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8篇

时间:2022-08-20 15:15:04 来源:网友投稿

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8篇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泉州师院洪彩真泉州师院洪彩真11第二节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我国社会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8篇,供大家参考。

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8篇

篇一: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章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11 第二节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201 4-5-15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一、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22二、 社会工作的出现201 4-5-15

 一、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一)

 思想渊源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33(二)

 工业革命201 4-5-15

 (一)

 思想渊源 1、 古希腊、 古罗马以及希伯来时期的思想根源古希 腊:

 幸福是在与他人分享 中 获得的古罗马:

 尊重 穷人的尊严罗马:

 尊重 穷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44的尊严古希 伯来:

 强调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 2、 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利他、 奉献、 救人救世、 爱人助人、 与人为善等) 3、 人道主义的价值观(p28-29)201 4-5-15

 欧洲古代的社会思想传统 古罗马:

 尊重 穷人的尊严 富人对穷人的帮助被看 作是宗教责任, 并且在帮 助的过程中 还要保证穷人的尊严且在帮 助的过程中 还要保证穷人的尊严,这样富人才能显出 自己的尊贵。

 这就将 富人的尊贵与穷人的尊严联系 在一起, 从而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互 相帮 助。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55201 4-5-15

 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宣扬的“博爱” 观念成为社会工作专 业发展的一个直 接的思想根源。 《圣经》 宣扬的“明爱” ( caritas)是指“献身 于 他人的福利” 或是“聆是指“献身 于 他人的福利” 或是“聆听、 回应、 转化之爱” ; “意志之爱”( agapae)

 强调爱是无条件的。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66 《圣经》 强调爱自 己的邻居, 甚 至 陌生人。201 4-5-15

 人道主 义价值 观 人道主 义承认人的价值 与尊严, 并 把它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77 人道主 义对人的本性持乐观态度, 认为人是有尊严、 有理性的, 人拥有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201 4-5-15

 人道主 义价值 观 人道主 义宣传通过社会改革 减轻人们的困苦, 主 张给人们发展的机会及促进个人的利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88权利。 人道主 义认为天赋的和社会的个人自由有极高的价值 。

 人道主 义者相信只要为人们提供机会和自由, 人的潜能就能释放出 来。201 4-5-15

 (二)

 工业革命直接推动力——工业革命(1 8世纪英国, 1 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

 工业化、 城市化)农民沦为城市贫民农民沦为城市贫民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99工业革命社会变迁产业工人生活贫困201 4-5-15

 二、 社会工作的出现(一)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二)

 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1010(三)

 社会工作的发端201 4-5-15

 社会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伊丽莎白济贫法(1 601 年, 英国)慈善组织会社(1 869年, 英国)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1111友善访问员(1 8世纪中期, 英国)睦邻组织运动(英国、 美国)汤因比馆(1 884年, 英国)赫尔馆(1 889年, 美国)201 4-5-15

 1、 主要内容 每一教区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政府责任 贫民救济由地方教区主办——设立 机构(一)

 伊丽莎白《济贫法》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1212 贫民救济由地方教区主办设立 机构 以工作换取救济——救济理念 设济贫所——具体措施 人们有救济家人及亲属的义务——亲 属责任 三种救济方式——具体措施201 4-5-15

 2、 重要影响政府负起了 社会救助的责任。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1313确立了 助人自助的观念。确立了 专人负责的社会工作观念与方法。出现了 院外救济的社会工作方式。201 4-5-15

 1、 主要内容 将贫民分成三类:

 (P30)体格健全的穷人, 提供给他们工作, 如果他们拒绝工作, 就到监狱或者带上刑具接受惩罚或者带上刑具接受惩罚;(一)

 伊丽莎白《济贫法》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1414 虚弱无力的穷人, 把他们安置在救济院里; 无依无靠的儿童, 如果其父母或祖父母不能供养他们, 就让他们当学徒。

 对于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 男孩要当学徒到24岁, 女孩要当到21 岁或者是结婚前。 执行法令所需的资金通过征收土地税、 房屋税、 什一岁等税款,通过接受捐作善款的遗产和因为违法而交纳的罚金等途径筹得。201 4-5-15

 1、 汉堡制1)1)1788年德国汉堡市采取的救济制度1788年德国汉堡市采取的救济制度(二)

 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15152)由布希(Busch)

 起草3)设中央办事处、 监察员、 救济员4)救济方法:

 助人自助(p30)201 4-5-15

 2、 爱尔伯福制1)1852年, 在德国一小市镇:

 爱尔伯福。2)2)中央委员会(市)中央委员会(市)赈济委员会(区)赈济委员会(区)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1616赈济员(段)3)重视家境调查; 按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发赈济款; 贫穷的治疗与预防工作同时开展。201 4-5-15

 (三)

 社会工作的发端1、 慈善组织会社运动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17172、 睦邻组织运动201 4-5-15

 1、 慈善组织会社运动理论基础(托马斯•查墨斯)个人应对其贫穷负责, 贫民应尽量自己维持生活。具体做法具体做法管理联系机构:

 中央、 区。进行受理申请救助案件的总登记, 特设询问部。对所有申请案件进行调查。提高救济款物配额。

 (p32)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1818A.B.C.D.运动的扩展:

 1869(英)

 、 1877(美)201 4-5-15

 1、 慈善组织会社运动友善访问员(the friendly visitor)1 7世纪法国 “慈善夫人社”“慈善女儿社” 。作为早期的志愿工作者的助人知识和技巧主要依靠实践经验, 其服务的志愿性质也说明此时的社会工作还不是一项专业(profession)

 。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1919友善访问员不仅向贫民提供物质帮助, 还给贫民的生活方式提出建议。慈善组织会社(COS)

 也广泛使用“友善访问员”201 4-5-15

 1、 慈善组织会社运动1 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英美。1 868年英国的亨利索里牧师建议成立一个组织以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2020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1 869年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正式诞生。该会社接受托马斯·查默斯(Thomas Chalmers)

 的理论, 认为个人应对其贫困负责。201 4-5-15

 1、 慈善组织会社运动慈善组织会社的基本工作方法成立一个中央管理与联系机构, 并将伦敦分成若干区,每个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 每区有志愿委员会, 主持救济物资的分配工作;济物资的分配工作;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2121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救济案件的总登记, 另设咨询部, 供济贫法监护人、 各慈善组织及个别慈善家搜集申请救济者的资料。各区派人对提出申请的人进行调查;提高救济款物的配额, 使之足够申请人生活所需。201 4-5-15

 1、 慈善组织会社运动 慈善组织会社的意义 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进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积累了实践经验促进了社会工作者的专门化进程。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2222 社会个案工作(Social Casework)

 的开端 为社会行政(Social Administration)

 和社区组织(Community Organization)

 的发展中做出了贡献。 慈善组织会社运用统一的理念协调组织慈善救济事业, 为形成具有共同价值体系的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创造了条件。201 4-5-15

  兴起的原因 首创:

 汤恩比馆(1884, 巴涅特)2、 睦邻组织运动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2323 睦邻组织的特点(P33-34) 睦邻组织运动的扩展(1889, 赫尔馆) 睦邻组织运动对社会工作的贡献(社区工作)201 4-5-15

 睦邻组织运动也称社区睦邻运动, 是通过对社区进行改良来实现助人目标的一场运动。该运动起始于英国牧师巴涅特(Samuel A.

 Barnett)

 1884年在伦敦东区所设立的汤因比馆(Toynbee Hall)

 。2、 睦邻组织运动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2424 伦敦东区是当时伦敦最贫穷的教区之一, 教区内居民生活环境极差, 居民生活十分艰苦。 巴涅特目睹了教区居民的艰苦生活, 他决心改变教区的面貌,改变居民的生活条件。 他举家迁入教区内居住, 并在社会上奔走呼号, 动员人们为改造他所在的社区努力。201 4-5-15

  他动员当时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贵族子弟前往他的教区为贫民服务, 并邀请他们住在教区中与贫民共同生活, 了 解贫民的2、 睦邻组织运动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2525生活状况, 并研究解决的办法。 牛津大学的经济学讲师汤因比 “汤因比馆” 。201 4-5-15

  睦邻组织运动的意义 为后来的社区工作(Community Work)

 积累了 实践经验。 睦邻组织运动使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和社区环境的改造助人精神的关怀和社区环境的改造。2、 睦邻组织运动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2626 睦邻组织运动对世界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发挥了 巨大推动作用。 在睦邻组织运动的推动下, 1922年第一次国际社会工作会议在伦敦举行。

 在这次会议的基础上, 1926年成立了 国际服务所及邻里服务中心联合会。201 4-5-15

 霍尔馆(Hull House, 也译作称“赫尔馆” )受英国汤因比馆的影响, 1889年由亚当斯女士(Jane Addams)

 在美国芝加哥市成立。霍尔馆与汤因比馆相比在服务内容上有很大发展, 不仅解决2、 睦邻组织运动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2727社区居民的问题, 还为居民发展创造条件, 为青年人和老年人提供从事教育、 艺术、 音乐、 娱乐等活动及发展友谊的机会。

 同时, 它还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研究。受霍尔馆影响, 美国的睦邻组织运动发展迅速, 到1937年,全美已有500多个社区睦邻服务所。201 4-5-15

 三、 工业革命和社会立法对社会工作的贡献(一)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二)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2828(三)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p34-36)201 4-5-15

 第二节 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一、 理论的发展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2929二、 教育的发展三、 专业组织的发展201 4-5-15

 一、 理论的发展玛丽•里士满(Mary

 Richmond)

 :《社会诊断》 (1917)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3030《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 (1922)201 4-5-15

 (一)

 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标志(里程碑)1917年Richmond发表《社会诊断》 一书。1922年出 版了 《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 。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31311 .创立个案工作的社会诊断模式。2.从操作意义上对个案工作进行定义。3.总结了 个案工作的模式和方法。4.使专业教育成为可能。201 4-5-15

 (二)

 专业化助人阶段“生态模式” 、 “人在情境中” 、 “问题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3232解决模式” 、 “生活模式” 等概念的出 现。201 4-5-15

 (二)

 专业化助人阶段第一阶段:助人事业的科学化发展:

 1920年前社会工作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西方国家, 主要被社会工作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西方国家, 主要被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3333用 来应对由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初期, 社会工作主要使用 “友善访问员 ” 及“问题解决” 法, 以注重实效为特点201 4-5-15

 (二)

 专业化助人阶段第一阶段:助人事业的科学化发展:

 1920年前《社会诊断》 有两个重要暗示:第一第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期, 社会工作实践受医疗专业影在世纪末世纪初时期社会工作实践受医疗专业影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3434响很大, 这可以从借用 “诊断” 一词上看出 来。第二, 里士满的书体现了 社会科学, 特别是社会学, 开始对社会工作实践产生重大影响。“诊断” 概念强调了 对案主的问题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与社会学的影响相比, 这一时期心理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较弱。201 4-5-15

 (二)

 专业化助人阶段第一阶段:助人事业的科学化发展:

 1920年前大体上说, 1920年以前, 社会工作主要以助人方法的系统化发展为特点法的系统化发展为特点。

 社会工作者不再单凭经社会工作者不再单凭经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3535验开展工作。

 他们开始认识到, 要解决人们的问题, 应该以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外在社会原因——的理解为基础。201 4-5-15

 (二)

 专业化助人阶段第二阶段:评估与介入概念的发展:

 1921-1930年评估:

 受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改变了 他们对人们问题产生原因的看法对人们问题产生原因的看法。

 与之前强调社会环境因素与之前强调社会环境因素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3636的影响相比, 社会工作者更倾向于研究引 起人们问题的个体及内 在个性结构因素。

 虽然跟以前注重评估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相比, 评估范围变窄了 , 但是在弗洛伊德的理论框架内 , 评估变得更有组织、 更一致了 。201 4-5-15

 (二)

 专业化助人阶段第二阶段:评估与介入概念的发展:

 1921-1930年介入:1920年代的米尔福德协会试图界定社会工作的共同之处。

 介入这一概念得到关注一概念得到关注, 它被认为是帮助适应不良的案主通过利用 资源它被认为是帮助适应不良的案主通过利用 资源泉州师院 洪彩真泉州师院 洪彩真3737重新适应社会现实。

 介入的目 标是帮助案主更好地理解自 己, 并提高自 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 维吉尼亚·罗宾逊在她的《社会个案工作中的变化心理》( 1930)

 一书中把介入看作是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进行的具有意义的互动。

 尽管“介入” 概念还在早期发展之中, 但是它已经涵盖了 此前的要素。201 4-5-15

 (二)

 专业化助人阶段第三阶段:

 人在情境中与助...

