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7篇

时间:2022-09-30 08:40:06 来源:网友投稿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7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摘要: 文章立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背景,深入剖析了当前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7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7篇

篇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

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摘 要:

 文章立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背景,深入剖析了当前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健全;师德培育不严格;教学改革不配套;教学模式不新颖;学生教管不严厉等诸多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健全制度,固化机制;培塑师德,加强监督;推进改革,建强体系;开拓创新,提升效能;加强教育,规范管理等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新时代高校课堂思政建设水平。关键词:

 新时代;课程思政;存在问题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12-0125-03(黑龙江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课程思政的理念自2014年提出以来,经过几年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已深入人心,建设成绩显著,形成了一系列有专业特色的实践经验。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矛盾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一、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当前,一些高等院校“重科研轻教学” “重智育轻德育”等倾向还比较突出,师生思想和价值多元化倾向问题凸显,意识形态工作、师德师风建设、 “立德树人”和学生教育引导抓而不实、抓而不牢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上的弱化,直接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和推进。因此,必须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在高校全面建设中首要地位,才能真正纠治和整肃上述问题,才能真正推动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二)制度机制不健全。虽然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但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贯彻落实的进度和质量参差不齐。如有的没有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制,组织架构缺失,甚至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发挥领导作用。有的没有进行任务分工,或者责任单位和负责人不明晰。有的工作清单不详细,职责界线划分不清。有的在难点棘手问题上甚至无人负责,对难啃的骨头存在“死角” “城乡结合部”和“三不管地带”。有的步骤措施不够具体明确,缺少刚性要求,推进力度不够。有的缺乏顶层设计,前瞻性、科学性、规范性和操作性不强。有的配套制度机制还不健全,监督不到位,评估不科学,考核权重偏娄国祎∗∗∗ 第 41 卷第 12 期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2021 年 12 月Vol.41 No.12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Dec . 2021收稿日期:2021-03-08作者简介:娄国祎(1980-),女,黑龙江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语言服务研究” (GJB1320294)。125

 低,流于形式。有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缺少奖惩措施等。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源还是思想上不够重视。(三)师德培育不严格。近年来高校不仅成为“打虎”的重点领域,教师队伍中微腐败、学术不端和“育人者不育己”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苍蝇”现象履见曝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师德形象,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课堂思政建设的权威性。一些高校对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效果不佳。有的随意挤占教育时间,有的签到制度不严。同时,一些教师不注重自身思想政治和理论素养的培育,学习教育得过且过,人心不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知识储备不足,理论功底不扎实,不懂、不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无法胜任课堂思政教学的要求。因此,必须在强化师德培育和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养上下功夫、见实效。(四)教学改革不配套。当前,以课堂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改革正在逐级逐学科地深入展开。但是在课堂思政教学改革进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主体责任和任务分工不够明确,协调推进机制不够健全,专业教材修订还不及时,内容体系还不配套,课程设计还不科学,教学管理还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领域都是确保“课堂思政”改革成效和落实落地的核心要害,必须拿出时间表和路线图,以钉钉子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认真细致地、逐条逐项地加以破解。(五)教学模式不新颖。近年来,教学模式创新在专业教学领域取得飞速发展,如新工科、新文科模式等等。但如何将这些创新成果运用到课堂思政建设中是一个亟待探索的时代课题。目前,主要问题是有的专业知识教学与课堂思政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有的挖掘思政元素不足,甚至生搬硬套,融入融合不紧密。有的以传统说教为主,教学模式较单一,缺乏思辨性、启发性、引导性和针对性。有的内容理论性、时代性和代入感不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能入脑入心。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总结摸索、加强师生交流等途径予以解决。(六)学生教管不严厉。当前,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还不够严格,无故旷课、不假外出、考试作弊、赌博酗酒、打架滋事、非法借贷等违规违纪处理还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形成“破窗”效应。极个别的对严重违法行为也采取息事宁人、低调处理和宽容对待。少数辅导员责任心不强,对一些学生存在的崇洋媚外、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社会陋习、畸性恋爱、沉迷游戏等不良行为和思想倾向缺乏政治敏感性,甚至视而不见,不管不问。有的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缺少关心关爱。有的对学生社团管理缺乏监管,审核制度缺失,任意其发展。有的在发放奖学金、发展党员、评优评先等方面存在微腐败问题,污染了校园的“生态环境”。此外,对于大学生,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位,与学校教育不能有机融合,也使课堂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必须综合施策。二、 提升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对策措施(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认识。高等院校党委要强化主体责任,持续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提升全体教职员工政治理论素养作为党委工程、 “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牢记“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传承红色基因,营造浓厚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要强化思想认识,常态化开展宣教活动,教育广大师生要充分认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把端正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衡量学科建设、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工作的根本要求突出出来,大力纠治思想政治教育弱化、软化等各种不良倾向,全面提升高校思政建设水平。(二)进一步健全制度,固化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党委及下设各部院系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级任务分工和工作职责,定期组织学习上级精神,分析研判形势,制定具体措施,解决矛盾问题,总结反馈信息。研究制定课堂思政建设规划计划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建设标准、责任分工、步骤措施和奖惩措施,细化时间表,设定路线图,立下军令状,对组织落实不力的由各级纪委监委牵头严肃问责。要统筹力量,调动积极性和参与性,建立统筹推进制度和会商协调机制,形成上下同预、各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各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并及时出台推动课堂思政建设落地落实的相关配套规范与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制度机制的引领和激励作用。(三)进一步培塑师德,加强监督。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教育广大教职员工筑牢师德意识,完善师德评价标准,建立师德考评档案。要注重挖掘和培树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传播正能量,坚决抵制负能量。高校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坚决纠治工程建设、后勤保障、物资采购、职称评审、科研教学、学生教管等各领域的不正之风,特别是发生在教师队伍和学生身边的微腐败现象和灯下黑问题,要以无禁区和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果断地给予纠治,决不能让“下不为例”成为常态,更不能视为不126

