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悲剧》教学反思【10篇】

时间:2023-01-06 16:10:09 来源:网友投稿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  在教《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有两个精彩之处。其一,按时间顺序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知课文内容;其二,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正是这两个精彩之处让我突破了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悲剧》教学反思【10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悲剧》教学反思【10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

  在教《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有两个精彩之处。其一,按时间顺序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知课文内容;其二,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正是这两个精彩之处让我突破了难点,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与鼓舞。

  那么这两个精彩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了解故事情节,感知课文内容。

  过去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再分段,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内容,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我就打破了常规的做法,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找出地点、人物、事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做,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样学生就对故事情节有了清晰的了解。然后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哪些内容祥写,哪些内容略写,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明确了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接着,我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经过前面的铺垫,这已经不是什么难点了,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我让学生用两三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就很快得出了结论,整个过程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

  我首先这样问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悲伤,难过。”为什么而悲伤?我又继续引导。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知道有死亡之悲壮,作证之悲壮,还有失败之悲壮与世人之悲伤。了解了这么多的“悲”之后,学生就明确了这真是个悲剧,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个伟大的悲剧呢?学生一脸迷茫。我就启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除了感受到悲伤、悲壮之外,还有什么感受?有学生就说到了“感动”,我说“对”,我们一定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感动了,那么这种精神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好,下面就仔细阅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做批注,从中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学生通过读、通过交流,逐步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从中感受到了人物的集体主义精神,舍己为人,为了所爱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等等。

  这样的教学我觉得降低了难度,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太困难。所以,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要尽量给学生做一些铺垫性的思考,在主题把握上,要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主,教师只做好引导性,点拨式的指导即可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2

  《伟大的悲剧》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尤其是男生对探险类的话题较感兴趣,但由于该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人公国籍等方面都与学生差异较大,所以“悲剧”一词尚易理解,“伟大”二字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在确定本节的课的重难点后,我将以下两个环节作为本节课的重头戏:

  一、理解本课的主旨主要是理解“伟大”二字,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斯科特一行人的颂扬之情。为此,在学生能够指出悲剧“悲”在何处之后,我便将重心放在了解读“伟大”二字上面。首先,我让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出“伟大”的句子。为了便于学生找准,我设计了如下句式:“我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伟大,表现了他们的精神(品质)。”并自己给出了一句示范。有了这样一个抓手,学生就能较为轻松准确地找出这类句子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其次,对学生找出的能体现“伟大”二字的句子进行品味。让学生找出句子后大声地读出来,然后学生品析、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在学生理解句子后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找——读——品味——情感朗读”这四步,使学生对作者的颂扬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由此,学生对“伟大”二字的理解便轻而易举了,而老师在其中只是起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拓展延伸部分:假如你是凯旋而归的阿蒙森,请给斯科特写一封信。阿蒙森是斯科特的对手,由他之口表达出的对斯科特的敬佩更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由于前面已对“伟大”一词作过深入解读,学生此时争先恐后地想要借阿蒙森之口表达对斯科特的敬意。信的内容虽然都是表达敬佩之情,但每位同学的抒情点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感人至深。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老师也作了一个示范,朗读了一封自己创作的给斯科特的信,并满怀敬意地朗读出来,至此,将本节课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从一张张动情的小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灵魂受到了冲击,对探险事业有了自己的理解。

  当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对于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

  一、课堂语言不够优美。本次教学的主题是“散文教学”,散文的语言大多优美,值得玩味。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的课堂语言自然也应与文章的语言相衬。而我,由于缺少*时的积累,“语到用时方恨乏”,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加强语言的积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语言环境。

  二、朗读时间不够。散文本就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主旨的,尽管在探究“伟大”一词时我带学生品味了语言并进行了情感朗读,但对于散文而言,这样的朗读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课堂的安排正好控制在40分钟里,但40分钟里让学生读的时间不足10分钟,总以为课堂时间的宝贵,宁可多作一点分析也不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去读文本。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朗读中让学生心领神会岂不比教师讲解灌输要好?!

  一次比赛一步成长,一段经历一份收获!在教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3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本课时是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的,因此学生对课文知识以及相关内容掌握较到位,特别是对“悲”和“伟大”的理解,收到了教师上课前所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说思想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师生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采撷集体智慧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本课时有不少学生发言,他们虽然不一定说得最好,但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比如自主质疑时有学生就问了“斯科特等人为什么要去探险”、“他们可以不死吗”、“他们的悲是因为他们死得悲壮吗”、“他们的伟大是因为他们面对死亡很坦然”……,在一节课上学生能够有着这么多出乎人意料的发言,应该说学生的思路是打开了,思想情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节,效果不错,同时也完成了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活动情况: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所以学生活动尤为重要。本课时,我采取了学生同桌2人讨论、前后四人讨论由一中心发言人发言的讨论,同时让学生单独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全般齐读等朗读方式增强课堂气氛。活动中学生基本能够作到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讨论并发言,声音洪亮,情感较为丰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遗憾和不足:个别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时,有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仍然不能够表述完整,对记叙要素也存在不怎么理解的情况;自主活动讨论时也有少数学生无所事事,存在不愿意动脑筋、拿别人现成答案的现象;做笔记的习惯还没怎么养成。这一切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训练。

  二、反思后的思考、建议:

  通过教学和反思,我觉得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确应该让学生多自主活动,一定要培养他们个人的活动意识;在扩大知识面方面,教师不应该仅仅限于书本,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服务,替学生着想,把“小语文”真正变为“大语文”,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学到最大限度的多的知识。作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指导,不要一味的老想着“拿来主义”,同时要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当然包括语文课本。

  总之,我认为本课时我对教材处理较为合理、教学目的设置明确恰当,基本作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让学生从中受到了一种永恒的精神教育,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期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一完善。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4

  1、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同学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同学摆在第一位,尽管听课人很多,同学仍然敢说敢言。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这样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同学的理解基础上的。

  2、本堂课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同学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等协作的氛围,对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同学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和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例如:同学问“为什么这里用顿号,而不用逗号?”这个问题我当时措手不和。其实这也是同学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向权威挑战。同学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经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3、本课堂中与作者对话,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处置稍欠。如: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局部时,应引导同学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4、本课堂在生成教学中,教师准备可以更充分。如:同学提出了标点问题,这应该是一个极好培养同学正确使用标点或批判看问题的好机会。但因一方面*常在教学中标点知识储藏不扎实,一方面我的惰性思维使我很少怀疑教科书,所以一个好问题没有当场给予好答复,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5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传记《伟大的悲剧》,写的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叙述这个故事,是让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从情感价值观目标来说,对于中学生有一定难度。尤其这篇文章特别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所以教学上确实难度较大。教师在授课中很好的处理了文本,长文短教。并注重教学的整合。我就这节课中突出的几个亮点做简要剖析。

  一、导入方面

  首先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美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玉树地震》视频,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学生感受到在一场场悲剧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人类不断地抗争着、挑战着,学生也在这种激发之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这一点我认为做得比较成功。

  二、导学方面

  本文教学难点之一是对主题的理解,一定有许多同学不理解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是不是矛盾了?教师课前的导学很巧,“为什么作者茨威格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写传,却满怀深情的为失败者斯科特再现这悲情的一幕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剧和伟大,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虽为失败者,但他们身上的精神伟大。我认为这样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知识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长文短教

  文本较长,教学用1课时,难度大,即使让学生进行预习,但是真正操作起来难度仍然很大。过去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内容,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授课教师很好的进行了长文短教,采用快速默读的方式将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炼出来,通过形象的路线图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迅速的把握主要情节,这应该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内容理解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细节,以细节作为突破口,抓住文题“悲剧”“伟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伟大的人类精神,再次很好的体现了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

  四、注重教学的整合

  通过“追随探险者——悲剧”“畅谈探险者——伟大”“感悟探险者——伟大的悲剧”“心中的英雄——精神永恒”“悲中大爱——伟大的英雄”的环节设计,逐层深入,步步升华,将感知、研读、探究、迁移、拓展、升华,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流畅的教学流程。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体现上,突出亮点

  从让学生话说身边的英雄起,到教师出示感动*人物,再到关注时事日本大地震,激发我们的民族精神,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很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以生为本,进行“有效教学”

  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贯穿整节课。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讨论并发言,学生有了许多出乎人意料的发言,说明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想情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节,效果不错,很好地完成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课堂一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6

  课文篇幅长,容量大,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受思悟。

  由于没有布置课前的预习,所以在课堂上采用了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将几个要素串联起来复述全文的方式来了解课文大意,再用一句话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悲剧”体现在哪些方面?

  2、“伟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思考之前,我又提出了以下要求:

  1、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3、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以让学生寻找最感动敬佩的情节的方式,直入文章内里,符合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感知思维切中肯綮。学生在朗读相关语句时,第一遍往往不能达到“有感情”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迅速体会当时作者或者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后面的朗读中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上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地感受思考、讨论交流,体现学习的主动与合作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示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本堂课在生成教学中,由于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都是在预料之内。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遇到了一个多音字──粘。这个字到底应该读“zhān”还是“nián”?很多学生都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愣在那里。我马上提示他们:“解释为‘橡胶或糨糊的性质’时读‘nián’,解释为‘用胶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读‘zhān’。”学生马上就理解了,读作“zhān”的时候作动词用,读作“nián”的时候作名词用,课文中的原句是“粘住鞋”,毫无疑问应该读作“zhān”。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我从学生的笑脸上看到了他们内心小小的成就感,马上抓住时机提醒他们:“学习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向字典这位无声的老师请教。”

  本课堂中,也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1、如果在课前布置预习,就能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转移到对主题的探讨上;

  2、在介绍作者时,可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作者的生*资料;

  3、在设计问题上,可拉开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来回答问题;

  4、在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这一环节上处理稍欠。如: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5、由于在复述课文部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大部分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学习成果没有机会得到展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7

  《伟大的悲剧》是新课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从内容上讲,本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教学结束本课时后,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课堂教学情况

  1、教师的授课情况

  导入方面:

  在本课时里,我首先在《我心永恒》的背景音乐下,用三幅科学探索悲剧图片以及南极风光,简洁郑重的用语言解说,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这一点我认为作得比较成功,学生也在这种激发之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

  导学方面: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有许多同学不理解,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是不是矛盾了?当时作为教师的我没有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他们想知道的,或者说让他们提出疑问在我的引导下逐步去解决。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剧和伟大,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朗读、评议,在读与说中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认为课文悲剧的故事中蕴含着伟大不矛盾。因为斯科特他们探险虽然牺牲了,虽然他们有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但这悲剧后面体现着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始终扮演着英雄的角色,在这悲中正展示他们“伟大”的魅力所在,所以这是一场“伟大的悲剧”,让学生知道这种精神将成为“永恒”,激励着后人前赴后继。我认为这样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知识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达标方面: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时,我在这方面也较为注重,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课文主人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加以评价——他们认为是恶劣的环境让我们的英雄牺牲了,同时也关注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存是十分困难的一个事实,肯定了主人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知道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生存价值观以及怎么样正确对待失败,并在阅读中体会到了一种精神的永恒,令人感到欣慰。

  遗憾和不足方面:

  该课时所教内容较多,没很好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课文还比较生疏,这也许是我的预习工作没作好的缘故;学生自主质疑时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导致还有学生想提问而没有机会,我也因此丧失了和更多学生交流的机会;

  在体会文章语句的情感过程中,我忽略了对不同学生应该施以不同的阅读指导的原则,在比较阅读上有待加强;另外,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我还有人类1911年首次踏上南极大陆的录象给学生看,但很遗憾我只有忍痛割爱了,只有等下课以后才有时间了!

  2、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

  本课时是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的,因此学生对课文知识以及相关内容掌握较到位,特别是对“悲”和“伟大”的理解,收到了教师上课前所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说思想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师生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采撷集体智慧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本课时有不少学生发言,他们虽然不一定说得最好,但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比如自主质疑时有学生就问了“斯科特等人为什么要去探险”、“他们可以不死吗”、“他们的悲是因为他们死得悲壮吗”、“他们的伟大是因为他们面对死亡很坦然”……,在一节课上学生能够有着这么多出乎人意料的发言,应该说学生的思路是打开了,思想情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节,效果不错,同时也完成了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活动情况: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所以学生活动尤为重要。本课时,我采取了学生同桌2人讨论、前后四人讨论由一中心发言人发言的讨论,同时让学生单独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全般齐读等朗读方式增强课堂气氛。活动中学生基本能够作到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讨论并发言,声音洪亮,情感较为丰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遗憾和不足:

  个别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时,有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仍然不能够表述完整,对记叙要素也存在不怎么理解的情况;自主活动讨论时也有少数学生无所事事,存在不愿意动脑筋、拿别人现成答案的现象;做笔记的习惯还没怎么养成。这一切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训练。

  二、反思后的思考、建议:

  通过教学和反思,我觉得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确应该让学生多自主活动,一定要培养他们个人的活动意识;在扩大知识面方面,教师不应该仅仅限于书本,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服务,替学生着想,把“小语文”真正变为“大语文”,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学到最大限度的多的知识。作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指导,不要一味的老想着“拿来主义”,同时要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当然包括语文课本。

  总之,我认为本课时我对教材处理较为合理、教学目的设置明确恰当,基本作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让学生从中受到了一种永恒的精神教育,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期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一完善。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8

  《伟大的悲剧》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尤其是男生对探险类的话题较感兴趣,但由于该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人公国籍等方面都与学生差异较大,所以“悲剧”一词尚易理解,“伟大”二字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在确定本节的课的重难点后,我将以下两个环节作为本节课的重头戏。

  1、理解本课的主旨主要是理解“伟大”二字,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斯科特一行人的颂扬之情。为此,在学生能够指出悲剧“悲”在何处之后,我便将重心放在了解读“伟大”二字上面。首先,我让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出“伟大”的句子。为了便于学生找准,我设计了如下句式:“我从 这句话中看出了伟大,表现了他们 的精神(品质)。”并自己给出了一句示范。有了这样一个抓手,学生就能较为轻松准确地找出这类句子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其次,对学生找出的能体现“伟大”二字的句子进行品味。让学生找出句子后大声地读出来,然后学生品析、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在学生理解句子后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找——读——品味——情感朗读”这四步,使学生对作者的颂扬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由此,学生对“伟大”二字的理解便轻而易举了,而老师在其中只是起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2、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拓展延伸部分:假如你是凯旋而归的阿蒙森,请给斯科特写一封信。阿蒙森是斯科特的对手,由他之口表达出的对斯科特的敬佩更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由于前面已对“伟大”一词作过深入解读,学生此时争先恐后地想要借阿蒙森之口表达对斯科特的敬意。信的内容虽然都是表达敬佩之情,但每位同学的抒情点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感人至深。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老师也作了一个示范,朗读了一封自己创作的给斯科特的信,并满怀敬意地朗读出来,至此,将本节课的情感推向了**。从一张张动情的小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灵魂受到了冲击,对探险事业有了自己的理解。

  不足之处:

  1、课堂语言不够优美。本次教学的主题是“散文教学”,散文的语言大多优美,值得玩味。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的课堂语言自然也应与文章的语言相衬。而我,由于缺少*时的积累,“语到用时方恨乏”,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加强语言的积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语言环境。

  2、朗读时间不够。散文本就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主旨的,尽管在探究“伟大”一词时我带学生品味了语言并进行了情感朗读,但对于散文而言,这样的朗读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课堂的安排正好控制在40分钟里,但40分钟里让学生读的时间不足10分钟,总以为课堂时间的宝贵,宁可多作一点分析也不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去读文本。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朗读中让学生心领神会岂不比教师讲解灌输要好?!

