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能力提升行动计划5篇

时间:2022-09-14 09:05:04 来源:网友投稿

校长能力提升行动计划5篇校长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全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42024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提升全市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长能力提升行动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校长能力提升行动计划5篇

篇一:校长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基础教育 教学 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22- -4 2024 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提升全市基础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xx省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主要目标

 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基础教育内涵提升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建立健全市、县(区)、校三级联动机制,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坚持高质量育人,建设高质量队伍,推进高质量均衡,优化高质量服务,经过三年(2022-2024 年)努力,推动全市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更好地发挥教育事业在实施“六一”战略中的奠基性作用。

 二、重点任务

 (一)坚持党建引领,把牢办学方向 1.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举办 6 期市级中小学党务干部和党组织书记暨意识形态培训班,做到培训学习全覆盖。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组织市级学习宣传教育不少于 xx 场。全市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每年度组织政治理论学习不少于 xx 次,学习研究党的教育方针不少于 x 次,开展思想政治集训不少于 8 学时。

 2.强化组织建设。实施基层党建“领航”计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创建“五星基层党组织”。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逐步将党支部建在学科组、年级组上。加大民办学校党组织组建力度,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3.强化示范引领。落实《xx 市教育系统干部能力作风提升年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评选市级“双带头人”xx 名、“党员教师示范岗”xx 个、党建工作示范校 xx 所。举办市级“微型党课”比赛3 期,组织市级“微型党课”巡讲 xx 场。

 (二)加强队伍建设,筑牢发展基石 4.完善培养激励机制。优化教师结构,盘活教师资源,力争利用三年时间配足配齐各学科教师。落实《xx 市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和奖励办法》,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完善教师表彰

 奖励制度,定期开展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建立完善乡村校长、教师正向激励机制,实施乡村学校校长、教师“积分制”遴选进城政策。

 5.选优配强校长队伍。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健全中小学校长考核办法,探索中小学校长末位淘汰制。推进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创新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实施“123”名校长培养计划,每年评选表彰 xx 名市级乡村优秀校长,全市选派 xx 名中小学校长赴 xx 区等长三角先进地区跟岗学习。加大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优化中小学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城乡学校校长交流力度,义务教育阶段城区学校校长、副校长原则上要有乡村任教任职经历。

 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年活动,经过 3 年努力,建立较为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选树 xx 个市级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建设 xx 个市级师德师风建设基地。组建师德师风宣讲报告团,大力宣传典型事迹,每年组织市级巡讲不少于 xx 场。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定期发布师德师风问题清单,公布师德失范教师名单。建立师德师风问题“黑名单制度”,完善教职工准入查询制度。

 (三)聚焦教研推动,提高育人本领 7.建强教研队伍。配齐配足各学科专职教研员,成立 xx 个

 市级学科教学研究指导组,聘任 xx 名市级兼职教研员。组织优秀教研员和教研组评选活动。加大教研人员培训力度,确保专兼职教研员每年接受不少于 72 课时的培训。支持教研员开展省市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与构建长三角地区教研一体化模式,与江浙沪建立教研合作共同体,全市选派 xx 名教研员跟岗挂职学习。

 8.丰富教研载体。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主题教研、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市级教研活动不少于xx次。到2024年,实现普通高中大单元教学优质课例和义务教育优质课评选学科全覆盖。加大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力度,立项市级课题不少于 xx项、结题市级课题不少于 xx 项,评选市级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不少于 xx 项,并在全市教育系统推广。

 9.强化专业引领。开展常态化和专题教学视导,每年举行全市中小学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和命题设计大赛,引导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提升课堂效率和作业质量。指导学校结合实际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开展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经典案例征集活动。依托学科教学研究指导组和名师工作室,每年组织市级公开示范课不少于 xx 节、专题讲座不少于 xx 场。建立市级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 xx 个,每年开展市级送培、送教和送研活动不少于 xx 节次。

 (四)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 10.坚持德育铸魂。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开展中小学德育品牌培育工作,评选市级优秀德育案例 xx 篇,德育品牌

 学校 xx 所,评选“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各 xx 所。选树新时代好少年 xx 名、三好学生 xx 名、优秀少先队员 xx 名、优秀学生干部 xx 名、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xx 名、优秀德育工作者xx 名、优秀班主任 xx 名。建设名班主任工作室 xx 个。组织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x 次。遴选市级研学旅行基地 xx 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xx 个、红色教育基地 xx 个。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完善市级思政课名师库,组建高水平思政课名师团队。评选市级“金牌思政课教师”xx 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xx 个,开展“金牌思政课”市级巡讲活动 xx 场,评选市级思政课教师精品课 xx 节、精品案例 xx 个。

 11.推进智育提质。落实《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加强“五项管理”和考试管理。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实施“黑白名单”制度,充分发挥“双减”监测管理平台作用。完善课后服务信息化平台功能,丰富“慧学习”系列课程,有序推进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落实省义务教育学校校内提质减负 30 条措施和市课后服务“321”工作法,评选市级优秀课后服务案例 xx 个、课后服务示范校 xx 所。健全中考招生政策,将地理、生物分数纳入中考总分。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12.实施体教融合。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开设要求,鼓励学校每天每班开设 1 节体育课,确保每位学生至少掌握 2 项运动技

 能,每年至少举办 1 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校性体育运动会。开展大课间活动评比 3 次,评选市级优秀作品 90 个,评选市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60 所。完善市、县(区)、校三级体育赛事体系,每年开展全市校园五禽戏大赛。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 9 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30 所。常态化开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确保体质优秀率 8%以上。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每年开展 2 次市级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培训,培训市级骨干体育教师 xx 人。