 见、听之任之。要加大纪委、群众、网络等监督力度,畅通监督渠道,及时梳理和反馈意见建议,持续净化校园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重树课堂思政的权威性。(四)进一步推进改革,建强体系。针对课堂思政教学改革,当务之急是重点要抓好教材编制、教学监督、考核评估和奖惩机制等核心领域制度改革,逐步完善配套体系,为课堂思政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发挥顶层设计的优势,科学论证,稳步推进,防止盲目,避免反复,提高效率。要尊重教职员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意识,充分挖掘和调动教学一线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尝试探索和借鉴引入“品管圈”等先进科研模式和管理工具,广泛建立本专业或跨专业的,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及学生骨干共同参与的课堂思政改革攻关小组,选定改革课题,集智攻关,形成成果。可以组织教师骨干到先进院校学习观摩,借鉴成功经验。也可以遴选试点院系,设定具体改革任务,分头实施;或者坚持百花齐放,不设题目,让各院系自由发挥,最后形成各具特色的改革成果,并加以推广。(五)进一步开拓创新,提升效能。广泛开展理论研讨、示范教学、赛课评比、师生座谈、成果推广等活动,在“比、学、赶、帮、超”中推动课堂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外语课堂思政创新为例,一方面在挖掘思政元素上下功夫,如遇到外国历史内容时,用外语讲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亘古不绝的灿烂文明史;在学习外国名著时,用外语介绍我国四大名著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在学习外国诗歌时,用外语翻译唐宋诗词;在讲解西方哲学时,用外语讲述《论语》《道德经》等,在提高外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对比中西方思想文化异同点,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要在创新教学模式上功夫,如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时政、军事、文体等热点话题,采取外语辩论、讨论或演讲的方式,增强思政素养。也可以通过以“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为背景,开展以对外文化交流、对外经贸谈判、对外科技合作等为主题的情景模拟,在培训同学们职业外语水平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怀。(六)进一步加强教育,规范管理。要突出抓好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规范社团管控,建立由骨干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管理的思政学习社,带动课外思政教育活动蓬勃发展。注重发挥团委和学生会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倾向并给予纠正和引导。广大教师要提高心理卫生知识储备,积累心理干预技能,不仅要会做思想工作,还要学会做心理疏导。要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广泛开展交心谈心、心理疏导和帮难解困为核心的“三个一”活动。对问题严重的学生,要建立师生“一帮一”对子。要培训学生思想骨干,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问题,及时向学校反馈和报告学生思想动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现实表现和思想状况,共同筑起思想滑坡“防火墙”和心理应激的“拦阻索”。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更重要的目的是架起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沟通的桥梁,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课堂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教师与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思政的感召力,提升教育效果。参考文献:[1]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堂思政” — —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4).[2]唐凤华.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探析[J].福建茶叶,2019(10).[3]郭志斌.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思政教学实现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19(8).[4]何涛.在英语教学中更好融入思政教育[N].光明日报,2019-05-28(15).[5]刘春瑜.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J].读与写,2019(12).[6]沈轶.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究[J].教育文化,2019(4).[7]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8]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 —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9]喻长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10]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责任编辑 杨贺]127

篇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

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62 期2021·2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 徐先艳摘 要: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以更充分地反映思政课本质属性、彰显思政课本质功能为目的,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驱动,以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更好地满足“四为”要求为追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手段,以体系的整体优化以及充分开发体系内诸要素的效能为路径,以深化教学内容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模式。在具体落实内涵式发展的新理念时,首先要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在认识上厘清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任务,避免对思政课本质属性的认识只停留在抽象的层次;其次要抓住思政课供给侧改革这条主线,在教学内容高质量供给上着力,切实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实践要求作者简介:徐先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北京 100089)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教师科研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问题研究”(课题编号 18206033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级课题“2021年度青年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与引导建议”(课题编号 6661703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DOI:10.19865/j.cnki.xxdj.2021.23.008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21)23-0033-0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改进加强,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方向性、时代性和开创性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改革部署。其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事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成为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和实践探索主题。一、深刻理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思政课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新发展模式。习近平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发展目的上看,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充分反映和实现的发展模式。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所以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为了让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本质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彰显。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包括:政治性、学理性、建设性、批判性、实践性等,其中政治性是它的第一属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灵魂课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渠道。”[1] (P260)

 近些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在泛娱乐化的冲击下,一些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削弱,影响了思政课功能的充分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加强改进思政课的必由之路。第二,从发展主题上看,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更加关注教学水平、育人质量及效益提高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是相对外延式发展而言的,外延式发展关注教育教学的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内涵式发展关注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从这中 青 年 学 者 论 坛33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62 期2021·23个意义上可以说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之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变革仅仅依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加强课程建设的外延拓展式、粗放式发展模式,更加努力形成把教学质量、育人效果放在课程建设突出位置的内涵提升式、集约式的发展模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思想理论支撑、精神文化支撑、人才智力资源支撑。第三,从发展动力来看,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思政课的建设还需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聚焦于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力、促进人的可能性充分生成。高校思政课是基于师生互动开展的教学活动, “教师和学生中蕴含着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深层力量,激发和释放师生这一深层力量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发展的关键”[2] 。应通过改革创新,加大对教师的支持力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更加重视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提高学生的获得感,从而把讲好、学好思政课由外在要求变为内在主动的需要。第四,从发展路径来看,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通过体系的整体优化以及充分开发体系内诸要素的效能来实现提质增效的发展模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布局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秉持“治理”思维,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建构和治理效能的优化,具体体现为坚持“大思政”理念,构建“大思政”格局,建立健全运转高效的领导体系、结构合理的队伍体系以及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话语体系等。其中,深化教学内容供给侧改革是这次改革的主线。第五,从发展的外部性来看,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确立和增强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的政治和思想保障。当前,我们的重要工作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必须适应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以更充分地反映思政课本质属性、彰显思政课本质功能为目的,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驱动,以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更好地满足“四为”要求为追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手段,以体系的整体优化以及充分开发体系内诸要素的效能为路径,以深化教学内容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模式。新时代新征程不仅给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出了要求,而且提供了条件。二、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时代任务内涵式发展是使一事物内在本质特征更充分地实现的发展模式。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事物的本质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后者是前者的历史化和具体化表现。作为一种独特的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展开的,有具体的时代任务和要求。所以,必须看到不同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一般本质表现的特殊性和具体性。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既要符合和反映思政课的一般性本质要求,努力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有机统一,也要符合和反映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本质要求,努力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因此,高校和思政课教师在具体落实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理念时,要根据历史坐标,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在认识上厘清思政课的时代任务,避免对思政课职责的认识只停留在抽象的层次。第一,新时代意味着我国进入强国时代,我们面临抓住历史机遇期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全局,相应地,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年学生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是时代新人这一规范性概念所指向的现实主体。相较于“四有新人”, “时代新人”除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性要求之外,还突出以下两个要求:一是“有担当”。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青年出现未富先懒、未强先怠的现象,激励、动员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极做中国梦的追梦人而不是历史的旁观者和懈怠者,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时代任务。二是“有本领”。当代青年不仅要做追梦人,更要做圆梦者。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要实现强国梦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从要素驱动跃升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轨道。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育青年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时代任务。第二,新时代意味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系中 青 年 学 者 论 坛34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62 期2021·23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阶段,我们面临乘势而上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相应地,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凝心聚力、表达社会主义制度利益的时代任务。成长成才中的青年学生是未来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体力量,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参与社会治理的强烈需求和主动意识,这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实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释放了国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却没有相应地提高国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在政治民主化过程中未能引导国民政治行为的道德化和规范化,结果出现了民主乱象。西方国家的民主治理危机也日益严重,表现为政治行为极端激进、意识形态分歧加深、政治极化现象突出等等。可见,政治参与的能力不是人的自然禀赋,需要接受培育,政治参与行为需要引导。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需要提高政治教育的质量,完成凝聚共识、凝心聚力的历史使命,并结合对错误思潮的剖析批判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守正确的政治原则,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和思潮对我国改革事业的干扰。此外,要通过高质量的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保持政治行为的规范化和道德化,维护安定团结又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概言之,如果说学生通过政治参与表达的是个人利益,那么高校思政课代表着制度利益,通过为学生指引方向把个人利益和制度利益统一起来,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事业行稳致远。第三,新时代意味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当前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应地,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责任。首先,大变局带来大挑战。随着“东升西降”趋势的日益显化,西方敌对势力为了维系在国际治理格局中的既得利益,必然加紧节奏、加大力度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和渗透,它们西化和分化我国的企图从未改变,相反行动更加隐蔽。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职责。其次,大变局也带来大机遇。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攻击一直都存在。邓小平在 20 世纪 80 年代曾说过:

 “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3] (P251)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使得我们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任务。三、切实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实践要求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内容的高质量供给推进思政课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探讨上好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实践要求。这一实践要求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提出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构成了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特征。第一,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使之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金课”,着力于对理想信念的引导。思想性和理论性这两个概念常被放在一起说,二者紧密相关。如果做一个细致区分的话,可以说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的要求更加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过一种精神生活,而不仅仅是学术生活。要培养学生对公共生活的参与意识,而非沉湎于对个人成就的狭隘关切。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即让人成为真正的类存在物。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各种理论、各种概念,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尊重他的工作,却不尊敬他,理由只有一个:这项劳神费力但难度不大的工作,缺乏思想含量。”[4] (P328)

 如果只是教书,而不育人,只是教会学生过学术生活,而不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就会变成兜售专业知识的商人,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做有思想的教育者,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含量。而且,只有课堂教学提高思想含量,才能让学生的精神本性从单纯的感觉和享受的生活中提升出来,激发他们探索真理的热情,促使他们相信精神的力量,追求远大的理想,培养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这是时代的严肃性提出的深刻要求,这种要求本身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固有特质。第二,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使之成为“说理课”,着力于对科学思维的培塑。习近平指出:“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相较于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中 青 年 学 者 论 坛35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62 期2021·23性学习,本专科阶段应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突出培养学生的理论认同。也就是说,从一体化建设的规律来讲,大学阶段的思政课要在情感认同的基础...

篇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

8卷第1期(2022)

 河西学院学报 Vol. 38 No. 1(2022)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与优化路径(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邓 杨[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强化主体责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德育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关键词] 课程思政;价值内涵;优化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22)01-0084-04[DOI]10. 13874/j. cnki. 62-1171/g4. 2022. 01. 012收稿日期:2021-10-24基金项目:河西学院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河西学院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QN2020014)。作者简介:邓杨,女,甘肃张掖人,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和优化路径,构建齐抓共管的课程思政协作大格局,促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目标的实现。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所谓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出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专业课教育中让学生在提升知识的同时受到精神洗礼、实现境界提升。”[1]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课程思政是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 2019年3月,习近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 ·84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 课程思政,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各领域、各环节和各方面,每一门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坚持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与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协同发展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形成系统化的德育目标培养体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目标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要求高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学校教学和管理岗位的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课程思政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部分,要求所有教职工都要立足工作岗位,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单一的思政课扩展到各类各门课程及管理岗位,“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对大学生知识能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提高教职员工岗位育人意识和能力,实现各项育人工作协同协作,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有效路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课程思政要求高校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从育人维度关照课程价值,既要尊重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还要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断探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门专业课紧密结合,深度挖掘并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德立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帮助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精神信仰,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部分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开展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一些高校对课程思政根本理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一)部分院校对课程思政育人工作重视不够,课程思政主体运行体系不健全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本质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提高政治站位是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首要前提。但目前部分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偏见,在课程思政的工作中顶层设计没有给予全面的支持,一些高校把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补充,没有建立健全的制度体制和培养计划,对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没有客观的认识,责任考核主体不明确,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够,多部门合力推进效果不显著,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没有形成持续的长效机制。(二)

 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教学中形式化现象较为普遍师资队伍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力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调动每位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发挥育人作用。在部分高校,由于一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充分,没有充分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和规律,加之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不具备人文社科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背景,教师自身思政素养不足,在教学中有心无力,对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不够,甚至存在个别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硬地为学生讲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点,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价值引领,其结果不仅破坏了专业课程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碎片化、浅表化、形式化现象较为普遍,没有达到应有的教书育人效果。邓 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与优化路径· ·85

 (三)

 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协同创新育人机制课程思政“既需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也需要各类专业课教师的通力协作。”[4]但是思政课程如何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对此问题,一些高校仍然存在不同的认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自为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情况还比较突出。大多数专业课教师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完成的任务,专业课教师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专业技能知识,出现轻思想教育、重技能教育的现象,而思政课教师也缺乏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和沟通,思政课犹如一座“孤岛”,没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四)

 课程思政建设客体参与程度不显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大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客体,是思政育人的重要对象,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的“教”“授”,而忽视学生的“学”“思”,在教学中教师占据了主动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个别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缺乏教学积极性,知识结构单一,无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升华,更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引用社会热点、时政新闻及学生关心的问题,举一反三进行针对性教学。灌输式的教育使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充分,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加之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实时反馈,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教学态度消极,消磨学生的上课热情。三、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建立起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同向同行的常态化运行机制。(一)做好顶层设计,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实施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在教育领域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要立足于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从顶层设计开始做起,建立起一整套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首先,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具体目标和岗位责任分工,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统领,融合学校教务处、宣传部、团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充分调动起来,构建自上而下、权威高效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管理体制。其次,学校教务处要做好综合协调工作,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为抓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统筹全校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管理,搭建协作育人联动工作平台,保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作育人联动制度能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得到真正落实,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再次,科研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研究,并给予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人事部门在职称评审、绩效奖励、校内培训等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把课程思政方面的业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和职称评聘的重要评价指标,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并建立形成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考评制度,使之长期运行。(二)提升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5]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对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首先,要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破除思想误区,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把课程思政当作一门学问、一种价值、一种信仰刻苦钻研。专业课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关心关注党和国家大事。学校要通过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对照课程建设标准,查找自身的差距和短板,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其次,促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和沟通。由于专业背景不同,专业课河西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 ·86

 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人文素养、法治道德素养等方面知识积累相对匮乏,学校可以通过常态化培训学习,搭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帮助专业课教师加强政治素养,提高教学技能,胜任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再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专业课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课程,它有别于显性的思政课程,专业课教师不能采用直接的灌输式教育,要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防止出现机械化、标签化的倾向,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讲解实际案例、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将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实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有效发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课程思政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大学生作为课程思政建设重要的参与力量。首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认同感,要引导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端正学习动机,深刻领会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到自己是课程思政的参与者、建设者,更是最终的受益者,自觉把求学求知作为修身立身之本。其次,专业课教师要养成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建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脉,培养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再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要融入真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用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情怀感化学生,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积极主动适应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积极分享知识传授中的收获和感悟,弥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短板,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教育幸福感和获得感。总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在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成人与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通过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参考文献:[1]韩喜平,肖杨.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能”与“不能”[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13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 2020(11).[4]沙占华.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拓展路径[J].保定学院学报,2020(5):104.[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责任编辑:戴锦秀]邓 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与优化路径· ·87

篇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

日期:

 2021 — 01 — 12基金项目:

 2020 年度枣庄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2020YB10 ); 2019 年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科研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2019B59 )。作者简介:颜思思( 1991 —),女,山东枣庄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颜思思(枣庄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摘 要: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加重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在明晰制约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瓶颈的基础上,以期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究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新路径。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 ( 2021 )

 01 — 0143 — 04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 1 〕 中宣部、教育部也出台了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 2019 — 2023 年)》等纲领性文件。为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传播, 尤其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构建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尤为重要。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当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认识深度、推进广度和保障力度空前未有, 虽然高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 但其构建现状仍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期目标存有一定差距, 需要深入剖析制约当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一)教师数量逐渐充实,但师资结构有待完善教师数量是否充足和师资结构是否合理既关系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是衡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两大重要指标。从教师数量看,《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中都提及高等学校应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公办高等学校要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 2 〕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达标,但也正积极按照文件要求招聘新生力量,一支数量充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正逐步形成。从师资结构看,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已然成为高校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学历结构不太合理。

 为尽快配齐思政课教师数量, 部分高校人才引进多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导致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

 另一方面,年龄结构不太合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年龄分布上多以年龄偏大和年龄偏小居多,适龄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这一后备力量相对不足, 人才断层现象较为突出。此外,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由专任教师和校内外兼职教师组成,思政课教师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素质差异,导致思政课教师队伍面临高级职称人数不足的2021 年第 01 期 理 论 观 察 No. 01, 2021(总第 175 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erial No.175143 - -

 困境。(二)培训机制趋渐成熟,但教研能力仍需提升教学水平的高低和科研能力的强弱既是检验思政课教师业务水平的核心要素, 也是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劣的两大关键指标。为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研能力, 国家制定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比如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周末理论大讲堂”,建立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到国内外考察调研等。〔 3 〕 目前,部分高校制定的培训体系流于形式, 培训时间较短且培训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 既缺乏针对性也缺乏时效性, 但多数高校正按照要求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培训体系, 一套完整有效的思政课教师培训机制正趋渐成熟。尽管如此, 思政课教师教研能力不强依然是当下各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无疑阻碍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优化。

 从教学水平看,一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理论功底较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能完全弄懂吃透, 对学界研究热点知之甚少, 对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近学科通晓不深,从而无法深入解读教材内容。

 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

 对社会热点和时政新闻关注度低, 只围绕课本内容照本宣科,难以和社会现实有效结合,既不能较好解读党的最新政策,也无法解答学生的内心困惑。

 三是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教师多是借助多媒体简单播放 ppt ,教学内容无法和雨课堂等新媒体教学手段有效融合, 学生上课兴趣难以调动,脱离新媒体的教学方法和传统“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教学手段本质相差不大。

 四是部分思政课教师亲和力不足。

 思政课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师下课后多是直接离开,和学生交流过少,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导致教师很难凭借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认真听课。

 从科研水平看,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导致其科研产出不高。

 就内因而言,一是少部分思政课教师本身科研意识薄弱, 从内心深处不愿做科学研究。

 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差,研究主题价值较低,很难产出高级别文章。

 三是个别教师时间分配不合理,难以有效平衡教学、科研和家庭间的关系,没有足够时间静下心来做科研。

 就外因而言,一是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课时多,教学压力大,影响了科研产出。

 二是部分高校缺少硬性科研要求,低压之下使得教师科研产出不高,加之科研奖励低更难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三)学校领导日益重视,但激励机制亟待健全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否既是影响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构建是否顺利的两大重要环节。

 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看,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构建,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学校党委要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

 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充分,有关政策落实还不到位,但多数高校领导已经结合本校实际,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到了学校总体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规划中来。

 而且为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多数高校普遍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一独立二级机构, 虽然相关规章制度仍待完善,但思政课话语权不断提升,学校重视、 关心和支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氛围愈发浓厚。从现有激励机制看, 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构建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考核机制不合理。部分高校在对思政课教师考核时主要以科研为主, 轻视甚至忽视了对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的考核, 严重挫伤了刚入职不久急需站稳讲台的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即使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考核,教学成绩的评定方式也较为单一, 评教高的教师也缺乏实质性奖励。

 二是激励方式无差别。

 部分高校在岗位津贴、 福利待遇和工资补助发放等方面采用单纯一刀切的奖励方式, 忽略了对于承担教学任务较重, 工作付出较多的思政课教师的额外补助,对于长期贡献较多的思政课教师,难免加剧其内心的不平衡感,挫伤其工作的主动性。

 三是职业认同感较低。

 思政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相比较专业课而言多采用大班授课方式,学生人数较多,管理较为困难, 上课抬头率不高降低了教师上课的获得感; 部分高校在学期末对于思政课的考核采用考查而非考试的方式, 无形中给思政课贴上了可有可无的错误标签, 降低了外界对于思政课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部分高校所处区域经济较为落后,思政课教师在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与同等院校思政课教师对比时都相对较差, 降低了教师工作的幸福感。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现路径为回应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新要求以及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新期待, 需要以问题意识为抓手,在结合我国高校实际的基础上,努力探究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一)严格教师准入标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1. 政治要强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原则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就曾指出, 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要有所进步, 这就需要学习马克144 - -

 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4 〕 习总书记也说到:“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 5 〕 政治要强更是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第一要求。

 任何高校都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又大都是中共党员, 其首要任务就是讲好思政课,以更好地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真正解决好高校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在招聘思政课教师的过程中, 要严把政治关,将既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又具有敏锐政治鉴别力和洞察力的教师吸纳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 确保其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同时,要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对于课堂讲授无纪律、没有政治底线意识的思政课教师要坚决予以开除。2. 结构合理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为更加有效推动思政课新方案的实施, 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质量, 各高校不仅要落实好思政课教师的增量问题以较好填补人数缺口, 更要全方位促成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

 一方面国家要继续通过推免等倾斜政策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的规模, 同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本校的思政课教师攻读在职博士。

 另一方面各高校要注重多角度吸引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优秀人才。

 比如引进思政领域的首席专家,公开招聘高质量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 也可以在与思政相近的学科中选拔优秀教师充实思政队伍,或在高校内部推动党政管理干部和符合条件的优秀辅导员转岗或参与思政课教学。

 同时,各高校可以探索思政课教师兼职长效机制。

 充分将高校和地方实际有效结合,统筹推进地方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 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等定期讲授思政课。

 此外,相邻各高校之间也要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不同高校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定期互换互访, 从而有效促进高校相关思政工作的开展。

 通过后备思政人才的培养以及专兼结合的方式优化思政工作团队,以期为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 育人高超的专业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奠定坚实基础。(二)不断推动自我革新,提高教学科研能力1. 提升教学水平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求很高, 一定要让学识渊博并且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 这无疑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学识。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 〔 6 〕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最为彻底的理论, 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的学识魅力, 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及时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凭借真理的力量以充分感召学生。

 同时,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广泛涉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内容以扩充知识储备, 只有既专又博才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有宽广的视野。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 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 〔 7 〕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以及整个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新特点,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 只有把握大学生这一互联网原住居民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方式, 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和引领时代。

 ” 〔 8 〕 再次,要有创新的思维。

 为进一步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 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方法、思路和技能。运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使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技术创建智慧课堂, 依靠学习强国平台等挖掘网络教学资源; 在掌握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案例式、互动式、专题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研究特长,将集体备课和分工备课相结合,以共享合作、以老带新的方式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备课思路; 定期开展示范和观摩教学、教学和说课比赛,依靠内驱力和外压力促成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最后,要有深厚的情怀。

 “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 〔 9 〕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 对思政课教育事业和学生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亲和力打动、感染学生,从而将思政课堂打造成有温度、有情怀的课堂。2. 强化科研能力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科研水平的提升既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 也是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思政课就其教学和科研工作而言,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明确科研的方向, 尤其是高质量的教学能够推动思政课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灵感有利于丰富教学的内容, 尤其是高水平的科研能够为良好的...