篇二: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章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工作实践的出现与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的出现

 一、 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1、 思想渊源( 1)

 古希腊罗马的福利思想( 2)

 基督教的“博爱” 观念( 2)

 基督教的“博爱” 观念( 3)

 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念欧洲 的这些思想传统为社会工作的产生提供了 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土壤。

 2、 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以 大工业生产方式代替了 小农经济。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迁。但在这次变迁过程中, 也出 现了 新的问题。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 沦为城市贫民, 另外, 城市产业工人的生活也是十分贫困的外, 城市产业工人的生活也是十分贫困的。恩格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梅休:

 ( Mayhew)

 《伦敦劳工与伦敦贫民》布希:

 ( Booch) 《伦敦人民的生活与劳动》184518561892

 二、 社会工作实践的出现与发展 1、 英国的济贫立法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2、 欧美国家出现的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活动

 1、 英国的济贫立法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1)

 伊丽莎白《济贫法》 的内 容A 规定了 每一教区每周 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明确了 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B 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 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 若干人, 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C 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 必须参加劳动, 以工作换救济。( 这是最早的以工代赈)教区设贫民习 艺所; 义务介绍工( 这是最早的以工代赈)

 。

 教区设贫民习 艺所; 义务介绍工作; 或配给原料及工具, 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D 禁止无家可归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 设济贫所收容救济, 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

 救济工作分院内 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首创了 机构救济和家庭式社会工作的先例。E 规定人们对贫穷亲属负 有救济的义务。F 济贫法将贫民分成三类:

 a. 体力健全的贫民, 须强迫入“感化所” 或“习 艺所” 工作; b. 不能工作的贫民及须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 令其进入“救济院” 或施以“院外救济” ; c.失去依靠的儿童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 设法领养或寄养。

 (2)

 伊丽莎白“济贫法” 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 A 政府负 起了 社会救济的责任, 并直接参与了 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

 这在某种意义上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立了 一个合法性前提。 B 从立法的角 度确立了 助人自 助的观念。

 它承袭了以前的济贫立法中关于“有劳动能力的乞丐” 的概念。 C 它确定了 由专门人员 从事济贫救助活动。

 这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作是社会工业职业化的开端。 D 《济贫法》 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2、 欧美国家出现的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活动 (1)

 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2)

 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3)

 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3)

 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1)

 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汉堡制:

 1788年在德国 汉堡市实施的一种有特色的救济制度。

 它规定在该市设一中 央办理处, 综理全市救济业务。

 全市按需要设立若干区, 每区设监察员 一人赈济员 若干人设监察员 一人, 赈济员 若干人。

 实施救济的原则是助人自 助。

 其工作内 容或方式包括:者介绍工作; B 将贫困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 艺; C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 D 对沿街乞讨者不准施舍, 以取缔无业游民, 并不使贫民依赖成习实施救济的原则A 为失业 汉堡制施行了 13年, 后来由于城市人口 增长过快,救济人员 不足, 趋于衰微。

  爱尔 伯 福 制 :

 1 8 5 2 年, 德国 的 另 一小 市 爱尔 伯 福( Elberfeld)

 仿效“汉堡制” 并加以改良, 史称“爱尔伯福制” 。

 其具体内 容为:A 将全市划分为564段, 每段约居民300人B 每段设赈济员 一人, 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为荣誉职C 赈济员 的工作有二:

 发放赈济款( 包括经济调查)

 ;赈济员 的工作有二发放赈济款从事段内 贫穷的预防工作。D 全市每14段设一赈济区, 每区设监察员 一人, 成立赈济委员 会E 全市设立由各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 会, 作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 统一管理, 每两星期开会一次。包括经济调查; 爱尔伯福制行政权力集中, 监督严密, 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2)

 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由于失业和贫民问题日 益严重,英国出 现了 很多 民间慈善组织。

 但这些组织之间缺乏联系与协调, 重复、 浪费甚至冲突现象严重。

 为了 解决这一问题, 索里牧师于1869年在伦敦成立了 “组织慈善救济暨抑止行乞会社” , 后改名为“伦敦慈善组织会社” 。1877年美国 水牛城( Buffalo)

 出 现全美第一家“慈善组织会社” , 在随后的六年内 , 美国共有25个城市成立组织会社, 在随后的六年内 , 美国共有25个城市成立了 会社。 慈善组织会社的实践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的贡献:A. “会社” 创造的派友善访问员 访问救济申请者, 依据调查情况, 实施个别化处理, 这种“个别化” 的做法, 促进了 “个案工作” 方法的产生。B. “会社” 促进救济机构、 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协调合作,为社区工作的发展起到了 促进作用 。

 ”

 (4)

 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睦邻组织运动” 也称为“社区改良运动” ,它始于1884年英国伦敦东部圣犹太教区的牧师巴奈特( Barnet)

 创设的汤恩比馆( Toynbee Hall)

 。

 “汤恩比馆” 成立后,睦邻组织运动迅速推广, 并引 发了 许多 其他国家的社区改造运动, 其中以美国最为明显。尤以琼. 亚当斯( Jane Addans)

 于1889年在芝加哥创办的“霍尔馆” ( Hull House)

 最为有名。

 到1939年, 全美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已达500多 所。

  类似“汤恩比馆” 的服务机构的特点:A 设于贫民区且备有宿舍, 所有工作人员 与 贫民共同生活。B 无既定工作计划, 视居民实际需要而工作。C 尽量发挥当地人力, 培养互助合作精神, 为社区服务。D 社区睦邻中心不仅为服务中心, 而且也为文化中心服务, 向居民介绍本国及外国文化。睦邻织动对社会作的“睦邻组织运动” 对社会工作的贡献:A 以社区为工作场所, 为后来的社区工作方法积累 了 实践经验。B 使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和对社区环境的改造。C 强调以社区实际需要开展工作, 发动、 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开展工作。献

 三、 社会工作专业的出现1 . 社会工作理论的总结和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体系的建设。 1898年, 里士满出版《贫民中的友善访问》 。1898年, 里士满出版《贫民中的友善访问》 。 1917年, 里士满出 版《社会诊断》 ( 里程碑事件)

 。 1922年, 里士满出版《什么是个案工作》 , 后来许多 学者也做了 大量工作, 提出了 “生态模式” 、 “人在情境中” 、 “问题解决模式” 、“生活模式” 等概念。

 2. 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是社工专业化的制度性前提 1893年, 英国创建两年制的“慈善训练” 学校。 1898年, 美国 纽约慈善组织会新举办了 为期六星期的夏季训 练课程, 1904年扩展为 一年,1910年起增至2年, 这就是纽约慈善学院。 1919年, 美国建立了 17所社会工作学院, 并成立专门 社会工作训练学院协会, 1927年该为美国 社会工作学院协会, 提出 了 课程标准, 于1944年提出 8门核心课程。

 3、 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发展确立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根据詹火生博士的研究, 在美国 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主要是两股力量。

 一是社会工作教育组织, 1953年美国 成立了 “社会工作教育委员 会” 。

 第二股力量是实务社会工作者组织。1918年成立“美国医务社会工作者协会”1919年成立“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1955美国成立“全国社会工作人员 协会”1955美国成立“全国社会工作人员 协会”英国:

 1962年社会工作者训练委员 会1969年英国社会工作者协会70年代初, 成立“社会工作教育训练中央委员会”1956年在55个国 家的专业性社会工作人员 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 国际社会工作联盟。

 第二节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工作

 一、 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1、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孔子:

 《礼记》 载有孔子的“大同” 社会的理想: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 是谓大同 ” ( 《礼记. 礼运. 大同 》 )

 。孔子所描绘的“大同 ” 社会是他理想中 的“福利社会” , 是和社会工作的目 标相一致的。

 尤其是“老有所终, 皆有所养” 。

 孟子:孟子主张统治者应广施“仁政” :

 “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 《孟子. 梁惠王上》 )

 。

 如此则“百姓亲睦”王上》 )

 。

 如此, 则“百姓亲睦” 。

 他还提倡家庭、 邻里、 社区成员 之间应当“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 ; 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这些思想含有丰富的社会互助、 社会福利、 社会政策、 社会行政的内 容。他还提

  墨子:墨子主张“兼爱” :

 “天下之人皆相爱, 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 富不侮贫, 贵不傲贱, 诈不欺愚” ( 《墨子. 兼爱中》 )

 。墨子提倡的爱人如己的“兼爱” 思想, 以及吃苦耐劳、 自 我牺牲的实干精神, 对我国古代乃至当今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的发展, 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

 2、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实践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事业不太发达. 原因有二:A 传统中国 的社会组织以家庭B 古代的救济以临时性的救灾、 救荒为主,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救济事业。家族为单位 A 传统中国 的社会组织以家庭、 家族为单位。

 我国古代开展救济与福利工作所采取的形式与方法 (1)

 “保息六政” 与“荒政十二” (2)

 九惠之教 (3)

 仓储救济

 (1)

 “保息六政” 与“荒政十二” “保息六政” 是我国 先秦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 国 前, 具体为 西周 )

 开展救济与福利工作的一种形式与方法。福利工作的一种形式与方法。“保息六政” 的基本内 容包括慈幼、养老、 赈穷、 恤贫、 宽疾、 安富等六种措施, 类似于现代的儿童福利、 老年福利、 社会救助、 医疗服务、 住宅与就业服务等各种福利服务工作。

 “荒政十二” 是灾荒之年的救荒应急措施:A 散财—给饥民以粮食; B 薄征—减免租税;C 缓刑——减免刑罚;E 舍禁—解除山林之禁;去几撤除关卡F 去几——撤除关卡, 使百货流通;G 省礼——减少吉礼; H 杀哀——节约凶礼;I 畜乐—闭藏乐器而不作;J 多 昏——不备礼而婚配者多 , 则男女相保;K 索鬼神——祈求保护百姓;L 除盗贼——为民除害, 安定民心。D 弛力—减除徭役;使百货流通

  (2)

 九惠之教《管子. 入国》 中有关于九惠之教的记述。管子所讲的“九惠之教” 实际上就是九种社会福利措施。

 包括老老、 慈幼、 恤孤、 养疾、合独问疾通贫赈困合独、 问疾、 通贫、 赈困、 接绝等。

 按今天的说法, 就是实行老年福利、 社会救助、 医疗服务、 婚姻服务、 健康服务、 小额贷款( 创业服务)

 、 就业服务、 义亲奉祀等措施。接绝等按今天

 (3)

 仓储救济 古代中国通过仓储实施救济设有常平仓、 义仓、 社仓等三种:常平仓:

 最初由汉宣帝设立, 其主要功能在常平仓:

 最初由汉宣帝设立, 其主要功能在于平抑粮价, 其本质实属经济措施。

 在低价时买进储存, 谷贵时再以低价售出, 以此救济百姓, 安度荒年。

 常平仓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 义仓:

 隋文帝时设立。

 它或由政府征收粮食建立, 或由富户 捐粮储存而形成。

 遭遇灾荒时, 则 开仓济民。

 义仓延续到宋朝,后因管理不善废止。 社仓:

 社仓起源于宋朝。

 宋朝朱熹制定社仓法鼓励民间 自 行捐集粮食仓法, 鼓励民间 自 行捐集粮食, 自 行管理仓务, 遇到荒年开仓济民。

 社仓虽 为民间所设, 但政府对其进行监督。

 直到民间 时期, 社仓还在一定形式上存在。自 行管理

 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 1、 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1940年中华民国政府设立社会部, 隶属行政院, 主管全国的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组织、 社会服务等事务等事务。1942年又在全国省、 市、 县普遍设立社会部下设机构。 社会部成立后, 开展了 有关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的创制或修订。

 1945年国民党提出 了 社会政策基本纲领, 但没执行。

 2、 社区 组织与社区 发展 最有名 的是20世纪20—30年代进行的“乡 村建设运动” 。

 “乡 村建设运动” 是一大批知识分子立志唤起民众、 改造乡 村乃至拯救中 国 的一种实际运动,前后参加运动的有600多 个团体, 其中较著名 的是晏阳初领导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 梁濑溟领导的邹平乡 村建设实验区等。

 “乡 村建设运动” 受到当 时革命者的严厉批评, 但其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中 国 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事业的一个开端, 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3、 微观社会工作实务 1913年, 在美国接受过社工训练的休姆在长沙耶鲁医院从事社会服务工作, 成立了 长沙社会服务联盟社会服务联盟。 1918年, 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 “宗教与社会服务部” , 1920年蒲爱德女士受聘于该部主持医院社会工作, 对中国微观社会工作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

 4、 社会工作专 业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社会学从西方传入中国, 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20多 所大学设有社会学系多 所大学设有社会学系...

篇三: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章区 作 历 社 区工 作的发展 历史

 第一节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的发展历史第一节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的发展历史  一、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 1601 济贫法)

 ( ( Poor Law)

 )  1834 年济贫法( ( The New Poor Law)

 )

 1601年 年 《 济贫法 》  救济对象:一是有劳动能力的贫民,二是无劳动能力的贫民,三是无依无靠的孤儿。  救济措施:设立教区的贫民监督官和教区济贫委员会;建立贫民教养院、贫民习艺所等,组织贫民和孤儿习艺;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由贫民救济院收养他们,或施以 院外救济 ;从较为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  后果:实施之后,不但没有使有劳动能力的贫民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反而使他们沦为永久的贫民。  意义:济贫法 的问世,奠定了英国乃至欧美各国现代社会救助立法的基础,开创了用国家立法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先例。被认为是社会保障的一种雏形

 1834 年济贫法

 1834年 年 《 新 济贫法 》  认为政府负有实施救济、保障公民生存的责任。  认为救助不是一种消极行为, , 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 ,新 新 《 济贫法 》 被看成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 

 二、德国汉堡制、爱尔伯福制  1 1 、汉堡制 (Hamburg System)  背景  内容及影响  2 2 、爱尔伯福制  背景  内容  影响及评价

 汉堡制: 将全市划分为60个区,每区设1名监督员,负责对该区贫民进行调查和救济。 市政府设立一个中央办事机构(中央办事局),联络各社会救济机构协同工作,综合管理全市的济贫业务。 规定市民对沿门乞讨者不准任意施舍。新汉堡制 废除分段 社区负责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实施 发挥民间社会福利组织的作用

  爱尔伯福制: 分段 设赈济员 设赈济区 设中央委员会

 爱尔伯福制

 2、贡献:对以后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等制度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社区为依托,综合运用了许多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对贫穷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慈善组织会社 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 ( (C C .0 0 .S S .)背景² ²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 , 社会贫困加剧 , 社会问题严峻 , 慈善组织和救济机构缺乏协调 , 导致社会福利资源的浪费 。1 1 、 英国之慈善组织会社问题严峻 , 慈善组织和救济机构缺乏协调 , 导致社会福利资源的浪费 。1 1 、 英国之慈善组织会社  亨利· · 索里y Henry Solly  1869年 , 在 年 , 在伦敦成立了世界第 个慈善组织协会

 1869--英国伦敦·索里牧师采用“爱尔伯福制”,成立一个中央的管理与联系机构,将伦敦全市划分为若干个区,每一个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即志愿委员会另特设咨询部,以方便济贫法监护人、各慈善会社以及个别慈善家搜集有关申请救济者的材料各区派工作人员对所有申请人的社会环境,如住房、健康、教育及工资等情况进行调查提高救济款、物配额,使其能够满足申请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  2 2、 美 、 美国之慈善组织会社  ( 哥尔亭( (d Reverend S S. .H H. . Gurteen)

 )  在纽约布法罗组织了美国的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在纽约布法罗组织了美国的第一个慈社 善组织会社 ---「 「 水牛城慈善組織協會 」o (Buffalo y charity n Organization Society)。

 。

  1877--美国布法罗(水牛城)·哥尔亭牧师 将贫民划分为“值得救济的贫民”和“不值得救济的贫民”以区别对待,强调对个人和家庭的救济申请进行调查,力求避免慈善机构的救济资源的浪费 对于不值得救济的贫民,主张强迫他们在救济院或习艺所内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促使他们做到自食其力 在理论上还发展了机构间的合作、社区教育、个别化、适当的救济、行乞的抑制、预防性博爱及个人服务等7个概念

 2、慈善组织会社的作用与特点 作用:结束了慈善滥用,使慈善有效协助值得帮助的人;动员了助人的力量。 特点:贫穷是个人问题(观点);任用友善访问员进行家计调查;避免舞弊和鼓励贫民节约和自助。

 3、对社会工作的发展的贡献: “友善访问员”访问申请救济者,了解其贫困产生的具体原因,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这种强调“个别化”的做法,直接导致了个案工作方法的产生; 它促进各个救济机构、慈善组织协同努力解决社区问题的做法,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相互合作步骤的同时也为社区工作方法(社区组织)奠定了基础。

 四、 睦邻组织运动( ( The Settlement Movement)

 )  1 1 、巴涅特和汤恩比馆( Toynbee Hall)

 )  2 2 、简· · 亚当姆斯( Jean.Addams )和赫H H 尔馆( Hull House)

 )  3 3 、社区服务中心之主要内容  4 4 、对睦邻组织运动之评价

 巴涅特和汤恩比馆

  作用: 设于贫民区,与贫民密切接触; 根据居民需要提供服务; 挖掘当地资源,强调互助合作; 传播文化。

 赫尔馆( Hull House)

 )

 赫尔馆( Hull House)

 )建立:美国第一个社区睦邻中心建立于1886年,1889年由J.亚当斯和斯塔尔创办的社区睦邻中心——赫尔馆后来成为美国最著名的社区服务中心,亚当斯则成为美国最为著名的社会工作者。特点:新移民适应社区贫民改造倡导社会政策

 3 3 、社区服务中心之主要内容  赫尔馆的宗旨是改善和发展社区居民的福利。  与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的区别在于,它所关注的不是单个的服务项目,而是要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它不仅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还组织一批由律师、艺术家、音乐家、教师、商人、社会工作者等各方面人士所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居民服务。  赫尔馆还举办友谊俱乐部、研讨会、学习班、运动队以及各种业余爱好组,为社区居民学习、娱乐、健身以及发展友谊提供机会。  对于比较复杂的个人、家庭或社会问题,赫尔馆还聘用个案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家政学家和职业顾问为之解决。

 睦邻组织运动的意义:  . l. 社会工作的处置应针对案主的个人和社区环境同时处理。2 2   2. 社会工作应以促进社区福利为目的,以社区民众为对象,是社区工作的开端。  3. 社会工作应依据社区实际需要,发动社区居民参与。  4. 传统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在睦邻服务中心获得应用。

 五、专业社区工作的形成  1933 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实施 “ 新政 ” ,“ 新政 ” 的重大举措之一是 1935 年8 8 月通过的 《 社会保险法 》 。年   1939 年,兰尼报告,使社区工作做为一种专业工作方法为大家所肯定,从此,社区工作与个案工作、团体工作一起列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  1939- - 1945 年间,社区组织课程在美国的社会工作学院中逐步推广。  1946 年,美国社会工作会议成立社区组织研究协会。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六、战后社区工作的多元化发展联合国倡导的社区发展运动(1951)

 ) 1 、背景:二战后,新独立国家面临着贫穷、失业、教育落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 、涵义:社区发展是一个过程,即由人民的努力与政府当局的配合一起来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或以乡村社区为单位,由政府有关部门同社区内的居民团体、合作组织通力合作,运用各种外部援助和内部资源,改善社区的物质、文化条件。在此过程中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培养自助、互助的社区文化。

 第二节港台地区的社区工作发展史 一、香港的社区工作发展历史 (一)香港殖民地早期的社区工作 1、培养当地的领袖及组织,吸纳他们进入行政架构,以增加政府与普通市民的沟通。 2、1913年,成立华人政务司,管理及监督有关华人的各项事务。 3、除基本服务外,政府不重视基层居民工作,政府与民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社会发展非常稳定。 4、1949年,成立社区发展组,推动成立街坊福利会,以为来港居民提供服务,但政府的支持有限。

  5、1960年,街坊福利会的服务为专业团体取代,走向以代表民意为主的政治角色。 6、1950年,政府实施公屋计划,1960年建成第一所社区中心,由社会福利署的青年福利部管理。 7、1966年,政府在新建的徙置区成立社区福利大厦。 8、社区中心以提供文娱活动为主,参加者多为年轻人,工作形式缺乏真正的居民参与,工作手法较为保守,政府对社区工作的关注有限。

 (二)、香港社区工作的兴起1、1966年的暴动使政府检讨与一般市民存在的沟通问题,积极发展社区工作,缓和社会冲突。 2、1968年,政府在市区各区成立民政处,加强与居民沟通。9  3、1970年,政府成立地区的三层咨询架构,即地区委员会、分区委员会及互助委员会,积极介入地区事务。 4、1968年,成立社区发展委员会,社会福利署和志愿机构积极推广社区工作。

  5、1970年,成立香港社区组织协会,采用社会行动的方式开展社区工作。 6、1973年,社会福利署发表社会服务五年计划,除以人口比例继续发展社区中心、福利大厦及社区会堂外,还建议志愿机构在弱势及边缘社区开展社区工作。 7、1974年,社会福利署和志愿机构联合发表立场书,建议社区工作应集中在环境恶劣的社区。 8、1970年代中期,政务署推行社区建设,掌握了社区工作的决策权,但并未觉得需要志愿机构参与社区建设工作。

 (三)、香港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计划的出现及其政治化(三)、香港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计划的出现及其政治化 1、1970年代末期,地区咨询架构和社区建设工作不能有效缓和地区矛盾,更不能阻止压力团体的兴起。 2、1977年,政务署资助志愿机构推行NLCDP计划,以增加与环境恶劣地区居民的沟通,减低压力团体的动员能力。 3、1979年,社区工作者组织和动员居民抗议政府的政策,引致了全港性的三个联区行动。 4、1982年,NLCDP计划委员会开始评估该计划,志愿机构的行政人员开始对社区行动加以管制。