 13.深化美育熏陶。开齐开足美育课,帮助每位学生掌握 1至 2 项艺术技能。实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每年市级培训美育教师 xx 人,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评选市级优秀艺术社团 xx个、美育精品示范课 xx 节。完善市、县(区)、校三级艺术展演机制,每三年至少举办 1 次市、县级艺术展演活动,学校每年至少举办 1 次校园文化节、艺术节或科技节。评选市级优秀美育作品 100 个,开展书法、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

 14.强化劳动实践。制定中小学劳动教育任务清单,开展劳动教育过程检测与纪实评价,推动劳动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开发校内劳动场所,实现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县域全覆盖。评选市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典型案例 xx 个、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60 所、劳动精品示范课 60 节,遴选认定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10 个。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把劳动教育纳入家校共育内容,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

 功能。

 (五)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15.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严肃招生纪律的通知》,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制度。健全普通高中招生制度,严格控制招生计划和最低录取控制线,从源头上控制大校额、大班额。加强学籍管理。打造精品校园文化,优化校风、教风和学风。落实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实现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 5%以内。健全规范有序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和退出机制。

 16.完善育人机制。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工作机制,每学期为家长开设不少于 2-4 课时的家庭教育课程,设立家长接待日,评选市级“家校共育示范校”150 所。支持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对校长、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实现教师关爱留守儿童包保全覆盖,把关爱成效作为乡村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评选市级关爱留守儿童精品案例 150 个。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向常态化清零转变。

 17.强化评价监测。建立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县域、学校”质量评价制度,细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市、县(区)、校三级定期质量检测方案,定期召开经验交流暨质量评价工作推进会,明确每年度教学质量目标,强化质量评价监测结果运用。通

 过三年努力,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优秀率、及格率显著提升。

 18.优化办学格局。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科学统筹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规划。加快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落实《“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办好县域普通高中,将 xx 一中打造成皖北一流名校。

 (六)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 19.推进督导评价改革。落实《xx 市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负面清单》,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配齐配强各级督学,加快构建“慧督导”信息化平台,提高教育督导效率。建立完善县区表彰奖励机制。落实市县(区)政府教育质量奖,科学设置评分权重,评选表彰教育质量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落实《完善中小学暨校长综合督导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做好“以县域资源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及评价”等试点工作,落实 27 条负面清单,建立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各县区按照省定时间节点,完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达标验收。蒙城县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通过达标验收。

 20.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深化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完善联盟(集团)办学机制,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完善市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分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普通高中“优质带动、

 整体发展”模式,通过集团办学、对口帮扶、教学联盟等形式,带动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整体发展。加强与长三角交流合作,每县区至少组建 10 所长三角联盟校。

 21.推进教师管理改革。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强化县(区)域统筹管理,建立健全县(区)教职工编制、人员经费、岗位设置、交流轮岗,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奖惩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促进教育编制资源和人才队伍的合理流动。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

 (七)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22.扩充公办资源。加快实施中心城区中小学布点规划,计划投资 xx 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xx 所,新增班级xx 个、学位 xx 万个。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投资 xx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食堂 xx 个、学生宿舍楼 xx 栋、教师周转宿舍 xx 栋。建立完善教育经费专项投入机制,加大集团化、联盟办学,以及教师走教、支教等经费投入。

 23.加强教育装备。落实体育、美育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体育场地场馆设施建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达到国家标准。实现有条件的学校配套建设体育馆(风雨操场)、科技馆、校史馆、图书馆、报告厅以及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手工制作室、科技实验室等。图书、仪器设施配备达标。

 24.发展智慧教育。计划投资 xx 亿元,实现小规模学校、乡

 村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全覆盖,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提高网络接入水平,实现网络全覆盖。以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AR/VR 等新兴技术为基础,重点建设智能学习和体验中心。打造 18 所各具特色的信息化应用学校。建成智慧教育云平台,促进教学教研资源共享。加快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信息素养,探索信息化“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保障。各县区党委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

篇二:校长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省校园安全防范能力提升三年

 行动计划( 2022 —4 2024 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和校园安全决策部署,巩固校园安全专项整顿成效,全面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建设,加快构建系统、科学、高效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 到 2022 年底,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4 个 100%任务全面达标,高校和职业院校“三防”建设全面完成,现有“平安校园”按照新标准重新评定,涉校涉生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到 2023 年底,全省中小学、幼儿园 4 个 100%成果全面巩固,高校和职业院校安全防范能力明显提升,60%的学校完成“平安校园”创建,全省涉校涉生安全事故同比下降 10%。到 2024 年底,全省校园安全防范能力显著增强,校园安全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平安校园”创建全面达标,全省涉校涉生安全事故同比下降 20%。

 二 、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责任制 1.完善校园安全管理责任制。推动修订《云南省学校安全条例》,从法治、机制源头上压实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学校职责。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制实施细则。科学设置“平安校

 园”创建指标体系,形成省、州市、县三级创建等级,健全“平安校园”动态化管理机制。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责任单位: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各州、市人民政府)

 2.完善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建立定期专项督查和常态化检查、暗访、通报制度。完善学校安全隐患排查、登记、整改、报告、销账闭环管理机制,形成风险管控责任清单。推进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教育、公安、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管、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等部门相互配合,构建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整改联动机制。推进学校宿舍(公寓)“六 T”实务管理模式,3 年内实现全覆盖。探索引入第三方参与学校安全评估。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责任单位:省公安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消防救援总队,各州、市人民政府)

