式都具有开放性特征。虽然新课程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有信息技术、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但不同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具体活动内容是具有开放性的、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课程可根据现有课程资源、学生已有经验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进行,活动实施中的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都是基本活动方式,而考察、实验、制作、调查、访问、劳动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基本的方式,这些活动方式和过程因人而异,不强求学生机械固定地采取某种方式过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

  3.生成性:综合实践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活动实施过程,因为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自身能力的发展,通过过程体验反思有利于觉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增长。综合实践活动,生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生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社会实践能力;生成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行为意识及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通过告知或灌输的方式来传递的,而是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体验逐步生成的。生气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发挥的独到价值。

  4.自主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充分发挥搭设了广阔的平台。学生可通过自主选取研究课题、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自主选择活动小组、自主选择指导教师而实现自己的活动目标。二、多学科融合式综合实践教学的价值

  1.激发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多学科融合式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学生多学科、多视角丰富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在社会、自然、人与人交往中更好地提炼自己的思想观点,更好地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也进一

  步激发了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兴趣。2.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发展

  教学课程的创新发展,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单一古板的教学方式只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课程的创新发展。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从课程本身的内在属性要求必须实施多学科融合式的教学方式;同时综合实践也是一门时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教学方式的融合式运用。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方式的变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融入多学科知识,保持课程的鲜活性,促进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创新发展。3.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课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当前这门课程指导教师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或改专业过来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更多是某个学科专家,他们的知识层次相对具有偏面性、单一性,当前指导综合实践课程的能力素质水平也相对不高。多学科融合式教学,引导指导教师在精通本专业同时,要善于吸纳和借鉴其他学科知识,来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并在教学实践上探索互动式、实验式、案例式等多种方式,无论教学知识储备还是授课技巧都将得到较大提高,也有利于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4.促进综合实践课程目标的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具体主题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它因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环境,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的不同而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这种综合性是其它任何课程所不具備的。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也是多样的、综合的,也是其它课程所不具备的。因此,多学科融合式教学,充分融合了多学科的教学手段,充分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点,避免了学科单一带来的教学弊端,更加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实现。三、多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策略1.以学科教学为平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平时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课程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小小的学科课堂也可拓展成为学生掌握知识、陶冶品德、发展能力的社会生活世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目的。2.利用学科交叉知识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一部分学生不是提不出问题,就是提出课题太大而无法实施,与实际课题结合不够紧密。如何克服这样的问题呢,实际各学科教材就有丰富的问题库,在学科教材中隐藏着大量与社会、生活、自然有关并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对学科知识进行充分的分析梳理,找到学科课程与社会、自然、生活相关交叉点和延申点,激发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浓厚兴趣,一方面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恰如其分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达到较好的融合。3.综合实践教学理念融入学科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合作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自然、生活中确定课题的探究式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通过亲自体验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课程的开设不仅意味着新的课程形式的出现,更是新的课程理念的出现和生长,其着眼点就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

  师的教学理念。为此,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树立综合性、探究式的教学理念,将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转化为教学实践,融入到各学科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使学科讲授式教学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篇五: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教育信息化2.0时代迎面而来。从1.0跨到2.0,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任务更宏观,总体方向更明确,积极推动“三全两高一大”建设,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重构教育生态。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推动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很显然,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融合应用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正处于从量走向质的过渡阶段。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认真分析在融合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的教学结构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据此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实现真正有效的深度融合。本文从上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实录出发,聚焦于常态化的教学实践,从教学主体、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进行了以下的思考。

  (一)关注教学主体,发挥师生间双向强交互的主体地位1.教师教学责任的集成化与广泛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角色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被取代,教师教学责任既是集成的也是广泛的。在传统

  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基本职责就是完成知识灌输的教学任务。在“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也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教师的教学职责不单纯是传统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教学责任担在教师的肩上。而随着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教学的进程深入推进,时空统筹化、教学客制化、课堂社会化、学习组合化的特征愈发显著,一些教师容易形成职能依赖或放弃的错误观念,把教师本身的职能盲目依赖于信息技术,过度投靠于社会阶层,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弱化为简单的资源提供者、学习组织者、疑惑解答者和学习评价者,逐步软化教师的教学力量,使教师教学责任错误式地转嫁和推卸。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专业的教学功底,更要具备基本的技术应用技能、与技术相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持续性的行动研究能力以及反思与改进能力等。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作为“教”的主体,要恰当保持“教书”与“育人”的黏性,把情操培育工作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周围的技术与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研发,发挥学习情感帮促作用,维持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渗透更多的人文关怀,保持学生对知识的欲求,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个性的发展,做好创造性、情感性、启发性的工作,使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胜任力。

  2.学生学习收获的显性化与隐性化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其学习收获既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内化的主体。在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多维、多元的。学生成长的多重需求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教育的价值不单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对满足学生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认知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具有巨大的价值。

  在深度融合过程中,须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心理念,关注学生细微的学习需求,切实把信息技术与教法、学法深度融合,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对学科教学的设计应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教学服务,实现学科教学服务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促使师生双方形成相互尊重、共同探讨的强交互关系,在探讨中互相启迪、教学相长,在共融中不断发展进步。

