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10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1-14 18:00:10 来源:网友投稿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1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案【10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历史教案【10篇】(范文推荐)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1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军事家。

  难点:

  “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战国时期的成语;用竹木等材料仿制一些古代兵器。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

  一、“战国七雄”(课件显示标题)

  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

  (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

  (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

  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

  (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历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3、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投影,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课件显示标题)

  请大家阅读教材40页的小字部分的两个战役,了解战国战争的盛况,然后总结出战国战争有哪些特点(先请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战争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特点)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学生归纳出来的为序,教师重点对谋略和兵器进行讲解。)

  (课件展示)

  a、兵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武器的改进

  (学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并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

  b、兵种(步兵,骑兵)——军队构成的变化

  c、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

  d、战役的发生(围魏救赵,长*之战)

  e、重要军事家的涌现(孙膑、白起)

  学生讲述孙膑,田忌的故事

  f、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

  课堂辩论(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的战争除了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外,战争的背后,各国间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战争的“合纵与连横”。

  三、合纵与连横(课件显示标题)

  1、正当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却逐渐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了个张仪(投影张仪图片)

  张仪游说各国,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得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破产,具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还是通过阅读教材去了解吧。

  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课件出示“合纵连横”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3、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

  (教师讲述)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XX越强。

  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知识要点,教师概述)

  战国宏大而壮观的战争,变化多端的谋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令人难忘,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何时,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都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连绵不绝的战争岁月中,受煎熬的始终是老百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和*,一直都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练习巩固

  一、选一选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

  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赵国

  3、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国家是()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秦国

  4、战国中期,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败魏国的军事家是()

  A、孙武

  B、孙膑

  C、吴起

  D、伍子胥

  5、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

  A、孙武

  B、张仪

  C、孙膑

  D、苏秦

  6、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

  A、车兵

  B、步兵和骑兵

  C、水兵

  D、藤甲兵

  7、“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秦国和齐国

  B、魏国和赵国

  C、秦国和楚国

  D、秦国和赵国

  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部兵书。该书的作者是()

  A、孙武

  B、孙膑

  C、吴起

  D、白起

  二、材料分析

  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纵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1、用简要语言说明“合纵”与“连横”策略。

  2、在合纵与连横之争中,一些研究纵横之术的读书人十分活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谁?

  3、你认为上述哪一种策略运用的更成功一些?

  三、各抒己见

  结合有关史实和课外资料,谈谈你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战国人物。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2

  复习目标:

  识记:辽、宋、金、西夏*的并立;*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理解: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复习重点:

  辽、宋、金、西夏*的并立;经济重心南移

  复习难点:

  经济重心的南移,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

  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江南的开发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下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并板书:

  时间:唐朝中后期开始—→南宋完成

  史实:农业:南方逐渐超北方占城稻传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棉花扩展到长江流域手工业:景德镇发展为瓷都纺织业发达造船业局世界首位

  商业:商业都市多尔繁荣出现“瓦肆”海外贸易发展,广州泉州成为大商港北宋时“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四川出现

  3、元朝的建立: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功绩:统一蒙古(建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4、民族关系的发展:

  ①、新民族——*的形成(前提:国家统一)

  ②、对*的管辖——设宣政院

  ③、民族关系主流:和*友好

  七、作业:《开卷有益》中本节未完成部分

  八、当堂效果检测:

  1、在我国56个民族中,形成于元朝、信仰xx教的民族是( )

  A、藏族B、壮族C、*D、*尔族

  2、*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了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是( )

  A、秦B、唐C、元D、隋

  3、下列*中,曾经与南宋并立的是:①北宋②辽③金④西夏⑤元朝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4、*正式成为中央*的行政区开始于( )

  A、宋朝B、元朝C、唐朝D、西汉

  5、江南经济开发是*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发展不相关的是( )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B、隋朝大运河的开凿C、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D、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九、教学后记: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3

  第3课 开元盛世

  课标内容: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②“贞观遗风”;