篇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

i:10. 3969/ j. issn. 1673 -6060. 2020. 06. 014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综述冯惠芳(青海民族大学ꎬ青海 西宁  810007)摘  要:课程思政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ꎬ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之中ꎬ发挥其独特的课程育人功能ꎮ 当前对课程思政的研究集中在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理论来源、现实困境和路径分析ꎬ认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彰显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重要内容ꎬ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ꎬ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ꎮ 课程思政的研究正在逐步走向深化ꎬ但也存在理论研究不充分、实证调研缺乏及对相关的主体界定和分工不明确等问题ꎮ 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开展实证调研分析及确定课程思政主体及其分工ꎬ才能更好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研究ꎮ关键词:高校ꎻ思想政治教育ꎻ课程思政ꎻ思政课程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6060(2020)06 -0079 -06收稿日期:2020 -05 -10基金项目:2017 年度国家社科项目“青海藏族地区红色文化及传承研究”(17XDJ018)ꎬ主持人:李加才旦作者简介:冯惠芳(1994―)ꎬ女ꎬ江西赣州人ꎬ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 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ꎮ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范式ꎬ旨在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其他各门课程共同发力的育人模式ꎬ充分发挥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ꎬ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ꎮ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强调ꎬ“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ꎬ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ꎬ形成协同效应”[1] ꎮ 近些年来ꎬ学者们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ꎬ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成长成才规律与课程学科建设特点ꎬ从各种维度探讨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ꎬ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理论成果ꎬ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深入与细化ꎮ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理论来源从实践的维度看ꎬ2012 年上海高校开始了课程思政建设ꎬ形成可推广、有价值的“上海经验”ꎮ 从理论的维度看ꎬ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德育ꎬ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ꎮ 课程思政这一词组最早出现在 2017 年 2 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ꎬ一经提出便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ꎮ 研究课程思政的相关学者从自我教学的实践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出发ꎬ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论来源及与思政课程的关系ꎮ(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关于何为课程思政ꎬ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ꎮ 如王学俭和石岩从课程思政的本质、理念、结构、方法和思维五个维度阐释课程思政的内涵ꎬ认为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ꎬ是基于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体系构建ꎬ以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三维统一的目标 [2] ꎮ 巩茹敏和林铁松立足于课程思政的现实诉求ꎬ认为课程思政源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整体把握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ꎬ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课程中ꎬ充分发挥课堂这一立德树人功能ꎬ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 [3] ꎮ 另外一些学者从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对其定义ꎬ如张鲲以教学体系的完善为切入点ꎬ认为课程思政是对原有的课堂教学的补充ꎬ是促进课程质量提升和课程体系完善的有效手段ꎮ 课程思政9 7第 40 卷  第 6 期Vol. 40 No. 6河 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 年 6 月Jun. 2020