 3.完善事故处理机制。按照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有关要求,坚持依法办理、舆论引导和社会面管控“三同步”原则,建立全省校园安全事故联合调查处理机制。建立学校安全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度,形成公正、便捷的处置机制。制定《云南省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亮牌督办管理实施细则》。探索学校安全综合保险机制,完善安全事故赔偿机制。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责任单位: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法院、省检察院,各州、市人民政府)

 (二)夯实学校“三防”建设基础

 4.加强校园保卫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职保安员,确保 2022 年底前配备率达到 100%。县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联合公安、消防救援部门每年组织行政区域内学校专职保安员等开展不少于 15 天的专业培训和实操演练。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责任单位:省公安厅、省消防救援总队,各州、市人民政府)

 5.加强校园安防设施建设。各地各校设置高度不低于 2 米的围墙或其他实体屏障等周界设施,并安装防爬设施。安装或改建可封闭大门,对车辆可以直接驶入的学校大门口设置防冲撞设施,配齐配全防刺背心、橡胶棍、钢叉等门卫防卫器械,确保 2022 年底前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封闭化管理率达到 100%。推进在校园内存在坠楼风险的部位安装防护设施设备。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责任单位:省公安厅,各州、市人民政府)

 6.推进校园“智慧安防”建设。加快推进“智慧校园”智能预警平台建设,融入公安部门“智慧内保”、消防部门“智慧消防”、市场监管部门“互联网+明厨亮灶”,确保 2022 年底全省中小学、幼儿园一键式报警、视频监控安装率达到 100%,并实现与公安等部门联网。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责任单位:省公安厅、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消防救援总队,各州、市人民政府)

 (三)维护学校公共卫生安全 7.抓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各地各学校要履行好主体责任,推动落实“四方”联动机制。严把排查关、校门关、监测关。动态调整优化“一地一策”、“一校一策”,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

 案。督促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管控措施。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各县、市、区要与行政区域内高校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协同防控机制。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各州、市人民政府)

 8.强化学校卫生健康体系建设。高校要设校医院或卫生科,中小学要设卫生保健室。按照学生人数 600∶1 的比例配齐专(兼)职卫生技术人员或卫生保健教师。有条件的地区要配备卫生健康副校长,督促指导学校开展公共卫生安全工作。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州、市人民政府)

 9.筑牢学校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建设完善标准化校园卫生设施,特别是宿舍、食堂、卫生厕所和盥洗、垃圾清理设施等,科学规范进行校园“常消毒”。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调查等制度。中小学每学期应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总课时中安排健康教育课时。高校要开设健康教育及禁毒防艾、性健康必修课或选修课。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州、市人民政府)

 (四)推进校园安全重点领域专项治理 10.开展“防溺水”专项行动。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行政区域内各类水库、河流、坝塘等责任主体,设置警示标识标牌,加强人工和智能巡查。

 (牵头单位:省水利厅;责任单位:各州、市人民政府)按照年度制定防溺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加大对学生和家长“五个一”防溺水宣传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防联控机制。在事故频发的地区建立综合防范试验区,整合省、州市、县、

 乡四级资源,开展网格化联防联控。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责任单位:省应急厅,各州、市人民政府)

 11.开展“交通安全”专项行动。按照年度制定防范学生交通事故专项治理行动方案,严查严处校车和接送学生车辆超员、非载客车辆违法载人、在校学生无证驾驶机动车等违法行为。优化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管理,安装提示牌、限速牌、减速带等安全设施。

 (牵头单位:省公安厅;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各州、市人民政府)加强学校周边公路建设和管养,及时排查治理公路病害,维护公路设施齐全规范,维护公路安全畅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设公交专用线路,分片区错峰接送学生。

 (牵头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责任单位:各州、市人民政府)

 12.开展“防欺凌”专项行动。按照年度制定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方案,完善对学生不良行为早期干预机制,建立学生矛盾纠纷排查制度,依法依规处置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一号检察建议”,开展防范性侵专题教育。建立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性侵、吸毒、盗窃等违法犯罪信息制度,构建预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防火墙”。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责任单位: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法院、省检察院、团省委、省妇联,各州、市人民政府)

 13.开展“食品安全”专项行动。持续巩固“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成效,按照年度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推进学校食堂“六 T”实务管理模式,3 年内实现学校食堂“六 T”管理全达标。完善高校学生食堂长效运行机制,多种途径引导校外集体供餐企业通过 HACCP 或

 ISO22000 体系认证。实行校外集体供餐企业靶向治理。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集体用餐陪餐制度。

 (牵头单位:省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卫生健康委,各州、市人民政府)

 14.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心理辅导室建设,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 1 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高校按照学生人数 4000∶1 的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意识。每年全覆盖开展 1 次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联合校内外专业力量,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建强“守望云心”等心理服务平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科学规划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发展工作。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责任单位:省公安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检察院、团省委、省妇联,各州、市人民政府)

 15.加强实验实训和消防安全管理。完善实验室、危化品仓库安全分级管理责任体系,建立危险源全周期管理制度,健全实验室准入和实验人员安全培训制度。实施学校老旧建筑改造升级,开展校内老旧建筑、电气设备等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确保 2022 年底前整改到位。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应急厅、省消防救援总队,各州、市人民政府)