  ③ 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措施;

  ④开元盛世;

  ⑤曲辕犁和筒车;

  ⑥唐都长安。

  1、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现的分析,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内在联系,初步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武则天由后妃到皇帝的历史过程及其政绩,认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运用两分法评价武则天。

  2、通过对唐太过、武则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综合分析,说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础及其主客观条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人物。

  2、唐玄宗在贞观之治和武则天业绩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其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3、唐都长安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引导学生认识大唐盛世的历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开元盛世

  二、难点:如何评价武则天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

  1课时

  导学程序:

  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指出:649年,唐太宗死后,贞观之治的局面如何发展?唐朝的国势走向如何?接着,板书课题。

  一、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掌权和称帝

  2、“贞观遗风”

  二、开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

  2、开元盛世

  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4、唐都长安

  (导学小结) 通过小结,简要介绍唐朝从建国、强盛到衰亡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对唐朝的历史有大致了解。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4

  教学目标

  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通过“火的使用”、“原始人的生活”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是人类远古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出现在地球上,并成为万物的主宰,关于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古今中外有着许多神话传说,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故事呢?

  生:女娲造人、亚当夏娃等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的图片

  师:这位同学讲的太好了,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学生鼓掌)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人类对自身来源的困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展示:古猿图片

  师:在漫长的岁月过程中,古猿通过劳动,逐步演变、进化*。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居民呢?学完今天这一课,大家就会了解啦。

  板书:课题

  (二)教师引导,自学探究: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小节,找出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以及他们的相关信息。

  生:(阅读课本后答)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找的非常的准确。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我们的科学家们是通过什么判断出他们的生活时期的呢?

  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图片

  生:化石(如果学生不知道,师可以直接为学生拓展)

  展示:【社会广角】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在化石中含有一定量的14C,随着时间的流逝,14C的量也以一定的比例减少,所以通过测出化石中14C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推算出化石的年代。(如果学生知道相关知识可直接由学生讲述)

  师:在原始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制造工具,会劳动,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漫长的岁月时光中,原始人类在不断的劳动,也在不断的进化,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另一远古居民——北京人。

  展示:播放视频资料剪辑《发现北京人》

  师:同学们可以从视频中获取北京人的哪些信息呢?(可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合作归纳)

  生:北京周口店,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群居生活,用火

  师:同学们观察的十分仔细,并且能够彼此间合作互助,非常好,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

  展示:北京人头骨、北京人复原像、教师的个人照片

  师:学习要有张有弛,下面我们来做个活动。对比一下,北京人和老师的图像,或是和身边的同学做比较,看一看远古居民和现代人在相貌上都有哪些区别?

  生:(小组合作探究)眉骨突出、颧骨突出、嘴巴突出、下巴不明显等。

  师: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和更久远的元谋人相比较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并且他们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

  展示:【集思广益】猜一猜,远古居民有可能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火的?

  生:(小组讨论)雷电森林起火、草木自燃、偶然磨蹭起火、露天煤炭自燃(这一情况学生很少知道,可结合本地煤炭资源拓展)。

  师:大家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张开合理想象的翅膀,才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结合实况点评学生)

  师:远古居民在没有火之前是如何生活的?有了火之后会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生:(如需要可讨论)没有火之前茹毛饮血,非常艰苦;有了火之后,可以吃熟食、照明、防寒、驱兽等。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师:远古居民在不断的演变、进化,我们今天所掌握的远古居民的信息,除了通过化石研究,还和考古工作者们辛勤的科研考察密不可分。比如北京人的发现。

  展示:【历史典故】192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开始了。经过两年的艰苦发掘,在1929年的一个冬日,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小洞,洞口的裂隙窄得只容一人出入。为了探明虚实,裴文中来到洞里,仔细一看,高兴极了,原来在这里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动物化石。他顾不得寒冷,决定把挖掘工作继续下去。到12月2日下午四点,已经日落西山,洞外天色渐渐暗下来,呼啸的寒风在山野吹着,洞里觉得更冷了,但人们依旧在昏黄的蜡烛光下聚精会神地工作。-