  (二)理解信息技术,把握各信息媒介与教学的技术融合特性1.对技术耐性与技术惯性的把持

  技术耐性,即对某项新技术应用保持的时间忍耐度,变革教育教学须呼唤技术耐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并不是昙花一现、一闪而过的,不能走“技术快餐化”的邪路。技术应用的效益发挥最大化需要“耐性”,从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时间去努力思考、努力磨合,改进技术应用中的不足,使技术应用常态化、成熟化。而技术耐性发展的一个方向是促使技术使用者获得技术惯性。

  技术惯性,即对某项技术的使用形成一种习惯,变革教育教学须辩证对待技术惯性。技术惯性一方面促成了一种技术使用习惯,便于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变革学科教学与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惯性影响下对某项旧式技术的长期依赖以及技术使用者间的社群效应,逐渐僵化人们对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当中的应用思维与方式,比如一些教师在教学上多借助典型简单的演示型多媒体61课件,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仍处于初级层次徘徊,机械流水式地套用某一个课堂教学模式,对新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强的排斥和不适应感。因此,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忌走“技术保守化”的老路,正视新技术的教育教学适应性,勇于探索并善于将新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

  2.对技术单一与技术泛用的认知

  信息技术既是辅助教师教的工具,又是支撑学生学的工具,对其融入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能促进学生认知、交流协作、情感体验与内

  化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富媒体技术等新兴的技术形态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带来强大的支撑力,容易使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教育的本质模糊化,不知如何把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更不知应用多少技术能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对技术的单一性应用和广泛性应用认知不足。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手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并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形态,这无疑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要有所造诣。所谓教无定法,重在用法。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实施时,要充分了解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其独特性作用,找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知识的融合点,精心设计学科课堂教学,让技术适应教学,保持信息技术与教学的黏合度,促进智慧教学发展,达到教师精准教学和学生深度学习的质性目标。无论是一种技术还是多种技术,归根到底要立足于教学需要,适度应用某种技术或多种技术,在融合过程中为学科教学提供有效的价值信息,促使教学实施张弛有度。

  

  

篇六: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陈小山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39期

  [摘要]学科融合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以地理学科为主导融合其他学科,就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策略和实施方式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学科融合;策略方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9-0062-02

  学科融合(FOS-FusionofSubjects)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1]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科融合是技术革新、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阶段课程方案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在学科体系上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2]

  综合思维能力,不仅是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简单归纳整合,更是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融合。“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解决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探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缘由”这一问题时,如果仅仅停留于历史学科或政治学科内,单纯从那个时代国内的经济变革、政治时局等角度去分析,那必然是片面、狭隘的。只有跳出学科的框架,跳出疆域的边界,从更大的时空去思考探求问题的缘由,才能发现: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阻断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人们不得已把目光转向了更加变化莫测的海洋通道,加上当时航海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开拓海上丝路的底气,这才有了恢宏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样的全球视野、全科角度才是教育应致力于带给学生的能力素养。

  当然,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科间知识的贯通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习效率。

  首先,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避免学科割裂带来的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例如,政治、生物和地理学科都会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历史和地理学科都有“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内容,当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其次,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体系,降低本学科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英语学科进行“国际音标”教学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汉语拼音”知识技能尝试学科融合教学,就能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国际音标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如何進行学科的融合教学?在我看来,学科融合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不同学科资源的统整与参与,但跨学科融合教学绝不是简单的不同学科的拼接与混搭叠加,不同学科应该有主次,以主导学科为中心,联结各关联学科,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入和贯通。

  (一)以地理为主导的学科融合

  地理是一门天然的易于联结融合其他学科、兼具文理科特点的综合性科目。自古以来,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的学科,涵盖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因此,在实践中,以地理为主导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联结其他相关科目,能够较好地融合统整各学科资源,提升学科融合的成效。

  (二)以问题案例为载体的学科融合

  学科的知识体系一般以主题为引领,可以是教学主题,可以是活动主题,可以是生活主题,但在呈现形式上一般以问题案例呈现,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跨学科问题来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内容体系上,通过必修和选修模块满足了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涵盖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内容框架,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有了极大的操

  作空间。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尝试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

  (一)地理与语文、英语的融合教学

  语文、英语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中常见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语言文化内容,也包含着大量的地理学科方面的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到《山海经》中的各种神异记载,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理解地理学科知识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学习宇宙的起源和形成时,我就引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解读,让学生把它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相比较,一则可以加深其对宇宙不断膨胀、冷却的印象,二则可以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地理与数学的融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工具学科,在众多科目中都会应用到数学的计算和逻辑。在地理科目中,在进行比例尺計算、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一些活动时,必然要用到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把它与数学课融合起来,就能避免重复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三)地理与物理、化学、生物的融合教学

  地理与物理两门学科联系紧密,物理在地理科学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地理天文学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经典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等物理学科知识是学习研究地球运动等地理天文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此外,热胀冷缩、热力环流规律、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物理学科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风的形成及风带分布规律、气旋反气旋等地理气候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