 (五)强化校园安全综合治理能力 16.强化警校联动。公安部门要推动成立校园安全专门管理机构,分级明确专门警力负责校园安全。落实“一校一警”工作制度,严格

 执行上下学时段“高峰勤务”机制,落实“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在城镇学校门口设置警务室或治安岗亭,加强校园周边定点执勤和网格化巡逻巡查,完善校园“护学岗”警校双重管理和信息互通机制。充分依托公安部门“雪亮工程”、“天眼工程”等技防平台,将校门及校园周边区域作为监控重点,实现对重点人员、突发事件提前预警和有效管控。

 (牵头单位:省公安厅;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州、市人民 政府)

 17.持续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定期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每年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不少于 2 次。落实问题整改通报制度,加强校园周边市政管理。取缔无证无照的小餐馆、小诊所、小旅店等场所。开展校园周边非法出版物整治,保障校园周边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严厉打击校园周边非法传教和邪教组织等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铲除滋生“黄赌毒”土壤。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省公安厅;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消防救援总队,各州、市人民政府)

 18.强化“家校社”协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委会、学校公开日、家长会、家访等工作机制,建立节假日学生校外安全提醒制度,督促家长履行学生校外安全监管责任。加强部门联动,落实“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五方责任。推动完善“家校社”衔接配合机制,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区,常态化做好留守儿

 童、单亲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群体心理疏导和生活帮助。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责任单位: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妇联,各州、市人民政府 )

 (六)铸牢师生安全防范意识 19.强化校园安全教育培训。完善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制度,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 1 名法治副校长,并优先为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配备。深化消防安全校外辅导员机制,探索建立学校消防安全副校长制度。开展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全民国防教育、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反恐反邪、消防安全等进校园系列宣传活动。编制学生安全事故警示教育专题案例,每年征集 10 节以上校园安全教育优质课,拍摄并制作《学生安全教育》系列微视频,通过“云上学安”等平台开展宣传教育。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安全教育场馆和实训基地,开展师生安全实践教育培训。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干部队伍培训机制,每学期开展 1 次全覆盖业务培训。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责任单位: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消防救援总队,各州、市人民政府)

 20.抓实应急演练。完善《校园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实操手册,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组织 1 次综合应急演练,开学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火灾事故、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等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山区学校(校点)要结合季节特点开展防泥石流、防洪水等自然灾害应急演练,让每一名师生掌握一定的避险、撤离、疏散和自救互救技能。寄宿制学校还要开展夜间应急演练。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

 保障厅;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消防救援总队,各州、市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地要将校园安全纳入平安建设中谋划,教育、公安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定期联系、形势分析研判和沟通协调机制,围绕组织协调、监督指导、检查验收等具体环节,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经费保障 各级财政和教育部门要按照教育领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精神,统筹安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资金、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等有关资金,支持校园安全防范能力提升,并将经费列入部门年度预算。完善校园安全防范能力提升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安防设施设备,支持校园安全防范能力提升。民办学校举办者要足额保障校园安全防范建设所需经费。

 (三)督导考核 各级政府要把校园安全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工作绩效管理目标和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作为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在每学期开展的综合督导中,对学校安全进行重点督导。对措施有力、管理规范、安全事故大幅减少的州、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学校进行激励;对问题突出、事故频发、措施

 不力、管理不到位的,严肃进行约谈、通报批评、挂牌整改和追责问责。

篇三:校长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1清远市教育质量提升发展十大行动计划(2021—2025 年)

 - 2 -目

 录 一、指导思想………………………………………………3二、总体目标………………………………………………3三、总体要求………………………………………………4四、十大行动计划 1.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培养行动计划……………4 2.乡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7 3.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行动计划……………………8 4.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计划……………………12 5.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行动计划………………14 6.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15 7.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18 8.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1 9.新强师工程行动计划…………………………………23 10.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27五、保障措施……………………………………………28

 - 3 -清远市教育质量提升发展十大行动计划(2021—2025 年)

 为加快提升我市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特制定清远市教育质量提升发展十大行动计划(2021—2025年)。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提升教育质量,为清远建设“两市三区”提供坚强的教育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目标,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活力,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特色,以加大政府投入为保障,通过 5 年的努力,使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保持在 80%以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镇优质学位不足和大班额问题有效解决;高中教育特色发展,高中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力争建成全国现代学徒制工作示范区,打造省职教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全市教育综合实力走在粤东西北前列。

 - 4 -

 三、总体要求

  (一)坚决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

  (二)全面激发教育系统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三)努力打造高水平校长、教师队伍、教研队伍和督导队伍。

  (四)全市一盘棋,统筹协调各类资源。

  (五)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六)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

 四、十大行动计划(一)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培养行动计划

 1.工作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水平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到 2022 年创建 30 所市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到 2025年创建 50 所市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全面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和卫生工作,严格落实体育、美育课程,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到 2022 年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 50%以上,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 97%及以上。2025 年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 55%以上。全面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抓实安全教育,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重点任务(1)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学校健康卫生队伍建设,配备卫生保健人员、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专兼职

 - 5 -教师,加强学校健康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安全食堂、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完善校内(外)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站、室)建设,重点建设 9 个(市级 1 个,县区各 1 个)校外辅导中心网络心理教育信息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推进心理教育辅导和咨询工作。加强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力争 2022 年实现清远市生命健康安全学校全覆盖。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学生近视防控监测及干预,建立常态化的学生近视防控抽测制度。到 2025 年,全市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肥胖等新发病率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2)加强劳动实践教育。研究制定《清远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标准》,创建 30 所市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发挥特色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全市学校劳动教育整体质量。(3)深化清远市“积极教育”推广成果。大力推进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试点工作,力争到 2025 年,8 个县市区全部创建成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4)加强中小学校德育课程建设。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建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思政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家校共育课程“五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到 2025 年,全市 80%以上的学校形成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具有清远文化特色和本校办学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建成至少 150 所市级学校文化建设