  一次比赛一步成长,一段经历一份收获!在教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9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伟大的悲剧》,写的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牺牲的故事。这篇文章特别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所以教学中我也大胆取舍,长文短教。下面我就这节课做一简要反思:

  一、导入方面

  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视频及2019年四川大凉山火灾图片,以此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人类在不断地抗争着、挑战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探险英雄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授课反面

  由于文本较长,教学用1课时,难度大,因而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整体感知环节,通过速读浏览,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共写了写了几个人物?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分别是?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属于复述课文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于是我采用长文短教,让学生快速默读的方式将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炼出来,让学生直观、迅速的把握主要情节,学生复述也较为顺利。内容理解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细节,以细节作为突破口,抓住文题“悲剧”“伟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伟大的人类精神,了解斯科特探险队员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及其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作业通过生谈自己所了解的伟人事例及感动*的人物实例,进一步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上突出亮点

  教师展示南极的相关图片,师生讨论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斯科特探险队员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的仰慕,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很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复述环节没有照顾所有学生,朗读训练不够。由于篇幅长,授课时间短,因而对于文章,只让学生读了两遍,并没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读,让学生从读中感受探险队员们面对险境所表现出的高尚的品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探索尝试,也要多照顾后进生,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改善。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0

  认识悲剧,不能仅仅是口头上的,也不能仅仅是读几句话就真的能体悟得到的,得让学生对这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我先是出示了一系列人们向这几位致敬的图片,国王跪下以致敬,公主亲临南极以致敬,全人类给南极命名阿蒙森—斯科特站以致敬。我抓住文章中一句有争议的话,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对人类来说,第一个达到这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在这一环节,很多学生都说,我们不能看重最后的结果,二应该看重过程,只要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不畏死亡,勇敢面对的精神,那他就不是失败者,而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感悟“悲剧”很难,但是只要我们能把感悟的过程细化,跟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的联合起来,再辅以一定的视听或画面,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也是可以做到的。

  遗憾的是,文章过长,预习时间短暂,导致部分学生对文章内容不是很熟悉。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0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

  在教《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有两个精彩之处。其一,按时间顺序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知课文内容;其二,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正是这两个精彩之处让我突破了难点,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与鼓舞。

  那么这两个精彩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了解故事情节,感知课文内容。

  过去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再分段,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内容,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我就打破了常规的做法,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找出地点、人物、事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做,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样学生就对故事情节有了清晰的了解。然后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哪些内容祥写,哪些内容略写,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明确了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接着,我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经过前面的铺垫,这已经不是什么难点了,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我让学生用两三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就很快得出了结论,整个过程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

  我首先这样问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悲伤,难过。”为什么而悲伤?我又继续引导。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知道有死亡之悲壮,作证之悲壮,还有失败之悲壮与世人之悲伤。了解了这么多的“悲”之后,学生就明确了这真是个悲剧,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个伟大的悲剧呢?学生一脸迷茫。我就启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除了感受到悲伤、悲壮之外,还有什么感受?有学生就说到了“感动”,我说“对”,我们一定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感动了,那么这种精神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好,下面就仔细阅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做批注,从中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学生通过读、通过交流,逐步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从中感受到了人物的集体主义精神,舍己为人,为了所爱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等等。

  这样的教学我觉得降低了难度,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太困难。所以,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要尽量给学生做一些铺垫性的思考,在主题把握上,要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主,教师只做好引导性,点拨式的指导即可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2

  课文篇幅长,容量大,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受思悟。

  由于没有布置课前的预习,所以在课堂上采用了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将几个要素串联起来复述全文的方式来了解课文大意,再用一句话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悲剧”体现在哪些方面?

  2、“伟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思考之前,我又提出了以下要求:

  1、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3、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以让学生寻找最感动敬佩的情节的方式,直入文章内里,符合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感知思维切中肯綮。学生在朗读相关语句时,第一遍往往不能达到“有感情”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迅速体会当时作者或者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后面的朗读中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上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地感受思考、讨论交流,体现学习的主动与合作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示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本课堂中,也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1、如果在课前布置预习,就能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转移到对主题的探讨上;

  2、在介绍作者时,可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作者的生*资料;

  3、在设计问题上,可拉开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来回答问题;

  4、在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这一环节上处理稍欠。如: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5、由于在复述课文部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大部分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学习成果没有机会得到展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3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本课时是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的,因此学生对课文知识以及相关内容掌握较到位,特别是对“悲”和“伟大”的理解,收到了教师上课前所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说思想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师生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采撷集体智慧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本课时有不少学生发言,他们虽然不一定说得最好,但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比如自主质疑时有学生就问了“斯科特等人为什么要去探险”、“他们可以不死吗”、“他们的悲是因为他们死得悲壮吗”、“他们的伟大是因为他们面对死亡很坦然”……,在一节课上学生能够有着这么多出乎人意料的发言,应该说学生的思路是打开了,思想情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节,效果不错,同时也完成了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活动情况: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所以学生活动尤为重要。本课时,我采取了学生同桌2人讨论、前后四人讨论由一中心发言人发言的讨论,同时让学生单独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全般齐读等朗读方式增强课堂气氛。活动中学生基本能够作到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讨论并发言,声音洪亮,情感较为丰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遗憾和不足:个别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时,有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仍然不能够表述完整,对记叙要素也存在不怎么理解的情况;自主活动讨论时也有少数学生无所事事,存在不愿意动脑筋、拿别人现成答案的现象;做笔记的习惯还没怎么养成。这一切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训练。

  二、反思后的思考、建议:

  通过教学和反思,我觉得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确应该让学生多自主活动,一定要培养他们个人的活动意识;在扩大知识面方面,教师不应该仅仅限于书本,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服务,替学生着想,把“小语文”真正变为“大语文”,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学到最大限度的多的知识。作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指导,不要一味的老想着“拿来主义”,同时要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当然包括语文课本。

  总之,我认为本课时我对教材处理较为合理、教学目的设置明确恰当,基本作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让学生从中受到了一种永恒的精神教育,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期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一完善。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4

  《伟大的悲剧》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尤其是男生对探险类的话题较感兴趣,但由于该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人公国籍等方面都与学生差异较大,所以“悲剧”一词尚易理解,“伟大”二字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在确定本节的课的重难点后,我将以下两个环节作为本节课的重头戏:

  一、理解本课的主旨主要是理解“伟大”二字,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斯科特一行人的颂扬之情。为此,在学生能够指出悲剧“悲”在何处之后,我便将重心放在了解读“伟大”二字上面。首先,我让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出“伟大”的句子。为了便于学生找准,我设计了如下句式:“我从 这句话中看出了伟大,表现了他们 的精神(品质)。”并自己给出了一句示范。有了这样一个抓手,学生就能较为轻松准确地找出这类句子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其次,对学生找出的能体现“伟大”二字的句子进行品味。让学生找出句子后大声地读出来,然后学生品析、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在学生理解句子后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找——读——品味——情感朗读”这四步,使学生对作者的颂扬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由此,学生对“伟大”二字的理解便轻而易举了,而老师在其中只是起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拓展延伸部分:假如你是凯旋而归的阿蒙森,请给斯科特写一封信。阿蒙森是斯科特的对手,由他之口表达出的对斯科特的敬佩更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由于前面已对“伟大”一词作过深入解读,学生此时争先恐后地想要借阿蒙森之口表达对斯科特的敬意。信的内容虽然都是表达敬佩之情,但每位同学的抒情点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感人至深。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老师也作了一个示范,朗读了一封自己创作的给斯科特的信,并满怀敬意地朗读出来,至此,将本节课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从一张张动情的小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灵魂受到了冲击,对探险事业有了自己的理解。

  当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对于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

  一、课堂语言不够优美。本次教学的主题是“散文教学”,散文的语言大多优美,值得玩味。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的课堂语言自然也应与文章的语言相衬。而我,由于缺少*时的积累,“语到用时方恨乏”,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加强语言的积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语言环境。

  二、朗读时间不够。散文本就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主旨的,尽管在探究“伟大”一词时我带学生品味了语言并进行了情感朗读,但对于散文而言,这样的朗读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课堂的安排正好控制在40分钟里,但40分钟里让学生读的时间不足10分钟,总以为课堂时间的宝贵,宁可多作一点分析也不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去读文本。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朗读中让学生心领神会岂不比教师讲解灌输要好?

  一次比赛一步成长,一段经历一份收获!在教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5

  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本课我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等协作的氛围,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学生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常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不足:该课时所教内容较多,没很好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课文还比较生疏,这也许是我的预习工作没做好的缘故,学生自主质疑时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导致还有学生想提问而没有机会,我也因此丧失了和更多学生交流的机会。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6

  课文篇幅长,容量大,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受思悟。

  由于没有布置课前的预习,所以在课堂上采用了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将几个要素串联起来复述全文的方式来了解课文大意,再用一句话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悲剧”体现在哪些方面?

  2、“伟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思考之前,我又提出了以下要求:

  1、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3、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以让学生寻找最感动敬佩的情节的方式,直入文章内里,符合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感知思维切中肯綮。学生在朗读相关语句时,第一遍往往不能达到“有感情”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迅速体会当时作者或者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后面的朗读中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上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地感受思考、讨论交流,体现学习的主动与合作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示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本堂课在生成教学中,由于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都是在预料之内。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遇到了一个多音字──粘。这个字到底应该读“zhān”还是“nián”?很多学生都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愣在那里。我马上提示他们:“解释为‘橡胶或糨糊的性质’时读‘nián’,解释为‘用胶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读‘zhān’。”学生马上就理解了,读作“zhān”的时候作动词用,读作“nián”的时候作名词用,课文中的原句是“粘住鞋”,毫无疑问应该读作“zhān”。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我从学生的笑脸上看到了他们内心小小的成就感,马上抓住时机提醒他们:“学习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向字典这位无声的老师请教。”

  本课堂中,也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1、如果在课前布置预习,就能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转移到对主题的探讨上;

  2、在介绍作者时,可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作者的生*资料;

  3、在设计问题上,可拉开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来回答问题;

  4、在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这一环节上处理稍欠。如: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5、由于在复述课文部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大部分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学习成果没有机会得到展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7

  教师对教材的研读精细。

  教学目标的确定恰当。本文篇幅较长,不可能面面俱到。结合单元提示,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迅速抓取信息,是可取的。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大胆。教师由最后一个中心端牵出两个大问题。再由这两个大问题带出两个次问题:在大自然的巨大威力面前探险队员们遭受了哪些困难?探险队员们具有哪些常人的情感?这四个问题就像蛛网的四根主线,将分布在课文各个段落的答案缀连起来。

  文本解读和练习兼顾。巧妙地追问,将课后的练习穿插到对文本的解读中,落实到学案上,做到真正落实。

  学生的能力训练全面。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速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快速整合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而在小组学习中,既要听,又要记,还要想,更要说,学生的协作意识得到强化,自我协调能力得到锻炼。

  小组展示不囿于常规。常规的小组展示大都是一人或两人板书,一人上台展示。考虑到本课的信息量非常大,故采用口头展示的方法,省时高效。

  不过,这节课还有不足:

  老师的讲解有点多。这主要表现在“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句的理解时。学生对这个句子本身的理解没有问题,但是同学压根儿没想到作者的写作态度是赞同还是否定。老师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引导。

  教师情感的渲染还不够细腻,课堂气氛有点冷。教师不仅要在导入和总结时煽情,在抓取信息和朗读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情感的调动。但是也要注意避免热闹的气氛出现。

  课堂容量大,教学时有点赶。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8

  《伟大的悲剧》是新课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从内容上讲,本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教学结束本课时后,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课堂教学情况

  1、教师的授课情况

  导入方面:

  在本课时里,我首先在《我心永恒》的背景音乐下,用三幅科学探索悲剧图片以及南极风光,简洁郑重的用语言解说,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这一点我认为作得比较成功,学生也在这种激发之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

  导学方面: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有许多同学不理解,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是不是矛盾了?当时作为教师的我没有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他们想知道的,或者说让他们提出疑问在我的引导下逐步去解决。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剧和伟大,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朗读、评议,在读与说中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认为课文悲剧的故事中蕴含着伟大不矛盾。因为斯科特他们探险虽然牺牲了,虽然他们有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但这悲剧后面体现着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始终扮演着英雄的角色,在这悲中正展示他们“伟大”的魅力所在,所以这是一场“伟大的悲剧”,让学生知道这种精神将成为“永恒”,激励着后人前赴后继。我认为这样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知识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达标方面: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时,我在这方面也较为注重,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课文主人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加以评价——他们认为是恶劣的环境让我们的英雄牺牲了,同时也关注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存是十分困难的一个事实,肯定了主人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知道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生存价值观以及怎么样正确对待失败,并在阅读中体会到了一种精神的永恒,令人感到欣慰。

  遗憾和不足方面:

  该课时所教内容较多,没很好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课文还比较生疏,这也许是我的预习工作没作好的缘故;学生自主质疑时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导致还有学生想提问而没有机会,我也因此丧失了和更多学生交流的机会;

  在体会文章语句的情感过程中,我忽略了对不同学生应该施以不同的阅读指导的原则,在比较阅读上有待加强;另外,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我还有人类1911年首次踏上南极大陆的录象给学生看,但很遗憾我只有忍痛割爱了,只有等下课以后才有时间了!