  突然,裴文中高兴地喊叫起来:“是猿人!”大家围拢过来,果真发现一个猿人的头盖骨,一半已露出地面,另一半还埋在硬土里。人们兴奋极了,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时天色越来越黑了,但大家的心情已经急不可耐。裴文中毅然决定,继续挖下去,一直到把这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完全出土为止。(发现北京人的小故事如果有学生知道可直接由学生讲述)

  师:正是由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才使更多的远古居民为我们所了解,比如山顶洞人。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结合投影展示的山顶洞人的相关图片信息,看一看,和北京人相比较,山顶洞人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展示:山顶洞人复原头像、骨针、装饰品

  生:(可从形态方面、工具方面、生活方面归纳)

  师:正如*所说“劳动创造了人”,从简单的打制石器到复杂的磨制石器,通过劳动,原始人类不断进化,社会在不断的进步。

  师:我们今天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远古时期的原始居民们,他们一天的生活会是怎样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穿越历史时空,再现原始人的生活吧。

  展示:【历史再现】原始人采集图、原始人捕猎图、原始人生活图

  生:(根据展示图提示,选取某一角度,可用多种形式再现场景)

  师:(根据学生的再现实况,师生共评)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师:我们这节课介绍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了解了远古居民的生活信息,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外,我国还有许多远古居民。

  展示:《*远古人类主要遗址》

  师: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也更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5

  复习目标:

  识记:夏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王位世袭制的出现;商、西周的建立者;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战国七雄及形势图

  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复习重难点:

  重点是以上识记内容和商鞅变法;难点是对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影响的理解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

  1课时

  复习过程:

  一、复习四大文明古国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10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

  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

  复习: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1、夏朝: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联系四大文明古国

  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西方文明之源

  2、商朝:汤建立

  3、西周:周武王建立

  4、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5、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联系形势图

  6、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

  内容:①②③④

  影响:见书

  性质:地主阶级性质改革

  七、当堂效果检测:

  1、商鞅变法中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有直接影响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A、推行县制B、奖励生产C、奖励军功D、承认土地私有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变”体现在( )

  ①由封邦建国向大一统转变

  ②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转变

  ③由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

  ④由百家争鸣向独尊儒术转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兴地主欢迎的是哪一点?奴隶主贵族最不满的是哪点?战士最欢迎的是什么?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启示?

  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

  九、教学后记: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6

  【课程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 演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商朝使用的 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 察和区分 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 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甲骨文;2、小篆。

  难点:1、甲骨文评价;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如果你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能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

  二、新课讲授

  (一)甲 骨文

  1、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出 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问:什么叫 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 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4、小结甲骨文。

  ( 二)金文

  1、学生阅读教材。

  2、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3、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

  (三)小篆和隶书

  1、学生阅读教材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 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3、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

  1 、学生阅读 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 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五)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六)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发解唐朝开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观察、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同学分组介绍、表演等学习掌握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茶艺表演和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教学过程

  同学们,杨迪和沈心同学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最佳导演与演员,今天他们俩为我们精心打造了一幕历史短剧的表演,请大家欢迎!(剧本主要表现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对,那么唐太宗时期的统治如何呢?-----(“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孙唐玄宗统治时期又是怎样的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第一部分内容,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

  善于用人

  重视吏治

  发展农业

  戒奢从简

  唐玄宗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正如杜甫<忆昔>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盛世经济的繁荣吧!

  一、农业发展

  提问:1、唐朝时期农耕技术有哪些进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过什么蔬菜?

