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10篇

时间:2022-09-01 17:45:06 来源:网友投稿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10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 贵阳市城乡规划局贵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贵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目录Contents一二三背景与战略四现状概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10篇

篇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

市城乡规划局贵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贵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目录C ontents一二三背景与战略四现状概况五目标及策略生态水系总体布局六蓝线管控规划及图则规划实施建议010204060917

 Part 11背景与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守住生态与发展的底线”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1背景与战略 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筑牢两江上游绿色屏障的新举措; 纵深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大生态战略贵阳行动的新要求; 恢复城市生态弹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新途径; 大力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的新手段‘ 创建公平共享创新型城市,提升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的新方法

 Part 22河流水系基本情况及问题贵阳市水系现状图2.1现状概况98条193座河流(98条)贵阳市境内河长大于10KM或流域面积大于20KM²的河流共98条,河道总长度为2350公里 。水库、湖泊(193座)贵阳市现状共有水库193座,总库容29.9亿M³;其中,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共179座。

 Part 23河流水系基本情况及问题 河流补水不足、水生态环境脆弱 河流防洪排涝设施仍不完善,存在洪涝灾害安全隐患 城区水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薄弱、河流水系受到污染 河流功能定位与特色缺失,河流亲水性差 河网密度、水面率标准偏低2.1现状概况麦架河中段宋家冲河 市西河贯城 河

 Part 34规划范围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市域行政区划范围,规划面积为8034平方公里,包含全市98条河流。重点研究范围:

 贵阳市2035空间战略规划重点发展区域,含云岩、南明、花溪、白云、乌当、观山湖以及修文、清镇城市发展核心区域,共3550平方公里,涉及河流59条。3.1目标及策略规划期限3.2规 划 期 限 :2018~2035年近期:2018~2025年远期:2026~2035年北部新城中心城站街组团

 Part 35规划策略水安全:以人为本,给洪水充分的空间,达到人水和谐、生生不息。水资源:通过“截住天上水、引调外来水、用好过境水、保护地下水、开发再生水”几种途径来保障河道生态用水。水环境:通过区域控源截污、水系调控、水域净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来治理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水生态:按照绿色海绵理念,打造会呼吸的河道,恢复河道生态弹性,重建水生态系统。水景观:打造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和谐人居环境。按照“绿色海绵、自由呼吸、五水共治、人水和谐”规划理念可以建设安全健康、水清岸绿、湖水映城、人水和谐的城市生态水系。3.3目标及策略“绿色海绵、自由呼吸、五水共治、人水和谐”的理念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 水生态 水景观规划目标3.4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总目标,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从河流生态服务功能出发,着眼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统筹河流防洪排涝、水质保护、亲水景观、水生态等综合提升,构建生态河流水系,打造城市滨河水系景观,提升城市品质,将贵阳建成具有山地城市特色的山水城市。

 Part 46水系优势识别 明山秀水,喀斯特地貌造就独特山川河谷; 雨量充沛,河湖密布; 外调水源生态补水保障;4.1生态水系总体布局生态水系构建总体思路4.2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打造筑城明山秀水彰显生态贵阳的金山银山

 Part 47生态水系总体布局规划近期(2025):

 依托范围内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南明河及支流、湿地等构建贵阳市城市生态水系,重点规划范围内生态河流共59条,总长约 1450公里;主要湖泊(水库)共56座,水面面积约125平方公里;湿地25座。4.3生态水系总体布局生态水系布局总图

 Part 48生态水系总体布局规划远期(2035):

 构建 “一河环九水,湖水映筑城” 生态水系空间结构,打造环城滨水生态走廊。4.3生态水系总体布局远期生态水系布局总图一河:

 南明河(长60公里);九水:

 麦架河、三江河、鱼梁河、老榜河、青岩河、思丫河、马场河、老马河、猫跳河(共9条,总长183公里);湖:

 56座湖泊或水库(水面面积约90平方公里);水:

 50条河流(规划范围内长792公里)。

 Part 59河流水系规划贵阳市市域范围共计98条河流。5.1蓝线规划管控及图则所属流域水系 干流 一级支流 二级支流 三级支流乌江流域南明河- 清水河水系南明河车田河、小车河、贯城河、市西河、松溪河、三江河、小黄河、麻堤河、鱼梁河等( (18 条)小湾河、白岩河、长蚱河、武扒箐河( (5 条)——清水河锦栗沟河、冯三河、大水井河、长滩河(鱼梁河)等( (11 条)罗广河、光洞河、葛马河、谷溪河、马路河等( (22 条)大石板河、三叉河( (2 条)乌江水系(贵阳市段)息烽河 车洞河、葫芦水河、鱼简河( (3 条)猫跳河猫洞河、修文河、马关河、麦城河、麦架河、宋家冲河等( (15 条)下坝河、平寨河、马文河( (3 条)鸭池河、暗流河补泥河乌江刘家沟河、九庄河、鱼淋河等( (13 条)珠江流域 涟江水系青岩河 思丫河、翁岗河、赵司河( (3 条)涟江 马铃河、三岔河、老榜河( (3 条)总计 66条 条 30条 条 2条 条河流等级分类表河流水系功能划分5.2一级功能区(保护区、保留区)饮用水源区生态涵养区排涝泄洪控制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水功能二级划分区

 Part 510蓝线规划管控 饮用水源湖泊水库控制与保护规划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蓝线管控:地表水饮用水源(湖泊、水库)蓝线按照正常蓄水位线控制;其中阿哈水库、红枫湖、百花湖三座水库蓝线按照正常最高蓄水位外围30米为蓝线。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绿线管控:以水库生态红线控制,并且严格按照经划定的水源保护线要求管控。当蓝绿线与其它生态保护红线相冲突时,执行严格保护线。5.3蓝线规划管控及图则 非饮用水源湖泊水库控制与保护规划 湖泊水库蓝线:本次规划确定的水库蓝线以水库的正常蓄水位线控制。 湖泊水库保护绿线:城市区域的水库保护绿线按20—100米控制,城市公园界限内的山塘水库应以公园界限为保护绿线;其他区域的水库保护绿线宽度按20—50米控制。

 Part 511蓝线规划管控 河流蓝线控制与保护规划 河道蓝线:主要依据河道防洪标准以及景观水面需求确定河道蓝线。 河道保护绿线:按7~50m进行控制,有条件时,可加大生态水系保护绿线宽度。5.3蓝线规划管控及图则序号 名称 水体功能划分 蓝线宽度(米)

 保护绿线宽度(米)

 流经区县1 猫跳河①景观娱乐控制区:百花湖出库口-修文电厂坝址;②生态涵养控制区:修文电厂坝址-入乌江河口。40~80 两侧各50米控制,有条件处可适当扩宽安顺市、贵阳市清镇、观山湖区、修文县、息烽县2 乌江(贵阳段)

 保留控制区 40-160 两侧各50-100米控制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3 南明河(清水河)①饮用水源控制区:花溪大坝至龙王庙;②景观娱乐控制区(游泳、垂钓、戏水区):龙王庙至三江口;③城市景观娱乐控制区:三江口至水口寺;④生态涵养控制区:水口寺至乌当大桥;⑤农业用水控制区:乌当大桥至东风。40~100①花溪水库大坝至龙王庙段,以河岸蓝线两侧各50米控制;②龙王庙至水口寺大桥,以河岸蓝线两侧各20米控制;③水口寺大桥至东风镇,以河道中心线两侧各60米控制。花溪区、南明区、云岩区、乌当区、开阳县4 车田河①景观娱乐控制区(湖潮乡段)②生态涵养控制区15-25①两侧各7-50米控制(湖潮乡段)②两侧各20-50米控制花溪区5 松溪河 景观娱乐控制区 8-20松溪河为城市公园内的水体,规划控制绿线原则以松溪河湿地公园界限为绿线,公园外的河流水系两侧各7米控制乌当区6 东门桥河 景观娱乐控制区 10-20 两侧各7米控制 清镇市7 麦架河①饮用水源控制区(修文段)②景观娱乐控制区(白云区段)③生态涵养控制区(观山湖区段)15~25 两侧各20—50米控制修文县、白云区、观山湖区8 修文河①工业用水控制区②景观娱乐控制区(龙场镇段)20-40 ①两侧各10米控制②两侧各20米(龙场段)

 修文县9 猫洞河 农业用水控制区 12-20 两侧各20米控制 修文县10 麦西河 景观娱乐控制区 12-15 两侧各20米控制 清镇市11 息烽河 工业用水控制区 25-30 两侧各20米控制 息烽县12 鱼简河 饮用水源控制区 30 两侧各50米控制 息烽县13 谷撒河 工业用水控制区 10-25 两侧各20米控制 开阳县14 金钟河 景观娱乐控制区 8-20 两侧各10-20米控制观山湖区、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15 猫洞河 景观娱乐控制区 12-20 两侧各50米控制 花溪区、南明区16 栗木山河 农业用水控制区 15-25 两侧各20米控制 南明区、乌当区17 鱼梁河 饮用水源控制区:小碧至南明河汇口全段 15—40 两侧各50米控制修文县、乌当区、开阳县主要河流蓝线及保护绿线控制一览表 排水干线(排水大沟)蓝线管控与保护规划 排水干线蓝线:排水干线蓝线为横断面的宽度控制线,根据贵阳市排水主干线设计重现期25年,排水干线设计重现期10年进行横断面设计。 排水干线保护绿线:排水干线保护绿线以单侧不小于3米控制。绿化保护带内,除极少数管理性建筑外,不能建设其余任何建筑物。

 Part 512蓝线规划管控河流蓝线控制与保护规划图5.3蓝线规划管控及图则

 Part 513蓝线规划管控排水大沟蓝线控制与保护规划图5.3蓝线规划管控及图则

 Part 514蓝线规划管控河流蓝线与绿线控制横断面示意图5.3蓝线规划管控及图则

 Part 515蓝线规划管控5.3蓝线规划管控及图则中心城区排水隧道、暗涵包含输水、污水尾水排放、污水输送以及排洪渠等四类。隧道、暗涵共17条,长度合计约60.2公里。 隧道、暗涵蓝线隧道蓝线为横断面的宽度控制线,根据行取水规模、污水量及尾水排放量等参数设计隧道断面,排洪隧道设计重现期与其所在大沟设计重现期相同。 隧道、暗涵保护绿线以蓝线为控制线,排水隧道保护绿线以单侧不小于5米控制。贵阳市中心城区隧道蓝线管控与保护规划图