  2、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

  本课时是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的,因此学生对课文知识以及相关内容掌握较到位,特别是对“悲”和“伟大”的理解,收到了教师上课前所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说思想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师生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采撷集体智慧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本课时有不少学生发言,他们虽然不一定说得最好,但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比如自主质疑时有学生就问了“斯科特等人为什么要去探险”、“他们可以不死吗”、“他们的悲是因为他们死得悲壮吗”、“他们的伟大是因为他们面对死亡很坦然”……,在一节课上学生能够有着这么多出乎人意料的发言,应该说学生的思路是打开了,思想情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节,效果不错,同时也完成了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活动情况: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所以学生活动尤为重要。本课时,我采取了学生同桌2人讨论、前后四人讨论由一中心发言人发言的讨论,同时让学生单独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全般齐读等朗读方式增强课堂气氛。活动中学生基本能够作到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讨论并发言,声音洪亮,情感较为丰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遗憾和不足:

  个别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时,有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仍然不能够表述完整,对记叙要素也存在不怎么理解的情况;自主活动讨论时也有少数学生无所事事,存在不愿意动脑筋、拿别人现成答案的现象;做笔记的习惯还没怎么养成。这一切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训练。

  二、反思后的思考、建议:

  通过教学和反思,我觉得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确应该让学生多自主活动,一定要培养他们个人的活动意识;在扩大知识面方面,教师不应该仅仅限于书本,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服务,替学生着想,把“小语文”真正变为“大语文”,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学到最大限度的多的知识。作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指导,不要一味的老想着“拿来主义”,同时要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当然包括语文课本。

  总之,我认为本课时我对教材处理较为合理、教学目的设置明确恰当,基本作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让学生从中受到了一种永恒的精神教育,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期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一完善。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9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伟大的悲剧》,写的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牺牲的故事。这篇文章特别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所以教学中我也大胆取舍,长文短教。下面我就这节课做一简要反思:

  一、导入方面

  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视频及2019年四川大凉山火灾图片,以此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人类在不断地抗争着、挑战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探险英雄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授课反面

  由于文本较长,教学用1课时,难度大,因而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整体感知环节,通过速读浏览,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共写了写了几个人物?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分别是?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属于复述课文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于是我采用长文短教,让学生快速默读的方式将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炼出来,让学生直观、迅速的把握主要情节,学生复述也较为顺利。内容理解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细节,以细节作为突破口,抓住文题“悲剧”“伟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伟大的人类精神,了解斯科特探险队员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及其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作业通过生谈自己所了解的伟人事例及感动*的人物实例,进一步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上突出亮点

  教师展示南极的相关图片,师生讨论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斯科特探险队员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的仰慕,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很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复述环节没有照顾所有学生,朗读训练不够。由于篇幅长,授课时间短,因而对于文章,只让学生读了两遍,并没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读,让学生从读中感受探险队员们面对险境所表现出的高尚的品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探索尝试,也要多照顾后进生,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改善。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0

  1、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

  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同学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同学摆在第一位,尽管听课人很多,同学仍然敢说敢言。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这样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同学的理解基础上的。

  2、本堂课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同学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等协作的氛围,对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同学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和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例如:同学问“为什么这里用顿号,而不用逗号?”这个问题我当时措手不和。其实这也是同学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向权威挑战。同学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经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3、本课堂中与作者对话,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处置稍欠。如:

  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局部时,应引导同学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4、本课堂在生成教学中,教师准备可以更充分。如:

  同学提出了标点问题,这应该是一个极好培养同学正确使用标点或批判看问题的好机会。但因一方面*常在教学中标点知识储藏不扎实,一方面我的惰性思维使我很少怀疑教科书,所以一个好问题没有当场给予好答复,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0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

  《猫》是郑振铎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里脍炙人口的名篇。这篇小说,结构是清晰明了的,围绕养猫,写了“我”养三只小猫的故事。文笔朴实,自然,三只小猫的性情通过细节描写,跃然纸上;感情抒发由淡而趋浓,真挚感人。小说的“象外之象”超越普通的就事论事,养猫的*凡故事中浸透了作者对世态人情的解剖或深刻解读,这应该是教学中的难点。

  我在上课的时候注意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讲、自己体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多种方法的读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基本的上课思路清晰,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发散,及时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结构完整。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我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在讲第三只猫的时候与一二两只猫的联系不是很全面,还有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给予的评价总显得有些千篇一律,重点不是很突出,再则,在问题的"设计上还是要更注意严密性。

  通过这次的开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帮助真的很大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2

  《伟大的悲剧》是新课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从内容上讲,本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有许多同学不理解,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是不是矛盾了?当时作为教师的我没有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他们想知道的,或者说让他们提出疑问在我的引导下逐步去解决。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剧和伟大,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朗读、评议,在读与说中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认为课文悲剧的故事中蕴含着伟大不矛盾。因为斯科特他们探险虽然牺牲了,虽然他们有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但这悲剧后面体现着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始终扮演着英雄的角色,在这悲中正展示他们“伟大”的魅力所在,所以这是一场“伟大的悲剧”,让学生知道这种精神将成为“永恒”,激励着后人前赴后继。我认为这样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知识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3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本课时是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的,因此学生对课文知识以及相关内容掌握较到位,特别是对“悲”和“伟大”的理解,收到了教师上课前所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说思想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师生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采撷集体智慧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本课时有不少学生发言,他们虽然不一定说得最好,但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比如自主质疑时有学生就问了“斯科特等人为什么要去探险”、“他们可以不死吗”、“他们的悲是因为他们死得悲壮吗”、“他们的伟大是因为他们面对死亡很坦然”……,在一节课上学生能够有着这么多出乎人意料的发言,应该说学生的思路是打开了,思想情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节,效果不错,同时也完成了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活动情况: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所以学生活动尤为重要。本课时,我采取了学生同桌2人讨论、前后四人讨论由一中心发言人发言的讨论,同时让学生单独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全般齐读等朗读方式增强课堂气氛。活动中学生基本能够作到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讨论并发言,声音洪亮,情感较为丰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遗憾和不足:个别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时,有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仍然不能够表述完整,对记叙要素也存在不怎么理解的情况;自主活动讨论时也有少数学生无所事事,存在不愿意动脑筋、拿别人现成答案的现象;做笔记的习惯还没怎么养成。这一切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训练。

  二、反思后的思考、建议:

  通过教学和反思,我觉得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确应该让学生多自主活动,一定要培养他们个人的活动意识;在扩大知识面方面,教师不应该仅仅限于书本,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服务,替学生着想,把“小语文”真正变为“大语文”,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学到最大限度的多的知识。作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指导,不要一味的老想着“拿来主义”,同时要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当然包括语文课本。

  总之,我认为本课时我对教材处理较为合理、教学目的设置明确恰当,基本作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让学生从中受到了一种永恒的精神教育,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期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一完善。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4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传记《伟大的悲剧》,写的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叙述这个故事,是让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从情感价值观目标来说,对于中学生有一定难度。尤其这篇文章特别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所以教学上确实难度较大。教师在授课中很好的处理了文本,长文短教。并注重教学的整合。我就这节课中突出的几个亮点做简要剖析。

  一、导入方面

  首先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美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玉树地震》视频,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学生感受到在一场场悲剧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人类不断地抗争着、挑战着,学生也在这种激发之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这一点我认为做得比较成功。

  二、导学方面

  本文教学难点之一是对主题的理解,一定有许多同学不理解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是不是矛盾了?教师课前的导学很巧,“为什么作者茨威格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写传,却满怀深情的为失败者斯科特再现这悲情的一幕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剧和伟大,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虽为失败者,但他们身上的精神伟大。我认为这样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知识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长文短教

  文本较长,教学用1课时,难度大,即使让学生进行预习,但是真正操作起来难度仍然很大。过去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内容,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授课教师很好的进行了长文短教,采用快速默读的方式将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炼出来,通过形象的路线图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迅速的把握主要情节,这应该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内容理解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细节,以细节作为突破口,抓住文题“悲剧”“伟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伟大的人类精神,再次很好的体现了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

  四、注重教学的整合

  通过“追随探险者——悲剧”“畅谈探险者——伟大”“感悟探险者——伟大的悲剧”“心中的英雄——精神永恒”“悲中大爱——伟大的英雄”的环节设计,逐层深入,步步升华,将感知、研读、探究、迁移、拓展、升华,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流畅的教学流程。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体现上,突出亮点

  从让学生话说身边的英雄起,到教师出示感动*人物,再到关注时事日本大地震,激发我们的民族精神,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很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以生为本,进行“有效教学”

  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贯穿整节课。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讨论并发言,学生有了许多出乎人意料的发言,说明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想情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节,效果不错,很好地完成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课堂一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5

  课文篇幅长,容量大,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受思悟。

  由于没有布置课前的预习,所以在课堂上采用了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将几个要素串联起来复述全文的方式来了解课文大意,再用一句话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悲剧”体现在哪些方面?

  2、“伟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思考之前,我又提出了以下要求:

  1、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3、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以让学生寻找最感动敬佩的情节的方式,直入文章内里,符合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感知思维切中肯綮。学生在朗读相关语句时,第一遍往往不能达到“有感情”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迅速体会当时作者或者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后面的朗读中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上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地感受思考、讨论交流,体现学习的主动与合作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示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本堂课在生成教学中,由于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都是在预料之内。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遇到了一个多音字──粘。这个字到底应该读“zhān”还是“nián”?很多学生都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愣在那里。我马上提示他们:“解释为‘橡胶或糨糊的性质’时读‘nián’,解释为‘用胶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读‘zhān’。”学生马上就理解了,读作“zhān”的时候作动词用,读作“nián”的时候作名词用,课文中的原句是“粘住鞋”,毫无疑问应该读作“zhān”。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我从学生的笑脸上看到了他们内心小小的成就感,马上抓住时机提醒他们:“学习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向字典这位无声的老师请教。”

  本课堂中,也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1、如果在课前布置预习,就能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转移到对主题的探讨上;

  2、在介绍作者时,可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作者的生*资料;

  3、在设计问题上,可拉开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来回答问题;

  4、在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这一环节上处理稍欠。如: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5、由于在复述课文部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大部分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学习成果没有机会得到展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6

  教师对教材的研读精细。

  教学目标的确定恰当。本文篇幅较长,不可能面面俱到。结合单元提示,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迅速抓取信息,是可取的。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大胆。教师由最后一个中心端牵出两个大问题。再由这两个大问题带出两个次问题:在大自然的巨大威力面前探险队员们遭受了哪些困难?探险队员们具有哪些常人的情感?这四个问题就像蛛网的四根主线,将分布在课文各个段落的答案缀连起来。

  文本解读和练习兼顾。巧妙地追问,将课后的练习穿插到对文本的解读中,落实到学案上,做到真正落实。

  学生的能力训练全面。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速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快速整合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而在小组学习中,既要听,又要记,还要想,更要说,学生的协作意识得到强化,自我协调能力得到锻炼。

  小组展示不囿于常规。常规的小组展示大都是一人或两人板书,一人上台展示。考虑到本课的信息量非常大,故采用口头展示的方法,省时高效。

  不过,这节课还有不足:

  老师的讲解有点多。这主要表现在“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句的理解时。学生对这个句子本身的理解没有问题,但是同学压根儿没想到作者的写作态度是赞同还是否定。老师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引导。

  教师情感的渲染还不够细腻,课堂气氛有点冷。教师不仅要在导入和总结时煽情,在抓取信息和朗读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情感的调动。但是也要注意避免热闹的气氛出现。

  课堂容量大,教学时有点赶。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7

  《伟大的悲剧》是新课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从内容上讲,本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教学结束本课时后,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课堂教学情况

  1、教师的授课情况

  导入方面:

  在本课时里,我首先在《我心永恒》的背景音乐下,用三幅科学探索悲剧图片以及南极风光,简洁郑重的用语言解说,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这一点我认为作得比较成功,学生也在这种激发之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

  导学方面: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有许多同学不理解,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是不是矛盾了?当时作为教师的我没有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他们想知道的,或者说让他们提出疑问在我的引导下逐步去解决。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剧和伟大,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朗读、评议,在读与说中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认为课文悲剧的故事中蕴含着伟大不矛盾。因为斯科特他们探险虽然牺牲了,虽然他们有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但这悲剧后面体现着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始终扮演着英雄的角色,在这悲中正展示他们“伟大”的魅力所在,所以这是一场“伟大的悲剧”,让学生知道这种精神将成为“永恒”,激励着后人前赴后继。我认为这样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知识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达标方面: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时,我在这方面也较为注重,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课文主人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加以评价——他们认为是恶劣的环境让我们的英雄牺牲了,同时也关注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存是十分困难的一个事实,肯定了主人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知道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生存价值观以及怎么样正确对待失败,并在阅读中体会到了一种精神的永恒,令人感到欣慰。

  遗憾和不足方面:

  该课时所教内容较多,没很好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课文还比较生疏,这也许是我的预习工作没作好的缘故;学生自主质疑时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导致还有学生想提问而没有机会,我也因此丧失了和更多学生交流的机会;

  在体会文章语句的情感过程中,我忽略了对不同学生应该施以不同的阅读指导的原则,在比较阅读上有待加强;另外,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我还有人类1911年首次踏上南极大陆的录象给学生看,但很遗憾我只有忍痛割爱了,只有等下课以后才有时间了!