 - 6 -示范校。

 (5)深入推进研学实践活动。加强研学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研学实践工作机制,到 2025 年,遴选清远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 30 家以上。(6)进一步深化家校共育。依托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平台,开展家庭教育培训,紧密家校联系,提高家长育人水平。(7)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每天 1 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力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生人人会游泳。创建 1 所全省体育特色示范学校,在每个县(市、区)重点扶持 2-3 个体育人才培养学校,组建体育各个项目的高水平常备训练队,形成区域拳头优势项目。创建一批国家及省级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全市体育教育品牌。继续推进校园足球工作,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设足球课程,争取建设100所以上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干预,建立常态化的学生体质抽测制度,实施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公告制度。(8)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大力开展全科美育教育教学实验工作,在全市建设好 8 个农村学校全科美育实验镇、20 个基地学校;各县(市、区)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全面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9)全面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围绕校园疫情防控、预防学生溺水、交通安全等,强化安全教育,抓实管理与督查,加强隐

 - 7 -患排查整治,加强实验室危化品(含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全面提升师生网络安全素养,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乡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工作目标构建与人口变化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乡村学校布局,乡村学校硬件建设和装备配备与城镇差距明显缩小,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县域内乡村学校办学总体水平与城内学校的差距逐步缩小。2.重点任务

 (1)提升乡村学校党组织建设水平。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健全完善乡村中小学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中小学校党务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2)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水平。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以就近入学为基本原则,开展新一轮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在办好寄宿制学校基础上,科学、合理做好小规模学校布点,完善农村教育布局;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水平,乡村小规模学校 100%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乡村公办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幼儿班规范化达标建设 100%达到规范化要求。(3)提高乡村教师队伍保障水平。全力推进落实“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各项制度,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完善乡村学校绩效工资发放办法,保障乡村教师培训提升权利。

 - 8 -(4)合理分配和使用乡村教育经费。规范乡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使用,落实乡村小规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差别化政策,加大对乡村学校的经费倾斜。(5)提升乡村教师育人能力。完善岗位设置,实行“县管岗位结构,学校按岗定员”;强化专业发展,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加强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加大乡村教研工作力度,确保乡村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6)提升乡村学校育人质量。结合乡村特点,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进以镇为单位的学校管理模式改革,推进“互联网+教育”,以城带乡,健全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适合乡村家长特点的家校共育工作机制。(7)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寻找乡村教育的独特内涵,打造乡村特色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落实“五优先”;抓实学生就学安全,完善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做好教育资助工作,精准落实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实现城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确保应助尽助。

 (三)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行动计划1.工作目标积极响应社会对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的需求,巩固提升“5080”攻坚工程成果,到 2025 年,全市累计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 0.99 万个以上,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保持在 100%以上。积极推进 5 个省级“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和连州市

 - 9 -“安吉游戏推广国家级实验区”项目,以点带面,带动全市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提升。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开展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工作。2.重点任务(1)进一步优化幼儿园布局和结构。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城镇化发展,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 2021—2025 年幼儿园布局规划,持续推进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规范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满足家长不同选择性需求。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办好 1 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原则上 3 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要增加 1 所公办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立公办幼儿园分园,小村设立公办幼儿园分园或分教点,实现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确需保留的农村小学附设幼儿班 2022 年前要达到规范化要求。

 (2)不断拓宽扩大资源供给的途径。充分利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中小学闲置校舍等举办公办园,积极争取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公办园。进一步落实《清远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规定》(清远市人民政府令第 1 号),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一律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民办园,原协议(合同)到期的一律收回办成公办园,探索采取“公办民助”等方式确保回收顺利。鼓励产业园区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区域探索在民办幼儿园设立公办班。加强部门沟通,进一步完善公、民办幼儿园登记

 - 10 -管理工作。(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积极争取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待遇提高相关政策。进一步健全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制度,根据国家、省培训计划完善市、县培训统筹,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市、县两级“强师工程”经费用于学前教育方面的比例逐步提高,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全员培训、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培训、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补偿培训、薄弱师资(农村、民办、学历未达标、未持证等)专业提升培训等,切实提高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持证上岗率和科学保教能力。严格队伍管理,切实把好入口关,新招聘教师全面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确保“十四五”期间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对违反职业行为规范、影响恶劣的实行“一票否决”,终身不得从教。(4)切实强化办园行为监管。不断充实学前教育管理力量,努力建设一支与学前教育发展规模和监管任务相适应的专业化管理队伍。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度,达不到办园标准的一律不予批办,申办普惠性幼儿园的可优先办理。对现有未达到标准的幼儿园,要建立台账,“一园一案”制定整改方案,限期达到现行基本办园标准,通过整改仍不能达到规范化要求的幼儿园,办园许可证到期一律不予续办。到 2025 年,全市省标准化学位占比不低于 95%。加强办园行为动态监管,各地要建立幼儿园基本信息备案及公示制度,公布监督投诉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完善

 - 11 -民办幼儿园年检制度,年检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落实幼儿园园长安全主体责任,强化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家长和幼儿安全防范、躲避危险意识和能力。加强办园行为督导,落实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对违规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理。(5)不断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不断充实教研队伍,落实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加强园本教研、区域教研,加强教研成果应用和推广。支持和推进学前教育公办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加强集团发展模式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推广优秀案例和先进典型,确保集团化办学正确方向,切实加强对薄弱园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认真完成 5 个省级“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的培育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推广成果,为全市乃至全省保教质量提升提供优秀课程体系。全力支持连州市“安吉游戏推广国家级实验区”试点工作开展,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统一指导下,加强组织保障和日常管理,确保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并辐射带动全市安吉游戏推广工作全面开展。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开展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工作。(6)根据教育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教督〔2020〕1 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2020 年度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粤府教督函〔2020〕9 号),开展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迎评准备工作。到 2025 年,佛冈县、连南县、连州市完成评估验

 - 12 -收申报。...