 Part 516图则控制方式 图则按照实线和虚线2种办法控制: 实线控制:实行实线控制的规划内容,其水系的位置、边界形状、设施要求等原则上不得更改,确须更改的,要经过相应的调整、论证及审查程序,报原审批机关审查同意。主要包括:饮用水源、景观水库、河流、湿地(公园)。 虚线控制:实行虚线控制的规划内容,其水系的位置、边界形状、设施要求等原则不能调整,确须调整的,应根据具体方案深化确定。主要包括:排水主干线、景观水体、景观渠。5.4蓝线规划管控及图则花溪水库饮用水源地控制要素(实线)洛平景观水库控制要素(实线)思丫河控制要素(实线)生态景观沟渠控制要素(虚线)

 Part 617政策保障6.1规划实施建议明确责任主体:——人民政府是生态水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推进,以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生态水系建设。资金筹措:——充分发挥生态水系优势,提升河道两侧土地价值,政府通过生态水系建设,提升沿河两侧土地价值,通过土地价值增值收益,解决生态水系建设资金。完善相关政策:——完善大型居住小区及公建建筑再生水设施补充城市景观水相关政策要求,以大型居住区和公建配套建设再生水设施为载体,切实推进居住区和公建再生水对景观水体生态补水,多渠道增加生态水系补水水源。强化规划监督:—— 严格核实建设方案总图、强化规划监管,严格按照蓝线规划管控审查总图,任何建设项目不得侵占城市蓝线,对侵占蓝线及未按照蓝线规划要求退让的新建项目一律不予验收 。规划实施建议6.2 纳入控规管控,落实用地 启动生态水系补水工程研究工作 加强“蓝线”划定及“绿线”保护工作 编制“全市蓝线一张图” ,建立信息化管理数据库

篇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

与时俱进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文_王代良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罗泽汉2016 年 8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中办发〔2016〕58 号),明确将贵州省与福建省、江西省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7 年 9 月,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中办发〔2017〕57 号,以下简称《贵州方案》)。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从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主要目的是要打破部门的利益格局,统筹推进各类试点示范,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实现相关改革目标。从贵州省看,就是贯彻落实《贵州方案》既定的任务举措,实现预期目标,力争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上争当表率、做好示范。要理解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什么,就必须了解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什么,即:总体目标、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及基本路径。总体目标。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其中有 92.5% 是山地,但贵州的山与其它地方的山却又不一样,贵州的山除了自然风光外,还聚集、产生和传承着山地文化,包含着厚重的山地人文精神。这里山山有美景、处处是公园。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贵州风景名胜资源丰富,素有‘公园省’之美誉。”贵州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定位也是“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近年来,贵州通过坚持近年来,贵州通过坚持不懈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上取得了积极成效,“多彩贵州公园省”正逐渐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不懈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上取得了积极成效,“多彩贵州公园省”正逐渐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战略定位。全力打造五个示范区: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着眼“生态优先”原则,立足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的特殊区位,在构筑“两江生态屏障”中作示范;西部绿色发展示范区,着眼生态文明引领下的绿色发展,在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持续发展双赢上作示范;生态脱贫攻坚示范区,结合贵州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的实际,在推动生态与脱贫深度融合上作示范;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只有实5 月 9 日,王代良在“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第 171 期业务知识专题讲座上做专题演讲。理论思考

 63 2019年7月 第28期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的重要指示,在健全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机制方面作示范;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立足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一“知名品牌、著名平台”,发出更加响亮的生态文明“中国声音”,在促进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上作示范。主要目标。既有制度改革目标又有具体建设指标。在制度改革方面,突出了重大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时序性,把握好制度改革的节奏和步骤,形成渐进式推进制度改革的方式;在具体建设指标上,包含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3 类 18 项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具体指标。基本路径。对贵州省来说,就是要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要求,大力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取得阶段性成效获批试验区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部署形成了“一大战略(大生态战略行动)、五个绿色(筑牢绿色屏障、完善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五个结合(大生态与大扶贫相结合、大生态与大数据相结合、大生态与大旅游相结合、大生态与大健康相结合、大生态与大开放相结合)”为重要支撑的试验区建设格局;出台贯彻落实《贵州方案》任务分工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和改革任务清单,明确了《贵州方案》8个方面 32 项重点任务以及 34 项制度成果的具体单位,并将各项任务与全省重点工作相结合,细化分解到年度,确保全省上下行动统一、步调一致。截至目前,《贵州方案》明确的34 项核心制度成果已完成 32 项(其中要求 2017 年完成 21 项,2018 年完成 11 项),其余 2 项均按计划推动中。总体来看,《贵州方案》实施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特别是全省在绿色屏障建设、生态脱贫、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文明法治、绿色绩效评价考核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了一批“全国率先”的试验成果。通过试验区建设,贵州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越守越牢、越守越好。2019 年一季度全省经济增长 9.2%,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同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达到 57%,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 97%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到100%;世界自然遗产地达到 4 个,居全国第一位。今后工作的重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下大力构建生态文明“五大体系”。一是大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持续全面推进生态文明进教材、进课堂、进讲习所,进一步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教育和培训。二是大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加快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确保 2019 年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比达到 42%。三是大力构建生态目标责任体系。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力度,全面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四是大力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实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资源资本化、股权化;创新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机制。五是大力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加快编制省级和市县空间规划,加快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建设,积极推动草海等重点生态系统修复和治理。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四个变革”。一是推动发展方式变革。落实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配套制度,严格重大产业布局规划环评;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加快提升能效利用水平。二是推动生活方式变革。加快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标准体系建设,强化能耗、水耗“双控”行动。三是推动思维方式变革。树立战略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和法治思维。四是推进领导方式变革。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不定期开展环保督察“回头看”,充分发挥环保督察“利剑作用”;大力表彰和奖励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先进典型。全力打好污染防治“五场战役”。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组织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扬尘、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散煤燃烧等治理行动。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组织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水源地保护、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修复、磷污染治理等重点专项行动。三是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面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四是打好固废治理战役。持续推进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深入开展工业渣场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省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五是打好乡村环境整治战役。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农户无害化厕所建设改造和污水垃圾治理。(作者系省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 责任编辑 / 付松 )

篇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

经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贵州新路”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吴大旬(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贵 州 贵 阳 550025)摘 要 :贵 州省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通过走独具特色、加快发展的“贵州新路”,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 ,同时有利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其成功的经验 值得推广和借鉴,对之深入探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关 键 词 :区域经济;贵州新路;生态文明试验区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 — 3157(2020)35 — 0103 —03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 文明试验区的意见》的部署,贵州于2017年与福建、江西省 一同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 系探索路径。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实践中,贵 州因地制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不同于东部、有别 于西部其他省份的“贵州新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国 家 生 态 文 明 试 验 区 建 设 的 “责 州 新 路 ”所谓“贵州新路”,遵照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 6 月在 贵州考察时的批示和指示精神,就是要因地制宜,协同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 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具体来 说,就是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走好发展大数据、 推动数字经济纵深发展的新路,走好大开放、打造内陆开放 合作创新高地的新路。通过走“贵州新路”来重塑力量,促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始终牢牢守住发展和生 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生 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 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 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的过程中,贵州从实际出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贯彻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坚持走农业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的新路子,在发展中升 级,在升级中发展,实现产业崛起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同时,注重抓好“两个建设”,以“五个绿色”作为基本路 径。这里所谓“两个建设”,一是要建设好“多彩贵州公园 省”,设立“贵州生态日”以持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守护绿水青山;二是要建设好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示范区、西部地 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脱贫攻坚示范区等。通过完善绿色 制度、发展绿色经济、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及建造绿 色家园,探索适合贵州自身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此外,还注重“五个结合”,构建“五大体系”。贵州突出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优势与特色,坚持大生态战略行 动,实现大生态与大扶贫、大生态与大数据、大生态与大旅 游、大生态与大健康、大生态与大开放的有机结合。通过卓 有成效的工作,将生态文明制度、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 安全、生态目标责任有机结合,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推进 贵州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二 、“责 州 新 路 ”促 进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实践中,贵州从实际 出发,不断坚持机制创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走 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及新型城镇化的新路,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在贵州各地产生了良好的效 应。这里,以黔南地区的三都县、黔西南地区的罗甸县以及 黔西地区的威宁县为例,对其坚持走“贵州新路”以推动经济 社会发展的情况作一探讨。首先,黔南地区的三都县,因地制宜,重在发展特色生态 产业,以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和产业体系绿色升级[1],促 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按照“宜种则种,宜养 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的推进原则,2018年以来,三都先后制 定并出台了多个产业发展方案,如《三都水族自治县葡萄提 质增效及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方案》《三都水族自治县特色生 产专用型辣椒全产业链工作方案》[2]等,大力发展特色生态 产业。全国流通经济103

 区域经济一是葡萄产业。葡萄产业是三都县的特色主导产业,品 种以水晶葡萄为主,系欧美杂交品种。20世 纪 50年代初期, 水晶葡萄首先就在三都的普安、交梨等地种植,之后逐渐扩 大种植规模。2000年以来,三都实施“整乡推进”战略,重点 发展山野水晶葡萄,种植范围几乎遍及县境各乡镇及街道。