  2、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

  本课时是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的,因此学生对课文知识以及相关内容掌握较到位,特别是对“悲”和“伟大”的理解,收到了教师上课前所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说思想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师生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采撷集体智慧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本课时有不少学生发言,他们虽然不一定说得最好,但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比如自主质疑时有学生就问了“斯科特等人为什么要去探险”、“他们可以不死吗”、“他们的悲是因为他们死得悲壮吗”、“他们的伟大是因为他们面对死亡很坦然”……,在一节课上学生能够有着这么多出乎人意料的发言,应该说学生的思路是打开了,思想情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节,效果不错,同时也完成了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活动情况: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所以学生活动尤为重要。本课时,我采取了学生同桌2人讨论、前后四人讨论由一中心发言人发言的讨论,同时让学生单独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全般齐读等朗读方式增强课堂气氛。活动中学生基本能够作到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讨论并发言,声音洪亮,情感较为丰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遗憾和不足:

  个别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时,有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仍然不能够表述完整,对记叙要素也存在不怎么理解的情况;自主活动讨论时也有少数学生无所事事,存在不愿意动脑筋、拿别人现成答案的现象;做笔记的习惯还没怎么养成。这一切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训练。

  二、反思后的思考、建议:

  通过教学和反思,我觉得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确应该让学生多自主活动,一定要培养他们个人的活动意识;在扩大知识面方面,教师不应该仅仅限于书本,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服务,替学生着想,把“小语文”真正变为“大语文”,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学到最大限度的多的知识。作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指导,不要一味的老想着“拿来主义”,同时要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当然包括语文课本。

  总之,我认为本课时我对教材处理较为合理、教学目的设置明确恰当,基本作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让学生从中受到了一种永恒的精神教育,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期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一完善。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8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传记《伟大的悲剧》,写的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叙述这个故事,是让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从情感价值观目标来说,对于中学生有一定难度。尤其这篇文章特别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所以教学上确实难度较大。教师在授课中很好的处理了文本,长文短教。并注重教学的整合。我就这节课中突出的"几个亮点做简要剖析。

  一、 导入方面

  首先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美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玉树地震》视频,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学生感受到在一场场悲剧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人类不断地抗争着、挑战着,学生也在这种激发之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这一点我认为做得比较成功。

  二、导学方面

  本文教学难点之一是对主题的理解,一定有许多同学不理解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是不是矛盾了?教师课前的导学很巧,“为什么作者茨威格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写传,却满怀深情的为失败者斯科特再现这悲情的一幕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剧和伟大,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虽为失败者,但他们身上的精神伟大。我认为这样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知识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长文短教

  文本较长,教学用1课时,难度大,即使让学生进行预习,但是真正操作起来难度仍然很大。过去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内容,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授课教师很好的进行了长文短教,采用快速默读的方式将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炼出来,通过形象的路线图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迅速的把握主要情节,这应该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内容理解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细节,以细节作为突破口,抓住文题“悲剧”“伟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伟大的人类精神,再次很好的体现了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9

  本周我进行的是《伟大的悲剧》的线上授课,《伟大的悲剧》这一课颂扬的是一种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与去年国庆时所播的《攀登者》这部电影主题契合,所以我运用了《攀登者》这部电影来进行导入,从而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而且《伟大的悲剧》这一课篇幅较长,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把握的难度较大,所以我给了学生们充足的时间并且让学生们借鉴课堂提示中快速浏览的方法进行阅读,并且在阅读结束后我给予学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提示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接下来在我的提示下我们也把这篇文章分成了三部分,从而学生对于这篇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就更容易一些,同学们在解决“斯科特探险队遇到了那些困难”、“文中的‘悲’体现在哪里”、“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体现在哪里”这三个问题时就更为清晰地找到答案所在的主要段落,对于这篇文章情感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

  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足。首先,在课前导入的时候《攀登者》与《伟大的悲剧》两者之间的贴合度不高,其实《攀登者》也是在传达一种崇高的探索精神以及高尚的心灵,而且其中其实也是有悲剧发生的,而且《攀登者》中是*登山队向珠峰发起挑战,这也是伟大的,因此也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悲剧”,这与《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一行去探索南极的性质是相同,不过两者之间还有一个不同就是《攀登者》最终是成功了,而斯科特一行最后却失败了,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对比不过最后的结果都是给予了后人精神鼓舞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其次,还是在时间安排上,前面的耗费太多时间,后面的东西就会匆匆掠过,但还会有一种情况是时间与问题之间的尴尬,就是这个时间剩下的不多不少,可问题很重要而且需要一些时间进行讲解,所以剩下的时间不够,但要是留给学生又有些多,这样的话就会让课堂有些尴尬。最后就是在剩余时间里学生的任务安排上不够明确,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费了这些留给他们的时间,所以在课堂结束后如果还有时间留给学生那一定要把这段时间里他们所要完成的任务明确,只有这样这最后剩下的时间才不会被浪费。以上就是我对于《伟大的悲剧》这一课的反思,希望在反思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0

  认识悲剧,不能仅仅是口头上的,也不能仅仅是读几句话就真的能体悟得到的,得让学生对这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我先是出示了一系列人们向这几位致敬的图片,国王跪下以致敬,公主亲临南极以致敬,全人类给南极命名阿蒙森—斯科特站以致敬。我抓住文章中一句有争议的话,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对人类来说,第一个达到这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在这一环节,很多学生都说,我们不能看重最后的结果,二应该看重过程,只要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不畏死亡,勇敢面对的精神,那他就不是失败者,而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感悟“悲剧”很难,但是只要我们能把感悟的过程细化,跟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的联合起来,再辅以一定的视听或画面,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也是可以做到的。

  遗憾的是,文章过长,预习时间短暂,导致部分学生对文章内容不是很熟悉。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的教学反思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的教学反思1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传记《伟大的悲剧》,写的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叙述这个故事,是让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从情感价值观目标来说,对于中学生有一定难度。尤其这篇文章特别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所以教学上确实难度较大。教师在授课中很好的处理了文本,长文短教。并注重教学的整合。我就这节课中突出的几个亮点做简要剖析。

  一、导入方面

  首先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美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玉树地震》视频,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学生感受到在一场场悲剧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人类不断地抗争着、挑战着,学生也在这种激发之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这一点我认为做得比较成功。

  二、导学方面

  本文教学难点之一是对主题的理解,一定有许多同学不理解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是不是矛盾了?教师课前的导学很巧,“为什么作者茨威格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写传,却满怀深情的为失败者斯科特再现这悲情的一幕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剧和伟大,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虽为失败者,但他们身上的精神伟大。我认为这样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知识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长文短教

  文本较长,教学用1课时,难度大,即使让学生进行预习,但是真正操作起来难度仍然很大。过去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内容,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

  授课教师很好的进行了长文短教,采用快速默读的方式将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炼出来,通过形象的路线图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迅速的把握主要情节,这应该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内容理解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细节,以细节作为突破口,抓住文题“悲剧”“伟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伟大的人类精神,再次很好的体现了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的教学反思2

  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

  本课我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等协作的氛围,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学生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常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不足:该课时所教内容较多,没很好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课文还比较生疏,这也许是我的预习工作没做好的缘故,学生自主质疑时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导致还有学生想提问而没有机会,我也因此丧失了和更多学生交流的机会。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的教学反思3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伟大的悲剧》,写的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牺牲的故事。这篇文章特别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所以教学中我也大胆取舍,长文短教。下面我就这节课做一简要反思:

  一、导入方面

  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视频及2019年四川大凉山火灾图片,以此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人类在不断地抗争着、挑战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探险英雄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授课反面

  由于文本较长,教学用1课时,难度大,因而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整体感知环节,通过速读浏览,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共写了写了几个人物?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分别是?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属于复述课文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于是我采用长文短教,让学生快速默读的方式将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炼出来,让学生直观、迅速的把握主要情节,学生复述也较为顺利。内容理解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细节,以细节作为突破口,抓住文题“悲剧”“伟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伟大的人类精神,了解斯科特探险队员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及其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作业通过生谈自己所了解的伟人事例及感动*的人物实例,进一步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上突出亮点

  教师展示南极的"相关图片,师生讨论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斯科特探险队员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的仰慕,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很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复述环节没有照顾所有学生,朗读训练不够。由于篇幅长,授课时间短,因而对于文章,只让学生读了两遍,并没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读,让学生从读中感受探险队员们面对险境所表现出的高尚的品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探索尝试,也要多照顾后进生,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改善。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初读阶段]

  层递式提问,引起学生看屏幕,通过麦克风感受朗读。

  师:同学们能谈谈,通过学习本诗歌,你希望得到什么。

  任燕:我听不懂这首诗讲什么,我想知道主题。

  黄杰:是作者的两条路写得好还是周晓燕和董超说得好?

  颜建英:这个“路”到底是什么“路”?这样的写法,我们上册在哪里学过?

  任燕:走一条路就走一条,干嘛还要改日再见?还要叹息?

  袁湘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态度乐观向上,这首诗的态度是什么?

  黄晓燕:走条路需要这么复杂吗?

  (教师等待一分钟,没有新问题出现)

  师:黄晓燕同学很坦率,这一条路为什么这么复杂?

  生:(杂乱)也许路上有陷阱,路上有地雷,要么路越走越难走……

  师:同学们很风趣,我们小时候听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这里的路指得是读书之路,难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吗?

  颜建英:路,可以指“人生之路”!

  生(杂):“人生之路,贝贝起步。”

  师:好的,广告词都进来了,孩子从小健康,走人生之路才有实力,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临选择,比如上“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你会怎么办呢?

  陆芳敏:这很难,我想上重点高中,可按成绩却只能进普通高中啊!

  师:陆芳敏的难处大家有同感吗?

  生(杂):有,还有比如以后工作等等的选择都会很难。

  师:那么,现在理解作者为什么小“路”大作吗?

  生:理解,因为这是“人生之路”。

  师:谁能告诉任燕同学,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汤小锋:人生之路很难走,所以要慎重的选择。

  徐彬:人生之路一旦选定,就没有后悔药可以买了。

  黄杰:人生有一条道路,不能回头。

  师:那么作者所说的改日再见,看起来不可能啰?

  生(杂乱):当然,所以他要叹息了。

  袁湘芬:作者不能走回头路,感到可惜,所以诗人的态度是忧愁的。

  师:那让我们一起怀着忧愁的态度颂读诗歌,品味作者对读者的劝诫吧!

  (齐读诗歌,教师对颂读进行短评)

  [精读阶段]

  师:同学们读到荒草萋萋时,我想到了黄杰同学说“谁写得更好”的问题。大家能否摘取关于路的描写,来比较鉴赏一下。

  (学生五分钟自读比较;自读结束后,可以各抒已见)。

  周晓燕:作者写大路用了“消失丛林深处”、“延绵无尽头”,我觉得比我有味道,写小路用了“萋萋”、“幽寂”、“诱人”、“美丽”,更写出小路荒凉,比我好。

  徐芳:你太谦虚了,我觉得大路还是你写得形象,作者虽然突出了“路长”,却写得没有吸引力,要是大路荒凉,我还不想走呢!

  (大家笑,有短暂的互相评论,教师鼓励大家相互驳斥。)

  师:徐芳同学看不起大路,可作者却念念不忘大路。他怎么说来着?

  生(齐读):啊,留下一条路等到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师:走了一条自己选择的路,为什么又留恋另一条路呢?

  董丽丽:也许作者选择的小路走得并不顺利,所以他觉得还是大路好。

  范佳:那也不见得,或许大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呢?

  卓俊义:得不到的东西,你会认为它总是好的,所以后悔也是很正常的。

  何杰: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师:那么如何减少选择后的后悔呢?

  生(杂乱):选择的时候要尽量慎重,一旦选定,就要坚定不移。

  黄杰:既然选择要慎重,那么作者为什么反而选择难走的路呢?

  董慰强:因为小路神秘,富有吸引力,而作者喜欢曲折的人生。

  [延展阅读]

  师:说得好,大路可以指*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这样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它叫作什么?

  生:(大部分齐答)《在山那边》、《柴藤萝瀑布》、《行道树》,叫作“象征”手法。

  师:(屏幕出示象征的定义)“象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红花”象征“光荣”,“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象征”和“比喻”的`区别在于,“比喻”着眼于相似点,而“象征”侧重于本质上的联系。例如“红花”可以象征光荣,但“红花”不能象“光荣”。

  (屏幕出示四幅图画:梅花、宝剑、火炬、长城,请同学脱口而出象征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例举了许多象征意义,可见一个事物可以拥有多个象征义,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千万不能拘泥。

  姚佳(问):写诗歌用象征有什么好处呢?