  5、1980年代中,香港民主化进程加快,社区工作者的政治意识相继提高,开始由组织地区压力团体转向有政治倾向的政治团体及参加选举。 6、1985年,政务署接管社区中心,并针对有特殊需要的人士集中发展小组工作。 7、社会福利署停止提供直接的社区工作服务,志愿机构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方向,比如向中产阶级提供高素质的服务和社区照顾服务。

 (四)、香港 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计划的危机1、1987年,房屋委员会宣布长远房屋发展战略,计划在1995年前清拆所有木屋区及临屋区。 2、同时期,志愿服务机构要求将边缘社区的定义扩大,使之包括乡村、三四级公屋和市区私人楼宇。 3、NLCDP的工作内容发生了改变:社区工作者较喜欢以个人身份参与压力团体的工作;政府的环境改善计划使得NLCDP缺乏一些有动员能力的问题去组织群众;工作计划的年限使得组织居民及发展领袖十分困难,转向以提供服务为主,NLCDP越来越制度化和规范化。 4、1987年,政务署将NLCDP的工作范围扩展到三至六型公屋,并聘用调查公司评估该计划。

  (五)、当前香港社区工作的主要形式(五)、当前香港社区工作的主要形式 1、社区中心服务 2、边缘社区工作 3、政党及压力团体的基层活动 4、社区照顾服务 5、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

 二、台湾地区的社区工作发展历史 (一)、1960年代的社區發展1965年,在聯合國社區發展運動影響之下,我國開始在各地推動了社區發展工作。當時標榜的是全面性的社區生活品質提升,包括「基礎工程」、「生產福利」及「精神倫理」等三大建設。然而,其成效常常得到兩種極端的反應。第一種說法認為,這對縮短城鄉差距、均衡地方發展及改善基層民眾生活環境助益甚大。但也有許多不以為然的看法,例如:「社區活動中心根本沒有什麼功用,平常就是關蚊子,只有選舉時當投票所,頂多婚喪喜慶借來當會場……。」

  事實上,當時臺灣的社區發展往往都是由政府單位以行政的方法,根據社區發展工作綱領或綱要,由上而下採取全國統一模式來推動進行。社區發展是國家建設的一部分,且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時候,社區發展是吸收民間的資源及勞力來實現基層建設工作的好方法。在當時,社區要發展的主要項目是實質環境建設,例如社區中的道路、一 排水溝,家戶環境衛生等。而 切的成果所要彰顯的是政府照顧基層的美意及人民對政府的感謝與擁戴,因此,工作重點在於如何成就國家的富強而不是如何凝聚社區意識。儘管如此,活動中心終究是留下來了,也有不少社區的媽媽教室仍以插花、烹飪、土風舞或新興的讀書會而存在著。

 (二)、1980年代後期的社區行動 1980年代後期,臺灣追求經濟發展所付出的環境代價,已到了社區不能忍受的限度。1987年解嚴前後,一波與過去社區發展內容極為不同的社區動員力量,在政治運動的鼓舞下興起。它們的特色是,由民間發起,社區有共同的意識與訴求,不受既有法律的束縛,也不迴避衝突。代表性的事件如彰化鹿港的反對杜邦設廠、高雄後勁的反五輕運動及某些交通幹線上的阻擋砂石車活動等等。

  除了社區居民的參與外,此類的社區反抗運動常常有社會運動團體參與,提供社區所需要的資訊與技能。這些民間自發的行動,促使執政黨與反對黨都開始提倡「市民主義」、「社區主義」,帶動政府的各個部門,爭相以「社區營造」、「社區參與」為號召,推出不同的經費補助計畫,促進了各項社區發展。

 (三)、1990年代的生命共同體建構 1990年代的臺灣,有了另一波官民互動模式的社區運動,亦即「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是由文建會所主導,基層社區組織則在「村、里」、「社區發展協會」之外,多了一個地方的「文史工作室」。在執行上,除了必須依靠教育單位或文化中心的系統之外,社區總體營造也吸引了大量的專業人士參與,尤其是建築、景觀與社區規劃背景的專家。

  在民間社會,經過動盪激情的80年代後期的政治社會運動之後,也認為社區是未來。

 改變社會、實現理想的根據地 各個都市改革組織,例...

篇四: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章 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一、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一) 思想背景1、 古希腊、 古罗马和古希伯来“幸福”2、 基督教“博爱”3、 文艺复兴 “人道主义”

  ( 二)

 时代背景1、 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转型加速了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的解体。2、工业化、 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愈益两极分化,

 社会矛盾激化。3、工业革命、 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关系,

 将以初级关系为主的社会变成了以次级关系为主的社会。

 二、 西方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1、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1601年)背景:

 16世纪英国圈地运背景:

 16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迫使众多农民背井离乡 , 沦为流浪汉, 失业现象日益严重。

 英国统治者被迫考虑救济贫民问题。

 (1)

 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2)

 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 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 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 3) 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劳动, 不得行乞游荡 以作换救济救济游荡, 以工作换救济。

 救济工作分院外与院内两种。作分院外与院内两种 ( 4) 对不能工作的贫民, 如患病者、 老人、 残疾人, 实行救济。 ( 5) 家庭、 亲属对贫困者负有救济的义务。

  “伊丽莎白济贫法” 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 (1)

 要求对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以确定帮助对象, 这需要专人和专门的工作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社会工作的雏形。 (2)

 政府以立法的方式对全国的贫民实施生活救济, 确立了政府在社会救济中的责任;

  (3)

 救济经费的一部分来源于富有阶层,即国家强制征收的济贫税。 (4)

 济贫活动实施分类救助, 分别对有工作能力、 无工作能力、 失依儿童给予不同安排, 开创了社会工作的类型化方式;安排开创了社会作的类型化方式; (5)

 院外救济成为社会工作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 济贫法的发展: 1662年, 斯图亚特王朝年通过《住所法》 , 规定贫民须在其所在的教区居住一定年限者方可获得救济。 1723年, 济贫法规定设立习艺所, 受救济者必须入所。 1782年, 济贫法又作出相反规定, 把原料发给有劳动力的贫民在家作工只把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集动力的贫民在家作工, 只把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集中起来救济。 1795年,伯克郡官员在斯皮纳姆兰村开会。

 决定向收入低于公认最低生活标准的工人提供补助, 即所谓“斯皮纳姆兰制” , 用以缓和阶级矛盾。

  1834年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

 》 , 史称新济贫法。

 该法取消家内救济, 改为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

 在管理上,中央设置三人委员会, 在地方各教区联合区组成济贫委员会,管理济贫事宜。 20世纪以来, 济贫法的重要性逐渐降低。

 待到1946年的《国民保险法》 和1948年的《国民救助法》 通过后, 卫生部主管的社会保险已完全代替济贫, 济贫法失去作用。

  2、 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1)

 汉堡制 (1788年)背景:

 工业革命后, 汉堡市的人口骤增, 贫富差距加大, 由失业等原因导致的乞丐与贫民的人数渐增, 甚至出现过乞丐列队街市、 沿门乞讨的数渐增, 甚至出现过乞丐列队街市、 沿门乞讨的现象, 成为汉堡市一个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汉堡制源自西班牙哲学家比维斯的理论。

 汉堡制是其设想的具体化和实际应用。

 它的宗旨是设法帮助贫民自力更生。

 ①对失业者介绍工作;②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③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④对沿街乞讨者不准施舍, 以取缔无业游民, 并不使贫民依赖成习。

  汉堡制共实行了13年, 收效很大, 汉堡市的社会状况为之改观。

 后因济贫事务增多且日趋复杂, 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变迁了的社会。 1892年代之而起的新汉堡制对它做了重大修改。

 汉堡制的精神和做法为许多国家所仿效, 影响很大, 是公共救助与社会工作史上的里程碑

  (2)

 爱尔伯福制 (1852年) ①将全市划分为564 段, 每段约有居民300 人, 每段设赈济员一人。 ②赈济员的工作是发放赈济款和从事段内贫穷的预防工作。③ 全市每14 段设 ③ 全市每14 段设一赈济区, 每区设监察员一人 ,以领导赈济员, 每两周开会1次, 报告工作概况。赈济区 每区设监察员人 ④全市设立由各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 统一管理、 支配全市济贫所、 医院及院外救济事宜。

  爱尔伯福制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 ①它通过建立有效的三级工作组织, 上下配合, 使济贫工作既深入细致又灵活有效; ②它通过定期召开会议, 使上下得以沟通, 能及时解决问题, 及时计划、 检讨与改善工作;决问题, 及时计划、 检讨与改善工作; ③赈济员由本地区志愿者义务担任, 熟悉情况, 且负责区域较小, 易于开展工作, 又可倡导服务精神, 事半而功倍。 ④该制度对受助者状况进行深入细致调查并予记录的做法, 为现代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 3、 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1)

 慈善组织协会(1869年)背景: 到19世纪中后期, 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贫民、失业者人数大增, 而济贫法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这种情况下, 各种具有不同目标的慈善组织纷纷出现, 征募捐款, 救济贫民。

 由于这些组织互不搭界, 各自为政, 造成了不少混乱与浪费,为纠正这种现象, 索里牧师提出成立一个组织,一协调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各种慈善活动。

  ①成立一个中央的管理与联系机构, 并将伦敦全市划分为若干区, 每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 主持救济分配工作。②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济案件的总登记, 另特设咨询部。

 (防止“职业乞丐” )③ 各区派员对所有申请案件进行个别详细调查。④提高救济款物配额, 使之能够满足申请人的生活需要。

  该会社接受了托马斯·查墨斯的理论, 认为个人应对其贫困负责, 接受公共救济将摧毁贫民的自尊心、 进取心和道德观念, 终将致使他们依赖救济维持生计, 主张贫民应尽其所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即“个人责任观” 。 因而慈善组织会社强调只对那些“值得”救济的贫民施以救济。

 对有劳动能力的乞丐、 酗酒者、 嫖娼者、 卖淫者不予救助。

  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① 友善访问员的实践为社会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进程。 ② 友善访问员所开展的个别调查成了个案工作的开端开端。 ③ 慈善组织会社的实践开始确立了现代专业社会工作的许多基本原则。

 如尊重案主等。 ④ 促进了 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和社会工作职业化。

  (2)

 社区睦邻运动 背景:

 19世纪中后期, 英国被世界各国视为繁荣富强和自由主义的象征。

 但英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社会政策的调整及向海外的扩张, 并未解决城市中的贫困问题。

 财富日益积聚于少数人之手, 贫富差距加大,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 从事社会问题研究的人激增。

 宗教界人士也积极倡导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他们成立了 专门的慈善事业委员会和英国统计协会, 一起进行社会调查, 以便掌握和发动社会舆论, 以引起官方对社会“阴暗” 面的注意, 并就“减轻社会弊病” , 完善社会制度提出建议。

  社区睦邻运动的发起人是东伦敦教区的牧师巴涅特。

 他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 毕业后到东伦敦教区任职。

 他下决心要改变教区的面貌, 改善教区居民的生活, 并和夫人一起搬到教区内居住。

 巴涅特在社会上奔走呼吁, 动员人们为改造他所在的社区出力。

 在众多前往教区服务的人中, 牛津大学经济学讲师汤恩比与巴涅特最为志趣相投,为贫民服务尽心尽力。 1884 年, 巴涅特在其教区建立了 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取名为“汤恩比馆” 。

 这成了 社区睦邻运动的开端。

  “汤恩比馆” 特征: ① 设于贫民区, 备有宿舍, 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 ②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 视居民实际需要而工作。 ③ 尽量发动当地人才, 培养其自觉的互助合作精神, 为社区服务。 ④ 社区睦邻中心不仅是服务中心, 而且也是文化中心, 向居民介绍本国及国外文化。