 建设要以基础知识、核心素养、能力培养为重点ꎬ才能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指向 [4] ꎮ 王海威和王伯承认为课程思政不是新开一门课程ꎬ而是将德育的价值与理念进行传输ꎬ这种传输要有选择性地挑选适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ꎬ在进行专业课知识学习的基础上ꎬ注重价值引导 [5] ꎮ(二)课程思政的理论来源一些学者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观点进行阐释ꎬ如王海威和王伯承认为课程思政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自然延续ꎬ在新时代背景下ꎬ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表现ꎬ促进了理论的创新ꎮ 课程思政是国民教育的适时强化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自然呈现 [5] ꎮ 胡洪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ꎬ探讨课程思政的理论之源ꎬ可以从三大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证: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ꎬ课程思政的推进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ꎻ二是课程文化发展理论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本体性依托ꎻ三是有效教学理论ꎬ课程思政具有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统一的特点ꎬ有效教学理论为其提供了内在发展证明 [6] ꎮ 也有一些学者试图从国外的理论学家寻找理论支撑点ꎬ如王明华立足于实践和理论逻辑的现实需要ꎬ指出德国哈肯的协同理论与课程思政相契合 [7] ꎮ(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当前对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的探讨ꎬ大多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和而不同ꎬ二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在统一性ꎮ 闵辉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ꎬ前者是一种课程设置观念ꎬ后者是一门具体的课程ꎮ 课程思政主张的是一整套的课程教学体系ꎬ其处于辅助地位ꎬ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一课程体系中ꎬ处于核心地位ꎬ二者缺一不可 [8] ꎮ 王景云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处于逻辑互构的关系ꎬ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的政治方向、思想价值、教学方法ꎬ课程思政拓展思政课程的师资力量、课程载体和教育资源 [9] ꎮ 邱仁富认为课程思政填补了思政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缺陷ꎬ弥补了思政课程的相对不足ꎬ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ꎮ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ꎬ共同发力ꎬ是推动高校合力育人的根本ꎮ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要解决政治方向、育人方向、文化认同一致性的问题ꎬ要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享发展的格局 [10] ꎮ 陈会方和秦桂秀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处于同向同行的关系ꎬ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体现 [11] ꎮ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蕴意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ꎬ有其赖以存在的内在机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ꎮ 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蕴意ꎬ离不开我国高等教育中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现实需要ꎬ也离不开课程思政具有的属性和特点ꎮ 从目前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来看ꎬ我国学者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核ꎬ主要赞成课程思政是彰显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内容ꎬ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ꎬ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ꎮ(一)彰显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内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高校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课程思政所具有的价值ꎮ 如敖祖辉和王瑶从我国高校的根本界定出发ꎬ认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ꎬ要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上下功夫ꎮ 课程思政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大学性质和特征ꎬ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目的性要求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向 [12] ꎮ 另外一种观点则从高等教育的目标出发ꎬ认为课程思政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ꎮ 如欧平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性出发ꎬ认为坚持课程思政ꎬ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应有之义ꎮ 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ꎬ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ꎬ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3] ꎮ 刘鹤等学者从课程思政提出的背景和现实指向出发ꎬ认为课程思政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提出的ꎬ是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 [14] ꎮ(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ꎬ一些学者从大学阶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进行阐释ꎬ如杨国斌和龙明忠这两位学者认为大学阶段决定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道路和发展前景ꎮ 课程思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ꎬ其目标指向正是实现立德树人 [15] ꎮ 其他学者从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出发ꎬ如韩宪洲认为课程思政是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ꎬ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作ꎬ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工作始终的关键因素 [16] ꎮ 唐芳云认为课程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到高校的各项工作之中的重要载体ꎮ 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向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ꎬ以全课程育人为抓手ꎬ潜移默化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7] ꎮ 此外ꎬ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程度着手ꎬ如王秀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ꎬ而应该要落实在所有的课程之中ꎬ方能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传输给大学生ꎬ解决立德树人的根本0 8    2020 年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任务 [18] ꎮ(三)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学界普遍赞同开展课程思政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ꎮ 韩宪洲从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的关系着手ꎬ认为课程思政强调所有课程育人、所有教师育人ꎬ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和重要方面 [19] ꎮ 许硕等学者认为ꎬ探讨、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ꎬ有助于把握教学目标的一致性ꎬ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 [20] ꎮ 邱伟光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ꎬ注重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塑造ꎬ解决课堂教学存在“两张皮”的问题ꎬ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21] ꎮ 何云峰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将全员教师队伍融进育人体系之中ꎬ把价值观教育渗透在隐性教育环节ꎬ拓展了育人的力量和范围ꎬ形成了全员调动、全覆盖的育人体系 [22] ꎮ    三、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难题的有效把握ꎬ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前提ꎮ 由于课程思政所具有的独特育人功能ꎬ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ꎬ一些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关建设ꎬ以实践为切入点找出课程思政所面临的现实问题ꎮ(一)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ꎬ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中所含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对其课堂的育人效果有直接的影响ꎮ 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ꎬ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缺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ꎮ 罗仲尤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存在如何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如何将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等问题ꎬ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源于对课程思政规律把握的能力不足的具体体现ꎮ 在教学中ꎬ要解决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问题ꎬ要“有效”“适度”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 [23] ꎮ 胡洪彬从教学的角度对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ꎬ认为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思政课程相比ꎬ缺乏整体性与直接性ꎮ 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具有隐蔽性、随机性和渗透性等特征ꎬ使其比思政课程面临更大的教学难度 [6] ꎮ(二)课程教师的自我意识及能力素养缺乏一些学者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分析ꎬ如陈卓国认为部分课程教师在对待课程思政时ꎬ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愿望并不强烈ꎬ仅仅把其当作获取课题和经费的一种手段ꎬ并未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作为目标和旨归ꎬ导致其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流于表面 [24] ꎮ 另外一些学者从高校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进行探讨ꎬ刘清生认为高校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ꎬ存在着认知的偏差、责任的缺失和机制的偏颇等问题ꎬ这些问题的存在是高校教师无法很好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点ꎮ 与此同时ꎬ部分教师理想信念的缺失、自我信仰的缺乏、政治素养的不足ꎬ也是阻碍课程思政前进的重要原因 [25] ꎮ 高燕认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ꎬ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高ꎬ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不够完善ꎬ部分高校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ꎬ容易忽视对学生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价值塑造的培养 [26] ꎮ(三)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建设尚未完善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建设是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ꎬ对课程思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ꎮ 在探讨课程思政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时ꎬ大部分学者认为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善ꎮ 史巍从协同育人着手ꎬ认为高校意识形态的工作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些基本的体制机制ꎬ但是从根本上来看ꎬ存在统筹设计的体制机制“低”、具体落实的体制机制“粗”、评价监督的体制机制“空”等问题ꎬ要从体制机制的角度解决高校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充分、理解不深刻、定位不准确等问题ꎬ从更大的格局实现整体推进 [27] ꎮ 罗仲尤等学者认为合理的内驱机制是调动教师专业性和主动性的积极因素ꎬ由于评价内容的单一性、评价方式的量化性以及育人效果的影响性较低等问题ꎬ导致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时间分配与精力投入上实现分化 [23] ꎮ 闵辉基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与平台建设的需要ꎬ发现高校尚未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体系ꎬ学科、课程、教师、教学的多维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尚未形成 [8] ꎮ    四、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分析以往的课堂教学由于过多地专注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三观的培养ꎬ使教育出现“两张皮”的现象ꎬ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ꎮ 为了使高等教育回归本真ꎬ实现课程思政作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目标ꎬ相关学者从...

篇六: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

0 2 1 年 8 月 佳 木 斯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学 报Aug. ,2021第 39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Vol.39 No.4新时代普通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探析*庄 平a ,郭士清 b(佳木斯大学 a. 学术理论研究部;b. 机械工程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摘 要]课程思政在普通高校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课程思政的教育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家国情怀、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有责任、有理想的青年的重要方式。目前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方面课程思政仍存在问题,因此提出改进措施。[关键词]普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882(2021)04 -0232 -02高等学校承担着本科教育工作,而本科阶段的学习也是青年学生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的系统知识构架、专业知识掌握、思想意识成型、价值取向定位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要在这一阶段使学生建构牢固的知识体系、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具备顽强的意志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完成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课程交流,课程思政则是完成教学体系的根本途径,本文就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提出几点看法。一、课程思政在普通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 。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2] 。用专业课程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与综合素质课程教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4] 。2018 年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再一次着重强调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5] 。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6] 。这些都在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家国情怀、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有责任、有理想的青年毕业生的重要方式。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也是根本所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通过院校交流,以慕课、精品课等形式通过网络方式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但是一些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要充分认识并实施有效的改进措施,让课程思政的建设在普通高校中不断完善,达到高校办学不仅要育才,更要育人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课程思政在普通高校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一)课程思政的重视度不够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往— 2 3 2 —* [收稿日期]2020 -12 -28[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 OBE - CDIO 的机械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SJGY20200693);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重点研究项目(2020YJ1—08)[作者简介]庄平(1970 -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学术理化研究部中教高级,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通讯作者]郭士清(1973 - ),男,黑龙江双城人,博士,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往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积累,忽略对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的精神启蒙以及三观的塑造。企业要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对人员招聘上注重学生的成绩、获奖证书、毕业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学校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就业条件,则根据社会用人的需求偏重于对学生专业技术及技能的培养。学校、教师甚至到学生都认为专业课的学习是首要的,实用变成了一些普通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从而使重“育才”、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课程思政是近年来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为了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它与几十年的传统专业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别,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接受以及重视程度不足。(二)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相独立高校的培养方案中有独立系统的思政模块课程,从课程分配角度上,高校的专业课程学分占较大比重,以某高校某专业为例,其思政模块课程为 16 学分,总学分为 178 分,思政课程占比为 8. 99%。虽然思政模块课程直接体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于所占的比重远小于专业课程,无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还是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思政模块课程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任教师承担,而专业课程是由各个独立的学院、系的专业教师承担,无论是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在教学方面,两面的教师都缺乏顺畅有效的交流与沟通。部分专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自己的任务是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今后社会职业的发展即可。从而造成“各自为营”的局面,产生了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三)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与经验不够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有完整的思政知识,并且能将二者自如有效的形成整体,在课程教学上做到“润物无声”的将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完美融合。高校专业教师大多不是师范类教育毕业,专业知识强、思政知识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弱,从而导致思政教育能力和经验存在差异,不能合理的制定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挖掘不到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尤其是理工科为主的自然科学课程,教师认为课程内容以计算、设计及基本原理为主体,无法加入思政教育;即便加入思政元素,也是知识是知识,思政是思政,不知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任教师更易发挥专业特长,在教学中无形加大专业知识的教学,强化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从而忽略了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只管“教”不管“学”,教完自己的课,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缺乏经验的教师在专业授课中很难将二者融合并与综合素质课程教育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教育。(四)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力不够学生是课程思政学习的主体,也是课程思政的受益主体,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对课程思政建设起到关键作用。高校学生接触社会少,青年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对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缺少正确判断,有的对个人的人生规划及目标不明确,不能很好地认识到高校的教育是育人与育才的融合,人才是德才兼备。如果学生受到重“育才”、轻“育人”的影响,注重自身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大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专业技能,从而获得更好的前途,导致学生大幅度降低对主观思想意识形态、精神方面的学习。甚至对教师已展开的课程思政教学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学校和老师在“无病呻吟”。另外,一些普通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课程体系陈旧,知识更新慢,无前沿内容,上课照着书本、课件宣读,缺乏对学生思维、价值的引导。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更无从得到思政教育。这些都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三、改进措施(一)学校应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的规划课程思政是一个全社会、全校、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完整工作。学生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主要通过通识模块课程得以培养,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主要通过马哲等社科类课程完成,严谨的科学价值观主要从专业模块课程学习中提取。学校可以从学生的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以及教学成果检验等多方面进行规划和推动,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课程思政推进中以某高校为例,第一学期以奖励、评优等方式激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通过评估筛选优秀的课程思政进行全校的推广学习。第二学期,每位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完成好一门课程思政建设。第三学期,所有的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并不断完善。这样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显著提高,课程思政建设逐步改善。教师和学生逐渐接受并喜爱融入思政教育的专业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的德才具足的风貌。(二)教师增强与学校的协同推进《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作为一个老师,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教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重要。韩愈的《师说》有言:“师者,所以 (下转 236 页)— 3 3 2 —