 2013年,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授予三都“中国水晶葡萄之乡” 称号。2015年,被中国果品协会葡萄分会授予“中国葡萄* 第一奇迹”。值得指出的是,颇具典型性的普安镇10公里葡萄长廊, 为三都葡萄种植示范核心区。长廊起点为前进村大坪寨,终 点为交梨村月桶寨,葡萄种植面积达22000余亩,挂 果22000 余亩。长廊内建有葡萄采摘园、葡苑驿站等,附近还设有葡 萄产销服务及游客服务中心,集葡萄种植、产销服务、旅游观 光于一体。2012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同志考察三都 普安镇10公里葡萄长廊时,曾亲笔题词“山有多高葡萄就要 多高”,对这里的葡萄产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希望广 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发展葡萄产业,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 康。葡萄种植已成为当地广大群众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 源,葡萄产业成为全国石漠化治理的成功典范。2015年,中 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就曾对这里的葡萄产业与环境治理“双 赢”的成功经验进行过专题报道。省内外不少种植户及相关 专家经常前来交流学习,还有坦桑尼亚、埃及、苏丹、肯尼亚 等国家的农业官员纷纷组团前来考察与交流,在国内外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2019年 9 月,普安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 品”示范村镇。三都作为贵州葡萄生产第一大县,2013年,其交梨山地生 态高效葡萄产业园区被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00个现 代农业示范园区之一。2015年,交梨山野水晶葡萄农民专业 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选入“全国百 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2017年,三都着力发展农民专业 合作社助推脱贫攻坚,仅普安镇就累计完成发展农民专业合 作社52个,2018年増至57个,2019年 59个,2020年 62个,对 贫困户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三都始终把做 大做强葡萄产业作为着力点,以葡萄种植为龙头、多种种养殖 业并举,产品主要销往云南、湖南、四川、广东、重庆、广西等 地。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地生态栽培技术体 系,其葡萄坡地“TU”棚架整形修剪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并积 累了“黑、黄、白三色套袋延长成熟周期”的经验。葡萄种植使 农民群众的收入逐年提高。如 2018年,仅交梨片区就实现产 值 1. 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92元。2019年,农民人均纯 收人达10000元。葡萄产业已成为三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 产业,成为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二是特色生产专用型辣椒产业。依据现代农业“优质、环保、安全、高效”的要求以及产业化、市场化的组织模式,三 都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发展特色生产专用型辣椒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建设布局上,优先覆盖三都下辖 的各乡镇,并逐步推广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乃至贵州省 全境,使之成为特色鲜明、高度组织、具有一定品牌效应和市 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据调查,2018年,全县种植特色生产 专用型辣椒6000亩,2019年 种 植 60000亩,2020年种植 120000亩,规模逐年急速扩大,主要集中在一些乡镇中贫困 人口比较多的村寨。如 2019年,中和镇有中海、水 龙 等 36 个村寨种植特色生产专用型辣椒,面积达10000亩,其中,覆 盖贫困村30个、贫困户1398户;都江镇有坝辉、怎雷等30个 村寨种植,面积9000亩,其中,覆盖贫困村21个、贫困户742 户;周覃镇有新各、三江等52个村寨种植,面 积 12000亩,其 中,覆盖贫困村19个、贫困户1411户。2020年,都江镇有尧 排、高尧等4 3 个村寨种植特色生产专用型辣椒,面积达 12000亩,其中,覆盖贫困村32个、贫困户1360户;中和镇有 塘州、三洞等44个村寨种植,面积达22000亩,其中,覆盖贫 困村30个、贫困户1810户;周覃镇有心合、群力等52个村寨 种植,面 积 25100亩,其中,覆盖贫困村19个、贫 困 户 1673 户。这里的特色生产专用型辣椒发展呈强劲势头,广大群众 尤其是贫困群众种植积极性普遍高涨,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 重要途径,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发展特色生产 专用型辣椒产业,较好地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优化 产业结构以提升竞争力,助力脱贫攻坚。三是中药材产业。中药材产业是贵州省确定的新医药 工业依托产业以及产业化扶贫重点产业,同时也是贵州省重 点培育的“五张名片”之一。三都交通区位优势凸显,生态环 境良好,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和得天独厚的 自然环境。据调查,三都境内药物品种达千种以上,约占贵 州省药物资源的1/4,既有杜仲、麝香、天麻、银杏、灵芝、熊 胆、甲片、虎骨、一支箭、牛黄等珍稀药材品种,又有五倍子、 何首乌、沙参、续断、麦冬、草乌、桔梗、益母草、松茯苓、夜交 藤、三尖杉、墨旱莲等大宗药材。这里的水族等族人民自古 就有种植并利用中药材的历史,如今在生态扶贫、开发扶贫、 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实践中,更是大力发展中药 材产业,各乡镇(街道)均广种中药材。据调查,如大河镇,重 点发展铁皮石斛、四季玫瑰、板蓝根、刺梨等品种,2018年、 2019年、2020年种植规模分别为2000亩、3000亩、5000亩, 带动农户4380户,其中贫困农户1970户;九阡镇,主要发展 板蓝根、钩藤等,2018年、2019年、2020年种植规模分别为 1000亩、1500亩、3000亩,带动农户2540户,其中贫困农户 1386户;都江镇,着力发展钩藤、白芨等,2018年、2019年、 2020年种植规模分别为2000亩、3000亩、4000亩,带动农户104全国流通经济

 区域经济3420户 ,其中贫困农户2368户。根据三年行动计划,目前正 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黔药优势品种和服务于国家中药 材事业的国药优势品种,除了扶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 体,还重点培养药农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创业致富的带头 作用,打开增收渠道,使贫困群众逐步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此外,通过争取政策扶持,加强与周边省级中药材重点县如 罗甸、独山等地的合作,将民族医药特别是水族医药推向广 阔的市场,以实现“发展生产脱贫一批”[3]的目标,推动地方 经济向前发展。其次,黔西南地区的罗甸县,坚持从实际出发,深人推进 农村产业革命。如 2019年,全县发起四季攻势,全力打好 “百日会战”,充分发挥当地的气候资源优势,大力推广“菜一 稻一菜”、“菜一菜一菜”等种植模式。其中,重点稳定蔬菜种 植 30万亩,实施火龙果提质增效5000亩,新増百香果种植 3000亩、金花茶1150亩、中药材9060亩及桑树3000亩[4]。

 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点6 个,完成边阳镇等部分乡镇的垃 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改造。严格抓好污染防治,落实河长 制,开展“百千万”清河行动,完成河岸清理665公里。新增 营造林4. 6 万亩,治理石漠化20平方公里,根治水土流失20 平方公里。通过艰苦努力,生态脱贫攻坚取得了一定的实 效,余下的4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全年减贫9122户 34973 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 59%[5]。该县已通过贵州省政府批 准,顺利退出贫困县之列。八总、大井、上隆、板 庚 4 个村寨 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蒙江湿地公园升级为“国家湿地公 园”。2020年,继续抓实产业发展,建成百香果万亩产业带, 发展桑树种植1 万亩,新增火龙果种植1200亩,稳定粮食和 蔬菜生产,打好脱贫攻坚协同战和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战。再次,黔西地区的威宁县,由于地处云贵高原的乌蒙山 系,山脉纵贯全境,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近年来,这里的彝族 等族人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 实生态红线制度,大力倡导和开展“绿色威宁”行动,生态保 护红线面积达1500余平方公里,可绿化区域的森林覆盖率 达 7 0 %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动经济社会向好发展,传 统作物玉米、马铃薯、水稻、旱稻、豆类以及特色作物小黑麦、 燕麦、荞麦等得到较好的推广和种植ra,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如迤那镇,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 出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 书郎“四看法”,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习总书记 批示:“‘四看法’实际效果好,在实践中管用,是一个创造,可 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7]这对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经济 社会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实践意义。除了上述之外,还有黔东地区的玉屏县,结合地方实际, 创新实施产业全覆盖“10113”工程,即以每户10头生猪出栏、1 亩油茶或1 亩黄桃、1 千棒食用菌为基本单位,全县每 户贫困户3 项产业覆盖,实现所有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 元以上。重点发展油茶、生猪养殖、食用菌及黄桃等特色生 态产业。在具体产业的做法上,如创新实施生态畜牧业 “111348”工程,即做好1 个生态畜牧业规划,抓好1 个一体化 生猪产业,建好1 支生态畜牧业防疫队伍,打造武陵山片区 生猪养殖、良种繁育及饲料供应3 个基地,实现全县生猪规 模养殖年出栏40万头,农民人均生态畜牧业纯收入增加800 元,着力推动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 效。此不赘述。三、结论贵州省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实践中,始终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造性地探索了一系列诸如依靠 科技支撑大兴特色生态产业等精准管用的“贵州战法”,使经 济发展增速、社会文明和谐,成为全国绿色脱贫、生态脱贫的 “省级样板”。[8]贵州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

篇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

日期:2021-03-10基金项目:2020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绿色发展视域下构建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研究”(20XMZ079)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袁晓文(1979—),男,湖南邵阳人,法学硕士,贵州财经大学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绿色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张再杰(1969—),男,贵州福泉人,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即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共贵州省委政研室决策咨询专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点、难点及对策袁晓文 张再杰(贵州财经大学 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这一思想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发展的科学理论论述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资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根基,根据当代中国现实环境与生态实践发展的融合提出了生态决定文明兴衰论、生态环境生产力论、生态民生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引领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论、生态建设系统推进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论等主要理论论断,其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贵州;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310(2021)01-18-05

 至 2019 年 5 月,我国共设立了福建、贵州、江西、海南等 4 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省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因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而名列其中。

 在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扎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贵州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及建设成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条主题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强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要求加快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基本途径和— 8 1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 年第 1 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明确将生态效益、生态资本和生态规律置于首位,指出生态优先是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前提条件,绿色发展是生态优先的实现路径和支撑条件。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重大、责任重大,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需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从国家公布的福建、贵州、江西、海南等 4 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实施方案》来看,对各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既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提出了共性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也综合考虑上述 4 个地区现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区域差异性、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提出了有区别的战略定位和重点任务,有利于探索不同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模式。

 在建设目标上,要求各试验区在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造制度成果和典型经验,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具体指标也有不同的标准,如森林覆盖率、区域水体水质、城市空气优良率等对各试验区要求不尽相同,海南还规定了近岸海域水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率、海南岛自然岸线保有率等特色指标。

 在战略定位上,除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以外,各试验区均规定了个性鲜明的战略定位,如江西的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贵州的西部绿色发展示范区等。

 在重点任务上,都要求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绿色绩效评价考核等制度,但更多的是体现区域特色的制度,如要求江西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制度体系,就是基于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而提出的特色试验;要求贵州健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国际合作机制,是依托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展试验;要求海南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则立足于海南是海陆资源丰富的海洋大省提出的特色举措。