  睦邻组织运动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①首创了以特定社区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 为社会工作向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树立了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③综合运用了多种工作方法, 使社会工作方法进一步丰富、 完善。

  三、 专业社会工作在西方的发展 (一)

 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1、 国家( 政府) 对社会福利事务干预的强化推动了社会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 (1)

 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保险法1883年《疾病保险法》1884年《工伤保险法》1889年《老年与残疾保险法》

  (2)

 美国社会保障法 当时由于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美国受到严重冲击,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动荡,罗斯福实施新政,力图拯救美国经济,社会保险法的颁布,规定了政府实施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弱势群体提供救济,缓和社会矛盾。 1935年《社会保障法》)

 《贝弗里奇报告》 及“福利国家 (3)

 《贝弗里奇报告》 及“福利国家”1942年, 《贝弗里奇报告》 。

 它是制度发展的经典著作, 它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1948年, 英国成为“福利国家” 。

  西方各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 第一, 确定和扩大了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 第二, 较好地调动了社会资源, 使得社会工作的救助活动更有计划性和目标性。 第三, “福利国家” 思想推动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四, 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 由于现代社会服务对象需求的多元性、层次性, 传统社会工作难以满足。 国际上关于社会工作的三种认识角度: (1)

 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个人慈善事业;(2)

 将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私人社团举办的以 (2)

 将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私人社团举办的以解决各种因经济困难所导致的问题为目的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3)

 将社会工作视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专业服务。

  3、 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提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外借理论)

 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 大卫·豪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 为社会工作理论(theory for social work) 社会工作理论(theory of social work) 皮拉利斯提出社会工作理论的“三分模型” , 宏观理论、 中观理论和实践理论。

  (二)

 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几个阶段 1、 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 19 世纪末至1910 年代) 。 19世纪中后期的“慈善组织会社” 运用“友好访问员” 工作, 被视为专业社会工作的萌芽。美国“纽约慈善学院” 美国“纽约慈善学院” , 1898 年该院开办了一个为期六周的暑期训练班, 训练带薪的友好访问员。年该院开办了个 1915年, 弗莱克斯纳在美国慈善与矫治委员会上发表“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吗? ” 的学术报告。 1917年, 里士满发表《社会诊断》

  第二阶段, 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相继形成( 1920 年代至1950 年代初) 。 1917年, 玛丽·里士满 出版了《社会诊断》 , 它奠定了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的基础。 柯义尔 1930 年出版《群体的社会过程》 一书, 奠定了群体工作的学理基础。 1950 年召开的美国社会工作会议上, 社区组织正式被列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

  第三阶段,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走向整合( 1950 年代末至今) 。 1960 年代末至1970 年代, 赫恩和比斯诺等学者开始努力发展一套整合、 统一的社会工作实施知识与技术。 1977 年英美两国的社会工作学者还专门召开会议商讨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问题。

  四、 社会工作专业判定标准 1、 弗莱克斯纳( Flexer)的六大专业要素(1915)

 :

 《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吗? 》伴随个人责任的智慧性操作;构成素材来自科学与学习;这些素材逐渐达成实用且轮廓分明这些素材逐渐达成实用且轮廓分明;拥有可教育的沟通技巧;朝向自我组织;逐渐在动机上成为利他性。

  2、 林德曼(Lindeman)的九大专业条件(1947)能从许多源泉中吸收知识和方法而不失去自己的独立地位; 能使自己适应不同的管理和控制而不失其完整性; 能将其方法与其他专业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结合在一起; 能用非专业人士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关于方法的概念;实现了目标和方法一致性, 愿意遵守自己提出的行为准则; 确认了自己所应负责的社会领域; 运行中能使自己适应社会动力系统; 逐渐形成使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能招收到高智力水平的考生。

  3、 格林伍德(Greenwood)的五大专业要素(1957)

 :

 《专业的属性》一套系统的理论;专业的权威;广泛的社会认可;广泛的社会认可;伦理守则;专业文化。

  1955年, 美国成立了“全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 。

 它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的成熟。

 第二节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一、 我国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1、 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孔子大同理想是他心目中德政的典范,体现即“使老有所终体现。

 即: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也是他福利思想的幼有所长壮有所用鳏寡孤 孟子“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 历代政府以赈灾就困为己任, 如汉代常平仓、 隋代的义仓、宋元的广惠仓等。

  2、 中国近代的福利思想 (1)

 农民运动领袖的福利思想。 太平天国运动 《 天朝田亩制度》 中他的福利思想又进一步具体化,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即 “ 有田同耕, 有饭同 洪仁轩《资政新篇》 提出私人捐献资金建立医院、 鳏寡孤独院等各种福利机构, 并提出建立一个监督福利措施施行的机构——士民工会。

  (2)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福利思想 冯桂...

篇五: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18/9/19 1

 第一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工作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

 2018/9/19 2 第一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 作为社会救助实践的社会工作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

 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C.O.S.) ( (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 )

 英、美的社区睦邻组织运动 ( (The Settlement Movement )

 三、社会立法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德国、英国、美国的社会安全制度

 2018/9/19 3 一、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张扬 1 、古希腊、古罗马及希伯莱时期的思想根源 2 、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3 、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三、制度背景

  英国1601 年伊利莎白 《 济贫法》 》

  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2018/9/19 4 (一)英国1601 年伊利莎白 《 济贫法》 》

 Elizabethan Poor Laws

  1. 内容

 2018/9/19 5 2. 贫民划分 3. 意义

 注:1834 年英国议会对济贫法的三点修正

 2018/9/19 6 内 内

 容 1 )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2 )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名,中央政府也设立监察人员。首创国家设立机构、建立制度进行救济的先例。

 3 )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这是最早的工赈法。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学艺,教区亦义务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其进行工作自救。

 4 )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

 5 )规定人民有救济其家庭和亲属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那里获得救济时,放给予救助。

 6 )对贫民实施分类救济。

 (见课本p29 )

 2018/9/19 7 贫民划分

 1 )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 2 )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病患者、老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及须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 3 )失去依靠的儿童,包括孤弃儿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

 2018/9/19 8 意 意

 义 ( (1 )济贫法首先规定了政府在社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 (2 )济贫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强调救济对象要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救济。

 ( (3 )济贫法还规定了人们有救济其家人和亲属的义务。

 ( (4 )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原则。

 2018/9/19 9 (二)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1.

 1788 年德国汉堡制,布希(Busch) 以社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务的制度。

 ( (1 )该市设有一个中央办事处,综合管理全市的救济工作 ,全市分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1人,赈济员若干人。

 ( (2 )救济方法是助人自助;对失业者介绍工作,把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学习技艺,不准向沿街乞讨者施舍等。

 2018/9/19 10 2.1852 年爱尔伯福制 ( (Elberfeld System )

 一项社区救助制度。有效的三级工作组织

 ( (1 )该制度将全市划分为564 段,每段约有居民300 人,其中每段 贫民不得超过4 人。

 ( (2 )每段设1 名济贫员,求助者需与赈济员接洽,调查后才给予补助。

 ( (3 )全市每14 段为一赈济区,每区设监察员1 人领导区内各段赈济委员会,定期开会,指导各段的赈济工作。形成报告、提案,交给市 中央委员会。

 2018/9/19 11 三、 社会工作的 发端

  1、 、 慈善组织会社

 背景:工业发展—— 失业增多 

  组织、内容、意义

 2018/9/19 12 1. 组织 ( (1 )1869 年,英国伦敦成立慈善组织会社。

 英国牧师H· 索理于1868 年建议成立一个理事会,以协调政府和 各民间慈善机构的活动。1869 年伦敦成立了“组织慈善救济与抑 制行包协会”,后易名为“ 慈善组织会社 ”。

 ( (2 )1877 年,美国布法罗成立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

 牧师S·H· 哥尔亭曾对伦敦的慈善组织会社进行过考察。他效仿伦 敦慈善组织协会的做法,将贫民划分为“ 值得救济的贫民 ”和“不 不 值得救济的贫民 ”以区别对待。

 哥尔亭在理论上还发展了 机构间的合作、社区教育、个别化、适当的救济、行乞的抑制、预防性博爱及个人服务等 等7 个概念。

 2018/9/19 13 2. 内容 ( (1 )成立一个中央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分区管理。

 ( (2 )各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救济案件的总登记,并设咨询部。

 ( (3 )各分区派人对提出申请的人进行调查。

 ( (4 )提高救济款物的配额,使之能适用申请人生活所需。

 2018/9/19 14 3.COS 的意义 ( (1 )友好访问员的个别调查成为 个案工作 及家庭咨询服务 的先驱。

 ( (2 )促进各私立社会福利服务机构采取合作步骤,为 社区组织 及社会计划的发展奠定基础。

 ( (3 )慈善组织会社用统一的理念协调组织慈善救济事业, 为形成具有 共同价值体系 和 统一概念范畴的社会工作专业体 系 创造了条件。

 ( (4 )随着慈善组织会社的发展, 专业训练 也开始。

 1898 年美国纽约慈善组织协会开设训练课程以提高友好访 问者的工作质量。

 2018/9/19 15 2. 英美的社区睦邻组织运动 ( (The Settlement Movement )

 1.1884 年,汤恩比馆(Toynbee Hall )

  英国牧师巴涅特(Samuel A·Barnett )在伦敦东区设立汤恩比馆。汤恩比馆的特点3R’

 (1 )

 Residence :与穷人共同生活了解问题的真相。

 (2) Research: 以研究来支持行动。

 (3) Reform :社会重建。

 2018/9/19 16 1889 年,赫尔馆(Hull House )

 1889 年由J· 亚当斯和A·G· 斯塔尔在芝加哥创办的赫尔馆.

  赫尔馆的宗旨是改善和发展社区居民的福利;它关注的不是单个的服务项目,而是整个邻里的生活福利。

  (1 )强调工作的专业价值观,要求工作者有爱心。

  (2 )由简单的物质救济,进一步扩展到对人精神的关怀。

 到1937 年,美国已有500 多所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2018/9/19 17 3. 睦邻组织运动的意义 (1) 说明社会工作之目的在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应从 个人与社会双方面 同时入手。

 (2) 社会工作应随时 依据社区实际需要 计划工作,并应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共同工作。

 (3) 社会工作应 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 ,并应促进全面的社区福利为目的。

 (4) 工作进行的方法,不仅可运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并 发展了社会团体工作与社区工作两种方法。

 。

 2018/9/19 18 三、社会立法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1 、德国的社会安全制度 德国俾斯麦政府建立,三大保险制度,分担原则 2 、英国的社会安全制度 1909 韦伯夫妇积极预防思想,贝弗利奇报告 3 、美国的社会安全制度 1935 年罗斯福新政“社会安全法案”

 2018/9/19 19 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 (1 )国家公共服务领域的扩展使得社会工作在这一领域迅速发展,有利于社会工作的制度化 ( (2 )社会工作者的观念及工作领域的改变,危机之前,案主问题更多归为自身懒惰、道德缺陷、不幸个人经历、过渡心理压力等 ( (3 )社会工作行政的发展

 2018/9/19 20 拓展阅读书目

 黄河等编著 《 社会工作概论 》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P322-358 英国 汤普森著 《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 ,译林出版社,2001 周永新主编:

 《 社会工作学新论 》 ,商务印书馆(香港),1994

 2018/9/19 21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形成与发展 ( 20 世纪初~20 世纪50 年代)

 一 一

 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定过程 二 二

 专业的发展与成熟 三 三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趋势

 2018/9/19 22

 一 一

 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定过程

 1.1915 年亚伯拉罕· 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 )