 讲座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高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校园环境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高校要借助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首先,打造“绿色大学”。要发挥校园生态文化育人功能,就得“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5] 因此,高校要建设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致力于打造“绿色大学”,以独特的校园生态文化培养人。首先,充分利用党团、学生会、社团等团体组织大学生开展“绿色大学”建设活动,调动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宣传栏、指示牌等,将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以幽默诙谐的标语或者漫画的形式进行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活动,比如摄影展、知识竞赛等,以此来增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吸引力。其次,开展实践教育活动。高校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绿色生活方式。比如在校园外,利用当地旅游景点,组织学生维护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在整个校园内,实行垃圾分类,设置旧衣回收处;在食堂,鼓励学生自带碗筷,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实行光盘行动,拒绝浪费。另外,鼓励大学生理性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选择绿色出行等生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综上所述,高校要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课程思政”中去,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发挥“课程思政”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能力和素养,为推动我国生态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参 考 文献][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 -12 -09(01).[2]欧阳慧敏. 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3]蔡美萍.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实践路径探讨[J]. 江苏高教,2013(7).[4]代卉. 浅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中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18(17).[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责任编辑:陈新](上接 233 页)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2018 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 [7] 。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古往今来,教师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这就要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能力,增强与学校的协同推进。具体实施中让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在培养目标、课程规划设置、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方面达到共识,优秀的思政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可以跨专业、跨学院进行交流与推广。教学活动中加大课程思政研讨比重。(三)学生保持个性同时增加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每个人不同阶段任务和发展方向不同,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其中包括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的学习,二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从而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师是教书育人,学生也可以读书育己。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读国学经典,例如《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等,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认识世界、明辨是非、具有独立思想意识,达到“格物”最后到“致知、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8]4 -5 。学生可以通过评教、座谈会等形式与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方面的沟通,促进教、学、育人多方面的良性循环。总之,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学校、教师和学生要不断的进行提升改进,三者相互促进。只有不断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升政治认知、道德素养,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参 考 文献][1]陈玉书. 探索“三全育人”新形式 培育“课程思政”新生态[J]. 科教文汇,2020(8).[2]黄佳梦. 也谈广义教育:新思维与新论说 ———兼谈“好书”的教育价值[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6).[3]周白茹. 立...

篇七: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

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l.

 42

 No.

 6Nov.

 2021第 42 卷第 6 期2021 年 11 月文章编号 :

 1674-8107

 ( 2021

 )

 06-0058-07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 内容及实践路径毛丹(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江西吉安 343009 )摘

 要 :

 高校课程思政有其生成的理论 、 实践和问题逻辑 。

 推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坚持社会

 主义大学办学方向 , 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充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大格局 ; 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 ” 问题 , 全面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 。

 新时代高校

 课程思政建设包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 ,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 重视劳动教

 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

 要以挖拡思政资源为前提 , 以融入教学过程为基础 , 以增强教师意识能力为关

 键 , 以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及评价体系为保障 。关键词 :

 新时代 ; 课程思政 ; 思想政治理论课 ; 同向同行中图分类号 :

 G647

 文献标识码 :

 A

 D01:10.3969/j.issn.l674-8107.2021.06.008“ 课程思政 ” 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 课程思政建

 设是高校面临的全新课题 。

 进入新时代 , 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特别是有关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 , 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提供了思想遵循 。《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

 ( 2019.08, 以下简称

 《 若干意见 》 )

 、 《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

 ( 2020.05, 以下简称

 《 意见 》 )

 、 《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

 ( 2020.05 , 以下简称 《 纲要 》 )

 等重要文件也为全面

 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

 结合习

 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相关文件内容深入研

 究高校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 ,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的意义 、 主要内容 、 实践路径等重点问题,对于推

 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有重大意义 。一 、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生成

 逻辑“ 课程思政 , 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

 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 叫 “ 课程思政 ” 既是

 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 又是探索多维立体育

 人格局的实践方式 。

 它产生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的实践 , 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 要因

 事而化 、 因时而进 、 因势而新 。

 要遵循思想政治工

 作规律 ,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 ,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

 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

 主渠道 ,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 提

 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 满足学生成长

 收稿日期 :

 :

 2021 -09-24基金项目 :

 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及其践履价值研究" ( 项目编号 :

 :

 20KS13 )

 ; ; 江

 西省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四维一体"模式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

 研究 ” ( 项目编号: pqG-19-9-18 )

 0作者简介 :

 毛丹 ( 1982- )

 , 女 , 江西吉安人 , 讲卯 ,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毛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 内容及实践路径59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 、 种

 好责任田 ,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

 行 , 形成协同效应 。

 倒 ㈣ 8 〉 各类课程 “ 与思想政治理

 论课同向同行 ” 实际上阐述的就是 “ 课程思政 ” 理

 念 。

 探究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是推进新时代高校

 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前提 。( 一 )

 从理论逻辑层面看 , 课程思政是知识传

 递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 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递的

 全过程一方面 , 知识生产是知识传递的前提 , 人类在

 创造知识的同时也为它赋予了价值 , 故而知识本

 身是有价值倾向的 。

 马克思说: “ 知识是意识的唯

 一的行动 , , [ 3 ] ( E212 )