 (详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对比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对比表对比项省份 福 建 贵 州 江 西 海 南设立依据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好,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较好。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较高,具有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优势。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部地区、革命老区,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东部沿海地区,海洋大省,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有独特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丰富。战略定位1.国土空间科学开发的先导区;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行区;3.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的示范区;4.绿色发展评价导向的实践区。1.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2.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3. 生态脱贫攻坚示 范区;4.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5.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1.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2.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3.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创新区;4.生态扶贫共享发展示范区。1.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样板区;2.陆海统筹保护发展实践区;3.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验区;4.清洁能源优先发展示范区。重点任务1.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2.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3.建立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4.健全环境治理体系;5.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6.开展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1.开展绿色屏障建设制度创新试验;2.开展促进绿色发展制度创新试验;3.开展生态脱贫制度创新试验;4.开展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制度创新试验;5.开展生态旅游发展制度创新试验;6.开展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创新试验;7.开展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示范试验;8.开展绿色绩效评价考核创新试验。1.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制度体系;2.构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3.构建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4.构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5.构建绿色共治共享制度体系;6.构建全过程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体系。1.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2.推动形成陆海统筹保护发展新格局;3.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机制;4.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现代监管体系;5.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6.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9 1 —2021 年第 1 期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区,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省既面临全国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生态环境问题,又面临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仍较突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等特殊问题;既面临加快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紧迫任务,又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镇发展和农业生态空间布局亟待优化的严峻挑战,现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不能适应转方式调结构优供给、推动绿色发展的需要。

 按照《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的要求,贵州省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基础上,紧紧结合贵州省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选择建设方向、建设重点,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绿色+”理念贯穿各个方面、融入所有发展,强化统筹结合,形成试验亮点和特色,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有效模式。

 一是要大力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作用。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要求,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围绕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脱贫攻坚示范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等战略定位,全力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促进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开放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目标责任、生态文明制度、生态安全“五大体系”。

 二是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

 要以建立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较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目标,对试验区方案明确的 32 项重点任务、34 项制度进行量化,着力在绿色屏障、绿色发展、生态脱贫、大数据、旅游发展、生态文明法治、生态文明对外交流、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创新领域绵绵用力,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成果,确保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

 三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

 贵州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也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广的地区之一,我省虽然与全国一道完成脱贫攻坚,但我们的脱贫基础好需要夯实,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拓展任务比其他地方更艰巨,加快发展仍然是贵州的第一要务。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依托特色优势,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产业发展指向,构建完善的生态产业链,加快发展具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和环境质量的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的“四型”产业,建立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特别是要依托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建设,强化大数据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应用,运用大数据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四是探索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贵州经验、贵州模式。

 要充分发挥贵州生态环境优势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优势,进一步先行先试,在生态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大数据、生态旅游、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加快形成试验亮点和特色,尽快总结提炼系统成熟、试行有效、值得推广的经验,适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自获批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整改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在全国率先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强力推进十大污染源治理和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双十”工程,主要污染物减排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推进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达 57%。

 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 97%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 100%,79 条河流 151 个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总体为“优”。

 二是绿色发展稳步推进。

 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积极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产业,2020 年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44%。深入推进“双千工程”,加大传统产业及企业绿色化改造力度,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持续推进“零网箱·生态鱼”渔业发展。

 深入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十大生态扶贫工程,实施绿色产业扶贫项目 1.5 万余个,覆盖贫困户 200 余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成绩斐然,“十三五”期间,国家下达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计划 149.4 万人,占全国搬迁总人数的六分之一,加上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中的同步搬迁人口,全省搬迁总规模达 188 万人。

 搬迁对象 96.5%以上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三是制度创新有序高效。

 实施 100 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成为省级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 0 2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 年第 1 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大数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 10 个国家级试点,环保公益诉讼、生态补偿等多项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率先颁布市级和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颁布大气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条例等 30 余部配套法规。

 率先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对各市(州)党委、政府进行考核,发布各市(州)绿色发展指数。

 四是生态氛围更加浓厚。

 连续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与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建立合...

篇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抓手,是实践环保为民惠民的生动体现,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为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根据环保部《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指标(试行)的通知>》、《关于开展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区评选工作的通知》、省环保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市、区)管理规程和指标的通知》和《AA 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11~2020)》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经济生态化、生态自然化、意识文明化和制度绿色化“四化”为核心,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紧紧抓住实现产业绿色转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体制机制等重点任务,努力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三大关系”,促进 AA 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质量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工作目标以天蓝水净、低碳清洁、和谐宜居、创新引领为目标,突出低碳 AA、宜居 AA、创新 AA 三大特色,将我区打造为国家产城融合的生态文明宜居示范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绿色增长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最终成为产业与人居融合的典范、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样板。2018 年,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标准,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9 年,达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标准,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三、实施步骤(一)启动阶段(2018 年 3 月底前)编制 AA 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报请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成立 AA 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区动员大会,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落实各镇、街道和区各有关单位工作职责。各单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二)规划实施阶段(2019 年 12 月底前)按照 AA 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求,全面开展各项创建工作,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考核验收标准,确保省级、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分别在 2018 年、2019 年创建成功。(三)申报验收阶段1.报请省环保厅进行技术评估、考核验收(2018 年 10 月~2018 年 12 月)。2.报请国家环保部进行技术评估、考核验收(2019 年 10 月~2019 年 12 月)。四、任务分解(一)完善生态制度与保障机制1.制定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牵头编制 AA 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后,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颁布实施,并于1个月内将规划报送省环保厅和国家环保部备案。召开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制定并印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镇、街道和各相关单位任务,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责任单位:2.健全规范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制定 AA 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党政实绩考核范围,通过强化考核,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到 2018 年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比例≥20%。(责任单位:,配合单位:

 3.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定期评估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核算主要自然资源实物量账户并公布核算结果。(责任单位:,配合单位:4.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责任单位:,配合单位:5.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在“四责联审”的基础上,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结果和生态环境损害情况等为依据,明确对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有关领导人员和部门负责人的追责情形和认定程序。区分情节轻重,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对领导干部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并认定其需要承担责任的,实行终身追责。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责任单位:,配合单位:6.全面推行河长制。成立 AA 区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一河一策”方案,全面落实区级及以上河道河长制工作职责。(责任单位:7.完善固定源排污管理体系。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有效衔接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等“一证式”固定源排污管理体系,确保固定源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进度达到国家和省相关要求。(责任单位:8.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信息公开目录,充分发挥各大主流媒体作用,及时向社会公开建设项目环境许可、环境质量、违法排污、行业整治、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等信息,不断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广大公众及时全面了解环保部门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引导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政府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和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公开率达 100%。(责任单位:,配合单位:(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1.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大力实施控煤工程,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强工业企业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城区工业布局,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全面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的升级改造。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到 2019 年,所有加油站改用国Ⅴ油品。加强城市面源污染防控,防治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严控工业堆场扬尘。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防控秸秆焚烧污染。推进二次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 SO 2 、NH 3 、VOCs 控制措施。强化大气环境监管,建设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加强大气区域联防联控,确保优良天数比例、重污染天数比例达到省考核年度要求。(责任单位:,配合单位:2.全面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强重点断面整治。完成城市及农村河道黑臭水体整治任务。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推进农村污染防治,优化畜禽养殖业布局,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控制种植业污染,农药施用量较2016年实现零增长。全区水环境质量达到省考核年度要求。(责任单位:3.逐年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开展 AA 区湿地生态系统状况调查和评估,对湿地资源进行针对性保护。深化生态绿城建设,着力完善城市绿色网络,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功能。拓展公园绿地空间,提升绿地服务功能,加强屋顶绿化建设。到2018 年底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60,逐年提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责任单位:4.提高森林覆盖率水平。深入推进绿色 AA 建设,大幅度提高绿色生态空间总量。重点加强 S122 省道、京沪高铁等城镇生态环境敏感区的隔离缓冲林带建设,完善城镇道路两侧,新孟河、德胜河等河道两侧的绿化建设,对居民小区、市民广场、交叉口节点等地区进行绿化改造提升,形成以主干路、主河道为骨架,支路、支流为补充,城市绿地为斑块的生态保护网。到 2018 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 18%。(责任单位:5.保护生物物种资源。积极保护列入国家、省级重点保护名录中的野生动植物。强化长江重点水生生物和特有鱼类保护,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加强洄游鱼类

 种群保护,提高天然鱼类种群规模,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管理。确保生物物种资源得到保护,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责任单位:6.安全处置危险废物。推进重点行业结构减排,严格危废项目环境准入,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力度,完善危险废物监管机制,加强执法监管队伍建设。完成光大升达固废处置(AA)有限公司、北控安耐得环保科技发展 AA 有限公司等企业固体废物处置项目建设,到 2018 年底前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 100%。(责任单位:7.建立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估、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提升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开展原常隆地块环境风险管控工程,建立空气、土壤、地下水与地表水污染监测预警系统。2018 年,建立健全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责任单位:8.无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对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对全区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按要求纳入全省统一监管数据库。对较大及以上等级重点环境风险企业,从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机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识别、突发环境事件隐患、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环境应急防控措施、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环境应急演练、环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等八个方面开展查改工作。(责任单位:(三)优化生态空间格局1.严格保护生态红线。按照分级分类管控要求,加强保护长江魏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小河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长江(AA 市区)重要湿地、新孟河(AA 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新龙生态公益林、小黄山生态公益林等 6 个生态红线保护区域,严禁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提升生态红线管控水平。加大现有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力度,开展生态红线保护区环境整治与生态功能提升工程。(责任单位:2.严守耕地红线。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行特殊保护,守住耕地红线。(责任单位:3.提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在划定 AA 区生态基本控制线的基础上,实施沿江生态安全带建设、小黄山生态建设、新龙生态林二期、澡港河河道两侧环