  化学学科中的一些内容,如矿物质的化学特性、CaCO3+CO2+H2O=Ca+2HCO3,SO2+H2O?圳H2SO3等化学反应方程式,对学生理解地质地貌特征、岩溶地貌形成、酸雨形成等地理学科的知识有极大帮助。

  生物是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必然会受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的影响制约,反过来生物又会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形成和发展、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呈现出地域性和整体性特点。生物学科里所涉及的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生态链、生物圈层、自然带、环境保护等诸多内容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也有相当的重合度。因此,教学活动中做好两门学科的融合教学安排,可以让这两门学科相辅相成,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四)地理与政治、历史的融合教学

  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就有政史地不分家的观点,这三个学科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历史以时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地理以空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时空是不可割裂的整体,政治则是存在于一定时空里的活动,离不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政治、历史也是人文地理学中基本的构成要素,“政治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选修模块,在学习活动中,常常要把三者有机结合。

  (五)地理与中职建筑学科的融合教学

  建筑类学科也是与地理学科紧密关联的学科。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等要考虑日照、风向、取水、地形、地质、材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职的建筑类专业中,以地理为主导,与各建筑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建筑规划布局、建材选择、建筑日照间距要求等中职建筑学科的内容。

  四、结语

  学科的发展历经从“合”到“分”再到新一轮“融合”的过程:现有的学科分类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单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细化,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协同,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和应有追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模糊学科的边界,致力消除学科间的割裂,实现学科融合教学,避免重复教学,提升教学时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博.走出课堂的界限,整合课程的资源:初中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尝试[J].新课程(中学),2017(4):81.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

  编辑郭小琴

  

  

篇七: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方式论意义

  今世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愈来愈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量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取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取得的创新功效。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今世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式。表现了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今世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性愈来愈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取得新的熟悉,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式。

  1.所谓学科交叉方式,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窗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式。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熟悉。

  2.所谓跨学科方式就是通过量学科的协作一路解决同一问题的方式,跨学科也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方式,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式。

  多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是学科增加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进一步增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踊跃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学科竞争力。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所有学科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括于哲学范围内,从15世纪末和19世纪初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别离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到20世纪上半叶,最终在大学中确立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若干经典学科独立的学科地位。学科的分化是学术研究深切和细化的必然结果,也有效地增进了科学的发展。可是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从头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

  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女性研究、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而且在大学中也逐渐确立了学科的合法性。可见学科的发展从“合”到“分”,此刻正在走向新一轮的“合”。两个“合”的含义迥然不同,前者是混沌不分的含义;后者是学科融合的含义,即在承认学科不同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增进学科间彼此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学术研究产生重大创新性功效的方式之一。据统计,在1901~2021年间,颁发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三项)中学科交叉的研究功效占获奖总数的52%,在各个被统计的时间段中学科交叉研究功效占获奖总数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最近8年这一比例已达到%。可见学科融合与交叉是科学研究取得冲破性进展的重要途径。学科的融合需要学者常常性地在学科的边界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更易将知识通汇交叉,产生创新的思想。

  1.结合工程学科

  工程不单单是狭小的科学与技术的含义,而是成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因素的大工程含义。“回归工程”的本质要求工程教育加倍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这种“回归”乃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意义上的“回归”,是学科的综合与方式的综合。最近几年来,人们对学科交叉问题愈来愈关注。学科交叉点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重大的科学冲破往往在这里产生。交叉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大门类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和本门类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发生的内部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因此有利于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全世界性的复杂问题。学科交叉、思维线路的交叉是创

  新的动力和源泉。此刻的工程教育更多地运用学科交叉、思维线路的交叉方式,也必将增进工程创新人材的培育。

  2.多学科交叉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整合伙源,容易取得原创性重大科研冲破。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开创人M·普朗克深刻地熟悉到:“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熟悉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A领域的研究问题,用B领域的方式,往往会得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近百年来取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80多项功效中,近半数的项目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取得的。例如,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物理学、生物学、化学交叉融合的结果。另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产生新的学科,进一步使科学研究精细化。例如,化学的工具和方式被用于研究生物和医学问题,分子生物学的手腕也被用于解决化学问题,包括化学遗传学、生物体系的小分子调控、分子识别和分子间彼此作用的化学基础研究、分子进化和生物合成大体规律等等。

  二、思想融合,利于综合性地解决全世界性问题。交叉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数学科学和哲学等大门类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和本门类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发生的内部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因此有利于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全世界性的复杂问题。这是交叉科学所能发挥的社会功能。在社会发展中,人类会碰到诸如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问题,这仅靠任何单一门学科或一大门类科学都不能有效地解决,而惟有交叉科学最有可能解决。一个国家的发