  师:这个问题不好答,同学配《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片断与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

  合我一下,把“路”全都改成“人生选择”,把“荒凉”“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艰难”、“挫折”,再读读诗歌,谈谈感受行吗?

  (生改读课文,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改,但是要求换入象征义)

  师:读后感受如何?

  生(杂乱):太噜嗦,而且像讲道理,不像诗歌。

  师:能用*常我们讲的文学用语来表达吗?

  袁湘芬:如果直接讲道理,不含蓄,不简洁,不优美。

  师:对于她的说法,大家怎么看?

  生:就是我们要说的。

  师:这也是我要回答大家的。谢谢袁湘芬同学帮助我解答问题。

  生:我们写作时怎么来运用象征呢?

  师:当然是“学写”啦!

  生:笑。

  师:我们顺着作者的话题,请同学分别来写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后通过对擂来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钟来写,师循环,偶尔应学生要求指导。)

  姚佳:我走小路,我是这样写的:我越走越艰难,小路上满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来,但我决不后悔最初的选择。

  沈丽: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灾难,我精疲力竭却不能回头,人们啊,走路时一定要小心,别像我那样,遭遇痛苦。

  邹利民:我走大路:大路**坦坦,春风和和暖暖,但我觉得无聊,因为没有挑战。

  董超:大路一望无限,前途*步青云,我庆幸我的选择,人生才会一帆风顺。

  黄杰:我反对董超的看法:“梅花香从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要人生有作为,崎岖小路搏一回。”

  (下课铃响起)

  师:(总结)无论是小路还是大路,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走得很精彩。“行路难,行路难”,然而“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同学们充满勇气走下去,天堑都会变通途。

  3.教学反思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教学的不足包括: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4.专家点评

  片断一,为余映潮老师执教,教师从朗读入手,指导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这种教学策略是正确的,值得更多人借鉴。朗读很重要,怎样指导朗读?要引发朗读的兴趣,要强调变化。片断中教师在朗读方法的要求上突出了一个“变”字。首先采用吟诵的方法,教师着意提出要区别于“念书”,也就是说要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也就需要投入情感;然后尝试讲述式的朗读,把自己的情感在娓娓而谈中表达出来,此时对文章的理解更为冷静而深刻;最后要求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诗歌读给自己听。从朗读要求的变化,可以看出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读给别人听到读给自己听,从读者、朋友、自己三个角度体会诗歌的情感,而且由外到内逐步深入内心,目的在于通过朗读触动学生内心最敏感之处,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这样在朗读上的精心思考和设计,应该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第二个片断,也有很多值得赞赏之处。例如,从初读到精读,体现了阅读从浅入深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语言较为幽默,能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课堂较为活跃,主体性得到了较好体现。

  这些都是课程改革中,我们所追求达到的。然而,对比第一个片断,也不能不使我们反思一个问题:阅读是需要师生全部参与的对话。这个对话,要有质量,就不能光追求热热闹闹,应关注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我的太阳

  ——写给盲童

  高洪波

  太阳是圆的,就像你手中的皮;太阳是热的,就像冬天的火炉。

  你摸摸玻璃窗,就能摸到太阳;太阳是我的,也是你的,

  你看不见太阳,却看见了一切。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寂寞的盲孩子 快乐的盲孩子 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一)寂寞的盲孩子

  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 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三)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 缓缓、小小)(3)哪一句是中心句?

  (四)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 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五)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2)美读

  (3)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4)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在本次磨课活动中,我讲授的是下册第四单元第19、20、21课复习课,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在本课设计中,体现的教学思路。

  一、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根据三篇文章的共同知识点确立本节复习课的学习目标:

  1、巩固积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品味语言,理解意蕴深刻的句子。

  4、复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中利用小板块的训练模式复习。

  为了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我将整堂课分为:“整理积累知识”“典型例题剖析”“反馈练习”三大板块。

  1、整理积累知识板块。

  “整理积累知识板块”分为“字词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章内容回顾”三个小板块。

  (1)“字词积累”板块主要是选取三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尤其是易错字词,生字是以给生字加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的形式出现,而词语是以解词的形式出现。

  (2)“文学常识积累”板块主要是对该篇文章的常识知识的积累,如:作品的出处、作者简介等。

  (3)“文章内容回顾”板块主要是采用交流句式的形式对文章内容及主旨进行回顾。

  2、“典型例题剖析”板块。

  “典型例题剖析”又分为“品味语言”“赏析景物描写”两个小板块。

  (1)“品味语言”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精彩语言进行品味,采用“方法回顾———示例分析———反馈练习”的学习模式,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品味赏析。

  (2)“赏析景物描写”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赏析,同样采用“方法回顾———示例分析———反馈练习”的学习模式,对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品味赏析。

  3、“反馈练习”板块。

  “反馈练习”板块是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所侧重的设计反馈练习,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反馈练习的内容包括字词检测和课外文段阅读。字词检测是从“字词积累”板块选取易错生字进行检测,课外文段阅读是针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选取相关题型进行检测。

  三、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堂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赋予特定的任务,如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组织合作学习,安排发言,结对帮教,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讲课,今后在如下方面应有所改进:

  1、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练习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不同水*的题目,将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者,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解决这一类简单的实际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2、典型例题剖析中的反馈练习,应从不同角度设计,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讲解时间不超过15分钟,并且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自己讨论不了的问题,讲知识缺陷或易混的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在没研究之前不讲。所有的教学有学生参加,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提示和补充。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由温中教育集团组织的这次教学研讨课的机会对每一个集团内的教师来说都显得弥足珍贵,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拿出一堂好课来,每个参赛教师都面临着极大压力,但俗话说得好:有了压力,人才能进步。我坚信这一点。

  课前我们语文组一同设计教案,希望在教学时完成三个教学目标,即

  1、训练整体把握课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为了很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对应设计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3、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拓展延伸,感悟情感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虽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点遗憾。

  1、语文课的趣味性稍差一点;

  2、学生的朗读稍显不足;

  3、教师如何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同时收放自如,如何在交流时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适当调控。这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由于对学生的活动时间没有调控好,导致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没有完成。

  总之,不仅仅是这节课,在我的以后的整个教学生涯中,都要不断的向优秀老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让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在七下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课堂教学中对主问题的设计,试图突破新课程实施以来风靡一时的问题模式的局囿,如“你最欣赏(喜欢)的语句是……”,“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一个细节是……”等,因为此类问题缺乏指向性,易形成“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收获寥寥”的浮夸现象。以下是我在第一单元1—3课的教学中所做的主问题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以“你认为鲁迅先生更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为主问题展开课文研读和课堂讨论,依次解决了“百草园的乐趣在于”,“三味书屋的乐趣在于

  ”,“作者撷取这两个回忆片段的用意是什么”这样三个子问题。其中既有语言品味(如百草园的色香味之趣、雪地捕鸟之趣),又有人物赏析(先生的形象分析),也有主旨探究(即写作意图的探究)。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主问题是“文章为什么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标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爸爸的花儿落了有几层含义”、“文章回忆了爸爸与我的哪些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事件”,问题涵盖解题、概括、细节品读、写法赏析。

  《丑小鸭》是一篇自学课文,学生始终围绕“假如丑小鸭生来就是一只真正的丑小鸭,而非天鹅,故事会怎样发展”进行思考与讨论。学生的回答有三种情况:一、丑小鸭永远是一只被同伴讥讽的鸭子,可能某一天会想不开,承受不住压力而轻生。这一回答马上遭到学生的质疑,认为与原著中丑小鸭的性格不符。二、丑小鸭的努力终于感动了上帝,把它变成了高贵的天鹅。这一回答被认为是想象丰富,体现了童话的艺术特点。三、丑小鸭仅管不是白天鹅,但它内心对美的追求和不屈的奋斗会使它成为一只丝毫不亚于天鹅的美丽的鸭子。课堂上,学生们为这一看法喝彩的人居多。我让学生进一步设想丑小鸭是天鹅蛋的条件不变,但缺少了对美的追求和奋斗之心,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学生在两个问题的对比中,终于真正理解了作者这样设置情节的意图——不论你出身如何,后天的努力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三课的教学尝试证明,课堂教学需要重视主问题的设计,有效的主问题能使课堂走出“满堂问”的传统误区,也能使课堂避开“万能问”的尴尬模式,从而起到“牵一发即可动全身”之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1、激励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对学习基础比较弱的授课班级,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

  2录音朗读的示范对比,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

  3、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

  课文理解并不难,课前有预习,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让学生利用注释,合作学习,讨论质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我对这个环节持犹豫的态度,因为我怀疑学生们的能力,没有放手让学生随心所欲,而是扣着问题来理解。生怕一略而过,学生非但字词句没有掌握,连中心也模糊。但是事后收上预习作业,发现这一环节,学生几乎都能解决。这节课让我重新审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我仅布置学生预习,告诉学生第二天要上公开课,课文让学生读几遍。但公开课上,我发现孩子们梳理课文非常到位,自学能力非常强。我后悔在教学环节中译句太多,对人物分析分布的时间太少。教学中越俎代庖的时候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样反而约束了学生的发展。

  4在主旨把握的方面,

  分析探讨不够深。一来,时间限制,二来,学生有些拘谨。如果以两课时教学,教学内容有单簿之嫌。安排一课时,导致了某些教学环节不够丰满。在课后的主旨补充分析时,学生从吕蒙、孙权、鲁肃三个人物、三个角度来提炼启发,效果比公开课漂亮。周琪从孙权事务多却勤于读书提炼出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能够出其不意,让人欣喜。

  始终觉得文言文教学,面对普通班级,如何做到文辞与思想兼顾,不走老路,要上出新意,是我很难解决的顽症,现在迈出一小步,也算尝试!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由温中教育集团组织的这次教学研讨课的机会对每一个集团内的教师来说都显得弥足珍贵,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拿出一堂好课来,每个参赛教师都面临着极大压力,但俗话说得好:有了压力,人才能进步。我坚信这一点。

  课前我们语文组一同设计教案,希望在教学时完成三个教学目标,即

  1、训练整体把握课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为了很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对应设计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3、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拓展延伸,感悟情感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虽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点遗憾。

  1、语文课的趣味性稍差一点;

  2、学生的朗读稍显不足;

  3、教师如何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同时收放自如,如何在交流时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适当调控。这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由于对学生的活动时间没有调控好,导致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没有完成。

  总之,不仅仅是这节课,在我的以后的整个教学生涯中,都要不断的向优秀老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让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本单元以探险传奇为主题,选取了古今中外六篇作品。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将使学生对这个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趣。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根据英国科学探险家斯科特遗留的资料所写的传记。课文用饱含感情的文学笔法,叙述了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南极探险绝望而归以至覆没的悲壮故事,给人以精神上的巨大震撼和启迪:胜利和失败、伟大和*凡该如何定义?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运动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连飞鸟也无法越过”的“充满死亡的路线”,阻挡不了*运动员的探险脚步。虽然在登山过程中,寒冷、黑夜和缺氧时时威胁着运动员的生命,但我们的英雄们,靠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篇章。学习这篇通讯,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感受强烈的合作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真正的英雄》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的演讲词。这篇演讲词缘于1986年1月28日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这是一个导致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悲剧。演讲词声情并茂,它既是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语言极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也都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目标明确,教师更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及时地接住抛出的“球”,在课堂中做一个好球手,时时注意找个适合的点与学生对话。比如,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将夸父归为一个“失败的英雄”,面对失败不气馁。在“说说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中,已有学生提到夸父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教师也追问:你从什么课文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说:他敢与太阳赛跑,是个自高自大的人。此时的教师没能很好接住这个“球”,应再次追问:为什么你认为敢与太阳赛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师为急于点其他学生回答,未能接住这个球,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失败英雄”的形象,当回过神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球”从身边滑走。而正因为这个球未能接住,所以导致下一环节的进行,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于本堂课的亮点没能充分展示出。学生也只能勉强认同教师引导出的“失败英雄”。 其二:对文本的质疑探讨还欠缺。由于质疑这个环节中没有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好像让学生在没有缰绳的牵引下,驾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败英雄”就略显牵强。

  其三:神话故事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本堂却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这堂课毕竟只是一个“点”,教师只有及时反思课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进步。 2

  语文,为了生活还是考试?

  第一天上课,我告诉学生,我在高中的时候怎样调皮,怎样戏弄老师和同学。高中的学习也许很辛苦,但是很快乐。

  第一天的语文作业,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诗歌讲的是人类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展现出亿万年前的天地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类伟大以及科学神奇的赞叹!相对于本学期的《在山的那边》和《理想》,这首诗要容易得多。我感觉《化石吟》是一篇绝好的能激发学生想象也可以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文章!于是就对教案教参进行删繁就简的处理,明白课文的实际功用,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明确一两个教学目标,争取通过对目标任务的训练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让每一篇课文都发挥出应有的示范功能!让每一篇课文都生发出激发学生能力的导火索!