 境整治、新孟河生态绿廊建设、大运河生态廊道建设、生态公园绿地等工程,使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16%。(责任单位:4.完善空间规划编制。按照上位发展战略和规划要求,结合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土资源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要求,衔接 AA 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善 AA 区全域城乡统筹规划,深化多规融合。(责任单位:(四)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1.降低区域能耗。持续推进化工、电镀、印染等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绩效评估,评估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取得的效益及清洁生产水平;严格环境准入,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和排放标准;推动绿色制造、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再制造等产业发展,完善 AA 区绿色循环型产业链。到 2018 年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37 吨标煤/万元,2019年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36吨标煤/万元,且能源消耗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责任单位:2.提高区域用水效率。严格限制发展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淘汰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积极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年度目标,推广节水型器具的使用,维护城市供水管网,降低管网漏损,推广再生水利用及节水型农田灌溉技术。试点推进鱼塘立体种养模式,探索林下经济等高效复合经营模式,种地养地结合,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打造环水有机农业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到2018 年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50 立方米/万元,且用水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责任单位: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行业实施改造升级,聚焦“两特三新”产业定位,全力打造光伏智慧能源、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两大特色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依托现有的光伏产业园区、生命健康产业园区、空港产业园等建设完善产业链。建设高端第三产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扩大消费性服务业规模,完善民生性服务业功能和环境服务业。到 2018 年底确保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80 万元/亩。2019 年底前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建设等

 一批增效工程。(责任单位:4.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建设全区农业秸秆、畜禽粪便收运体系。依托现有农业企业或新建集“农业秸秆、畜禽粪便、废水”收集、生物有机肥生产于一体的高水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孵化基地,推进种植业清洁生产工程。到 2018 年底秸秆综合利用率≥96%,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7%。(责任单位:5.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强区域内工业企业的监管,规划工业固废集中资源化处置示范中心,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的统一收运和分类资源化,进一步提高现有设施的处置水平。加快推进包装物回收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再生利用等工作。到 2018 年底全区实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 100%(责任单位:,配合单位:(五)改善人居生态生活环境1.确保村镇饮用水源地水质卫生合格率 100%。继续加强饮用水源地建设监督管理,建设饮用水源保护隔离围网、生态防护林、标识标牌,实现规范化管理,确保全区饮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监测能力建设,提升饮用水源污染风险应急能力。(责任单位:2.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建设市、区级污水厂配套管网、提升泵站以及农村污水管网。加快新区江边污水处理厂、中再生污水处理厂、西源污水处理厂的评估和改造,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全面开展城镇建成区污水收集和处理现状排查,积极推进初期雨水的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到 2018 年底城镇污水处理率达 100%。(责任单位: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生活垃圾转运安全管理制度,形成垃圾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全面优化全区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到 2018 年底 AA 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维持 100%。(责任单位:4.继续实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工程。进一步实施农村卫生厕所新建、改造工作,大力推广农村一建三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保持在 100%。(责任单位:

 5.扎实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整治力度。到 2018 年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达 100%。(责任单位:,配合单位:6.大力推广城镇绿色建筑。探索适用于全区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措施,继续推进示范区建设,...

篇六: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

件 14

 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 (报批稿)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7 年 12 月

  I

 目 目

 录

 前

 言 ............................................................................................... 1 一、概

 况 ....................................................................................... 1 二、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 7 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 ......................................................... 10 四、效益分析 ................................................................................. 29 五、管控措施 ................................................................................. 32 六、实施保障 ................................................................................. 34 附

 表 ............................................................................................. 38 附

 图 ............................................................................................. 57

  1 前 前

 言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落实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是贵州省践行“大生态”战略的重要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能够有机整合现有各类生态保护地及其配套管理政策,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落到实处,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

 贵州省于 2015 年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2016 年 12月,省人民政府印发了《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暂行办法》(黔府发〔2016〕32 号),其中文件附件提出了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以下简称《原方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为56236.16 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 31.92%,由禁止开发区、五千亩以上耕地大坝永久基本农田、重要生态公益林和石漠化敏感区四部分组成。

 2017 年 2 月 7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 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和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部署,我省于 2017 年 3月全面启动《原方案》的优化调整工作,经多轮修改完善形成《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报批稿)(以下简称《方案》(报

  2 批稿)),为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两江上游和西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贵州省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区域之一,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重要的水土保持区和石漠化防治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严格保护,人为活动的干扰与破坏得到有效遏制,生态服务功能逐渐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方案》(报批稿)以牢固建立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保障生态安全底线和生命线为目标,坚持科学评估,统筹划定,切实落地,以《若干意见》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 号)为划定依据,参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相关技术方法,开展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估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确定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及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域,并与贵州省现有重要生态保护地进行校验,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涵盖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以及其他有必要严格保护的各类保护地。通过边界处理、现状与规划衔接、跨区域协调、上下对接等步骤,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根据划定结果,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为 5.30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30.10%,包括 5 大类共 14 个生态保护红线片区,主要分布在

  3 乌蒙山山地、苗岭山地、大娄山山地、武陵山山地等水源涵养重要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域,乌江、清水江和都柳江发源地,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等流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重要区域,威宁—赫章高原分水岭、关岭—镇宁高原峡谷等石漠化防治区域。

  1 一、概

 况 (一)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东斜坡地带,国土面积17.61 万平方公里,全省地势西部最高,中部次之,向北、东、南三面倾斜,以山地、丘陵、山间盆地为主,平均海拔 1100 米左右。地貌主要分为三个区域:1、黔西山地高原,呈现高原丘陵地貌;2、黔中南山地高原,中部丘陵盆地分布广泛,南部岩溶地形广布,岭谷起伏。3、黔北山地,多为高中山和中山山地地貌景观,包括大娄山、武陵山等。贵州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区,喀斯特地貌约占 3/4。境内河流多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地带,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等。贵州省位于副热带东亚大陆的季风区内,气候类型属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省内植被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并有较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生态环境本底脆弱敏感,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隐患较大。

 2016 年全省年末常住人口为 3555.00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69.53 万人、乡村人口 1985.47 万人。2016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 11734.4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6.54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4636.74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251.15 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15.8%、39.5%、44.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127 元。

  2 ( 二 )主要生态问题 1、生态环境本底脆弱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呈现出环境界面变异敏感度高、空间转移能力强、生态系统竞争程度高、生物量小、环境容量低、承灾能力弱、稳定性差等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水、土、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喀斯特生态环境中水、土俱缺,尤以可供有效利用的土地要素最为薄弱。广泛发育的自然土壤是石灰土,属于富钙、弱碱性、自然肥力较低的土类,土层浅薄且不连续,保水保肥能力差,植被生境条件恶劣。因此,喀斯特环境中植物适生种类少,植被生长所需的营养型元素相对匮乏,群落结构简单,食物链易受干扰而中断,生态系统稳定度较低,物质能量转换途径脆弱,对外来影响适应能力弱、响应程度高。森林植被一旦遭破坏,物质能量交换就会暂时中断,恢复治理比较困难,恢复速率较慢,以石灰岩采石区自然恢复为例,发展喀斯特灌木林地的过程至少需要 30-45 年。

 2、石漠化问题较严峻 贵州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区,岩溶地貌分布广泛,且山地坡度大,土层浅薄,基岩裸露,土被不连续,石漠化程度大。原生植被破坏后,土壤极易遭受侵蚀,演变为裸露的石质山地,草木难以生长。而碳酸盐岩抗风蚀能力强,成土速度极为缓慢,需2000-8000 年左右才能形成 1 厘米厚的土层,石漠化形成后,环境恢复的困难程度极大,进而严重威胁着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

  3 利用。在全省各地州市中,以喀斯特强烈发育的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和黔南州分布最多。2000 年,全省共有石漠化面积为 35656.8 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20.2%。2005 年,石漠化有加剧现象,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21.8%。2010 年趋于好转,但是中度以上石漠化的面积较 2005 年增加了 1.4%,中度以上石漠化问题更为严重。总体而言,贵州省石漠化的基数比较大,石漠化问题依然是困扰全省的大问题。

 3、局部生态功能下降 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以前的长时间内,全省存在的大量砍伐森林、毁林开荒、森林火灾等现象,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受威胁的野生动植物物种也不断增多,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严重。虽然近些年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贵州典型濒危物种的数量有了明显增长,生态系统服务也得到了提升。但在整体改善的背景下,某些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仍处于较低水平。例如,安顺市、除威宁自治县外的毕节大部分地区,以及黔西南州大部分地区生物多样性指数仍较低,安顺市、贵阳市、毕节市和遵义市南部区域水土保持功能仍处于较低水平。近十年,虽然全省森林覆盖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只重视森林数量的增加,忽视森林质量提高的现实仍然存在,天然林面积仍不足森林总面积的 10%。对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等各种森林资源的种类、生境、数量、分布、用途等方面的资源调查较少且不够详细。加之

  4 对造林存在盲目性,导致造林的成效普遍偏低,病虫害侵袭事件屡有发生。因此,森林覆盖度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4、生态空间遭受挤占 根据“贵州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综合报告”,贵州省开发建设活动强度不断增强。交通网络密度增长最快,增长了0.28公里/平方公里,其次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增长了0.13%。水资源开发强度、农业活动强度不断增强,草原放牧过载率增长了 0.88%。全省人口总数虽然有所下降,但人口基数整体较大,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仍然较大。人口空间分布不均态势进一步加强,加大了局部地区的环境压力,如城市化水平较高、资源型城镇,尤其在原有基础较好的地区以及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迅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

 5、自然灾害隐患较大 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的中低纬高原省份,由于处于云贵高原东侧斜坡地带,境内地形破碎,山峦起伏,是典型的岩溶化喀斯特地貌山区省份,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而其中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 80%以上,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冷害、连阴雨、雪灾、冰雹、龙卷风、雷雨大风、雾等气象灾害。以涝灾为例,由于崎岖破碎的喀斯特地表结构和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地表降水很容易迅速转入地下深处而难以被植被利用,而转入地下水系管网的水,由于通畅性差异很大,遇到大雨又很容易在低洼处堵塞造成局部涝灾。除此以外,每年还有由气象灾害诱发的泥石流、

  5 滑坡、崩塌、水土流失、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发生,可谓“无灾不成年”,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人民生命财产都造成极大损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贵州气象灾害隐患增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会日益增大。

 6、环境监管能力较弱 一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尚未建立统一的生态监管平台与“天地一体化”生态观测体系,不能实时掌握生态系统变化情况,影响常态化监管工作的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系统与云管理平台尚未建立,缺乏统一的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发布机制。二是统一监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生态保护工作涉及国土、农业、水利、林业、海洋等多个部门,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开展生态保护与监管相关工作。在生态环境监管方面,部门职责存在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容易顾此失彼,难以形成合力,推进统一监管难度大。三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尚未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尚未完全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尚未建立。

 针对以上生态问题,通过划定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能够更好地保护脆弱生态系统,有效遏制人为活动的干扰与破坏,维护与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能力。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于贵州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乃至国土生

  6 态安全格局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 三 )区域生态定位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重庆和四川,是西南的交通枢纽。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两江上游和西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长江经济带腹地,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贵州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区域之一,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重要的水土保持区和石漠化防治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贵州省涉及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中,贵州省包括大娄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以及西南喀斯特土壤保持重要区。同时,贵州省包括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1 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3 个,区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7 二 、指导思想、 目标与 原则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按照优化全省国土空间布局、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改善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划出对保障全省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切实加强保护与监管,为提升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

 划定目标 以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为目标,以科学评估为基础,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划定贵州省生态保护...