  展战略、总方针、总政策的制定,有关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重大决策,都最需要综合性的知识,可以说,几乎要遍及所有学科的系统性知识。若只靠经验性的和局部的知识,进行随机性和盲目的决策,就必然会产生失误,而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涉及到众多学科知识,而交叉科学也能为其提供靠得住的科学依据。国家重大工程系统的设计、论证、实施、评价等也必需综合地运用交叉科学。交叉科学的发展也增进了技术交叉和集成,进而使技术高度综合化和集成化,形成了现代宏大的技术体系。

  三、创新方式,增进多学科复合型人材的培育。当下,文理分科活着界上只有中国这么做,文理分科使得中国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离开,而且社会上长期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很难培育出高水平人材。与此同时,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路,使得咱们的学术道德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综合我国当下培育人材的模式,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对咱们培育高水平复合型人材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组织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加入多学科交互研究的队伍中,让他们了解、学习、领会其他领域的知识,学会利用其他领域的知识来解决自己领域的难题;同时,利用融会贯通,把自己专业的知识创新性的利用到其他领域。这是培育多学科复合型人材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世界知名大学普遍高度重视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发展,国内高校目前也在这方面有所探索和尝试。例如,北大成立了生物医学交叉学科中心、理论生物学中心、化学基因组学研究中心等一些交叉学科中心。

  

篇八: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笔者在讲解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时笔者融合语文学科进行教学借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中李白的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王充的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名句来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这一原理这样更利于学生对这一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高中政治学科融合主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张勉来源:《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18年第04期

  摘要: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化程度日益提高,科学技术发展出现新的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并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以此看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学科间渗透与整合的重视,学科融合的趋势更为明显。它对于改变学科本位的现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融合;主题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对学科融合主题教学进行实践与思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与重视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和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在实践中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积极创设与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社会活动相符的学科融合主题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与趣味性,凸显政治课堂的活力与魅力。下面,笔者将从以教学为主题的学科融合、以生活为主题的学科融合和以活动为主题的学科融合三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融合主题教学展开论述。一、以教学为主题的学科融合笔者对人教版高中各科的教材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高中各科的教学内容都与政治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高中语文的古诗词与文学作品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数学的图表、公式等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用来讲解政治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更为清晰;物理、化学、生物与哲学具有天然的联系,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变化及规律的科学,化学则侧重于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的手段,生物中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也很好地体现了各种哲学原理;高中历史必修分为《经济成长历程》《政治文明历程》《文化发展历程》三册,而高中政治则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册,单从书目名称上,我们便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此可见,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主题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如果运用得好,还会产生很多积极影响。在讲授《经济生活》第八课第二框《征税和纳税》时,笔者引入了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第二课和第六课中关于我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内容。通过古今对比,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古今税收制度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强制性”和“无偿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现代的税收制度具有优越性。借用历史知识,通过古今税收制度的对比,可以突出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优越性,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坚定其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其爱国情感,从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经济生活》中,有多处内容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如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中“公司的经营和发展”等,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不妨结合《论语》中的一些名言,也许可以帮助学生对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如:《论语·宪问》指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的“义”强调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时,要摒弃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同时,《论语·里仁》中又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见,孔子在强调“义”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利”,而是主张先“义”后“利”,在获取个人物质利益的同时要以“仁义”为指导,通过合法手段,通过诚实劳动获得个人利益。结合这些名言,讲解《神奇的货币》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既要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又不能把金钱看作人生的全部和唯一追求;讲解《企业和劳动者》中“公司的经营和发展”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在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中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要注意维护企业的信誉与形象,通过合法劳动、诚实经营达到盈利的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以教学为主题的学科融合,以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辅助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课堂需要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悟,使品德知识内化成学生的道德情感,外显于学生的行为实践,真正达到发展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二、以生活为主题的学科融合杜威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源泉和动力是生活,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以生活为主题的学科融合政治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近真实的生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和把握生活中的规律。这是我们提倡的真实教育,也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因此,课堂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借鉴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跨学科教学。笔者在讲解《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时,笔者融合语文学科进行教学,借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中李白的《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王充的“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名句来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这一原理,这样更利于学生对这一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往往通过古往今来的道德格言来展现。笔者在讲授《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时,结合一些传统道德格言进行跨学科教学,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诗句至今仍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君子以俭德避难”“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一粥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古诗文中提倡的勤劳节俭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生活为主题的学科融合,让学生以一种真实的状态感悟政治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有助于在感悟与实践中升华学生的政治认同。三、以活动为主题的学科融合活动型课程是思想政治新课标的亮点,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活动课是基于课内学科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深化,“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这为学科融合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更为思想政治课程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德育实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政治学科承担了很多德育的综合类活动,如公民教育、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研究性学习等,这类活动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融合。例如,我校开展了教育活动项目“校园门口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围绕这一活动主题,多学科教师带领学生勘察路况、带领学生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走访交通局、环保局、公安局等部门。学生获得了大量一手的数据,并分析了校园门口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而积极思考应对策略,同时向有关职能部门提交了建议书。通过人大代表上交相关提案,学生所提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学生在此活动中公共参与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以活动为主题的学科融合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观察角度的多维性,又要注重探究途径的多样性,整合相关内容,发展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素养,达成知识内容依托活动、活动过程提升素养的目标。以活动为主题的学科融合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在“入境、明理、动情”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真正做到了用心参与,学生在参与中完成了真正的学习,达到认知、情感与素养的和谐而充分的发展。现实生活本质上是综合的、多元的、复杂的,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淡化学科划分时的人为界限,合理地重组课程内容。多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相互交织,可以建构起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形成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学科融合的实质就是为了人的发展,笔者坚信,施教之功贵在导航,妙在开窍,要在转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主题教学,用学科融合点亮课堂。这样,课堂必将春暖花开,生机勃勃,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将水到渠成。