  我设置了两个目标:

  1、通过朗读,学会想象,展现画面

  2、理解诗意,概括主旨,掌握难句

  初一的学生毕竟刚从小学上来,你能指望他们有多大的理性分析能力?他们正处于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年纪,这个时候通过诗歌的教学来唤起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表达,不但培养了想象力,也训练了表达能力。完全符合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也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训练过程。 “通过朗读,学会想象,展现画面”就是我本节课训练的重点,接下来,教大家理解几句难句,结合诗意,把句子放进全诗来把握。理解诗意的同时把握难句,引导同学们概括主旨!一节课不就悄悄的结束了吗?润物细无声,关键是春雨能滋润会滋润!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伟大的悲剧》七年级必修教案3篇

《伟大的悲剧》七年级必修教案1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英雄的赞颂之情。

  2、角色复述,理清情节,品读体味重要语句。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能力。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

  导学设计:

  1、预读课文,了解内容。

  2、标划重点字词并识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因为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而近百年来,无数探索者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1年,两位著名的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踏上了冲击南极点的征程。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二、预习检测(识记字词)

  拽(zhuài)无垠(yín)癫(diān)狂

  凛冽(lǐnliè)吞噬(shì)销蚀(shí)

  羸(léi)弱步履(lǚ)告罄(qìng)

  遗孀(shuāng)坚持不懈(xiè)夜不成眠(mián)

  精疲力竭(jié)毛骨悚(sǒng)然怏(yàng)怏不乐

  忧心忡忡(chōng)疲惫(píbèi)不堪(kān)畏(wèi)缩不前

  语无伦(lún)次与其毋宁(wúnìng)鲁莽(mǎng)大胆

  三、整体感知,深入理解

  (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理清故事情节)

  1、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介绍这个故事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叙事特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复述要注意:

  1、要明确文章的写作线索:从本文来看,作者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那么,在复述的过程中,就可以遵循时间先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复述。

  2、要抓住文章内容的关键环节:热情高涨地奔向极点--履行冷酷无情的职责--艾文斯精神失常而死去--奥茨英勇地走进暴风雪--最后时刻,三人静候死神来临。

  3、要描述那些激动难忘的细节。看看文中那些细节最令你感动,最令你难忘,反复地阅读这几段,在复述的过程中作一些较详细的描述。可以使你的复述更加精彩。

  4、另外在复述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2、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比如:悲壮、震撼、钦佩、崇敬。

  3、体悟细节——解读悲剧

  请结合课文说说,斯科特一行队员的“悲壮”具体表现。

  (学生寻找文中的各种悲剧因素,小组讨论一起阅读交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细节。)

  总结提示:

  ①角逐失败之悲

  ②全体覆没之悲

  ③亲历死亡之悲

  4、教师总结:

  角逐第一却绝望而归,跋涉千里却倒在距生存只有15天行程的地方,亲眼看着一个个熟悉的生命离去,满含对亲人的留恋逝去,这真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悲剧。但是生命虽消失了,在生命消失过程中流淌出来的生命的意义却会成为永远。

  四、课堂检测

  研讨与练习二

  五、作业

  《补充》与《探究》基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

  2、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导学设计:

  搜集有关探险遇难者的故事及图片,并交流。

  教学过程:

  一、交流有关探险遇难者的故事及图片

  (以小组为单位)

  找一个小组展示

  二、品读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品味伟大

  (1)斯科特等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哪里?

  首先,是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证明了他们人格的崇高。

  第二、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依然不舍得扔下宝贵的岩石样品,体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第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他们当中许多人宁可自己死去,也不愿意连累同伴,而同伴们在最危险的时候也不舍得扔下他们。

  第四、无私的爱。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2)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决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而悲剧,往往拥有着巨大的震撼力。按照这个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3)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2、品读赏析: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互相交流)

  ⑴“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双重否定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读者的心潮也随之澎湃,与他们共同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然而随着那黑色旗帜的出现,他们的热情刚刚涌出就被凝成了坚冰,仅管不愿面对但每一个人都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这是铁一样残酷的事实,他们的情绪落到了冰点。)

  ⑵“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⑶“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⑷“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5)“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一个人清楚地知道生命正在离他远去,死神正一步步地逼近。而且还是在极度的孤独中面对死亡。在最后的日子里,斯科特承受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他将永远不能见到家人,但他的勇气也是惊人的,“悲伤”又坚决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斯科特却能勇敢的面对现实,写上我的遗孀这几个触目惊心的字。)

  (6)“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

  (没有人知道他们临死之前真正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但是从保留到最后的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不是死在心灵的沙漠之中,伴随他们到达天国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爱心,在冷如冰窟的南极,这是他们唯一感受到的温暖,带着这样的情感,相信他们在通往天堂的途中不会寂寞。)

  (7)“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8)162页第4自然段第1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从来都是别人给国王跪下,而此时此刻,国王却为几个探险队员跪下来,因为面对高尚的灵魂,任何人都会被深深的震撼。这一幕告诉我们,高尚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他们虽然在这次竞赛中失败了,但面对人性的考验,他们是胜利者,在冰雪大陆、在我们心中竖起了高尚的人性丰碑。)

  3、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三、课堂检测

  体验反思:

  1、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

  2、你觉得南极探险有哪些困难呢,我们又该如何妥善地解决呢?

  158页:第三自然段第3行,“寒冷、冰冻、飞雪、风暴”概括出了南极的地理特点。

  六、总结拓展

  1、总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南极大陆,更了解了人类对南极大陆最初的探险过程是多么的艰辛。作者以饱满的激情颂扬了令人尊敬的斯科特一行,他们那种勇于探索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让全世界人民所仰慕,并给我们以精神的鼓舞。

  2、拓展延伸:

  (1)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是有人认为他们并没有创造出什么价值,你认为呢?

  (2)人物的思想感情往往都是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的,请试着模仿写一段细节来表现人物一定的心理。

  七、作业

  完成《补充》与《探究》剩余部分

  教学反思

  撷秀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七年级《伟大的悲剧》语文教案3篇

七年级《伟大的悲剧》语文教案1

  [分析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叩木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动机的不同,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是独特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这种阅读主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

  导入:课件显示“南极版图”突出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

  教师富有激情地介绍这个站名的来历,引出课文和人物。

  (设计意图: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环节一: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叙事特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比如:震撼、钦佩、崇敬。

  (设计意图: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

  环节三: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并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应该会找到这些情节:

  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

  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

  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

  4、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

  5、斯科特的绝笔。如找不出教师引导和补充。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环节四:小组选择最打动你的情节,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如果小组讨论时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提请班级交流解决。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要对重点的语段、句子,像“奥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要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要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在谈到“斯科特的绝笔”这一情节时引导学生想象斯科特给国家、民众、朋友、妻子、孩子可能写一些什么。

  在对以上情节的感受和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悲剧”课题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品读、朗读发展学生语言能力,通过对情节内容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环节五: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最后送给学生三句话结束本课: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

  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但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结语: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七年级《伟大的悲剧》语文教案2

  【课前活动】

  喜欢旅游吗?你喜欢探险吗?为什么?

  【评价准备】

  1、莽撞与理智的区别;

  2、关爱自身,才干关爱他人;

  3、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

  4、冒险和探险的区别;

  5、一切探险都有可能遭遇厄运等。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3分)

  1、知道南极吗?(气温、风速、冰层等)假如你到南极会感觉如何?

  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和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今天,我们就跟随茨威格的文笔,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出示课题。

  2、学习的目标: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⑴学习速读,能用复述、概括等方法梳理故事的情节;

  ⑵学习依据具体情节理解文章的方法,并体会悲剧和伟大的内涵;

  ⑶从斯科特身上感受人的精神魅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二、整体感知(8分)

  1、速读课文,抓住重要信息,概括复述故事情节:

  (抓住人、地、事件、细节要素来概括复述)

  2、背景介绍引出问题:

  斯科特被英国人称为20世纪初探险时代的伟大英雄。1910年6月1日,当他带领探险队向南极点发起冲刺时,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也率领着另外一支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两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都想争取“国家荣誉”。结果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4日捷足先登,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抵达,比阿蒙森队晚了一个多月(34天)。倒霉的是,在返程途中,斯科特队却全军覆没,长眠于皑皑冰雪之中。

  作者依据拯救出来的书信、文件、胶片等,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斯科特一行的经历和心情。写作中作者倾注了全部情感,无法压抑的赞叹之情在传记中直截表达出来。请浏览课文,看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直接情感?(最后一段)

  3、齐读结尾议论段,品析韵味:

  (并过度到下环节)

  三、研读赏析(24分)

  1、(关于“悲剧”的理解)作者高度评价“这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你认为悲剧指何而言?请选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谈谈你对“悲剧”的理解。(8分)

  师评价引导准备:

  ⑴所有队员全部遇难,怪不得作者称这次探险为“悲剧”,那么这次探险只是因为这样的结局被称为悲剧吗?

  ⑵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⑶生命自然是最有价值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是有价值的呢?

  ⑷假如只死一个人是不是悲剧、假如没人死但是失败而归是不是悲剧?)

  生找文中各种悲剧因素,老师和同学一起阅读交流、提醒注意细节。

  师结:概括我们所说的内容,这次探险中包括了:死亡悲剧、失望悲剧、见证者悲剧……等。

  2、(关于“伟大”的理解)同学们对“悲剧“的解读可以说很深刻了,那么作者为什么称这样的悲剧为“伟大的悲剧”呢?你认为什么体现了“伟大”呢?(在于他们的精神!)(2分)

  3、在斯科特和他队员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请找出表示伟大的描写语段,读一读,并分析体现了什么精神。(国王跪拜的是一种精神,是诚信勇敢的绅士风度)(14分)

  方法:抓重点句段分析。教师引导对话的准备:

  ①读到这个细节,你最感动什么?

  ②读了这段文字,你最想说什么?

  ③你欣赏哪个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悲剧,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总结明确:这些细节饱含的情感是:或悲壮分别之情,或赞美敬重之情,或眷恋神往之情……读后感受是:或感动于威尔逊博士的执著,或震撼于奥茨笑对死神的勇气,或为斯科特直面死亡而无法排解忆和亲人的悲哀而感伤,或对英雄的敬意,对死者的缅怀,或感动于他们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正是这样一些精神,是人类永恒的动力、精神的源泉!

  板书:(诚信;坚毅、执着;团队精神;博爱等)

  4、同学门的分析很透彻,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自身对“悲”与“伟大”的理解。请用“悲在──,而──伟大”表述:

  (如: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老实守信的绅士风度伟大。悲在生命的毁灭,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伟大。悲在失去朋友亲人,而无私的爱伟大。)

  5、解说辩证关系:

  (弹性)

  悲剧和伟大看起来矛盾的两个极端就是这样有机统一在一起的。生活中还有:

  ⑴胜利与失败,悲剧与伟大;

  ⑵*凡与伟大;

  ⑶奉献与索取;

  ⑷倒霉与幸运;

  ⑸苦难与幸福等也一样是辨证的统一。

  四、拓展延伸,研读深层主题(7分)

  斯科特队是悲壮的,他不只是英国的英雄,更是全世界的英雄!他的失败,后人有不同的分析:有人说,是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使他们在严寒中苦苦拼搏了两个多月,最终供给缺乏,体力不支;有人说,阿蒙森凭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计划,选20条膘肥体壮的能接受极寒的北极的爱斯基摩狗做交通工具,而斯科特凭推理设想,主要选择了事实上无法接受南极寒冷的西伯利亚的矮种马。

  在文章中,作者避开这些科学问题不谈,也不给胜利者立说,在实际的世界里,我们的记忆中只容得下胜利者,但作者打破世俗,偏偏用饱含感情的文笔,描绘斯科特失败的经历。为什么给失败者做传?请浏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好么?

  (生依据课文分析、老师参与)

  总结:同学们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茨威格一定认为大家是知己了。是啊,他不选胜利者来赞美,却满怀深情礼赞这些失败的英雄,正是要赞美他们的精神。另外老师还读出了茨威格关注的不是事业的胜利与否,而是关注引起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的力量。关注人物的心灵,这正是伟大的价值取向。

  科学探险,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第一步。比方登月;比方哥伦布航海;比方“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一叶轻舟,漂流长江而翻船身亡的尧茂书……神舟五号,飞跃黄河,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注意区分“想与想要之别”和认识世界与征服世界的不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总结,谈本节课的收获(弹性)

  【有关资料】

  气温:南极年*均气温摄氏—36度(七大洲之中最冷)。南极冬季外围气温摄氏—15至—35度,内陆气温则低至摄氏—40至—70度,1983年7月21日在(寒极)(Poleofcold,俄罗斯的Vostok研究站和近)更录得摄氏—89。2度的地球上天然最低温纪录。夏季南极半岛的温度可升至摄氏15度,内陆则仍维持在*均摄氏—25度。

  雨/雪量:年*均少于5厘米(七大洲之中最干),故南极可说是一个冰封的沙漠。其中,南极半岛和外围的雨/雪量明显较内陆多。

  水/冰量:南极冰层*均厚度约2,300米,共约2,600万亿吨的冰占全球冰量的九成,或全球淡水量的75%。

  风速:南极年*均时速80公里和沿岸最高达时速320公里的风速,令它成为全球最大风的地方。在南极一些地方,*均每三天便会刮起飓风级的风暴。

七年级《伟大的悲剧》语文教案3

  【课前活动】

  喜欢旅游吗?你喜欢探险吗?为什么?

  【评价准备】

  1、莽撞与理智的区别;

  2、关爱自身,才干关爱他人;

  3、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

  4、冒险和探险的区别;

  5、一切探险都有可能遭遇厄运等。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3分)

  1、知道南极吗?(气温、风速、冰层等)假如你到南极会感觉如何?