篇四:校长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2 篇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 —3 2023 年)

 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 —3 2023 年)

 )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加快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现代化发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办好公平有质量的典型教育,以质图强,特制定学校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主要目标

 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匹合度更高,同人民群众的期待更加契合,层次结构合理。

 学校办学定位更加清晰,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每年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办学条件逐步优化,评价体系更具职教特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全面深化。

 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整体提升,学校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有效支撑 xx 市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加强校党委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完善多元共治的质量保证机制,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固本强基,综合改革。聚焦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夯实学校发展基础。系统推进体制机制、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标准先行,试点突破。建立健全我校办学标准体系,完善标准落地的工作机制。以打造提质培优为抓手,推进关键改革,突破瓶颈制约,打造我校的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和品牌,带动我校大改革大发展。

 二、 重点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加强艺术类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建设,强化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加强校党委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学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听党话、跟党走。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业务能力。广泛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建设一支阅历丰富、有亲和力、身正为范的兼职德育工作队伍。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全面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估等。到 2023 年,将我校培育成“三全育人”典型

 学校,培育遴选 1 个国家级名班主任工作室,遴选 1 个国家级德育特色案例。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建设,开足开齐开好必修课程,按照规定选用国家统编教材。实施我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德育管理人员、专职思政课教师培训。改革思政课教师考核办法,将政治素质作为教师考核第一标准。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遴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实施情景式、案例式、活动式等教法,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程。到 2023 年,建成 1个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凝练出 1 个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 二 )

 推进 职业 教育协调发展

 4.强化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到 2023 年,学校力争成为优质中职学校,并打造 1 个优质专业。

 ( 三 )

 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

 5.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 深入推进学校 1+X 证书制度试点,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做法,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行业企业认可度。推动 1+X 证书制度实施,服务学生成长和高质量就业。与合作企业联合建设 1 个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 四 )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6.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建立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支持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建设 1 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生和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发挥职业教育社会功能。

 ( 五 )

 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

 7.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全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制体系,完善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拓展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到 2023 年,遴选 3 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 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8.加强教材建设 完善学校校本教材规划、编写、审核、监管机制,鼓励教师编写反映自身特色的校本专业教材。用好思政语文、历史统编教材的统一使用。对接主流生产技术,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讲义式、活页式教材。

 9.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质量 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为行业指导、企业选择、学生学习、同行交流、社会监督提供便利。加强课堂教学日常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推动学校“三有”课堂教学改革,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加强实践性教学,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健全校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遴选 1 个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向课堂教学改革倾斜。

 (六)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 0 2.0 建设行动

 10.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我校作为以《xx 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提升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大幅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能力。将我校建设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11.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求,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鼓励职业学校利

 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面向公共基础课和量大面广的专业(技能)课,建设 3 门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积极开展学校信息化全员培训,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以及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 组织实施

 (一)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全体中层干部、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 (二)加强校党委的全面领导

 加强校党委对学校提质培优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的全面领导,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

 完善 协同推进 机制

 学校将三年“行动计划”与“十四五”事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确保改革发展任务落地。针对我校申报的任务,根据省市出台的提质培优具体要求指定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来共同完成。

 (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响应国家要求,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发挥以赛促教促学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打造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宣传品牌。建好用好新型宣传平台,讲好身边的职教故事。常态化开展学校校园开放日、企业开放日、面向学生的职业体验、职教成果展示等宣传展示及服务活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 —3 2023 年)

 )

 为进一步提升 xx 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贯彻落实保山市教育发展大会提出的“三年有起色、五年上台阶、八年争优秀”的奋斗目标,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科研工作,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健全学生全面发展机制,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

  二、总体目标

  按照“幼教强保教、小学强基础、初中强素质、高中强质量”发展目标,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双减”提质,厘清工作思路,研究提升策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形成

 具有 xx 特色的基础教育发展体系,实现 xx 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提升。

  三、重点工作

  (一)打造高质量课堂

  1. 落实教学常规

  1.1. 学前阶段。全面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强化集中教育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等保教活动常规管理。

  1.2. 小学阶段。落实“双减”政策,抓实“五项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相关规定,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完善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内外辅导、考试与评价、教研与培训等方面制度机制,推动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

  1.3. 初中阶段。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严格教师备课、作业批改、考试评价等环节,加强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切实做好社团活动、学法指导、家访、课后服务等常规管理.