  

  

篇九: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利弊浅

  议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上显示出强大优越性,但其在应用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优越性,克服不足,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融合;

  一、前言

  随着科技发展,信息技术各种新技术装备也层出不穷,如各种远、近焦投影机、希沃一体机等设备不断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来。据统计:普通人获取的信息,八成以上来自视觉,其余来自听觉。故推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已是势在必行,它实质上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文字、图像,音视频等进行综合处理,将各学科知识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以提高教学效率,已在全国应用起来。然而,我们在应用信息技术经验尚有不足,下面我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利与弊,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利

  1.极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新的事物会刺激人的大脑,激发好奇心,能使人集中注意力,提高主动学习的驱动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的教学资源极其丰富,让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论内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或音视频展现而变得简单易懂,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2.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效率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传授知识。一般来说,我们每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所以很多教师虽然想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因时间局限而有心无力,因为在传统教学中,板书占据了不少时间,在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很多要给学生展示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都可以由教师在课前提前准备,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加快教学节奏,又节省课堂时间留给师生进行课堂延伸,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3.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在学科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能够弥补教师自身资源不足的硬伤,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本知识的传授,大部分依靠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或实物教具的展示,碰到没有具备的教具时,只能靠学生自己去想象理解,效果差强人意。这时候,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它可以将一些没有足够条件实地进行的试验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出来,虽然说这种实验展示可能仍然不够逼真,但与泛泛而谈相比,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展示图片、音视频等这些具体形象的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极大地改善教学环境

  在学科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改善了教学环境。在传统教学中,黑板和粉笔是标配,当需要更新内容时,教师需把旧板书擦去,这既费力费时,且在擦板书后,粉笔灰不断地被教师和坐在前排的学生吸入,日积月累,肯定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中,改变了这一困境,它给辛苦授课的教师和坐在前排的学生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环境变化,带来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作为先进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它在给我们教学带来巨大的便利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弊

  1.部分教师严格按照固有设计讲授,制约学生思考能力发展

  部分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时主辅颠倒。在上课时,教师按计划操作计算机切换课件幻灯片,完成各个教学步骤,学生全程成为被动的接收者。也就是说,教师制定了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固定轨道,并想方设法地引领学生沿着幻灯片的演示走下去,不敢有丝毫创新开拓。这种固有化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思考能力。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不能仅是普通的讲授式,还应具备很强的信息交互功能,让学生彼此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学习,当然也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另外,由于课件信息量多,教师不可能等所有学生认识理解完才跳转到下一页面,于是在部分学生还在努力思考的时候,大屏幕上巳经切换到下一页面,并猛地给出了正确答案—甚至包括解题思路步骤。人都是有惰性的,既然已经有触目可及的方法,学生也懒得思考了。这样就扼杀了他们的思考能力的培养。

  2.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容易忽略学生实际情况

  在学科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优势在于能够把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多种信息的长处综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知识内容。于是部分教师大量使用多媒体资源在课堂中呈现。但由于信息量多,幻灯片切换迅速,学生实际情况不一样,也没有让学生停下来进行思考总结,这样长期下来会导致学生对多媒体信息的过度依赖,也因学生实际情况不一样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3.教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忽略自身成长

  部分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时,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忽视了自身学习,影响了教学能力的提高。在融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慢慢对信息技术形成依赖性。不少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都是直接从因特网中下载现成课件使用,这样课堂教学就没有贴近自己所授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教师个人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很难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方式。

  此外,信息技术在言语表达,手势动作和表情管理上没有什么明显优势,但有的教师不从实际出发,一味盲目使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语言魅力和肢体动作视而不见,甚至整节课都坐在电脑前操作,切换幻灯片来讲解知识。学生也只能默默的听教师的讲解,这就削弱了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信

  息技术是起到辅助作用的,不能喧宾夺主,前人采用的教学手段方式虽有糟粕但也有精华,在学科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并不应该排斥传统教学,我们不能滥用全用信息技术,而应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结语

  诚然,信息技术在教学上有明显帮助,它使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优化,但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其利弊,发挥优势,更好为教学服务。作为日常教学的组织者,一方面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跟进时代而滥用信息技术摈弃传统手段,也不能故步自封弃之不用。我们应该对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理性认识,基于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内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情景,营造吸引学生的气氛,更好地将教学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英卫峰等.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06,10.

  [3]刘衡.对多媒体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透视与思考[J].教育与管理,2011,09.