  3、此时出现哪些先进的农具?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

  唐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出现了许多蔬菜新品种,例如菠菜、莴苣;还出现了两种新的农具:曲辕犁、筒车。出示曲辕犁、筒车的投影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然后说说这两个工具的用途。提问:你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吗?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它们的先进性?它们有缺点吗?你能不能加以改进,使之更合理?(通过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来说清有关曲辕犁、筒车的知识。)

  唐朝时,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下面我们请第一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一下关于茶叶的一些知识。(以下是第一小组同学活动的过程)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茶。茶和咖啡、可可号称世界三大饮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国唐朝时,出现了记载茶叶产地、饮茶风俗及茶功能的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古今名茶有千种之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说,那么,同学们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吗?(同学讨论发言)

  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就我们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龙井、婺绿、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水珠茶、祁红、滇红、大红袍、铁观音以及冻顶乌龙。饮茶不仅仅是个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来客”早已是*人的好客习惯。茶道茶艺也就由此而生。现在请欣赏由九位同学联手表演的茶艺。第一组同学泡制的是绿茶,依次是红茶、花茶。

  第一步:赏茶。将茶叶从茶罐中拨出,欣赏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质条萦纤细,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丰淳;祁红外形条萦紧细苗秀,色泽乌洋溢润;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叶,融茶汤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艺术品,茶叶与花香巧妙结合,构成了茶汤适口、芬芳的韵味,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温杯。先将茶杯预热,这有助于茶汤香气之散发。

  第四步:置茶。将茶叶拨入茶杯,这对于泡制红茶来说,还有一个独特的名称叫做“王子入宫”.

  第五步:冲泡。透过透明的玻璃杯,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的过程,人们称其为“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请大家品尝同学们泡制的茶,再作品评。请品尝的同学们谈谈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茶不仅可以作为饮料,还有许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自已在课外了解到的关于茶的功用的知识。

  同学自由发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降火明目等等。总得来说,培养良好的饮茶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谢谢第一小组同学的精彩表演,让我们领略了茶文化的魅力。唐朝时期手工业也很发达,我们欢迎第二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

  二、手工业发达

  (以下是第二小组活动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几副画,请同学们看彩图三<唐代花鸟纹绵图>和“唐朝穿裙衫的妇女”,仔细观察,你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比如:你觉得它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你知道吗?――回答书上“动脑筋”问题简单归纳:唐朝丝织品质轻、透明、精薄,色彩艳丽、品种繁多。丝织业水*高超。

  今天我们还给大家带来几个艺术品,誰能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唐三彩)

  对!唐朝陶瓷业的水*很高,出现了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最富盛名的要数唐三彩了。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唐三彩。

  唐三彩就是三种颜色吗?唐三彩怎么做出来的?唐三彩有哪些造型?

  根据大家的发言,总结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彩陶,主要由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总称唐三彩。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制陶技术发展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活动结束)谢谢第二小组同学的介绍。

  现在大家请随我一起走进长安城,去领略它宏大的规模、富丽的装扮和繁荣的商业吧!

  三、商业兴盛

  播放长安城的影音资料。同学们,看完这段资料后,给合地图册,你能说说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吗?整体看,长安城的*面象什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

  假设你是唐时的一名举子,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初到长安,你自然要去市集中购买一些必备品,等一切安顿妥当,你静下心来,去仰慕已久的国子监研读<诗经><论语>,经过紧张的考试,结果你皇榜得中,并有幸参加在曲江为新科进士举办的国宴。宴后,众人豪情勃发,纷纷去大雁塔下题名留名┅

  在上述过程中,你都需要去长安城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在途中你可能会遇到哪些人?(有少数民族的人吗?有外国人吗?)

  (说明:此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让学生知道长安城中“坊”为居民区,“市”为商业区,当时的长安城人口上百万,比我们现在镇江市市区人口还多。贸易兴盛、交往频繁,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

  这段时期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外国人称*人为“唐人”。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8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

  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出示唐朝长安城的*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4.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3.“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学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师准备

  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理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的传说。

  学生准备

  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都应该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

  2.肯定补充学生的回答,在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占了九成还要多一些,而你们知道汉族的由来吗?