 在美国慈善与矫治会议上发表了 《 社会工作是一们专业吗 》 的论文,明确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化问题。他提出了专业的六条绝对标准,从而认为社会工作尚不是一门专业。

 2.1917 年,玛丽.E.芮奇蒙德(Mary E. Richmond )发表 《 社会诊断 》 ,被看成社会工作专业的里程碑。

 ( (1 )首次把助人工作当作科学加以专门研究和讲授。

 ( (2 )总结了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研究(资料收集)—— 诊断(陈述问题)—— 评估(陈述改变的状况)。

 2018/9/19 23 二 专业的发展与成熟—— 作为职业、专业和制度的社会工作

 1. 工作方法的发展与形成 2. 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3. 社会工作职业化 4. 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 5. 社会工作行政的发展

 2018/9/19 24 1. 工作方法的发展与形成 ( (1 )19 世纪30 年代以前以个案工作为主。

 ( (2 )1930 年柯义尔(Grace L·Coyle )出版 《 组织的团体社会过程 》 ,成为团体工作方法的里程碑。

 ( (3 )1939 年,全美社会工作会议开展“社区工作作为一个社会工作方法”的讨论。

 ( (4 )1950 年,社会工作会议正式形成个案、团体、社区三大方法。

 2018/9/19 25 2. 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 (1 )社会工作学院纷纷成立。

 ( (2 )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织成立。

 2018/9/19 26 3. 社会工作职业化 ( (1 )专业社会工作者出现。

 ( (2 )社会工作资格认证体系的初步形成。

 2018/9/19 27 4. 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 ( (1 )社会工作者协会的成立。

 ( (2 )世界社工者联盟成立。

 2018/9/19 28 5. 社会工作行政的发展 福利国家的形成

 20 世纪60 年代,大致完成了专业化的形式要 件,专业组织、伦理守则、专业教育、证照 制度,同时发展出各种专门领域,并限制进 入专业的门槛,使社会工作者成为助人专业 中的精英团体。

 2018/9/19 29 三 三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趋势

 —— 从专业化到综融化 1. 社会工作专业模式走向综融。

 2. 工作方法出现整合,逐渐打破传统三大方法分立,将各种方法统合成一种社会工作实施过程和方法。

 3. 宏观取向。虽然社会工作一开始就强调社会公正的理念,但到70 、80 年代后才真正进入到社会政策和制度变迁的层面,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和社会变迁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现。

 2018/9/19 30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工作 一 一

 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二 二

  20 世纪上半叶—— 社会工作的萌芽

 三 三

 1949— 改革前—— 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

 四 四

 1979— 现在—— 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初步形成

 2018/9/19 31 一 一

 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 大同理想和慈善事业

 ( (1 )汉:常平仓 ( (2 )中唐:佛教慈善事业,政府、个人慈善 ( (3 )明末清初:同善会

 2018/9/19 32 二 二

 20 世纪上半叶 —— 社会工作的萌芽 1. 社会福利行政

 2. 社会工作教育

 3. 社会工作研究

 4. 本土初步的社会工作尝试

 2018/9/19 33 1. 社会福利行政—— 以社会救助为主 ( (1 )民国时期保留清朝原有的社会救助机构和设施。

 ( (2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民间社会救助事业发展。

 ( (3 )国民党统治时期指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社会救助机构进行管理。

 2018/9/19 34 2. 社会工作教育 ( (1 )内地主要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

  1925 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 ( (2 )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开展(社会工作实习,包括调查、个案和农村社会服务人员培训。)

 2018/9/19 35 3. 社会工作研究 胡均 《 社会政策》 》 马饮冰 《 都市政策论》 》 柯象峰 《 中国贫穷问题》 》 马君武 《 失业者及贫民救助政策》 》

 2018/9/19 36 4. 本土初步的社会工作尝试 ( (1 )个人慈善 ①张骞 ②熊希龄 ( (2 )乡村建设运动 ①晏阳初

 在河北定县进行的平民教学。

 以经济、文化、政治、卫生四项综合的教育方案,把农村中的贫、愚、私、弱四种病症转为富、智、公、强。

 ②陶行知

 在南京创办南京乡村师范学校,以学校为中心改造乡村社区。

 ③梁漱溟

  建立河南村治学院和山东邹平实验区,以复兴中华文化、恢复民族信心、重视农民教育以及乡村自救运动引发社会变迁。

 2018/9/19 37 三 1949— 改革前 —— 行政性、非专业的社会工作 政府承担全部社会服务、社会工作职能。

 1. 社会福利救济机构的发展。

 2. 社会福利生产从无到有,并得到迅速发展。

 3. 城乡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猛增。

 2018/9/19 38 四 1979— 现在

 —— 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 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初步形成

 1.1979—1984 年,社会工作研究的恢复重建时期;

 2.1984—1987 年,社会工作研究与社工教育以及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社会福利服务起步与发展时期;

 3.1988—1992 年,社工教育、研究、实务蓬勃发展。

 4.1993 年以来,社区服务的发展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实务发展。

 2018/9/19 39 本章思考题:

 1. 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 社会工作的起源是什么?

 3. 中国社会工作产生与发展与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有何异同?

 4. 中国民政部的组织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功能?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篇六: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dquo;社会工作”是由 英语 S o c i a lWo r k直译而来。

 它是一种助人的专业, 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虽然作为一种助人活动, 特别是针对社会弱势人群的助人活动或助人事业, 社会工作存在于各国, 且自 古就有; 但作为一门学科, 作为一种助人专业或专业社会工作, 则起源于西方国家, 至今只有 10 0年左右的历史。

 专业社会工作历史虽短, 但由 于适应了 社会需求, 发展很快。

 我国建国以前就有了 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 但建国后由于多种原因曾中断了 30多年, 自 19 8 0年代后期开始恢复发展, 目 前发展势头迅猛。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 学科首先产生于西方, 这是与西方社会具备了相应的思想基础、 时代需要、 实践及理论准备、 国家干预等分不开的。

 本文先就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做比较全面的考察, 接着讨论其对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启示与借鉴。西方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一、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一)

 思想背景古希腊、 罗 马时期的助人思想, 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等, 是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最早的思想来源之一。早在古希腊、 罗 马时期, 人们就对何为幸福有独到的认识。

 当时人们认为:

 幸福是与别人分享财富得来的。富人要想感到愉悦, 得到别人的喜爱与赞美, 就应该提供一些财富给穷人。

 在古罗马时期, 人们将富人为穷人解除痛苦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责任。

 并且认为富人在帮助穷人时, 只有使穷人不失去尊严, 才能更显出富人的尊贵。

 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基督教, 其基本教义中就有 “当爱你的邻居”的告诫。

 这里的 “邻居”,既包括朋友、 亲戚, 也包括陌生人, 乃至敌人。基督教新教主张, 个人与神的交往是直接的, 不必经由教士传达, 每个人的心灵都可能直接跟上帝交流。

 这就破除了宗教等级制度, 而提供了 “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这种平等观念对于社会工作的产生显然是一个间接的但非常重要的推动。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人道主义是一种把人的权利、 价值和尊严放在首位来考虑的价值观念, 它承认人的一切权利与生俱来, 包括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等等。

 李宗派将人道主义的基本价值概括为七个方面, 可见其内 容之丰富[ 1 ]。

 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 重视人的价值和平等权利, 对社会工作的出 现产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李迎生摘要: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工作发展经历了 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及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等两个主要阶段。

 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表明:

 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和工业革命、 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密不可分的;相关的价值理念特别是社会福利理念的转型是支撑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国家干预是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特别是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力量; 发展社会工作需要制度化的空间; 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是提升福利服务地位与效果的必然选择; 等等。

 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 一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启示中图分类号:C9 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 07 30 (2008 )

 07 - 0120- 08(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10 0 8 7 2 )社会120

 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 社会福利观念从 “个人责任观”向 “社会责任观”的转变, 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 直接的影响。

 工业革命导致了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 其中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日 益突出, 需要社会加以解决。但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人们认为贫穷主要是个人造成的, 个人应对自 己的处境负责。

 社会提供个人福利会使个人丧失自 尊。

 所以, 这时的社会福利是 “补残式”或 “残余式”的, 只有在个人及其亲属都无能为力的情况下, 社会才介入救助事务。

 这种情况自 19世纪后期以来发生了实质的改变。

 人们开始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人成为弱势群体有着不可抵御的社会根源, 且日 益加剧的竞争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沦为社会弱者的可能。

 这便促使政府重新考虑自 己在社会福利中充当的角色。(二)

 时代背景工业化、 市场经济等在欧美的推进, 导致了 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 出 现了 各种社会问题, 这是社会工作产生的基本的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 市场经济的历史功绩不容抹煞, 亦不可能抹煞。

 但其所带来的问题亦是十分严重的。

 就与社会工作的产生有直接相关的方面而言, 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其一, 工业革命导致的 社会转型加速了 传统社会福利 模式的 解体。原先的农民流入城市, 进入工厂, 原来适应的农业社会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家庭保障、 邻里互助传统遭到削弱乃至破坏, 需要新的社会服务方式来替代。

 社会工作就是这样一种由 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服务方式。

 其二, 工业化、 市场经济导致了 社会收入分配愈益两极分化, 激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破产, 使工人、 农民变成赤贫者, 激起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为缓解社会矛盾,需要国家和社会对社会下层给予更多的关注。

 社会工作的出现, 有助于缓解社会下层阶级的生存状况。其三, 工业革命、 市场经济改变了 人们传统的社会关系, 将以初级关系 (血缘、 地缘关系等)

 为主的社会变成了 以次级关系 (业缘关系)

 为主的社会。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除了 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 , 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总而言之, 它用公开的、 无耻的、 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社会关系的上述变化, 招致各种精神、 心理上的问题, 使得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困难群体与个人、 家庭难以适从, 惟有必要的社会支持才能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二、 西方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在西方古代农业社会, 和落后的自 然经济相适应, 抵御生、 老、 病、 残、 灾等生存风险, 亦主要由 个人和家庭来承担。这种情况随着市场经济在西方的发展而发生了 变化, 国家、 社会在提供社会救助方面的角色开始加强。这里我们讨论的西方各国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 主要涉及英国、 德国、 美国近代以来的一些比较著名的贫民救助事件。英国的产业革命开始最早, 贫穷问题比较突出 ,其济贫事业也最发达。英国原来是由教会办理济贫事务的, 但到了 16世纪, 贫民数量迅速增长, 教会财力已不堪重负, 于是改由政府接办。

 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执政后, 针对贫穷问题, 曾颁布了各种济贫法案, 其中以 16 0 1年的法案 “P o o rL a w ” (史称旧 济贫法)

 最为完备, 也最为有名。

 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对济贫负有责任, 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成为各国现代社会救济事业的开端。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内 容包括:(1 )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2 )

 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 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 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3 )

 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劳动, 不得行乞游荡, 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贫民习艺所, 配给原料及工具, 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

 (4 )

 对不能工作的贫民, 如患病者、 老人、 残疾人, 实行救济。

 救济工作分院外与院内两种。

 对有家庭者给予家庭补助, 使其回家从事生产(院外救济)

 ; 对无家可归者实行院内 救济。

 (5 )

 家庭、亲属对贫困者负有救济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从其家人或亲属处获得帮助时, 才给予救济。济贫法产生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中, 旨在阻止劳动力的流动和稳定旧的社会秩序。在当时的立法者看来, 将劳动者束缚于他所在的教区较之让他背121

 井离乡、 四处流浪于社会更为有利。

 这种救济形式显然于自 由 经济的发展不利。

 济贫法虽然将过去小范围的零星的赈济事业转变为一项政府行为, 但其基础仍是以承认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社会权利不平等为前提的。德国也是工业革命开始较早的国家之一。