  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和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今天,我们就跟随茨威格的文笔,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出示课题。

  2、学习的目标: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⑴学习速读,能用复述、概括等方法梳理故事的情节;

  ⑵学习依据具体情节理解文章的方法,并体会悲剧和伟大的内涵;

  ⑶从斯科特身上感受人的精神魅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二、整体感知(8分)

  1、速读课文,抓住重要信息,概括复述故事情节:

  (抓住人、地、事件、细节要素来概括复述)

  2、背景介绍引出问题:

  斯科特被英国人称为20世纪初探险时代的伟大英雄。1910年6月1日,当他带领探险队向南极点发起冲刺时,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也率领着另外一支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两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都想争取“国家荣誉”。结果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4日捷足先登,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抵达,比阿蒙森队晚了一个多月(34天)。倒霉的是,在返程途中,斯科特队却全军覆没,长眠于皑皑冰雪之中。

  作者依据拯救出来的书信、文件、胶片等,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斯科特一行的经历和心情。写作中作者倾注了全部情感,无法压抑的赞叹之情在传记中直截表达出来。请浏览课文,看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直接情感?(最后一段)

  3、齐读结尾议论段,品析韵味:

  (并过度到下环节)

  三、研读赏析(24分)

  1、(关于“悲剧”的理解)作者高度评价“这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你认为悲剧指何而言?请选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谈谈你对“悲剧”的理解。(8分)

  师评价引导准备:

  ⑴所有队员全部遇难,怪不得作者称这次探险为“悲剧”,那么这次探险只是因为这样的结局被称为悲剧吗?

  ⑵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⑶生命自然是最有价值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是有价值的呢?

  ⑷假如只死一个人是不是悲剧、假如没人死但是失败而归是不是悲剧?)

  生找文中各种悲剧因素,老师和同学一起阅读交流、提醒注意细节。

  师结:概括我们所说的内容,这次探险中包括了:死亡悲剧、失望悲剧、见证者悲剧……等。

  2、(关于“伟大”的理解)同学们对“悲剧“的解读可以说很深刻了,那么作者为什么称这样的悲剧为“伟大的悲剧”呢?你认为什么体现了“伟大”呢?(在于他们的精神!)(2分)

  3、在斯科特和他队员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请找出表示伟大的描写语段,读一读,并分析体现了什么精神。(国王跪拜的是一种精神,是诚信勇敢的绅士风度)(14分)

  方法:抓重点句段分析。教师引导对话的准备:

  ①读到这个细节,你最感动什么?

  ②读了这段文字,你最想说什么?

  ③你欣赏哪个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悲剧,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总结明确:这些细节饱含的情感是:或悲壮分别之情,或赞美敬重之情,或眷恋神往之情……读后感受是:或感动于威尔逊博士的执著,或震撼于奥茨笑对死神的勇气,或为斯科特直面死亡而无法排解忆和亲人的悲哀而感伤,或对英雄的敬意,对死者的缅怀,或感动于他们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正是这样一些精神,是人类永恒的动力、精神的源泉!

  板书:(诚信;坚毅、执着;团队精神;博爱等)

  4、同学门的分析很透彻,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自身对“悲”与“伟大”的理解。请用“悲在──,而──伟大”表述:

  (如: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老实守信的绅士风度伟大。悲在生命的毁灭,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伟大。悲在失去朋友亲人,而无私的爱伟大。)

  5、解说辩证关系:

  (弹性)

  悲剧和伟大看起来矛盾的两个极端就是这样有机统一在一起的。生活中还有:

  ⑴胜利与失败,悲剧与伟大;

  ⑵*凡与伟大;

  ⑶奉献与索取;

  ⑷倒霉与幸运;

  ⑸苦难与幸福等也一样是辨证的统一。

  四、拓展延伸,研读深层主题(7分)

  斯科特队是悲壮的,他不只是英国的英雄,更是全世界的英雄!他的失败,后人有不同的分析:有人说,是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使他们在严寒中苦苦拼搏了两个多月,最终供给缺乏,体力不支;有人说,阿蒙森凭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计划,选20条膘肥体壮的能接受极寒的北极的爱斯基摩狗做交通工具,而斯科特凭推理设想,主要选择了事实上无法接受南极寒冷的西伯利亚的矮种马。

  在文章中,作者避开这些科学问题不谈,也不给胜利者立说,在实际的世界里,我们的记忆中只容得下胜利者,但作者打破世俗,偏偏用饱含感情的文笔,描绘斯科特失败的经历。为什么给失败者做传?请浏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好么?

  (生依据课文分析、老师参与)

  总结:同学们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茨威格一定认为大家是知己了。是啊,他不选胜利者来赞美,却满怀深情礼赞这些失败的英雄,正是要赞美他们的精神。另外老师还读出了茨威格关注的不是事业的胜利与否,而是关注引起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的力量。关注人物的心灵,这正是伟大的价值取向。

  科学探险,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第一步。比方登月;比方哥伦布航海;比方“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一叶轻舟,漂流长江而翻船身亡的尧茂书……神州五号,飞跃黄河,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注意区分“想与想要之别”和认识世界与征服世界的不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总结,谈本节课的收获(弹性)

  【有关资料】

  气温:南极年*均气温摄氏—36度(七大洲之中最冷)。南极冬季外围气温摄氏—15至—35度,内陆气温则低至摄氏—40至—70度,1983年7月21日在(寒极)(Poleofcold,俄罗斯的Vostok研究站和近)更录得摄氏—89。2度的地球上天然最低温纪录。夏季南极半岛的温度可升至摄氏15度,内陆则仍维持在*均摄氏—25度。

  雨/雪量:年*均少于5厘米(七大洲之中最干),故南极可说是一个冰封的沙漠。其中,南极半岛和外围的雨/雪量明显较内陆多。

  水/冰量:南极冰层*均厚度约2,300米,共约2,600万亿吨的冰占全球冰量的九成,或全球淡水量的75%。

  风速:南极年*均时速80公里和沿岸最高达时速320公里的风速,令它成为全球最大风的地方。在南极一些地方,*均每三天便会刮起飓风级的风暴。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1

  核心提示: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播放《白龙马》时,很多学生跟着和唱,对融洽气氛起了一定作用。马的动画以及影片对学生感受马的形象起了较大的作用。

  不足应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教学时,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比较内容易接受,因为在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后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七(7)班上课时,因没有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显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做到能读、会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读,养成很好的阅读赏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课堂从大程度上就是读得课堂,读好书是上好每一堂课的保证。而七(7)班却没有给他们时间,加之课文较长,让他们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导致情况不够好,致使有些学生不敢起来回答问题。另外,这个班的孩子不喜欢高声朗读课文,所以在展示时读得不够投入,少“情”。致使个别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这一点是我以后课堂上应该加强的一块。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2

  此刻的七年级教材,与小学的衔接不是那么紧密,有点给人另起炉灶的感觉,再加上十多年来我们的小学都一向取消了留级制度,无论学习基础及学习潜力有多么欠缺,学生都一同逐年上升,懂与不懂都一齐学习新的资料,一齐进入初中的学习,这势必造成学习困难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办法学习。在这种状况下,是否就应正视现实,拟订最低要求,提出弹性学习任务,在同一本教材中也有供远远没有完成小学学业的学生继续进行最低限学习的资料。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潜力和水*,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总结如下七点: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2.新学期伊始,不立刻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资料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学习赶来时才不至于茫然失措。

  3.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故事会(《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必须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办,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

  4.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带给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如在教室里开设《语文园地》、《优秀作业展》等栏目,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文,课外所找到的资料(如讲到《化石吟》一课时,要求学生在书上、报刊上、上搜集有关化石的文

  5.老师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能够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能够发表,师生*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殊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新闻等,使语文课程资料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6.培养用心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潜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好处、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熟悉潜力、理解水*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透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带给了广阔的舞台。

  7.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资料。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出色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出色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能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好处,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熟悉,填补空白

  1.

  2.

  3.

  4.

  5.

  6.

  7.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3

  为切实搞好“新视野下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我作为主研人员,本学期,我执教的课文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狼》。在经过“上课-评课-修改-再上课-再评课”之后,做一下较为深刻的反思。

  首先,在确定课堂设计之前,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目标定位;

  4、教法与学法设想。

  《狼》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在研究第六单元课文的共同点时,我注意到,在本单元提示当中这样写道:“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和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和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因此,我认为本单元是以“动物”为主角,赋予它们以特定的寓意,对现实生活进行巧妙的讽喻和折射,学生从中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教育。《狼》是一篇文言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中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故事说明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无论多么狡诈的狼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的道理。同时,也应该教育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明确保护动物的意义。

  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本课是可读性较强的故事,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基于上述原因,在教学中,我认为应尽可能放手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于是设计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积累词汇,理解文章大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重点词语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学会多角度客观地分析问题。对于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于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朗读指导,品评探究的主体环节。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对字词的疏通,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自学中遇到的疑难,在自学展示环节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继续授以学法指导,如指点解词的方法等。

  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方面,我采用合作探究法,来突破重难点。我在此环节设计了六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组讨论。这六个问题的设置层层相扣,一脉相承,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难点。

  在教材分析和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三个环节:

  (一)自主学习:诵读课文,梳理字词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初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更要重视。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二百余字,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

  在诵读预习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预习题。如:作家作品简介,解决文中生字的读音,有些词的特殊用法,重点句子的翻译,初步翻译课文。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小组展示交流。学生们表现非常好,他们能按要求迅速完成自主学习的预习题,并在不懂得地方作圈点、勾画,然后在课堂上举手示意。在小组展示的时候,有一个句子的翻译引起了争议。“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有一个同学是这样翻译的:后面的一只狼停下来了,前面一只狼又追上来。这个同学回答完之后,立刻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质疑,反驳。他说:我不赞成他的观点。应该翻译为,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来了,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却又追上来了。这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思索,于是我将这个问题加以点拨,讲解。同学们就将这个重点句子的翻译掌握的更清楚了。

  (二)合作探究:研读赏析,妙点揣摩

  我在此环节设计了六个问题,即:本文从表达方式上看,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情节故事?文中怎样写狼的狡猾的?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里?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面对课文,(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组织同学们课堂讨论。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的目的。学生讨论的时候,我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讨论的气氛更浓了。

  学生讨论结束,然后是小组展示交流。同学们能积极举手发言。并且有同学质疑,补充回答问题。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在翻译重点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读好这些句子的节奏、语气。如:其一犬坐于前。有同学读成:其∕一犬∕坐于前。我给他点拨,并加以纠正,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这样,学生弄懂了意思,读准了节奏,也弄清楚了为什么这样读。还有一个问题,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回答后,我进行了归纳总结: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表现在他善于利用有利地形,善于抓住作战时机,然后采取了勇敢果断的行动。

  (三)达标拓展:积累成语,感悟道理

  在重点字词解释时,我要求学生作适当联想,列举出在现代汉语中含有同样意思的字的成语。如,“两狼之并驱如故”中“故”字的含义是“旧,原来”。同学们就联想到了“温故知新”、“一见如故”。在理解到“顾野有麦场”中“顾”字的含义是“回头看”的意思时,引导学生们想到了“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还有后面的“杯水车薪”、“犬马之劳”等等;在探究完描写狼的狡猾的句子后,我引导学生说与狼有关的成语,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争先恐后的说了很多。同时叫他们做适当的记录。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成语。在探究完文章的主旨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做换位思考,然后多媒体展示《狼的十大处事哲学》,演唱《北方的狼》,点拨到对狼的保护,动物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回到编者的单元意图上来,再次紧扣了文本进行解读。

  总之,《狼》一文情节曲折动人,对这类叙事性特别强的文言课文,我没有过多设计呆板的字、词、句翻译的教学,而是充分发挥情节吸引人的优势,赋以课堂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在具体执教过程中,我特别注重采取激励措施,营造民主、宽松、竞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老师一起和文本实现多边互动交流,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的去认识文本,自然而然的进入故事发展的情景当中,在阅读鉴赏中自行发现,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整节课感觉气氛活跃,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涨,表现非常积极踊跃。上完课后还有一个问题我已经意识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环节用时稍长,以至于后面的达标拓展时间仓促,以至于削减了这一课的厚度。

  后来,我将一课时调整为两课时,在内容上也稍作修改,增加了改写课文的训练。第一课时重在疏通文意,积累成语;第二课时重在人物分析,领会主旨,拓展延伸。由于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因此,在另一个班上课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老师对课文语言的评析也更深入透彻了些;学生们有了圈点、勾画、批注、片段写作训练的时间,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少数同学还能当堂背诵。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4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本文是一篇诗情盎然的借景抒情散文。大约写于1928~1937年间。其风格较朱自清初期诗文有很大变化,没有了像《背影》中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代之的是鲜明的新鲜格调和欢乐情绪。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意的笔调,细致描绘了大地回春、春花烂漫、鸟鸣蜂飞蝶舞、细雨滋润万物、人们沐浴春光的美好景象,赞美春的生机与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如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诗情画意相融相合。

  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让学生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本文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感,教学重点应放在诵读上,以读带赏,读赏结合。

  同时,课文内容较为浅显,适合互动、点拨式教学法,在点拨、互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会赏析写景文,进而进行自主学习。告诉学生,一切的答案在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要让学生感到,语文课不枯燥,也不难,自己也能够进行分析,甚至总结出答案来。

  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自读、互动、研读课文部分,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⒈课文写了哪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

  ⒉按照小组进行分工,学生进行自读,找出认为非常好的句子,说说其妙处及作用。

  ⒊同组里进行交流,形成共识。

  ⒋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读仔细,不能停留在表面。

  5、班级交流、互动。(教师加入讨论,适时引导。并简单板书。)

  应该说学生的赏析和品味还算是很精彩的,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内心情感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赏析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求也不能坟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说明老师没有引导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赏析,教会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学生之所以赏析不能深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读得不够,虽然一再强调诵读,但学生自由读一遍、分段轮读一遍,就开始选择赏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其实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语句表面也不奇怪。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5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构成与理解,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状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潜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潜力全面化、深层次化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另一方面年轻又是幼稚的代名词;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构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透过了学校的安排的拜师活动及用心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潜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经验必须程度上能够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刚,我的确年轻,但这也意味着我没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响,个性是处在一个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理解和发展空间。因而,我能够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潜力。透过、写、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潜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透过连词、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透过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教育和必须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资料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资料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总结经验能够充实自我,反思不足能够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6