  3.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出内容:简要叙述汉族的由来(重点抱握几个转换: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而华夏族是由炎黄部落的组合发展而来的。告诉学生,在历史发展、人类演进的进程中,华夏族不断融合周边的民族,逐步发展壮大,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局面,因此,汉族和其她少数民族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二、炎黄的斗争与融合

  1.谈话转承:刚才我们将到了汉族的由来,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去了解一下缘故时期的部落是这样一步一步融合成今天的汉族的。大家都知道,在远古时代,人类是以部落为单位群居的,而由于生存等方面的需要,部落与部落之间结成联盟,联盟中会推举出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作领导。大约四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出现了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这就是炎帝和黄帝。

  (积极叫学生思考炎帝和黄帝就是古代的皇帝吗?)

  2.答疑:炎帝和黄帝不是古代的皇帝,至于原因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炎帝和黄帝的挂图,讲:这两位就是炎帝和黄帝,他们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分别领导了黄河流域的部落,由开始的斗争到后来的联合,再到后来的不断融合。最终成为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古往今来很多华夏儿女都以各种形式祭奠自己的祖先。

  4.播放课件,讲述:这就是为了纪念他们而修建的陵墓。炎陵在湖南,黄陵在陕西。每年清明节或者是其她重大的节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回来祭奠我们的祖先。

  5.播放陕西祭奠活动的记录片,向学生作介绍。

  6.设疑:同学们看到的是今年在陕西举办的祭祀盛况,那么,老师请教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会如此虔诚地怀念远去的炎帝和黄帝,他们究竟做了哪些贡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教材上是怎么介绍的。

  7.鼓励学生汇报阅读收获,并适时补充引导,让学生认识炎帝和黄帝在华夏子孙心中的崇高地位。

  汇报阅读收获:

  A.炎帝:改进农具、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B.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民生产;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工具;还发明了车船、铜器等;

  C.他们都是杰出的部落首领,为人们所爱戴。

  三、组织讨论

  A.炎帝和黄帝的贡献、他们的精神、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及其在华夏儿女心中的地位,还应包括学习体会等。(教师)

  B.与同学充分讨论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有关见闻结合起来,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使自己在学习知识、了解传说的过程中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第二课时

  一、讲解传说引入新课

  1.激发方式讲:*开天、女娲补天等传说,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大禹治水的传说,告诉学生,早期的人类几乎住在大江大河边,就为水患埋下了伏笔,也是大禹治水的传说提供了依据。

  2.设疑:为什么是大禹治水而不是其她人呢,大禹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吗?(这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大禹治水与“禅让制”

  1.出示大禹的头像图片,讲解大禹治水的经过及其相关知识,包括治水的方法、所用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

  2.设疑:同学们还不知道吧,大禹治水是舜给她的一个锻炼的机会,锻炼什么呢?办事能力啊。在那个时候,部落首领都是大家民主推选出来的,这种推选产生首领的方法,历史上称为“禅让”。这个制度大概兴起于黄帝以后的很多年,首先是尧担任首领,接着是舜,后来就是禹。

  三、讨论小结

  1.引导:传说毕竟是传说,因为它无从考证,它是人们在口头流传的,但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认识等情况,反映了当时人类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认知水*有限,世界上的传说大都带有神学的色彩,也就是把人都神化了。尽管如此,传说对于我们仍然有一些学习和了解的价值。象大禹治理水的这个传说,他的智慧、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无不是我们学习的好素材,所以,现在你们就了解到的大禹的故事,大胆的发表你的意见和看法。

  (明白传说有利有弊,但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仍然很多,利用传说也很重要)

  2.巡查、倾听、融入学生的讨论活动。

  3.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各*形势图。

  当时在*有哪些*: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看录像《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做的。

  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出示《蒙古帝国形势图》。蒙古帝国形势图,讲解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2)海运

  海运比漕运有哪些好处?

  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生活习俗

  五、小结(略)

  六、作业:课后作业

推荐访问:七年级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10篇】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1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1-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