 为解决日 益严重的贫民问题,17 8 8年汉堡市曾 实行了 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救济制度, 史称 “汉堡制”。

 它规定在该市设一个中央办事处, 综理全市救济业务。

 全市按救济需要设立若干区, 每区设监察员 一人, 赈济员 若干人。

 实施救济的原则是助人自 助。

 其工作的内容或方式包括:(1 )

 对失业者介绍工作;(2 )

 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 (3 )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 (4 )

 对沿街乞讨者不准施舍, 以取缔无业游民, 并不使贫民依赖成习。“汉堡制”施行了 13年, 很有成效。

 但到后来, 因城市人口增加太快, 救济人员不足, 趋于衰微。18 52年, 德国 爱尔伯福 (E l b e r f e l d )

 市仿效 “ 汉堡制”并加以改良, 实施救济制度, 史称 “爱尔伯福制”,其具体内 容为:(1 )

 将全市划分为 56 4段, 每段约有居民 30 0人。

 (2 )

 每段设赈济员 一人, 由 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

 (3 )

 赈济员的工作之一是发放赈济款。求助者须与赈济员接洽。

 接案后, 赈济员应首先赴求助者家庭做家境调查, 经调查确实需要救济者方能给予帮助。

 救济实施后, 每两星期再前往调查一次。

 发放赈济款依据法律所规定的最低标准, 不许贫民养成依赖心理。

 赈济员的工作之二是从事段内 贫穷的预防工作, 如介绍职业、 训练与管理游民等。

 (4 )

 全市每14段设一赈济区, 每区设监察员一人, 领导区内 各段赈济员, 并由区内 14段联合组成一赈济委员会, 由区监察员任主席, 每两星期开会一次, 讨论有关全区赈济工作。

 (5 )

 全市设立由各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由委员九人组成, 作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 统一管理、支配全市济贫所、 医院及院外救济事宜, 每两星期开会一次。到 19世纪中后期, 由 于工业化的迅速推进, 贫民、 失业者人数大增, 而济贫法实施的效果不尽人意。在这种情况下, 各种具有不同目 标的慈善组织纷纷出现, 征募捐款, 救济贫民。

 由于这些组织互不搭界, 各自 为政, 造成了不少混乱与浪费。为纠正这种现象, 索里 (Re v e r e n dHe n r yS o l l y )

 牧师参考 “汉堡制”及 “爱尔伯福制”的做法提出 成立一个组织, 以协调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各种慈善活动。

 根据他的建议,18 6 9年伦敦成立了第一个 “慈善组织会社”。会社主张贫民应尽其所能维持本人的生活, 外来力量只在必要时才介入救济。其实施救济的具体方法为:(1 )

 成立一个中央的管理与联系机构, 并将伦敦全市划分为若干区, 每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 主持救济分配工作。

 (2 )

 各区办理区内 所有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济案件的总登记, 另特设咨询部, 供济贫法执行人员 、 各慈善组织及个别慈善家搜集有关申 请救济者的材料, 使不少同时向多个救济机构 “求助”的职业乞丐暴露其真面目 。

 (3 )

 各区派员对所有申请案件进行个别详细调查, 其涉及项目 包括申 请人的各种社会环境, 如住房、 健康、 教育及工资等。

 (4 )

 提高救济款物配额, 使之能够满足申请人的生活需要。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在伦敦成立后, 英国其它大城市纷纷仿效。其影响甚至跨越国界, 达于美国。18 7 7年美国水牛城 (Bu f f a l o )

 出 现全美第一家 “慈善组织会社”, 其后, 该类组织在其它城市也相继建立, 在水牛城会社成立后的 6年内, 美国共有 25个城市成立了“会社”。和 “慈善组织会社”大致同期出现的 “睦邻组织运动”也被称为 “社区改良运动”。

 18 8 4年, 东伦敦教区牧师巴涅特 (S a mu e lA 。

 Ba r n e t t )

 在其教区建立了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取名为 “汤因比馆” (T o y n b e eHa l l )[ 2 ]。“汤因比馆”实际上即为 “社区服务中心”, 其特点有四 :(1 )

 设于贫民区, 备有宿舍, 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

 (2 )

 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 视居民实际需要而工作。

 (3 )

 尽量发动当地人才, 培养其自 觉的互助合作精神, 为社区服务。

 (4 )

 社区睦邻中心不仅为服务中心, 而且也为文化中心, 向 居民介绍本国及国外文化。

 “汤因比馆”成立后, 睦邻组织运动迅速推广,不仅成为英国社会改良运动的一种新潮流, 而且成为世界上许多其它国家的社区改造运动, 其中以美国最为发达。总结西方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可见, 随着工业革122

 命和市场经济的推进, 传统的家庭保障、 邻里互助等已不能满足现实的社会需求, 政府、 社会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地位开始受到重视。

 但总体而言, 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尚存在临时性、 非专业性的特点, 在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方面作用有限。

 不过, 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基本理念对后来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还是值得肯定的, 其中 “助人自 助”的理念甚至成为专业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专业社会工作在西方的发展一、 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开始, 西方社会工作进入专业化、 制度化发展阶段, 至今已有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历史。

 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除了 上面提到的一些背景条件外, 以下几个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国家 (政府)

 对社会福利事务干预的强化推动了社会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以 19世纪 8 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推动颁布并实施的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为标志,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在西方各国陆续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更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 “福利国家”阶段。“福利国家” (We l f a r es t a t e )这个词最早出 现于19 4 1 年英国 大主教威廉・邓普( Wi l l i a mT e mp l e)所出版的一本小册子 《公民与教徒》 (Ci t i z e na n dc h u r c h -ma n )

 中。

 19 4 2年 11月 , “福利国家”的总设计师威廉・贝弗里奇向英国内阁提交 《社会保障及有关服务》的长篇报告, 提出通过全面实施社会保障措施以重建家园, 这便是后来人们所称的 “贝弗里奇报告”。

 报告提出 , 要在战后重建英帝国 , 必须首先铲除 “五害”———疾病、 贫穷、 愚昧、 怠惰和匮乏。在铲除 “五害”的同时,必须建立 “从摇蓝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措施, 包括失业、 老年、 职业伤害、 遗属等保险项目 和家庭津贴等等。“贝弗里...

篇七: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dquo;社会工作”是由 英语 S o c i a lWo r k直译而来。

 它是一种助人的专业, 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虽然作为一种助人活动, 特别是针对社会弱势人群的助人活动或助人事业, 社会工作存在于各国, 且自 古就有; 但作为一门学科, 作为一种助人专业或专业社会工作, 则起源于西方国家, 至今只有 10 0年左右的历史。

 专业社会工作历史虽短, 但由 于适应了 社会需求, 发展很快。

 我国建国以前就有了 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 但建国后由于多种原因曾中断了 30多年, 自 19 8 0年代后期开始恢复发展, 目 前发展势头迅猛。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 学科首先产生于西方, 这是与西方社会具备了相应的思想基础、 时代需要、 实践及理论准备、 国家干预等分不开的。

 本文先就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做比较全面的考察, 接着讨论其对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启示与借鉴。西方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一、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一)

 思想背景古希腊、 罗 马时期的助人思想, 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等, 是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最早的思想来源之一。早在古希腊、 罗 马时期, 人们就对何为幸福有独到的认识。

 当时人们认为:

 幸福是与别人分享财富得来的。富人要想感到愉悦, 得到别人的喜爱与赞美, 就应该提供一些财富给穷人。

 在古罗马时期, 人们将富人为穷人解除痛苦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责任。

 并且认为富人在帮助穷人时, 只有使穷人不失去尊严, 才能更显出富人的尊贵。

 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基督教, 其基本教义中就有 “当爱你的邻居”的告诫。

 这里的 “邻居”,既包括朋友、 亲戚, 也包括陌生人, 乃至敌人。基督教新教主张, 个人与神的交往是直接的, 不必经由教士传达, 每个人的心灵都可能直接跟上帝交流。

 这就破除了宗教等级制度, 而提供了 “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这种平等观念对于社会工作的产生显然是一个间接的但非常重要的推动。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人道主义是一种把人的权利、 价值和尊严放在首位来考虑的价值观念, 它承认人的一切权利与生俱来, 包括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等等。

 李宗派将人道主义的基本价值概括为七个方面, 可见其内 容之丰富[ 1 ]。

 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 重视人的价值和平等权利, 对社会工作的出 现产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李迎生摘要: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工作发展经历了 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及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等两个主要阶段。

 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表明:

 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和工业革命、 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密不可分的;相关的价值理念特别是社会福利理念的转型是支撑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国家干预是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特别是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力量; 发展社会工作需要制度化的空间; 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是提升福利服务地位与效果的必然选择; 等等。

 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 一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启示中图分类号:C9 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 07 30 (2008 )

 07 - 0120- 08(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10 0 8 7 2 )社会120

 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 社会福利观念从 “个人责任观”向 “社会责任观”的转变, 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 直接的影响。

 工业革命导致了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 其中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日 益突出, 需要社会加以解决。但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人们认为贫穷主要是个人造成的, 个人应对自 己的处境负责。

 社会提供个人福利会使个人丧失自 尊。

 所以, 这时的社会福利是 “补残式”或 “残余式”的, 只有在个人及其亲属都无能为力的情况下, 社会才介入救助事务。

 这种情况自 19世纪后期以来发生了实质的改变。

 人们开始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人成为弱势群体有着不可抵御的社会根源, 且日 益加剧的竞争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沦为社会弱者的可能。

 这便促使政府重新考虑自 己在社会福利中充当的角色。(二)

 时代背景工业化、 市场经济等在欧美的推进, 导致了 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 出 现了 各种社会问题, 这是社会工作产生的基本的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 市场经济的历史功绩不容抹煞, 亦不可能抹煞。

 但其所带来的问题亦是十分严重的。

 就与社会工作的产生有直接相关的方面而言, 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其一, 工业革命导致的 社会转型加速了 传统社会福利 模式的 解体。原先的农民流入城市, 进入工厂, 原来适应的农业社会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家庭保障、 邻里互助传统遭到削弱乃至破坏, 需要新的社会服务方式来替代。

 社会工作就是这样一种由 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服务方式。

 其二, 工业化、 市场经济导致了 社会收入分配愈益两极分化, 激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破产, 使工人、 农民变成赤贫者, 激起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为缓解社会矛盾,需要国家和社会对社会下层给予更多的关注。

 社会工作的出现, 有助于缓解社会下层阶级的生存状况。其三, 工业革命、 市场经济改变了 人们传统的社会关系, 将以初级关系 (血缘、 地缘关系等)

 为主的社会变成了 以次级关系 (业缘关系)

 为主的社会。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除了 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 , 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总而言之, 它用公开的、 无耻的、 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社会关系的上述变化, 招致各种精神、 心理上的问题, 使得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困难群体与个人、 家庭难以适从, 惟有必要的社会支持才能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二、 西方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在西方古代农业社会, 和落后的自 然经济相适应, 抵御生、 老、 病、 残、 灾等生存风险, 亦主要由 个人和家庭来承担。这种情况随着市场经济在西方的发展而发生了 变化, 国家、 社会在提供社会救助方面的角色开始加强。这里我们讨论的西方各国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 主要涉及英国、 德国、 美国近代以来的一些比较著名的贫民救助事件。英国的产业革命开始最早, 贫穷问题比较突出 ,其济贫事业也最发达。英国原来是由教会办理济贫事务的, 但到了 16世纪, 贫民数量迅速增长, 教会财力已不堪重负, 于是改由政府接办。