  

  

篇十: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跨学科融合的stem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思

  考

  摘要: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下,对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促进彼此之间的有效融合,才能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提高对stem校本课程的关注度,在课程体系中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本文将对stem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加以介绍,分析跨学科融合的stem校本课程开发意义,探索跨学科融合的stem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stem;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可以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单一化的学科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发展受限,需要以跨学科融合为依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在此背景下,stem校本课程的应用成为现实,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旨在将各个学科的精华内容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梳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规律,从而达到预期育人目标。在stem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状况,以便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指导意见。

  一、stem校本课程概述

  stem分别代表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要素,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可以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为学生提供项目支持,鼓励学生通过项目问题的解决,加强对各个学科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增强问题处理能力和应对能力,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目标。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为stem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旨在引导学生的自主发展,从多方位的能力素养入手,对学生实施针对性培养【1】。校本课程开发要符合本校的办学要求和办学特色,而且要做好资源整合工作,保障课程体系的实用价值。

  二、跨学科融合的stem校本课程开发意义

  传统人才培养理念较为落后,无法满足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发展的用人需求,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引入stem校本课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将人才培养工作和社会用人需求结合在一起,着重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素养,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先进技术、工程学理论和数学思维等,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在未来走向社会后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2】。此外,stem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教学改革进程不断深化的趋势下,传统课程教学的割裂性问题逐步得到化解,应该在跨学科融合中体现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和个性发展需求。

  三、跨学科融合的stem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做好前端分析

  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仅要分析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状况和整体办学目标,更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逐步优化课程内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体验。教师需要与学生增进交流和沟通,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在不同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积极在stem校本课程开发中加以逐个突破,体现核心素养发展的导向作用,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解决传统模式下的育人盲目性问题。在确定总体目标的同时,还要对stem校本课程的子目标实施优化。首先,要注重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摆脱固有思维的限制,充分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要从问题解决层面出发,带领学生掌握更多的方式方法,通过学科融合对问题处理方法加以不断优化和改进,找到最佳路径;最后,还要从学生的综合素养出发,注重情感意识的培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现代化发展【3】。

  (二)构建教学情境

  stem校本课程呈现出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因此在开发建设中需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为教师教学任务的持续化推进增添动力,也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在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很多知识内容呈现出抽象性的特点,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大,因此在教学情境构建中需要注重先进技术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学科知识,运用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使学生在沉浸式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跨学科知识,为实践中的灵活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4】。在情境创设中,还要将各个学生与学生的生活衔接在一起,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和资源等整合到校本课程当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在熟悉的事物提高学习效率,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

  (三)优化活动设计

  对于学科内容的合理选择,也是stem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关键工作,要做好教学活动设计工作,确定具体环节的内容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素养。在科学学科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内涵,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技术学科内容的选择上,则应该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引入更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使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掌握技术要点和难点;在工程学科内容的选择上,则应该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带领学生通过项目任务检验自身的综合水平;在数学学科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更注重实践内容的融合,同时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支持【5】。做好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的有效衔接,确保stem校本课程体系的灵活性。

  (四)健全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学生在stem校本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实施全面评估和分析,以便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中加以不断改进和优化。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在评价过程中需要以量表为依托,分析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以便获得更加客观的评价结果。首先,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

  施评价。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密切互动,分析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融合效果,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调整教学思维和课程内容【6】。同时,要在项目中关注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将其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

  结语

  stem校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符合当前跨学科融合的要求,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十分有益。在实践工作中,需要做好前端分析工作,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同时,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实施不断创新,积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确保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stem校本课程的价值与优势。

  参考文献

  [1]霍韵婷.指向深度学习的STEM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玩转课程”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09):66-68.

  [2]洪盈.基于工程思维培养的STEM校本课程建构——以“设计环保清洁剂”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2(11):30-31+39.

  [3]梅宇航,邹建平.STEM理念下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实践——以《电影中的物理》为例[J].物理之友,2022,38(04):19-20+26.

  [4]张禄,钟柏昌.STEM教育中如何开展科学探究——以“福尔摩斯探案系列”校本课程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2(04):27-31.

  [5]宋晓娜.高中信息技术STEM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以OpenMV特色校本课程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1):160-161.

  [6]孙娜.大概念视角下的STEM校本课程设计[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12):56-59.

  

  

篇十一: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醒地发现其他学科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研究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的问题不仅要从现实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而且要注意加强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的学科限制允许在数学课程内容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他问题同时从这些学科的问题中找到应用数学的广阔途径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吸收丰富的营养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浅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联合中心小学赵爱斌