 , 知识由客观思维着的人基于实

 践活动 、 生产劳动创造出来 , 而人的思维意识不是

 毫无目的的抽象,它有价值判断的本能 , 这种思维

 意识和价值判断还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影响 。

 知识的生产创造决定着它不可能做到完全意义上

 的价值中立 , 人类创造的知识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取向 。

 另一方面 , 知识的传递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

 鲜明的价值导向性 。

 教育者传授知识 、 学习者学习

 知识都有一个为了什么的问题 。

 教师为了什么而

 教 , 学生为了什么而学 , 可以说 , “ 为了什么 ” 就是

 对知识传授与学习目的及其价值导向的反映 。

 知

 识的传授与学习本质上是人们价值选择与价值判

 断的过程 。

 在课程思政的体系之下,不论是公共课

 程还是专业课程 , 不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践引导 ,

 每一门课程都把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统一起来 。

 教师在课堂上传授一门课程知识的同时 , 必然会

 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这门课

 程的知识 , 也在无形中产生由这些知识带来的 “ 价

 值牵引 ” 。( 二 )

 从实践逻辑层面看 ,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

 方针与实现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课

 程思政生成的实践基础“ 培养什么人 ” 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 也是高校

 课程思政的中心问题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 我国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 这就决定了

 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根本任务 , 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

 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 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

 咽在学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再次谈到 , 未来 30 年 , 我们

 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 “ 两个一百年 ” 的伟业 。

 这就

 是教育的历史责任 。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

 伟业,必须培养这样的有用人才 。

 冋做好新时代立

 德树人工作 , 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

 故而必须坚持

 “ 以德为上 ” , 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 文化

 知识教育 、 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 , 发挥每门课

 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

 课程思政因人才培养而

 生 , 也必然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的中

 心任务 , 在育 “ 德 ” , 培 “ 智 ” , 强 “ 体 ” , 健 “ 美 ” ,重 “ 劳

 "的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以价值的引导 。( 三 )

 从问题逻辑层面看 , 在时代新人培养的

 场域中 ,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 单点作战 ” 显得势单

 力薄 , 迫切需要各类课程共同参与 , 形成 “ 协同作

 战 ” 的合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们党

 确立的新时代育人目标 。

 习近平总书记给新时代

 青年大学生多次寄语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为四个

 方面 , 即殷切希望他们具有崇高的价值理想 、 广博

 的知识储备 、 过硬的能力素质和无畏的责任担当 ,

 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 。

 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将价值塑造 、 知

 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 构建多维立体

 的育人体系 。

 然而 , 仅仅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无法满足时代新人培养的现实需要 。

 加强课程思

 政建设 , 形成 “ 大思政 ” 育人体系是破解新时代高

 校时代新人培养问题的迫切需要 。

 问题是时代的

 声音 , 回应时代声音就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

 课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 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

 向同行 , 形成协同效应 。二 、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

 重要意义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

 向和时代发展要求 , 是回答新时代条件下 “ 培养什

 么人 、 怎样培养人 、 为谁培养人 ” 这一根本问题的

 理性选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一 )

 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 , 落实新时

 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 ,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

 的高校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 必须坚持社会

 60井冈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主义大学办学方向 。

 回社会主义大学具有特殊禀

 赋 ,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最鲜亮的底色,始终服

 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

 只有坚持正确的

 政治方向 ,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 , 把自身的发展同我国发展的现

 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 , 才能始终不

 渝培养为人民服务 , 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

 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 为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重要

 部分 , 最能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色 。

 推进课

 程思政建设是社会主义大学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

 重要体现 。

 《 纲要 》 指出 , 这一战略举措 , 影响甚至

 决定着接班人问题 , 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

 安 , 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

 具体来

 说 , 其一 , 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科

 学理论在高校的传播发展 , 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大旗在我国大学校园中高高飘扬 , 引领发展方向 。

 其二 , 课程思政建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 有

 利于在思想上掌握青年大学生 , 为他们成长为合

 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良好的思想环

 境 。

 其三 , 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

 和能力培养之中 , 帮助青年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

 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 , 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应有之

 义 。( 二 )

 充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 构建全员

 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 , 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 、 专业教育课程以及实

 践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 按照新时代党的

 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

 而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中 , 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

 论课 、 职业生涯规划课与入党培训课等 , 与此同

 时 , 这些课程没有形成持久的育人合力 。

 推进高

 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有效解决除思政课之外其他

 课程在立德树人 、 铸魂育人过程中 “ 出力不多 ” 的

 问题 , 有助于充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起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所谓 “ 全员育人 ” , 就是让所有人员参与立德

 树人工作 , 壮大人才培养的力量 。

 所谓 “ 全程育

 人 ” , 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和学生成

 长的全过程 O 所谓 “ 全方位育人 ” , 是指思想政治工

 作覆盖立德树人的各个方面 , 渗透各个环节 。

 I 臊

 程思政建设之所以有助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

 育人格局,一方面 , 每一门课程都包含丰富的思想

 政治教育资源;另一方面 , “ 课程思政 ” 将与学生紧

 密相关的各类课程纳入到多维立体的育人框架之

 下,可以有效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

 高校课程

 思政建设紧紧抓住教师队伍 “ 主力军 ” 、 课程建设"

 主战场" 、 课堂教学"主渠道" , 让所有高校 、 所有教

 师 、 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 , 守好一段渠 、 种

 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 三 )

 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

 题 ,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长期以来,专业教育 “ 不问思政事 ” 的现象在

 高校中普遍存在 。

 尽管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大学

 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 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很多

 文件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 但思政教育一

 直 “ 形单影只 ” , 独自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任务 。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专业教育与思

 政教育 “ 两张皮 ” 的问题较为突出 。

 一方面,专业教

 育仅负责专业知识传授 , 很少关注大学生的思想

 政治教育问题;另一方面 , 部分专业课教师有的打

 着学术自由 、 学术独立的旗号大谈政治问题 , 肆意

 诋毁中央大政方针 ; 有的在课堂上宣扬西方所谓

 “ 普世价值 ” , 贬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不仅

 没有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 同轨并跑 ,

 而且会消解思政教育的正向影响 , 不利于新时代

 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了专业教育的思想政

 治教育任务 , 向所有课程 、 所有教师 、 所有课堂都

 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 , 创设专业课程的 “ 育人命

 题 ” , 使承担专业教育的教师懂得学术自由的界

 限 , 有助于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坚持教书和育人的

 统一 。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

 求 , 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 建构起全

 面覆盖 、 类型丰富 、 层次递进 、 相互支撑的课程思

 政体系 , 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让学生通过学习 , 掌握事物发

 展规律 , 通晓天下道理 , 丰富学识 , 增长见识 , 塑造

 品格 。《 若干意见 》 提出 , 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

 建设 , 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

 毛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 内容及实践路径61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 意见 》 进一步指出 , 全面推进

 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 , 明确了不同学科的目标

 任务 。

 这两份文件从总体上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提供了指导 。

 《 纲要 》 首次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

 设的内容重点 。

 本文将其主要内容归纳为六个...

推荐访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 新时代 高校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