篇七: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

 活力 2018·9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对策研究 —— 以贵州为例游建民(贵州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贵阳

 550002)[ 摘 要 ] 当前,贵州正处于全面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历史阶段,同时又处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时期,如何推进制造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鉴于此,贵州需要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顺应发展形势,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本文在阐述绿色制造科学内涵以及绿色制造体系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贵州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重大意义,其次指出了贵州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最后从优化产业结构、绿色工艺创新、激励政策、监督管理机制及绿色意识等方面给予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 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生态文明一、绿色制造内涵及绿色制造体系主要内容(一)绿色制造内涵绿色制造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人们的生活需求、生态环境影响、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在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报废处理等产品生命周期中,追求环境影响最小化,资源利用率最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建立绿色制造相关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二)绿色制造体系主要内容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绿色工厂。绿色工厂是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支撑单元,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具有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二是绿色产品。绿色产品侧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注重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化,追求以最小能源资源消耗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三是绿色园区。绿色园区是突出绿色理念和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侧重于园区内工厂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同链接,具有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色;四是绿色供应链。绿色供应链是绿色制造理论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结合的产物,侧重于供应链节点上企业的协调与协作。打造绿色供应链,企业要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绩效,达到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链上企业绿色化的目标。二、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的意义(一)有利于为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提供基础保障当前,贵州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区试验区建设,国家鼓励其在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前提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并给予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旨在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追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而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作为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所贯彻的理念和发展宗旨一脉相承。从构建的目标和内容来看,贵州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能够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等 三生”空间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相关标准体系、制度框架、服务平台等方面能切实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有力促进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二)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目前,贵州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正在以 千企改造”工程和 万企融合”行动为重要抓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结构优化,实行工业绿色化、信息化、服务化改造。而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将在贵州工业转型升级中扮演重要角色,倒逼电力、化工、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技术工艺和管理机制创新,实行绿色化改造、降低能耗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且能够促进本地加快培育新产业,催生新动能新业态,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把经济增长动力转到创新驱动上来,进一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三)有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贵州紧紧围绕解决生产方式粗放、市场主体少、企业成本高、产品低端、市场占有率低等关键问题,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要素配置和生产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能够从供给端发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使传统产业降成本、稳增长、促转型,新兴产业发展趋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这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大推动作用,能够加快实现贵州经济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经过长期的发展,贵州工业经济高速发展,从 2001 年到 2017 年的 17 年间,贵州工业增加值由 952.44 亿元增长至 11085 亿元,增长了 11 倍,目前已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大省。但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粗放型发展弊端逐渐突显,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成为制约贵州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较为落后,市场机制有待健全,这些阻碍着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步伐。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万方数据

 活力 2018·9

 31(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贵州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比较高,近年来,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有色金属、建材等为重点的传统行业已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在部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且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层次不高,产业引领性不够,带动力不强。(二)产业布局有待优化受经济下行的影响,省内开发区或园区招商压力大,困难多,同时区域竞争激烈,导致招商引资项目质量不佳,多为高能耗低产出的项目,产业布局分散,整合力度小,产业集聚度不高,企业间的资源协作、物料衔接严重脱节,产业上下游之间联系不紧密,由此产生了较大的能耗和物流成本,出现了规模不经济。(三)绿色工艺水平不高目前,贵州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尚未摆脱粗放发展的模式,在绿色工艺上,一是装备成本较高,制约着其使用;二是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绿色制造共性技术研发不足,绿色设计共性技术应用率不高。(四)绿色转型动力不足绿色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企业若是有内在动力和外在激励,则能够推动企业进行自我绿色改造。从内在动力上看,贵州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意愿不强,主要原因是绿色消费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明显,若是企业贸然优化生产工艺,购置先进节能节水和污染治理装备,开展绿色回收和再制造工作,生产出来的绿色产品价格势必昂贵,市场需求必然很少,这只会导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只能自动退出。从外在激励来看,出台的相关环境管制措施执行力度不强,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基于从发展利益的角度考虑,很多企业不愿进行绿色化改造,而是冒险违法经营获取丰厚利润。相反,守法企业则不得不付出额外成本进行绿色化改造,丧失市场竞争力。(五)激励政策难以落实近年来,贵州为鼓励绿色制造,出台了绿色债券、绿色信贷以及税收减免等财税政策,用来支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但由于这些激励措施的设计较为复杂,再者一些机构过于强调投资回报率和资金安全问题,落地性差,中小企业很难享受到政策红利。即使一些企业从中受益,也很难补偿其相关环保投入。由此导致大多数企业以满足法定最低标准为目标,不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六)绿色制造认识度不深对于什么是绿色制造,广大消费者并不清楚,认识程度还很肤浅,绿色意识、参与度和积极性存在差距,这就在市场需求方面限制了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减缓了工业企业绿色改造的进程。四、对策建议(一)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布局的合理性目前,在贵州制造业中,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有色金属、水泥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单位能耗水平较高,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为确保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降低能耗水平和排放量,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压缩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应地,要加快发展医药、天然饮用水、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服务等新兴产业,增加产值比重。同时,要注重统筹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大力引导发展产业集群,促使产业之间的协调和紧密性,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实现区域间企业绿色发展。(二)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绿色工艺的开发力度实施绿色制造,需要重点关注科技绿色化创新,紧紧围绕绿色工艺的开发这一中心,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向前发展。从绿色制造技术上看,技术创新涉及多个环节,如产品设计、生产、流通、采购、回收利用等,必须全面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多方面进行技术创新,进行绿色工艺开发。当前,贵州绿色技术创新和工艺研发,重点体现在磷石膏、赤泥等工业废渣的循环利用上。为做好技术创新,建议加强对绿色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完善科技创新考评机制,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创新的内生动力,完善绿色工艺开发的参与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联合参与研发,确保广大科技工作者愿意参与绿色制造技术研发工作。再者,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三)加强监督管理,营造绿色制造良好发展氛围良好的市场环境应是让守法的工业企业健康发展,不致受到损害。为加快绿色制造工程建设步伐,使更多的制造企业进行绿色化改造,需要加强必要的监督管理、做好引导规范工作。一是完善立法,推动企业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对相关数据进行联网和实时监测;二是加强执法力度,对于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处置,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扭转 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使环境守法成为常态;三是建立严格的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行业和产品排放标准,引导企业进行自我革新。(四)强化激励政策落实,完善财税金融支撑体系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若是紧紧依靠企业这一单个市场主体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政府为其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完善财税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以及税收等方面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支持;二是整合使用各项关于扶持绿色制造的政策措施,设立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行动。(五)倡导绿色消费,提高群众绿色意识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的动力在于绿色消费以及市场空间,由此,需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使消费者倾向购买绿色产品,增强其购买意愿,逐步拓宽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为工业企业永续发展提供支撑。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两微一端”等媒体工具,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普及绿色制造知识,宣传绿色制造政策、展示绿色产品,进一步增强群众绿色意识,为绿色制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基金项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贵州绿色制造背景下的政府行为研究》,编号:YJQN201805. 本文为该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 . 绿色制造 [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2016.[2] 毕克新,杨朝均,黄平 . 中国绿色工艺创新绩效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2013,(10):57-69.[3] 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绿色制造专题卷[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万方数据

篇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

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 2021 —5 2035 年)

 前 言 为认真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编制“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编制《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与《贵州省国土空间规划》《贵州省“十四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规划》《贵州省“十四五”自然资源开发保护规划》《贵州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贵州省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贵州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

 2030 年)》等紧密衔接,围绕修复高原生态屏障、保障流域生态廊道、提升城镇生态品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四大任务,构建“一源一城,两带两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部署十大生态修复工程。

 《规划》实施范围为贵州省行政辖区,基准年为 2020 年,规划期为 2021—2035 年,近期 2021—2025 年、中远期 2026—2035 年。《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的总纲和指引,是制定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方案、开展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科学开展生态修复的工作基础。

 目 录 第一章 生态现状与面临形势 1 第一节 自然地理和生态现状 1 第二节 生态修复工作成效 3 第三节 主要生态问题 6 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 6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 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1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1 第三节 规划目标 12

 第三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 15 第一节 黔西高原水源涵养区 15 第二节 黔中城市生态功能区 17 第三节 赤水河生态廊道保护区 19 第四节 南部石漠化集中连片区 20 第五节 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22 第六节 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24 第四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任务和工程 26 第一节 黔西高原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 26

 第二节 黔中城市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 27 第三节 赤水河生态廊道保护区生态修复 29 第四节 南部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生态修复 30 第五节 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修复 32 第六节 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修复 33 第七节 “十四五”期间生态修复重点任务和工程 34 第五章 保障机制 36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36 第二节 创新体制机制 36

 第三节 加大投入力度 36 第四节 实施协同治理 37 第五节 提升技术支撑 37 第六节 鼓励公众参与 38

 附表:1.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重点区域表 2.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重点工程安排表 附图:1.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图 2.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程部署图

 第一章 生态现状与面临形势 第一节 自然地理和生态现状 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我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国土面积 17.62 万平方公里,辖 1 个国家级新区、6 个地级市、3 个民族自治州,是长江、珠江“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我省位于青藏高原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的高原山地向东部第三阶梯的丘陵平原过渡地带,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形成东西三个梯级,南北两个斜坡带,具有独特的岩溶山地地理特征,构成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要素格局。