  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数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所以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应用数学,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这意味着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要相互开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触须”向外延伸,从其它学科中汲取数学营养,进行“学科文化濡化”,又用之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与实践,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语文学科元素的融入和渗透,为数学学习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1、让学生欣赏数学与古诗的完美融合例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仅20个字小诗,数字就占了一半,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醉的山村风景。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字在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和主动性。再如“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使学生体会到先是平淡地一味数数,产生悬念后来笔法急转,突出佳句,使得全诗妙趣横生。2、数学问题与元曲等文学体裁的相濡以沫卢挚的《双调·蟾宫曲》: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赢。五十岁除分昼夜,刚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去乌飞。仔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⑴曲中出现了那些数字?⑵曲中巧妙运用了减法,你会用算式表达吗?⑶曲中巧妙运用了除法,你会用算式表达吗?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以及前面所举的“李白买酒”的数学题,可以发现,唐诗、宋词、元曲等古文、古诗都是让学生提神醒脑、赏心悦目、不可或缺的数学伴侣。二、其他学科的融入和渗透,让数学学习成为诱人的美味佳肴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学生在数学学习、解决问题过程中,如果能巧妙、恰当、有机地融入美术、地理、生物等各种学科知识,就会使得数学问题耳目一新,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极具吸引力,同时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亦会兴趣盎然。1、美术的融入与渗透

  例如:教学“密铺”一课,教师巧妙运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先在纸上画出自己想拼出的密铺图形,然后自由地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塑料图形学具进行密铺,并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历史的融入与渗透例如:公元1631年,英国数学家欧德莱认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于是他就把加号斜着写,以表示相乘。这样“×”就产生了。1659年,瑞士人拉恩首创除号“÷”。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这样“÷”就产生了。请问:除号的产生比乘号的产生晚多少年?学生在享受解题成功快乐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乘号和除号产生的历史:是什么时候产生,又由谁发明的?3、地理的融入与渗透例如: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长6400多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05万平方千米,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0%。每年流入大西洋的水量就有6600立方千米,约占世界河流入海水量的六分之一。请问:南美洲的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世界河流总入海水量大约是多少?由此可见,在分数、百分数数学问题中很自然地融入了地理方面的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4、物理的融入与渗透例如:教师可设计“如何测量红薯的体积”这一实践性极强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间接测量出体积,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5、生物的融入与渗透例如:据科学家研究,100平方米森林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等于10个人每天呼出的二氧化碳;1公顷森林每天释放0.73吨的氧气,等于1000人每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请问:多少公顷的森林可供10000人100天呼吸所需,并同时可将他们这100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在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了解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明白了森林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体会到森林、绿化、环保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自觉地树立起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信念。6、信息技术的融入与渗透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的学科整合,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之中,所开发的充满情趣、活泼、智慧的教学课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的尤为轻松、愉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醒地发现,其他学科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研究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的问题,不仅要从现实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而且要注意加强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的学科限制,允许在数学课程内容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他问题,同时从这些学科的问题中找到应用数学的广阔途径,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吸收丰富的营养,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篇十二: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

  思考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学日常教学活动时,不能只是立足本学科的内容,来对学生们展开引导与教学,同时还应当关注到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关注到学生们综合性的发展、全面化的进步,而实现跨学科教学,让学生们把握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对于其他学科的内容产生了解,以此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本文探究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可采用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推进跨学科教学实践,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

  前言:

  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之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发现,学生们对于各学科知识的认识总是不同步、不统一的,他们还往往会出现偏科的情况,难以实现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为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将各个学科的内容融合起来,带领学生们对于各学科的知识产生一个统一的认识,以此来推进学生的长远进步。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为学生们建设一个高质量数学课堂。

  一、创设多元情境,实现优质导学

  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导学环节出发,为学生们创设多元化的情境,引领学生们进入到不同的情境之中,产生多元化认识,实现丰富的思考,为实现跨学科学习奠定坚实基础[1]。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们创设出丰富的情景,带领学生们投入到情境之中,展开对于学科知识的初步认识,实现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把握,同时又能够了解到美术知识,

  体会到美术学习过程,从而实现数学与美术两大学科的融合,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为学生们创设出一个“描点连线”的游戏情境,带领学生们进入到这一具体的情境之中展开对于知识的探究,让学生们以美术创作的形式,展开了对于图形的初步了解。借助学生们在这一环节之中所完成的“作品”,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大家描绘出了如此丰富的图案,那么接下来,我们依次来认识一下这些图案,了解一下这些图案的名称与特点好不好呢?”在这一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带领学生们投入到了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将美术教学与数学教学灵活融合起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从而实现优质导学。

  二、结合学科内容,引入丰富知识

  在授课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科的内容,为学生们引入更加丰富的知识,带领学生们体会到其他学科的内容,以此来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推进学生的综合化发展[2]。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认识时间》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就可以灵活地结合本单元的内容,为学生们引入更加多元化的知识。比如,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往往会以“时间”作为起点,直接引领学生们投入到“时间长短”、“时间换算”等数学知识的探究之处。实质上,在这一过程里,教师就可以引入更加多元化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体育课堂的情景,来帮助学生们判断“时间的快慢”:“同学们,我们在体育课堂上进行赛跑的时候,相同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越好,还是越短越好呢?比如,在跑一百米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用了十秒,另一位同学用了十五秒,这两位同学谁更优秀呢?”通过这种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就灵活借助了体育课堂之中的案例,加深了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实现了学科融合。再比如,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语文知识,或是语文常识,来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积累:“同学们,我们经常说的‘一刻钟’表示多长时间呢?‘一个时辰’又表示多长时间呢?”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又将一些常识性语文知识引入到了数学课堂之中,进一步丰富了学生们的认识,推动了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三、关注长远发展,培养发散思维