  1.4. 高中阶段。加强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方向和内容的学习,建立完善同级组同学科,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材分析、统一学科素养达成的集体备课制度, 加强教学常规督查督导。

  2. 加强督查视导

  2.1. 学前阶段。构建教育教师发展中心与城区园协作联动机制,建立市级—片区—园级“三级联动”听课巡课制度,片区

 每学年至少开展 1 次幼儿课堂教学专项视导工作,园长“推门听课”常态化,每学期不少于 30 节。

  2.2. 小学阶段。小学校长每月检查教师备课、作业批改等不少于 1 次,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15 节。乡镇(街道)中心校领导班子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30 节,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每月不少于 1 次。

  2.3. 初高中阶段。校长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20 节,其他校领导班子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15 节;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每月不少于 1 次。

  3. 推动课堂转型升级

  3.1. 学前阶段。以“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通过领域课程、区域游戏的设置、游戏评价的思考,转变教师观念,杜绝幼儿园“小学化”,促进幼儿园课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立儿童本位,游戏为主。切实关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周围环境,同时依据儿童的兴趣不断生成自由活力的课堂。每学期开展1 次游戏化的五大领域课赛,推出一批游戏化领域的优质课,研培一体,提升理论;结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搭建家园合作平台,形成家园共育课堂。

  3.2. 小学阶段。以新教育“理想课堂”行动为抓手,通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促进教学结构的改变,支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转型升级,助推课堂从“浅层学习”走向“深

 度学习”,每年开展 1 次市级“理想课堂”示范课观摩活动,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3.3. 初中阶段。以学程导航为底线,融入“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延展度、练习度”六度理想课堂目标,每年组织 1 次市级示范课观摩,稳步拓展“四步教学法”“目标教学法”“五还五自主”等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筑理想课堂,逐步形成 xx“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特色。

  3.4. 高中阶段。利用大数据平台,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对学生学情把脉,结合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动向等诊断高考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市级每年打造学科示范课 40 节、优质复习课 40节、优质作业评讲课 40 节。学校每年打造学科示范课 10 节、优质复习课 10 节、优质作业讲评课 10 节。

  (二)强化教育教学研究

  4. 完善教学科研体系

  4.1. 学前阶段。探索以片区为单位的园际网络联合教研,体现优质资源共享,增强园际间的互动交流。以幼教共同体建设为平台,每学年组织 1 次全市性的集开放观摩、现场教学、专题培训为一体的幼儿教育研训活动。

  4.2. 小学阶段。以乡(镇)为单位构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科研联合体,扎实开展每月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

 稳步建立乡(镇)内相互取长补短...

篇五:校长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省 “ 十四五 ” 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国家《“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整体提升全省县域普通高中(县、县级市举办的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办学水平,更好适应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县中发展提升保障机制,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人才发展战略,按照“坚持源头治理、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协调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立足省情,强化治理责任,注重统筹协调,加大保障力度,深化教学改革,补齐发展短板,进一步激发县中办学活力,着力推进县中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提高县中教育质量,促进县中与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推动基础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省奠定坚实基础。二、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全省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5%。公民办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全面规范,县中生源流失现象得到根本扭转;教师补充培训激励机制基本健全,县中党组织书记、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基本健全,县中办学经费得到切实保障;薄弱县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建设基本实现标准化;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深化,县中省级示范性校占比明显增加,县中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三、工作措施(一)全面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坚决落实招生管理省级统筹责任、市(州)主体责任、县级落实责任,全面落实公民办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各市(州)要全面建立市级高中阶段学校统一招生录取网络平台,切实加强招生计划、录取过程和招生录取信息的管理监督,所有学生必须通过平台录取。严禁跨市(州)“掐尖”招生、提前招生、超计划招生、争抢生源。加大对违规招生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查实的“掐尖”行为和跨区域招生问题突出的地方和学校严厉问责,切实防止生源无序流失。继续完善和实施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不低于 50%的招生办法,规范特殊类型招生,促进县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严格落实和规范学籍管理要求,加大人籍分离、空挂学籍、批量转学等治理力度。引导普通

 高中切实转变质量观,杜绝片面追求升学率,通过育人方式变革,变“抢好生源”为“教好学生”。高校招生有关专项计划继续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予以支持。(二)全面加强县中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县中教师队伍。健全县中教师补充稳定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统筹管理的相关规定,依照标准条件及时补充,各县中在 2023 年前,全面达到师生比 1:12.5 的国家规定标准,全面解决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缺员问题。各部门不得挤占县中教职工编制或长期借用县中教师,严禁公办学校教师在民办学校任教,并于 2022 年秋季开学前完成整改。丰富县中教师选聘渠道,加大实施我省“优师专项计划”力度,认真落实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省属优秀公费师范生就业向薄弱县中倾斜,市(州)、县(市、区)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部属公费师范生等优秀毕业生到县中任教。针对结构性缺员问题,采取公开招聘、校际流动、购买服务、“银龄讲学计划”等途径补足配齐。规范县中教师流动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教师流动手续,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对未经组织人事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同意,恶意从县中学校抢挖人才的,责令纠正,并给予停止学校评优评先资格、通报批评等处理。实施“县中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提高硕士

 研究生占比。中高级教师岗位设置适当向县中倾斜,合理核定县中绩效工资总额,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优秀人才倾斜。鼓励市、县建立教师社会优待制度,保障县中教师在健康体检、公共交通、旅游等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享受优待,将符合条件的县中教师纳入保障性住房政策范围。建立健全县中教师准入查询违法犯罪信息制度,探索建立县中教师从教三十年荣誉制度。(三)全面提升县中教师教育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切实增强县中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完善国、省、市、县、校五级培训模式,组织优秀县中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示范培训,积极开展省级县中校长和教师全员培训,构建完善市、县级培训和校本研修体系。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重点任务以及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作为培训重要内容,注重加强政策解读和案例教学,大力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不断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丰富培训形式,各级教研部门要配齐普通高中各学科专职教研员,发挥教科研机构、名师“鼎兴”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建立定期视导制度,开展联合教研、“送培到县”“送培到校”等活动,以研促教。各县中要同步实施“青蓝工程”“学习成长共同体”等青年教师校本培养方案。(四)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