  在上这一节课之前,我曾设想着用最简而又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我想既然是古文,又是一则寓言,我就采用了“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透寓意”三大板块来完成。怎样让学生能轻松读懂字音、且又能“动”起来?我是这样做的:先让一名学生起来朗读课文,然后让其余的学生指出需要纠正的字词,老师再补充学生点不到的重点字词,齐读字词,再齐读下课文。这样就完成了第一板块。但在实施起来,能主动起来纠正字词的只有两名学生,我只能帮着提出其他的字词,感觉学生对于这样的纠正没有激情。接着我让他们划分句子的节奏,先教学生划分第一句,然后按方法再划下去。这一小块费了好多时间,导致下面的的“读透寓意“这一板块我只是浅点即止,没有引导着学生深入体会。课后我也觉得这一小环节确实做得太多余,指导老师们都认为只要学生读书没有破句错句就不必要去划分节奏,我纯粹是为了划节奏而去划节奏。我觉得划节奏这一小环节要是处理得合理,下面的教学我会做得好的。

  “读懂寓意”第二板块,我采用了“合作交流”提出质疑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三条求助热线“1、注释或工具书2、同学3、小组长用纸条的方式记录下来送交老师”来完成。我以为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同学和老师解决本文的文义应没问题,但讨论的时候,学生没有热情,漫不经心的,且交到我手里明确需要解决的重点句子也没多少,于是解决重点句子后,我满怀信心,让他们概据课文内容来弄个讲故事比赛,适当加入一些表情及心理特征等。但讲故事这一环节弄不上去,当时我才明白原来他们对课文内容还不够明白,一名女生上台讲后,男生没人肯上来,当时时间也差不多了,这一环节就这样被我忽忽带过去了。一下子转到了“读透寓意”这一环节。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是让一二名学生说说“祸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能转化吗,是不是一定能相互转化?”,并没有深入去探讨。

  整节课下来,自己感觉很不爽,觉得哪个环节都衔接得非常别扭,生硬,自己的语调没有亲和力,难让学生走进状态。总觉得学生有些放不开,或许是跟我引导的问题有关,或许也跟我个人魅力有关,或许…,总之,很困惑。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7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有着7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我清醒认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于《春》一文,粗略想一下,从自己上班起,已经交了5、6遍了。回想以前的课堂:字、词、句、章、语法、修辞等等一拥而上,教师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不是”满堂问”,就是”满堂练”,一篇课文化作几十道阅读题,搞”*万段”,但最后结果,往往是大部分学生不灵单。原因是传统教学仅限于讲解课文内容,过于强调了学科本位。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既然如此,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本学期的课改实验班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甚至让学生用雕塑动作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我认为,传统的课堂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课改后的课堂应是“春雨润物细无声”使学生人文素养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今后我不仅尝试用音乐语言、美术语言去阐释语文课文,还尝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仅就语言学习而言,可以从历史中学习语言的描述性,从数学中学习语言的逻辑性,从物理中学习语言的精确性,从法律中学习语言的严密性,从哲学中学习语言的深邃性。这些更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

  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8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

  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合适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明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危机,形成了活跃和默然两派。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默然,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合适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七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合适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薄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优美的情感、健康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4、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我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更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一定会让自己所带班的语文成绩有所进步。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9

  今天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咏雪》,它是《〈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为了完成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借助于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地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其中,对“儿女”、“差”、“未若”、“因”这些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不太好,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重每一堂课的积累与运用。

  在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再整体感知。我设计的问题是“同学们,你们更欣赏谁对雪景的描绘?为什么?”。旨在指导学生品析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参考书时所给的赏析内容,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自己动脑筋去思考“白雪纷纷”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这与学生*日里是否用心观察以及用心去品味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静下来,聆听心声,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件琐事。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相关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重在积累、重在细细品味。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浓,才能散发出悠远的清香。若是你能够在某个日落的下午,映着余辉,慢慢品尝,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10

  今天早晨我开始上本册书的第一篇课文《散步》,这个单元的文章全是有关家庭亲情的文章,作者用温暖的笔融细致的描写了家庭成员间和睦、互敬的亲情关系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四件事,即“松、静、匀、乐”。我给孩子们说:上课时要保持放松的心情,要有安静的环境,要有均匀的气息,要有快乐的情绪。只要上课时经常要求自己做到这四点,你离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就不远了。如果每天都用轻松悦快的情绪来对待学习,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们都十分认同我的想法,大家悦快的进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是该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即:解决生字词、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先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学生读得十分投入,虽然不是声情并茂,但是我感觉已经够好了。因为他们读得很用心,很仔细。在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散文美在什么地方,我们要在文章里划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生字词的教学完全由学生解决(到黑板上来做,然后再大家订正),所花的时间不多,效果也相对较好。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的思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几个学生主动的举手回答,说得一般,主要问题是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想说的话而不知道怎样表达。心里想得有,而说不出来。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们说,这就是*时读书不够和锻炼较少的原因。只要大家积极阅读,主动锻炼,我们都回变成一个全新的自我。所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不能放弃,要积极的去适应,克服心理的胆怯和恐惧。之后,我谈到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健康的躯体和高尚的灵魂的有机组合。健康的身体一般情况下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积极的锻炼可以得到。而高尚的灵魂则需要知识和文化的武装,知识和文化就是从读书所获得的,主动的阅读和求知是获得知识和文化的主要途径。用高尚的灵魂去指挥健康的身体,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在教学中顺应课堂的流程我给孩子们讲了三国演义》里董卓、吕布和貂蝉的”美人计“的故事,大家听的很认真。

  最后,我引导孩子们分析文章之所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原因。有的孩子说:课文里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和蕴含着的生命的不尽活力。有的孩子说文章除了景物和语言优美外,还有的就是情感美。文中亲情的温馨让我们备受感动,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几代人的宽容和理解,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引导,孩子们懂得了家人和朋友间就应该相互宽容和理解。我想这不就是我这节课所想达到的目标吗?这不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吗!于是,我很认真的表扬和肯定了学生们的想法。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努力进取。一节课的学习在和谐、*等的气氛中就这样结束。我能看得出,学生很愉快,对我不反感,我想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从整个教学流程我也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比如有时和学生吹牛就漫无边际,收不了边。还有在讲课时缺少激情,对学生的感染不够。课前准备肤浅,不够深入,层次不够丰富。自我感觉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整堂课的整体形象构造,这节课要给学生讲什么东西,课前思考不够清晰。因此,课堂结构显得有些混乱,没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时甚至用了大量的时间来与学生闲聊,用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所以,有时又感觉有些本末倒置,主题被冲淡了。但是,不论怎样,我相信学习就会进步,不停的往前走就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11

  本单元是说明文的教学,虽然这篇这课文已经教了好几遍了。但是现在教起来感觉,还是很茫然,不知怎么设计才能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于是我反复的阅读课文,又到网上查阅资料。这样我的教学思路才算清晰。

  因为这篇文章是科学抒情诗,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必需侧重于诵读,我决定我的教学思路按着读————译—————品三个板块来完成。

  上课开始,我还是按着老思路走,欣赏每日名言,让后营造气氛,让每组大声读出本组名子,其目的是振奋一下士气。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去面对这节课。然后我导入了新课。指导学生去朗读,从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去指导阅读。

  以组为单位,采用竞赛形式,学生们读得很开心,但是速度有些慢了,一节课下来只读了三节。下午我又抢了一节课,继续领着学生去。本课指导学生读完之后,我引导学生去分析每节的内容,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尽管每一节课读了好几遍,但是学生根本不懂每节讲了什么内容,我又重新带他们重读课文,然后分析每句话的内容,最后概括每一节所写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主旨。这样每节的内容学生清楚讲了什么内容,然后再引导去品析文章优美,也就是在探究本文的写作接特点。最后学生总出写作手法。

  这篇文章的教学总体来说,很失败没有什么亮点,如果说学生真的有什么收获,应该是学生会读诗歌了,会去朗读诗歌了。对了文章内容来说学生没有多大感悟,我并没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救知欲。并没有唤醒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之情。

  这节课引发了我以下的思索:(一)诗歌教学,一定要做好朗读,让学生把握好重音、节奏、语气、语调。这是为学生理解课文找下基础。这一环节一定要做好,虽然可能要费点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二)分析文章内容的时候。最好读一节分析一节。这样比我们全读完之后,再去分析的效果要好些。(三)对于科普类的文章,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展开想像,通过天马行空的想像,让学生爱上科学。激发学生的未知欲。这才是学好说明文的关键之处。(四)本节课忽略了字词的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块,而我却忽略了。这一块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说明文的教学仍然是我的一大难题,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有更多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真正的实现大语文观呢?长路漫漫,我将继续去探寻!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12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很有情趣,学生兴趣较浓。两个课时下来本人有以下几点感受:

  1、根据以往经验教师一开始是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介绍,然后是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本堂课上我先是让学生试读课文,让学生发现自己朗读上的难处,然后教师再范读。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学生更有兴趣,效果更好,记忆更深刻。

  2、在探讨本文的“物外之趣”这难点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为什么不把蚊子比作麻雀,而是比作白鹤?这必须要结合文章的文眼“物外之趣”和作者的情趣,作者的《浮生六记》缘由来理解,这样既加深了对“观蚊如鹤”这一情趣的理解,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可谓一举两得。

  3、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观察和想象。那么老师在教的时候是否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对原文进行想象加工呢?如蚊子在素帐中飞舞,这只是视觉上的效果,那么听觉上的效果呢?文中没有记叙,读者可以想象,蚊子们不该是在开什么演唱会吧!文中最后写道:“……鞭数十,驱之别院。”那么作者是拿什么去鞭打虾蟆的呢?是狗尾草、树枝……还是真的鞭子?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想象,一是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对于初入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过去有些教师要求教师将文言翻译挤着写在课本原文的下面。这样看似挺理想,学生一看就懂。但我实地拿了几本这样做的学生的课本,结果发现他们的课本已不是课本了,文章不是文章了,而是蚂蚁在文章中搞**一样,让人辨认原文起来非常困难,看起来好像我们需要用手特意把什么东西掰开似的,因为文章的行距毕竟有限。所以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去理解,去背诵重点词语和句子,不必句句译文在书。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13

  本学期,我进行了《化石吟》的公开课教学,课后,结合本组老师对我这节课所做的评议,我对本节课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以期能促使本人今后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现做反思如下:

  本文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目标应是在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内容,体会感情;理解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重难点主要定位为: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一以贯之执行了这几项教学任务,也基本上收到了预期效果。应该说,这几项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比较到位,我在课堂上也尽量努力尝试进行了一些突破;其次,在导入新课以及对拓展延伸性问题的设计时,本人进行了较为精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本人历来提倡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字词教学;最后,本人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老师在授课时应能融入自己的激情,从而能真正做到以情感人,这也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许也正是本人在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深有感悟的一点。

  诚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也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在今后的授课中不断改进提高:首先,在课件的使用上,因诸多条件的限制,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导致课时安排太过紧了些,没能更充分地安排落实好各项教学程序,对有些问题的展开也不够充分些;其次,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显得还是不够全面深入些。本人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争取不断努力完善自己,以期能更加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14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依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来完成的,但是实际的课堂还是教师引导的比较多,不敢完全放开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比如在自读课文,初步感知阶段,我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答案与我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是一致的。我觉得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在自读课文,真情感知这一环节上,完全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尽管最后也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但我就觉得有些控制不住课堂了,就象放风筝时我手中的线无法自如地控制风筝。学生回答时根本不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而是那个地方感动就说那个地方。这中间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显得有些凌乱。怎样把启发和探究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这是我将继续思考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15

  在本次磨课活动中,我讲授的是下册第四单元第19、20、21课复习课,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在本课设计中,体现的教学思路。

  一、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根据三篇文章的共同知识点确立本节复习课的学习目标:

  1、巩固积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品味语言,理解意蕴深刻的句子。

  4、复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中利用小板块的训练模式复习。

  为了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我将整堂课分为:“整理积累知识”“典型例题剖析”“反馈练习”三大板块。

  1、整理积累知识板块。

  “整理积累知识板块”分为“字词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章内容回顾”三个小板块。

  (1)“字词积累”板块主要是选取三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尤其是易错字词,生字是以给生字加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的形式出现,而词语是以解词的形式出现。

  (2)“文学常识积累”板块主要是对该篇文章的常识知识的积累,如:作品的出处、作者简介等。

  (3)“文章内容回顾”板块主要是采用交流句式的形式对文章内容及主旨进行回顾。

  2、“典型例题剖析”板块。

  “典型例题剖析”又分为“品味语言”“赏析景物描写”两个小板块。

  (1)“品味语言”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精彩语言进行品味,采用“方法回顾———示例分析———反馈练习”的学习模式,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品味赏析。

  (2)“赏析景物描写”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赏析,同样采用“方法回顾———示例分析———反馈练习”的学习模式,对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品味赏析。

  3、“反馈练习”板块。

  “反馈练习”板块是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所侧重的设计反馈练习,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反馈练习的内容包括字词检测和课外文段阅读。字词检测是从“字词积累”板块选取易错生字进行检测,课外文段阅读是针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选取相关题型进行检测。

  三、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堂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赋予特定的任务,如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组织合作学习,安排发言,结对帮教,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讲课,今后在如下方面应有所改进:

  1、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练习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不同水*的题目,将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者,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解决这一类简单的实际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2、典型例题剖析中的反馈练习,应从不同角度设计,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讲解时间不超过15分钟,并且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自己讨论不了的问题,讲知识缺陷或易混的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在没研究之前不讲。所有的教学有学生参加,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提示和补充。

推荐访问:下册 七年级 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悲剧》教学反思【10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