  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应当将跨学科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们的能力上,关注到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实现对于学生们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真正通过跨学科学习,获得长远的进步,给学生们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当广泛地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们进行引导,不仅为学生们讲解其他学科的多元化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发散性思考,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与见解。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将会在数学课堂之中,展开想象、进行探究,将自己所学的多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思考,从而获得思维上的锻炼,实现全面进步与提升。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长度单位》这一部分学科知识时,就可以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自行地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更加广阔的探究:“同学们,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其他学科之中都有哪些应用呢?大家开动脑筋,想想自己有没有在其他学科里,见到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就对学生们形成了鼓励,推动了学生的能力提升。

  总结:

  在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学是今后数学学科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满足学生们成长与发展,所必需的教学方式。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乃至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当展开教学策略与方式的探究,从而推进跨学科教学的开展,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瑞雪.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尝试[J].山东教育,2020(34):38-40.

  [2]阮燕玲.跨学科合作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J].教育艺术,2020(03):48-49.

  

  

篇十三: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学科融合(FOS-FusionofSubjects)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教学;思考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科融合是技术革新、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阶段课程方案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在学科体系上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综合思维能力,不仅是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简单归纳整合,更是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融合。“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解决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探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缘由”这一问题时,如果仅仅停留于历史学科或政治学科内,单纯从那个时代国内的经济变革、政治时局等角度去分析,那必然是片面、狭隘的。只有跳出学科的框架,跳出疆域的边界,从更大的时空去思考探求问题的缘由,才能发现: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阻断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人们不得已把目光转向了更加变化莫测的海洋通道,加上当时航海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开拓海上丝路的底气,这才有了恢宏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样的全球视野、全科角度才是教育应致力于带给学生的能力素养。

  当然,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科间知识的贯通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习效率。

  首先,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避免学科割裂带来的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例如,政治、生物和地理学科都会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历史和地理学科都有“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内容,当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其次,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体系,降低本学科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英语学科进行“国际音标”教学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汉语拼音”知识技能尝试学科融合教学,就能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国际音标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如何进行学科的融合教学?在我看来,学科融合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不同学科资源的统整与参与,但跨学科融合教学绝不是简单的不同学科的拼接与混搭叠加,不同学科应该有主次,以主导学科为中心,联结各关联学科,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入和贯通。

  (一)以地理为主导的学科融合

  地理是一门天然的易于联结融合其他学科、兼具文理科特点的综合性科目。自古以来,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的学科,涵盖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因此,在实践中,以地理为主导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联结其他相关科目,能够较好地融合统整各学科资源,提升学科融合的成效。

  (二)以问题案例为载体的学科融合

  学科的知识体系一般以主题为引领,可以是教学主题,可以是活动主题,可以是生活主题,但在呈现形式上一般以问题案例呈现,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跨学科问题来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内容体系上,通过必修和选修模块满足了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涵盖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内容框架,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有了极大的操作空间。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尝试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

  (一)地理与语文、英语的融合教学

  语文、英语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中常见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语言文化内容,也包含着大量的地理学科方面的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到《山海经》中的各种神异记载,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理解地理学科知识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学习宇宙的起源和形成时,我就引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解读,让学生把它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相比较,一则可以加深其对宇宙不断膨胀、冷却的印象,二则可以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地理与数学的融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工具学科,在众多科目中都会应用到数学的计算和逻辑。在地理科目中,在进行比例尺计算、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一些活动时,必然要用到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把它与数学课融合起来,就能避免重复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三)地理与物理、化学、生物的融合教学

  地理与物理两门学科联系紧密,物理在地理科学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地理天文学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经典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等物理学科知识是学习研究地球运动等地理天文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此外,热胀冷缩、热力环流规律、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物理学科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风的形成及风带分布规律、气旋反气旋等地理气候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地理与政治、历史的融合教学

  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就有政史地不分家的观点,这三个学科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历史以时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地理以空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时空是不可割裂的整体,政治则是存在于一定时空里的活动,离不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政治、历史也是人文地理学中基本的构成要素,“政治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选修模块,在学习活动中,常常要把三者有机结合。

  (五)地理与中职建筑学科的融合教学

  建筑类学科也是与地理学科紧密关联的学科。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等要考虑日照、风向、取水、地形、地质、材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职的建筑类专业中,以地理为主导,与各建筑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建筑规划布局、建材选择、建筑日照间距要求等中职建筑学科的内容。

  四、结语

  学科的发展历经从“合”到“分”再到新一轮“融合”的过程:现有的学科分类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单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细化,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协同,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和应有追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模糊学科的边界,致力消除学科间的割裂,实现学科融合教学,避免重复教学,提升教学时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博.走出课堂的界限,整合课程的资源:初中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尝试[J].新课程(中学),2017(4):81.

  

  

推荐访问:关于学科融合的思考 学科 融合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