 山:高原山地居多,地貌有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 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水:苗岭是长江珠江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包含乌江、沅江、牛栏江—横江和赤水河—綦江四大水系,以南属珠江流域,包含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和都柳江四大水系。

 林:森林资源丰富,全省林地面积 1121.01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 6.09 亿立方

 米。

 田:山地丘陵面积大,土地资源较为稀缺,农用地共 1644.84 万公顷,其中耕地 347.26 万公顷。湖:湖泊众多,天然湖泊多为喀斯特湖泊,以高原明珠威宁草海最知名,人工湖泊多是兴修水电站形成,湿地面积 0.71 万公顷。

 草:草地面积 18.83 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88%,主要有热性灌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低地草甸类 4 大类。同时我省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的核心地带,根据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石漠化面积仍有 247 万公顷。

 生态功能重要敏感。我省是全国 3 个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4.59 万平方公里,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四周保护、中间发展的格局。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 1.48 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大娄山、赤水河、沅江流域,南盘江流域等地;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 1.02 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市等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 0.61 万平方公里,分布在武陵山区、大娄山、黔东南州、黔南州等

 地;石漠化控制生态保护红线 1.13 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别在威宁—赫章高原分水岭、关岭—镇宁高原峡谷、北盘江下游河谷以及罗甸—平塘高原槽谷等地;水土流失控制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0.35 万平方公里。有 25 个县纳入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主要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

 生物多样性丰富。我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喀斯特山区多样性地貌造就了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据统计,全省已知生物物种约 24547 种,其中有野生脊椎动物 1085种,无脊椎动物 10400 余种,高等植物 10255 种,维管束植物 8612 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约占全国总物种数的 31%,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为保护我省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目前梵净山、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威宁草海、赤水桫椤、雷公山、宽阔水等十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丹霞地貌、织金洞、黄果树瀑布、茂兰、梵净山、施秉云台山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全球自然保护地体系。

 生态系统复杂。我省生态系统共有七大类,森林、灌丛、农田生态系统分布面积较大,其面积之和占全省总面积的 91.8%,其次是城镇、湿地、草地和其它类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分布面积最大,且森林发育的生境条件多样,地理分布复杂;草地类型较多,有热性灌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低地草甸类 4 个草地类和白茅加黄背草等 32 个草地型;农田生态系统碎片化严重、坡耕地多,坝区耕地少;城镇生态系统缺乏平坦地势支撑,多为依山而建,主要集中在 2—15 度的坡地上。

 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尤其是矿产资源开采,对森林、农田、湿地等生态系统破坏较大。据全国第三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1984—1988 年),贵州森林覆盖率仅 12.58%;威宁草海水域面积从最大时的 45 平方公里缩小至 1970 年前后的不足 5 平方公里。近 20 年来,贵州持续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珠江长江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生态系统质量持续好转。

 第二节 生态修复工作成效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贯彻新发展理念,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系统性、整体性原则,着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整治、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涵养水源、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全面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乡村绿化、流域两岸绿化、城镇周边绿化带等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助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生态修复系统推进。2018 年我省组织实施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完成复垦土地 2.05 万亩、恢复林地 2.8 万亩、新增草地 5 万亩、退耕还湿 4.2 万亩等。完成长江经济带乌江、赤水河两岸 10 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面积 1.25 万亩。出台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办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生态修复项目储备库管理

 办法。加快推进矿山集中“治秃”行动,强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成全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监管平台并上线运行。建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涉及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土地整治,通过乌蒙山区域“兴地惠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提出了“坝区保口粮,缓坡聚特色,陡坡建生态”模式,是“两山”理论在贵州的积极探索。

 石漠化治理初显成效。根据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我省石漠化面积比 2011 年减少18.31%,石漠化土地面积已连续三个监测期持续减少,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石漠化程度呈现持续减轻的趋势。围绕石漠化治理,我省重点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 199 万公顷,森林抚育 200 万公顷,低效林改造 35 万公顷。截至2020 年底,森林蓄积量从 2015 年 4.13 亿立方米增加到 6.09 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 2015 年的 50%增加到 61.51%。

 水土流失有效遏制。近年来,我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先后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退耕还林还草、矿山综合整治等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建设区域覆盖全省,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生态脆弱区域以及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等,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助推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从 1981 年有统计数据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 293.4 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3 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

 退耕还林持续推进。我省在 2000、2001 年试点工作基础上,2002 年全面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 2020 年,国家累计下达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 3708.33 万亩,其中第一轮退耕地造林657 万亩,荒山造林 1123 万亩,封山育林 223 万亩;新一轮退耕地造林 1695 万亩,荒山造林 10.33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任务占全国 7450 万亩任务计划的 22.75%,位居全国第一。退耕还林已成

 为我省建设规模最大、获得中央资金最多、惠及群众最广的林业民生工程,对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脱贫攻坚和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新成效。以改善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为基础,我省全面推进人居环境生活空间综合治理,开展生态宜居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增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建设 367.9 平方公里,城市公园绿地建设 120.8 平方公里。陆续开展了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寨等生态保护修复与人居环境整治,其中经国家批复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 45 处,国家森林乡村 273 个,国家森林城市 2 个。

 第三节 主要生态问题 生态保护空间与发展空间冲突。我省生态保护区域共 733.8 万公顷(含生态保护红线区和其他生态保护区域),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其他用地等,生态保护与发展存在矛盾。

 生态保护空间内建设活动冲突面积为 4.19 万公顷,存在耕地 19.15 万公顷、园地 3.37 万公顷。生态保护红线内仍有有效矿权和预留矿权亟需退出。生态保护空间内的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保护效果,并可能加剧水土流失、石漠化、生物多样性退化等问题。

 土地资源稀缺坡耕地占比高。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省耕地 347.26 万公顷,其中 25度以上陡坡耕地 58.47 万公顷、15—25 度坡耕 95.53 万公顷、6—15 度耕地 141.37 万公顷、6 度以下耕地 51.89 万公顷。全省还有约 26%的耕地位于种植生产的不适宜区,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对耕地利用有一定影响。

 生态廊道局部面临断裂和侵占。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共有 126 个生态源地,总面积约 109 万公顷;关键陆域生态廊道共 147 条,总面积约 20.24 万公顷,呈“网状”结构。全省水域生态源地面积约 5.8 万公顷,水域生态廊道总长度约为 5049.8 千米,总面积约 9.52 万公顷。随着人类活动加剧,

 陆域生态廊道破碎和断裂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生态、农业、城镇”空间过渡带更为显著,将持续影响陆域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和通畅性,水域生态廊道主要存在水环境安全问题。

 生物多样性易受损。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生产等对生物栖息地的挤压、占用和破坏,导致生态廊道被破坏和侵占,加之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影响,我省生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生物栖息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随着外来物种入侵、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等问题的出现,生物多样性仍面临受损。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仍然突出。我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既诱发了矿山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矿区土地资源损毁、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又加剧了石漠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问题。根据第三方提供的《贵州省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评估报告》,全省历史遗留矿山压占和破坏土地面积 144.78 平方公里,近年来...

篇九: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

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 解读 2012 年 12 月 31 日 10:27: 58 来源:

 贵阳晚报

  0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核心提示:

 2012 年 12 月 17 日, 国家发改委批复了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 (2012-2020 年)》,这是国家发改委审批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城市规划。

 《规划》 中, 将贵阳市定位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 城乡 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贵阳市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实施《规划》 , 将有利于促进贵阳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 生产和生活方式。

 从优化空间格局、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等方面着手, 到 2015 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显着成效; 到 2020 年, 把贵阳市建设成为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关键词:

 空间开发 【功能分区】

 高效集约发展区、 生态农业发展区、 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 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

 高效集约发展区主要功能是集聚产业和人口, 推进工业化、 城镇化、 信息化功能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在生态农业发展区, 农业作业区要强化基本农田保护, 整合资源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采取措施对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内的环境实施保护和修复, 尤其注重环城林带、 湿地、 南

 明河等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 对“两湖一库” 等河湖水系、 湿地公园等实行强制性保护,划入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

 【城镇布局】

 分为中心城区、 城市新区、 中小城镇三个区域。

 对中心城区, 以“二环四路” 城市带建设为突破口, 疏老城、 建新城, 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 山水林城相融合” 的空间结构。

 同时,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 科学规划建设城市新区, 确保城市整体协调, 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关键词:

 产业体系 【生态工业】

 按照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的理念,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信息技术产业】

 着力谋划和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 重点发展三大产业集群, 统筹发展服务外包、 电子商务、 物理信息服务等产业。

 【生态旅游业】

 提升“爽爽的贵阳” 城市旅游品牌, 努力建成国际知名、 国内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旅游服务集散地和国际旅游城市。

 按照保护优先、 合理开发的原则, 科学规划建设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和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

 【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现代物流等服务业, 建设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 金融中心和夏季会展名城。

 【生态农业】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着力建设农林业科技示范和山区现代农林业示范园区, 实施“生态品牌” 战略, 支持生态农林产品创建品牌。

 【节能环保产业】

 加快发展高效节能、 先进环保的技术装备及产品, 努力将节能环保产业尽快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

 生态格局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切实加强湿地保护、防护林建设、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加强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和污染控制, 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资源节约】

 大幅降低能源、 水、 土地消耗强度, 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推进贵阳国家循环经济试点,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

 【节能低碳发展】

 发展水电、 风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推广风光电一体节能照明系统, 推广农村户用太阳能热水器。

 加大公交车(出租车)

 油改气力度, 加强公交设施建设。

 积极开展政府办公建筑节能改造, 提高建筑使用寿命。

 全面树立文明、 节约、 绿色、 低碳的消费理念, 推行节能标识制度, 全面推进政府电子化办公。

 在中央补贴的基础上, 通过增加地方补贴加大推广节能产品的力度。

 关键词:

 城市建设

 【规划管理】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 单体设计等各个层面、 各个环节, 彰显“显山、 露水、 见林、 透气” 的城市特点。

 把湖泊、河流等水体引入城镇, 增添城镇灵气,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

 【基础设施】

 打造公路、 铁路、 航空和水运有机衔接、 内外快捷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以及贵阳通往全国主要城市七小时干线交通圈。

 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系统,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 构建轨道交通与多种交通方式互为补充的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实现新、 老城区各组团间半小时通达。