 等关于印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方案〉的通知》(组通字〔2022〕17 号)和中共四川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组团式”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中阶段学校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抓好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帮助引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县中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手段、提升办学质量,实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积极争取教育部县中托管帮扶计划的支持。教育厅加强统筹,组织有条件的省属师范院校和经济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县中托管帮扶,重点组织托管帮扶 100 所薄弱高中。充分发挥托管高校在县中校长选配、教师招聘、师资培训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应给予积极支持和相应保障。托管高校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不得收取“品牌费”,地方政府可给予托管高校一定管理费,用于托管工作有关支出。省属师范院校各托管帮扶2所薄弱县中。成都、绵阳、德阳、泸州、宜宾的城区未承担国家和省“组团式”帮扶任务的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至少托管帮扶 1 所市域外薄弱县中,其他市(州)城区未承担国家和省“组团式”帮扶任务的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至少托管帮扶本县或本市域内1所薄弱县中,采取集团化办学、办学共同体、挂职锻炼、跟岗培训等方式对口支援。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对在托管帮扶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校、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五)实施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省上单列安排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资金,支持各地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扩容提质加快发展。继续实施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项目,重点支持改善县中基本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县中标准化建设。市、县要切实发挥主体作用,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标准,针对条件薄弱学校坚持“一校一案”制订本地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切实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省、市两级加大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县(市)的经费支持力度,确保如期完成县中标准化建设。合理保障县中建设用地,加强县中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心理辅导室、实验设备与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改善学校食宿卫生运动安全等生活条件,确保顺利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原则上常住人口 5 万人以上或初中毕业生 2000 人以上的县,应建设 1 所普通高中。要严格学校建设经费管理,严禁超标建设豪华学校。到 2023 年底,全面消除 56 人及以上大班额。各地要结合实际制订大规模学校压减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化解大规模学校,到 2025年全面消除 5000 人以上普通高中校点。优化县中布局调整,严禁随意撤并县中,防止出现新的大规模学校。保持县中适度规模,普通高中新入学年级班额不得超过 55 人,新建学校规模不得超过 3000 人。(六)实施县中信息化水平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县中智

 慧校园和数字校园建设。坚持“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基本思想,按照“区域统筹建设、学校按需使用”的原则,落实《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运用与环境建设指南》要求,实现县中互联网全覆盖、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运用。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优化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市县平台互联互通机制,实现县中班级“优质资源班班通”。统筹利用好现有资源成果,充分考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特点,遵循线上学习规律,系统化体系化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加快提升县中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巩固和完善校园安防建设“6 个 100%”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安防信息化建设,依托大数据资源精准赋能,提供信息研判支撑,打造智慧校园安防升级版。(七)着力提高县中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县中育人方式改革。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构建完善县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提升县中在“强基计划”“英才计划”中培养、推选优秀学生的能力水平。深化县中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完善开齐开足课程、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发展指导,严格学分认定管理,加强课程实施监管。指导县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业农村资

 源,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基地,加强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推进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改革,建立系统、多元的评价模式,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制度并开展常态化监测,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探索建立特色办学机制,形成具有鲜明县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遴选适当向县中倾斜。(八)着力提高县中经费投入水平。各市(州)要科学核定县中培养成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完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成本分担机制。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每生每年 1000 元已经达到的地方,不得降低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提高标准;省、市两级要加大对欠发达县(市)特别是未达到标准地区的经费投入,确保县中生均公用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到校。要建立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定价权限及程序适当调整学费标准。继续实施好国家助学金和免学杂费政策,民族自治地区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安全、排危等项目专项经费。四、组织领导(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市(州)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县域普通高中的全面领导,完善党的建设,切实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推进县中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和校长,结合实际制定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

 公会议(校务会)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将学校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加大对县中党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在工作经费、工作场地和待遇确定等方面强化保障力度。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县中发展定期研究”工作推进机制,把县中发展提升工作作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解决县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县两级要切实强化办学主体责任,鼓励各地探索建立以市(州)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促进市域普通高中教育整体协调发展。树立科学教育观、正确政绩观,严禁给县中下达升学指标,严禁片面以高考升学率考核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二)加强部门统筹协调。教育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分工协作机制,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落实各项任务举措,加强对县中教育教学的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县中发展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相关规划,支持开展涉藏州县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公安部门要将校园周边安全纳入社会治理,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依法处理机制,依法惩治“校闹”行为。财政部门要健全普通高中经费投入机制,支持改善办学条件。自然资源部门要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合理保障县中学校建设用地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修订完善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对县中的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移交等环节的监管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职能职责,按照有关规定完善

 和落实县中教师补充、教师待遇保障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支持。(三)加强督导考核评价。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县中发展和提升情况纳入对市(州)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重点检查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县中教师配备、生均公用经费保障、学校标准化建设、化解大班额和大规模学校、办学质量提高等方面情况。各市(州)要将县中发展和提升情况纳入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并建立县中发展提升情况跟踪督导机制。注重督导评价结果运用,对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对履职不力的地区和学校强化问责追责。各市(州)要充分考虑县中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加大“以入量出”的考核占比。(四)加强正确舆论导向。各地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以及新兴媒体,广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县中发展提升计划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引导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县中发展提升工作。严禁炒作高考升学率和高考状元。要及时总结宣传县中发展提升的典型经验和有益做法,大力营造政府、社会、家庭关心支持县中发展提升的良好氛围。各市(州)“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于 2022 年8月底前报教育厅备案。

推荐访问:校长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 校长 提升