 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执政后, 针对贫穷问题, 曾颁布了各种济贫法案, 其中以 16 0 1年的法案 “P o o rL a w ” (史称旧 济贫法)

 最为完备, 也最为有名。

 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对济贫负有责任, 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成为各国现代社会救济事业的开端。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内 容包括:(1 )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2 )

 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 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 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3 )

 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劳动, 不得行乞游荡, 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贫民习艺所, 配给原料及工具, 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

 (4 )

 对不能工作的贫民, 如患病者、 老人、 残疾人, 实行救济。

 救济工作分院外与院内两种。

 对有家庭者给予家庭补助, 使其回家从事生产(院外救济)

 ; 对无家可归者实行院内 救济。

 (5 )

 家庭、亲属对贫困者负有救济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从其家人或亲属处获得帮助时, 才给予救济。济贫法产生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中, 旨在阻止劳动力的流动和稳定旧的社会秩序。在当时的立法者看来, 将劳动者束缚于他所在的教区较之让他背121

 井离乡、 四处流浪于社会更为有利。

 这种救济形式显然于自 由 经济的发展不利。

 济贫法虽然将过去小范围的零星的赈济事业转变为一项政府行为, 但其基础仍是以承认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社会权利不平等为前提的。德国也是工业革命开始较早的国家之一。

 为解决日 益严重的贫民问题,17 8 8年汉堡市曾 实行了 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救济制度, 史称 “汉堡制”。

 它规定在该市设一个中央办事处, 综理全市救济业务。

 全市按救济需要设立若干区, 每区设监察员 一人, 赈济员 若干人。

 实施救济的原则是助人自 助。

 其工作的内容或方式包括:(1 )

 对失业者介绍工作;(2 )

 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 (3 )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 (4 )

 对沿街乞讨者不准施舍, 以取缔无业游民, 并不使贫民依赖成习。“汉堡制”施行了 13年, 很有成效。

 但到后来, 因城市人口增加太快, 救济人员不足, 趋于衰微。18 52年, 德国 爱尔伯福 (E l b e r f e l d )

 市仿效 “ 汉堡制”并加以改良, 实施救济制度, 史称 “爱尔伯福制”,其具体内 容为:(1 )

 将全市划分为 56 4段, 每段约有居民 30 0人。

 (2 )

 每段设赈济员 一人, 由 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

 (3 )

 赈济员的工作之一是发放赈济款。求助者须与赈济员接洽。

 接案后, 赈济员应首先赴求助者家庭做家境调查, 经调查确实需要救济者方能给予帮助。

 救济实施后, 每两星期再前往调查一次。

 发放赈济款依据法律所规定的最低标准, 不许贫民养成依赖心理。

 赈济员的工作之二是从事段内 贫穷的预防工作, 如介绍职业、 训练与管理游民等。

 (4 )

 全市每14段设一赈济区, 每区设监察员一人, 领导区内 各段赈济员, 并由区内 14段联合组成一赈济委员会, 由区监察员任主席, 每两星期开会一次, 讨论有关全区赈济工作。

 (5 )

 全市设立由各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由委员九人组成, 作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 统一管理、支配全市济贫所、 医院及院外救济事宜, 每两星期开会一次。到 19世纪中后期, 由 于工业化的迅速推进, 贫民、 失业者人数大增, 而济贫法实施的效果不尽人意。在这种情况下, 各种具有不同目 标的慈善组织纷纷出现, 征募捐款, 救济贫民。

 由于这些组织互不搭界, 各自 为政, 造成了不少混乱与浪费。为纠正这种现象, 索里 (Re v e r e n dHe n r yS o l l y )

 牧师参考 “汉堡制”及 “爱尔伯福制”的做法提出 成立一个组织, 以协调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各种慈善活动。

 根据他的建议,18 6 9年伦敦成立了第一个 “慈善组织会社”。会社主张贫民应尽其所能维持本人的生活, 外来力量只在必要时才介入救济。其实施救济的具体方法为:(1 )

 成立一个中央的管理与联系机构, 并将伦敦全市划分为若干区, 每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 主持救济分配工作。

 (2 )

 各区办理区内 所有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济案件的总登记, 另特设咨询部, 供济贫法执行人员 、 各慈善组织及个别慈善家搜集有关申 请救济者的材料, 使不少同时向多个救济机构 “求助”的职业乞丐暴露其真面目 。

 (3 )

 各区派员对所有申请案件进行个别详细调查, 其涉及项目 包括申 请人的各种社会环境, 如住房、 健康、 教育及工资等。

 (4 )

 提高救济款物配额, 使之能够满足申请人的生活需要。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在伦敦成立后, 英国其它大城市纷纷仿效。其影响甚至跨越国界, 达于美国。18 7 7年美国水牛城 (Bu f f a l o )

 出 现全美第一家 “慈善组织会社”, 其后, 该类组织在其它城市也相继建立, 在水牛城会社成立后的 6年内, 美国共有 25个城市成立了“会社”。和 “慈善组织会社”大致同期出现的 “睦邻组织运动”也被称为 “社区改良运动”。

 18 8 4年, 东伦敦教区牧师巴涅特 (S a mu e lA 。

 Ba r n e t t )

 在其教区建立了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取名为 “汤因比馆” (T o y n b e eHa l l )[ 2 ]。“汤因比馆”实际上即为 “社区服务中心”, 其特点有四 :(1 )

 设于贫民区, 备有宿舍, 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

 (2 )

 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 视居民实际需要而工作。

 (3 )

 尽量发动当地人才, 培养其自 觉的互助合作精神, 为社区服务。

 (4 )

 社区睦邻中心不仅为服务中心, 而且也为文化中心, 向 居民介绍本国及国外文化。

 “汤因比馆”成立后, 睦邻组织运动迅速推广,不仅成为英国社会改良运动的一种新潮流, 而且成为世界上许多其它国家的社区改造运动, 其中以美国最为发达。总结西方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可见, 随着工业革122

 命和市场经济的推进, 传统的家庭保障、 邻里互助等已不能满足现实的社会需求, 政府、 社会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地位开始受到重视。

 但总体而言, 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尚存在临时性、 非专业性的特点, 在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方面作用有限。

 不过, 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基本理念对后来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还是值得肯定的, 其中 “助人自 助”的理念甚至成为专业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专业社会工作在西方的发展一、 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开始, 西方社会工作进入专业化、 制度化发展阶段, 至今已有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历史。

 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除了 上面提到的一些背景条件外, 以下几个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国家 (政府)

 对社会福利事务干预的强化推动了社会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以 19世纪 8 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推动颁布并实施的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为标志,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在西方各国陆续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更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 “福利国家”阶段。“福利国家” (We l f a r es t a t e )这个词最早出 现于19 4 1 年英国 大主教威廉・邓普( Wi l l i a mT e mp l e)所出版的一本小册子 《公民与教徒》 (Ci t i z e na n dc h u r c h -ma n )

 中。

 19 4 2年 11月 , “福利国家”的总设计师威廉・贝弗里奇向英国内阁提交 《社会保障及有关服务》的长篇报告, 提出通过全面实施社会保障措施以重建家园, 这便是后来人们所称的 “贝弗里奇报告”。

 报告提出 , 要在战后重建英帝国 , 必须首先铲除 “五害”———疾病、 贫穷、 愚昧、 怠惰和匮乏。在铲除 “五害”的同时,必须建立 “从摇蓝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措施, 包括失业、 老年、 职业伤害、 遗属等保险项目 和家庭津贴等等。“贝弗里...

篇八:简述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2 章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目录】

 西方的起源与发展 1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2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西方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工作的产生

 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 社会工作的产生

  1.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 1601 年的济贫法规定:以教区为单位,对贫民进行分类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

 Elizabeth Ⅰ(1533-1603)

 2. 德国汉堡和埃尔伯福救助制度 • 汉堡市1788 年开始实行“汉堡制”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

 • 该制度规定:在汉堡市设一中央办事处,综合管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分若干区,每区设立监察员和赈济员,救济方法为助人自助。对救助对象进行分类救济。

 • 1852 年,埃尔伯福市仿造和改良了汉堡制,提出“埃尔伯福制”,完善了救济工作方法。

 • 该制度把全市分段,每段设赈济员,综合管理全段的救济工作。每14 段联合组成一个赈济委员会,由区监察员担任会议主席。全市设立一个中央委员会,总体支配管理所有的救济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项。

 3. 慈善救助会社 • 1869 年英国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

 Charity Organization of NY, 1909

 4. 睦邻社区运动 1884 年英国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的作用,鼓励志愿工作者进入社区活动中心为贫民服务。

 Early postcard featuring Hull House Settlement

 The Associated Press Employees hug near a photograph of Jane Addams while leaving Hull House in Chicago on January 27, 2012.

 5. 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创立 ① ① 德国,俾斯麦,社会保险 • 逐步建立包括以劳工各种保险为主的社会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

 ② ② 美国,罗斯福,社会保障 • 推行全国性的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事业。1935 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案》成为美国社会正式建立的永久性社会保障立法与制度。

 1883-1913"The German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stands as a model and is unmatched in the entire world."

 6. 福利国家 ① 二战后,英国,“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 ② 社会工作也开始倡导“福利社会”和“福利社区化”等相关措施,以落实福利国家的理想 。

 1. 知识与方法的初步系统化

  ① ① 19 世纪末,社会工作实践主要依靠“友善访问员”与“试误法”的运用来解决社会问题。

 ② ② 玛丽· 里奇曼《社会诊断》(1917 )。

 二. 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里奇曼和《社会诊断》 Mary Richmond (1861-1928 )

 2. 主要概念的发展

 ① ① 20 世纪20-30 年代,“评估”与“介入”概念的发展; ② ② 30-40 年代,“人在情境中”与“助人”概念的发展; ③ ③ 40-60 年代, “社会工作关系”概念的发展。

 3. 主要方法的发展 ① ① 里奇曼的研究—— 个案工作; ② ② 20 世纪20 年代开始—— 小组工作;

 ③ ③40 年代中期—— 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④到 到60 年代—— 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方法被正式承认; ⑤ ⑤70 年代—— 社会行政。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古代

 20 世纪上半叶 改革开放起来 建国后

 一. 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1. 古代中国社会中救济救助制度:

 荒政 2. 经济与社会 :

 小农经济、家庭、 “ 差序格局 ”

 二. 20 世纪上半叶的发展

 1.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巨变 ; 2. 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自救; 3. 20 世纪初,传教士的活动; 4. 知识分子在农村活动。

 晏阳初,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三. 1949 年以后的发展

 1. 社会制度 2. 计划经济 3. 全能政府

 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1. 1979 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的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 2. 1986 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开始起步。

 3. 2011 年,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 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央第一个关于社工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社工队伍建设的指导性纲领。

 • 上海试点:

 • 市级、区级均成立社会工作协会。2006年 年有资格证书的社工7992 人。2007 年有注册社工2141 名,其中社会工作师1091 名,社会工作师助理1044 名,社会工作者四级6 名。2012 年约三千名注册社会工作者。

 • 深圳试点:

 • 2007 年10 月,深圳开始试点,催生出国内第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工人才队伍。

 目前,市一级社会工作机构一共32 个。(2012 年10 月数据)据统计,截至2011 年底,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达1800 多名,注册社工机构也达到58 家,社工服务领域遍布老年、残疾人、儿童妇女、外来建设者、社区矫正等十多个领域,累计受益人群达到250多万人次,已经形成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的特色发展模式。

 • 湖北:

 • 湖北日报讯

 13 日,“中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院· 武汉楚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江汉大学揭牌。(载于2012 年4月 月15 日湖北日报2 版)

 思考题 • 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对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

推荐访问:简述西方社会工作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社会工作 简述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