 完善城乡 供水系统, 加快建设天然气供应设施。

 完善以南明河流域沿线为重点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推进教育、 医疗卫生、 体育、文化、 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以及城市公园、 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等绿地、 公共空间的建设。

 构建现代物流、职能交通、数字城管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贵阳” 。

 【城市管理】

 通过建章立制、 细化标准、 量化目标, 实现城市管理的无缝隙、 无死角和全覆盖, 形成标准化的城市管理保障体系。完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管理全时段、 全方位覆盖, 建立完善以建筑物和地下管网为重点的数字化城建档案。

 增强城市管理的服务意识, 推进一站式、 一条龙服务模式, 坚持文明执法。

 【城乡 一体化】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把医疗、 卫生、 文化、 教育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实施农村“畅通工程” , 创建一批基础设施完善、 人居环境良好的绿色重点小城镇。

 关键词:

 保障措施 【政策支持】

 财税、 投资、 金融、 产业等方面均有支持, 支持贵阳市实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

 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 取消县以下资金配套。

 积极营造有利于金融支持贵阳市发展的政策环境, 鼓励创业投资和民间资本进入生态环保领域。

 优先规划布局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环保产业项目, 在审批核准、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智力保障】

 国家人才计划和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等方面引智项目适当向贵阳倾斜, 建设贵阳“人才特区” 。

 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 提升人才队伍综合能力。

 【组织实施】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 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 实行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绩效一票否决制。

 【开放合作】

 继续办好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搭建政府、 企业、 专家、 学者等多方参与, 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经验的国际交流平台。

 关键词:

 文化建设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 提高市民生态道德修养。

 【生态文化发展】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文化事业发展,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对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 开发和合理利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开发、 民族演艺等工作中, 注重体现贵阳生态文化特色。

 【生态文化推广体系】

 把生态文明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把生态文明知识作为干部教育的基本内容, 鼓励市民、企业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开展多形式生态文化活动,传播生态文化理念。

 关键词: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城镇】

 加强居住区绿化, 美化社区环境,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

 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 逐步取消一次性用品使用。引导企业用绿色原料,生产绿色产品。

 厉行节约, 勤俭办事, 降低行政成本。

 完善社区功能, 进一步加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就业服务中心、 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等设施建设, 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

 【生态文明乡 村】

 加强城镇规划与乡 村规划的衔接, 形成布局合理、 用地节约、城乡 一体的空间格局。

 加快实施改水、 改厨、 改厕、 改圈, 开展垃圾集中处理。积极开展文明村和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

 【促进社会和谐】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学校创建标准,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创建生态文明医院, 打造绿色医疗环境。

 扶持小微型企业, 拓展就业渠道, 鼓励城乡 居民自主创业, 扶持绿色创业, 探索绿色创业带动绿色就业。

 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机构保险制度全覆盖。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健全城乡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低保标准动态调控机制。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健全城乡 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管理创新】

 完善“市-区-社区” 三级管理, 健全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 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提升 “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切实加强生态安全工作, 制定生态环保等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关键词:

 制度建设 【法制建设】

 把资源消耗、 环境损害、 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 考核办法、 奖惩机制。

 修订完善《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 , 修订和废止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政府规章和政策。

 【严格执法】严格追究生态环境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加强生态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市民、 律师、 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

 加强统计分析,定期检测、 评价和公布生态文明建设绩效, 并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机制创新】

 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开展能量交易试点, 降低能源消耗总量。深化电力价格改革, 实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 非居民用电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合理制定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2012 年 12月 17 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 年)

 》 。

 批复强调,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贵阳市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坚持尊重规律、 科学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 和谐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 坚持先行先试、 创新发展, 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以及全国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 城乡 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国

 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

 批复要求:

  要着力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科学规划高效集约发展区、 生态农业发展区、 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 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

 要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打造具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 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

 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强化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要积极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彰显“显山、 露水、 见林、 透气”的城市特色。

 要加快生态文化建设,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生态文化产业发展。

 要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推进生态城镇和生态乡 村建设。

 要建立健全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逐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 制度化、 规范化轨道, 为推进全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西部开发司)

篇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

ANGXI AGRICULTURE122农业资讯NONGYEZIXUN 农业信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述论——以贵州省为例吴大旬(贵州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  推动贵州省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的重要部署。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明确的战略定位,措施切实可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于此,对之进行探讨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人们关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贵州的建设和实践,以更好地总结“贵州经验”,为我国日后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贵州2016 年 8 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重要举措,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将贵州与江西、福建一同列为首批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求集中力量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这对贵州来说,是个难得的发展机遇。1 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自 2011 年以来曾多次到贵州考察指导工作,明确指示和要求贵州要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贵州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面临着结构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较为突出等问题。要搞好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必须面对现实,认清形势,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根据贵州独特的地理及自然生态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等特点,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需要有明确的战略定位。这一定位,集中起来主要以下几点。一是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试验区,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大数据共享和应用,健全绿色发展市场机制与绿色金融制度,完善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建立矿产资源绿色开发机制,为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二是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自 2013 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连续 6 年在贵阳举办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热点问题。这有助于推动建立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三是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进一步完善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流域地区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贵州境内的大江大河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构建有利于守住生态底线的制度体系,完善空间规划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通过建设示范区,为长江和珠江上游提供绿色保障。四是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贵州全省上下重视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其保障作用,推动省域环境资源保护司法机构全覆盖,涉及生态环境的政府规章与地方性法规立改废释并举,完善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协调联动机制。五是生态脱贫攻坚示范区。完善生态保护区域财力支持机制、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护林服务机制及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深化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实现精准扶贫脱贫,让人民群众逐步走上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之路。2 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举措自 2011 年以来,贵州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部又有别于东部地区发展的新途径。2016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将贵州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后,贵州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学笃用五大新发展理念,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首先,强力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2016 年,根据贵州省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省政府调研起草并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设立“贵州生态日”的建议方案》,决定自 2017年起,将每年 6 月 18 日作为“贵州生态日”,在全省上下营造全民参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和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同时,提出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开展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制度、生态脱贫制度等创新试验,为完善国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2017 年,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大生态上升为战略行动,与大扶贫、大数据一起深度融合,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家园,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创建绿色制度[1] ,使绿色和生态红利惠及人民。其次,积极推动绿色家园建设。贵州按照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着力打造绿色小镇,营建山水城市,构建和谐社区,建设美丽乡村。如 2016 年,全省完成城建投资 1 600 亿元,新增城镇绿地面积 50 km 2 ,新增 51 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以公园为主体的城市生态体系逐步形成,

 JIANGXI AGRICULTURE123农业资讯NONGYEZIXUN农业信息100 个示范小城镇完成投资 600 亿元,100 个城市综合体完成投资 300 亿元,完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投资400 多亿元。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年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11 个、生态县 2 个、生态乡(镇)56 个和生态村 8 个;省级生态县4个、生态乡(镇)332个、生态村490个[2] 。2017年,绿色家园建设继续得到推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再次,大力发展“四型”产业。贵州紧紧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努力发展生态利用、循环高效、低碳清洁和环境治理型产业。如 2016 年,全省实施大生态工程包等项目 300 余个,总投资 2 500 亿元。“四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33%。在生态利用型产业领域,重点发展以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等为主的山地产业,以林木种苗花卉、特色经济林等为重点的林产业,以绿色水产养殖、饮用水、温泉养生等为重点的水产业。在循环高效型产业领域,推进产业和农业循环式组合与发展,全省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达 22 个,对 1 130 户企业实施了以信息化、数字化为重点的改造。在低碳清洁型产业方面,推动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发展新型建筑建材及新型能源配套产业,扎实推进清洁生产。在环境治理型产业方面,推行政府购买环保服务及产品,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与节能环保服务业,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领域推动节能环保装备等的研发制造与产业化。最后,建立和完善绿色制度。绿色是新时代发展的底色,要与青山绿水共为邻[3] 。贵州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着力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全面节约与总量管理制度等,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坚盾”。如 2016 年,全省 16 个县被新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从 2017 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 由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河长。按照差异化评价考核要求,把环境损害等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制定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新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毕节市等地作为贵州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积极探索利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产权登记表及资源环境离任审计报告,强化政绩考核,明确省、市、县、乡(镇)和村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责任,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 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成效由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及全民积极参与,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 2017 年以来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的“河长制”,已在黔中大地涌现出了许多结合基层实际的探索与创新。如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专门成立了夜郎湖水上派出所,为河长制的实施保驾护航,以往河流旁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整治;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水城河综合治理,在注重治水的同时注重改善景观,深入挖掘三线文化资源,提升了百姓的生产生活水平;黔东南州麻江县结合脱贫攻坚,聘请精准扶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河道保洁员;毕节市聘请中小学校长担任名誉河长,加强对中小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又如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贵州省政府与各市县签订目标责任书,出台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等配套政策,落实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责任,实现整县推进战略。如对贵州省贵阳市修文、息烽等 20 个县的近 120 个试点村进行了人居环境改造,广大人民群众喜迁新居,安居乐业。2016年以来,贵州农村广泛开展耕地休耕制度,试点有 13 333 多 hm 2 , 创建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省级示范点 192 个,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点 157 个,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 59 个、无公害产地 76 个、地理标志农产品 5 个。再如在打造绿色城镇方面,2017 年,贵州省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黔东南州、黔东北地区部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产,黔中、黔南等地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亦完成。新增通过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 69 个,建筑面积 872 万 m 2 ;新增污水管网 659 km,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51 km;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10个,建筑面积 341 万 m 2 。黔北的遵义和黔中的安顺,已成为全国城市“生态修复”的试点。全省全年累计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380 余个,处理能力 300 余万 t/d;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近 90 个,处理能力 14 000 余 t/d。此外,在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及弘扬绿色文化等方面,通过卓有成效的建设和发展,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逐步实现后发赶超,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参考文献[1] 王瑶 . 我省就《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作出总体部署 [N]. 贵州民族报,2017-10-12.[2] 秦如培 . 关于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EB/OL].(2017-06-02)[2018-08-25].http://www.gzrd.gov.cn/cwhgb/dseg2017ndsh/32105.shtml.[3]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 新时代面对面 [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推荐访问: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 试验区 贵州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